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陵的时候李白和孟浩然离别时会说什么?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您当前的位置: &
& 文章正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名句
11:23&&作者:&&来源:&&字号:|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2. 上海新东方官网:
(责任编辑:Venik)
新东方培训机构提供、英语 、、、 、、、,等等课程的学习。课程多,分类
细,方便大家的选择。满足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更多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导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
上一篇:下一篇:
165.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缘:因为。   3.此山:指的是庐山。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2然ran   1.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例解]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解]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4.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解]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3重点难点梳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这类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而,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4春   子规啼[二],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三],则见双燕斗衔泥[四]。   夏   俏冤家,在天涯[五]。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六]。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七]。蛾眉淡了教谁画[八],瘦岩岩羞带石榴花[九]。   秋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十]。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一一]。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一二],淅零零细雨打芭蕉[一三]。    冬   雪纷华,舞梨华[一四]。再不见烟村四五家[一五],密洒堪图画[一六]。看疏林噪晚鸦[一七5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6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简析] 本篇是元人小令的名作,被称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小令定格》)。'悲落叶于劲秋',秋天景色本来就易于触发愁思,加以时值黄昏,人在旅途,就因见而感,因感而思,有思而作。作品虽然体制短小,但由于所描绘的景物、表达的情思都颇具普遍意义。因而成为一直传唱的典范作品。马致远历漂泊生涯二十多年,这支小令是他体验、感触的凝聚,历久不衰绝非偶然。 本篇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化景为情,情从景出。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中的'鸡8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9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   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栏角。   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   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   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   惊飙动幕。   扶残醉,绕红药。   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   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10图书四部(四库)  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清代的《四库全书》是这种分类法中影响最大的一种。 它包括经史子集四部。经部,包括13经在内的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及其注疏等解释经书的作品; 小学著作(即语言文字学著作)。如《诗经》、《论语》、《孟子》、《春秋三传》、《说文解字》等。史部, 除《春秋》及其《春秋三传》等以外的史书,也含地理、官职著作。如《战国策》、《水经注》。子部,除《论语》、 《孟子》等以外的诸子著作及宗教、科技著作。如《韩非子》、《梦溪笔谈》、《本草纲目》。集部, 除《诗经》等以外的诗文词赋
·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纪念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试题
姓名 单位 电话
1、在19世纪末叶, 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2、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是在 上。
3、抗日战争中直接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的人是 。
4、1942年延安整风的方针是 。
5、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十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相关阅读:
中秋节诗歌33首
中秋节诗歌:月下独酌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夜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秋节诗歌:南斋玩月 中秋节诗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登楼望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相关阅读:
中秋节诗歌33首
中秋节诗歌:月下独酌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夜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秋节诗歌:南斋玩月 中秋节诗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节诗歌:关山月 中秋节诗词:水调歌头 中秋节诗歌:夜思 中秋节诗词:西江月 中秋节诗歌:月夜 中秋节诗·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相关阅读:
