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追捧「穷游」了?

有人将在线旅游市场的企业分为两种,以携程、去哪儿为代表的资源型,核心是以最好的价格控制资源;而蚂蜂窝、穷游等客源型模式强调产品和用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的需要加上政策的支持,在线旅游获得井喷式发展,在线市场交易规模约达5402.9亿元。在线旅游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低于20%,在欧美渗透率达到了50% 左右。这本身就说明了在线旅游的巨大潜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在线旅游经营者们纷纷加大在线上旅游市场中的投入力度,推出各式各样的新产品、新线路,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各项功能和服务。

旅游行业的本质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品质服务和用户口碑才是在线旅游未来发展的王道。谁能为用户代言,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1. 海量高质高粘性用户:经过12年的发展,穷游积累了8000万优质高粘性的用户。他们多以中产阶级为主,热爱出境游,受教育水平高,消费能力高。当下,穷游也在积极的吸引新千禧一代,旗下“轻年计划”、“Jump day”等品牌活动受到90后年轻人的追捧。用户是以社区起家的穷游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2.贯穿旅行全程的产品生态圈:穷游的产品以优质内容和便利服务贯穿用户旅行全程,包括但不限于:千万精华内容的旅行社区;提供原创实用出境游指南和攻略的 “穷游锦囊”,目前已出品的600本,覆盖全球300多个目的地,下载量累计过亿;行程智能规划类工具——行程助手,由500多万出境游用户在该平台上创建1000多万个真实行程,构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行程库;在数据加达人的强大资源下,推出免费版的私人定制服务,降低定制游门槛;以及提供机酒预订、签证、保险、租车、特色线路等九大类出境游旅行产品的电商平台——“最世界 自由行”。

3.创新精神:穷游从未停止鼓励创新的脚步。不但在商业化路径上首创线下穷游海外之家Q-Home(汇集旅行社、旅行咨询中心、穷游用户海外据点、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等多项功能的旅行服务综合体),打通线上线下服务,而且也在打造新兴旅行生活方式上不断尝试和创新,包括创立旗下旅行生活美学品牌JNE、线下空间JNE Gallery。JNE品牌出品穷游文化周边产品,至今已打造超过120款精品旅行产品,包括围绕“旅行”主题各类原创服饰、箱包和装备。成立三年以来,JNE业务快速增长,三年翻了15倍。

【记者】您2004年创立穷游旅游网的初衷愿景是什么?

【肖异】2004年的时候,当时我在德国念书,本身比较喜欢旅行,加上去到欧洲的其他国家比较方便,尤其申根国(申根公约的成员国,在七个成员国中的六个国家之间取消边境管制,旅游者如果持有其中一国的有效签证即可合法地到所有其他申根国家参观)。所以当时一边在科技公司里面做兼职,一边周末时候带着女朋友到处旅行。

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没有那么宏大的愿景,只是把我们在旅行之前做的一些功课放到网上共享,最开始是从我身边像我一样的中国留学生和朋友。可以说是无心插柳,因为那个时候在欧洲,所以就focus在穷游欧洲,加上是留学生,多以backpacker的形式,住青年旅馆,真是budget travel(穷游),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名字就叫“穷游欧洲”。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那个时候就是教你怎么样花最少的钱去最尽兴旅行。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的Slogan叫budget travel, wonderful life。不过从现在来看,确实我们已经开始往生活方式上面去做一些延展。

最开始的时候,网站在德国、欧洲、法国、英国的华人留学生当中病毒式地爆发,但是我当时更多把它当成一个业余爱好。大概两三个月之后,我感觉到这也许这是一个不错的、未来可以做大的项目。我开始投入更多的时间,完全是一个人运营管理,一边念书,一边打工,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打理这个网站。

慢慢地,网站帮助中国年轻,喜欢不跟团的,喜欢更深度旅行的旅行者,让他们以自己的视角,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法去体验外面的世界。大概是半年后,网站慢慢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方向。

【记者】穷游的愿景是什么?

【肖异】我们的愿景不仅仅是帮助中国的旅行者更好地去旅行,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视角去体验世界。中国人真正开始自主地去安排自己的休假旅行其实是最近十来年才慢慢多起来的。每个人看到的可能都是不一样的世界,每个人的兴趣和着眼点都不一样。我们希望每个人能够有主见,用自己的视角去体验世界。我觉得这个可以说我们到现在这么多年还一直坚持的一个愿景。

【记者】您认为过去的在线旅游市场和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肖异】在过去的这几年,中国的在线旅游市场确实风起云涌。中国的旅行者越来越多地喜欢出境游,通过海外旅行来提升自己的旅行品质甚至生活品质。这个大趋势是不可逆的,除了子女教育、住房这些硬需之外,大家越来越把钱花在休闲,去国外增长自己的见识上。这个势头在过去几年里已经迅猛展开。

