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多才女……苏东坡传的话主要采用( )手法

欢迎关注孙德伟书法微信公众号!我们为书法爱好者搭建一个相互交流、彼此分享、共同提高的平台,弘扬书法艺术、促进书法界的繁荣!
林彪的复仇!
●●●●●●●●●●●
热门公众号Accounts
精彩内容热门推荐
ggkkggkk00
集&生活&&娱乐&&励志&&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阅尽天下沧桑&您值得拥有!!
gh_9cfba38357d0
让您了解最新的家装动态,迸发更多的装修构想,购买更环保的装修材料,住更舒适的新家!
你好,这里是世界华商富翁俱乐部,分享高端人脉,资源整合对接,以最短的时间帮助最多的中国人成功,主要提供学习,突破,改变,创业,励志,家庭幸福等全球顶尖资讯.全国资讯热线:188
总裁助理@郭老...
专注十年,用心打造高品质教育.最潮流,最全面,中和教育资讯就等你来!
为企业健康发展,联盟各地优秀企业家,分享高端人脉,进行资源整合与对接.以最短的时间为中国梦添砖加瓦,主要提供个人及企业学习,励志,投资,创业,打造团队,家庭幸福等全球顶级咨询!
zhihuinvren800
睿智的头脑,成功的事业、独立的感情和生活状态,拥有明朗健康的生活态度.女人的最大智慧是自我把握,从容自信,周身散发出超然洞明的气质.关注我,教你做个智慧女人...
关注1个月,你会掌握月赚10万的方法,关注3个月,你会掌握月赚100万的方法.
欢迎关注企业管理免费学习平台!每天为您分享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架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营销策略、演说口才、成功励志等前沿资讯,提升个人能力、助力中小企业做强做大,传播正能量!实现中国梦!
网罗哈尔滨最新信息
本号欢迎邹城爱好南红玛瑙手串饰品、木质佛珠、各类菩提等文玩者关注并互相交流和学习,不定时发送有关文玩知识,共享中华灿烂的文玩精髓!!
那些你不知道的书家故事(十)宋朝
阅读&86819&发表& 15:48:10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小字“孙德伟书法”关注【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文内容苏东坡和佛印禅师
苏东坡性喜交朋结友自谓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乞儿妓女无不可做朋友。在他的一生中曾广泛结交和尚道士特别是与佛印禅师极为友好你来我往亲密无间留下许多轶事趣闻。佛印禅师自幼饱读经史博学多才。熙宁年间因准备参加礼部考试始前来京师暂住。那时东坡在直史馆任职佛印慕名来访受到礼遇。他们一见如故互相敬重又经常一起论文赋诗遂成了莫逆之交。
为了一饱眼福而做了和尚
一天佛印邀东坡上樊楼品茗。谈笑间东坡悄悄告诉佛印:”最近皇上因见天时亢旱要在大相国寺设斋求雨命愚兄写作《祈雨斋文》充当主斋行礼官协助操办一切。”佛印听了很高兴说:”请兄长设法带小弟进去观礼一睹御驾龙颜开开眼界不知可否?”东坡明知此事不好办一旦泄漏出去便有欺君之罪。但友情难却便耳语说:”足下想去也未尝不可。只消扮成侍者模样在斋坛上执役待圣驾临幸时便可看个够。”佛印为了一饱眼福满口赞成东坡回去也作了安排。
这大相国寺殿宇宏大气势雄伟。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罗汉殿、藏经楼一座座庄严壮丽的建筑依次巍峙。两边还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殿和16丈高的砖砌楼阁式琉璃塔。当时定为皇家寺院共有禅院64座铜铸罗汉五百尊还有高二丈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巨像。该寺共有僧人逾千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
举行祈雨典礼那天,五鼓鸣钟,聚众各路高僧登坛诵经作法,祈求甘雨以救万民。其时香烟缭绕,灯烛辉煌,幡幢五彩飘扬,乐器八音嘹亮。忽传御驾已到,慌得佛印面热心跳。过了好一会才心神稍定,来到大雄宝殿杂于侍者当中添香剪烛。
再说那神宗皇帝坐着龙凤轿子,在执宰大臣的簇拥下,出了宣德门经过御道来到大相国寺。东坡和众僧列队跪接迎入大殿。礼毕驾临藏经楼休憩佛印献上香茶。
原来,佛印因大殿行礼之时,拥拥簇簇不曾看得真切,特地充当献茶侍者就近瞻仰,果然与众不同。神宗接过香茶,因见佛印生得身材硕大、方面大耳、眉清目秀、气宇不凡,心中诧异随口问道:”侍者什么姓名何方人氏,在寺几年了?”