中秋节诗歌33首
中秋节诗歌:月下独酌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夜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秋节诗歌:南斋玩月 中秋节诗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节诗歌:关山月 中秋节诗词:水调歌头 中秋节诗歌:夜思 中秋节诗词:西江月 中秋节诗歌:月夜 中秋节诗词: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中秋节诗歌:·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相关阅读:
中秋节诗歌33首
中秋节诗歌:月下独酌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夜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秋节诗歌:南斋玩月 中秋节诗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节诗歌:关山月 中秋节诗词:水调歌头 中秋节诗歌:夜思 中秋节诗词:西江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相关阅读:
中秋节诗歌33首
中秋节诗歌:月下独酌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夜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秋节诗歌:南斋玩月 中秋节诗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节诗歌:关山月 中秋节诗词:水调歌头 中秋节诗歌:·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关阅读:
中秋节诗歌33首
中秋节诗歌:月下独酌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夜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秋节诗歌:南斋玩月 中秋节诗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节诗歌:关山月 中秋节诗词:水调歌头 中秋节诗歌:夜思 中秋节诗词:西江月 中秋节诗歌:月夜 中秋节诗词: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中秋节诗歌:嫦娥 中秋节诗词·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相关阅读:
中秋节诗歌33首
中秋节诗歌:月下独酌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夜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秋节诗歌:南斋玩月 中秋节诗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节诗歌:关山月 中秋节诗词:水调歌头 中秋节诗歌:夜思 中秋节诗词:西江月 中秋节诗歌:月夜 中秋节诗词: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中秋节诗歌·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相关阅读:
中秋节诗歌33首
中秋节诗歌:月下独酌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夜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诗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中秋节诗歌:南斋玩月 中秋节诗歌: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中秋节诗歌:中秋月 中秋节诗歌:中秋登楼望月 中秋节诗歌:关山月 中秋节诗词:水调歌头 中秋节诗歌:夜思 中秋节诗词:西江月 中秋节诗歌:月夜 中秋节诗词: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中秋节诗歌
上传资料赚稿费!!!您现在的位置: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是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t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尽:望不见;看不见。
  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诗的开头,说出了这个离别的事实。武汉在西,扬州在东,从武汉去扬州,顺江东下,自然是向西北告别了黄鹤楼。这样的句子,真是信手拈来,毫不雕琢。第二句接得很好。他向哪里去呢?去扬州。妙在"烟花三月",这不仅是指出了离别的季节,重要的是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烟花,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物。江南的春天,风媚,一直为文人们所歌颂,梁代的丘迟在《与陈伯之书》里有这样动人的描写:"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孟浩然一路上所遇到的,也将是这样的景象。而扬州呢?又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的名都,这是他所要去的地方。试想,以江南三月烟花的时候,去扬州十里烟花的地方,一路上能不心旷神怡吗?别认为这两句诗在表面上只写了送别的人物、地点、时间和去向,而透过字面,却深刻表达了内心的情绪。
  楼头话别之后,孟浩然就登舟启程了。只见孤舟扬帆,破浪前进。行人渐远,而送行的人依然伫立江边。孤帆渐渐地消失于白云碧水之间了,这时只有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空尽处,仿佛是去追赶行人。李白很巧妙地表达了这种送别后的感情,像用电影的特写镜头照住帆影,逐渐前移。到水天交接处,帆影没有了,于是长江浩浩荡荡流向天外。这时候,观众和送行者会一样把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而整个画幅的苍茫空阔的感觉,自然又要袭上心头。这样写景见情,寓情于景,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读了以后,产生无穷的余韵。
  古典诗歌,绝大多数的篇章不外乎写景抒情。这二者在写作时虽很难截然分开,但只有高手才能融合得很巧妙。景色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如果要想在诗歌中给以生命,使它具有长远的效果,那么在吸取这一景色时,不仅必须准确地表达,而且还要溶进强烈的感情,从而在鲜明的形象中,看出描写的深度。李白在这首诗里,把送别的依依之情,以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就是这种方法的很好范例。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与送孟浩然之广陵相关的问答
查看更多 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关知识点
唐诗宋词精选
更多百科内容
下期预告:
相关文章推荐
育儿图片推荐
联系编辑:丁笑联系邮箱:.cn(请将#改成@)联系电话:020-3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是什么?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是什么?
