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习俗女方是不是不能嫁到爸爸的姥娘家去

山东枣庄 结婚风俗-55BBS 我爱购物网
&&&山东枣庄 结婚风俗
山东枣庄 结婚风俗
相家,下契,订日子,结婚.
各地略有差异,基本相同.
相家是女方到男方家看看情况,男方设宴招待.
下契,就是男方给女方买东西,相当是彩礼吧!
订日子就是确定结婚日期,合一下八字.
最后就是举行婚礼了!
结婚习俗求婚结婚登记儿童摄影
15条其他回答
对,西岗是滕州的。也没有什么习俗。也就是男方家来了后,女方家摆个宴席招待一下就行。结婚准备嫁妆和合席用的东西(就是生活用品)。还有箱子,里面装上烟、糖等物。
祝你们幸福
这个谈不上什么习俗...
主要就是闹闹新娘闹闹伴娘...
其他的也没什么啊...
订婚首先要买衣服,三金,另外可能还要买包,化妆品,基本上这些就差不多了!主要是三金比较贵,多少钱到金店看看就知道了!在女方第一次去你家还要给见面礼,彩礼钱一般是定婚时或快结婚的时候给女方,多少钱就要看女方父母了,一般女方结过婚都会带回来的。在庄基本上也就三万多块钱吧!你可以看看她姐姐是多少钱,或者她伯父家的女儿彩礼是多少钱,基本上跟她们差不多,家具是女方买,床是男方买!定过婚基本上半年左右女方会同意结婚!
就是买衣服、买“三金”(戒指耳环),下聘礼,有给1001的,有给10001的,寓意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我是枣庄薛城的。我们这里五区一市都是这样的兴俗。经济不宽裕,就量力而行,只要女友贤惠,才不在乎这个呢。下聘礼时,买点体面地烟酒,但要量力而行,之所以要买烟酒,因为女方会叫来几个或一个亲戚同桌吃饭,名义上是招待你这个客人,实际上是帮女方相你,看你的言谈举止等等,中不中意,到时候打扮要稳重成熟些,别留长头发,别奇装异服,人家就会觉得你可以托付终身,吃饭时候记得主动敬烟,适量敬酒,嘴巴甜些,该叫爸爸叫爸爸,该叫妈妈叫妈妈,别一口一个叔叔、阿姨的。饭前手勤快点,帮忙做饭。当然,你女友的家人才不舍得让你做饭呢,但是你要有这个环节。然后呢,刚做个把菜的时候,你就开始喊,别做了,别做了,吃不了,做多了,一顿迟不了,浪费。反正嘴巴和手和眼睛都要活络。礼俗。呵呵,我们这里的民风很淳朴的,不会刁难你的。 饭间,如果你有通过打拼获得的好工作,可以委婉的稍微一提,展示给在座的长辈(如果他们还不知道的话),但不可以展示出高傲自满炫耀之情,可以通过表现你对未来的拼搏希冀的方式,让人家觉得,这小伙啊,上进,管,靠得住!!这样你就百分百成了俺枣庄的女婿。加油! 同时,别忘记你身边有个最精通枣庄风俗和你女友家个性风俗的枣庄通――你老婆!请教她。她会觉得你很在乎她。
结婚应当进行婚姻登记。未经婚姻登记部门登记结婚的,男女同居不负责的行为。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不领结婚证就要扒男方家的房子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相关当事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你先说说具体的是枣庄什么地方。我是滕州,按照滕州西农村的习俗。当伴娘没有什么很大意义,也就是和新娘比较好的女孩在新娘结婚这一天,一早到新娘家里。如果新娘早上起来盘头化妆的话,陪同新娘去化妆。
然后没出嫁之前在新娘娘家陪着新娘聊天啊什么的,到出嫁时间,帮新娘拿拿东西,帮新娘想着不要把该带走的东西忘记了。之后在迎娶新娘的时候会有专门的人来,接待你们(这里的伴娘不止一个呦)。再之后就和接待你们的人聊天或是参观一下新娘的新房啊。在酒席之前,如果新娘婆家附近有新娘的亲戚(有往来的)要到家里坐坐,你们也就一同去。回来后如喜宴开始就开始吃饭,接待你们的人会陪同你们吃饭。喜宴结束后给新娘说句离别的话,然后就可以回家了。注意的也就没有什么了。滕州一般比较不会闹伴娘,如果有的话也是新郎官的好朋友,但闹的不会太离谱。
最重要的是不要离开新娘 现在伴郎都闹伴娘 我结婚时伴郎闹的厉害 闹的派出所都来了
离开娘家 别跟伴郎一个车 到了新郎家门口 拎着嫁妆跟着新娘走 进了屋不到吃饭 别出屋 吃饭跟着新娘吃 别跟我媳妇找的伴娘似的个个如花似玉
安全第一 枣庄的伴郎俗称半狼 伴郎不是流氓就是呆子
一直流行订婚.订婚礼是不等.根据家庭收入状况而定,你要是死要面子.多给也行..磕头是一定的,订婚时女方的习俗..没什么特别的..要见长辈,磕头,不过你不用害怕.半天就能结束..哈哈..其他的我都忘记了.上大学后就很少回家了..现在在海外更不记得了.其他的详细参考下田传江撰写的《红山峪村民俗志》..作者我小时候经常见的.写的还可以.主要特点一个字'穷'
给三次钱,分别是:
1、订婚,给女孩见面礼10001,并买金项链、金戒指、金耳坠,条件好可多买些,比如金手镯。
2、结婚,磕头礼,10000元。婚礼时,新人对父母行礼,父母给磕头礼。
3、改口费,或更多不等。婚后或结婚当天,男方父母给女孩,表示以后不再叫叔叔、阿姨,改叫爸爸、妈妈。
所有钱和礼物都是给女方所有,但女方父母一般不留,都给自己女儿,女儿出嫁后,带到婆家,与丈夫共同所有。
上述,数字和礼物代表大众价格,一般可根据家庭情况增减。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家的经济条件不一样,要量力而行。自己商量好了,怎么办都行。