所以中国的OTA(online Travel Agent),不管规模多大还是要回归本质的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酒店、机票、落地的服务、供应链的整合……市场越来越理性,互联网仅仅是一个channel,线上获客、线上展示售卖的一个工具,仅仅是旅行全过程当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并不是整个旅行的全部。所以,我们要回归旅行的本质,能够真正的把旅行的供应链和服务做好。

旅行本身还是一个蛮复杂的行为,会需要各种各样的机构去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很难有一家公司可以把这里面所有的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垄断,独霸市场,这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如果做不好服务,做不好供应链的话,就不太能够适应新形势。如果没有线下支持,或者没有人工的介入的话,光靠系统、算法,增加带宽、服务器,持续获得增长,我觉得还是比较难的。

有些人问我:你到底是OTA,还是什么?我说:不在意,我在意的是怎么能够回归旅行的本质,怎么能够更好地服务我的客户。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的基因,每个公司都有每个公司特定的用户群,做好自己的事,用尽自己全部的能量把自己的客户服务好,我觉得就可以了。

【记者】可否详细介绍一下海外的Q-home?

【肖异】从穷游建站开始,已经超过12年了,其实我们一直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纯线上的网站或者公司。在最早的时候,我们就在世界各地用户聚集的地方,做穷游线下沙龙、Q-Party等。

因为穷游最早是定位在海外留学生,12年过去了,那个时候的海外留学生现在绝大部分已经有非常不错的收入,不管是继续留在海外还是回到国内。随着消费升级,这批人对于生活品质开始有非常高的要求。怎么样才能够去真切地感知一个的东西的品质感?我们认为还是需要线下的的接触。如果单纯是线上的一个页面或专题,其实很多用户是蛮难感知的。

我们在海外做的Q-Home,包括今天这个场地,其实都是我们在线下做的布局。我们会推出非常有品位,有格调,跟旅行、生活、美学相关的产品,不管是服饰背包还是其他的。

我们海外的Q-Home在泰国清迈、日本京都已经先后开起来了。灵感其实来源于十几年前我在欧洲看到的一些线下服务机构。

在海外旅行的时候,其实都会看到,当地都会有专门服务游客的游客中心 Tourists Information Center,其中很多都是由政府或者景区,或者公司来运营的,比较官方,提供的服务并不是那么接地气。

欧洲绝大部分游客服务机构并不能很好地服务来自中国的旅行者,语言沟通交流各方面。当时觉得在泰国清迈、日本京都这样出境游热门的地方,我们可以去做这方面的探索。所以这其实是由来已久的事情。

中国最大的出境游一站式平台

【记者】穷游网的海外战略是什么?

【肖异】穷游本身就专注出境旅游,是中国旅游公司当中最专注的,100%focus在outbound travel这一块。再加上本身我们在海外的华人圈当中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每天有很多海外IP的访问。所以我们在选择目的地的时候,会融入我们自己的一些想法,要符合我们对于品质的要求,符合我们对穷游独特文化的诠释,清迈、京都、新西兰的皇后镇都是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

【记者】穷游的优势是什么?会采用什么样的战略?

【肖异】我们是一个的技术导向、技术驱动的一个的公司,团队开发出很多好产品,这些产品分别在各个市场细分领域中占据优势地位,比如说穷游锦囊、穷游社区、行程助手。

我们在这个市场能够立足的竞争力,其实主要是两块。第一个优势是穷游的品牌以及穷游的用户。用户对于我们品牌的认可和信任是最大的优势,这个确确实实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点一滴沉淀积累下来的。不是短期之内靠砸钱砸人就能够起来的,大家知道做品牌是最难的。而且穷游的品牌现在不仅仅在主流的中产阶级群,最近几年年轻一代,千禧一代也非常追捧穷游的品牌,觉得穷游品牌非常有品质感,很酷,能够诠释他们对于自己的世界观、旅行观的一些要求。在国内互联网公司中,穷游有非常独特的企业文化,最骨子里的是我们的思维其实有非常大的独特性,包括我们创业的目标、最初的原动力、独特的起源和发展路径,都是不一样,所以品牌和文化肯定是我们的最大的一个的特色。

第二个优势是穷游的团队。我觉得穷游的团队是最棒的,我也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一块。我们一直本着要找到最优秀的团队的原则,去找到最能够认可我们的文化和方向的人才。所以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发掘这个领域里最优秀的人领衔去做。他们不仅仅要在业务能力上非常强,非常过关,而且一定要是穷游的忠实用户,一定要对穷游所坚持的文化认同。

到现在,每一个加入穷游的人,包括实习生,我都还需要去见一见,去聊一聊。这一方面代表我们对于每一位加入穷游,或者有意向加入穷游的朋友们的一种重视,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对人才的把关非常严格,我们一直保持一个非常精简的团队。

其实主要就是这两点,第一个是我们的品牌和文化,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团队。

【记者】您是如何建立穷游的企业文化的?

