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哪里有脱离小麦的地方?

点上方蓝字关注留言

当爆笑电影遇见千载柿岩

又将碰撞出怎样与众不同的“笑”果和精彩?


于红叶柿岩旅游区取景的电影

正在腾讯视频火热放映中

乔大韦、马苏、崔可法等笑星齐聚

用系列温情而搞笑的故事


红叶柿岩旅游区怎么能没有福利呐!


截取三张红叶柿岩取景地图片

福利时间:2021年6月23日—7月9日

看电影!截美景!游柿岩!


前方请佩戴火眼金睛技能

从影片中找到可爱的Ta们吧~



《绿水青山带笑颜》高端民宿







已经被红叶柿岩的靓丽风景美晕咧?

1.打开腾讯视频观看《牛头不对马嘴》

2.找出影片里红叶柿岩的三个同款美景并截图

3.来红叶柿岩免费畅玩!






“晴日暖风生麦气,芳草幽幽胜花时”

四季的柿岩都是屏保般的存在

看电影!截美景!游柿岩!

一起当个免票人er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夏庄村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改为下庄,隶属于博山区博山镇建制。位于鲁山北麓、淄河上游,省道 236 从村西经过,距博山和沂源县城各 30 公里,交通方便。距镇政府驻地南博山 8 公里。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呈小型盆地,东南略高。北与郑家庄、五福峪相邻,南与东西瓦峪接壤,东与池上镇小峰村相接,西与本镇井峪村隔山相望。总面积 22.5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985 亩,主要栽培作物有玉米、小麦、地瓜、谷子等。近几年,中药材和林果也有少量栽培。截至 2014 年底,全村共 1316 户、2945 口人。其中,任姓 537 户,占比 41%。其他较大姓依次为安姓、刘姓、张姓、丁姓、魏姓等。其余还有王、商、李、石、翟、冯、郑、房、马、陈、赵、徐、岳、薛、白、苗、崔、杨、邢、傅、栾、孙、左、来、盖、尹计 32 姓。定居时间,任姓较早。《任氏世谱》记载为明朝洪武初年,约在公元 1380 年前后。其他几个较大姓氏或来自枣强,或来自大槐树,或来自豫北。族谱和祖碑记载,辗转数个地方,来此定居时,已是清朝初年了。从村庄布局也可看出定居先后,任姓占据村庄中央,其他姓氏则散布在村庄四周。

夏庄村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宋元时期就已形成村落,是清顺治十一至十二年刑部尚书任浚的故里。明朝中期,任姓就已经成为望族。三世任厚与明衡王府缔结姻亲,其子任凤成为郡马;另有任思羲万历年间中武举,官至武备将军。据村民任希傅介绍,他在建房清基时掘出的纵横交错的房基、石块巨大,显是楼房,但已无法考证。

郡马府 任凤,明嘉靖年间衡王府郡马,敕封征仕郎。府第坐落于村中北部,坐北朝南,南北长约 100 米,东西宽约 50 米。原有石鼓一对、大门三进,所以门前街道俗名石鼓子,又叫三门子。院落最北端有楼房三间三层,明朝时建。现在虽然面目全非,但遗迹犹存。

将军府 明万历朝武备将军任思义府第,位于郡马府西侧,与郡马府并列,坐东朝西,面向大街。大门基座遗迹尚辨。门南北阔 10 多米,进深约 8 米。门前原有石阶数级,老人们说还有上马石。规制小于郡马府。

御史府和尚书府 为任督担任御史和尚书后所建,东西并列,御史府在西,坐东朝西。大门前原有约 2 米高石狮 2 尊:一尊被毁,狮身石块尚在;另一尊据说被埋在了地下。尚书府居东,府门面南在现今商家胡同东首。两座府第皆有楼房,都是东起松山西麓,西至大街,北至后胡同,南至商家胡同,占地面积约 10000 平方米。

玉皇庙 是村西玉皇山主峰的标志性建筑。凤凰山在《博山乡土志》中记载为“云行山”。因庙西名为玉皇山,碑记记载其为元代至元年间创修,几经兴废,明代两度重修和修葺。抗战开始后被毁。“文革”结束后,附近村庄热心人募集资金重修,再塑神像。西侧四五十米处有石大夫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为庙会。两庙居中位置有一直径 2 米、深 3 米的水池,池内有裂隙泉,终年不涸。至庙会时,善男信女们取冰块回家,据说饮此水能治百病。