09-05-02 & 发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赏析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王昌龄大约于开元末年受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江宁属今南京市,东邻镇江。王昌龄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两首赠行诗,这是第一首。此外,王昌龄还写过一首《别辛渐》,其中有“别馆萧条风雨寒”句,“别馆”即客馆。庾信《哀江南赋序》云“三年囚于别馆”。可见辛、王此别是在被贬滴或流落途中。芙蓉楼之別则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吴”,就是前文所说的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平明”接上句,意谓次日清晨。“楚山”有的理解为友人经镇江取道安徽入洛阳,安徽古属楚国,故称楚山。其实这里当是泛指南方的山。“楚”字只是与上句的“吴”字相照应。因为安徽不仅属楚国,也曾经属孙吴,而孙吴占有今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等地。所以“楚山”与通常所说的“楚天”一样,也是指辽阔的南方。第二句还值得一提的是“孤”字的用法,它在修辞上被赋予的拟人化性质,能够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感情色彩,突出特定的氛围,收到物我浑一之效。《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正如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所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解】: 1、过:拜访。 2、具:准备。 3、场圃:农家的小院。 4、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韵译】: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 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 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 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 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诗由 “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 隽永。 孟浩然创作和思想研究李荣  【摘要】: 孟浩然研究在唐代文学研究中虽然不是一个十分为人所关注的热点,但是,孟浩然的山水诗创作及孟诗的独特魅力却也使得他在唐代文坛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这也使历来的盛唐文学研究者不能不对他加以注意。而同时和后代多位诗人学者的赞誉更使孟浩然其人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对孟浩然的思想和行为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力图以此为媒介来达到对唐代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本文即试图在前人基础上来研究孟浩然及其诗歌,以便能够对盛唐文学和盛唐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本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探讨的是孟浩然诗歌的历史地位、艺术特色及其艺术价值。首先,本文从盛唐诗歌革新的角度对孟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了阐述。孟浩然是在唐代诗歌革新的历史潮流中率先脱颖而出的,他是盛唐诗坛的先行者。孟浩然在诗歌创作形式上主要以五言为主,这适应了当时文学革新潮流中对汉魏诗风的追慕,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为人所广泛接受的形式基础。在诗歌创作方法上,孟浩然能够将古诗与近体诗的艺术手法相结合,运古入律、古律结合,从而使诗歌具有了浑融完整的气势和流畅的节奏感。在诗歌内容上,孟浩然继承了初唐以来诗歌创作题材不断扩展向江山塞漠扩展的趋势,尤其是在山林田园内容的表现方面卓有成效,为盛唐诗歌表现领域的不断开拓做出了贡献。其次,文章对孟浩然诗歌的美学特色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孟浩然诗歌具有清淡闲远、质朴率真的美学特点。一方面,孟浩然在诗歌创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中经常采用雅洁简淡的语言和疏朗淡然的意象去表现清新的意境和心灵的超脱闲逸和宁静淡薄,体现出恬淡悠远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孟浩然诗歌的感情极为真挚朴实,他善于在对那些普通的事物和宁静生活的描述中表现承平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以平易朴拙的语言写出了内心各种真实的感受。孟浩然诗歌的这种美学特色的形成是与他在静心观物、感物动情、因情起兴并精心结构的创作观点和崇尚清真自然的美学特色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部分主要是从文化角度对孟浩然的思想行为进行探讨。首先,从仕隐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孟浩然所体现出的盛唐文化的特点。孟浩然是以“隐士”的形象受到当时诗坛的关注并以此进入后代研究者的视野的,但从诗歌创作和生平经历来看,孟浩然终身未能完全忘却仕途,这是盛唐昂扬进取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儒 家政治文化给予他的积极影响的体现。另一方面,盂浩然的行为中又有着中国传 统的隐逸文化的影响的因素。盂浩然的隐逸是多种文化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 其中,既有着儒家文化的涵养情操的因素,更多的则是道家隐逸文化和佛教思想 之中的超脱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体现了盛唐时代文人精神追求的另一个方面。 盂浩然对仕隐关系的处理及唐代人对盂浩然的评价和态度体现了唐代隐逸文化的 特点。其次是从地域文化发展的角度对盂浩然进行研究。