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 朗诵中的历史风尘的喻意

人道主义的僭妄简介_馆档网
人道主义的僭妄简介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7&&
点击次数:15
《人道主义的僭妄》简介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不是什么新思想.有人说,关键看这柄剑 掌握在哪只手里,然而我认为,事情远非这样简单.请问,有可能制止科技 被滥用吗 何况,科技之剑的威力并不始终有效,而且绝非人手所能收放自 如. 总体说来, 《人道主义的僭妄》冷静,客观,完整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人 类未来的一种担忧.从生态环境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包容了对人类当前 面临的种种危机的广泛分析,而把结论总结成单一的概念表达出来,这就是 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它的作者叫戴维?埃伦费尔德,原著出版于 1978 年. 我前两年看过的一本叫《轰炸文明》的书,介绍了连环爆炸案的制造 者泰德?卡辛斯基及其文章《工业社会及其未来》 .卡辛斯基显然可以归入 《人道主义的僭妄》第六章中所描述的"愤世嫉俗者"之列,他本人及其文 章的经历,恰好是这一章的又一实例.当然,这也说明卡辛斯基看得远不如 埃伦费尔德深远,所以他陷入了绝望与毁灭而不能自拔. 不久前的一本新书《爱因斯坦不知怎么办》里,一再不加解释地使用 了"人道主义" 这个词, 其涵意与《人道主义的僭妄》完全一致.这表明, 在西方,关于"人道主义"的反思也许还没有成为主流,但也至少已经形成 一股思潮.中国人对此思想仍很陌生,所以就有了必不可少的几段前言,专 门澄清"人道主义"这个概念: 前 言 这些序言的主要作用就是解释"人道主义"的完整内涵.人道主义绝 不只是一种道德规范.在西方这个词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根本是崇尚理 性,而在翻译成中文后其意义就被曲解了,而且越走越远.这几段前言对理 解本书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章 错误的假设 人道主义思想源于犹太教――基督教传统.在圣经里,上帝让亚当和 夏娃总管伊甸园里其它物种,可以随意取食,因此"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 话在西方文化里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的.西方哲学素来有崇尚理性的传 统,人道主义就是人类主义,理性主义. 埃伦费尔德承认"人道主义也包括崇高的信念,人类的价值和对我们 的成就和能力的适当尊敬" ,这些已经被人传颂了几百年,曾经对历史起过 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新审视,考察一下它有什么副作用,这就是这本书的目的. " 僭妄"这个词,字面上看含有越轨,自大的意思.长期以来,理性力 量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使人们滋长了一种理性万能的信念.那么,凭着理性的 力量,人类真的能够懂得无限的知识,克服一切困难,随心所欲地安排大自
然和自身的事务吗 我不知道你对答案会不会有所疑虑,不过我确实曾经相 信人类的力量是无限的,未来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埃伦费尔德的论证说明: "人类的无限可能性"只是一个假设,事实上无法按合乎理性的逻辑方式加 以证明,可人道主义者就是相信它,这使人道主义有些象一门宗教.这门宗 教是真正世界性的,你,我,甚至埃伦费尔德本人,都可以算是它的信徒. 凭什么说崇尚理性与科学的人道主义象宗教呢 下一章将讨论人类对 人道主义理想所寄予的信念. 第二章 神话 每一种宗教都为自己的信徒备有一个天堂. 本章列举了大量事例,有些是人类已经取得的成就,有些是宏伟的计 划,还有些是幻想或预言.由于许多事例的细节还会在后续章节重提,所以 没有展开讨论. 作者的根本用意是指出我们对理性思想寄予了各种各样的期望,很少 怀疑它们能够实现,即使有些科幻作品中的人物最终下场不大理想,可带来 麻烦的伟大发明毕竟是出现了. 可事实上,相信科学万能与相信上帝万能根本没有区别.这些既有的 成就和美好的幻想,就构成了人道主义的神话. 第三章 现实 本章将剖析,我们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而未来又有怎样的局限性. 作者提出了若干重要概念,建立起"最终结果分析"的思维方式,从而明辨 上一章的"神话" . 本章内容丰富,难以尽述,我自己先在这里运用一次"最终结果分析" , 以向读者展示一下其价值: 数年前我曾看到一篇科技简讯,大意是说有人从耳朵的分泌物中提取 出一种强效的驱虫剂,它能驱赶任何虫子,而且当然对人绝对无害.能给蚊 香之类行业带来革命的理想产品,是吧 我的第一个想法正是如此,然而这 是典型的人道主义思维方式.为什么人类只在耳朵进化出这种分泌物呢 因 为对耳朵进行重点防护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可如果人类全身都是这种东 西,虫子们进化出抵抗力将需要几年 然后,我们靠什么来阻止要命的虫子 咬自己的耳朵 另外,这个事例应该还有另一层喻意,就是科学力量的局限性.面对 造物之神奇,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是人类只能叹服而永远无法透彻理解 乃至控制的.难怪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往往比哲学家更常把上帝挂在嘴边,这 里的上帝绝不是指那个因无知而癔想出来的神灵,而是对人类能力极限之外 事物的统称,如果有人不承认有这种极限,那就是僭妄. 第四章 情感与理性 人道主义的另一大缺陷就是抬高理性,贬低情感.情感是在长期进化 中形成的,保证着我们的生存,但是在人道主义社会里人们却常常一心想摆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
电动力学第三版答案&&理论力学第三版郝桐生&&理论力学第三版周衍柏&&结构力学第三版答案&&工程力学第三版答案&&理论力学第一章答案&&电动力学第三版&&理论力学教程第三版&&结构力学第三版2015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大纲_考研_中国考研网
| | | | | | | | |
&&-&&-&&-&正文
2015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大纲
来源:西北师范大学
据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信息2015年西北师范大学050103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大纲已发布,详情如下:
 《中国文学》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618)  一、考核要求  《中国文学》科目由"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两部分构成。  "中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等11个文学史时期,包括诗歌、辞赋、散文、骈文、词曲、戏剧、小说等多种体裁和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嬗变和文艺思潮。要求考生对中国文学有比较全面的把握,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基础。具体包括:主要的作家与作品,作家与作品的基本风格与艺术特色,文学流派及其形成的原因,不同文学时期划分的依据,对历代文学作家与作品及其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有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分析,有较好的审美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等等,同时能注意到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文学》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阅读和分析鉴赏中国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文学史上的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潮、文学现象,以及各种不同的文体、风格与流派,以便为将来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本科目的考试命题,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比例来组配试卷,掌握好试题的重点、内容覆盖面、能力层次和难易度。