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和礼貌呢?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在与人交流时总是无意识地带有一些不良习惯、小动作等。例如坐在椅子上抖腿、写作业时咬笔头不自觉地甩头发、双手插在裤兜里等。有人认为,这些都是些无伤大雅的事情,根本没必要在意,其实不然。在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不摈弃这些不良习惯、小动作,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让对方产生误会。

小松今年13岁了,是一名初中生,是一个有着良好形象的阳光男孩。

在日常生活中,小松会有意识地摈弃在他人身上出现的或在自己身上出现的影响个人外在形象的一些不良习惯。因为小松深知:习惯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就算是再平常不过的坐、立、行,都会透露出我们精神风貌的好与坏,也会影响我们的自身形象。

此外,小松还了解到: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往往就体在我们坐、立、行的协调和自然之间。注重个人外在形象而又有着极强自制力的小松在不同场合都会展现出自己最好的形象,坚决摈弃自己日常生活中不良的习惯。在比较正式、庄重的场合,小松的站姿就向“军人看齐”,而不是像有些男孩,站立时喜欢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或者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小松也绝不会做出在站立时歪脖、斛腰、屈腿或者倚门、靠墙、抖腿、跷脚等一些有失形象的动作。走路时,小松克服并改正了自己原先晃来晃去的走路姿势,做到了挺胸昂首、收腹、挺直腰身,上身保持不动、两肩不摇,双目平视前方,不东张西望,不双手插兜,不边走边吃东西。

就这样,凭借自己的自制力和毅力,小松在个人外在形象的塑造上,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摈弃自己的不良习惯,成了“有形象、有气质”的青春男孩,也因此获得了身边人的一致赞许。

故事中的小松很注意个人形象,无论是在平日里还是在重要场合,都会注意自己的坐姿、站姿等,尽量摈弃各种不良习惯和小动作,逐渐成为一个形象好、气质佳的孩子,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每个人都有亠些不好的习惯,如果不坚决摈弃,就会影响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不利于自己的人际交往。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小动作。比如咬嘴唇、吐舌头等。与人交流时,倘若我们不停地咬嘴唇、吐舌头,整个人的帅气形象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对方也会觉得我们缺乏自信、比较紧张。

抖腿也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不雅观、不礼貌的感觉。有的人习惯在桌子下面抖腿,认为这样别人不会看见,无伤大雅,可是一旦这种习惯养成,我们在任何场合都有可能无意识地抖腿既影响姿态美观,又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还有一些其他的不良习惯,也不宜在公共场合被他人看到。

小延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影响外在形象的不良习惯而又没有决心去改正的男孩。

看到小延这么不重视好习惯的养成,任由自己的形象受损,作为一名初中舞蹈老师的小延的妈妈打心眼里着急。有一天,她拉着小延来到“形体训练室”,让小延看镜子里的自己,并说道:“看到了吗,小延,驼背的你好看吗?”小延自觉“没形象”,就接受了妈妈对自己的“形体训练”。两个小时后,小延就想放弃了:“哎呀,这也太难了。”看到小延有放弃的念头,妈妈鼓励道:“的确,可能有一点难度,主要是难在坚持。但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风度翩翩的人,姿态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刚开始培养体态习惯时,要注意从平时细小的动作开始。此时可能会显得有些刻意、不自然,但不必担心,时间长了,就习惯了。相信只要坚持下来,当你把自己的性情也慢慢融合进去的时侯,优美大方的姿态就完全属于你了。这时候你根本不用再特别去想自己要怎样坐、怎样站、怎样走路,可以把精力放在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上去,比如结交新的朋友,或是学习新的更有意思的东西。还有一点你必须明白,那就是培养个人优雅的姿态,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你自己,它最终将会使你的形象和气质得到升华。”虽然妈妈苦口婆心,但在小廷听来,却是“夸大其词”“小题大做”,妈妈的话在他这里就是“左耳进,右耳出”。

后来,总是带着不良习惯的小廷,在与人相处时,常常是站立交谈时抖腿、手插口袋;行走时驼背、向外甩腿、身子晃来晃去……面对这样一个有着诸多不良习惯而又没有意识和决心去克服、改正的小延,大家都不大喜欢与他相处了。

故事中的小延有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坐姿、站姿不对等,致使他出现了轻微的驼背现象。妈妈告诉他,不良习惯如果不及时改正,就会影响他的整体形象,但小延并未重视。在各种不良习惯的影响下,同学们越来越不喜欢小延。可见,不良习惯会影响我们的形象,那么,进而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我们如何才能摈弃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呢?

首先,我们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不良习惯。如果有,就要正视并改正它。

其次,我们要随时记录自己的情况,看看自己在哪些场合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不良习惯,然后记录下来,以便查看、改正。这种方式有利于帮助我们找到诱发不良习惯的原因,对改正不良习惯非常有利。

最后,改掉不良习惯时,为了保证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一一攻破”的方式。在某一段时间内,我们要专心去改正一个不良习惯,等这个不良习惯改正后,再改正下一个。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孩子从幼小时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切身的、简单的劳动在生活中逐步养成爱劳动、爱整洁、有条理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生会有良好的影响。另外,孩子在自我照顾时,总是通过视觉触觉等各感官来感知事物,探索窍门,通过做能想出各种办法,大脑和身体都得到了锻炼,人就会变得聪明。所以,父母要重视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这是对孩子最有益的锻炼。当然,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要视孩子的能力来定。不同年龄的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3岁幼儿会用汤匙自己吃饭,穿脱袜子,扣纽扣,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固定的地方;4岁幼儿开始学刷牙,洗手洗脸,擦鼻涕,洗手帕,饭后擦嘴,自己穿脱衣、袜子、鞋,学会系鞋带、搬小椅子、帮大人递小物件;5岁幼儿会用筷子吃饭,能够收拾自己的抽屉,折叠晒干的衣服,叠被子,在家里能完成大人给的临时任务,进了幼儿园学做值日生;6岁幼儿生活基本自理,很少需要大人帮忙。他们为集体做事十分负责,乐意帮助大人做事。他们常以自己能独立地克服一定困难,把某件事做好而感到愉快和满足…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来循序渐进地放大孩子自己做事的范围,既不要超过孩子的负荷,也不要小看孩子的实力,限制孩子的发展。在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不要看着孩子在穿衣服或鞋子,穿了半天没穿好,就冲到他面前,边数落边快手地帮孩子把鞋穿上,要知道孩子的动作都是慢的,因为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新的大人看上去很简单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则不是,都要去学,反复练习才能做到。所以,请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当孩子做好自己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给孩子以奖励,但最好不是物质上的,而是行为上表达的赞许,比如摸摸他的头、冲他笑一下,或者给他一个大拇指,这样就够了。孩子从你的表情、动作就可感知你的鼓励。

另外,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可以自由活动的小房间或者小角落,在这个属于孩子的空间里,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布置、设计,包括选择书桌、书柜、玩具、图书、装饰品及各种学习用品等。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养几盆花,养几条金鱼,等等。让孩子能够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小天地,让他觉得自己是自己的小主人。

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就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养成的,父母光是口头上对孩子灌输理念,是没有多大功效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可能只是被孩子当成一句歌谣或是口号,只有让孩子通过实践摸索,才能锻炼出他勤劳自立的好习惯!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早早训练他们的生活技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天分,孩子越能独立做事,他的自信心就越强,而自信心是每个孩子走向成功最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从小事做起,从小开始,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吧!