【肖异】首先,建立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跟公司的创始人密切相关。在很多时候,一定需要公司的创始人去把控、建立、坚持穷游的独特文化。穷游的企业文化中有一条,“走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是我们非常独特的文化。这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蛮少研究竞争对手。关于竞争对手,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你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研究所谓的竞争对手。第一,它到底是不是你的竞争对手,这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因为真正最后颠覆你的也许并不在你的视野当中。第二,如果你的竞争对手真正做得好的话,现在再去follow,其实已经晚了,所以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去做自己的事情,这是最最重要的。别的公司做得好,我们也不羡慕。我们不愿意去扎堆,不愿意去赶那个风头,不愿意去追那个浪,我们更多的是坚持自己当初看好的方向,走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就可以了。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创始人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企业文化的建立。现在的公司当中,不管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但凡是最初的创始人退居二线,基本上都没有好的结果。它的文化一定是割裂的,一定是支离破碎,那这个公司它也很难在市场上,在产品竞争力上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这是我对穷游企业文化的一些心得。

【记者】穷游最新的一轮获得众信旅游5700万美元的D轮融资,将如何利用本轮融资来进行商业布局?

【肖异】在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在出境游这块有很多的布局,可以说穷游是所有旅游公司当中我们最专注出境旅游的,同时可以说是唯一能够在出境游全过程都有清晰布局和核心产品的公司,从灵感到规划,到攻略,到产品,到线下,到整个生活方式的一些延展。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出境游市场已经搭建一个生态体系。

穷游网从12年前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了一轮。我们本身非常注重公司的长远价值,讨厌跟任何短期行为的合作伙伴和投资人,甚至是员工去打交道。不是比哪一个公司活得瞬间灿烂,而是比谁活得更久,谁在这个赛道上能够继续玩下去,能够继续坚持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我肯定是看中怎么样能够进一步提升穷游的优势,比如把穷游的品牌、文化、团队进一步地打扎实,把穷游整个细分领域生态系统当中每一个节点的护城河进一步地做得更深。这其实不仅仅是这轮融资,也是我们之前每一轮融资最主要的希望做的事情。

“走少有人走过的路”另外一个意思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在做我们主赛道的同时,也不放弃一些创新的东西。我们会利用一部分资金在一些穷游看好的,跟穷游高品质用户生活方式相关,一些消费升级领域的结合点上,做一些创新项目。

【记者】您认为国外旅行社区与中国的旅行社区有什么不同?

【肖异】我觉得这个差异还是非常非常的明显的。国外的旅行社区,比如说像tripadvisor这样的,它focus在一些景点、餐馆、POI的点评。就是每一个景点会有很多人在上面去写自己的review。像这些产品和服务,它是有用,但是对中国的一些旅行者来说,它还远远不够。

中国的旅行者的旅行经验并不是那么丰富,所以对于旅行社区的需求,包括信息准备各个方面会有更多细致的要求,从怎么办签证,怎么办护照开始,这些其实国外都很少有的。

另外在海外景点、酒店旅行评价见长的旅行社区,一样会碰到当信息过载的问题,怎么样去帮用户去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找到想要的信息显得更为重要。我不认为点评模式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照搬国外的做法,我们要走自己的路。

【记者】穷游的核心产品有什么特点和优势?

【肖异】每个产品首先都是我们在整个生态链条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布局,是一个的分布式的体系,有连通,并不是孤立的。这比市面上其他的在某一个领域里面做“突击”的产品和服务,有一个整体性优势。

第二块,我们在UGC和PGC领域有海量的积累,我们在UGC社区里面做得最早,沉淀最多,用户基数也是最大。大家可以去穷游上面去搜一搜很冷门的地方,即使南北极这样很少人去的地方,我们信息的积累也是惊人的,远远超过竞品。海量优质内容的积累,是穷游产品第二个优势。

还有一点跟我们的团队相关,因为我们的团队首先都是穷游的用户,大家都热爱旅行,我们也提供一些额外的旅行假,额外的福利给到我们每个员工,所以团队自己就是有非常多的旅行经验。他们在打造产品的时候,本身对于用户的痛点的把控,要远远超过坐在家里替用户去想痛点的产品。

我们还有一点优势,尤其是在内容用户的积累上面。比如社区、行程助手这些产品当中,我们已经进入到非常快速的正向反馈带来的网络效应,进入到一种指数型增长。竞争对手从零开始去积累用户,好不容易做到10万的时候,我已经从1000万已经上升到3000万了。

我其实不太愿意去刻意地夸我们的产品,当然我们的产品也是有一些问题的。我们更多地去看内部的不足,永远保持一个谦卑的心态,愿意接收用户的反馈、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产品做得更好。

【记者】还有两个小问题,一个是您觉得对于穷游还说,内容的产生和算法的迭代,更偏向于哪个,哪个对穷游来说更重要一点?因为旅行企业分两种,一种是注重内容的,一种做比如说搜索,来做算法的,对穷游来说,穷游更偏向于哪个?