盛唐时代,南方文学创 作在经历了初唐以来的长时间沉寂之后再次活跃发展起来,盂浩然的创作即与南 方文学的这种重新兴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盂浩然诗歌的成功正是南方文化重 新繁荣的结果。从盂浩然的思想行为来看,南方文化中的追慕隐逸、崇尚玄远的 思想使得他在行为上对隐逸有着由衷的追慕和向往,并在诗歌创作上偏重于清美。 孟浩然在文学史上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地位的获得与南方山水文化的熏陶有 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他吸取了南朝文学中的山水诗创作与田园诗创作的成功之 处的结果。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无缘官场,布衣终身。但是也并非完全&无缘&,只是不走运,没有抓住机遇。   孟浩然的政治热情来得太晚,四十岁之前在家乡读书种菜,四十岁那年才奋起直追,进京参加进士考试。那时,比他小十二岁的王维早已中进士做官多年了。孟浩然到了长安,考场外的工作做得太差,结果是没有考中。不过也有收获,以自己的诗才,结识了一些诗人兼官人,如王维和张九龄就对他很欣赏,引为知己。   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来到他的官衙谈诗论文,二人谈得正高兴的时候,忽报玄宗皇帝驾临。孟浩然是个没有功名的普通百姓,哪能唐突拜见皇上?惊惧之下,赶紧藏到了床底下。玄宗坐下来与王维谈话,王维不敢隐瞒,如实奏报了孟浩然来访的事情。玄宗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地说:&我早就听说过这个人,据说诗写得很好。&随即命令孟浩然出来相见。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如果答对适宜,皇帝一高兴,孟浩然的乌纱帽就飞过来了。可是孟浩然太紧张了,竟然说错了话、吟错了诗。玄宗问:&来时带什么诗作了吗?&孟浩然说没带,玄宗便让他当场作一篇。孟浩然感慨自己已到不惑之年仍怀才不遇,开口吟咏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诗里有抱怨玄宗不识人才的意思,玄宗很不高兴,冷冷地说:&我并未不用你,是你自己不求上进,怎么反倒作出这样的诗?&随后下旨,你孟浩然不是要归南山嘛,那就离京走吧!惹怒了皇上,孟浩然的仕进之路从此就断绝了。  一、不幸的人生经历   1. 首先杜甫、孟浩然出生就不同,杜甫出生官宦而孟浩然出生贫寒,杜甫远祖是名将,祖父又是初唐诗人,可谓是书香门第,杜甫从小就有延续“家族兴旺”的责任感,孟浩然终身布衣,经历以隐逸和漫游为主,他的目标不是延续“家族兴旺”,而是振兴家庭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   2.杜甫的时代是712年—770年,是横跨“安史之乱”的,他一生的奔波相当艰辛,不仅屡次落第而归,而且还要东奔西走,到处逃难奔波,在他的一生中,对社会的现实的认识极其深刻,充满批判,但批判之中又由“恨”转“爱”,其“忧国忧民”的情思贯穿整个时代,绵绵不绝。孟浩然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浩劫,他的一生没有杜甫那样的大起大落和惊心动魄,却和杜甫一样有着不幸的仕途经历,都为着心中的理想而不停奋斗,但始终落得怀才不遇的境地。这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盛世背后的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在黑暗的官场面前,他们选择了逃避,选择了归隐,但由于主客观的不同处境,入仕与归隐的内心矛盾又冲击着他们,使他们意欲超然却无法忘怀,壮志未酬之志跃然诗中,充满了阵阵愁情。阵阵愁情加速了他们的衰老和病情,孟浩然之死:“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动疾而终”①杜甫之死:病死于舟中,他的绝命诗是《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二、 满怀豪情的盛唐颂歌   1. 杜甫与孟浩然在初期兼有满怀豪情的盛唐诗歌。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其对才俊之士充满了景仰,特别是“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者的豪放不羁,才俊的显赫才气,显示出盛唐气象。孟浩然的《登安阳城楼》写江城春日才子群公的闲情逸致、城郭绿洲的开阔景致、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三者融为一体,尽显盛唐之音。   2. 不过,孟浩然的诗歌当中除了描写盛唐气象的豪迈情怀之外,还有杜甫诗歌中所没有的侠义精神,孟浩然的《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有“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展示了少年任侠的作风,创造了生动鲜明的洛阳游侠形象。   三、政治理想与心胸抱负   1.杜甫、孟浩然在出生盛唐的时代背景之下,都充满了心胸抱负和入仕的欲望,富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虽然他们一再的落地而归,但心中的信念让他们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理想跃然诗中,充满豪情。杜甫汲引之意,自然含蓄态度中肯。   四、仕途失意的失落与对社会的批判   1.杜甫、孟浩然都是空有一身抱负却落得两手空空,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艰难的入仕之路和百般无奈的落第而归,使他们开始对当权者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开始对仕途产生怀疑,进而进行了大胆地揭露和批判。   2.杜甫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到《乐游园歌》,再到《丽人行》,其批判的力量也在加强,反抗的情绪也在升温。《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最含蓄的批判,它的主旨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从“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可以看出杜甫的愤愤不平之情,《乐游园歌》写出了歌舞升平中感受到的深刻的社会危机,而《丽人行》则直面得讽刺了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和奢侈,“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通过劝人回避来反衬出杨家的不可一世。   3.孟浩然从《田园作》到《京还留别新丰诸友》,再到《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其批判的力度也在加强,反抗的情绪也在升温。