让孩子明白“成功离不开勤奋”

尼克松的家境并不富裕,一家人只能靠种地糊口。父亲在自己的菜园里辛勤劳作,供养着一家人。母亲则是一个有着文化修养的伟大母亲,更多地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责任。自尼克松出生后,她就用自己的智慧和耐心教育他。在尼克松6岁上学之时,母亲早就教会他读一些书籍了。

尼克松9岁时,父亲卖掉了屋子和菜园、果园,把家搬到了惠特尔。父亲十分勤劳,靠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努力改变全家人的命运。终于,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加油站,后来又办起了杂货店,并专门出售自家制的馅饼和蛋糕,将尼克松母亲的手艺绝活推向了市场。妈妈的勤劳对尼克松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很早就帮忙操持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妈妈经常拿书中的一些激励人的话来教育他。尼克松把这些话深深地记在了心中。

尼克松很快就成了家里的得力帮手。在父亲和母亲辛勤劳动的带动下,尼克松充分认识到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一切,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给家人帮忙让尼克松深深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果。尼克松回忆到,他每天早晨4点钟就起床,5点赶到洛杉矶第七街菜市场。他自己挑选水果和蔬莱,把价钱还到最低,选购好的货物用马车送回家,等这些货物洗净、分级,放到店铺后,接着在8点钟去上学。尽管很辛苦,但每次劳动后,尼克松都感到一种轻松和快乐。因为他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收获。

童年的经历使他一生都保持勤劳,尼克松终生都谨记妈妈教给他的那句话,靠自己的付出来实现人生的目标。尼克松的妈妈告诉他说:“人生的目标要靠自己的付出才能实现。”在妈妈的带动下,尼克松也养成了勤奋用功的习惯,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个学校或者是在一个班级中,通常有两类学生是容易受到老师喜爱的:一种是非常聪明又非常勤奋的,另一种是不算聪明却非常勤奋的。可见,勤奋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招人喜欢。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许多聪明的人常常在最后变笨了,而原本被认为是笨的人,却常常在最后变得聪明了。勤奋的人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如果人要取得成功,就永远离不开勤奋。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为孩子的低智商而气馁,也不要为孩子的高智商而沾沾自喜,而是应该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努力勤奋,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

美国近期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自认为自己很聪明,很有可能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想回避。在一项实验中老师让幼儿园的孩子们回答问题,她对其中一部分的孩子说:“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而对另一半的孩子换了种说法:“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接下来,这个老师分别给两个部分的孩子布置新任务让他们自己选择,一种是他们在完成的时候也许会出现一些差错但是最终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另一种是他们有把握一定可以做得好。结果那些被夸奖为聪明”的孩子大多都选择了后者,而那些被夸奖为“努力”的孩子则大多数选择了前者。

夸奖自己的孩子聪明,会有一个缺陷:孩子在潜意识中认为是由于自己聪明才会一帆风顺,逐渐对自己的感觉良好,想着自己的将来一定是只会成功,不会失败。时间长了之后,就容易对自己的评价不那么客观了。如果他把事情做得很好,他就会认为只是他聪明罢了,一旦他受到了挫折,他的第一反应很可能就是“我并不聪明”,随之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之后就会感觉自己有点输不起,甚至会导致终生一蹶不振。所以,家长最好是赞美自己的孩子“勤奋”,当我们在夸奖他勤奋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鼓励他继续努力去寻求更多的挑战,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会气馁,他会始终认为自己不懈努力去做的事情是一件值得的事。

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垠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知实才,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任何目标都是需要经过认真地付出才能够实现,勤奋努力的习惯最好是从小就培养,越小越好。家长在夸奖孩子勤奋努力的同时,也就是在鼓励他继续努力去挑战更高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开阔人生。

孩子要懂得自律,约束自己

所谓自律,就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举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负起自己该肩负的责任,并且还不会给他人增添麻烦或负担。

很显然,自律的人对时间的利用效率会非常高。因为他能管得住自己,能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认真行事,所以这样的人永远都不会耽误事,而且他还能把该做的事情做得令自己满意,也会让他人感到很舒服。我们当然会希望孩子也能养成自律的好品德,也在心里向往着孩子能够不用我们操心,将自己的时间都高效地利用起来,能够自行将学习、发展兴趣等时间都安排好,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可能只是个奢望罢了。因为孩子总是管不住自己,一切行动都显得太过随意,想起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行动起来根本就不会考虑后果,心血来潮的原因占了大部分,有的行动甚至毫无意义,可能就只是因为他单纯地觉得那样做很好玩。特别是在本来该学习的时候,孩子的闲散之心却依然没有收敛的迹象,一会儿做点小动作,一会儿又吃又喝,一会儿又开始神游天外,一会儿又干脆找点什么东西玩了起来,总之就是无法让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或者说学习这件事早就被他抛在了脑后。

当发现孩子不能专注时我们往往都会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来强迫他专注起来,比如,会不厌其烦地催促他,会经常提醒他要注意时间,会苦口婆心地劝,严厉一些的会训斥几句。然而,我们这样的催促一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孩子会觉得很麻烦,认为我们的催促破坏了他的这种闲散,他会为此感到很生气,却丝毫没觉得自己不好好利用时间这件事本身就是错误的。于是这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孩子越来越懒散,我们的催促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厉,更多时候我们都会从催促变成训斥,想要以严厉的训斥来震慑孩子让他意识到时间的宝贵。而孩子一旦受到了训斥,就会更加厌恶专注利用时间了,久而久之,他注定会成为一个懒散的人。人圆所以别让这个恶性循环有可以循环起来的机会,我们不能替孩子行使管住他的义务,而是要让他自己意识到时间的宝贵,让他自己感觉到,如果不努力、不专注,那么时间就相当于被放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样是无比可惜的事情。

那么,我们就来教孩子管住自己吧。

1.给孩子立一些规矩,应对散漫有一个很基本、也很管用的方法,那就是约束作用让他能知道自己到底该怎样做。

比如,学习方面,可以给孩子规定,每天放学后如果没有特别的事情,就一定要先写作业,而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他要保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再比如,生活方面,如果家里分配了孩子要做的家务,他就要认真完成,不能边做边玩;等等。关于你和孩子之间约定好的这些“规矩”,也交代得清楚一些,提醒孩子不可违反,督促孩子行动起来

2.教孩子控制自己的行动

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太多的考虑,他可能只会关注眼前受,而忽略了自己某些行为背后会给未来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如果他只是一味任自己那么闲散下去,并不专注地学习或者做事,那么一旦让他紧张起来去迎接考试或者处理紧要事务,他就会变得不知所措,手忙脚乱,还会错误连连,乃至直接失败。所以,我们要教孩子控制自己,可以让他从几方面来入手。先是在大脑中提醒自己“我要认真”,如果发现自己走了神,就要大声说一遍“我不能走神”,假如还是不能控制好自己,就写一些严肃的语句贴在显眼的位置作为提醒。