【肖异】很难说谁更重要,我觉得对穷游来说这两个是齐头并进。我们从一开始就是以UGC,以用户贡献内容见长的。同时从我个人开始,我就是一个技术出身,技术见长的一个的团队。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我觉得技术算法它是一个非常根基的东西,你任何一个科技公司你要去有很大的发展,这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你又不能完全依靠它。旅行还是一个的很复杂的东西,尤其是出国旅行,人很多时候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是一个蛮纠结的一个问题,像我们差不多也有小一半都是技术方面的人员,我们的后续的发展当中很大的推动力确实也是我们的算法,我们整个在技术方面的投入,也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那个不是全部。

【记者】还有一个小问题,您刚才说到穷游要走少有人走的路,您能不能举几个例子给我们?

【肖异】这个例子太多了,比如说在海外去建这样的Q-Home,这样的当地综合服务体,就是没有人做过的,我们第一个去做。比如说我们在海外不少目的地,做了像City Walk这样的产品,就是由一个经过穷游培训的生活在当地的,知识过硬的这样的一个领队,来设计特色的线路,在国内也算是一种创新。再比如说我们做JNE,国内首个旅行生活美学品牌,做旅行轻户外装备,这就是没有人做的。当所有人都在做媒体的时候,我们又在做纸质的出版物,做杂志,做自己锦囊的线下版。这些都代表了我们的一种创新精神,穷游内部的创新氛围是很高涨的,甚至有设计师主导的项目机制。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穷游坚持走少有人走过的路。

【记者】您刚刚提到内部是有规划创新项目的一个的不同的机制。

【记者】公司越大,其实创新的成本越高,穷游怎么克服这个问题?

【肖异】就是我亲自去推动,我觉得只有我亲自去推动,这个创新项目才有可能去成功。当然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创新项目本身不管怎样,它的成功的概率都是比较低,就跟你创业一样,但是我们要有一种包容心。穷游有这个土壤去包容这个失败,去鼓励大家去做创新,但是同时我们又不以单个的成败论英雄。因为很多创业成果,很多成功要看机缘,所以我们也是有这样的容错的空间,我觉得这个还是蛮重要的。

近一个月的热点有点多,但有一条消息冲上微博热搜后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关注:

3年前的亿元支付宝锦鲤信小呆,在昙花一现后淡出人们视野,突然又自曝“生活不如意”。

根据她的自述,为了用完支付宝送出的旅游优惠券,她先辞去了工作,后花光了20多万积蓄,现已回不到原先的生活轨迹。

对此,有人质疑她这次卖惨是又一次营销。

从“打工人”一夜变成“中国锦鲤”的信小呆,曾为了领“价值1亿”的支付宝奖品,花光20万积蓄、累到病倒。而之后也并没有过上人们想象的那种生活,反而被流量裹挟,充满了更多迷茫。

她的遭遇看似与我们无关,但其实暗含着一个让很多人深陷其中的现象:

我们有时消费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所需要的,但我们还不得不接受,并为此疲于奔命。消费主义给人带来的所谓绚烂,最终都会用更多空虚和迷茫来偿还。

一、三百万分之一的概率

2013年7月13日,一条来自账号“锦鲤大王”的“关注并转我子孙锦鲤图者,一月内必有好事发生”的微博一夜爆红,这条微博配上了一张锦鲤人鱼在池塘里游泳的画像,而直到现在这条微博仍在被转发,几乎每日都会有人在评论区“还愿”。

截至目前,该条微博转发量已高达一千余万,评论量早已破百万。

而该账号粉丝量达2162万,其同名淘宝店铺主打转运手链、转运耳钉等饰品,粉丝订阅量已过20万。在销量最高的一条手链提问区里,一名买家迫切地问着:“有转运的吗”?

然而,据史学家查考,这些通常在互联网上象征着“好运”和“心想事成”的锦鲤并非发源于中国。而是来自日本的“红白锦鲤”品种。这种锦鲤由于基因变异,在200多年前的日本被偶然被人注意到并饲养。直到1880年左右,红白锦鲤在日本新泻县古志地方普遍饲养,经过不断改良,已经有相当好的品种出现。

但在2018年国庆前夕,一条寻找“中国锦鲤”的微博将这个“错误”再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2018年9月29日下午2点,支付宝官方微博在微博上发起了一场“祝你成为中国锦鲤”的微博活动,只需转发微博,就有机会成为全球独宠于一身的中国锦鲤。

在这条微博引起热度之后,多家企业的官方微博纷纷在评论区做出承诺,将为这条“中国锦鲤”提供手机、化妆品、机票、住宿等超百件奖品免单奖励。而截至开奖之时,这条微博已经被网友们转发超过三百万次。也就是说,中奖者需要幸运到成为三百万分之一。

三百万分之一是什么概念呢?

