长恨歌最后仙山上的女子是杨贵妃秘史吗

& 查看主题
杨 贵 妃 与 道 教
查看数: 124|
评论数: 0|
本帖最后由 刘建华 于
10:58 编辑
杨 贵 妃 与 道 教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永庚
& &&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本名杨玉环),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爱情神话的经典形象。随着千年时间的演变,杨贵妃的名称,变得越来越响亮。杨贵妃的名字与大唐历史的许多重要时期、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马嵬事变”等)联系在一起,与许多成语典故、文艺作品、风俗习惯联系在一起,如“沉鱼落雁,羞花闭月”、“解语花”、“环肥燕瘦”、“石榴裙”、“月饼”、《长恨歌》、《长生殿》、《贵妃醉酒》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贵妃的一生都与道教有着深厚的关系和不解之缘。
& && &&&一、杨贵妃的出生地和少年生活与道教有深切的关系
& && &&&关于杨贵妃的出生地,历来说法很多,不一而足,如蜀郡导江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聚源镇)、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弘农华阴(陕西省华阴市),等等。比较而言,杨贵妃出生于四川说,史料最为丰富,也最为可靠,历来为专家学者所普遍采纳。
& && &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杨贵妃父杨玄琰,早年在蜀州(今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做官,任司户参军;后来父母双亡,养于叔父家。《杨太真外传》说得更明白,杨贵妃生于蜀郡导江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聚源镇),至今此地还有“落妃池”。
& && &《杨太真外传》载:“杨贵妃小字玉环,弘农华阴人也。父玄琰,蜀州司户。贵妃生于蜀。尝误坠池中,后人呼为落妃池。池在导江县前。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珪家。”《唐国史补》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新、旧《灌县志》也作如此记载。著名学者南宫博在考证杨贵妃出生地时,不仅同意以上说法,更详细指出,杨贵妃出生地即为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迎祥村迎祥寺侧。
& && &“两唐书”(即《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的作者刘昫、宋祁、欧阳修等,皆是大名鼎鼎的优秀史家,他们的著作在众多史书中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宋代《杨太真外传》的作者乐史,不仅是一名传奇作家,更是一名出色的地理学家,他所著193卷《太平寰宇记》,是继唐代《元和郡县志》以后的又一部地理总志,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他的《绿珠传》中,也详细地写出了绿珠的出生地及周边环境。正因为他是一名地理知识极其丰富的地理学专家,他才能做到这点。他对杨贵妃、绿珠等人的出生地的叙述,是令人可信的。
& && & 历史上一些以杨贵妃生平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如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清代洪升的《长生殿》等,也都是采用“杨贵妃生于四川”说的。
& && & 都江堰市,即中外闻名的杰出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道教发源地青城山所在地。道教圣地青城山是天下名山。《山海经》称其为“成都戴天山”,《列子•周穆王篇》称其为“清都、紫微,天帝所居也。”古时又名“渎山”、“岷山”、“青城山”、“青城都”、“天国山”、“汶山”等。《史记》、《汉书》载,秦时列为国家祭祀的名山大川神祠共18座,蜀郡独占两座,即渎山与江祠,均在青城山及其附近。