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阅读理解等,可酌情组合,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考核评价目标。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各占7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试题量以中等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限度。  三、考核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中国文学的起源;先秦文学的形态及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轨迹。  第一章上古神话  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四大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上古神话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诗经》的内容--爱情婚姻、农事诗、征夫诗、思妇诗、民族史诗;《诗经》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在文学中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的发展过程;《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先秦说理散文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及美人香草意象、形式和语言;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宋玉及其作品的地位及影响;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嬗变及分期。  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  《吕氏春秋》的成书及文学成就;李斯的散文及地位和影响;汉代初年的政论文;《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骚体赋及"九体";枚乘《七发》和"七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成书;《史记》的叙事艺术、人物刻画及风格特征;《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乐府和乐府诗;乐府诗的内容与艺术成就: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娴熟巧妙地叙事手法、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第五章东汉辞赋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第六章《汉书》和东汉散文  班固和《汉书》;《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  第七章东汉文人诗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的情况;乱世与乱世文学;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玄学、佛教对文学、文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曹操与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建安七子及蔡琰;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第二章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左思、张协与刘琨;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第三章陶渊明  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性格;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陶渊明的地位及影响。  第四章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的风习。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差异。  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谢灵运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沈约、谢I与永明体;齐梁诗人集团;宫体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北朝文化与文学;南北文风的交融;庾信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南朝美文的衍化:齐梁新变之风;《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世说新语》的编撰及其文学成就。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代文学;佛、道二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隋代文学;初唐诗坛:贞观诗风及上官体,王绩与四杰,文章四友;沈缙凇⑺沃视胛迓傻亩ㄐ停怀伦影河胩剖绻牵徽湃粜橛胩剖讼蟆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崔颢等人的作品;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  第三章李白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的绝句;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李白的地位与影响。  第四章杜甫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律诗;杜甫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诗的地位及影响;杜甫诗的作品分析。  第五章大历诗风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大历十才子;顾况与李益。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及艺术风格;韩愈、孟郊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李贺诗歌的艺术表现与怪奇特征;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张籍、王建、元稹的诗歌创作;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白居易的闲适诗;新乐府运动及其诗人;元和体。  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韩愈、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及其嬗变;唐传奇的表现艺术;俗讲与变文。  第十章晚唐诗歌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第十一章李商隐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凄艳浑融的风格。  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温庭筠及其他花间词人;李煜词及其他南唐词人。  