有网友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在一年中被雷劈的概率是四十万分之一,你需要被雷劈7.5次,才能成为一次中国锦鲤”。

而这7.5次的雷,最终劈中了一个网名叫做“信小呆”的普通女孩。

二、下半生不用工作了?

当时不到26岁的信小呆中奖前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码农”,她的工作并不轻松,而且常常需要加班。

与此相对的,她所挣的薪资虽然短时间内已能让她实现吃饱穿暖的愿景,但和广大被房、车套牢的年轻人一样,信小呆距离实现财富自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如果不出意外,她可能会和大部分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一样,在平日过着公司——家两点一线的生活。

她回家也许会看看剧,刷刷微博,或许会利用长假在摩肩擦踵的景区里打个卡,也许会和朋友利用年假出国旅个游,但十年内可能不会超过两次,因为这是她的时间和精力都不会允许的。

而事实也是这样,据信小呆事后描述,她在中奖前的生活只有上班、回家,空闲时间可能会去看看电影。在北京工作了三年,她之前从没去过三里屯之类的商业中心,因为嫌人多。中奖时即将满26岁的她,从来也没出过国,只在出差回京时坐过一次飞机。

然而,这一切在她成为“中国锦鲤”的那一刻全都改变了。

2018年国庆长假,信小呆正在家里休假,她刚刚爬起来拎着手机准备去厕所,就被手机中99+的消息惊呆了。因为消息提示过多,她的手机刚解锁就被卡死了。在用电脑打开微博以后,她才发现有数万人@了自己,原来她中奖了!

如同被闪电劈中一般,在得知自己中奖后,信小呆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开心,而是懵逼。

带着这样的心情,她第一时间在微博上提了一个相当真实的问题:

“我下半生是不是不用工作了???”

支付宝官方微博随即转发了她的这条微博以示祝贺,并调侃道:“我下半生还要工作”。

这位三百万分之一的幸运儿很快就坐实了锦鲤的体质,网友们纷纷扑向她的这条微博,并转发想要沾一沾她的运气。

就连明星李现都被“不用工作”诱惑到了,亲自转发了她的微博,希望这个新晋锦鲤,能够保佑自己不用工作。

现在理性来看,信小呆的这份疑问其实应该得到否定的回答:虽说支付宝为中国锦鲤开出的奖品丰厚,且数量感人,但这些奖品大部分都与旅游和消费相关,并不足以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开销。

更关键的是,在这些号称“价值1亿”的奖品中,诸如高级酒店这类的消费许多只是“包一晚”或是两晚,对于一个不想走马观花的旅行者来说,这样短时间的住宿显然是不够的。

除此之外,许多名品店开出了“xx美元”内免单的福利,然而想要凑齐整数的消费额相当困难。

这样一来,也就难免会出现物不尽其用,或者是需要自掏腰包补贴超出额度的尴尬场面。在相隔千里的不同国家恰好消费完这些优惠也是不现实的。

但对于当时的信小呆和网友们来说,这份锦鲤大奖无疑是一张有力且可兑现的支票,它的白底黑字无一不在向网友们招摇着消费的橄榄枝,它似乎在诉说着一个遥远且不切实际的梦:

你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不需要还任何贷款,即可享受消费的好处和乐趣。

这个梦也让三百万新浪网友为之疯狂。

三、被改变的“中国锦鲤”

在中奖之后,信小呆认为自己的下辈子将和工作画上不等号了,于是她潇洒地选择了辞职,和自己过往的普通生活划清了界限。甚至她还开玩笑般地跟老板说:

“老板,这大概是你离红人最近的一次了。”

这话没有说错,虽然信小呆的大礼尚未兑现,但她已先一步结结实实地成为了一名网络红人,她的微博关注量也跃上了百万。

在职场、情场有要事来临的网友们像对待“锦鲤大王”一样,把她的中奖微博当作了“许愿池”,仿佛每一条留言都是扔进池子里的硬币,能让许愿者身上沾一点好运。而她的微博认证也随之成为了“2018支付宝中国锦鲤”。

在知乎,已经有人为她的未来做好了规划和建议。

有网友建议,她应该用中奖后的第一条微博奠定自己人设的底调,然后迅速找到经纪人和文化公司签约,方向定为出境游和美食主播,接着直播自己用拿来的奖品出去玩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签广告合同,或多或少的在自己直播中植入广告。

还有网友建议,她应该用自己激增的微博粉丝和大V们互动,打好关系,把自己营销成一名网红,拍拍旅行的风景和vlog并借此保持持续且稳定的收入。

在众多回答里面,网友们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这次中奖的奖品并不是最值钱的,中奖这件事本身才是

