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柳青学校所说的作家的“三个学校是什么”

分享本文到:
在微信上关注24楼影院
movie24luo
荷兰作家阿侬&格兰伯格(ArnonGrunberg)戴着电子头盔进行文学创作,头盔将收集格兰伯格创作时的脑电波和各项数据,以便日后进行研究。文学创作能否&培训&、文学作品能否靠计算机完成,都是有争议的话题。 (CFP/图)
讲习所里的&国家队&
复旦大学教授王安忆很怀念当年的&讲习所&生涯。
&文革&结束后,1980年,中国作家协会恢复&文学讲习所&,招收了&文革&后第一批学员。学员都是各省市的代表作家,由各省作协提名申报,中国作协审核后录取。刚刚从安徽插队回上海的王安忆,意外地获得了进入&国家队&的学习机会。她后来把这个机会称为&转折点&。
&孔捷生、陈国凯、张抗抗、叶辛、陈世旭&&我这帮同学,一个个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是当时拿过全国小说奖的人,是很有名的作家。&
王安忆听课特别认真。&课程很好,基本上是完整的中文系的速成课程。讲《红楼梦》的时候是冯其庸、吴组缃教授,他从作家的角度来解析文本,让我获益非浅。&
半年培训期里,讲习所给学员们聘请了王蒙、冯牧、孟伟哉等十二位导师,每人带四个学员,不仅聊文学创作,还针对他们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回头来看,作协的培训最好是我们那届,师资力量强大,教授、学者多。&王安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讲习所1950年刚成立时名为中央文学研究所,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模仿苏联的高尔基文学院,目的是培养新中国的文学作家以及新文学理论、批评、编辑等方面的干部。
翻开中国作协的资料,当时的负责人丁玲在第一期学习班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要求学员&经两年学习研究,能提高一定的政治及业务水平,掌握毛泽东文艺方向进行创作,两年内希望每个学员尽可能写出一部能出版的作品&。
郭沫若、胡乔木、周扬、茅盾、郑振铎、叶圣陶、老舍、曹禺、吴组缃、艾青、何其芳、刘白羽、柳青、赵树理、张天翼、周立波&&讲习所教师阵容强大。
到1958年停办,九年间,讲习所办了四届培训班。文学创作班的学员,后来大部分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代表作家,不少人还担任全国及各省市文艺单位领导人;编辑班的学员,成为全国文学刊物的主编,翻译班的学员则成为俄苏文学和东欧文学的专家学者。
1984年,文学讲习所更名鲁迅文学院。
拯救被耽误的一代
1982年11月,王蒙在《读书》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新中国作家队伍的平均文化水平在降低,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和&作家不学无术&,呼吁作家学者化。时任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很赞成。
&大学在实现作家学者化方面,应当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当时刚好一个知名作家也给我写信,建议武大以集体研修的方式,对当代青年作家实施再教育,帮助他们走上学者化的道路。&刘道玉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说。
刘道玉正在推进大学教育改革,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试行本科插班生制度。他把插班生制度与作家研修联系起来,办起了中国第一个大学作家班。
武大作家班招生,不要求有高中、大专学历,考试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创作的作品评分,二是课程考试评分。&文学作品占70%,文化成绩占30%,根据总分计算,择优录取。&作家班学员纳入插班生招生计划与管理,毕业时考试成绩合格,发放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参与国家工作分配。
自1985年至1989年,武汉大学共招收四期作家班,学员总计100人。
&&文革&后的新作家,是被耽误的一代,大多数人没有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势必影响他们创作的后劲。针对这个问题,我才提出了&作家学者化&的口号。&王蒙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1986年,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相继按武大模式,和中国作协系统合作,陆续开办了作家本科班。后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更进一步,与鲁迅文学院合办了作家研究生班,给莫言、余华、刘震云、迟子建等人颁发文艺学硕士学位。&作家学者化&成为现实。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也想把作家班搬到复旦大学。征得学校同意后,他向国家教委递交了申请。
1978年,梁永安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成为&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和卢新华、李辉、胡平、张胜友、陈思和一样,报的是文学创作专业。