还可以有更深层次的引导,那就是和孩子聊一聊如果他不够自律将会给自己、给周围人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哪些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让孩子意识到这里的利害关系,也许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收敛。

3,让不够自律的孩子自己承担后果总有孩子觉得自律太严肃了,他会偷懒、会钻空子,有时候也会和我们抱怨“用得着那么紧张吗?不就是懒了点”,对于这样的孩子,只是单纯地说教、训斥是不行的,因为他内心深处对自律没有更好的认识。

所以,我们不如来引导他自己体验一下,让他自己体会因不够自律而带来的种种后果。比如,本来该好好写作业,作业做完之后我们就可以带孩子出去玩了,可他却非常懒散,三心二意,那么最终我们可以告诉他,外出游玩取消了,因为他不够自律。几次不愉快的体验之后,孩子多半都会对自己不够自律的行为产生一些想法,此时家长再和他聊一聊自律的好处,就能使他主动地想要有所改变。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在美国现代企业界里,与人接洽生意能以最少时间产生最大效益的人,非金融大王摩根莫属。}入为了珍惜时间,他招致了许多怨恨,但其实人人都应该把摩根作为这一方面的典范,因为人人都应具有这种珍视时间的美德。

摩根每天上午9点30分准时进入办公室,下午5点回家。有人对摩根的资本进行了计算后说,他每分钟的收入是20美元,但摩根说好像不止这些。所以,除了与生意上有特别关系的人商谈外,他与人谈话绝不在5分钟以上。通常,摩根总是在一间很大的办公室里,与许多员工一起工作,他不只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工作。摩根会随时指挥他手下的员工,按照他的计划去行事。如果你走进他那间大办公室,是很容易见到他的;但如果你没有重要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欢迎你的摩根有极其卓越的判断力,他能够轻易地判断出一个人来洽谈的到底是什么事。当你对他说话时,一切转弯抹角的方法都会失去效力,他能够立刻判断出你的真实意图。这样卓越的判断力使摩根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有些人本来就没有什么重要事情需要洽谈,只是想找个人来聊天,而耗费了工作繁忙的人许多重要的时间,摩根对这种人简直是“恨之入骨”。

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曾对新生做了如下的演讲,他说在他17岁的时候,曾经读到一句格言“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里的最后天,你将在某一天发现原来一切皆在掌握之中”,这句话对他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每个人来说,时间都是平等的,谁更能够抓住时间,谁就可以得到时间老人的奖赏。但是孩子们由于年龄尚小,还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和使命,往往缺少时间的紧迫感,也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来利用时间。

对于孩子来说,时间是财富、是资本、是命运,是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教会孩子合理、充分地分配利用时间,是父母的项重要任务。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孩子安排时间、运用时间的能力,培养孩子珍惜时间的习惯。

建议一: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但并不是意味着全部。父母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岁月中,向孩子渗透时间可贵的概念。父母有意无意在孩子面前所表露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议二:应该教育孩子尽量提高效率

为了提高效率,要强调科学用脑。用脑的时间过长,大脑就会变得迟钝,这时要适当地休息。此外,大脑的不同区域所负责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比如左脑主要是负责抽象思维,而右脑则是负责形象思维。因为,我们可以辅导孩子交替学习不同的内容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建议三:教孩子善用整块时间干件大事

有些事情需要用比较集中的时间来完成,如果用零碎的时间,就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

建议四:杜绝孩子“磨蹭”的坏习惯

孩子只有在体会到磨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之后,才会自觉地决起来。因此,让孩子为自己的磨蹭付出代价,也可以说是改掉孩子磨蹭毛病的好方法。

建议五:教孩子用“倒计时”的方法来安排时间有的事情是硬任务,必须在某个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妈妈教会孩子用“倒计时”的方法来安排时间了。比如一件事情在10天之内必须要完成,这就需要规划一天应该完成多少,如果当天没有完成的话,就应该要及时补上,保证按时完成。

建议六:增加孩子的紧迫感产

缺乏适当的紧迫感是许多孩子做事磨蹭的主要原因。所以,妈妈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制造”点紧张气氛,让孩子的神经紧绷些,使孩子的生活节奏加快。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永远找得到充实的时间。时间是最不值钱的东西,也是最宝贵的东西,因为有了时间,我们就有了一切。

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是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分别在于怎样分配和安排时间。教你的孩子学会将时间利用到极致,那将是一笔珍贵的财产。如果一个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应得的回报早晚会如期而至。

莉莉做事磨蹭经常拖拖拉拉,爸爸妈妈打算好好治治”她这个毛病。

这天早上,妈妈告诉女儿:“快点起床,你爸爸的车正在修理,不能送你,迟到了老师要批评的。”莉莉并不在意,说:“爸爸一会儿就能修好车,来得及等她起床洗漱完毕,车子还没修好。这下莉莉急了起来,动作立刻快了几倍,等她到校时,早已迟到了。从学校放学回来后,莉莉耷拉着脑袋,爸爸妈妈不用问也知道,莉莉一定被老师训了。莉莉虽然做事爱拖拉,但是“面子”还是要的,自己都那么大了,而且还是班里的生活委员,这样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挨训,她心情挺不好的。

“学生迟到不是常有的事嘛,真不知道老师今天干吗发那么大的火……”莉莉抱怨道。

她哪里知道,这是爸爸妈妈和老师联合好的,他们知道莉莉爱面子,故意和老师导演了一场“当众教训的戏。看到莉莉的样子,爸爸:莉莉,凡事有因才有果,今天要是你不磨蹭,怎么会迟妈妈道救育的时机到了到,又怎么会挨老师的训呢?

“那我怎么办嘛,我一直都是那样的啊!今天是意外情况,谁让你的车坏了!”莉莉不服气地说。

“那我明天开始不送你了,”爸爸佯装生气道,“你迟到居然怪在我的头上。”

“那好,我还想骑自行车上学呢,以前要不是你们怕出危险不让我骑,我现在怎么要你送!”莉莉说完就提着书包进房间做作业了。

爸爸妈妈的“计划”失败了,他们真不知道拿这个拖拉磨蹭的女儿怎么办

怎样的孩子算是喜欢拖拉的孩子呢?假如他在以下行为三项及以上,便可以断定他是个办事有拖延倾向的人:怕困难而把艰巨任务拖到最后办理;卧室、桌子总是乱七八糟,经常不清理卧室和桌子;迟迟不能完成作业,或拖泥带水,点灯熬油开夜车;的遇到棘手或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便频频生病,或遭遇轻微意外;以泼冷水或者挑刺的方法来拒绝接受某项任务;怀疑健康有问题,却不肯去检查身体;新想法很多,但却从不付诸行动。

如果孩子确实有拖拉的坏毛病,那么家长就要找出拖拉的原因,只有知道了拖拉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克服这个坏习惯。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拖拉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拖拉并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礼物,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绝不会拖拉半天不去接触,为什么?因为他喜欢。所以,如果孩子拖拉,那么往往是一种逃避行为,因为他不喜欢即将要做的事情,所以就会拖拉。除了主观的好恶外,孩子还可能因为天性胆小腼腆,缺乏自信,总是害怕做不好事情而迟迟不肯动手,或者害怕成功后受到别人的关注,不好意思,因此总是拖到不能再拖的最后时刻,才鼓起勇气把事情完成。孩子拖拉有一种原因是“激进”心理作祟。他把任务的积累

当成一种压力,自信能在高压之下,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就有点像惊险电影一样,不断制造悬念,但英雄总能在最后时刻完成壮举。孩子也是这样,家长越是催他,越是显示家长的焦虑,他却故意不当回事,故意在最后时刻大显身手,完成自己的壮举。可以说,任务越重,旁人的焦虑度越高,越能证明他的伟大。激进型的拖拉是为了在最后一刻寻求刺激。

拖延是许多孩子身上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良的习惯,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而且孩子还可能形成拖沓的性格,影响到孩子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这种拖延呢?