& && & 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和发祥地之一。汉张(道)陵创立道教就在鹤鸣、青城二山(汉时,鹤鸣、青城、天国诸山同属江源县),并在此宣布设立天下道教二十四治,“青城治”作为八游治之一。山上道观、道教文物众多,有隋刻张天师圣像等,具有作为道教天师道祖庭的历史地位,历代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道教在中国有十大洞天,青城山为其中第五大洞天,“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24治有22个在蜀郡(四川)境内。成都地区又独占其半,如阳平治、鹤鸣神山太上治、玉局治、漓元山治、葛璝山治等。著名道教研究家、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家佑先生说:“神仙真道肇自河源昆仑,嗣在海上蓬莱,兴教于青城鹤鸣;真经尚在,道脉有存。”给予了青城山以极高的评价。
& && &&&都江堰市境内现存有有关杨贵妃的遗迹多处,如城东的贵妃梳妆台,城西的凤栖窝,聚源镇内的落妃池等;还有关于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沙窝选妃》、《叶子烟的由来》等。&&当地传说:“杨玉环家中兄弟姊妹多人,平时喜好读文吟诗,并常到这池边来玩耍。一日,杨玉环不小心掉进了池子,爬起来后,变得更加漂亮、俊俏。杨玉环自小聪明,喜欢唱歌、跳舞。这里离青城山很近,天晴时,望得见山上的庙观。杨玉环小时常到山上去游玩,喜欢山中清幽的景致,还喜欢和庙观中的女道士玩耍。”迎祥寺原址藏山门楹联:“红叶满山闲寻古刹迎祥寺 白云深处遥望青城建福宫”由此可见,从少年时代起,杨贵妃就认识道教中人,了解道教内容,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 && & 二、杨贵妃与唐玄宗相爱的重要因素之一—共同的宗教信仰
& &&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因病逝世,令唐玄宗伤心不已。宫中数千美女,虽然大都姿色出众,却都难以和逝去的武惠妃相比,无法弥补唐玄宗心中的感情缺失。这种状况一直到唐玄宗重新发现杨玉环后,才发生了扭转。
& && & 杨玉环之所以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并非一件简单之事。唐玄宗身为天下第一人、本人且多才多艺、历天下美女无数,若不是具有特别突出的方面的女子,是难以入其法眼的。另一方面,面对眼光特别挑剔的当今天子,杨玉环正是因为具有了符合唐玄宗要求的多方面的特殊资质,才能引起唐玄宗的注意并最终得到唐玄宗的宠幸的。
& && & 归纳起来,杨玉环之所以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 & 1、容貌出众 史载:“杨氏之美,绝世无双。”“姿质丰艳”、“肌态丰艳”。
& && & 2、出身名门大族,身份不俗 杨玉环出身弘农杨氏家族,这是当时很有名望的高门贵第。《新唐书》记载,从杨氏始祖至唐中期,共列人数达300多人,且大都位有官职,不少人官职还不小
& && & 3、擅长歌舞、音乐 “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载:杨玉环“善歌舞,邃晓音律”、“善歌舞,通音律”、“晓音律”等。
& && & 4、具有文学才能 杨贵妃在艺术才能方面,不仅歌舞出众,还能写诗作文。《全唐诗》中即收有其《赠张云容舞》一首。
& && & 5、性格机警而温和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载:杨贵妃“智算警颖,迎意辄悟”、“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性警颖,善承迎上意”。
& && & 6、没有权力之欲 杨贵妃始终保持一种单纯的性格。在宫中,杨贵妃为人谦和,与旧日的嫔妃们相处得极好。《资治通鉴》载:马嵬事变时,军士杀死杨国忠,又要杀死杨贵妃,理由是:“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唐玄宗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贵妃从不预事”。高力士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
温和的性格以及回避对权力的追求,正是深受道教文化熏陶的结果。道教强调“柔弱”、“清静”、“不争”、“抱一”等观念。老子《道德经》强调的“致虚静,守静笃”、“道法自然”等,正是与人相处的最佳法则之一,以此而达到“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和“以其不自生而能长生”、“返璞归真”、“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神仙境界。