复旦中文系素有作家教书的传统。&当时新月派的散文家余上沅、诗人方令孺;戏剧家洪深、《收获》主编靳以,作家贾植芳,都在复旦,一边教书一边写作,从而影响了邹荻帆、绿原、曾卓、王火等学生的写作。&陈思和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复旦文学创作专业1972年创办,前后招了4届工农兵大学生。几届毕业学生里,最有名的是&知青文学&代表作家梁晓声。
梁永安他们进了复旦才发现,文学创作专业取消了。第一次学生欢迎会上,&系主任朱东润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中文系不是培养创作人才的,是培养文学研究人才,你们以后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创作。然后就讲很多读书的道理。&陈思和回忆说。
中文系也不支持学生搞文学创作。&有时候,老师看到学生在报纸上发表散文和评论,还会在课堂上公开揶揄,认为学生为了混稿费而浪费学习时间。&从此,陈思和不再从事小说写作,转向学术研究。大学时期,他和李辉合作撰写出版了《巴金研究论稿》。
但更多的人还是偷偷写小说,最耀眼的是卢新华。《伤痕》是他刚进大学后不久完成的短篇小说,发在班级墙报《百花》上,反响热烈,《文汇报》拿去发表,成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在全国引发巨大反响。
轰轰烈烈的作家班停步在1990年&&国家教委下发通知,停办作家班,不准发放文凭。
复旦中文系还是想出了对策:作家班学习两年,不发本科文凭,由复旦成人教育学院颁发两年制的结业证。
从1990年到199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共举办了4届作家班。学员里很多人成为了专业作家,如今最有名的是写《饥饿的女儿》的虹影和《寻枪》、《理发师》的凡一平。
中国作家协会讲习所在1950年成立,到1958年停办。九年四届培训班,老师包括郭沫若、老舍、曹禺&&图为1954年,诗人公木就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副所长时,和学员们在一起。 (CFP/图)
复制美国的写作课
在国外,大学除了培养学者,也培养作家。美国爱荷华大学1897年就开设了文学方向创意写作的专业课程,并于1922年提供该专业的高级学位。至今,美国已有三百五十多所大学开设了文学方向创意写作的艺术硕士(MFA)项目。索尔&贝娄、托妮&莫瑞森、戴瑞克&沃考克、约瑟夫&布洛斯基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都在不同大学的MFA项目开课执教。
1983年,聂华苓主持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邀请吴祖光、茹志鹃、陈映真、潘耀明参加。王安忆随同母亲茹志鹃一起去了美国,在爱荷华大学访学三个月。
&我最早接触写作课程是在爱荷华,他们邀请国外的作家作为驻校作家,课程都是写作实践,没有教材,经常是找个谈话主题大家展开讨论,我英语不好,也能得到一些收获。我第一次知道写作是这么教的。&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的办公室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复旦的写作课上,复制了她当年经历的爱荷华课堂模式。每个人都是创作者,也是批评者,随时就故事布局、叙事结构、人物设定、环境设置、故事演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相互补充细节。
王安忆惟一的文学写作硕士莆跃辉回忆,一次王安忆出了个命题作文《邂逅》,要求他和同学们写一个小说开头,让大家充分想象,按自己的思路一直写下去,看最后能写到什么地方。大家相互点评,王安忆也参与点评。
&除了第一次被王老师表扬过,剩下的时候几乎都是被批评。我把那篇关于&邂逅&的小说改了又改,重写了不下十遍。最终王老师仍旧不满意,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
一个学期过去,这门课程结束,学生们也完成了一部小说。
他们可以是作家、写手、编剧、策划
&大学能否培养作家?&最早的反对声大多来自高校。西南联大时期的中文系主任罗常培最早提出&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新中国时期,北京大学两届中文系主任杨晦、严家炎也反复告诫学生: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在1980年代,诗人雷抒雁和老作家李准有一场争论:&当作家要不要上大学?&李准是从农村小学毕业成长为作家,持否定态度。雷抒雁反问,&是否大学教育越普及作家就越少?或者,我们还得特意留一些文盲当作家?&争论上了报纸,流传很广。
前几年卸任的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认为:作家虽然需要文学修养,但个人的天赋才情以及生活经验更为关键。&古往今来的大作家,很少是大学刻意栽培出来的。没接受过大学文科系统教育、自学成才的作家却大有人在。&
支持大学培养作家的声音更多。老北大的校长胡适曾在日记中写道,大学中文系应&兼顾到三方面:历史的;欣赏与批评的;创作的。&在给陈源的信中,胡适谈到大学中文系培养的目标应该是:教师、作家、学者。