第五编宋辽金文学  绪论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第一章宋初文学  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宋初的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盛衰。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宋初词人对五代词风的因革;开拓词境的尝试;柳永词的新变。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王安石等人的散文;王安石的诗歌。  第四章苏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苏轼的诗;苏轼的词;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黄庭坚的诗歌;陈师道的诗歌;江西诗派的形成及演变;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黄庭坚、晁补之、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人的词作及其文学成就。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作品;朱淑真的作品;朱敦儒、张元干、李纲、岳飞等词人及其作品。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陆游的影响;杨万里与诚斋体;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辛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  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姜夔及其词作;吴文英及其词作;宋末的其他词人。  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骈文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南宋的四六。  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宋末诗歌;辽代诗歌;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叙事文学的兴盛;元代的抒情文学;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说话艺术;小说话本;讲史话本;说经话本;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第二章关汉卿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等作品;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第三章王实甫和《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及故事的创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  白朴的生平;《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和《汉宫秋》。  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剧作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金仁杰、秦简夫等人的作品。  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及艺术成就;四大南戏及其他。  第八章元代散曲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元前期散曲创作;元后期散曲创作。  第九章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概况;元代前期、中期、后期的诗歌。  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  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三国演义》的主旨;《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  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的成书与作者;《水浒传》的主旨;《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水浒传》的影响。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  明初诗歌与散文:高启、杨基、袁凯等人的诗作,宋濂、刘基的散文;台阁体与茶陵派;明代的八股制义文。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归有光与唐宋派。  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朱权、朱有酢⒓种倜鳌⒀钰龋幻鞔泻笃诘脑泳缱停和蹙潘肌⒖岛5龋恍煳技捌浞硎涝泳纭  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初传奇概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明代后期传奇的繁荣;吴江派群体与玉茗堂风格影响下的剧作家。  第七章汤显祖  汤显祖的生平与思想;代表作《牡丹亭》;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影响。  第八章《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西游记》的题材演化及其作者;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神幻世界的奇幻美与诙谐性;《封神演义》等其他神魔小说。  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  《金瓶梅》的创作时代及其作者;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金瓶梅》的续书及其影响。  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市民社会的风情画;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明代的文言小说。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  李贽;袁宏道与公安派;钟惺、谭元春与竟陵派;晚明小品文;明末文坛:复社与几社。  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明代散曲;明代民歌。  第八编清代文学  绪论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清初遗民诗及其影响;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钱谦益与虞山诗派;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词的中兴:陈维崧和阳羡词派,朱彝尊和浙西词派,纳兰性德和"京华三绝";王士G与康熙诗坛。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清初戏曲:吴伟业、尤侗、李玉、李渔等;洪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  小说续书与《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李渔的短篇小说;才子佳人小说。  第四章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狐鬼世界的建构与内涵;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  第五章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理想文士的探求;《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六章《红楼梦》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贾宝玉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艺术;《红楼梦》的影响。  