1.对逃避的孩子要多鼓励

如果是因为逃避的心理而拖拉的孩子,家长就要多鼓励,让他有自信,敢于面对自己的任务。同时要告诉他,世界上的事,躲是躲不过去的,只有勇敢地去做,才能彻底解决它。对于胆怯的孩子,家长要多给他一些机会去证明自己,人的自信都是在成功的经历中建立起来的,总是不成功,就会失去自信,大人和孩子都是如此。同时,家长不能只是在语言上鼓励几句,就把孩子扔在那里,让他自己去做,自己去吃苦受罪,自己去承受失败。家长要帮助他,指导他,创造条件让他成功,这就像孩子学步一样,先要大人牵着走,等他慢慢长大了,有力了,大人就要逐渐放手了。

2.对激进的孩子要漠视

对于激进型孩子的拖拉,大人的催促反而会成为孩子拖拉的动力,因此就要采取漠视的态度,让他不能从拖拉中得到成就感。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本事,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把他从畸形的炫耀中拉回来。

如果家长是个慢性子,做事情时常拖拉,孩子耳濡目染,做事情时自然也学着拖拉起来。这时家长应该从主观上找原因,先从自己做起,为孩子树立榜样。为了提醒孩子,可以在孩子的房间挂上“今日事今日毕”的条幅;还可以进行一个约定,彼此互当监督员,如果谁做事磨蹭、拖拉,谁就没有选择电视频道或者买冷饮等的权利。孩子在家长的提醒下,也是为了获得一些权利,做事肯定快得多。

另外,家长可以给孩子找他所熟悉的朋友或同学做榜样,让孩子与这些榜样一起学习、玩耍,通过孩子之间的影响作用帮助其逐渐改掉拖延的坏毛病。

家长可以定下一些规矩:父母安排的事情没做完,不许看电视;家庭作业没按规定完成,不许上网;:帮父母买东西超过了时间,“功劳”减半……开始孩子也许会屡屡“犯规”,但是一定要记住按规矩执行。

家长要经常提醒孩子,当事情确定之后一定要立即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纠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哪怕是芝麻粒大的小事,这样的提醒会让孩子形成“立即行动”“现在就去做”的潜意识。

比如:孩子把闹钟定在早上六点,当闹钟响起时,他却觉得睡意正浓,于是干脆把闹钟关掉,倒头继续睡。如果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那么他将来就很容易养成懒惰拖拉的坏习惯。而如果家长经常提醒他,让他在潜意识里时刻告诚自己“这样不行啊”“立即行动”“现在就去做”,那么他就会迅速爬起来。

小年纪,也要具备理财能力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金钱观和理财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基本素质。理财教育是与少年儿童成长的各种问题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在现代生活中,理财能力是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来说,学会理财,不仅仅是学会如何用钱,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和多种能力的培养。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对100名学前和小学儿童进行调查,询问他们钱是从哪里来的,结果得到3个答案:大部分孩子认为,钱是从爸爸的口袋里拿出来的,或是银行送给他们的,只有20%的孩子说,钱是通过工作挣回来的

从理财能力的角度看,处于少儿时期的孩子呈现出如下几个突出特征:一是不具备固定的收入;二是不具备成熟的金钱和经济方面的意识;三是不具备熟练的理财能力;四是具有强烈的消费要求和欲望。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导致孩子在理财方面极易出现错误,这些错误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前途。所以,小孩子也需要学习理财,家长要趁早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从小进行理财训练,可以教给孩子正确的理财观念,帮助孩子减少无谓的花费,避免陷入债务危机,甚至可以避免孩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再者,孩子一且对理财投资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后,便会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长大后便不会轻易受骗而相信那些少投资、多回报的骗局,从而减少被骗的机会。总之,从小进行理财训练,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进行理财训练,将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和劳动观念,让孩子知道勤奋努力与金钱之间的关系,激发孩子的工作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从小对孩子进行理财训练,帮助孩子养成理财习惯,还能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从而提高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像学习其他东西一样,孩子学习理财也需要不断尝试和失败,才能走上成功之路。所以,家长要坚持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就像坚持对孩子的培养一样。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呢?

1.严格按照财务计划花钱。一个有力得当的财务计划,能够使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财务状况,以此来把握金钱流向并做出消费决定,以达到控制金钱的目的。

2.让孩子坚持每天记账,这样容易知道每个月的金钱流向。按照消费记录,建立计划。决定该买物品的具体钱数,然后严格按计划执行,并要求孩子随时查看他的计划,如果他有别的需要,及早做出更正。月底评估执行计划的成果。教会孩子在计划与实际花销的对比中,积累经验教训。长期下来,你就会发现孩子改变了许多,他可以量入为出甚至游刃有余了。在计划之余,最好准备一部分钱让孩子自由支配,以便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花钱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3.给孩子钱的数额应当把握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无论孩子的年龄多大,家庭经济条件如何,为孩子花钱都不要没有节制,给孩子多少零花钱一定要心中有数。零花钱的多少并没有一个定值,主要依据孩子的年龄及其一周的消费预算来确定。千万不能给孩子太多的钱,不能任其无节制地使用,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养成理财的习惯。

4.让孩子学习管理经济事务。让孩子从小接触钱、了解钱并学会如何合理使用钱、管理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和理财能力,以适应未来经济生活的需要。所以,家长要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并让孩子自己处理。越早进行理财训练,孩子便能得到越多的锻炼机会。孩子越早学会理财,长大后就越会赚钱,更会为自己的未来进行投资。总之,家长们应该尽早给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理财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功课。

要从小学会自己整理和收约

一些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在意孩子动手整理自己物品的能力,包办孩子的生活,为孩子做好一切,以为这是给孩子腾出时间来学习,提高成绩,其实是错了。学生对物品的整理能力反映了他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生活上杂乱无章的后果将导致学习知识时同样也是逻辑不清。

收拾整理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有条不紊地安排时间和生活,提高学习效率,预防和矫正拖拖拉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例如,一个孩子能把自己衣柜整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一种能力。其实,小的衣柜学问很大,衣柜中的衣服四季不同、长短不一、薄厚不一、面料各异,能把它们分门别类、叠放整齐的孩子一定是条理清晰、行动力强、思路清晰的孩子。