& && &7、特别重要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有志共同的宗教信仰—道教 中国道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萌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正式发端于蜀郡。无独有偶,汉代张道陵创立道教时,正是在蜀郡鹤鸣山、青城山一带,即今成都市都江堰市、大邑县的青城山、鹤鸣山一带,也即后来杨玉环出生和生长的故乡之地。到了唐代,特别是玄宗朝开元天宝年间,道教得到空前的发展,且与道教发祥地蜀郡青城山有着直接的关系。
& && &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后,为了避人耳目,便采取了一个迂回的办法,即先将杨玉环度入道门,再将她纳入宫中。“两唐书”和《资治通鉴》载: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甲子,幸温泉宫。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离开寿王府,住进太真观。宫中太真观有两处,一在道德坊,本是隋朝秦王杨浩的住宅;一在大明宫城内,原是祀太后的,后来太后的神主移入太庙,此处便空下来了。杨玉环被度为女道士,名义上即是为追荐唐玄宗生母窦太后的。自入居太真观至天宝四载被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一共度过了五年时间。
& && & 虽入观中做女道士,要遵守一些教规法则,做一些必需的法事,但她并不感到枯燥或受不了。其原因,一是此为过度和名义,很多道规方面不必太认真;二是因为她自小就生活在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地方:童年时住家近旁便是一座寺院——迎祥寺,不远处便是大名鼎鼎的道教发源地——青城山,山上有数十座大大小小的宫观庙宇,她对道教之事是十分熟悉甚至热衷的。
& && &“太真”的本意为:一、构成宇宙的元气,二、道教修炼用语中金的别名,皆与道教有关。自从“太真”成为杨贵妃的道号后,“太真”二字便再未被别人使用过,成为杨贵妃的专用名称,时称“杨太真”或“太真妃”。
& && &道书载:道教中修真养性学道成仙之法,“青城派”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门派。“青城派”创自青城山人,“张紫阳仙翁遇青城丈人,授金液还丹之妙道”。其中阴阳双修之法,更是具有独特的方面。
& &&&“修真不外阴阳”,方法有三:一、男女双修;二、一己清修;三、我之阴阳,致天地之阴阳。阴阳双修时,双方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或“男女交媾”,或“心交形不交,情交貌不交,气交身不交,神交体不交”,“两心能交感,千里自通神。此中有妙诀,世外鲜知情。”
热衷于道教修真养性得道成仙的唐玄宗,想来对此法是不会陌生的。有研究者认为,唐玄宗与杨贵妃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爱好,如果说在研讨阴阳双修方面,有成功的配合,那应是在情理之中的。同时,这也为他们在较长的时间内感情之树不但不见凋谢,反见其更加繁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 &&&三、杨贵妃编演的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具有浓郁的道教色彩和风味
& && &&&唐玄宗在音乐、舞蹈艺术方面,也是一名高手,他精通音律,特别是对道教的曲乐、舞蹈颇有研究。他选拔宫女、弟子数百人,组成大型宫廷歌舞乐团,史称“梨园”。杨贵妃与唐玄宗结合后,加入梨园,积极参与其中的事务,她不仅成为唐玄宗的得力助手,更成为其中的领头人物。
& && &&&杨贵妃的音乐舞蹈,最著名的自然是“霓裳羽衣”曲和舞了。“霓裳羽衣”曲舞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 && &&&一说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唐刘禹锡有诗说:“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 && &&&一说是唐著名道士罗公远与唐玄宗于八月十五日圆之夜,升空至月宫,见有数百仙女在广庭中舞蹈,唐玄宗问其曲名,回答说叫“霓裳羽衣”。唐玄宗用心记下曲调,回宫后写出,成“霓裳羽衣曲”。此说带有较重的道家色彩,且“羽人”“羽衣”也是道家常用的术语。
