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怎么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孩子的问题

如何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敏感词汇”

教育孩子父母们的观点与方法很重要,尤其是对孩子的性教育,若是教育的不成功,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理,做出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正确的了解下如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敏感词汇”吧!
   客厅里,勇勇和爸爸妈妈正在看电视,勇勇忽然问:“爸爸妈妈,什么叫‘强暴’呀?”
  “好好看电视,少问乱七八糟的问题!”
  “你不是说不懂就要问么?” ×
  “反正是坏事。你还小,长大就知道了。”
  “为什么现在不能回答我啊?” ×
  “就是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这会对妇女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电视里的警察叔叔才会抓那些坏人。你要学做一个尊重别人的好孩子哟。”网
  “哦,我知道了。” √
  孩子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的教育和影响。虽然孩子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但在他没有成年之前,由于交际范围和言语沟通能力的限制,以及思想情感上对父母的尊重与依恋,父母是孩子在家庭中最直接的性教育者。因此,在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上,父母有着共同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场景一中,爸爸粗暴的态度无疑会抹杀孩子的探知欲,还对孩子日后正确性意识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场景二中的妈妈采取了回避态度,含糊的回答不但解除不了孩子的疑惑,还会激起他更大的好奇心。场景三中,爸爸利用字词解释,妈妈再用浅显的说法补充,使孩子易于理解,最后妈妈告诉孩子要学会尊重他人,在解除孩子疑惑的同时,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面对孩子有关性的提问,父母态度一致,以平和冷静的语气,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简略真实地回答,这样的做法值得提倡。
小编总结:小孩子们往往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的心理,所以做为家长对于孩子所提出的有关性的问题,要学会正面的回答,但愿以上的文章能够使大多数的家长们都能够明白正确的采取对孩子的性教育!

大家一定要牢记,在解答孩子的性问题时,不要说瞎话,不要讲童话,不要编故事,更不要训斥打骂孩子,而是告诉孩子“科学的事实”。希望新时代的父母不要再在孩子的身上重复“过去的故事”,像我们的家长“忽悠”我们那样再忽悠下一代。

04 生命的诞生与消亡

Q1:如何回答孩子“我从哪儿来”这个问题?

三联中读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刘文利。这是我们最后一节课,来回答最常见、也似乎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上一小节中,我们共同探讨了和孩子身体有关的性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机会拿自己的孩子“练练手”呢?还记得上一小节最后给大家布置的小任务吗,带着你的答案,我们马上开始聊聊“我从哪儿来”!

“我从哪里来”是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问父母有关生命诞生的问题。央视记者曾在街头随意采访市民:“小时候是否问过爸爸妈妈‘我从哪里来’,他们又是如何回答的?”得到的答案千奇百怪,“垃圾堆里捡来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河水里捞出来的”“洪水冲来的”“充话费送的”“网上下载的”“问你妈去”……很多家长想不通的是,对于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回答还是不回答?什么时候回答?谁来回答?怎样回答,回答多少才合适?下面,我们一个个来看。

第一,回答还是不回答?当然要回答!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知道这种事”,所以就采取回避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提问,这样做会让孩子认为这个话题是不能问家长的,也是不允许在家里被讨论的。如果给孩子造成这样的印象,就等于把家庭性教育的大门向孩子关闭了。孩子的思维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只是想了解自己出生的故事,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不会像成年人以为的那样,给这个问题附加了太多别的意义。要知道,孩子对世界充满很强的好奇心,当然也包括对自己身体的好奇。所以,当孩子提出这一问题时,家长都要积极面对,对孩子说:“你提出这样的问题真是太好了!”并正确回答孩子的问题,以此满足、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科学家,请家长千万保护孩子的科学家天性。

第二,什么时候回答?孩子什么时候提问,就什么时候回答!孩子对一件事产生疑问,说明他在此前已经有很长时间的“思考”了,正是因为他“百思不得其解”,才会以问题的形式提给家长,他一定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和热烈的期盼等待家长给他“正确答案”。所以,当孩子提问的时候,就是家长回答的最好时机。需要注意的是,这要求家长提前做好知识储备,以此保证对问题能应答自如。

第三,谁来回答?孩子问谁,就由谁回答。父母都有责任回答!有人会认为,孩子出生的问题应该由妈妈来回答,因为生孩子的人是妈妈而不是爸爸。其实,教育孩子是家长双方的责任,包括性教育。关于性的问题,如果孩子能同时从家长那里获得解答,对孩子的成长是最有利的。和孩子谈论性的问题,是建立亲子信任关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相信很多父亲不会轻易放过这么好的机会。所以,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请家长都踊跃承担责任吧。也有人认为,男孩的性问题要由爸爸回答,女孩的性问题要由妈妈回答。但实际上我们更鼓励家长双方同时跟孩子谈性。尽管孩子可能把问题提给妈妈,但如果此时爸爸恰好也在身边,就和妈妈一起回答问题。这样的效果应该是最好的。不必进行家长间的“明确分工”,而是要“协同合作”。

第四,怎样回答?如实回答!