佛印开始一怔,随后急中生智叩头奏道:”臣姓林名佛印字觉老饶州人是新来寺中出家的。今日有幸得瞻天容欣喜无量。”神宗见他聪明伶俐,捋捋长髯说:”卿既名叫佛印可通晓佛法”佛印奏道:”臣自幼读书素喜礼佛听禅。佛学经典略知一二。”神宗道:”既然这样朕赐卿法名了元紫袈裟一领金钵一只羊皮度牒一道【古代僧道出家向政府缴纳一定的钱由政府颁发的凭证】就在御前披剃为僧吧。”
若是个真侍者今日得了许多赏赐岂不是千古奇逢欢喜万分,可那佛印原是赴京应试,他的才华和东坡不相上下,实指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怎肯出家做和尚呢?但是君命难违怎么敢说我是假充的侍者不愿为僧,即使心中万分不乐,不过一时之间出于无奈也只得假戏真做叩头谢恩。
当下住持引佛印重来正殿,拜过如来佛祖,再带到御前给他剃去头发披上袈裟。顷刻间佛印便由一名乡贡【明清以后称作”举人”】成为一个英俊的和尚。
此刻佛印亦颇后悔不该为一饱眼福而出了家功名无望。东坡也完全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一句闲话竟连累佛印做了和尚心里实在很不是滋味。不过事已如此后悔也没有用了只好用好言劝慰一番。
从此佛印先后又在江州的承天寺,庐山的开先寺,润州的焦山寺出家。经过一番苦心修道精通佛法被升为润州金山寺的住持。同时又不忘刻意做诗,终于成为江南一代著名的诗僧。 东坡和佛印的幽默机智
佛印自做了和尚以后,仍经常和东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而且均不乏幽默机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日他们到一座寺院游览。走进前殿看见两尊神态威猛的金刚神像东坡问道:“这两尊金刚哪一尊重要?”佛印随口答道:“自然是拳头较大的那一尊啊?”走进后殿看到观音手持念珠东坡又问:“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那串念珠呢”“噢”佛印说“她也像凡人一样祷告呀”“她向谁祷告呢”“咦她向观音菩萨祷告呀”“她自己便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向自己祷告呢”佛印忍俊不禁笑笑说:“这是求人不如求己嘛”于是两人同声大笑起来。
佛印虽然做了和尚,但是仍然非常洒脱,常与东坡一块饮酒吃肉,无所禁忌不受佛门清规戒律的束缚。有一回,佛印听说东坡要到寺里来,便叫人烧了一盘东坡爱吃的红烧酥骨鱼。鱼刚端来,东坡恰好走到门外。
佛印听到东坡的脚步声想跟他开个玩笑。正好旁边有一只铜磬(佛寺中钵形的乐器)顺手就把鱼藏进磬中。东坡早闻到鱼的香味满以为又有鱼肉吃了。一看饭桌上没有鱼,而香案上的铜磬却倒扣着,心里自然明白;却佯作不知,坐下来就唉声叹气,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苏东坡让道
某日,宋代大学士苏东坡郊游,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农妇。二人相对,各不让路。苏学士出大言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妇人一笑,说道:“既自称读书人,当能对?”东坡说:“胸藏斗牛,当然能对!”妇人于是脱口而出:“一担重泥挡子路。”
苏东坡大惊,半晌无言以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都望着他的窘态,哈哈大笑。苏东坡见此情景,忽有所悟,赶忙“借梯”下台对道:“两行夫子笑颜回。”他虽然对了下联,但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聪颖农妇,再不能等闲视之,而作此狂态。遂脱鞋袜下水田,拱手让路。 兄妹戏丑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钟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额头,突出的双颚,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一丛衰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杳然;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1 、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2 、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3 、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4 、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5 、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6 、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7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8 、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9 、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他在《九日 ( 按即重阳 ) 次韵王巩》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10 、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11 、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 • 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 ( 迩 ) 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12 、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13 、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一日戏曰:“我作长老,尔试参禅。”琴操问:“何谓湖中景?”苏轼答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琴操曰:“何谓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如此究竟如何?”“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14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15 、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何故,朝云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16 、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乐》的首句。)17 、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18 、东坡汤