& && & 这两种说法,都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 && &&&另外,还有的说法是,唐河西节度使杨敬忠因知唐玄宗好乐,将河西边陲(即唐时西域胡地)流行的舞乐“霓裳羽衣曲”献上。或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将天竺(今印度)“婆罗门”大乐章,结合中华道教音乐,经过反复多次的揉合和修改,最终写成一首全新的乐曲,并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此曲兼有外域和中华两者的风格,十分动听。
& && &&&天宝二年季春,“霓裳羽衣曲”在宫内已正式试演,乐工和乐伎共六十四人,舞伎一百二十人。“霓裳羽衣曲”在经历多次演出之后,列为皇朝的大乐章之一。此曲改编成功后,作为改编者之一的杨贵妃,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评价说:“‘霓裳羽衣’一曲,可掩前古。”曲成后,便是编舞的问题,此事自然非杨贵妃莫属。王建诗句:“伴教《霓裳》有贵妃,从初直到曲成时。”李商隐诗句:“朝元阁回羽衣新,首按昭阳第一人。”白居易诗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贵妃宛转侍君侧,体弱不胜珠翠繁。冬雪飘摇锦袍暖,春风荡漾霓裳翻”,等等。
& && & 从以上描绘中可以看出,有着浓厚道教风味和色彩的“霓裳羽衣”舞曲,不但动听,而且好看,曲美,舞更美,尤其是由技压群芳的舞蹈家杨玉环来表演,更是令人叫绝的高水平创作。仙乐仙姿,令人陶醉。此舞可独舞,可群舞。独舞时,不仅可在平台上演出,还可在一特制的高盘中表演,更显出不同凡响的绝技。作为道教著名乐曲,除了“霓裳羽衣”、“紫云回”外,唐玄宗和杨贵妃还制作了《凌波曲》,后来唐玄宗还制作了《雨霖铃曲》等。
& && & 四、杨贵妃与女道士玉真公主
& && &唐玄宗时期,道风大盛,不仅皇帝、大臣、名士及广大庶民皆热烈崇奉道教,连很多女士都对道教十分感兴趣,甚至加入道姑的行列。唐玄宗的两个妹妹金仙公主、玉真公主和三个女儿万安公主、楚国公主、咸宜公主,都变成了女道士。杨贵妃在正式成为皇帝的人之前,也是先当了5年的女道士的(道号太真)。杨玉环能由一普通官宦人家女子而高升为皇室贵妇,与玉真公主有关。武惠妃死后,唐玄宗看上了杨玉环,在两人之间牵线搭桥的,便是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想出了一个巧妙的主意,“让寿王妃做女道士”。杨玉环成为女道士后,入皇宫、进太真观、包括前后与皇帝的来往相见等,大都是由玉真公主安排的(当然,这其中也有高力士的功劳)。可以想见,杨贵妃与玉真公主之间是建立了非同一般的感情关系。
& && & 《旧唐书》载:玉真公主的姐姐金仙公主于开元二十年夏四月去世。玉真公主于何时何地去世,史籍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入蜀天仓山,筑室丈人观西……其后羽化,葬于山侧。”天仓山在今青城山内。有的说得更为明确,玉真公主入蜀修道在青城山储福观(宫),后人在此还见有玉真公主像。
& && &&&还有人考证说,玉真公主修道于青城山鸿都观(又名玄真观,今上皇观),死后亦葬于此观。唐玄宗入蜀避难时,亦到过此处。关于玉真公主死的时间,有说是在唐明皇到蜀避难之前,有说是之后。第二者说法有史籍支持。“两唐书”载:唐玄宗自蜀返回京城后,居兴庆宫,玉真公主还跟随在身边,和其他人一起,“常娱侍左右”。肃宗宝应年时玉真公主去世,那时唐玄宗应还在世。
& && &&&五、《长恨歌》、《长生殿》等作品中对杨贵妃及道教活动的描写并非虚构
& && &&&1、杨贵妃与长生殿
& && && &白居易《长恨歌》有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得到了升华,成为千古绝唱。
& && &&&有人说,“七夕盟誓”只是诗中临邛道士的一面之词,是《长恨歌》、《长恨传》作者的精心编织的一段神话,不能当作信史来看。又说,皇帝从来没有在夏天到过骊山,骊山温泉只是避寒之地,因此白诗、陈文中的描绘与事实不符。况且,长生殿是祀神的地方,怎会用来谈情说爱呢?
& && &&&但是,细读“两唐书”及《资治通鉴》等史料,可以发现:唐玄宗在骊山温泉宫建长生殿,“名曰集灵台,以祀天神”。唐玄宗到骊山温泉宫,确实主要是在冬春寒冷时节,但也有夏天去的时候,《旧唐书》即载:“(天宝)八载夏四月,幸华清宫观风楼。”长生殿并非仅只建在华清宫,在此之前,在长安皇宫内即有长生殿。有专家考证发现,长安城内的叫飞霜殿长生院,华清宫的叫凝翠殿长生院。又说,长生殿或长生院,是宫中对皇帝寝宫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宫。