第七章清中叶文学  袁枚和"性灵派";桐城派和清代散文;骈文的复兴和汪中;浙派词的嬗变和常州词派的兴起;李汝珍与《镜花缘》;案头化的文人戏曲创作;地方戏的勃兴和京剧的诞生;讲唱文学的盛行。  第九编近代文学  绪论  西学东渐的狂飙;作家的新旧分野与作家主体的转型;文学观念与作品形态的变化;文化下移与文体革命;近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其思想特点。  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龚自珍的散文与诗、词;魏源与林则徐;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侠义公案小说;人情世态小说;近代前期的戏曲。  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梁启超与新文体;近代后期的散文、诗歌与词。  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的兴起;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民初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苏曼殊的哀情小说;戏剧改良运动与话剧的诞生。  四、参考书目  袁行霈等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章培恒等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部分  第一章晚清中国文学的近代化特征  第一节晚清以来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过程(了解)  第二节晚清以来的文字革新运动(了解)  第三节晚清的文学革命运动和文学创作的繁荣,晚清文学革命的意义和缺陷(理解)  第二章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了解)  标志文学革命的开端的两篇文章,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的斗争过程,新文学阵营的分化,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二节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了解)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未名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戏剧协社等文学团体。  第四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熟练掌握)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胡适、周作人的文论。  第五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理解)  体现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三章鲁迅(一)  第一节《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熟练掌握)  鲁迅前期小说的主要内容: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关注。鲁迅前期小说的艺术特色:现代小说的结构框架;看/被看与"归乡"等多种叙事模式;"白描"等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鲁迅前期小说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阿Q正传》(掌握)  阿Q形象及典型意义  第三节《野草》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色(理解)  第四节散文集《朝花夕拾》(理解)  鲁迅的青少年生活,表现鲁迅思想发展历程。  第四章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小说,叶绍钧、许地山的创作(理解)  第二节乡土小说与王鲁彦、台静农、废名的小说创作(理解)  第三节抒情小说与郁达夫的小说创作(理解)  第四节通俗小说(一)(了解)  通俗小说的概念,民国旧派通俗小说创作,张恨水与现代通俗小说。  第五章郭沫若  第一节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熟练掌握)  《女神》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意义,赏析郭沫若的诗歌作品。  第二节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观念与创作成就(理解)  第六章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新诗创作  第一节"五四"新诗运动与早期白话诗(了解)  五四新诗运动,早期白话诗创作,胡适与他的《尝试集》。  第二节冯至等人的诗歌创作(理解)  湖畔诗社的诗歌创作,冰心、宗白华的"小诗"创作,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第三节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熟练掌握)  新月派的美学主张与创作特色,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创作,赏析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作品。  第四节早期象征诗派与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了解)  李金发诗歌的创作得失,蒋光慈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第七章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了解)  杂文的形成及主要代表作家。  第一节周作人与"语丝"派散文作家(理解)  "语丝体"的特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朱自清、冰心与文研会作家散文(理解)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冰心《寄小读者》的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创造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了解)  郁达夫、郭沫若、陈西滢等人的散文创作。  第八章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话剧的引入和"文明新戏"的兴衰(了解)  春柳社、进化团的话剧演出活动,"文明戏"的概念,"文明戏"的兴衰。  第二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理解)  五四文学先驱对中国旧戏的否定,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第三节"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理解)  "爱美剧"的概念,提倡"爱美剧"的出发点。  第四节田汉与丁西林等人的戏剧创作(理解)  田汉、丁西林的剧作特点  第九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和与"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了解)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内容,"左联"的成立,"左联"成立后的主要活动及影响。  第二节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了解)  自由主义文艺观的最主要观点与代表人物,两大思潮的对立。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理解)  相对五四时期而言,三十年代文学在创作思维、写作题材、文学形式各方面的变化,左翼文学、京派、海派等几个文学潮流并存的局面。  