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别人的重视,希望自己的委屈,能够得到别人的关心和鼓励。特别是对于父母来说,为了孩子默默付出,可能是很多家长的常态了,但是家长也会希望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可。可是事实就是,很多时候,想象和现实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怎么生了一个白眼狼?

小刘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在外地打拼,很多时候都觉得力不从心,但是每次她都用孩子鼓励自己,这才坚持了下来。

但是女儿对于小刘的辛苦却是毫不知情的,渐渐的,小刘也开始有些心酸,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被孩子看到,没有被孩子珍惜。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甚至让小刘产生了一种,自己花钱养了一个白眼狼的想法。

因为轻信他人,小刘损失了很大一笔钱,因为这样的失误,小刘近期一直都陷入不好的情绪当中。但是女儿丝毫没有注意到妈妈的问题,反而不断地问妈妈要钱。

小刘心力交瘁,告诉女儿自己出了这样的问题。没想到女儿却只回了一句:“你自己不小心,能怪谁呢?”说完之后,仍然是催促小刘给她钱。

女儿的这种做法让小刘伤透了心,在和好友聊天的时候,小刘提起了这件事,伤心地感叹道:“我怎么生了这样一个白眼狼。”朋友听完小刘的话之后,也是义愤填膺,但是冷静下来之后却询问小刘,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对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有这种“白眼狼”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像家长想象的一样,是不孝的证明,而是因为孩子没有共情能力。

什么叫做共情能力呢?其实很多人都有,但是却不能准确地说出来

比如你看到新闻中,年迈的父母被孩子抛弃,你会觉得很伤心,想要帮助他们。这种伤心和同情不一样,是来自你将自己放在和这对年迈的父母相同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共情能力。

缺乏共情能力,对孩子来说有怎样的影响?

共情能力可以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塑造的主要成分。缺乏共情能力,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没有共情能力,可能导致孩子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在人与人的相处之中,共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共情能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缺乏共情能力,会被人误认为是一个冷血的人,对于孩子的正常社交有着很大的影响。

缺乏共情能力,让孩子无法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不管这份情感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他人的。孩子产生情感认知障碍,很可能变得无法正常地回应他人的感情,或者完全不理解某种感情的意义,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甚至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好的偏见。

缺乏共情能力,也许一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小问题,但是随着这种性格逐渐的地发展,很可能让这个小问题慢慢的变成大问题。

孩子逐渐习惯这种不需要带着同理心生活的方式,对所有的一切都无法产生共情的情绪,以致于改变孩子的性格,让孩子真的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人。

孩子缺乏共情能力,在成长中很可能变得越来越冷血无情,在面对很多不正确的事情时,也会下意识地沉默,成为一个看客帮凶,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帮助他人。

而在更多的时候,孩子都把自己放逐在所有人的社交之外,没有朋友,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也得不到他人的帮助,或者得到他人的帮助,也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没有感激之情。

缺乏共情能力会给孩子带来如此多的问题,相比不少家长都会觉得非常吃惊吧。因为很多家长可能还不了解共情能力是如何养成的,毕竟自己在小的时候,可没有被家长特意培养什么共情能力,这是不是说明共情能力其实是先天性就具备的呢?

但是实际上,共情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也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所以家长要重视关于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1,向孩子展示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对于人的情绪没有太大的印象,甚至说,孩子对于他人的情绪没有准确的感觉,父母的伤心和自己的伤心,在孩子的脑海中是不一样的感情。

如果父母总是隐忍、伪装,孩子在这种虚假的环境下长大,就无法接受家长任何的情绪,慢慢的,也会失去共情的能力。

所以父母要适当地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对家长的感情产生共鸣感,主要是让孩子能够理解他人的感情,能够让孩子把他人表达的情绪,和自己表达的情绪联系起来。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想要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家长也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表现,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了解共情能力的意义和正确的表现方式。

比如家长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主动地帮助他人,再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引导孩子去思考。

所谓的共情能力,其实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感情,才能去更好的和他人相处。

教会孩子换位思考,也能让孩子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因为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就不会只想着自己,在很多需要配合的事情上,也能够接受他人的帮助,或者帮助他人。