苏轼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19 、沧海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沧海一粟”由此而得。20 、安步当车
《苏、沈良方》中记载:苏轼在杭州时,用自己的俸禄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疗了近千人。由于他是个大书法家,有些人假装生病,求他开药方来获取他的字。苏轼也不拒绝。一次开了一个药方:“主要有四味药:一日无事以当贵;二日早寝以当富;三日安步以当车;四日晚食以当肉。”21 、夜雨对床
公元1061年,苏轼平生第一次和苏辙分手到凤翔赴任时(据记载分手的地点就在郑州西门),提到夜雨相对之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之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公元1079年,苏辙在徐州写了一首《逍遥堂会宿》,提醒他哥哥退休的约定:“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苏轼在《满江红·寄子由》中也写了这样的诗句:“辜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贬官黄州时,在《初秋寄子由》中又写下了描写兄弟重聚的词句:“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22 、三白饭与毳饭
次苏东坡对刘贡夫说:“从前我曾与人共享‘三白’,觉得十分香美,使人简直难以相信世间还有八珍之味。”刘贡夫急忙问:“‘三白’是什么美味?”东坡答曰:“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原来是生萝卜就盐佐饭,逗得刘贡夫大笑不止。过了一些日子,贡夫忽然下了一道请贴,邀东坡前往吃“三白”。东坡以为必出于什么典故,如期赴宴,结果只见桌子上摆有萝卜、盐和饭,才明白刘贡夫是以“三白”相戏,于是操起碗筷,一扫而光。东坡回府时,对刘贡夫说:“明日请到我家来,我有毳饭招待。”贡夫明知是戏言,只是不解“毳饭”究竟为何物,次日还是如约到了苏府。二人见面,谈笑已久。直到过了午时。还不见设食。刘贡夫已觉饥饿难耐,便请备饭。东坡说:“再等一会。”
如此再三,回答如故。刘贡夫再也忍受不住,只见苏东坡不紧不慢地答道:“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非毳而何?”毛即“无”也。意为:盐无,萝卜无,饭也无,这不就是毳饭吗?贡夫听罢捧腹大笑,说:“我想先生必定会找机会报复我那三白饭的,没料到竟有如此绝招。”当天,东坡终究还是摆了实实在在的筵席,刘贡夫饮到很晚才离去。23 、拼死吃河豚
据宋人孙奕的《示儿篇》记载:东坡居常州时,有一士人家烹河豚极妙,准备让东坡尝尝他们的手艺。苏东坡入席后,这士人的家眷都藏在屏风后面,想听听苏学士如何品题。可是东坡只顾埋头大嚼,并无一句话出口,使这家人感到失望。失望之中,忽听东坡大声赞道:“也值得一死!”24 、气如蔬笋
何谓“气如蔬笋”,苏轼自注云:“谓无酸馅气也。”是憎恶那些化雅为俗的庸人。据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近世僧人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趣。往往拾取摹仿士大夫所残弃,又自做一种体,格律尤俗,子瞻谓之酸馅气。子瞻诗云:‘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尝与人云:‘颇解蔬笋语否?为无酸馅气也。’闻者无不失笑。”25 、逢场作戏
大通禅师是一个持法甚严,道行甚高的老僧,据说谁要到他的修道处所去见他,必须先依法斋戒。女人当然不能进他的禅堂。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妓女。因为知道那位高僧的习惯,大家就停在外面。苏东坡与此老僧相交甚厚,在心中一种淘气的冲动之下,他想把那个妓女带进去破坏老和尚的清规。等他带着那个妓女进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时,老方丈一见此年轻人如此荒唐,显然是心中不悦。苏东坡说,倘若老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缒借给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写一首诗向老方丈谢罪。
结果苏东坡作了下面的小调给那个妓女唱:“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缒,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退,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这正是戏台上小丑的独白,甚至持法甚严的大通禅师也大笑起来。苏东坡和那个妓女走出禅房向别人夸口,说他俩学了“密宗佛课”。26 、以词代判
苏东坡做杭州通判时,有一次,他曾判决一件与和尚有关的案子。灵隐寺有一个和尚,名叫了然。他常到勾栏院寻花问柳,迷上了一个妓女,名叫秀奴。最后钱财花尽,弄得衣衫褴楼,秀奴便不再见他。一夜,他喝得醉醒醒之下,又去找秀奴。吃了闭门羹,他闯了进去,把秀奴打了一顿之后,竟把她杀死。这个和尚乃因谋杀罪而受审。在检查他时,官员见他的一支胳膊上刺有一副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全案调查完竣,证据呈给苏东坡。苏东坡不禁把判决辞写成下面这个小调儿:“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钨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和尚押赴刑场斩首示众。像以上的这两首小调儿,因为是用当日的口头话写的,大家自然口口相传,对这位天才怪诗人的闲谈趣语又加多了。27 、冰肌玉骨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冰肌玉骨用来形容肌骨像冰一样纯净,像玉一样润泽。28 、春梦婆
