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家长奖励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子

01奖励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听话当初选择住这个小区是为了儿子上学方便,住久了便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启发还是蛮大的。每到周一,幼儿园门口就会上演着各种送娃大战。一位妈妈手里拎着一袋零食,手忙脚乱的哄着坐在地上的孩子,局面僵持数分钟,直到最后老师出面,妈妈趁机“加码”,承诺放学但他去麦当劳,小男孩接过零食,乖乖走进了幼儿园。一旁的一位奶奶似乎看到那位妈妈的奖励奏效了,转过头对自家梨花带雨的孙女说:“宝贝,听话去幼儿园,下午放学后,奶奶带你去游乐园,给你买好吃的冰激凌。”小女孩似乎被奖励打动了,点点头说好。对孩子而言,奖励,确实奏效。不过,用零食和游乐园作为筹码,会给孩子一种误解:“上学是我的功劳。想让我好好上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得讨好我,贿赂我。”这样的现象在小学、中学更是出现频繁。每逢期中、期末考试来临,在公交车上就会听到三三两两的孩子在议论:“我妈说了,只要我考进班级前3名,就给我买最新iPhone。”“我爸说了,只要我考进班级前5名,就带我去上海迪士尼。”“我妈说了,一个100分,奖励200元;两个100分,奖励500元;无上限……” 为激励孩子能考好成绩,“杀手锏”倍出啊。一直这样下去,问题会越来越大,孩子们会把奖励作为上学的“标配”,把奖励作为好成绩的“指路灯”。慢慢地好好学习将只为获取奖励,学习的意义索然无味。02奖励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哈佛大学弗莱尔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来自250所小学二年级到中学三年级的大约36000名学生分为两组,做对比研究。第一组的孩子,获得了“产出奖励”,比如考高分、比赛获得第一名等等才能得到奖励;另一组孩子,获得了“投入奖励”,比如读完一本书、按时上学、认真做题,就能得到奖励。虽然孩子们都愿意为之努力,但是读书给于奖励的孩子在成绩上会有显著的提升。而考高分才给奖励的学生,成绩却完全没有提高。 其中的关键在于,读完一本书就给你奖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行动是非常明确的,只要你看书,只要你做题你就能获得奖励,相反,考高分给奖励,却没有告诉孩子怎么样做的方法。虽然孩子也充满干劲,但他不知道怎样做,无从下手。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对孩子说“期末考高分就给你奖励”还不如说“读完一本书就给你奖励”。这也意味着,奖励孩子学习后的结果,不如奖励他们的投入。另外,奖励的目标参考应该是越具体越好。除此之外,也要让孩子参与奖励计划,对于孩子们来说,奖励的有效性也取决于奖励的东西是否能满足他们。所以,在设立奖励计划时,不如多让孩子参与进奖励计划的制定中。可以问问孩子:“有什么办法能让你放学立刻写作业?有什么办法能让你在期末之前好好复习?如果给你奖励,你希望是什么?”让他们参与进奖励计划的制定,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想法的机会,会比家长单方面制定计划有效得多。03注重奖励精神,而非物质奖励什么最有效?这是一个让许多家长犯愁的问题,先来看一个实验:《苹果橘子经济学》的作者、芝加哥大学教授Stephen,做过一个对比实验:以奖杯替代奖金,作为孩子学习的奖励,奖杯的价格并不昂贵,大概100块钱左右,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同样金额的奖杯比金钱更具备激励效果。从这个试验可以得出:孩子小的时候不妨使用金钱以外的东西作为奖励,激励孩子的干劲。下面的不妨在家里和课堂试试,从精神层面和内在动力驱使孩子进步。孩子的成长,精神上的富饶,比奖励带来的物质丰裕更胜一筹。和他喜欢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选择的权利邀请校外嘉宾来班里做客;——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荣耀把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带回家一晚;——享受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特权给图书管理员做助手;——培养孩子的责任给老师选择一本书,让老师读给大家听;——体验权威感和自主选择为班里选择课堂上观看的电影。——体验权威......很明显,给予孩子的奖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和塑造,更多的是通过责任感、荣耀感,成就感,自主选择的权利,获得更多的自由来驱动孩子,帮助孩子建立的是内在驱动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奖励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