北庙 位于北门外,原有大殿 3 间,附设关帝庙、蚕姑庙,明代进士任浚曾撰文并勤石以记之。庙前石鼓,庙内碑刻,20 世纪 60 年代初尚存。建筑式样歇山飞檐,彩绘、壁画、泥塑神像给人一种森然威严的感觉。新中国成立初期,泥塑被毁坏。清理后,此处曾作为校舍,后改为大队会计室。2000 年彻底拆除,建成幼儿园。石鼓两面被砸碎。

西庙 为碧霞元君行宫。又有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2 座大殿东西并列,台榭式建筑。院内面东门外有水井,水质良好。院内有毛白杨 2 株,通高十数米,胸径 1 米多,1975 年夏被飓风刮倒。

关帝庙 全村共有 5 座:1 座在西庵;任浚创 1 座,在北庙大殿东侧;另 3 座分布在松山西南麓。刘家胡同东首和花子园东北角都有古槐相伴。

三官庙 位于南门里向西约 20米,庙西南侧出墙就是淄河支流,庙里供奉水府三官。新中国成立初也曾作为学校教室。后改为民房。

任氏祠堂 位于村东南角,北倚松山,南靠南河崖,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供奉着自洪武初年迁来夏庄定居的任全以下至“文革”以前支系的所有祖宗牌位。内收藏任浚画像和任浚父母塑坐像,以及任浚居官时的仪仗——金瓜斧、朝天镫,“肃静”“回避”两面牌。这些物品“文革”中被作为“四旧”销毁。院内生铁大香炉直径约 1 米,1958 年作为炼铁原料化了铁水。祠堂主体建筑保存尚完好。

吕祖庙 位于西庵,民国年间由任建安等人创修,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烈士祠。进入 21 世纪后,四周墙上的壁画、对联等被粉刷覆盖。

忠义祠 位于西庵。清朝同治七年,博山知县樊文达为褒扬咸丰十一年与捻军交战阵亡的民团团员 70 余人,奉旨建立。祠堂坐西向东,3 间,后墙迎门楷书阵亡民团之名讳。门前立有石碑,樊知县亲自撰文并书,尚保存完好。祠堂年久失修,20 世纪末坍塌。房后有大型皂角树一株,也已不存。

围墙 长约 2000 米,东有松山为屏障。南、西、北三面淄河支流从墙根流过,为护城河。东、西、南、北四面皆有门,上有阁楼可以远眺,又有小北门、上西门等方便村民出坡。围墙始建于何朝代已无从考证。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本村士绅为防御土匪和捻军袭扰,组织人力、物力增高加固、砌筑城垛。加固后平均高度 5 米,顶宽近 2 米。至今仍存有墙体约 50 米和部分基础。松山又名炮台,不知缘起何年。

古桥梁 《续修博山县志》记载:“东首者名‘迎松’桥,尚书任濬创修,今废。在北门外者曰‘弘下桥’,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创修,民国二十年建设局重修。在南门外者曰‘望仙桥’,距迎仙桥数十武,万历十年创修。距庄南里许者曰‘洚水桥’,民国二十年建设局创修。”四座桥梁均为石拱桥。现在除还残存一桥孔外,其余面目全非。

街巷 夏庄村地处交通要冲,北通张周,南及沂蒙,明清两代显宦辈出,南北客商不绝于途。夏庄村略有薄资、心灵活泛的人及地主士绅兼营商贸的不在少数,所以自有夏庄村就有夏庄街。夏庄街南至南顺河,北至福门,长约 2000 米,宽约 6 米,南北纵向。街道两边密密麻麻分布着酒店、饭店、杂货店、馍馍坊、茶水店、客栈等。据说,全博山县境内除了城里的大街、西冶街、县前街、税务街外,就是八陡街和夏庄街了。东西向的街道,名之为胡同。计有张家胡同、刘家胡同、前胡同、后胡同等, 从大街向两边辐射,全为青石板铺就。前几年,有研究学者在《淄博日报》发表文章称,此种命名方法唯博山与北京耳。