《田园作》也只是入仕的迫切心情,但诗中也开始感叹朝端无亲故,揭露当时朝廷用人唯亲的腐败现实,到《京还留别新丰诸友》开始怀疑入仕济世的人生道路,再到《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的与黑暗腐败官场决绝的态度。   4.孟浩然的态度很明确,要与官场决绝,所以他选择归隐,而杜甫不会也不愿意决绝,他要继续争取为国效力。但我们知道,不管是杜甫还是孟浩然,他们实际上都不会愿意决绝的。他们的入仕与归隐的矛盾至始至终没有调和。杜甫的批判直指唐王朝,揭露封建制度本身的黑暗,揭露王公贵族的荒淫的奢侈并暗示它所潜伏的危机。孟浩然虽然也直接批判当时朝廷的腐败,但更多是针对它用人唯亲政策上面的腐败,并不像杜甫那样全面揭露,可以说,杜甫的批判和揭露是深层次的,并且随着他深入社会现实的了解而更加深刻地揭露出来,孟浩然的批判和揭露是浅层次的,他却没有像杜甫那样去了解社会现实,他主张的是超脱现实、清静无为这一点是不同的。   五、游赏遣兴与闲适的生活   杜甫、孟浩然,在早年都有着对美好生活得向往和享受,不论是野外郊游还是与友人同饮,都充满了欢快的情调。孟浩然的《游凤林寺西岭》和杜甫的《题张氏隐居二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壶酒朋情洽,琴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和“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都写出了同友人畅饮至深夜而归的欢快心情。    六、真挚的乡情、友情、亲情,富有真性情   1. 杜甫和孟浩然都是性情中人,都极富真性情,他们的诗歌当中充满了乡情、友情和亲情。杜甫的诗歌以友情为主,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和同情,《春日忆李白》写出了对李白的怀念之情,表达了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深厚友谊,《天末怀李白》则写李白被流放而抒发的不平,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社会现实的愤慨以及患难见真情的友谊和思念之情。杜甫的乡情、亲情诗以《月夜》为代表,诗人借月抒情,深刻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 孟浩然的乡情、友情、亲情诗就更多了,有对妻子思念的乡情、亲情、同时也是爱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 !&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 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号称江南三大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这两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情谊深厚。“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也是两位诗人分别之所。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是“西辞”。“烟花三月”传神地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尽”字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是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和环境气氛。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这两行诗由写景转入送别: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长城外,古道边……”)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3?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对诗人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或全班交流。教师不要对诗意做过多的讲解,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古诗中不太好理解的词语,如“西辞”,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地图,了解黄鹤楼和扬州所处的位置。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在大体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应让学生反复吟诵,想一想:从诗中能够体会到什么?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之后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用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或用画笔生动形象地描绘。 5?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都颇具匠心,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的传神,“尽”字和“唯”字的传情;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更”字,语尽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极为深厚。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6?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还可以配上悠扬委婉的乐曲,如表现离别之情的《送别》和《阳关三叠》,以渲染离别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丰富想象、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的目的,自然地实现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师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如果条件许可,教师也可以适当推荐一两首给学生。 7?本课的生字不多,但有的生字也需进行指导。如,“舍”是翘舌音,读四声,不读三声;“陵”的右下部分是折文。教学时可以用填写诗句的办法了解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