4,让孩子思维更开阔,格局更大

有些时候,思维也会局限一个人的共情能力,因为生活在狭窄的环境当中,身边的人都是一样的性格,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的思维不够开阔,很多时候都会有点自私,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会想到更长远的地方。

所以,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见世面,让孩子的格局变大,这样一来,孩子对人和情感的认知,也会越来越强,自然也就会培养出自己的共情能力。

家长自身的共情能力更重要

其实共情能力很多人都是拥有的,但是说到特意去培养,大部分人又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因为很多情况下,人类的共情能力是如何产生的,自己也没有办法说清楚。

但是孩子没有共情能力,绝对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每个人的性格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塑造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需要家长的刻画。所以孩子没有共情能力,家长要先考虑自己的问题,考虑自己是不是遗漏了这方面的教育。

共情能力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自身也需要注意这一点,不要以为孩子自己可以学会就放松警惕,共情能力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也许一开始,孩子只是缺乏共情能力,但是家长不加以注意,慢慢的就会演化成真正的冷血无情。

共情能力从另一种方面来说,也是来自于孩子内心的善良和同理心,因为在生活中能够考虑到别人的想法,能够去理解他人,这样孩子也能生活得更加快乐。

家长也需要共情能力,不仅仅是在面对别人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加需要,共情能力能让家长更好的和孩子沟通,让家长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想法。

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在面对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就充满了同理心,动不动就心疼人家的孩子多么辛苦,一转到自己孩子身上,就失去了这种共情的感觉,认为所有的磨难都是孩子必经的。

想要孩子感恩于自己的付出,父母就要找到一个孩子能理解的角度,并且永远不要忽视交流的重要性。想要让孩子能够跟自己共情,父母就先从自己做起吧。

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感情就像是孩子的“魔法棒”,可以帮他应对很多的难题和困惑,作为家长,要锻炼他的“共情力”,让他变得通情达理。

孩子有细腻的感情会对他的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要让他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什么是共情能力 

所谓共情力,就是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以及想法,并且能对他人的感受产生共鸣的能力。孩子的共情力就是让他们不再以自己为中心,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不容易。

如果孩子缺乏共情力则会自私、冷漠,自然也不会有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本次的家长课堂将围绕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进行讨论。

首先要告诉孩子情绪是没有好坏的,任何情绪都是应该被接纳的,生气、愤怒等情绪只是一时的。

其次要建立一个情绪库,丰富对情绪的表达,如失落、沮丧、激动等,让孩子能够找到准确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绪。

同时,一些经典的情绪绘本也能更好的帮助孩子认知情绪如《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等。

孩子天生是愿意与他人联结的,尤其是自己的养育者。如果家长能向孩子表达牢固的、可预期的爱,积极回应他的需求,那么孩子也能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模式。反之,家长是冷漠、疏远的,孩子也会封闭与他人的联结。

多进行良好的亲子互动,从亲子关系中孩子能学会与他人的相处模式。

在遇到冲突时,孩子是很难冷静思考的,更难以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这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先联结后引导。可以先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情绪会随着诉说慢慢平复,也更能理性思考问题,接着引导孩子体会他人的感受,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对方这样做的原因。

除了语言信息,很多情绪的表达都使用非语言信息,尤其是伤心、沮丧的时候。所以要让孩子了解一些非语言信息。

一方面,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基本的表情。

另一方面,带着孩子多观察,比如看见一个人伤心的坐在椅子上可以跟孩子说:“你看那个叔叔低着头,耷拉着肩膀,眉头皱着他很伤心”。这时孩子就知道这样是伤心。

补救冲突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道歉。有时候一个真诚的道歉可以立马停息战火。

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孩子弄坏了别人的玩具,可以引导孩想,“如果是你的玩具被弄坏了了,对方怎么做你才能好受一点?”

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找出补救的办法。

共情能力可以让孩子学会互懂互爱,拉近彼此的距离,减少冲突的发生,从而使人际交往变得简单而纯粹。

拥有共情力的孩子会更容易快乐,他会发现别人的处境并且主动靠近,给他人温暖的同时得到满足和成就,他会用善良去感染身边的人,把温暖传递给身边的人,自己也会快乐。

有共情力的孩子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找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可以帮助孩子“自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情能力的重要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