古石雕石刻 石狮,古代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任濬史府大门前有2尊高约 2米的石狮:一尊被砸,尚存部分孤桩;一尊据说被埋于地下。任孝永和任纪两家各收藏一座,小的高约 1米。石碑,立于一巨型石龟背上,俗说龟驮碑,不知象征何意,在村西任家祖林,“文革”中被造反派用炸药炸毁。石鼓,在任凤郡马府有 1 面,北庙有 2 面,刘家胡同东首关帝庙外有 1 面,均被毁。村东北方,任濬父母墓前有石制八仙桌、条山几。条山几上 有高约 1 米的石制大花瓶一对,“文革”中被毁;墓亦被掘。此墓地亦得名花瓶地。碑刻,明代 7 块。其中,玉皇山、玉皇庙 4 块;任家祖林 2 块尚存;北庙 1 块,任濬撰文,文见《续修博山县志》,题为《十一圣庙碑记》,早已不存在。清代数块。著名者有西庵忠义祠碑记,同治年间由知县樊文达撰并书,保存完好。村北节妇碑 2 块:北为任建堂妻王氏,青年守节。姚学使旌以“区明风烈”。盆泉人魏奉王篆书丹碑额为镂雕二龙戏珠。南为任玉文妻王氏,汪学使旌以“冰霜励操”。两碑皆毁于“文革”。西庵《重修关帝庙碑记》,本村书家任昇书丹,碑额镂雕二龙戏珠,为贼所盗,现只剩碑身。

夏庄村交通便捷,位扼要道,街道宽敞,来往行商川流不息。有此得天独厚之条件,因之而起的是饮食业、旅馆业、物流业、零售业等各业并兴,商号林立。现在据征集到的资料概述如下:

一、酿酒作坊有玉城东、泰城、元聚东、元胜东、义聚东等。玉城东大酒店兼营茶叶,有专人去福建等省采购原茶,在济南鸿祥茶庄加工后运来夏庄销售。

二、饭店兼客栈有长胜店、南顺和等。这些字号的经营业务也不单一,如长胜店兼营货栈,刘文茂老店兼营粮食购销,南顺和则可接待赶马车、赶骆驼的客商。

除此之外,零售店如协和号榨油、酱油、醋酿造,馒头、家织布等家庭作坊门类齐全,吃穿住用等生活必需品不用出村尽可买到,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夏庄集不知始于何时,规模很大,春节前可达万人。每逢集市,粮食、蔬菜、瓜果、布匹、鞋帽、肉类、活畜、禽蛋、水产等应有尽有。集市位置数次变易,2004 年定于村西、淄河东岸。时间为每月的逢一排六,故有“夏庄集——一六(一溜)”的歇后语。

习俗主要是嫁娶和丧葬礼仪。近年来,生育方面的礼仪有愈演愈烈之势。

嫁娶,在新中国成立前,穷富的差异很大。大户人家或官宦人家在结婚以前,纳彩、问八字、送日子是一样也不能少。结婚时,有的则动用司仪和乐队前导,新人乘轿。到婆家后,新媳妇下轿由两人搀扶,轿前辅红毡或红包袱包的大饽饽、大糕。新娘脚不能沾地,从红毡或大饽饽、大糕上走过去。举行仪式后方由新郎抱着入洞房。嫁女户则在婚期以前通知亲友,前来“添箱”,并设宴招待。结婚这天,由已婚女亲眷二人作为伴娘,送至婆家。新中国成立后,贫富悬殊小了,婚礼的习俗也大同小异。但大约也以世纪之交为界。20 世纪,村民大多没有摆脱贫困,但程序上却相对烦琐。男女成亲,不管是自由恋爱还是经人介绍,第一步,男女双方定好地点和日期进行沟通,也叫卯相。如两人谈得拢,则再选日期,女方由女性亲友陪同到男方相亲;男方预备好为女方准备的衣物等,并设宴款待。之后再定日期,男方再由媒人陪同,携带礼物到女方家,称为定亲。以后还有问八字、送日子,之后方可择吉结婚。结婚也很麻烦。结婚次日,女方派人接新娘回娘家;第三天,新郎再将新娘接回;第四天,女方再叫一回;第五天又派人送回。而且每次都得请陪客,每次都得设席招待。

丧葬礼仪,不管横向还是纵向比较则简单得多。人死后,门户大的,合家动员;单门独户的,请街坊邻居帮忙,设灵堂祭奠亡者。安“赋利”桌,聘请先生登记亲友邻居送的资助殡仪的现金和冥币。不打门幡,不送浆水。出殡第二天或第三天早晨,以前由孝子和死者的晚辈登门拜谢曾资助过殡仪的亲友邻居,现在简化为出殡当天以书面形式拜谢。