还有网友不无羡慕地在回答里说道:工作还是要工作的,只不过,支付宝赏了你一份比同龄人能够轻松很多倍的工作罢了。

而信小呆也的确是这么做的,只不过她和所有网友都没有想到的是,现实远来得比想象要困难。

在中奖约一个月后,信小呆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护照,这是她人生第一次拿到这本可以让她出入国门的通行证。在这个月里,她在微博上尽情地享受着作为锦鲤的“待遇”,发起和转发各种抽奖,让慕名而来的网友们沾一沾她的“欧气”。

毫无疑问,作为锦鲤本人,她似乎也开始相信自己身上有着某种好运。

与此同时,足未出国门她也在微博上畅想着未来的美好旅程,时不时地转发外国风光和参与推广的活动,对网友们在评论区时不时地称她为“锦鲤大王”也欣然接受。

这时她微博像信小呆本人一样不施粉黛,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她的推广和照片都很少编辑,也无所谓营销套路,有的只是和网友的互动以及发自内心的喜悦。

然而问题很快随之而来,辞职初出国门的信小呆已经没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而她之前的积蓄不足以支撑自己环游世界。

此外,支付宝还把优惠券的有效期设在了2019年年末,这也就意味着她需要赶在年末前马不停蹄地走遍所有景点,这对她无论是身体还是经济上都不太现实。

没有了稳定收入怎么办呢?

没有关系,信小呆还有作为王牌的IP:一个拥有120万粉丝关注的微博账号。

这也就意味着,为了给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障,信小呆必须学会让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网红。

而如同网友们建议的那样,她把自己的微博经营模式定位成了vlog式旅行博主。在她出发之后不久,就有团队公司帮助她进行包装和经营,利用信小呆环游世界的天然优势,他们确立了路线,一路走一路推广和营销。

但做出这样决定的她显然低估了一件事情:她的身体状况。

2019年的11月,她发出了一条微博回顾自己这疯狂的一年,她提到,这份突如其来的“大礼”打破了她原有生活的规律性,把她抛回了大学时那无止境的昼夜颠倒生活中。而原来的工作虽然辛苦,但间接地保证了她早八晚十一的规律作息时间。

当她开始步入旅程时,一份漫长且高强度的远足也开始了,这时候她才发现,从前缺乏运动的她“身体素质原来这么的不堪一击。”腰酸背痛,频繁的感冒发烧、嗓子发炎成了家常便饭,一方面因为常年懒惰的身体一下子承受不住旅行的强度,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再受工作时间限制的她再一次回归了大学时期的快乐熬夜生活。

“自鸣得意地说着终于可以放飞自我,但实际却是在做着消耗身体的蠢事。”

频繁的时差颠倒、动辄每日上万步奔波劳累、高压的旅行强度,这些都让她常年懒惰的身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专业驴友来讲,这样大面积的穷游尚且罕见,更别提信小呆这种弱女子了。

别的网红是专心在家接推广,或是随性旅游拍拍vlog,剪剪视频,而她则需要两头都兼顾。双倍的压力,一份的回报,这时她才有些醒悟过来:

随着旅行的不断持续,那些看上去诱人的奖项背后的蹊跷也统统冒了出来。

比如,在新西兰的奖品里有一日游和景点门票,但没有机票和酒店,因此为了去那个景点,她不得不住在普通酒店和青年旅社,花了两万块钱;

有的酒店只提供一天的住宿,有的奖品是邮轮几日游,从港口下船,没有公共交通,如果不坐大巴就只能包车或打车,又是每天一千左右的支出;

在阿拉斯加邮轮上,由于信用卡透支,信小呆曾经付不起下船费用;

在一次去日本的邮轮上,由于碰见了台风,船无法靠岸,信小呆就这样生生地在海上飘荡了五天。

而比起劳神伤财的旅行,更让她感到不安的是她在网络上热度的消退,和舆论渐渐的反转,当然,这些都是网红需要坦然面对的,然而信小呆对此却毫无准备。

原因很简单,从一开始她就没有做好当一名网红的准备,甚至2019年她受邀去参加微博红人节的时候,主办方让她分享铁粉运营的心得。她很无奈地说:

“我能有什么心得?我甚至没有想清楚运营是什么。”

可想而知,毫无准备的她只得硬生生地看着这些变故向她砸来。

同样可以作为参照的是她其他社交平台的账号:

信小呆在B站和抖音视频均有开通认证账号,然而除了开头的第一个视频点击量较高,引起了较大水花之外,后面直至近期的视频播放量却了无一开始的劲头,甚至有时连过万都成问题;