  说亲 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来往于两家之间介绍情况,美言撮合。双方认可后,便由男方出面,正式请媒人前往女方商定议亲事宜。女家则在对方门第高低、品貌、彩礼是否丰厚等方面进行抉择。女方向男方求亲,则称倒提媒。
  说亲的基本条件,一般为门第相当,财产相若,兼及属相相合,品貌、年龄般配,同时讲究同姓不婚,骨血不能倒流等。通常在婚前一年就议定,但也有指腹为婚、娃娃亲和童养媳等过早议婚的现象。此外,在说亲中还有换亲、转亲等形式,即一家男女与另一家男女互换成亲,或者三家男女轮转结为夫妻,以各方都不收彩礼为条件。
  建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婚姻法》公布之后,青岛地区的青年男女大都婚姻自主。特别是在市区及城镇中,男女青年在学习工作中建立感情后,经介绍人象征性地“引线”,自由恋爱,父母同意,自主定婚。另外,80年代在青岛市区兴起的婚姻介绍所,为许多择偶者,特别是大龄青年“牵线搭桥”,发挥了相应的媒体作用。
  定婚 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通常也将“定婚”称为“定亲”、“传启”。有“传小启”和“传大启”之分。“传小启”,也称作“换帖”、“下媒柬”,是双方初定婚约的一种书面形式。这时男家要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帖式主要写清男方的生辰八字,以及“敬求金诺”、“恭候金诺”之求亲的字样。女家接到“传启”后,即写“允启”,主要是女方的生辰八字,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双方的换帖都以家长的名义,落款不出现子女的名字。此时男方还要给女方一点衣物,因为传小启后这门亲事就算定下了,所以男方送的礼物叫作“红定”。
  “传大启”,也称作“传柬”、“换大帖”、“龙凤帖”等,是正式签定婚约的一种形式。“传大启”(下媒柬),男方要送“定亲礼”,富家送金银首饰、绸缎衣料、银元钱财。一般人家送布料,称送“衣裳面”。穷人则口头允诺,无礼相送。
  大启是正式婚书,相当于建国后的结婚证书。两家传过大启之后,表明婚约达成,已成姻眷,可以互通庆吊,互送礼品。青岛地区有些地方不分传大启和传小启,双方通启和允启只有一次就定下亲来。有的甚至不用婚启,只凭口头一诺,即可决定姻亲。建国后,在青岛市区及所属各地仍有“定亲”习俗。
  送日子 又称“看日子”、“迎日”、“送好”、“下娶帖”。建国前青岛地区民间均行此俗。送日子是男方查定结婚的日期,请女方同意的一种形式。一般先由男家选定举行婚礼的吉日,由媒人到女家去讨取女方的属相“八字”。女家则书之红纸条,交与媒人带回男家。男家据此请人择定结婚的吉月吉日,谓之“看好”。“看好”主要是找出“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位,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吉日良辰一般选两个,一在上半月,一在下半月,由女方家选择后再确定。男方向女家送婚书的同时,还要向女方送聘礼,聘礼多是饽饽、肉、鱼等礼品,莱西还要做大烧饼送往女家,女家则要回敬大寿桃。送日子后,女方便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迎娶。建国后,此俗渐少。
  过妆铺房 建国前,临近婚期时,男方要向女家送催妆礼,或称“下催妆”。女家收到催妆帖后,要发喜钱,款待媒人和送礼人,将送来的礼品留下一部分,其余退回。
  在催妆的第二天,女家便要送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即两条褥子、两条被子)、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之家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的生活用品。富家必送一对“长命灯”。
  “铺房”,主要是安床和铺床。讲究床的安置方位及其走向。床都紧靠东墙或西墙,因为这两边称为屋山墙,靠墙便有靠山。铺床一般在婚礼前一天的晚上,由儿女双全的婶子和嫂子来铺床叠被。习惯在床上放些枣、花生和栗子,或者让小男孩在上面打个滚,以求早生贵子。建国初期,此俗在农村民间仍有少数沿袭者。
  迎娶 男方称为“娶媳妇”、“将媳妇”,女方称“出门子”、“出阁”、“出嫁”。建国前,青岛地区农村男方结婚的前一天,新郎要给族内或村里的长辈行礼。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也都到齐,为新娘“暖嫁”,或称“暖轿”。有的在晚间请一班吹鼓手吹打一番,有的还要请一小戏班来清唱。这天晚上,新娘要向父母行“辞娘礼”,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莱西一带在婚礼前一天晚上,男家把轿子送往女家。送轿子时,新郎先在轿里坐定,让轿夫抬着走十几步,然后再下来,意在“压压”轿子。