& && & 在道教理论和道教信奉者的观念中,七月初七乞巧所祀之神,正是月神。月亮与太阳相对,被称为“阴精”,月神是女神中之一,一般为嫦娥。道教女神中的最高位者为王母,居住在西方昆仑山。杨玉环和唐玄宗皆是道教中人,为表明两人心中的爱恋之情,向月神祈祷,正是再自然不过。《长生殿》中所述月神嫦娥帮助杨贵妃与唐玄宗在蓬岛相会,正是符合道教神仙谱系定规的。
& && &除此之外,长生殿还是举行道教其他重大活动的地方,唐玄宗、杨贵妃进行道教授箓也在此处。唐张祜《集灵台》一诗写道:“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簾来。”集灵台即长生殿。《隋书•经籍志》:“道经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箓,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箓皆素书,记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因此,白诗中“七夕盟誓”(包括蓬岛相会等)的描写确是有史实根据的。
洪升的《长生殿》让杨、李在神殿上“密誓”,正是要在这特定的场所突出地表现杨、李爱情盟誓的庄严性,是要明确地让上天神祇见证这段情缘的悲欢离合,映照出杨、李情缘与道教旨趣的关系。洪升选择牛女双星以及七月七日作为剧情的枢纽,无疑与他深受道教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联。
& && & 2、此“鸿都”非彼“鸿都”
& && & 《长恨歌》有诗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旧唐书》载:“临邛,汉县,属蜀郡。……显庆2年,(邛州)移州治于临邛。”邛崃县今为邛崃市(县级),与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等一起,皆为成都市郊县,互相比邻,唐代皆是道教活动最兴盛的地方,所以才有“临邛道士”的说法等等。
有人说鸿都原指后汉京城洛阳,这里借指唐都长安,此说不确。唐代是道教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上自皇帝、公主、大臣,下至黎庶百姓,都十分崇奉道教。在道教发源地和发祥地的蜀郡成都地区,道教更是十分兴盛。就在这道教兴盛之地、包括临邛在内的成都地区,果真就有一座名为“鸿都”的地方和道观。
& && & 《青城山志》载:“鸿都观遗址在今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董家坪,地当唐明皇登青城山上皇观的中途。”《青城山近记》载:“鸿都观在青城山上皇观对面,为汉晋以来古迹。道士杨通幽(什伍)即为此观道士,也即《长恨歌》中的‘临邛道士’(原在临邛县,后到青城山修道,住鸿都观。)”“此观宏丽,甲于蜀西”。为唐玄宗“升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道士杨通幽,即来自青城山的鸿都观。
& && & 《青城近记》载: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随唐僖宗入蜀后,即住在青城鸿都观,一直到他去世。之后,宋人张愈亦在此隐居,“六诏不起”,“杜门著书”。此观“至明犹存”,后渐湮没。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青城近记》作者彭袭明与山中道人一起搜索,在原址还可见“椟屋数椽,阒然荒草寒云之间”。
蜀中著名学者王文才《青城山志》载:“《全唐诗》收杜光庭道观诗六首,其中仙居观在繁阳,鸿都、都庆、福唐诸观,所在不详,唯此首当属青城。”
更为确切的是,杜光庭的诗《鸿都观》至今犹存,全诗如下:“亡吴霸越已功全,深隐云林始学仙。鸾鹤自飘三岛驾,波涛犹忆五湖船。双溪夜月澄寒玉,众岭秋空敛翠烟。也有扁舟归去兴,故乡东望思悠然。”
& && && &再者,白居易《长恨歌》自“临邛道士鸿都客”一句始,至诗末“此恨绵绵无绝期”,全都说的是道士杨通幽“升天入地”,到“海上仙山”为唐玄宗寻找杨贵妃的故事,整个都是道教行为,“鸿都”作为道教宫观,正好与此相符,前后一致了。
& && &&&六、杨贵妃的逃生之处多与道教有关
& && &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第二年,长安失守,唐玄宗携杨贵妃西逃至马嵬坡,杨贵妃遇难。“两唐书”载“缢路祠下”、“贵妃既缢”,杨贵妃被缢死了。但仅隔50年后,元和元年,白居易和陈鸿写《长恨歌》和《长恨传》,都写道杨贵妃住在“蓬壶仙山”上,并通过临邛道士与唐玄宗传递消息。也就是说,杨贵妃没死,或复活了。假如杨贵妃真的未死,那么她逃离马嵬驿之后,会到何处去避难呢?