1.小收纳,大用处,让孩子理解收纳的意义

家长可以跟孩子进行一个小交流,例如:“如果把你的玩具(或者书本)和其他小朋友的弄混,谁都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大家会不会开心?”当孩子们说不愿意、不开心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学会把自己的玩具或者物品整理好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们不整理、放好这些东西,我们的家会乱成‘狗窝’,你会经常找不到东西。你想不想这样啊?”当孩子说“不想”时,收纳整理的启蒙就开始了。也可以跟孩子一起来阅读绘本,绘本里的小男孩因为被自己乱丢的东西绊倒,哇哇大哭。讲完故事后,家长和孩子们发起一个关于小男孩的讨论,鼓励孩子将自己和小男孩进行比较,指出养成随时随地收拾好东西多么重要。家长进一步引导孩子说:“如果学会了整理东西,那么你将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轻松地找到你想要的东西了。”

2.手把手教给孩子整理玩具和生活用品

(1)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清晨出门,找不到自己的衣服、书包、帽子;做作业的时候,经常找不到铅笔、橡皮,经常找不到橡皮,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经常发生呢?如果有就赶紧开始帮助孩子养成“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吧!物归原位,这是初级的整理收纳训练。在放回原位的过程,孩子逐渐对空间和归类有了认识。

(2)帮助孩子分解工作步骤

从孩子生活的小区域开始训练。例如,训练孩子把绘本放到书架,把玩具收到玩具柜子里。

家长要亲自示范,先模仿,再领悟,最后独立动手。旦孩子自己把物品收纳归位,将体验到亲自动手带来的成就感。多次反复,便会形成一种习惯。

(3)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收拾东西

没有哪个孩子会拒绝与父母一起玩要的机会,日常琐碎的家务事,也能变成有趣的亲子游戏。比如,练习给物品分类,可以设计让孩子给袜子配对;辨别哪些衣服是爸爸的,哪些衣服是妈妈的;还可以跟妈妈比比赛,按照季节将衣服分类,放进不同箱子里。旦将收纳整理和游戏结合起来,孩子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了整理的种种小技巧。

3孩子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品

那么,书包到底怎么整理呢?怎么培养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呢?有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一:列出书包里所需物品的清单

对照课表,将第二天需要的书本准备出来,进行分类。

按功能性分类。把课本、作业本、文具按类分好。水杯、纸巾放在书包侧面的小包里。

按学科分类。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来分类,具体看孩子的使用习惯,觉得哪种更顺手就用哪种方式。

准备几个A4透明文件袋,将各学科零散的资料

装入其中,袋内资料再按大小顺序逐一叠放。

步骤二:物品一一查验,收好

孩子每天都需要在完成作业之后削铅笔,将削好的铅笔放回笔袋,这时候也正是整理书包的下一个步骤放回。书本封面朝上,先往书包里放入上课用的大书本,再放作业本、记事本,最后放笔袋,不用的别放入。步骤三:对照清单,查看是否全部带齐装好

结束之后,爸妈们可以准备一本好习惯贴纸月历,贴上贴纸或者盖上印章,以示奖励。

接下来就是强化和反馈。就算孩子可以自己做,爸妈也要陪着他一起练习几天。

等孩子记住该怎么做之后,要常常称赞他“你每天的书包真整齐!太棒了!”这样孩子才能持续下去。

帮助孩子养成每日整理习惯,爸妈们都要经历一个带领、督促、放手的过程,刚开始是给孩子示范、和他一起学习如何整理书包,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检查督促孩子每日自行整理的情况,最后,爸妈们一定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承担整理书包这项任务,以及不整理书包带来的后果。并和孩子说明自己会不定期抽查,让孩子不要中途懈怠、偷懒。

玲玲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长得乖巧,学习又好,深得全家人的喜爱。但是她有一个改不掉的坏毛病,就是喜欢浪费。比如说她很喜欢浪费纸张,往往不到学期结束,一本好好的笔记本就被她撕得只剩下两张皮。家里人对她的这种做法非常反感,常常告诫她不要这么浪费,可她却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反正爸爸、妈妈会给我买,浪费几张又怕什么?”又比如她花钱大手大脚,妈妈给她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她一早上就把它花完;她跟妈妈上超市买东西的时候,都是挑比较贵的东西买穿衣服喜欢穿名牌,班上同学有什么名牌衣服,她都吵着让妈妈买;她还经常洗完手后不关水,晚上睡觉不关灯……

现在有很多小孩和玲玲一样,奢侈浪费习惯了,对这一现象,家长喜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持纵容鼓励态度,因为大家都认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没有必要像自己以前一样生活节俭,能享受就应该享受,何必委屈了孩子。

但是,虽然现在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但这与提倡节俭并不矛盾,节俭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缺少的美好品质,因为它是许多优秀品质的根本。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可以提升个人的品性,是一个人在许多方面都卓越不凡的一个标志。节俭是人生的导师,也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很多成功人土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节俭,我们很少会见到一个生活奢侈、浪费的人能取得什么成就。节俭的习惯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证明了他能够合理支配自己的金钱、对自己有所约束。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节俭是人生的导师。个节俭的人勤于思考,也善于制订计划。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也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养成了节俭的习惯,那么就意味着他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开始主宰自己,也意味着他正在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以及聪明机智和独创能力。

所以,在物质富足的今天,在欲望横生的社会中,家长更应该培养孩子的节俭的品质。那么,该如何把节俭的美德传达给孩子呢?这就需要家长根据社会和生活的需要,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首先自己要明白,讲节俭就是要珍惜人类有限资源和人类自身的劳动成果。节俭不只是要节衣缩食,节俭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节约和保护。要让孩子懂得煤矿、天然气这些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要有节约的意识。

此外,让孩子在树立一种正确的金钱观念的过程中认识到节俭的好处。花钱要有一定的技巧,学会用最少的钱买物美价廉的东西,在花钱之前要认真思考,避免盲目消费。要懂得量入为出,不在攀比中失去自己。有些孩子之所以一踏入社会就花钱如流水,胡乱挥霍,是因为他们从不知道金钱对于事业的价值。他们胡乱花钱的目的只是想让别人觉得自己“阔气”,或是让别人感到他们们有钱。他们总是在服饰和日用品、饮食上比时髦,很少有克制自己花钱的意识,也不考虑自身的修养。只有去掉孩子攀比的毛病才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总之,节俭是一种不应被大家忽视的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有了更丰富的内容。父母需要在生活中懂得节俭更新鲜的内容和信息。在当下的生活中懂得如何去节约我们有限的社会资源,反对浪费的可耻行为。此外,让孩子在富足的今天,养成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正确支配金钱的习惯。

  孩子有理想,有目标是父母值得欣慰的事情,但是,父母还需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这一点尤为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关于培养孩子自制力的方法策略,希望能帮到家长们。