  婚礼这天早晨,最先来到办喜事人家大门前的是吹鼓手。用大杆号对着主家的大门鼓吹一番,接着去“鼓洞房”,稍事休息后便开始奏乐。乐队一般有粗细两班,轮流演奏,有时还夹有戏曲清唱。这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就位,大家各司其职。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即要起程。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胸前别一朵大红花,坐进轿子。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新娘坐的叫“花轿”。迎亲的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轿内还要放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
  新郎进入女家后,有的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长,有的稍事休息,便端上酒菜,由送亲客陪着边吃边谈,等候新娘梳妆。新娘在上轿前要穿嫁衣,还要“开脸”和“上头”。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上头”则是把发辫绾成髻,这些都是新娘由姑娘向媳妇转变的标志。新娘梳妆打扮,一般由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中年妇女代劳,嫁衣要上下一身红,通常喜棉忌单。许多地方的新娘是凤冠霞帔,绣花鞋,满头珠花和金银首饰(有的是租借来的),最后搭上蒙头红。另外还带上小手帕、头花之类的东西,以备路遇其他迎亲者因躲避不及,而互相赠送,以免喜气冲撞。待新郎、新娘在轿中坐稳后,轿头便喊号起轿,两顶轿子同时抬起,娶亲的队伍就返回婆家,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遇到桥、井、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子。后面是两面开道的大锣、旗、伞等仪仗,接着是两乘轿子,官轿在前,有粗乐队伴奏,花轿在后,有细乐队伴奏,花轿两边由送亲人扶持,俗称“把轿竿”。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经过村镇要鸣锣奏乐。清末称结婚为“小登科”,不仅准许无功名者官服戴冠,就是县官的官轿遇到娶亲的队伍也要让路。建国后在青岛地区迎娶之旧俗已绝。
  拜堂合卺 建国前,青岛地区农村娶亲的花轿一到男家便由两个妇女为新娘掀开轿帘,新娘自从在娘家穿上鞋上轿后脚就不许沾地,直到入洞房脱鞋坐帐为止。因此,下轿时脚下要踩着红毡走,谓之“倒毡”,即古代的“传席”、“传世”、“传代”之意。新娘头盖蒙头红,由两个妇女搀着,在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上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麸子、栗子、红枣、花生等。
  新娘被搀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新娘新郎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口令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送入“洞房”(“亲房”)。
新娘上炕坐好后,婆婆便把煮好了的饺子或宽心面端给新娘吃。吃过后新娘便按确定的“福神”所在的方位,盘腿端坐,谓之“坐福”、“坐帐”。坐帐要坐三天,后来改为一天,或象征性的坐一下午。新娘在洞房坐帐,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则都来看新娘,向新娘要糖果嬉闹一番,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酒宴招待宾朋。
  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欢酒”等。古代的“合卺”是分瓢而饮,以后则是把两个酒杯用红线拴在一起,或者换杯而饮。这是夫妻第一次面对面喝酒,接下来吃“长寿面”或“宽心面”。建国后,青岛地区农村结婚已废“坐福”、“坐帐”之举,但仍喝“交杯酒”、吃“宽心面”等,市区亦然。
  另外,建国前,青岛地区还有“服内”成亲者,这是一种特殊的婚礼形式。按礼俗规定,身戴父母或祖父母的孝服者不能举行婚礼,有的人家婚期临近,忽遭丧事,婚期又来不及改变,只好“服内”成亲。这时婚礼一切从简,一般是用轿把新娘娶来后,即脱下婚服,换上丧服守孝。有的女方为父母戴孝,男方将轿抬至女方家坟地,等下葬后,待葬事处理完新娘脱去孝服,换上婚服,娶回男家,谓之“乘凶纳妇”,据说这样吉祥。建国后,青岛市区结婚之日如遇丧事,多改婚期,长者达一年。
  回门 建国前,青岛市区和农村均有新郎新娘结婚后回门的习俗。回门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平度为第二日,新郎、新娘同到女家认亲,第三日回男家,第六日由新娘的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亲,第九日男方搬新娘回家。名曰“叫二、还三、住九”。崂山、即墨则是次日女家送食盒看女,三日新娘拜公婆及姑伯叔并祭祖,长辈赠给磕头钱,四日新郎偕新娘与弟往女家拜岳父母,当日返回,叫做“望四日”。新娘回婆家带“上炕礼”(花生、点心、鸡蛋、包子等)赠送公婆、姑嫂、伯叔。建国后,青岛市区虽有新婚后新郎、新娘同去女方娘家之俗,但多在婚后第三日。