首先,大家一定要牢记,在解答孩子的性问题时,不要说瞎话,不要讲童话,不要编故事,更不要训斥打骂孩子,而是告诉孩子“科学的事实”。希望新时代的父母不要再在孩子的身上重复“过去的故事”,像我们的家长“忽悠”我们那样再忽悠下一代。

其次,回答问题时的表情、语气、声调等也非常重要,应该面带微笑,看着孩子的眼睛,用亲切的语调,就像平常跟孩子说话那样,自然而然地回答。如果家长的表情是尴尬的,眼神是回避的,回答是结巴的,那就等于向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性的问题是不被鼓励提问的。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失望,甚至有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提出了一个很不好的问题,惹爸爸妈妈不高兴了,以后这样的问题不应该再提了。

那么,具体该怎样答呢?这里我们从孩子的简单问题开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认知水平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来把握。

小的时候,孩子可能会问,“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时候只需要告诉他,“你是妈妈生出来的。”对2岁~3岁的孩子来说,得到这样的答案也许就满足了。

如果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继续问:“我是从妈妈什么地方生出来的?”有些孩子会以为小孩是从妈妈肚脐眼里钻出来的,或从妈妈嘴里吐出来的,甚至是妈妈大便时拉出来的。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他们,“在妈妈的两腿之间有一个通道,叫阴道,你就是从阴道里生出来的。在妈妈肚子里,有一个叫子宫的地方,你小时候就住在那里,你慢慢长大,等子宫里装不下了,妈妈就把你从阴道里生出来了。”在这里,我们建议家长把“阴道”“子宫”这些词教给孩子,孩子越早听到这些词,越不会觉得“敏感”。有的家长不好意思说“阴道”这个词,干脆告诉孩子是医生在妈妈肚子上划一个口取出来的。如果孩子是经剖宫产生出来的,可以这样告诉孩子。但是,如果孩子是自然分娩生出来的,就还是应该告诉孩子“事实”更好。

到了6岁~7岁,孩子会继续问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比如:“我是怎么跑到妈妈子宫里的?”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他:“爸爸身体里的精子和妈妈身体里的卵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妈妈子宫里发育成胎儿,这个胎儿就是你。”在这里,我们建议大家把“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胎儿”这些词教给孩子,让孩子在了解生命奥秘的最初阶段就听到这些词,并把这些词变为自己描述生命诞生奥秘的语言。

孩子再大一些,还可能有更复杂的问题,比如:“爸爸的精子是怎么进到妈妈身体里的?”这是最困扰家长的问题,有些家长感觉得很难回答,甚至张不开口。其实,这也是孩子非常想知道真实答案的问题。

父母不妨这样告诉他们:“当爸爸妈妈想要一个小宝宝的时候,我们相亲相爱。爸爸的阴茎放入妈妈的阴道,阴茎把精子送入妈妈的阴道,精子在输卵管这个地方与卵细胞相遇,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里安家,形成胎儿。胎儿一天天长大,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经过那么长时间(当然,在这里也可以告诉孩子需要10个月。但有的孩子对时间长度没有概念)。胎儿长大了,就从妈妈的阴道生出来;有些小宝宝不能从阴道生出来,医生就在妈妈的肚子上划一个口子,把小宝宝从子宫里抱出来。”在这里,如果需要,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出“自然分娩”“剖宫产”等词。对学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词汇并不困难。家长最好能用绘本中的图,给孩子做讲解。图上会标出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器官所在的位置和名称。

还有的孩子会问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么“吃饭”“喝水”“撒尿”“拉大便”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可以把“脐带”这个词讲给孩子听,告诉孩子胎儿是通过脐带与妈妈身体相连,获取营养,排出废物的。

第五,回答多少才恰当?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后续提问来决定。在前面我们提到的问答中,家长可以看到,这些问题都不是孩子一次性问出的,而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从简单到复杂,家长给出的答案也会随着问题的“深入”而变得复杂。所以,家长不用担心。