据《儋县志》记载,苏轼一次在路上碰见了“居儋城以东,年七十余,常负大瓢行田野间口歌捎遍方嗑食的春梦婆”。问曰:“世事何如?”婆曰:“世事只如春梦耳。”公曰“何如”曰:“翰林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公曰:“然”因号为“春梦婆”。苏轼有诗云:“投梳喜有东邻女,换扇还逢春梦婆。”29 、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0 、苏公堤
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时,到西湖勘察地形,发现湖中蔓草横生,下塘遭旱,乃设计开河浚湖,兴建水利。民众得以灌田千顷,赖以殷富。同时他又筑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泻之用;取湖内葑草淤泥于湖中,筑起南北径三十里的一条长堤;并在堤上造桥六座,制九亭,使内湖与外湖连接起来;堤的两旁,遍植杨柳芙蓉,湖中种满荷花菱角,不仅美化了风景,更方便了行旅和耕作。为感谢他的政绩,杭人称之为“苏公堤”。31 、黄楼
苏轼在徐州任时,恰遇黄河决口曹村,洪水围城,城池将败,苏轼亲自率领军民持铁锹和畚箕以出,冒着大雨,抢筑东南长堤。他甚至住在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终于保全城,维护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事后,人们建黄楼以纪念。32 、唤鱼池
据说苏轼与王弗结成婚姻,还有一段小小因缘:王弗的父亲王方是一位乡贡进士,颇有声望。他要为自己家乡的奇景(山壁下有一自然鱼池,游人拍手,鱼即相继跳跃而出)命名,同时又想借此暗中择婿,便请来了当地有名的青年才子为奇景命名。许多人都落选了,只有苏轼所题的“唤鱼池”耐人寻味,恰与躲在帘内的王弗题名一样,王方因此选中了苏轼为乘龙快婿。注:此景在四川省青神县中岩寺下寺,至今尤存,只不知是否是学士当年所书。33 、东坡画扇
苏轼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时,有一次一位绫绢商人告一个制扇匠人欠他两万绫绢钱不还。匠人说:“前不久父亲死了,花了一笔钱。今年杭州连日阴雨,天气寒冷,没有人买扇子,我一时拿不出钱来还帐。”苏轼想了半天,让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来,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笔,在扇面上题字、作画,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卖。匠人刚出衙门,扇子就被抢购一空,每把一千钱,正好够还帐的。
人品和书品
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米芾其人其书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蜀素帖》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
五两银子一张纸
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小时家境不富裕,花学费在私塾学写字三年亦长进不大。一日,他听说有位路过村里的赶考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 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米芾捧着这张用五两银子买来的纸,左看右看也不敢轻易使用。于是对照字帖,用没蘸墨水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反复复地琢磨,把一个一个的字印在心里。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正坐在桌前,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呢,纸上竟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如梦方醒,才想到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抬笔写了个“永”字。秀才一看,字写的遒劲潇洒,便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三年学业不进,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对!”秀才说:“学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说完,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
书生上京赶考走了,临走送米芾一个小包,叫他走后才打开。米芾送走书生,打开小包。包里不是别的,正是自己买纸的五两银子。
从此,米芾把这五两银子放于书桌上,作为激励自己学习书法的动力,时刻铭记书生的教诲。并认真学习其他书法家的书法结构,运笔力度和运笔技巧。
米芾写字后来十分专心,甚至连走路都在思考字的结构和运笔气势。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了我国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青眉
有一方砚台,米芾给它取名青眉。他们相伴已经10余年了。青眉是一方石砚,产地应在徽州的青塘坑。这方砚的品相很少见。米芾在他的《砚史》一书中,曾数次提到过这方砚。
米芾有一个朋友,叫薛绍彭,也是个名气很大的书法家,在北宋书坛,有句话传得很响亮。“世言米薛或薛米,犹言弟兄或兄弟”。可见二人关系是不一般的了。 但也有人说,这句话其实是说米薛在书法上的造诣难分伯仲。
也有道理。
北宋元丰五年(1082)。米芾途经惠州,拜谒苏轼后,疯狂地喜欢上了“二王”书法,开始到处搜寻“二王”墨迹或拓本。有一天。薛绍彭遣人送来请帖,让他去樊楼出席鉴宝酒宴。 米芾踏上樊楼的时候,酒宴还没开始,墨宝已展在桌上,赫然竟是王献之的《范新妇帖》墨迹。
看见米芾过来,早到一点的人们给他闪开了一条道,好让他能走到宝帖的跟前去。米芾凝神静观良久,忽击掌赞叹道:“真乃神品也!”