  特殊婚嫁 招赘婚,俗称“倒插门”,或称“招养老女婿”,是一种男到女家从妻居的婚姻形式。建国前,青岛市内和农村均有此种婚俗。一个家庭若无儿子,便要想方设法招赘女婿入门,以继承家产,传衍子嗣,养老送终。招赘的婚礼与一般婚礼基本相同,只是一切都在女家举办。建国前,入赘者多受歧视,不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比较低下,而且还要从妻改换姓氏。直到三代之后才能复姓归宗。因此,入赘者多为穷苦多子无力娶妻人家的儿子,或者迫于财势,不得不入赘的人。建国后,随着《婚姻法》的推行,青岛市内和农村招赘婚观念逐步改变,男到女家的婚姻形式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公认,上门女婿同所有家庭成员享有同等待遇。
  寡妇改嫁和妇女离婚再嫁,在建国前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下,不仅妇女顾虑重重,而且还要受到来自婆家、娘家和社会舆论的重重阻挠,但在青岛市区却有许多妇女冲破种种束缚,择婿再嫁。尽管如此,建国前,大部分寡妇改嫁,几乎没有什么婚礼可言,一般不能坐轿,多由男方于夜间用车或驴载之而去,夫妻悄悄吃喜面即成。建国后,改嫁已属于正常的婚姻关系,并受到法律保护。
山东各地过年习俗 济南 ?? 年初二回娘家必须拿上礼品,按老规矩讲,就是一刀肉(不能少于四五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这几样礼品统称“四色礼”,寓含着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青岛 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戚。在青岛,“亲”与“戚”是严格分开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给重要人物和长辈拜年的,以前是需要给长辈磕头的,现在不怎么讲究了,一般就是作揖问“过年好”而已,但姑表姨表亲戚是不可以在这一天走动的。初二那天给姥姥拜年,姥姥不在了给舅舅拜年,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结婚但已订婚的准媳妇给未来的公婆拜年,从正月初五开始,就是走动姑姨表亲的日子了。走亲戚带礼物,青岛方言叫“打点个篓子”,是因为以前走亲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细竹条编就的竹篓子。至于里面放什么东西,则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家里有什么就随便放什么,一两瓶即墨老酒,两包青食饼干,几个苹果,也就成了。反正亲戚家也只是会拿出一两样,再压回去一两样,换一下,不让空着篓子回去。 淄博 回娘家时,闺女们会把蒸好的馍头作为基本礼物装进一个箢子里,然后再在箢子的四角放置四包用红纸包装的点心,随之再用几个烧饼进行插空。这样一来由于烧饼插空后还要高出箢子一大截,当最后用红包袱盖起箢子时显得既喜庆礼品又多。预示着小日子红红火火,美美满满。当闺女把一箢子的礼物带给爹娘后,爹娘一般是不回送礼物的。爹娘也不会把闺女的礼物全收下,而是留在箢子底部一部分,意思是不能让闺女空手而归。 潍坊 旧时礼薄,一般人家带上馒头、糕、肉或串上两斤大果子(油条),再好一点的提上两斤点心,打上两斤散酒。闺女回娘家,带的“手帕子”(潍坊对礼物的笼统称呼),除了点心、酒,许多还把除夕夜“压锅”(除夕夜用两条白鳞鱼、两块豆腐放在做饭的锅里)的白鳞鱼带上一条。 烟台 串亲戚,烟台方言叫“出门儿”。在烟台,春节最有特色的“出门儿”礼品是一种叫做“饽饽”的面食。每年腊月二十三(即小年)以后,家家都会做很多“饽饽”。将面粉发好,需要揉很多遍,做成小鸟头、大圆身子的形状,叫做“奶儿饽饽”;或者做成圆圆的形状,身上插满切好的红枣条,叫做“枣饽饽”。 威海 过年期间的走亲访友,时间一般是从初二到初五、初六,最晚可以延至十五。曾经有这样的顺口溜:“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没饽饽又没肉。”那是说日子过得不好,穷得到初五、初六就没有好吃的东西了,意思并不是说拜年、走亲戚不能到初五、初六。走亲访友所带礼品,一般是四个饽饽一包桃酥。如果对方是长辈,或是重要亲戚,还会带一瓶酒。 泰安 初二这天,新女婿去丈人家要带六重大礼,这六重礼还必须得凑够八件。其中有两只公鸡、两条鱼、两瓶酒、一个后肘、一包粉条。还有一种叫新三年旧三年的说法,意思是结婚三年之内的女婿每年去岳父家都要备办相同的礼物,后三年可以稍差些,直到六年以后才能随便。(文苑睡虫) 莱芜 一般走亲戚送礼的时候要挎着一个箢子,里面放上十几个白面馒头和自家亲手做的年糕、粽子。年糕做得像个宝塔,分九层,每一层都会按上一圈红枣,年糕蒸熟后,红枣一个个的刺棱在外面,鼓涨涨的,有的还裂开了嘴,样子煞是可爱。 菏泽 ?