对于低龄段孩子的问题,他们的问题简单,那么父母可以简单回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回答可以稍微详细一些。重点看孩子想知道什么,也就是说,孩子怎么问的,就怎么答。孩子没有问到的,也不必做太多解释。建议家长除了做口头回答外,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办法,如运用人体器官图讲解,和孩子一起看有关孩子绘本,一起观看相关影片、视频,帮助孩子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

总之,家长可以利用一切资源,帮助孩子理解“我从哪里来”这个探究生命本源的问题。

我们希望家长能够体会到,你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在回答孩子“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而是开启了和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一扇门,把孩子拥入你的怀中,在你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Q2: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我们一直在谈论“生”,新生命的降临固然会令全家人充满喜悦,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死亡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了解死亡,能够让孩子不再惧怕死亡,也更加珍惜生命。要知道,如何与孩子一起面对生死,这些都是性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孩子也会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思考“死亡”是怎么回事。

我一直觉得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探索“生和死”这样两个终极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敬畏孩子。

年幼的孩子不明白死亡,只能理解“不存在了”;

4岁左右的孩子会理解“死了就再也不能动、不能跑、不能吃饭、不能说话等”;

通常到6岁,孩子开始了解时间的运动规律,便会明白死亡的不可逆;

8岁左右,孩子能够接受死亡的普遍存在,能从亲人病情的恶化预感到死亡;

9岁~10岁,孩子会把死亡看作生命中的一部分。

虽然面对死亡,父母还需要处理自己的悲伤情绪,但请注意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不要以为年幼的孩子没有发觉家庭的变化。请记住,孩子对家庭事物变化的了解远比父母认为的要多,要敏感。通过观察、聆听和感受,孩子会从父母脸上读出疲倦、担心、痛苦;会听见大人的对话,即使并不是讲给他们听的。如果孩子没有机会知道真实情况,便会在自己的想象中焦虑不安。你越对孩子闭口不谈,孩子就会越担心。

孩子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爷爷死了,还会再回来吗?”“妈妈,你也会死吗?”“人死了,会去哪里呢?”……

和孩子讲述死亡,尽可能用简单、清晰的话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过多地谈论他们没有问及的事。有的孩子因为察觉到父母的悲伤,不愿给父母增添烦恼,便不提任何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问题和担心。父母此时需要主动向孩子讲述发生的事情,不要拐弯抹角地说“奶奶离开我们了”,因为对于孩子,特别是小孩子来说,会认为一个人离开了还会再回来。

在安慰孩子之前,可以让他通过哭泣来发泄内心的悲伤。父母也不必在孩子面前忍住眼泪,悲伤是需要分担的。告诉孩子死亡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悲伤,这是正常的。家庭成员需要彼此理解和支持,多与孩子交流,听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非常重要。

处于悲伤中的孩子可能会拒绝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变得孤僻。父母可以把孩子抱在怀里,给孩子讲讲故事、陪他一起读读书,适当地谈论对那个亲人的爱和怀念,孩子也可以制作一些东西、写一篇文章,表达对逝者的尊敬和思念。鼓励孩子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关于逝者的记忆;鼓励孩子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如做运动、听音乐、画画等。可以让孩子参加追悼会,因为孩子希望向离世的人告别,父母或其他可信赖的成人需要陪伴孩子,安慰他,给他解释,和孩子一起面对。

当一个家庭内部可以畅谈“性教育”的时候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就能被迅速建立

原标题: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聪明的父母是怎样回答的?

家里的孩子最近成了好奇宝宝,不是“十万个为什么”,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可是愁坏了学识不够渊博、时间不够充足的父母。

乔乔快四岁了,最近就成为这样的好奇宝宝,对各种各样在大人眼中的“常识”或者“这有什么好问的”不断发出一连串的灵魂拷问:

“小鱼在水里游泳不会累吗?”,“当然会累呀。”

“那它们怎么不睡觉呢?”,“鱼会睡觉呀。”

“我怎么没有看到它们睡觉?”,“晚上它们一动不动就是在睡觉呀。”

“那它们睡觉怎么都不闭眼睛呢?”,“鱼没有眼睑,所以不闭眼睛。”

“鱼为什么没有眼睑?眼睛一直睁着不困吗?”... ...

乔乔终于问到妈妈答不上来了,但依然喋喋不休的继续问着:

“鱼没有眼睑,太阳晃到眼睛可怎么办呢?”

“鱼没有眼睑,眯眼了怎么办呢?”

