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溺爱孩子?

在生活中有很多溺爱孩子的家长都不会觉得自己溺爱孩子,其实这样是不好的,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溺爱最容易让孩子的未来受到影响,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如何就算是溺爱孩子呢?

爱孩子没有错,但如果爱错了方法,就容易养出长不大的王子和公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溺爱孩子的四种情况。

一、巨细靡遗,什么都要管

某大学为高中生举办夏令营,突然接到一个家长来电:“我的女儿不吃胡椒!你们有胡椒的食物要挑掉!否则要帮我女儿另外准备一个饭盒,她的名字叫做……”主办方急忙解释:“我们都是外订餐盒,不知道有没有胡椒啦!不过我们会特别注意,如果有,会为您女儿另备餐盒啦!”

这就是第一类型溺爱:过度保护,巨细靡遗。

高中生难道无法处理自己的生活细节?美国高中生进入大学时,只要经济上不是太困难,大多喜欢选择外州的大学,远离家庭,寻求独立,体验难吃的食物,搞错洗衣粉的用量,修理脱链的脚踏车……父母也大多鼓励孩子追求独立。其实,摆脱父母巨细靡遗的照顾,才是培养独立自主与生活自理能力的起点。

二、凡事替代,把责任揽肩上

早晨上学时间,小明踏进教室。老师:“小明!你的呢?”小明:“妈妈忘了帮我背上。”期中考结束了,老师发下考卷。老师:“小明!你怎么退步这么多?”小明:“妈妈忘了帮我复习。”

也有些父母常替孩子做作业,可能因作业困难且缺乏耐心教孩子,或因担心孩子做得不够好,分数输给同学,干脆替孩子做。结果孩子在旁边打电玩,父母在孩子作业中奋斗。其实,替代孩子做作业,是剥夺孩子的学习机会,也可能让孩子背负说谎的羞愧感,孩子即使获得高分也不觉得是自己的荣耀,获得低分也不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这就是第二类型溺爱:凡事替代,弱化小孩。

三、一味偏袒,都是别人的错

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小男孩在麦当劳用餐;不远处坐着一个长发披肩的女郎,秀发盖在椅背上。小男孩很顽皮,跑过去玩弄那位女郎的长发,女郎把长发拨到胸前,显示不愿意。小男孩的母亲走到女郎面前,全店的人都以为她要去向那位女郎道歉,想不到她却开口说:“你那长头发有什么了不起,借我儿子玩一下有什么关系!”全店的人尽皆愕然。

这就是第三类型溺爱:一味偏袒,自我中心。

四、特权庇护,横着走不讲理

有一个小朋友在马路边用力摇撼一根公车站牌,有一个老师刚好从旁经过,对他说:“小朋友!这样摇,会把公车站牌摇坏喔!”小孩的父亲听到之后很不悦的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的孩子轮不到你管!”

有一个庞大财团家族,将孩子送进私立小学,但孩子功课很差,上课都打混摸。老师不知底细,严格纠正。结果孩子仰起头不屑的说:“你知道我爸是谁吗?”

这就是第四类型溺爱:特权庇护,轻视他人。

有人问:为何富不过三代?为何皇帝子孙大多一代不如一代?答案主要就藏在“教育”两个字里面。富贵或权势之家,若未能忘掉自己的身分,动辄溺爱、耍特权,则其子孙大多傲慢、恣意、唯我、轻视道德、不知人间疾苦。所以,希腊哲人才会提出“哲学家皇帝”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历经人文、知识与技能的训练,体验生活的汗水与生命的尊严,培养勇敢的精神与独立的智慧。可惜古今中外历代皇帝少有如此培育自己的孩子,由于缺乏教育智慧,终究一代不如一代。

总的来说,溺爱就是让人很腻的爱,或让人溺死的爱。而智慧之爱,是要在保护中学放手,在协助中给自主,在关爱中有平等心,在慈爱中尊重他人。

  俗话说"望子成龙",而实际上这句话应改为育子成龙。因为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倾向是颇令人担忧的。

  不少家长认为,如今条件好多了,孩子又是独根独苗,因此、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吃苦受累。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们的童年过得很艰辛,再不能让孩子经受我们的那些磨难了。"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尽其所能从各方面满足孩子的需求,包括一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无理的要求,代替孩子完成一些理应由他们自己完成的事.如做作业、干家务、值日扫地等等。他们尽力把孩子的生活道路铺得平平顺顺的,似乎这样就能保证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但是事实上。这种幸福观很容易导致孩子的灾难。