一般去朋友家里,多是在春节前,而去亲戚家,则是放在年后。无论是去哪家串门,都要避开下午,很多人认为下午看望朋友是不吉利的。既然是过节访亲问友,就不可能空手前往,总是要带些礼物的。春节期间带的礼物最多的也是最普遍的便是烟酒糖茶糕点水果之类了,也有给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买衣服的,同时也不会忘记给孩子一份压岁钱。 临沂 在临沂,过年走亲访友叫“出门”。出门时都要带些礼物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所带礼物不外乎馍馍、菜包、豆包、粉条等,家庭条件好的,放上一两条鲤鱼、一两包饼干或桃酥,给年纪大的老人称一斤白糖。 枣庄 人们多在节前提着礼品串亲戚,叫做“送节礼”,节后是纯粹的拜年。关于礼品,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数量必须是双数,以示吉利。主家会回一些粉皮、粉条等特产。 德州 德州过年走亲戚送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前生活水平不高的时候,“馍馍篮子”是最主要的礼物。即便是生活水平最差的闺女回娘家时,也要把在婆婆家蒸的白馍馍、炸果子等食物装到篮子里,上面再盖上条比较干净的羊肚子毛巾就齐了,稍好一点的还会买两包油果(点心)带上。 聊城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走娘家所送的礼物不外是点心、馒头,捎带些糖酒、水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时兴送四色礼物,分别是酒、鸡、鱼、肉,各样都必须是双数,娘家各样只留一半,另一半返还。娘家作为回报,要送枣花糕,个头相当大,银盆似的,寓意年年步步高(糕)。结婚前三年要带如此丰厚的礼物,以后就随意了。 滨州 旧时回娘家一般会给娘家带二斤馒头(馒头上点上红点)、二斤挂面,家里条件好的,会再买斤糕点,放在一个用塑料编织条编的筐子里,用布盖好。回来时,娘家会从拿去的东西里留一半,剩下的一半自己再带回来,这叫“留余头”。走亲戚也是送馒头挂面。
山东各地过年习俗济南 ??  年初二回娘家必须拿上礼品,按老规矩讲,就是一刀肉(不能少于四五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这几样礼品统称“四色礼”,寓含着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青岛  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戚。在青岛,“亲”与“戚”是严格分开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给重要人物和长辈拜年的,以前是需要给长辈磕头的,现在不怎么讲究了,一般就是作揖问“过年好”而已,但姑表姨表亲戚是不可以在这一天走动的。初二那天给姥姥拜年,姥姥不在了给舅舅拜年,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结婚但已订婚的准媳妇给未来的公婆拜年,从正月初五开始,就是走动姑姨表亲的日子了。走亲戚带礼物,青岛方言叫“打点个篓子”,是因为以前走亲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细竹条编就的竹篓子。至于里面放什么东西,则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家里有什么就随便放什么,一两瓶即墨老酒,两包青食饼干,几个苹果,也就成了。反正亲戚家也只是会拿出一两样,再压回去一两样,换一下,不让空着篓子回去。淄博  回娘家时,闺女们会把蒸好的馍头作为基本礼物装进一个箢子里,然后再在箢子的四角放置四包用红纸包装的点心,随之再用几个烧饼进行插空。这样一来由于烧饼插空后还要高出箢子一大截,当最后用红包袱盖起箢子时显得既喜庆礼品又多。预示着小日子红红火火,美美满满。当闺女把一箢子的礼物带给爹娘后,爹娘一般是不回送礼物的。爹娘也不会把闺女的礼物全收下,而是留在箢子底部一部分,意思是不能让闺女空手而归。潍坊  旧时礼薄,一般人家带上馒头、糕、肉或串上两斤大果子(油条),再好一点的提上两斤点心,打上两斤散酒。闺女回娘家,带的“手帕子”(潍坊对礼物的笼统称呼),除了点心、酒,许多还把除夕夜“压锅”(除夕夜用两条白鳞鱼、两块豆腐放在做饭的锅里)的白鳞鱼带上一条。烟台  串亲戚,烟台方言叫“出门儿”。在烟台,春节最有特色的“出门儿”礼品是一种叫做“饽饽”的面食。每年腊月二十三(即小年)以后,家家都会做很多“饽饽”。将面粉发好,需要揉很多遍,做成小鸟头、大圆身子的形状,叫做“奶儿饽饽”;或者做成圆圆的形状,身上插满切好的红枣条,叫做“枣饽饽”。威海  过年期间的走亲访友,时间一般是从初二到初五、初六,最晚可以延至十五。曾经有这样的顺口溜:“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没饽饽又没肉。”那是说日子过得不好,穷得到初五、初六就没有好吃的东西了,意思并不是说拜年、走亲戚不能到初五、初六。走亲访友所带礼品,一般是四个饽饽一包桃酥。如果对方是长辈,或是重要亲戚,还会带一瓶酒。泰安  初二这天,新女婿去丈人家要带六重大礼,这六重礼还必须得凑够八件。