&小学毕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一直被当成天才作家。莫言不认同:&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北大的老师、社科院的老师,凡是跟文学沾边的,几乎被我们请了一个遍,还请来了许多社会名流。这样的方式,虽然不系统,但信息量很大,狂轰滥炸、八面来风,对迅速地改变我们头脑里固有的文学观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贾平凹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谈起大学对自己的影响:&一根木棍放在大学里,三年都成精了。我上大学前,村里有我很崇拜的人,给我讲很多东西,上了三年大学,我觉得没学什么,但是回村后跟那个人交谈,发现他水平很差,大学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评论家李敬泽认为:&中国写作者从来不缺乏高远的志向和自以为天赋神授的天才,缺少的是严格的专业训练。&一些大作家&在技术层面上甚至是不合格的&。
如今,更多大学陆续加入培养作家的行列。2011年,上海大学成立中国文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招收文学与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2012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设立创意写作本科专业;2013年,南京大学创办了创意写作专科对外招生。
2014年,北大中文系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40名。学生在两年期限内,学完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修满学分,达到国家规定后,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专业型艺术硕士学位(MFA)证书。
复旦的创意写作硕士,目标是培养学院派作家。除了王安忆,复旦还请了王蒙、贾平凹、余华、叶兆言、严歌苓等作家为中文系兼职教授。
&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学院派作家,视野开阔、思想深刻、逻辑清晰,有丰富的学养和知识结构,有想象力,同时有一定学科背景。而不是以往靠底层游历或者丰富的生活经历写作的那一类传统作家。&梁永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上海大学创意写作硕士负责人葛红兵教授说:&我理想的状况是,创意写作的毕业生,可以成为纯文学作家、类型文学网络写手、影视剧编剧、图书策划编辑、广告创意写手和文化活动策划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风水、相面都用得上
文学网站也开始和大学合作,培养网络文学写手。
2013年2月,盛大文学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宣布,成立网络文学创作本科专业,培养一批网络作家、编辑、评论家和运作人才。
此前,盛大文学已经和上海社科院合办过为期两年的&网络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唐家三少&等39名起点中文网作者入校学习两年。
起点中文网办作家班的出发点很现实:网络写手的收入与读者点击量挂钩,竞争激烈,压力巨大;每天高产达万字的网络写手,创作高峰期往往只有两年。盛大文学想通过大学教育打破这个怪圈,延长网络写手的创作生命。
&我们的网络写手大多理工科出身,他们的想象力和编故事的能力很强,但是在写作技巧和能力上不够,人文历史知识严重匮乏。如果不及时充电,他们终将被读者抛弃。&当时的负责人吴文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网络写手写什么的都有,历史、悬疑、仙侠、军事、科幻;来讲课的专家和他们的课程也是五花八门,有《达芬奇密码》的译者、看面相的专家、讲风水的老师、电影导演和编剧。&有老师给我们讲伊斯兰教,有老师讲犹太人历史,对我们的知识结构都很有补益。&参加高级研修的网络作家格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写历史类小说的人,对这种文化的渊源更了解的话,写起来也更有底。而风水学、面相之类,的确还是我们以后写作可能会用到的东西。纯粹说遣词造句,确实是要靠个人历练,靠自己琢磨的。&
两年的全日制学习,吴文辉很满意结果:39个学员除了两人没有坚持到最后,其他学员都合格完成了学业。研修期间他们也没有耽误写作,新写出来的作品,点击率都排在起点排行榜前列。
2014年7月,盛大文学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合办的网络文学创作本科专业,即将迎接首批学生。
上一页1下一页
李宏宇 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刘维
“我最大遗憾就是没有好好读过书。”教授王安忆一直对没上过大学耿耿于怀。大学能不能培养作家?...
他们日复一日地劳作,以动辄百万字的篇幅编织出各类玄幻、科幻、言情、历史故事。这使得起点中文...
他的《黑道风云20年》以家乡黑道社团为背景,迅速在天涯等论坛上走红,现在的点击率已经超过2...
政府每年都会颁出一堆奖,文艺是否因此而繁荣了呢?有什么了不得的文艺精品出现了?陈冠希拍艳照...
17岁时,郭敬明从杂志上看来一句话:“用企业家的身份经营艺术”,后来他自我分割为两半:“写...
“我们常听到由衷的盛世之说,也常看到惊心的危机之相。改革在深化,社会进入转型期,从未如此富...