云行山 又名凤凰山。元代至元年间,邑人为祈求上天赐福,保佑一方风调雨顺而修建的玉皇庙,日后也称玉皇山。位于村西约 200 米,中隔淄河,拔地而起,山势高峻,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夏庄全境景,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顶有裂隙泉,因凿为池,终年不涸,故元代在其上建玉皇殿和石大夫庙。南麓有泉眼,名西老泉,水质甘甜凛冽,四季长流。上行约 100 米,是一山阿,名西庵子,被风向阳。山上植被茂盛,风光旖旎,元明以 来就有尼姑庵、三教堂等古建筑群。任濬做官后又出资创修关帝庙。清朝同治年间,博山知县樊文达疏请清廷又建忠义祠,纪念咸丰年间与捻军轿山之战中殉难的民团 72人,其中,夏庄村竟有 26 人之多,《续修博山县志》有记载。民国年间,当地士绅创修吕祖庙;现辟为烈士祠,祭奠献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夏庄村革命烈士 44 人,以及长眠于夏庄这块土地上的外地的革命烈士 31 人。西老泉向西数十米则安葬了老红军、中共淄博工委军事部长薛云亭烈士和他的通讯员王清江烈士,以及与在洪山口战斗、东邢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三旅、五旅的烈士共计 40 余人。

鏊子顶 东临小峰村,山顶平坦,形如煎饼鏊子,所以称为鏊子顶。坊间传言,风水先生给任姓家族堪舆时,说任姓家族将出一个兵部尚书,鏊子顶即他的战鼓,杨峪松子崖是他的令旗。果然,任濬得中进士,曾任兵部尚书之职。

小峰寨 东边是悬崖;山半腰有岩洞,能容纳 100 余人;洞顶有石刻。淄川农民起义军刘德培似曾在此藏匿过。围绕山顶有寨墙遗存,是为工事。

大山顶 又名罗圈崖,位于鏊子顶、小峰寨中间。山的东边是一山坳,有泉水流出。特旱年份,一昼夜也能出水两担多。中有良田数亩,旱涝保收。且山体闭塞,能躲避战争和匪患。

合作化以前,主要的粮食作物有谷子、小麦、高粱、玉米、甘薯等,杂粮有绿豆、小豆、糯玉米、糯高粱、黎谷子,油料作物主要有大豆(兼做粮食和蔬菜)、蓖麻、芝麻、火麻、花生。蔬菜则以胡萝卜、萝卜、芸豆、豆角、南瓜为主,白菜、菠菜、茄子、辣椒、韭菜、葱、倭瓜等都有零星种植。中药材都是野生的,尚无人工种植栽培,主要有防风、柴胡、半夏、黄芩、葛根、苍术、徐长卿、丹参等。栽培的粮食作物都为老品种,种地讲究的从田间株选、穗选,多数人家簸干、扬净、去掉杂质即可。那时,谷子的品种较好的有莱芜黄、老芪谷,玉米常年种的是金皇后、白马牙等。实行集体化后,为适应人口迅速增长的需要,上级提倡和号召扩大地瓜栽培面积,又从国外引进“胜利百号”地瓜品种,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随后,又提倡和实行两年三作或一年两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 1976 年起,全国农村实行四级农科网,对引进和新育成的农作物品种先在试验田进行品比试验,然后推广。所有粮食作物都进行了品种试更新,而且 3—5 年就能更新一次,使粮食产量大面积成倍增长。

夏庄村历史悠久,又是大村,所以各种匠作齐全,以满足村民生活和生产必需。根据老人回忆,铁匠以杨家最为有名,代表人物有杨在胜、杨在贤,其授徒最多。石匠则以任玉思、任传郁父子最为有名。其技艺精湛,又性情和善而门生最多。新中国成立前后,本村石工多出其门。据传,本村的木匠源头在盆泉村,比较早的有任传信、王继禹、任纪善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其鼎盛时期;师承多为世家,最多可传承四代。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笨拙、繁重的体力劳动均被淘汰。目前,四大匠作均已断代,只有少数几个青年木工转业至房屋内装修。

夏庄的泥水匠起源较早,历史相对也较为悠久。夏庄的瓦工,从师承关系上分为三大支。分为三个生产大队后,每个大队一支。一大队师祖为任玉等(师从岳父房文博),二大队为任传子,三大队为任玉聪。每支都有门徒数十人,多者百人以上。其中的佼佼者成为夏庄建筑队的骨干力量。