其中有两只公鸡、两条鱼、两瓶酒、一个后肘、一包粉条。还有一种叫新三年旧三年的说法,意思是结婚三年之内的女婿每年去岳父家都要备办相同的礼物,后三年可以稍差些,直到六年以后才能随便。(文苑睡虫)莱芜   一般走亲戚送礼的时候要挎着一个箢子,里面放上十几个白面馒头和自家亲手做的年糕、粽子。年糕做得像个宝塔,分九层,每一层都会按上一圈红枣,年糕蒸熟后,红枣一个个的刺棱在外面,鼓涨涨的,有的还裂开了嘴,样子煞是可爱。菏泽  ?一般去朋友家里,多是在春节前,而去亲戚家,则是放在年后。无论是去哪家串门,都要避开下午,很多人认为下午看望朋友是不吉利的。既然是过节访亲问友,就不可能空手前往,总是要带些礼物的。春节期间带的礼物最多的也是最普遍的便是烟酒糖茶糕点水果之类了,也有给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买衣服的,同时也不会忘记给孩子一份压岁钱。临沂  在临沂,过年走亲访友叫“出门”。出门时都要带些礼物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所带礼物不外乎馍馍、菜包、豆包、粉条等,家庭条件好的,放上一两条鲤鱼、一两包饼干或桃酥,给年纪大的老人称一斤白糖。枣庄   人们多在节前提着礼品串亲戚,叫做“送节礼”,节后是纯粹的拜年。关于礼品,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数量必须是双数,以示吉利。主家会回一些粉皮、粉条等特产。德州  德州过年走亲戚送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前生活水平不高的时候,“馍馍篮子”是最主要的礼物。即便是生活水平最差的闺女回娘家时,也要把在婆婆家蒸的白馍馍、炸果子等食物装到篮子里,上面再盖上条比较干净的羊肚子毛巾就齐了,稍好一点的还会买两包油果(点心)带上。聊城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走娘家所送的礼物不外是点心、馒头,捎带些糖酒、水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时兴送四色礼物,分别是酒、鸡、鱼、肉,各样都必须是双数,娘家各样只留一半,另一半返还。娘家作为回报,要送枣花糕,个头相当大,银盆似的,寓意年年步步高(糕)。结婚前三年要带如此丰厚的礼物,以后就随意了。滨州   旧时回娘家一般会给娘家带二斤馒头(馒头上点上红点)、二斤挂面,家里条件好的,会再买斤糕点,放在一个用塑料编织条编的筐子里,用布盖好。回来时,娘家会从拿去的东西里留一半,剩下的一半自己再带回来,这叫“留余头”。走亲戚也是送馒头挂面。
基本和枣庄的风俗差不多,新娘在下花车时才给礼金,叫压手钱,给多少看男方家庭情况定。
农历正月初二,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礼品回自己的父母家。回娘家有很多讲究,比如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中国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  山东济南  大年初二,是已嫁的姑娘――老济南称“姑太太”回娘家省视父母的日子。平日姑太太一般不回娘家,姑爷无事很少去岳家,外孙辈也难得一见。如今趁新春正月过年,骨肉团圆,高高兴兴叙天伦之乐。  姑爷陪妻子、孩子去岳家是一件很郑重的事,须先备下几样礼品。富裕之家可去泰康公司买上金华火腿、板鸭、桂圆、西凤酒等,普通人家多是买几盒糕点,外带两个鲜果篓子,也能拿出门去。  姑太太刚进二门,就有人喊:“姑爷来拜年啦!”正屋里的岳父、岳母赶快笑逐颜开地掀开棉门帘迎出来。兄弟、嫂子等也都出来了,四合院里顿时一片欢声笑语的寒暄。  姑太太先来到正房,在供着祖先牌位的八仙桌前叩头,向父母拜年,随之姑爷拜年。外孙辈更是磕头如捣蒜,给姥爷家的长辈一一拜年,当然,一包包红纸压岁钱和一把把糖果逗得孩子兴高采烈。  姑爷被尊为“贵客”,娘家要摆两三桌丰盛的筵宴款待,每桌都是鸡鱼肉肘,八个碟子四个碗。入席时姑爷要坐在上首位子上,由内兄内弟等人陪同,岳父只过来敬酒而不陪席。  青岛  从腊月二十二晚上,嫁出去的青岛闺女就不能再进娘家门了,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和女婿孩子一起回娘家。过去都比较穷,讲究却特别多,闺女回娘家是必须中午前回家,太阳落山前走的,带的礼物也很讲究,年三十晚上祭奠用的鸡是必须带着的,但是娘家却往往不会留,因为鸡音同“饥”。老丈人健在的,必须带酒,不管会喝不会喝都必须准备。刚结婚的新女婿第一年上门,买的礼品有六斤肉、六斤鱼、六个馒头、六盒点心等总共六个六,凑起一个六六大顺。馒头是要头面的,鱼则以黄花鱼最高档,因其颜色发黄,特别吉祥。  娘家的准备也很有意思,年夜的饺子,至少是初二晚上“送年”的饺子,是要给女儿留一些回来吃的,因为以前当媳妇的在家里地位低,有吃不饱的可能,回娘家总要添补一下吧。女婿一般是要吃六个荷包蛋的,在“鸡蛋就是好东西”的年代,六个荷包蛋就是对女婿的最高礼遇。  淄博  在山东淄博,大年初二是媳妇们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作为娘家人是不接待其他客人的。