第十章茅盾  第一节从文学理论工作到小说创作(了解)  第二节茅盾小说创作概况(了解)  第三节茅盾小说艺术成就(理解)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茅盾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四节长篇小说《子夜》(熟练掌握)  创作意图、主题思想、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十一章老舍  第一节老舍小说创作概况(了解)  第二节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历史地位(理解)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京味"与幽默;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三节《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熟练掌握)  第十二章巴金  第一节前后期小说创作(理解)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巴金笔下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长篇小说《家》的杰出成就(熟练掌握)  《家》的反封建意义,杰出的艺术手法。  第三节巴金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理解)  第十三章沈从文  第一节沈从文创作概况(了解)  第二节沈从文小说的选材特点(了解)  第三节沈从文小说独特的艺术追求(熟练掌握)  能够分析沈从文的主要作品  第十四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左联"和左翼小说(了解)  1蒋光慈、华汉、洪灵菲、戴平万等人的创作。  2叶紫、柔石、胡也频的创作。  3丁玲的创作。  3张天翼、沙汀、吴组缃、艾芜等人的小说创作。  4"二萧"与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第二节"京派"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理解)  废名、萧乾、芦焚等人的创作,李氯说拇醋鳌  第三节海派的创作(理解)  新感觉派的创作。  第四节通俗小说(二)(了解)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  第十五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殷夫和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了解)  第二节后期新月派的创作(理解)  第三节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较熟练掌握)  第四节臧克家等人的诗歌创作(理解)  第十六章鲁迅(二)  第一节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理解)  第二节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熟练掌握)  第三节鲁迅后期小说《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了解)  第十七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理解)  第二节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理解)  第三节"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了解)  第四节报告文学与游记的丰收(了解)  第十八章曹禺  第一节曹禺生平与剧作概观(了解)  第二节曹禺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熟练掌握)  第三节早期剧作《雷雨》(熟练掌握)  分析曹禺作品《雷雨》的人物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第四节《北京人》与《家》(理解)  第十九章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话剧创作  第一节左翼戏剧运动与创作(了解)  第二节田汉、洪深的新剧作(理解)  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夏衍、李健吾的戏剧创作(熟练掌握)  夏衍剧作的艺术特点。  第二十章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  第一节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活动(了解)  四十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几种文艺思潮的特征。  第二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及新的文艺方针的确立(理解)  《讲话》的核心内容,党的文艺方针的确立。  第三节文学思潮与文艺论争(理解)  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问题的讨论,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讨论。  第二十一章赵树理  第一节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了解)  第二节赵树理小说的题材与内容(熟练掌握)  能够赏析赵树理的作品  第三节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方面的贡献(掌握)  第二十二章第三个十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暴露与讽喻(理解)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钱钟书的《围城》、沙汀的"三记"等。  第二节体验与追忆(理解)  "七月派"小说与路翎等人的小说创作。  第三节通俗与先锋(掌握)  张爱玲、苏青、梅娘、徐、无名氏等人的创作。  第四节现实与民间(理解)  孙犁等解放区作家的创作。  第五节通俗小说(三)(了解)  雅俗对立的渐趋消解,各种类型通俗小说的"现代化",解放区的文学通俗化运动  第二十三章艾青  第一节艾青的历史地位(了解)  第二节艾青诗歌的题材选择(理解)  第三节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体意象(熟练掌握)  第二十四章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七月诗派"的创作(理解)  第二节冯至等校园诗人和"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理解)  第三节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诗歌创作(理解)  群众性的诗歌运动,民歌体叙事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第四节国统区讽刺诗的兴盛(了解)  《马凡陀的山歌》等代表作品  第二十五章新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报告文学的勃兴(了解)  第二节继承鲁迅风格的散文(理解)  第三节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理解)  第二十六章第三个十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抗战短剧的风行(了解)  第二节历史剧的兴盛(理解)  第三节讽刺喜剧的蓬勃发展(理解)  第四节新秧歌剧与民族新歌剧(理解)  四、参考书目  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中),高等教育出版社。
