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咖啡文学论坛》读书笔记

阅读时光,心灵咖啡电台最新专辑,阅读时光专辑歌曲下载,在线试听,MP3歌曲免费下载,歌词下载
百度音乐客户端听歌,随时随地
感谢您使用手机百度音乐
下载会在几秒内自动开始,如浏览器长时间没有响应,请点击
您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下载百度音乐手机版
微信扫一扫精选音乐每日推送!读书 |《为何家会伤人》:家庭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伤害_心灵咖啡-爱微帮
&& &&& 读书 |《为何家会伤人》:家庭中那些容易…
(提示:文章末尾有送书福利哦)武志红曾经在微博中曾提到:父母都是爱孩子是一个谎言。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我们得承认,家庭也是会伤人的。所以,很多我们以为是为孩子好的事情到最后却变成了一种伤害。亦或我们一个不自知的举动就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我们在家庭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你现在因为家庭而痛苦,或者正建立一个新的家庭、迎接家庭新成员,都可以好好读读此书。第一种伤害:忽视有一种人,会因害怕失去自我而会选择分手放弃爱情。对此我们经常听到她说“我不能爱上你或接受你的爱,因那样我就没有自我了。”武志红把这种情况称为原始的融合焦虑。它是指一个人害怕与他人、他物甚至他自己的联系,因关系意义上的链接会让其担心失去自己的身份和自主性,这种惧怕所产生的焦虑即原始的融合焦虑。而这种焦虑产生的根源在于婴儿早期的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忽视,最开始就是妈妈或最关键的抚养者,没有精力、没有兴趣或没有能力看到你。忽视是一件特别容易就产生的事情。也许父母并不是故意如此,但是往往因为他们忙于工作或其他,而减少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忽视就这么产生了。根据心理学理论,妈妈至少要陪伴在孩子身边超过带九个月,这样才能保证这个孩子有一个最底线的心理健康基础。所以,再忙也至少保证9个月的时间。另外,研究表明,让一个很小的婴儿独自一个人呆着,对孩子的心理危害特别的大。第二种伤害:打骂时常我们会看到一些父母自己生活不如意,心情不愉快就喜欢打骂自己的子女。把自己身上的怒气怨气都发泄在子女身上。久而久之,子女不是变得特别强硬,反抗一切;不是就默默承受,把这种过错归结到自己身上,痛苦不堪。对于那些承受父母谩骂的人,怀疑是自己做的不够好的,我想对他们说:这一定不是你的错。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会把好事坏事都往自己身上揽。因为,即使那些不是自己的过错,也怀疑是自己的错。如果你遇到了类似情况,下一次一定要这么处理:把他的责任还给他!下次他再这样做,你起码可以从心里对自己说一句: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另外,你要从内心深处承认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确实很糟糕;第二,你要知道,你是无法改变他们的。我们都要接受这个现实“我们改变了自己的父母”。第三种伤害:控制武志红在书中写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很多父母经常会把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强加到孩子身上,觉得自己的感受就是孩子的感受,而且自己的感受就是对的。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享受各种好事物,事实上却是对孩子的真实感受视而不见。”子承父业,很多父母会希望子女能够继承自己的一切或者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和梦想。但这些东西毕竟不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只有孩子知道。打给“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只会让孩子丧失自我。“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帕萃丝o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我们要试着放手,相信孩子能够走好自己的路。第四种伤害:把孩子当做最亲密的人健康家庭的父母,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自己分享这一结果,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而他,则势必会找一个伴侣,也会有自己的孩子。等他的孩子长大后,他也会向父母学习,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宽广的世界。一个健康家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对此,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糟糕的婆媳关系;二、严重的恋子情结。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其实,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断,在婆婆以前的那个“新家庭”中,也曾有一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而那个糟糕的婆媳关系,让婆婆与其儿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对这个婆婆而言,儿子,而不是丈夫,是她最亲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于是,当儿子要分离,去找一个爱人,并建立一个自己的新家庭时,作为婆婆,她会多么难过。她会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会有意无意地阻止儿子与媳妇建立最密切的关系。而儿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对于母亲而言,他比爸爸还要重要。以前,他为此而自得,现在,他要“回报”母亲。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亲而与妻子建立最亲密的关系。这是很多婆媳难以相处的心理秘密。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儿子,那么与儿子的分离就不是那么难受。相反,她会欣喜地看到,儿子找到了他最爱的人,他可以拥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这时,这个婆婆会祝福媳妇,祝福媳妇和儿子即将走上她和丈夫曾经走过的幸福之路。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不过,我们的文化传统的确有这样的倾向:重亲子关系而不重夫妻关系。就仿佛是,夫妻关系只是完成传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给长辈和晚辈服务的载体。但是,不管你多么敬爱父母,你终究要离开他们,去过你自己的生活。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如何减少这种由家庭带来的伤害?相信这本书会给一个很好的答案。(完)………………………………………………………………………………………#心友福利#为何家会伤人,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样的感触,或者对本书的观点有什么看法,欢迎各位心友在文后留言评论,说出你的故事。我们会从中挑选7位幸运的心友,赠送由武志红老师亲笔签名的《为何家会伤人》。方法: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转到心灵咖啡手机版网页,在文后评论。切勿在微信端直接回复,不计入获奖范畴。友情提示:手机版需要注册才能回复,邮箱地址一定要正确哦截止时间: 8.4公布获奖信息,届时小编会发邮件到你的注册邮箱告知领奖事宜~
点击展开全文
解读社会热点,分享心理知识,治愈系文字,解答心理咨询问题,用心理学让改变发生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我与你》:对我影响…
《我与你》: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武志红博客
武志红老师
.....................................................................................................................................................................................................