媳妇们大年初二回娘家只是在女儿没有成亲之前。如果哪家媳妇的女儿已经成家,那么她们又会把这一天拿来招待自己的女儿、女婿。而自己回娘家,只好改在大年初三或是其他日子了。  枣庄  春节前几天,出了门子(结了婚)的闺女要跟丈夫回娘家送节礼。以前,经济条件差时,大多带些糖果、果子(点心)、猪肉、酒等礼品。礼品的数量必须是吉利的双数。闺女一家当天返回时,娘家要回礼品。首先是粉条,取其拉拉扯扯不断亲的寓意。其次是粉皮,象征团团圆圆。还有花生,意为有儿有女花着生。还有,闺女带来礼品的一小部分也要给回回去。  “正月十六好日子,家家户户叫妮子。”到正月十六上午,家家出了门子的闺女便乖乖地在家等候娘家兄弟来请她回娘家,俗称“叫客”。这里的“客”读“kei”,三声。这时候,女婿一般是不跟去娘家的。  闺女只带孩子回娘家小住几日。农历节二月二之前,再由丈夫去娘家叫回。闺女回娘家需要给父母长辈们磕头拜年。这种磕头的风俗延续至今。  东营  头年腊月十七、十八,新媳妇就回了娘家,婆家要打发人去请,把新媳妇请回来好好“伺候”,年前就不让再回娘家了。正月初二闺女回娘家只为了拜年,拜完了年就要匆匆回家。到了正月十六这天,是新媳妇新女婿最隆重的回娘家的日子。  潍坊  在山东潍坊,年初二放了鞭炮,谓“开市”,男女劳作不再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走亲戚旧时“初二姥姥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也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六里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实际上,潍坊城里出嫁女多数初二回娘家。过去“进了腊月门,不进娘家门”的风俗,是说农村的出嫁女。在城里,腊月二十三“小年”(辞灶)这天,出嫁的闺女一般不去娘家了,还被许多人沿袭着。当然,年三十也有已经出嫁的闺女进娘家门的,另当别论。从婆家临走前,尤其是新媳妇,婆婆要包上一个红包袱,这包袱媳妇是不得打开看的。如果包袱里放上甜的东西,譬如甜点心,就说明婆婆对媳妇满意。  回娘家的闺女还要带上糖果和面条,糖果表示祝愿生活甜甜美美,面条是表示健康长寿的意思。  新媳妇回娘家,是要陪着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长辈都要拜,俗称“磕头”,至于是否真正磕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陪着的人要带一块红毯子,是准备给姑爷磕头时铺在地上的,主要是姑爷的膝盖不能沾土。新姑爷拜年膝盖沾土是不吉利的。  山东威海  闺女回娘家的当天中午一般吃饽饽,下午吃饺子。  初二媳妇带女婿(有孩子的话也带上,有多少带多少)回娘家,实际上女婿是主角,这次的名义叫“拜丈人”,住一宿就回。礼品嘛,一般用包袱包四个饽饽和八个莲子带上,这两种面食,因为承载了“四平八稳”的寓意,所以特别重要,属于非带不可的。此外,可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带点酒和桃酥等。正月十六,女婿还要把媳妇送回娘家,这次是把媳妇放丈母娘家自己走人,这叫做“住妈家”。  在威海,闺女过年回娘家也有在初六进行的,为什么要选在初六呢?还有一句俗语呢:“先看姑,后看舅,丈母娘最靠后。”尽管对女婿而言,丈母娘是最靠后的,但仍要选一个吉利的日子,陪着媳妇回娘家,所以就选择了既靠后又吉利的“初六”。  回娘家的时候,需要带一些礼物,这些礼物都是盛放在用细竹片编的箢子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带的都是由闺女亲手蒸的大饽饽六个或者八个,饽饽上有用染料点的八个红点,预示着娘家来年发财的意思;条件好一点的家庭,还要缀上从商店买来的桃酥,一般为二斤,桃酥是专门孝敬老人的食品,用纸包装,上面压张红纸,预示着娘家来年红红火火。  初六的这天晚上,闺女和女婿是不能在娘家留宿的。可这回婆婆家的时间,也有讲究,不能太早,太早了,显得娘家招待不周到;也不能太晚,娘家人一定会在太阳下山前催着闺女和女婿回家,意思是头顶着太阳回家,一定能过好日子!  济宁  结婚第一年,小两口一定要在初二至初四回娘家,这叫“双拜节”。吃饭的时候新女婿要坐主宾,陪同的必须是同辈或者是小辈,长辈一般不能在场。吃饭时,不能上水饺,意思是捏了嘴不让说话。  另外,每年的正月十六都会有娘家的人(一般是侄子,没有侄子的就自己去)来叫,一块回娘家。  临沂  在临沂,如果要按正规的风俗,那就是正月十六才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好日子。这之前也可以回去,但无论你回去多少次,到了正月十六这一天是非回不可的。  泰安  初二这天中午,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讲究,不管多大年纪、多大辈分的人都要坐在下手,得让新女婿坐在正位子上。席间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一般是先上些点心、糖果之类的六种小吃(也有上八种的,分为四干四鲜),简单吃点就正式上菜开席。当酒席进行到一半时才能端上整鱼这道菜,可只要鱼上了桌,就会有一个端着空盘子的人来到新姑爷面前为厨子讨红包。