《汉语与写作》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9)  《汉语与写作》满分共150分,其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各占50分。  《古代汉语》  一、考核要求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汉语基础》科目入学考试的内容之一。本课程以中华书局版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材为主要参考书,以第一、二册为重点考核内容。要求考生掌握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以及汉字构造和工具书使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考察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应有一定量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背诵以及古书注解的相关内容。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一、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一)工具书使用部分  1、了解常用字典辞书的编排体例。  2、重点掌握《说文解字》《经传释词》《词诠》《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经籍M诂》等工具书的作者、性质特点及编排方法。  (二)词汇部分  1、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掌握古今词义差异的主要情况;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含义;理解区别单音词、复音词及辨析同义词的基本方法。  2、识记指定教材通论、文选及常用词部分所举的词例。  3、理解单音词、复音词、联绵词、偏义复词等概念。  (三)汉字部分  1、识记许慎给"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所下的定义;理解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  2、理解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的特点;了解常用汉字部首的意义及其构形功能。  3、掌握指定教材中分析过的所有例字的形体结构类型,并能举一反三,正确分析古汉语常用汉字的形体结构。  4、能区别古今字和异体字;能区别指定教材第二册[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说明"部分所列繁简字在古文献中的不同意义;能写常用字的繁体形式。  (四)语法修辞部分  1、了解古代汉语判断句、叙述句、疑问句和否定句的基本特点;掌握古汉语判断句的不同形式;掌握古汉语被动及动量表达的基本形式;掌握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特点及其语法条件;掌握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其特点,并对以上句式均能举例说明。  2、理解文言句末语气词"也"、"矣"、"焉"、"哉"、"乎"、"欤"、"邪"及句首句中语气词"夫"、"其"、"惟"的基本用法,并能举例说明。  3、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及特殊指示代词"者"、"所"的基本用法,并能举例说明;能说明文言文中人称代词使用较少的原因及尊称、谦称的常见形式。  4、理解文言文中的常用副词"不"与"弗"、"毋"与"勿"的用法与区别;理解"未"、"莫"、"非"等的基本用法,并能举例说明。  5、掌握连词"而"、"以"、"则"、"然"等的基本用法;掌握介词"以"、"于"、"为"、"之"的主要用法,并能举例说明。  6、能识别文言文中常用的词尾。  7、了解指定教材所讲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  (五)语音部分  1、简单了解中古汉语声、韵、调的情况;依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熟记"三十六字母"。  2、理解"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含义。  3、了解《诗经》押韵的基本情况及研究上古韵部的主要方法。  4、理解古音通假的含义、运用条件,能识别古文献中常见的通假字。  5、了解教材所举联绵词的语音特点。  (六)古书注解  1、简单了解我国历代古书注解的情况;了解《毛诗正义》、李善《文选注》的基本体例和特点。  2、掌握注解术语"谓"、"谓之"、"貌"、"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及"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等的含义和作用。  3、识记"十三经注疏"中十三经的名称及《毛诗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礼记正义》《论语注疏》《孟子注疏》的注者和疏者及其时代。  4、了解《经典释文》的作者及所释主要经书的名称。  二、古文阅读与理解  在熟读理解或背诵指定教材文选获得一定语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古代汉语知识正确地标点、解释和翻译一般文言文。具体要求请参考考核内容中的文选部分。  三、考核内容  第一单元  文选《左传》  必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背诵)  晋灵公不君齐晋之战  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第二单元  文选《战国策》  必读篇目:  冯谖客孟尝君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触说赵太后  通论  (五)汉字的构造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第三单元  文选《论语》《礼记》  必读篇目:  《论语》部分全读;背诵《颜渊季路侍》《侍坐》《季氏》  《礼记》必读篇目:教学相长(背诵)博学(背诵)诚意苛政猛于虎  通论  (七)判断句,也字  (八)叙述句,矣字,焉字  (九)否定句,否定词  (十)疑问句,疑问词  第四单元  文选《孟子》  必读篇目:  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许行舜发于畎亩之中(背诵)  通论  (十一)词类的活用  (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第五单元  文选先秦诸子  必读篇目:  《老子》:教材所选四章全部阅读背诵;  《庄子》:百川灌河(背诵)庄子钓于濮水(背诵)惠子相梁(背诵)运斤成风(背诵)曹商使秦(背诵)察传(背诵)  通论  (十三)连词,介词  (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六单元  文选《诗经》  背诵篇目:  关雎卷耳桃夭]q北门静女黍离柏舟硕鼠  通论  (十五)《诗经》的用韵  (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七单元  文选《楚辞》  必读篇目:  山鬼(背诵)卜居  通论  (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十六)古书的注解(下)  第八单元  文选《史记》《汉书》  必读篇目:  淮阴侯列传艺文志诸子略  通论  第二册[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  第二册[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  第三册[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  第四册[通论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  四、参考书目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  一、考核要求  本大纲涵盖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现代汉语课程的主要内容。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主要研究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结构规律、运转规律,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的规范标准及其语言应用诸问题,研究汉语汉字的基本结构、规范要求以及信息处理诸问题,研究汉语修辞的一些基本原则、方法诸问题,还研究汉语方言的调查、整理诸问题,同时也研究用于现代汉语研究和教学的各种理论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语言教学体系中的价值地位等。