妈妈终于扛不住了,“不要再问了,快去睡觉。”妈妈的内心一阵凌乱,天知道再让他问下去要问出什么奇怪问题来。

你家有这样一个好奇的问题宝宝吗?那要恭喜你啦,孩子进入知识探索的敏感期,父母掌握一些巧妙的应对方法,充分调动孩子敏感期主动探索学习的习惯,保护好孩子的探索兴趣,就为上学后的积极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01 认真并真实的回答你所知道的

谈到认真回答,不得不说起困扰至少两代人的一个问题:“孩子是垃圾堆捡来的,在哪个垃圾堆捡的?”

在我小时候,面对“我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听到的答案就是“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我一直以为只有我是垃圾堆捡的,直到后来上学和同学偶尔聊起来,发现大家都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有的同学还分享说,追问妈妈是哪个垃圾堆捡的,直接一顿暴揍。

现在我们作为父母了,面对孩子问这个问题时,我们的回答就严谨、慎重的多了。会根据孩子问问题的年龄,用孩子能够理解的知识来给孩子解释听。

而且现在拍照更方便,每位宝妈都有孕期和宝宝合体的照片,让孩子看一看,能够帮助孩子更清楚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表面看上去是一个问题的回答而已,但是父母编造的蒙骗的答案,孩子依然会相信,当孩子最终发现说的是假话时,就会破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直接影响到的是孩子的社会信任度的发展。

所以,认真严谨回答孩子的问题非常重要,对幼儿来说,尽可能举形象化的简单例子作比喻的回答,但不可以糊弄。

02 带着孩子一起探索你所不知道的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会问到越来越多广泛而有深度的问题,当父母面对孩子的各种新奇问题,能够做到耐心认真的解答是对孩子学习兴趣最好的支持鼓励,孩子也能从父母的回答态度中学到对知识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而“我也不知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态度。

孩子问到父母不知道的问题时,父母不妨诚恳的告知孩子自己不知道。然后,邀请孩子一起查阅资料,询问老师等各种方法来一起探索问题的答案。

炎热的午后,7岁的东东听到窗外树上的知了声,问爸爸,“知了是怎么叫的呢?”爸爸想,好像是翅膀摩擦发出的声音吧,但是爸爸并不能完全确定是不是。就告诉儿子说:“这个我还真的不太知道呢,要不我们晚上回到家查一查资料吧。”

晚上回到家,父子俩在网上一起查了“知了如何发声”的资料,原来是雄知了的腹肌有个鼓膜,通过鸣肌的伸缩而振动鼓膜发声的。爸爸自己悄悄的感叹,幸亏是答应孩子一起查资料了,不然就把错误的知识教给孩子了。

最后,爸爸不忘嘱咐东东:“以后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要懂得求证,尤其是科学知识的问题。爸爸一直都以为知了是翅膀摩擦发声呢?今天跟着你一起学习新知识了呢!”

东东听到爸爸这么说,开心满足的蹦跶起来,因为他能让爸爸增长了新知识,他开心的不得了。在他心目中,爸爸一直都是无所不知的。

03 引导孩子把探索问题转化为学习方法

3-4岁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社会交往圈子的不断扩大,兴趣聚焦点逐渐从家庭生活转到社会文化,开始进入文化探索的敏感期。在6-9岁进入爆发期,对一切事物的强烈兴趣和探索欲望。

父母能够把握好孩子这个阶段的知识探索敏感期,有意的引导孩子对知识探索的各种正确途径和方法,培养孩子树立正确追求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以后学习发展就有非常大的帮助。父母可以通过几个步骤来做:

第一步,父母对孩子的提问有积极正面的态度,有陪伴探索的耐心。

父母对孩子提问的态度是能决定孩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父母积极鼓励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更多的积极行为。

第二步,父母帮助孩子把具体的问题梳理成学科类别,再探索答案。

父母在孩子提出的问题中,帮助孩子梳理问题的学科类别,孩子最感兴趣的是自然科学、生物地理类的知识。父母帮助孩子梳理学科,能够帮助孩子在学习方法中逐渐触类旁通,从感兴趣的学科中总结出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学科中。

第三步,探索答案最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启发孩子。

父母帮助孩子进行学科知识探索的时候,不能仅限于单一的学习渠道。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图书馆查阅、网络搜索、询问老师、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法。

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父母最为发愁和头疼的,其实把握好孩子知识探索的敏感期,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拥有一个勤动脑、爱学习的孩子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