在B站,她的粉丝量甚至直至现在也不超过10万——这是衡量一名up主是否能受到B站初步认证的一个标志。

即便运势在开始为她打下了一片天下,她却也未能将它治理妥当。

当消费的热情和狂潮退却后,各种陷阱和漏洞也被遗留在网络这片沙滩上,恢复冷静的不仅只有信小呆,而且还有网友。

在信小呆旅途战线逐渐拉长的过程中,她的粉丝热度却以断崖式的速度下跌,从一开始的热搜榜第一,到后来零零星星的点赞回复;从一开始评论区的求人保佑,到后来对她微博情绪发泄的平抚宽慰。

网友们逐渐意识到,信小呆原来也是一名普通的女生,原来她也是评论区转发求保佑的万千网友之一,她并无任何特别,只是好运恰巧恶作剧似地关照了她一下罢了。

信小呆的锦鲤人设正面临着破产的威胁,而话题热度退却的她也渐渐开始靠接各式各样的推广维持自己的收入,但这明显也不是长久之计。也就是这个时候她做出了那个令她再度冲上热搜的决定“一元转让中国锦鲤”。

五、“中国锦鲤”神话被击碎

2020年9月7日,信小呆发了一条微博,表示趁自己头脑发热,想要宣布一件大事:一元转让“中国锦鲤”。

这份声明一出,不少网友都懵逼了:大好的赚钱工具自己不留着用要送出去,这是什么套路?

然而答案第二天就揭晓了,结果却有些黑色幽默:这不过是一次合作抽奖活动,而且还涉嫌欺诈。

抽奖发出的当天下午,奖品提供方@超级主播KING,被扒出压根没有主播资质,微博上的企业认证都是盗用其他公司的。网友们也随之发现不对劲,纷纷举报这次活动和相关微博是“虚假抽奖”和“恶意营销”。接着,奖品提供方@超级主播KING 也被迅速封号。

而作为传播者的信小呆也未能幸免,微博抽奖平台对信小呆的抽奖活动判定违规,并对信小呆从重处罚,禁言3个月,扣除信用分,所有活动引来的粉丝都要被清理。

随着禁言处罚而来的,是中国锦鲤的神话再次击破。信小呆似乎除了中奖的那一瞬间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后来做的所有决定都是错误的。

也正因为此,再也没有出现万名网友齐转她的微博求沾好运的盛况了。而她微博黄V下的那条简介,“2018支付宝中国锦鲤”,也早已成为了一个传说。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她的锦鲤称号似乎确实转让成功了。

六、消费主义是怎么让人上瘾的

从信小呆这个事中,我看到了一个让人警醒但很多人又深陷其中的现象:

我们有时消费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所需要的,但我们还不得不接受,并为此疲于奔命。

新世纪以来,“产能过剩”这个在中国很少见到的概念,频频开始出现,反映出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由此也带来了消费升级和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

然而,这也给了很多商家以可乘之机,过度地渲染高品质消费,甚至创造出原本不必要的消费需求,从而让人陷入到无节制消费中。

消费需求还能被创造出来?还能让人无节制?很多人也许大惑不解。

曾看过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和书,可以谈谈这个话题。

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精明且节俭,对试图操控和诱导我们消费的人充满警惕,而商家要做的就是破解你潜意识中的密码,绕过你的理性。

人类潜意识中,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焦虑。

拿恐惧来说,我们担心的无非就是死亡、衰老、疾病这些,商家看准了这一点,就开始细细研究。

最初以此获利的就是一种效果不明的杀菌剂——李施德林。

这款产品在20世纪30年代刚诞生时,宣称可以祛除人们的口臭,当时没人知道什么是口臭。他们的解释是,口臭是一种难闻的气味,是流行疾病,如果我们不挑明,别人不好意思提醒你,你就会因这个无声的社交杀手而不受欢迎。

他们还配上了一则广告,大意是一位女士嫁不出去,原因就是因为她有口臭。这就一种恐惧式营销,李施德林就这样创造了一个原本不存在的漱口水市场。

直到今天,这样的宣传方式还大行其道,比如前段时间爆火的“神药”片仔癀,声称具有“国家绝密级保密配方”,能治疗一系列疑难杂症。

甚至我们难以想到的是,很多汽车的设计灵感也是来自于恐惧。

当你在路上开车时,如果看见了大车,便会不自觉地避让,因为它看起很强大。而SUV的诞生正是看中了这点,它能在危险的环境中,给我们带来优越感。

所以“911”之后,看起来更安全的SUV是当时汽车品类中增速最快的。

但主导这种消费的显然是心理层面的感性,而不是理性,因为事实上,SUV的安全性更低,翻车概率是普通车的2倍。这一点商家会避开宣传。

除此之外,软饮、保健品、医美、瘦身产品的广告,也都是利用人们对“健康”和“青春”的渴求,宣扬各种“保健”和“抗衰老”。

2007年,可口可乐曾收购了一家维他命饮料公司——酷乐仕,这家公司极力宣传自己产品具有促进健康的特性,其网站上的内容还称饮料的某些成分能减少感冒、慢性病,甚至是癌症的风险,结果畅销无阻。