因此,本大纲所列诸内容,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育方向、社会语言学方向、方言学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入学考试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类课程的基础。  考试目的:测试学生运用现代汉语语言理论分析和解决汉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并由此判断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深造的基本素质和培养潜力。  考试要求:全面系统掌握现代汉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汉语言文字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考核内容  (一)绪论  1.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和方言。本课程主要讲共同语。  2.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3.现代汉语的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4.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特点,词汇特点,语法特点。  5.现代汉语的地位。现代汉语的国内地位,现代汉语的国际地位。  6.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任务。现代汉语规范化。  (二)语音  l.语音的性质:物理性质,生理性质,社会性质。  2.语音的基本概念:音节和音素、音位,辅音和元音,声母、韵母、声调,辅音与声母的关系,元音与韵母的关系。  3.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  4.声母。依发音方法分类: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清音、浊音;送气音、不送气音。依发音部位分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难分辨的声母辨正。  5.韵母。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鼻音尾韵母。四呼。押韵和韵辙。难分辨的韵母辨正。  6.声调。调值和调类。普通话的声调。古今调类比较。声调辨正。  7.音节的结构。声母、韵母的配合。拼音。音节的拼写。  8.音变。变调: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一、七、八、不"的变调。轻声的性质和作用,轻读的规律。儿化的性质和作用,儿化音变的主要规律。语气词"啊"的音变。  9.音位。普通话元音音位,辅音音位,声调音位。  10.语调:停顿,重音,句调。朗读的作用和要求。  11.语音规范化问题。确立正音标准,推广标准音。  (三)文字  1.文字。汉字的产生、特点和作用。  2.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金义、篆文(大篆和小篆)、隶书(秦隶和汉隶)、楷书、草书和行书。汉字形体演变的简化趋势。现行汉字的形体:楷书和行书,印刷体和手写体。  3.汉字的构造单位:笔画、偏旁。汉字的书写顺序。汉字的构造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汉字构造的音化趋势。  4.汉字的整理和标准化。笔画的简化。字数的精简。汉字标准化: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5.掌握规范汉字。纠正错别字。  (四)词汇  1.词汇。词汇单位:语素、词、固定短语。  2.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确定语素的方法一一替代法。语素的分类: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  3.词和词的构成。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单纯词和合成词。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类型。  4.语素、词和字的关系。  5.词义的性质。词义是词的内容。词义的概括性,词义的模糊性,词义的民族性。词义的构成。  6.词义的分解。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单义词和多义词。多义词义项间的关系。  义素是词义构成的最小意义单位。义素分析的步骤。义素分析的运用。  7.词义的聚合一一语义场。语义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语义场的种类:类属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同义义场、反义义场等。  同义义场的类别:同义词各词之间差别的主要方面。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同义同的作用。  反义义场的类别:互补反义义场、极性反义义场。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反义词的作用。  8.两种语境: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根据语境解释词义。语境使词义单一化,语境使词义具体化,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9.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词语、隐语。基本词汇的特点: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10.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成语的特点: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成语的来源和构造。成语的作用和运用。成语和惯用语的区别。歇后语:喻意的,谐音的。歇后语的运用。  1l.词汇的发展变化:新词的产生,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词义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词义变化的途径: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  12.词汇规范化的原则。词汇规范化工作:方言词的规范,外来词的规范,古语词的规范,新词的规范。  13.常用的词典、字典及其检字法。词语解释的方法。  (五)语法  1.语法和语法体系。语法具有抽象性、稳固性、民族性。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子成分概述。  2.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分类的根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即词与词的结合能力,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形态特征(包括词形变化)可起次要作用。词的意义指词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在划分大类中的小类时,意义显得很重要。实词是成分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叹词。虚词是非成分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3.实词。  (1)名词的语法性质。时间名词。方位词。  (2)动词的语法性质。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  (3)形容词的语法性质。形容词和动词合称谓词。动词、形容词的异同。  (4)区别词,又叫非谓形容词。  (5)数词的语法性质。基数、序数;概数、倍数、分数。  (6)量词的语法性质。物量词、动量词。  (7)副词的语法性质。副词和形容词、时间名词的区别。  (8)代词指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的语法特征。  (9)拟声词的语法性质。  (10)叹词的语法性质。  4.各类实词的运用。  5.虚词。  (1)介词的语法性质。介词短语。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2)连词的语法性质。"