除以上四大工匠外,闻名于四乡的还有纸扎、泥塑、油漆。

纸扎、泥塑、油漆同出村中部魏家,魏春德擅长塑神,其业务范围可辐射到莱芜、郭庄、源泉等地。其人诙谐幽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其第三代、第四代转为油漆,特别是大漆,并在油漆过的家具上绘制装饰图案,类工笔画,工艺细腻,历久弥新。

小炉匠也有两家:北头冯家,代表人物冯松谱;南头魏家,代表人物魏春元。(博山区政协文化委办公室)

<article>
<section>
&lt;p class="ql-block"&gt;  2021年1月16日,经过风景秀丽、巍峨壮观的石门十八盘,去探访黄连峪传统古村落。途中停车,站在十八盘顶俯瞰冬日的十八盘和小黄山。公路蜿蜒绵亘,像一条巨龙时而出现,时而隐秘。被称作小黄山的山体峻峭,群峰兀立,石壁、石柱如林,像极了黄山一般。&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欣赏完美丽的山路和群山风景,驱车直往黄连峪。黄连峪是博山石门景区的一个村庄,因黄连树繁茂丛生、分布遍野而得名。该村地处章丘、莱芜、淄川、博山四地的交界处,南、北、东三面环山,村落被风景优美的九鼎莲花山环抱,错落有致,景色优美。&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进入村口便看到几位老人靠在石墙根晒太阳,旁边有村内主要景点的牌子,与老人们打过招呼,看过景点排布后,便向村内走去。&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沿着青石铺就的村路前行,石路、石阶、石房子呈现在眼前,漫步村中仿佛行走在一座石城之中。&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这里虽然偏僻,但历史厚重,明末清初,地方恶霸王其香,因与皇宫贵族有勾连,一时受宠骤富,后因得罪王府而返回淄西一带,纠集地方武装占据黄连峪村东大顶寨,并扎营屯兵,大兴土木,建设了七十二间楼堂宫舍。后被清朝谢迁击败,仅余遗址遗迹。&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黄连峪的民舍建筑,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房屋均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 落有序。因地势不平,房屋一般建造两层:顶层住人,底层饲养牲畜或存放粮 草。墙体多用雕刻精致、纹理美观的青石砌筑,也有用天然碎石 筑成的。&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房顶用黄麦草或小麦秸秆厚厚覆盖。房顶为斜坡形,房檐平斜探出,均以平板石构筑。&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大约走到村中间,一棵硕大的柏树出现在眼前。这棵树围3米多的千年侧柏,号称“淄博树中之王”,也是黄连峪村的标志,旁边还有一棵稍细的柏树直指天空。两树中间有一座小石庙~关公庙。关公庙是用石块建成,庙顶是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看其形态足以看出工匠之用心。关公庙后面便是“老官屋”,现已翻新,墙上有碑记。&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这是村里最宽大的门,清一色石头到顶,门顶已经坍塌,仅剩石横梁健在。这家主人姓郑,走进大门,沿着石阶上去便进入内院,从院中摆设看出仍有人居住。&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相传村中建有长工舍,建于明朝,郑氏家族为官宦之家,雇用了大批匠工和农耕人员,专门修建长工住所,占地1万5千平方米,现不复存在。&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沿新修的石阶可到达村内新建的农家乐,这里曾是淄川县工会所在地。&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村内古井也是一大特色,现村古井 6 眼,是邻近村庄水井最多的村落。这些古井据说建于清朝,是村民为预防旱灾而打。其中有一眼井叫染坊井,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军服厂专用此井的水配以黄连树的汁液,用独特工艺,染制土黄色军服,为部队军需做出了贡献。&lt;/p&gt; &lt;p
转了大半个村庄,回到村口,与几位老人交流,得知村里姓氏多为李、郑两姓,明成化年之前村里就已经有人居住。询问那棵侧柏的树龄,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其年限。从老人口中了解到了村里的许多古迹和故事:山神庙、养马厩、八路军被服厂、抗日英雄事迹等。&lt;/p&gt; &lt;p
class="ql-block"&gt;  黄连峪传统古村落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无论春夏秋冬,都会吸引无数的游人到此,它的故事必将被更多的人所了解。&lt;/p&gt;
</section>
</articl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韭菜坪可以露营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