众人问:“这是真迹?” 米芾大笑三声,也不搭话,端起酒杯,独自饮了起来。
整个酒宴,米芾都没闲着。他每喝三五杯酒就跑过去,站在帖前细细地揣摩一番。酒宴结束,众人散去。米芾却磨蹭着不愿意走。“癫兄,散席了。”薛绍彭提醒他。米芾转过身,突然朝薛绍彭深深一揖。“请薛兄割爱。” 薛绍彭一愣,迟疑片刻,笑起来。“割爱可以,但兄得用青眉来换。” 米芾犹豫起来。“舍不得吧。”薛绍彭收拾《范新妇帖》,卷起入匣。米芾眼急了,一咬牙:“慢,我答应了!”
《范新妇帖》到手,米芾心里却又怎么都放不下那青眉了。一夜辗转反侧。
第二天一大早,米芾就去拜访薛绍彭。薛绍彭正在书房画案上挥亳,见米芾,微微一笑,说:“我就知道癫兄要来,早泡了菊花百合茶等你。”米芾嘴里喏喏,眼睛却一个劲儿地往画案上瞅。很快,满脸挂出失望的旗帜。薛绍彭在一旁嘿嘿而笑,不语。 坐一会儿,米芾憋不住了。问:“怎么不用青眉盛墨?青眉温润生津,盛墨可增墨香!”“我把青眉藏之金屋了,夜阑人静,独自拿来把玩,可是别具一番情调!”薛绍彭打趣道。 米芾怅然若失,快怏告退。后来,米芾又一连去了几趟薛府,也都没能见到青眉。
一天夜里,窗外下起了绵绵细雨。秋雨海棠,米芾又忆起青眉来,一丝愁绪袭上心头,不禁悲从中来,怎么也睡不着了,便披衣下床,来到画案前,展纸挥毫,作了一首诗:
砚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
唯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
委婉悱恻。
(诗里的玉蟾蜍,不是砚台的名字,而是用玉雕成的蟾蜍形状的水滴,供砚台研墨用水。)
又过了一段时间。米芾还是忘不掉青眉。相反,青眉倒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得他一阵阵心碎。慢慢地,米芾神志都有些恍惚了。米芾为青眉写了一篇悼文。文中有一句话,说:“绍彭公真忍人电!”用今天的话说:绍彭公真够狠心的了!
一日黄昏,墨宝轩轩主崔子范扣开了米府大门。他手里拎着一个华贵的木漆盒子。盒子打开,竟然是一方砚台。米芾大吃一惊,这方砚台极类青眉。崔子范说:“米公雅好砚台,不知这方砚台能人法眼否?”米芾连声说:“好砚,好砚,不知需要多少银两?” 崔子范摆手道:“米公一幅《蜀素帖》就足够了。” 米芾心一疼。《蜀素帖》是他的得意之作,不想出手。又一想,这毕竟是自己所写,送出去,以后还可以再写呀!接过砚台,米芾越看越觉得眼熟,连散发出来的气息都似曾相似。便问:“这砚台从何得来?”崔子范神秘一笑。揖手告退。
得到这方砚台,米芾心里好受许多,竟然抱着砚台昏睡三日。三天头上,苏轼来访,米芾兴致正高,非闹着苏轼为这方砚台写篇文章不可。苏轼略一思考,就写了一篇《宝砚铭》,流传至今。
隔一日,薛绍彭也来拜访,一进门就问:“听说癫兄新近得了一方宝砚?”米芾想冷落一下薛绍彭,出出胸中的恶气,但憋不住还是把砚台抱了出来:“不比送你的青眉差吧。”薛绍彭抚摸着石砚,暧昧地笑着:“简直又一方青眉啊!”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阅往期精彩内容&&&
评论Comments
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东坡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