中国网络文学历经15年,从不乱、罗森、泥人等写手从内地网络消失,“扫黄打非”十年就此开始。...著名作家柳青说:“人
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启示我们
A.青春是短暂的,要抓紧时间及时享乐 B.青春_百度作业帮
著名作家柳青说:“人
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启示我们
A.青春是短暂的,要抓紧时间及时享乐 B.青春
著名作家柳青说:“人
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启示我们
A.青春是短暂的,要抓紧时间及时享乐 B.青春是易逝的,要把握青春,开拓进取 C.青春存在缺憾,是不完美的 D.青春是美好的,拥有青春是幸福的  日,美丽而年轻的聊大,迎来了她的40华诞:
  --这是巨变的40年,走过了由弱变强的艰辛发展之路;
  --这是创新的40年,敢为人先、争创一流,通过改革取得了累累硕果;
  --这是创业的40年,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员工艰苦奋斗;
  --这是收获的40年,培育了16多万人才,遍布全市各行各业;
  --这是共赢的40年,一直致力于聊城发展,在推动聊城创新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华似水,四十年付春夏秋冬;光阴如梭,看辉煌如不夜长虹。在聊城大学迎来建校4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聊城日报、聊城晚报、聊城新闻网记者联合专访了聊城大学党委书记李础
  ◎特殊时刻
  扎根聊城四十年,感谢聊城市委、市政府和全市604万人民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
  记者:栉风沐雨、春华秋实。1974年以来,聊城大学始终扎根聊城,与聊城市一起走过共赢发展的40年,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征程。在建校4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您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李矗核氖昀矗某谴笱贾赵某钦馄韧粒畹昧某抢斓澄蜕缁岣鹘纭⒐愦蟾刹咳褐诘墓匦暮秃癜=璐嘶幔掖碓诹某谴笱Чぷ鞴⒀肮⒎芏饭娜辶拇笕耍粤某鞘形⑹姓腿604万人民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建校四十年来,我们经历过异常艰苦的环境,也经历过一些外界的诱惑,但是聊城大学扎根在聊城、扎根在鲁西的思想从来没有动摇过,而且始终自觉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去。4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聊城大学坚持&贴近聊城、融入聊城、服务聊城&,制定了《聊城大学服务聊城行动计划》,成立了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等30余个共建机构和近50个产学研基地,把聊城大学建成了聊城市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为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
  ◎回眸历程
  艰苦创业的传统与精神,对学校由&分院&到&师院&再到&大学&的跨越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记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知道,聊大走过的40年可谓风雨兼程、沧桑巨变。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聊大这40年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
  李矗夯毓40年的发展,我校是在艰难中起步、在曲折中前进、在困境中崛起、在发展中壮大。
  1974年8月,山东师范学院抽调三分之一的教职工和图书设备,利用其在聊城的原有校舍,建立了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自此,带着山东师范学院厚重的齐鲁文化底蕴和本科办学传统,凭着分院创业者的饱满激情和奉献精神,聊城大学开启了艰苦创业、负重奋进的办学历程。
  遥想建校之初的那段岁月,很多老领导、老教师和我们这些学生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三座小红楼和礼堂是仅有的教学用房;教职工所住的平瓦房,破烂不堪,冬冷夏热,下雨就进水;仅有的一座伙房已年久失修,小水塔和两口机井水量不足,水质浑黄。但是,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一批老山师人怀着创业梦想,扎根聊城,潜心学问,教书育人。举个例子,中文系薛绥之先生主持的全国鲁迅研究重点项目,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在当时国内外鲁迅生平资料搜集和研究方面达到了最高水平。
  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改建为聊城师范学院。从此,学校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之后的20余年间,学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在困难中发展,在发展中克服困难,积极抢抓机遇,推进并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走&大师范&之路,办学实力大大增强。
  将学校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是几代聊大人的夙愿,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也为我校发展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经过不懈努力,2002年2月和5月,教育部与省政府分别下文,批准了我校更名为聊城大学。可以说,几代人的追求和奋斗终于结出了丰硕果实,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学校在新世纪再创辉煌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转折点,为学校进一步发展跨越奠定了基础,也终结了山东西部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优化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布局。
  ◎转型跨越
  步入新时期的聊大,紧扣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搭台、企业注资、学校借势发展的道路
  记者:有一个故事如今被传为美谈:2002年学校成功更名后,季老满怀深情地赞美和憧憬道,&行将见桃李遍鲁西,文风满山左,流风余韵普及神州矣&。可以说,这些是憧憬,是目标,更是期望。那么,步入新时期的聊大,是如何来实现这些目标的呢?