& && &&&一般的说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 &&&(1)流落于民间,到江南某地的一座道观里女道士的身份隐居起来。
& &&&(2)逃亡到日本
& &&&(3)悄悄回到家乡蜀郡(今四川省),在四川的某一道观内藏了起来
& && &逃到四川,又有三种去处:
& && & 第一种说法是在四川营山县太蓬山。太蓬山位于四川省营山县营山乡境内东北方向百里许,有周朝葛由飞升成仙的“飞仙桥”。早在晋朝初期,已经是道教圣地之一,隋唐之后香火鼎盛。当地人传说,马嵬事变后,杨贵妃乔装打扮,来到太蓬山避难,得到道士们的同情和保护。
& && & 第二种说法是在四川省崇州市三郎镇。有学者提出,马嵬事变后杨贵妃被玄宗带到崇州市三郎镇并归葬于此。《大唐新语》载:“睿宗(玄宗之父)与群臣呼公主为太平,玄宗为三郎。”唐玄宗排行老三,三郎是他的昵称,这就是三郎镇镇名的由来。三郎镇一带世代均有传说,称杨贵妃墓就在此处的翠围山中。
& && &第三种说法是在她的家乡蜀郡导江县(今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
& && & 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就会发现:
& && & 一、东方或东南方,对杨贵妃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地方,且属于唐睿宗或安禄山的势力范围,对她来说,十分缺乏安全感。
& && & 二、渡海到日本,就当时的条件而论,其实可能性很小。
& && & 三、蜀郡则是杨贵妃出生和生长的地方,还有不少亲友、熟人留在此处,可帮助她很好地隐藏起来。再者,高力士、陈玄礼等人本就不愿杀掉杨贵妃,只因马嵬事变中,情势危急,首先要保全皇帝的性命,不得已才同意缢死杨贵妃。现风波已过,情况转变,他们更不会对杨贵妃下手了。
& && & 综合来看,很清楚,杨贵妃入蜀,其危险性比前两者要小得多。杨贵妃是一个聪明之人,她不会不考虑到这些的。最后,杨贵妃在自己熟悉的青城山中隐藏了起来。由于杨贵妃入蜀的行踪十分隐秘,人们对她和青城山的特殊关系又不太了解,再加上时间的流逝和线索的减少,杨贵妃以青城山作为自己最后归宿地的真相,也就少为人知了。
& && & 七、杨贵妃的墓地多处也与道教有关
& && &&&另外,我们还可从杨贵妃的墓地来看杨贵妃的最后归属处和杨贵妃死亡之谜的一些端倪。
& && & 杨贵妃墓地之一:咸阳杨贵妃墓。贵妃墓其实只是杨贵妃的衣冠冢,位于兴平县马嵬镇西。
& && & 杨贵妃墓地之二:四川省营山县营山乡境内太蓬山上。
& && & 杨贵妃墓地之三:日本久津有杨贵妃墓,京都等古城还有她的塑像。
& && & 杨贵妃墓地之四:蜀州(今崇州市)三郎镇。
& && &&&杨贵妃墓地之五:四川都江堰市红梅村。这是个坐落于四川天国山脚下的小村子,传说村子后山脚下有一座千年古墓,村子里祖祖辈辈流传着这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杨贵妃墓的说法。墓地面对青城山的金鞭岩。
& && &&&杨贵妃墓地之六:在青城山旁杨侯墓附近,有一座“贵妃墓”。
& && &&&六处墓地,就有四处在四川,且其中三处与道教有关(太蓬山与青城山),三处与杨贵妃家乡有关(蜀州三郎镇与导江青城山,此两处地方紧紧相连。)。而多方指向,都是青城山。此种情况,难道不耐人寻味吗?
& && && & 八、杨贵妃的最后归宿处—道教圣地青城山
& && && & 《长恨传》句:“东极大海,跨蓬壶(莱),见最高仙山”;《长恨歌》句:“忽闻海外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蓬壶(莱)仙山”在什么地方?《山海经•海内北经》载:“蓬莱山在海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列子•汤问》也载:“大海中有五神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前面说过,诗、文中所说的“仙山”“蓬壶”,指的就是青城山。
青城山是道教中“第五洞天”,天下第五名山,是道教发源地和发祥地之一,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居住之地,是历代天师朝拜之处。山上风景绝佳,以“天下幽”而闻名,庙宇宫观数十座(多时达到百座),且宏丽堂皇,极具规模。
& && && & 在道家眼中,青城山其实与“海”也是有关系的。《法苑珠林》载:“蜀都原基在西海青城山中。”青城山就是一座绿“海”中的仙岛,《抱朴子•金丹篇》:“青城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杜光庭《青城山记》:“非常人所到,灵禽異兽,奇花異草,靡不有焉。其上琼楼仙室,金阙玉堂,得道之人造之乃见,非凡欲所窥也。”“琼林宝树,金沙玉田,水清而甘,草灵而秀,绝顶山峰,烟云常覆之。”这和白居易诗中“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以及陈鸿文中“上多楼阙,西厢下有洞户……云海沉沉,洞天日晚,琼户重阖”等描写,简直是一模一样了。
& && && &青城山上清宫有对联:“钟敲月上,磬歇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鸟送春来,风吹花去,是人间,不是人间。”授道台有对联:“玄哲五千年,竹筒磨穿,深知可道非常道;青城三百转,铁鞋踏破,不愧仙山是此山。”三官殿有对联:“胜地拟蓬莱,毓秀钟灵,千里江山堪入画;仙人居阆苑,涂丹饰碧,数重楼阁宛凌云。”天师洞(常道观)有对联:“五岳寻仙不辞远,万方多难此登临。”三清大殿有对联:“神仙都会周秦汉,道德根源天地人。”“道通天地有形外,山在虚无缥缈间。”此处更是直接以白居易诗句入联,明确指出诗中彼“仙山”即青城此“仙山”;等等。
& && && &&&二王庙大殿左右侧的石碑上,更是明确地刻着“蓬莱”、“仙境”四个大字。
& && && & 种种信息,无不说明,在古人的眼中,道教圣地青城山,就是传说和理想中的神山仙岛。能获得“神仙都会”、“昆仑下都”、“人间仙境”、“蓬莱仙岛”、“天下第五洞天”等美誉名称,实在是有一定道理的。