  1、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并注意言行,督促从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话时开始,就注意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正确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即让孩子慢慢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一般来说,孩子比较小时,自制力的培养主要是生活习惯上的问题,如按时就就寝,准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做作业及游戏等,开始时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并养成习惯。当然,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适当制定一些行为规则。父母可为孩子制定一些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家规等行为准则,并利用学校的规定,作为对孩子行为的约束,家长需要注意,这种行为准则不能过度或过于详细,否则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孩子过于“听话”,不利于他的成长,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性和开拓性。父母只要抓住主要问题就可以了,待孩子慢慢长大后,再注重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教育。

  3、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孩子自制力的发展是和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等相联系的,父母要启发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坚持一些必要的生活准则,比如不能跟大人顶撞,尊重老师等等,同时要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比如自己自觉完成作业,自己想办法克服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让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意志品质。

  4、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当孩子在学习时,家长也可以在边上学习,而不是上网、看手机等等给孩子负面的影响。生活中也要做孩子的榜样。

  5、对孩子多鼓励,少责骂,有句话是说“孩子们都是夸出来的”,这句话是有他的道理的。对孩子好的行为习惯要多鼓励、表扬。

  6、培养孩子的健康的业余活动,培养一项兴趣,并持之以恒,比如业余活动可以打羽毛球、下棋、唱歌、旅行等等,培养一项兴趣如学习钢琴等,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并在这种努力下也得到了收获,如钢琴过级。

2022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1篇)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 篇1

  针对父母担心自家宝贝“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情绪,方园长向爸爸妈妈们详细介绍了孩子各阶段“敏感期”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不同特征的学习活动以及幼儿园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课程安排。转眼间,咱们马荣国际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即将结束幼儿园的快乐生活,迈向小学的学习生活了。幼儿园特地为家长们准备了一场贴心的“幼小衔接解读”讲座。针对父母担心自家宝贝“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情绪,方园长向爸爸妈妈们详细介绍了孩子各阶段“敏感期”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不同特征的学习活动以及幼儿园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课程安排。此外,方园长还无私地分享了儿子在幼儿园、小学的种种心得,让大家获益匪浅。家长们了解到,知识储备、学习能力以及心理准备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应该是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在小学阶段游刃有余。

  用心播种,静待花开。感谢幼儿园为我们举办的这次家长会,务实而详尽的解说帮助我们解除了心理上的忐忑和疑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及时的引导,让家长们在今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更加清楚如何做好孩子思维、学习习惯以及社会技能方面的衔接、培养。相信孩子们在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一定能顺利的度过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 篇2

  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向幼儿进行体、智、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地成长,为进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这就是说搞好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也是衡量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幼儿园与小学是邻近的两个教育阶段,由于这两个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内容、方法和生活制度等各不相同。因此,两阶段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各有特点。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由于教育重要条件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必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也必然有一个新的适应过程。

  首先,学习方式有不同,幼儿园的教育是以游戏为主,对幼儿的教育渗透于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游戏灵活、趣味性强,没有严格的约束力、规范性,孩子不会感到苦恼、厌倦和紧张,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幼儿园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传授生活中粗浅的知识为主。而进入小学后,上课成了幼儿主要的学习形式,在教学上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教学方式由正规的课堂学习代替了以前自由度较大的游戏活动学习方式。

  其次,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生活作息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幼儿园每天上课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其他时间见分则以游戏为主。而进入小学后幼儿每天上课第天上课时间就达到了六个小时左右,游戏时间很少,午睡得不到保证,上课有的出现上课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有的因教学内容单调、重复,失去学习的枳极性,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第三、有的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不能独立完成班级的各项任务,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感和自制力,有的不能友好的和其他同学相处,不听从成人的劝告,骄傲、任性,不利于身心发展。

  以上这些都是衔接阶段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让幼儿及早的从心理上适应环境,促进其身心发展,迫切需要做好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衔接工作。通过实践,我认为做好衔接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渴望进入小学学习的激情

  幼儿做事往往凭借兴趣,幼儿园大班的幼儿虽然意志、品质已有很大发展,但仍然需要有意引导。幼儿向往小学生的生活,可能只是看到小学生有漂亮的文具盒、新课本、红领巾等,这种入学的愿望虽然是幼稚的、肤浅的,但也是可贵的,教师应该保护幼儿的这种积极性,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鼓励幼儿努力学习,激发幼儿做一名优秀小学生的强烈愿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小学生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使幼儿不仅喜欢做小学生,而且让幼儿明白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是不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

  二.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动作发展

  幼儿进入小学后,要承担紧张的脑力劳动和独立作业的能力,这就需要幼儿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耐力和抵抗力。在幼儿阶段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体育锻炼,预防疾病注意安全。同时,必须保证幼儿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幼儿情绪愉快,有利于提高机体各器官的功能。户外游戏使幼儿接触空气阳光,可充分利用自然因素锻炼身体。

  三.发展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任何人来说,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有益的。例如上课遵守纪律、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讲话、会动脑筋、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等。对于幼儿来说,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时,要引导幼儿学会有目的、有顺序、较准确的观察习惯。如观察单个物体会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的进行观察。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可适当延长上课时间,到大班下学期可延长至35分钟并适当增加智力活动的难度。如开展计算比赛、猜谜语等活动。

  四.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要培养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如会整理书包、爱护书籍、不浪费用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班上每天都安排值日生负责整理图书、玩具。用餐时帮老师发勺子。举行穿衣服、叠被子比赛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促进幼儿手部能力。在活动中教师要及时表扬态度积极认真能独立完成的幼儿。对个别懒惰、能力差的幼儿要和家长配合共同教育。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我们要把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当成我们的任务,切实有效的完成,使孩子们顺利地过渡,开始他们的小学生活。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 篇3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对幼儿和小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不衔接造成了幼儿入学后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通过学习这次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这次讲座公益讲座,聆听各位园长的分享,结合我们幼儿园的现状,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现状和家长重视程度、配合程度,我园对原有的计划进行了一些调整。希望我们的衔接工作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

  实施幼小街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我们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应当看到,让幼儿顺利地进入小学只是幼儿园教育的近期目标而已,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以儿童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对儿童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如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紧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总之,双方都应该立足于儿童的终身发吸势动小街接工作,为儿童适应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工作应该是体、智、德、美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使幼儿在全面发展中顺利过渡、面决不能搞单项突破上或后面发展

  (三)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我们要引导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方法和一日流程,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小学知识。提前组织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和用小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幼儿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应该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所以,大官厅幼儿园会通过多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渴望上小学,最后愉快、自信地跨进小学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1.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培养主动性就是要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我园会为幼儿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体验。

  幼儿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很多幼儿因为不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能自己按情况穿脱衣服,不能记住喝水或害怕独自上厕所等等,而影响身体和学习,在小学生活感到困难。

  独立性和生活能力必须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才能实现。我园会向家长传递正确的衔接方法,引导家长要求幼儿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帮助幼儿字会必要的技能,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穿脱衣服等等。同时,做老师和家长的小帮手,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3.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入学后对新的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幼儿胆小,不能主动地与同伴交往,或者不能与同伴友好的相处,遇到问题也不敢去找老师反映或寻求帮助,就造成了没有新朋友,他们会感到孤独、沮丧,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学校的吸引力也随之消失。

