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在影响在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园中对学前儿童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的主要途径

1、“发育其身体,启发其心知,使之远于浅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规范”出自于(蒙养老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2、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规范)

3、从素质内涵角度看,公民是指(具有公共事物知识,公民美德和政治参与技能的人)

4、根据社会学习理论,模仿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的机制或途经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等组成。

5、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的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阶段、(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

6、英国学者鲍尔毕将儿童情绪社会化分为:无分化的社会性反应阶段、(形成依恋阶段)、分化的社会能力发展阶段、(伙伴关系发展)四个阶段

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指点的依据有(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与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有(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9、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有其应该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创设一个能使学前儿童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10、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11、学前儿童社会环境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情感体验)为主的方法、以(观察、实践)为主的方法和以(语言为主的方法)

1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任务必须通过对个途径来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幼儿园的专门教育活动、幼儿园的随机教育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和幼儿的合作)

13、行为评价分为(积极的行为评价和消极的行为评价)两种

14、价值是(客观)对主题需要的满足

15、评价原则是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指(教育信息传递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它旨在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本身的功能)

17、观察法常用的记录方式有(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等级评定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

18、心理学家哈吐普把攻击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类

19、幼儿行为问题的表现大致可以体现在行为过渡、行为不足和(不适当行为)三个方面.

20、根据行为问题的成因,可将幼儿的行为问题分为发展不成熟导致的行为问题,需要未被满足导致的行为问题和(特殊和生理和心理)三类

1、我国幼儿园课程正式提出“社会”这一课程名称的是(1919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

2、从结构看,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学前儿童认知,情感,一意志的统整发展)

3、根据佛洛伊德的观点,人格中多半能意识到的,理性和适应的部分,其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在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