  李矗翰饺胄率逼诘牧拇螅勘旮用魅罚椒ジ蛹岫āU缰骷伊嗨担&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一个人的人生是这样,一所大学的成长也是如此。对于聊大来说,新时期的发展必须要进行转型跨越。说来也巧,当年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综合性的聊城大学之后,我的博士论文就是提的转型。
  为什么要提转型?首先是因为我们要由师范学院向综合大学的转型,再一个是面向需求、面向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来转型。我们转型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也与我们的定位--地方性、区域性大学相适应。这是从显性的角度来看,那么隐性的内容则是从办学的理念、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模式、服务社会的模式都要加快转型。所以这个转型将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要在转型过程中做好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比如说,我们有从山东师范大学继承过来的优良办学传统,在转型过程中不要把这些传统丢掉了,这毕竟是我们的特色。
  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就是要通过转型,紧扣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搭起平台实现跨越。整体来看,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适应、第二阶段是服务、第三阶段是引领。为此,连续三年,我们的下派干部、第一书记、科技人员100多人深入到各县(市区),挂职副县长、技术员,这样摸清了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找到问题所在。然后,利用我们的500个博士、科技人员,能自己做的自己去做,做不了的依靠我们的平台吸纳全国的精英来做,这就是第一个适应阶段。下面要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团队沉下心去,按照企业需求,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好自己的角色,然后去提高服务质量。当前,适应的这个阶段已经结束。再有两年左右,我们就能在很多领域起到引领的作用,比如我们生物制药的很多科研成果即将在企业开始投入生产。
  转型跨越是个系统工程,其实说简单一些,转型就是三句话、六个字:&干啥&、&谁干&、&咋干&。
  &&&干啥&:就是铺开摊子。要做强我们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业,做优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做大做实我们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性学科专业。
  &&&谁干&:就是顺上道儿。这是目前我们要面对的&攻山头&问题,我们已经把班子成员分到各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同样一件事,世界级人才来干是世界水平,国家级来干是国家水平。所以,我们必须得冲出去,引进世界范围内优秀人才为博士点申报和社会发展服务。然后,采取得力措施,增强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所有聊大人围绕既定目标自觉做好份内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咋干&: 就是调出味儿。要提升大学的学术品味和文化品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畅通的体制、灵活的机制。
  围绕着转型跨越,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比如,面对社会需求,我们增设了一些新的学科和专业,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有色金属研究院、与中通客车公司合作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我们立足彰显区域历史文化特色,成立了运河学研究院;主动回应国家外交和海洋战略需求,开展了太平洋岛国研究,特别是立足当前山东省医药产业升级突破需要,学校积极联合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单位,申报获批了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目前,围绕以上几项科学研究和协同创新平台,正在初步形成以教师教育学科为主,文理基础学科、教师教育学科、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相互协调发展,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搭台、企业注资、学校借势发展的道路。
  ◎特色发展
  特色是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有了特色,学校发展就有了核心竞争力
  记者:我们知道,聊城大学提出并开始探索&三二三&人才模式改革,在全校形成了一切围绕育人开展工作的浓厚氛围,也在社会上赢得了&学在聊大&的美誉。您能为我们介绍下学校在打造特色名校方面的做法吗?
  李矗何颐且恢奔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打造办学特色,特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向应用转型,获批了我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在教学领域深化&三二三&模式,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一方面,抓精英教育,鼓励精英学生吃小灶,重点考研、出国。如果说精英教育是&顶天&,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立地&,那就是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的人才,比如说,我们的制药和建筑工程,如今就业率都在90%以上。
  在人才培养上,我有一句很简单的话:在&三二三&的模式之下,老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管理人员好好服务。不仅如此,我校在教师教育、国防生培养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还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在转型为综合性大学后,我校继续发扬师范教育传统,打造山东省、冀鲁豫周边地区乃至中原经济区重要的教师教育高地,积极探索在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改革之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领导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校是全国教师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典型。自2003年招收培养国防生以来,我校不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每年招生录取分数都在我省一本线以上。
  在西部计划方面,近年来,我校共有571名优秀应届毕业生到新疆、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区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02人服务期满后扎根西部,报名人数、参与人数和扎根西部地区人数都居全国高校之首,被团中央称为&聊大现象&,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在全国形成了很大影响。对这些学生,我寄予了深情和厚望,一有机会就去看他们。在我看来,在如今这个相对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这些学生,而且大都是独生子女,能够主动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最好体现。
  在学校教风学风的影响下,如今的学生面貌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这两天,有学生自发地把校内的井盖美化成各种图案,这就说明了学生对学校深切的爱,让我非常感慨。从我自身来讲,虽然我平时很忙,但至今担任着班主任,每年至少开两次班会,这在全国高校也是不多见的,学生们经常通过邮箱和微信主动和我交流,我也因此很享受当老师的过程,并因此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校地共建
  聊大主动立足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觉将学校发展与聊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
  记者:在校地共建方面,市委、市政府领导对聊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多次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聊大为我市&争了面子、亮了牌子、培养了柱子&。您能否谈一下聊大是如何&贴近聊城、融入聊城、服务聊城&,探索一条校地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的?