  因此,我们幼儿园着重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一能力与主动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基本的方法是全园创设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改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让幼儿真正感到与教师同伴在一起的欢快,从而愿意投入到交往活动中,增长自己的人际关系知识、技能和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要引导幼儿学习一些规则。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懂得生活学习游戏等都是有规则的,并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如果不遵守规则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意识的发展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大班幼儿在生活制度、作业课纪律等方面有一些改变,比如缩短午睡的时间、适当延长作业课、要求举手发言等,让幼儿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有助于缩短入学后适应小学规则的时间,还可以请家长进行配合,为幼儿创造更多的发展任务意识的机会。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品质,大致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

  游戏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不管幼儿在哪个年龄阶段,我们培养幼儿都要从游戏的方法上来进行创作,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利于幼儿理解与接受,这是所有衔接活动的基础。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期间,家长和教师应当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严格一致一贯的要求,才能够养成良好习惯。

  3.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非智力品质是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项个性品质,主要是认识兴趣、学习积极性、意志、自信心等。教师和家长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培养幼儿做事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让幼儿从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产生学习愉快这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4.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中大班教师应当从根本上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让幼儿从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发展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感谢这次“幼小衔接,我们在行动”的培训,不仅给我们很多启示,更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法,把这些方法结合本园现状进行调整,帮助幼儿更好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星期天上午的幼小衔接讲座,园长主要讲了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以及家长和孩子需要在家里准备的相关工作,听了以后觉得非常接地气,受益匪浅。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完全不同,幼儿园教养并重,主题游戏较多,小伙伴固定,朝夕相处,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学时间弹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对较宽松;而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规范学科,限时课堂,格式作业,老师相对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没有午睡,没有加餐,相对较严格,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各项习惯和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呢?

  1、首先要给孩子一种期待感,让孩子觉得我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因为长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级骄傲的事情。

  2、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起居时间,游戏时间,阅读时间,做家务时间,与家人共处时间,作业时间。有句话说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先变成那样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父母也早睡早起,这样就以身作则的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律。

  3、家庭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要做好环境建设,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父母以身作则,平时也多看书学习,变陪读为共读;在家里家庭成员之间要经常说谢谢,你好等文明语,和睦相处,关爱彼此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学习习惯:八个力的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阅读能力,说的能力,做的能力。培养观察力,可以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找不同,摆积木,报些兴趣班如音乐,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坚持力,多读书。

  5、其他能力培养:如独立自主的能力,独立完成作业,面对挫折的能力,时间管理的能力,精神专注能力,能坐的住,锻炼身体,有固定的体能训练,负责任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辨别是非的能力等等。

  听完真心觉得家长的责任重大,育儿就是一场修行,期待我们都变得更好,再次谢谢幼儿园举办的这场活动。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 篇5

  幼小衔接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然明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在教育工作上的承接和连续。幼儿期和学龄期是两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两个阶段相比,儿童在社会角色、生活内容、生活场所、与老师的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们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陡坡”,合理调节衔接的“陡坡”、减少儿童适应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儿童顺利过渡到新的教育阶段、就是幼小衔接要做的工作。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孩子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需要在家长的引导下,做好各项能力提升、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准备。真正的幼小衔接不仅仅是为小学一年级衔接,更是为孩子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本学期是小朋友们告别幼儿时代迈向小学的最后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适应期,作为大班的教师,我听到最多的话题就是:我的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生活?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和幼儿园究竟该怎么做?带着家长们的困惑,我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将“幼小衔接”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了解小学,幼儿园每学期都会组织孩子去参观小学生活,第一个活动是参观小学的升旗仪式。孩子们学着小学生的样子,整齐地排好队伍,体验了国旗下的庄严和神圣。之后,孩子们走进了小学明亮的教室里,体验了当一名小学生的感觉。

  通过参观,孩子们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激发了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四月份我园也组织全体大班幼儿开展了幼小衔接系列活动,从整理书包、穿脱衣服、系鞋带等几个方面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的准备,实现科学衔接。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时刻提醒孩子去掌握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从小没有好好培养,到了步入小学再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在绘画活动中,也要按照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去要求幼儿,还可以根据大班幼儿喜欢竞赛这一特点,结合竞争机制组织一些“坐姿、握笔姿势”的比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教师也应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升至小学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1、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不遵守游戏规则等)。

  2、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拣菜等。

  3、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4、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生活学习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

  5、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6、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是幼儿教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另外,我们要尤其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

  总之,幼小衔接不能急于求成。每一位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终将破土而出,蓬勃生长,带着无尽的期待和快乐,向小学奔跑而去!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幼小衔接”这一词,从前觉得离我还挺遥远的,一眨眼就到了东东准备上小学的时间了。

  艾立森在幼小衔接上花了蛮多的心思,当孩子从开笔典礼上,穿过启智门,有着浓浓的仪式感,口号一喊,小笔一挥,感觉到自己要长大了;当我拿起毛笔给东东额头点朱砂时,我不禁感慨:长大了,不再是粘人虫了,心里尽是开心,又是失落。

  “幼小衔接”不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应该学习的东西,而是培养孩子坐得住、听得进、会提问、能交流,有进入小学心理上、习惯上、情感上的准备,并掌握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就达到了就读小学的基本条件。

  通过莫老师现场授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向往。要孩子有心里准备,了解小学生活,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养正。要锻炼孩子生活自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三、守规。引导孩子交往合作,增强自律的规则意识;

  四、好学。激发孩子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的学习能力。

  作为家长,要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放平心态,不焦虑,用心陪伴,相信孩子能顺利平稳度过。

  现在的孩子不论学习还是生活,各种条件尽是优越,必然挫败感承受力也弱一些,希望家长孩子在配合老师的工作下,能让孩子打好扎实基础,做最好自己,以爱护航,快乐而坚定的成长,不负使命!不负童年!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 篇7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父母要帮助孩子顺利从假期生活过渡到幼儿园生活,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刘云艳教授曾说过:“幼小衔接从入园第一天就开始了。”有效的幼小衔接必定“以儿童为中心”,应该是一种关注儿童的学习习惯、培育主动性和调控性的学习品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能力。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孩子大多通过例题来学习知识,知识的迁移能力需要很强。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课间十分钟自己不会安排,从而开始厌学。

  作为父母要做到,孩子的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该学什么,怎么学习都是有方式方法的。而不是强加于孩子。这样会适得其反。片面的、单一的衔接内容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学的适应能力,反而使幼儿很难去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们的一些社会行为是在幼儿园时就养成的。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加上学习能力的过度,孩子才能真正地实现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凉爽舒适。很开心参加儿子幼儿园大班开笔礼活动,毕竟是孩子的人生第一礼,作为家长的肯定是不想错过的,在此非常感谢艾立森幼儿园给孩子准备如此有意义的活动,感恩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大班幼儿即将步入小学,面临着多方面的适应,开笔礼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打造了良好的氛围,为礼仪养成打造了良好的基础,并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伴随着主持人热情高涨、亲切感人的话语、激情飞扬的擂鼓声拉开帷幕,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的感人,真诚。看着你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孔,拱手穿着汉服走过“启智门”,承载梦想之门,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通过击鼓明志、站姿坐姿的练习、启蒙人字、握笔书写练习、朱砂启智、感恩鞠躬等环节,重温传统开笔礼仪。