和、跟、同、与"的连词、介词用法。  (3)助词的词法性质。结构助词"的、地、得"。"的"字短语。动态助词:着、了、过。比况助词:似的、一样。其他助词:所、被、给、连。  (4)语气词的语法性质。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语气词连用。语气词"的"和结构助词"的"的区分。  6.各类虚词的运用。  7.短语。短语的含义。短语的结构类型。实词与实词的组合: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中补短语、联合短语、同位短语、连谓短语、兼语短语、量词短语、方位短语。实词加虚词的组合:介词短语、助词短语。短语的功能类型:名词性短语(或体词短语),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后两者可合称谓词短语)。短语内部结构的分析。短语的扩展和紧缩。多义短语。  8.句子成分。  (1)主语、谓语的构成。主语、谓语的意义类型。动语、宾语的构成。宾语的意义类型。  (2)定语的构成。限制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定语和助词"的"。多层定语。状语的构成。状语和助词"地"。多层状语。补语的构成。补语的类型。补语和宾语的顺序以及两者的辨别。中心语:定语、状语后面的中心语,补语前面的中心语。  (3)独立语: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  (4)句子成分小结。  9.句类和句型。句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句型:主谓句,非主谓句。主谓句: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几种动词谓语句:"把"字句,"被"字句,双宾句,连谓句,兼语句,存现句。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谓句,名词性非主谓句。  10.变式句。省略句。句式变换。  11.句子结构常见的错误:句子成分搭配不当,残缺或多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歧义。  12.复句。  (1)单句和复句的区分。复句中各分句间关系的表示法。复句中分句主语的隐现。  (2)复句两大类型。联合复句: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偏正复句: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目的。多重复句。紧缩复句。  (3)复句运用中常见的错误:分句间在意义上缺乏联系,结构混乱,层次不清,关联词语应用错误。  13.句群。句群同复句、段落的区别。句群的结构类型。多重句群。运用句群常见的语病。  14.标点符号。标号,点号。标号点号的位置和用法。  (六)修辞  1.修辞的性质。修辞和语境。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  2.词语的锤炼。意义的锤炼。声音的锤炼。  3.句式的选择。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来选择句式。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4.辞格的运用。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2)比拟:拟人、拟物。  (3)借代。借代的几种方式。  (4)拈连;直接拈连、间接拈连。  (5)夸张。夸张的方式:扩大、缩小、超前。  (6)双关:谐音双关、语义双关。  (7)仿词。  (8)反语。  (9)婉曲。  (10)对偶:正对、反对、串对。  (11)排比:句子排比、句子成分排比。  (12)层递:递升、递降。  (13)顶真。  (14)回环。  (15)对比: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  (16)映衬:正衬、反衬。  (17)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18)设问。  (19)反问。  (20)通感。  (21)警策。  5.辞格的综合运用:连用、兼用、套用。  6.修辞中常出现的问题:韵律配合不协调、词语选用不精当、句子表意不畅达、辞格运用不恰当。  7.语体: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  四、参考书目  黄伯荣、廖序东著:《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写作》  一、考核要求  考察考生是否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习所必须具有的文学评论和写作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1.能够将的写作基本知识和理论运用于文学评论及其他论文的写作中。  2.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三、考核内容  能够根据相关材料,选择相应的文体进行文学评论或其他论文
《古代汉语》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935)  一、考核要求  古代汉语考试是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我们根据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生入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自行命题的依据,力图符合该科目选拔性考试的要求。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言文字学和中国古典文献学对古代汉语的基本要求,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其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汉语语法学的基础知识,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古典文献学和汉语史的基本素养及及较强的阅读古书的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汉语语法学的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古典文献学和汉语史的基本素养。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古书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  古代汉语考试由"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汉语语法学基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古典文献学和汉语史基本素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与现代汉语表达能力",三部分组成。  第一章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古汉语语法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文字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三节训诂学基础知识  第四节古汉语语法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古典文献学和汉语史的基本素养  第一节古代文化常识基本素养  第二节古典文献学基本素养  第三节汉语史基本素养  第三章文言文阅读能力与现代汉语表达能力  第一节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二节用现代汉语翻译古书的能力  第三节阅读古书与分析古书的实践能力  四、参考书目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上一个文章: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联系.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相信未来 朗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