& && && &临邛道士上天入地寻访杨贵妃的故事,也载于古籍《仙传拾遗》(见宋人编著的《太平广记》“杨通幽”条):“杨通幽,本名什伍,其术数变异,远近称之。玄宗幸蜀,自马嵬之后,属念贵妃,往往辍食忘寐。近侍之臣,密令求访方士,冀少安圣虑。或云:‘杨什伍有考召之法。’征至行朝。上问其事,对曰:‘虽天上地下,冥寞之中,鬼神之内,皆可历而求之。’上大悦,于内置场,以行其术。……三日夜又奏曰:‘于人寰之中,山川岳渎祠庙之内,十洲三岛江海之间,亦遍求访,莫知其所。后于东海之上,蓬莱之顶,南宫西庑。有群仙所居,上元女仙太真者,即贵妃也。’”
& && && &由此可见,《长恨歌》、《长恨传》、《杨太真外传》、《长生殿》等古代作品,其中对杨贵妃隐居“蓬岛仙山”的描写,与道教文化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
& && && &说起“神仙” “仙岛”之事,今人都知道、也在观念上认为,这不过是虚诞之事。但在道教盛行的古代,特别是唐代和唐玄宗时期,神仙、仙岛之类的事情,在人们的观念中,完全是真实的存在。反过来,很多真实存在的人物、事件,也往往会被披上一件神秘、光彩的外衣。《长恨歌》等作品中的后半部分内容,亦即如此。“蓬壶仙山”也应是有所指的。特别是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中,当能明其所指。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道教名山青城山应该就是杨贵妃的最后归宿地。
主要参考书目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撰 陈焕良、文华点校 岳麓书社 199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撰 岳麓书社 1997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撰 岳麓书社 1997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中华书局 1984
《中国道教史》 卿希泰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道教史》 卿希泰 唐大潮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道教与中国文化》 葛兆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天师道二十四治考》 王纯五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6
《太平广记选》(上、下册) 王汝涛主编 齐鲁书社 1983
《长生殿》 (清)洪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杨太真外传》(宋)乐史
《道教十日谈》 张晓敏等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图解道教》 张梦逍编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全译》 (唐)杜光庭著、王纯五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蜀中名胜记》 (明)曹学佺著 重庆出版社 1984
《青城近记》 彭袭明 1945
《青城山志》 王文才撰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灌县志》 四川省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青城山志》 王纯五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
《聚源镇志》 李光清主编 都江堰市《聚源镇志》编辑领导小组编印 2009
《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 周道荣等编选 新华出版社 1983
(原文约17,000字,本文有删节,发表于《弘道》(香港),2012年第3期)
作者简介:李永庚,男,1950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灌县(今都江堰市),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外文系、中文系。供职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在职期间任学院教育科研处负责人、《水电职教》主编等。现为中国水利教育协会职工教育分会理事、四川省水电学会科普及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都江堰市道教文化研究会理事等。已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发表文学、学术作品数百件,其中部分作品获奖。已出版历史文化考证类专著《杨贵妃考——兼论唐代道教的发展及与杨贵妃生平关系》(约50万字。美国哈佛—燕京、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莱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及香港等多家海外单位,订购此书,作为资料收藏。)
通讯处: 四川省都江堰市水校路,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 611830
Email:&&& &
电&&话: &&
热门专题报道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恨歌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