送了红包后就轮到小舅子或是侄子辈的年轻人“献”酒了,这时新姑爷就可以根据献酒的人随时决定是否需要掏红包,一般是只给与妻子血缘关系比较近的小孩就行了。  莱芜  莱芜这里是正月初三回娘家,因为初二还没有送完家堂,作为出嫁的闺女是不能见家堂桌子的。初三一大早,小两口就拿着早就准备好的六样礼上路了。六样礼包括:一刀肉、两条鱼、两瓶酒、两条烟、两包茶叶、两包点心,缺一不可。所有的礼物都是双份的,回娘家后,娘家人要留或再带回也都是要双份的留或双份的带回,是不能拆双的。  到了娘家,按照早先的规矩新女婿要给岳父母磕头,由岳父母给磕头钱。到家稍坐一会儿后,丈母娘就会赶紧下上两碗水饺给新女婿吃,名曰“点心”。吃完“点心”后就开始坐大席了。新女婿要坐上首,娘家要找上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和能喝酒的来陪新女婿,以表示对亲家的尊重。饭桌上菜要新女婿先吃第一口,别人才能吃,酒更是要喝足了,如果新女婿不胜酒量,那最好在回娘家之前就找个能喝酒的“代酒客”来,这样就不会在丈母娘家出笑话了。  酒足饭饱之后,太阳已经挂在西山角上,这时候新女婿就会郑重告别岳父母及亲戚朋友,请他们放心把女儿交给自己,然后就领着自己的媳妇回家了。  德州  在德州,年后闺女回娘家与女婿一起给丈母娘拜年是初四。娘家那头隆重地称其为:待女婿(或叫待新亲)。  到了娘家见了爹娘之后,闺女跟孩子们先给爹娘和姥爷姥娘磕头拜年;而女婿则要由岳父或者再老一辈的人们陪着喝酒吃饭。等吃喝完毕,女婿才起身给岳父岳母磕头(有舅哥、舅嫂也得磕)拜年。虽然这时候岳父岳母等老人们也谦让着说“算了吧,算了吧”,但还是挺高兴地接受这个磕头大礼。然后,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领着到附近的当家子或比较亲近的人家去给长辈拜年。闺女则自己到街坊邻居平常关系不错的人家拜年。  有自己媳妇的后辈小孩子,甭管给你磕不磕头,你这女婿也得给钱(这几年才叫“压岁钱”);不过有时候这钱由媳妇代付。  闺女来给爹娘拜年不许住下,据说是怕把娘家吃穷了。回来的时候,娘家回的礼物一定有枣糕,而且越大越好,象征着父母祝福闺女步步登高!  聊城  大年初三一大早,刚结婚的或已经有孩子的小两口便开始为走娘家的事儿精心准备着。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齐齐,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媳妇往往再三嘱咐丈夫和孩子在说话、行为等一些应该注意的礼节,一切完毕才带着礼物高高兴兴直奔目的地。娘家人往往会站在门口笑眯眯地迎接闺女女婿一家人,笑纳礼物的同时有孩子的还要给一些压岁钱.  滨州  在滨州,回娘家大都是在正月初二,媳妇有丈夫陪着回娘家才算是体面的。  最隆重的回娘家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这一次新姑爷登门,不亚于新媳妇出嫁。新姑爷一到家,没等进家门,丈人和丈母娘早就迎了出来,进了屋,姑爷就要给老人下跪磕头,不过这第一次磕头一般是不让磕的,丈人早就把他扶了起来。然后姑爷送上四样礼,不外乎鸡鸭鱼肉,各拿双份,有好事成双的意思。之后就入席吃饭,饭菜早就准备好了,姑爷坐上位,还请了家里的长辈作陪,向姑爷劝酒,第一杯一定要一口气喝完。  菏泽  在菏泽,春节回娘家都是在初二进行的。  第一次春节回娘家,带的礼物都是双数:或四件,或六件。除之此外,还有一些小礼物要放在一个专门的礼盒里,这盒子是分着层的,每层都不能空。里面有糕点、馒头、挂面等,也有放上钱的。不过娘家人一般不接礼盒里面的东西,这里的老规矩是“看一看,添一半”,如果你揭开了盒子,收下了礼物,不但每样礼物都要加倍回送,而且别人也会笑话你贪心。  这次回娘家,女婿比闺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娘家的主宾,会坐在一个专门为他准备的大红椅子上。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动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动这道菜。  光吃菜可不行,还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为了不至于喝醉丢人现眼,女婿会带两个代他喝酒的,在我们这里就称之为“扛笆斗的”,此人能说会道,而且酒量极好。在酒场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数由他们代喝了。  所有的菜上完以后,最后还要上糕点,这些糕点全是陪客带来的,是专门做的花样糕点。上的糕点也同样需要新女婿先吃,每个陪客带来的点心都要上一遍,来多少陪客,这糕点就要上多少道。每上一道糕点,就会有专人介绍这是哪家亲戚带来的,和女婿是什么关系。新女婿如果各种糕点都尝一个的话,估计肚子会撑圆了,所以他只是动一下筷子,夹一个放在自己的盘子里,就算尝过了。  这一次回娘家,不能回去太早。吃过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鄄城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