作者:马丁·布伯 译者:陈维纲 出版社:三联书店 数月前,在《中国摄影》杂志上看到吕楠的数幅关于西藏的照片,我感动得流下泪来,这是2004年开始玩摄影来,第一次有这样的体验。 接下来再看专访,中间一个细节说,吕楠一个人在西藏的十年时间里,一直随身带着一本《我与你》,期间,这本书他读了有1000遍了。 看到这个细节,我叹了一句“难怪”。仿佛我已认定,他能拍出如此打动我的照片,原因就是他能如此喜欢这本薄薄的小书。 这也是我极喜欢的书,不过我读这本书的次数比吕楠差远了。我读到最多的是《说岳全传》和《三国演义》,小时候家里就这么两本“名著”,我各自读了不下100遍,还有中学历史课本,我一般也会读上几十遍。金庸和古龙的经典小说我一般也会读上几遍,而一些热爱的小说、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著作,我也常会读上几遍。 然而,这一切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与你》。 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北大读本科时,是在图书馆翻书单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的书名,随即就被吸引了,那时完全不知道这本书的份量,也不知道马丁·布伯是20世纪最有份量的哲学家,但就是想读。借来后被深深地吸引,差不多抄了一遍,还写了许多读后感在一个本子上,后来拿这个本子去教学楼占座的时候被人拿走了,让我难过了好几天。 不过,这个本子已不重要了,因这本书的精神已深深地在我心中扎下根,后来几次有点处在十字路口或暂时处于被某些大师及其信徒所营造的催眠状态给催眠时,都是靠这本书将我重新拉回到马丁·布伯的轨道上来。 这本书翻译得极其晦涩,译者还说,他是有意如此,因为马丁·布伯书中的寓意如此重要,不翻译得晦涩一点人们不会投入去读,但据我所知,这本书的英译本是极为简单的,读起来毫不费力。我个人也认为,这本书不需要翻译成这个样子,直译会更好。 马丁·布伯在这本书中所讲述的道理,属于至简的那种。他认为,关系分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当我带着预期和目的去和一个对象建立关系时,这个关系即是我与它的关系。不管那预期或目的看起来是多么美好,这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因这个人没被我当作和我一样的存在看待,他在我面前沦为了我实现预期和目的的工具。 譬如,无数妈妈说,孩子啊,我好爱你,但很多很多妈妈,其实对孩子的真实存在根本不感兴趣,这时,她们与孩子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层面,孩子成了她表达爱的对象和工具。于是,爱越深,越是枷锁。 用这一逻辑去检验很多理想主义,你立即会发现其中的荒谬:太多理想主义者极力推行自己的理想时,不过是将其他人和整个社会当成了实现自己所谓美好目标的对象和工具。于是,专制乃至大屠杀很容易出现。很多人说,这些理想主义的本身是好的,但后来实施时出现了问题,而用马丁·布伯的理论来分析,就会明白,这种理想主义一开始就是可怕的,这不过是一种极端的我与它的关系而已。 那么,什么是我与你的关系呢?马丁·布伯称,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而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任一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以这一标准衡量,就会知道,我与你是很不容易的,这有一个前提——看到并尊重对方的真实存在。用马丁·布伯的话称,即是要看到对方的神性存在。 布伯所说的“我与你”中的“你”,首先是上帝。但这一个关系也可以体现在普通关系中,“我”与“你”相遇,其实也是我的本真——上帝——与这个人的本真——也即上帝相遇。 马丁·布伯描绘了我与你的关系的美好。不过,他说,我与它无时不在,而我与你只是瞬间,但正是这样的瞬间,让生命拥有了意义。 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例如我发现,很多灵性修得不错的大师,他们的身上仍然有“它性”,但他们自己和弟子有意无意会无视这一点,而将其视为纯然灵性的化身。结果是,他们成了这些大师“在红尘中修行”的工具和对象。————————书评:我与你的瞬间点亮了生命这本书非常薄,意思也非常简单,但却翻译得极其晦涩。 布伯认为,关系分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当我带着预期和目的去和一个人建立关系时,这个关系即是我与它。不管那预期或目的看起来是多么美好,这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因这个人没有被我当作和我一样的人看待,他在我面前沦为了我实现自己预期和目的的工具。 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而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人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布伯所说的“我与你”中的“你”,首先是上帝。但这一个关系也可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我”与一个人相遇,其实也是我的本真——上帝——与这个人的本真——也即上帝相遇。 马丁·布伯描绘了我与你的关系的美好。不过,他说,我与它无时不在,而我与你只是瞬间,但正是这样的瞬间,让生命拥有了意义。 一切关系均可达到我与你的境界,譬如我可以与一棵树的本真相遇,也可以与一只猫的本真相遇…… 我是在读本科时读了这本书,现在都不记得是怎么选择了这本书,可能纯属偶然,这个偶然真好。 那时也在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书,他对于关系的阐述非常好,但我认为他本人不是一个擅长哲学思考的人,他并不能将他的诸多体会提炼成一个很好的哲学体系。 马丁·布伯做到了这一点,迄今为止,我还没读过哪本书,对关系的论述能达到像《我与你》的深度。 克里希那穆提或许更高,他说,“我与你”可随时随地达到,这一境界高到我目前还看不大懂,我看到的还是马丁·布伯的境界:我与你只是瞬间,我与它无时不在。 可能是,马丁·布伯尽管是神学家,但还是要营生吃饭,而克里希那穆提毕生都不必为这一俗事烦扰。[心灵咖啡微信号:psycofe]
[心理学人微信号:psy_xinlixueren]号外:
.....................................................................................................................................................................................................
还能输入 600 个字
武志红老师
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硕士。广州日报心理专栏作家。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精彩文章-读书
关注心灵咖啡微信
阅读最热门的心理文章
关注更多: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建议。
5秒后该窗口将自动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灵咖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