  心理学认为,人如果长期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二是特别害怕困难,不愿接触人世间的艰难困苦、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艰难困苦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谁也没有本事消灭它或者回避它、今天.家长也许有能力帮孩子克服一些,那么将来呢?能让羽毛己丰的孩子永远不离开自己的翼护吗?另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习惯行为往往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一个从小就畏惧艰难的人、很难设想他能克服生活中的什么磨难。因此,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孩子战胜艰难困苦的意志和能力,远比亲自为他(她)解决一些困难意义重大得多,即是说,应该教育孩子自觉学会正确对待它,战胜它,而不是消极地摆脱它,回避它。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承受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呢?首先,父母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不要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要鼓励孩子自己克服困难,以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事;其次,为了培养、锻炼孩子的意志,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造成"一些困难,"设置"一些障碍,让他们碰一碰钉子,尝一尝苦头,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炼及痛苦的洗礼,然后享受成功的欢乐;最后,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教育他们不能一味只想着自己,应该学会关心他人,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的温暖和大家的智慧

  ……相信这些,对于他们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磨炼意志.以及对于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都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文 | 齐姐育儿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很多家长都头疼自己的孩子做事情拖拉,尤其是写作业的时候。但如果家长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拖拉可能是从他小的时候就养成的坏习惯。

豆豆从小几乎是奶奶带大的,妈妈只有下班才有时间管他。有时候妈妈盯着让他刷牙,他不愿意就直哭。豆豆奶奶看到了就说:“一天不刷没事的,明天再刷吧”。


而到了豆豆刚上小学那会儿,他说想先看会儿动画片再去写作业,妈妈不同意,让他先把作业写完。这时奶奶就会在旁边劝说妈妈:“一年级的作业少,看会儿动画片没事的。”

慢慢的孩子就养成了不喜欢做的事情就拖延的习惯。现在豆豆上四年级了,每天早上都赖着不肯起床,作业也常常做到很晚,而奶奶也终于意识到孙子存在拖延的毛病。

这里并不是说奶奶带孩子存在问题,而是奶奶的溺爱会让孩子逃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一来二去就养成了拖拉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做事情拖拉呢?


通常有以下三点,只有家长找到了孩子拖拉的原因才能更好的帮助他改正。

1、孩子认为“拖延”就能达到目的

从人性趋利避害的角度理解的话,如果孩子通过“拖延”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或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他自然就会倾向于继续拖延

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把拖延比喻成上班迟到,那么每次迟到都没有扣钱也没有被发现,那大概率他也会在今后越来越频繁的迟到。

所以,这一点给家长的启示是,千万不要给孩子一种“拖延获得舒适且不用承担后果”的体验。对于已经约定好的事情,即使是遇到像生病等不可抗力而要延后任务,家长也一定要跟孩子说好,明天要及时弥补回来。


2、孩子讨厌失败,不喜欢挑战而拖延

当孩子针对某一项作业或者某一件事情拖延时,家长需要去主动观察、询问、分析他拖延的原因是不是遇到了困难。

好多孩子是不愿意跟老师或者家长说自己遇到了“麻烦”,因为这好像是在承认自己没有认真听讲或者比较笨。

由此家长得到的启示是平时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威严感,不要语气暴躁地去批评和纠正他的错误,这会让他选择隐藏自己的困惑而拒绝主动向家长求助。


3、在某些事情上孩子有了糟糕的体验而选择去逃避

同样一个作业,有些成绩好的孩子可能十分钟就能快速做完,成绩中游的孩子可能需要十五分钟,而成绩差的孩子则需要二十分钟甚至更多。

这些成绩中下的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越多,大脑承受的运算压力也就越大,因此也就更容易在潜意识中产生不想做作业的想法。


而且这些孩子还会遭受来自家长的压力,比如催他写作业或者斥责他不好好学习等,这就造成他十分讨厌甚至害怕去写作业,进而形成拖延。

所以家长不要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去批评他,而是需要更加耐心地鼓励他完成。

当家长找到孩子拖拉背后真正的原因时,才能用对方法帮助他克服做事拖拉的毛病。

当然家长也不要指望孩子能够一两天就可以主动变得高效起来,他毕竟只是孩子,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整自己,而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对他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孩子的溺爱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