  我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要成为一个热爱祖国,感恩父母,尊敬师长的学子!咚咚咚……击鼓三声,明志立誓。“鸣”通“明”,“鸣志”即“明志”,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说明志向就越远大。悠扬的鼓声中,孩子们跟着司仪许老师一起明志启誓。

  (二)站姿坐姿的练习

  端衣冠,抬头挺胸,寄予孩子们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三)启蒙”人”字、握笔书写练习

  有了远大的志向,这还只是万里长征中的一小步,古人云:人之聪明识字始。“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顶天立地。学习知识必先从认识人字开始,学会做人先从学写人字开始。在杨老师带领下,孩子认真地举起右手模仿书写在幼儿园的第一个“人”字,一撇一捺写成人,一生一世学做人。一撇是责任,一捺是担当,工工整整写人字,堂堂正正中国人。

  看到诺贤书写着这人字,回想起刚刚入学幼儿园的第一天,不舍,迷惘,恐惧,哭红了双眼,要回家……转眼间,孩子长大了,感慨万分。人字两笔虽简单却寓意着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要先学会做人,做人要站得稳、行得正、走得端!

  古乐悠扬,各位家长手执毛笔,在自己孩子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为学子们献上殷切祝福。“朱砂启智”,又称“开天眼”。在古代,学童入学伊始,都会由启蒙入学师长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意为开启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从此眼明心亮,聪明好学。

  感恩父母,感恩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并用所有的爱哺育我成长。父母之恩,毕生难忘,孩子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鞠躬,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拥抱,无不让人感动的落下幸福的泪水。

  感恩老师,在这隆重又温馨的日子里,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向教导孩子们们的老师感恩鞠躬。感恩他们的爱心呵护、细心培植、精心教育。

  胸怀感恩之心的人,品性不会差,因此,这也是我一直都教导岑诺贤做人一定要怀有感恩之心。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在庄严的仪式中领略到了勤学苦习、尊师孝亲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是奠定成功的基础,尽管开笔礼已经结束了,但它却是小朋友们开始学习,走向成功的起点。愿开笔礼能成为孩子们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再次感谢幼儿园组织本次意义深重的活动,感谢老师们!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 篇9

  被通知去听了一场关于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讲座,报着尝试的态度去听,却有了受益匪浅的感悟。教养孩子是一门学问,陪伴孩子更是一种修炼。成长,是双向的!

  记得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儿园,我激动地整夜无眠。第一次看她迈入幼儿园大门,我已在远处泣不成声。还记得当初的落寞,还记得当时的承诺。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觉得好性格好习惯的培养要比成绩单上的数字重要的多,虽然这与传统观念有些背道而驰,但是幼儿园期间我对孩子的要求就停留到此,尝试过就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虽然我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经过几年的幼儿园生活,孩子“回报”给我的却是太多的惊喜和意外。

  而今,即将进入小学,我的观念有了稍微的改变。从之前性格的培养,到了现在自律的加强。我是一个自律性比较差的妈妈,一直以来都是随心所欲的做所有的事情。在锻炼孩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约束着自己。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指导。

  讲座中,老师提到幼小衔接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适应:身体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回家后第一件事就做了一份近期的作息时间表,令我万万没想到是,她把作息表很认真的贴到门上,非常认真的执行。这一点,令我感到万分惭愧。社会适应能力我没有太多的担心,但是细节方面还是需要更好的把控。之前有培养孩子理财的经历,却因忙碌而夭折。讲座结束后,又做了详细的计划并实施。弥补之前的不足,应该以坚持为前提。学习适应是我比较担心的问题,前辈妈妈们都反应说现在小学作业都比较多,现在孩子偶尔写字多了也会嚷着手疼。之前以为是为了逃避书写,后来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孩子手腕的协调力量与手指协调力量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孩子写字多了是会容易感觉手腕痛手指酸。这种酸痛就是手部肌肉群与手臂肌肉群负荷过大造成的。从幼儿园没有作业过渡到小学的多门学科,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讲座中,老师用“修炼”诠释了这个版块,这让我不由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本书《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里面列举了种种问题爸妈。之前看过之后特地拿出这本书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对号入座,几乎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或许也是现在家长都存在的一个通病。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学会放慢孩子的速度,用等待、坚守与信任的心来看待孩子,让节奏慢下来,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节奏,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的飞翔,教与养,我们和孩子一起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起初看到这个讲座预告的时候,想想孩子刚上小班,感到有点早。但听过之后,我感到不但不早,而且非常及时有效。欧阳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她所讲述的内容正是我们很多家长现在所面临的问题。老师提到的四个误区,就是我们家长常常容易踩到的雷点,尤其那句“孩子小脚穿大鞋,不仅跑步不快,还可能出现问题”,深入浅出的讲述了幼小衔接中错误行为的危害。通过这次讲座的学习,我对正处在小班的孩子有关幼小衔接方面的感悟如下。

  一、帮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一个好生活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尤其进入小学后,在仅仅几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只顾着玩,而不去大小便,久之对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这个习惯与我们家长有很大关系。由于对孩子的溺爱、自己焦急的心态,每当孩子慢腾腾地穿衣、洗脸、吃饭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帮助她完成。现在深刻明白,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更是对以后幼小衔接有着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一定要养成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而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持足够的耐心等待,给孩子时间和机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幼儿做好入学后独立生活的准备。

  二、帮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小班的孩子还小,不能独立完成阅读,因此坚持亲子阅读尤为重要。从上幼儿园开始,根据老师的要求,每天抽出半个小时,陪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故事等书,不仅让孩子沉浸在书的海洋、增长了知识,还增进亲子关系,更是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上小学养成阅读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帮助幼儿养成学会倾听的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断地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家长不由自主的就变成了一个爱唠叨的人,一句话说上好几遍。如,洗手时反复强调如何正确洗手,收玩具时不停的教导如何放置玩具等,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一会儿妈妈还会说的。因此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是幼儿园进入小学的第一步,幼小衔接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有效的幼小衔接必定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引导儿童学会学习、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能力,使孩子顺利渡过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的过渡期,为孩子的小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积极鼓励孩子上小学,时常以鼓励的口语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宝宝真棒,宝宝长大了要上小学了!”,让孩子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充满期待,也感到光荣和自豪。

  家长也可以在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到小学的校园里面逛一逛,走一走,让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学的校园和氛围,见到校园里的小学生,也可以趁机教育孩子,激励他们:“以后你也会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在小学的校园里面认字,数数,学很多知识,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棒!”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地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作为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溺宠孩子,什么事情都替他们打理好,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系鞋带、如厕,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家长们也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先引导他们,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于他们以后进入小学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不能随时随地看护陪伴着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自己去处理他们遇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此外,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规则和奖罚制度。这对于他们培养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习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效的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大班下学期或者这学期内某一个月的目标,而应该是幼儿园三年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时期的目标。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见面,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让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让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沟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领导者,增强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时生活中,家长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见闻,诱导孩子也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邀请他们的小伙伴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伙伴。

【幼小衔接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