  李矗何颐翘岢鲎停偷哪康氖歉玫匚蛏缁峋梅⒄狗瘢偷姆较蚴敲嫦蛐枨蟆⒚嫦虻胤骄蒙缁岱⒄沟闹髡匠。胛颐堑姆⒄苟ㄎ--建设地方综合性大学相适应。
  建校以来,学校自觉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聊城、融入聊城、服务聊城&,积极寻抓&一区、一圈、一带&(中原经济区、济南都市圈、西部经济隆起带)叠加机遇,制定了《聊城大学服务聊城行动计划()》,推出了包括新材料研发及创新等在内的18个服务平台,成立了山东省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等30余个共建机构和近50个产学研基地,力争把聊城大学建成聊城市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技术研发的基地、科普教育的园地、孕育与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特别是聊城市和聊城大学进行战略合作,共建人才高地。双方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切实用好人才。积极破除原来的制约和机制,努力形成通过专家多出成果、通过成果转化激励专家的良性循环。强化环境建设,切实吸引人才。做好筑巢引凤的文章,将更多的人才吸引到聊城来。建好工作机制,切实留住人才。加快建立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等各项机制,真正将人才留下。着眼长远,切实培养人才。加大资金经费投入,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用引来的专家带动现有人才的成长;培养好在校学生,使聊城拥有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共同努力把聊城打造成为人才高地。
  当前的聊城大学可以说是&内和、外协&,内部班子团结、风清气正,教风校风学风堪称一流。这也让我们更加有决心、有信心将学校发展壮大。近三年,学校经历了省审计厅两次审计、省委巡视组驻校巡视和省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巡回督导,他们都对我校的改革发展、风清气正的环境和聊大人的团结一心给予了高度评价。
  ◎展望未来
  崛起于鲁西,努力实现建设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吹响了高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号角,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历史阶段,聊城大学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呢?
  李矗悍芏肺耷钇冢⒄刮拗咕场;仨拇40年风雨历程,我们为学校取得的办学成就感到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们是全国教育系统最早召开全委扩大会的学校之一,制定了30条改革措施、110项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一代接着一代干,加快创建,巩固提升,按照我校2013年底党委全委会确定的改革任务,转型跨越,再次创业,在创建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道路上逐步实现以下愿景:
  再过10年,到建校50周年时,把我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综合实力进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院校)前10%,4-6个学科和10-15个本科专业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院校)一流水平,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服务引领鲁西地区、辐射晋冀鲁豫省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摇篮&、&科技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基地&、&智囊团&和&思想库&。再过20年,到建校60周年时,我校要在全国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成为国内地方高校中首屈一指、对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高等学府,实现先生为聊城大学揭牌题词时所希望的&流风余韵普及神州矣&。
  为实现这个愿景,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直面社会需求,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亮校、开放活校&的发展战略,走国际化、开放型、显特色、创品牌之路,对学校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深化。调整结构,创新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优和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特色,促进转型,提升学术研究水平,逐步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品牌;立足区域,协同创新,逐步实现从产学研结合到产学研的融合;传承创新,突出育人,形成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不拘一格,激励竞争,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优化治理,完善机制,建立适应学校转型跨越的现代大学制度;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从而全面推动转型发展、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争创一流,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新跨越。
  薪火相传,励志创新。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聊城市委、市政府和全市604万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聊大人将乘风破浪,继往开来,把建设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聊大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朝着更加辉煌的明天昂首奋进。
(记者 &吴文立 &赵宏磊 &高 崇)
版权与免责声明:聊城新闻网是聊城报业传媒集团所属《聊城日报》、《聊城晚报》刊登新闻及其他作品的唯一授权使用单位,上述作品电子版的版权均为聊城新闻网所有,严禁任何网站擅自转载或盗用。任何网站转载聊城新闻网作品,需事先征得本网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聊城新闻网,作者□□□”等字样。版权合作联系:
聊城新闻网出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所说的染指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