但其实,维他命饮料的糖分含量跟可乐相当。

同样的,现在还有相当多的软饮品牌都把“低脂”“低糖”甚至“0脂”“0糖”作为独特的卖点,引来大批追求健康生活的消费者。

这其实就是商家们最常玩的套路:

给公众制造一种焦虑,讲述一些他们不了解的可怕的事,然后再介绍一种神奇的解决方法。

如果你觉得商家只会这个,那就太小看他们了。

能让消费者掏钱的招太多了,比如“计划报废”,就是刻意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

上世纪20年代,电灯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产品,全球几个最大的电气公司,就聚在一起签署过协议:缩短灯泡的使用寿命,从2500小时,缩短到1000小时。以此增加全球灯泡的销量,超过1000小时的商家就要被罚款。

这后来也成为很多行业公开的秘密。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推出苹果4之前,苹果公司特意发明了一种五角星形的螺丝,使消费者不能随便更换里面的电池,从而变得难以维修,如果想在苹果店维修,高昂的价格也会让很多人退却,从而推高了手机的更新换代率。

再比如,煽动人们之间的攀比心理。

要达到这个效果,商家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更新产品,如果产品太单一,大家买的都一样,还谈何攀比。

然而,无论是洗发水、香水、口红等日用品,还是手机、洗衣机等电子产品,很难做到短期内真正技术上的迭代,那就只能从外形上下功夫。

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是一个科技公司,1982年,美国Autodesk公司推出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这款软件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进行设计,由此大大扩展了各类产品的外形种类。

比如香水,原先几乎都装在相同的容器里,因为设计容器的成本太高了。AutoCAD出现后,可以设计出成百上千种拥有独特曲线的香水瓶,虽然产品的效果大差不差。

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开始变短,可能还具有使用价值,但却过时了,仅仅是因为新产品已经问世。

跟乔布斯一起工作过、担任过苹果首席设计师的丹·克罗就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苹果在推出几代后,已经很完美了,技术上真正的创新接近停滞,所以就开始在颜色和设计上下功夫,比如改变一下手机的外观。

除了产品迭代,煽动攀比情绪必须也要依赖大众传媒。

电视机开始普及前,人们最多是跟亲戚、朋友、邻居攀比一下,看看别人家买了什么新产品,自己也不想落伍,那时候邻里关系也比较和谐。

50年代,欧美三分之二的人口拥有了电视机,90年代,电视机在中国家庭普及。从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媒体,关心电视里的家庭都在用什么产品,肥皂剧也开始在黄金时段播出,极大影响着大众的购买清单。

讲述美国豪门家族勾心斗角、炫富撒钱的电视剧《豪门恩怨》

美国曾有个有趣的调查,经常看电视剧的人,更容易相信很多一般的美国家庭也拥有私人泳池和保姆。

我们当下不也是这样吗?各种都市题材电视剧里经常充斥着精致生活,月薪5W+、大豪斯、各种高端用品,做着优雅闲适的工作......很多人还真相信了这个,平时在生活中努力往极度精致上面靠拢,花超了都不觉得是在过度消费,潜意识都被默默改变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攀比的烈度和广度都加深了。

除了直播中高喊的“买它!不买你就out了”,各种社交软件中也频频可见晒各种精致生活的,引来很多人的追捧和模仿。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小红书上就刮起了一股“精致露营风”,很多人追逐一些博主露营时的精致,忽略了露营粗糙、粗野的一面,其结果是有人吐槽的:

“扎营一上午,布置一下午,累到瘫倒在帐篷里,第二天拆营一上午,下午货拉拉返程。”辛辛苦苦搬家式露营,可能满足的只是朋友圈里的拍照功能,与自然接触、与人的联系只不过是附带功能。

与之相对的是,近两年露营相关企业注册量大爆发,2020年就新注册了近8000家。

很多我们在社交网络看到的,不见得就是用户自发的行为,很可能背后有一双看不见的资本大手,当下新消费体验乃至快消产品的流行,跟社交媒体耦合程度更高了。

最后,各种支付软件和消费贷,让购物更轻松,省去了消费者迟疑的中间环节。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消费其实幻化成了一种价值符号——可能并不是出于个人真正的需要,而是寻求身份上的认同。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猫爪杯能被炒到成百上千,为什么钟薛高能卖到66,为什么奢侈品销量不断上升......

要过上更体面的生活,就需要有更高的收入,很多人主动选择了“996”,就拿一些互联网大厂来说,其实有一部分人对“996”是乐此不疲的,不是因为热爱工作,而是一年可以多10多万的加班费。

图片来自:《少林足球》

即便不“996”,有时也会被遍布各处的符号所带来的物质压力搅扰得焦虑不安,能带来好运的“锦鲤”正好承载了人们的这种情绪。

同时,新浪微博各类占卜、星象话题也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其中“星座”超话截至目前已有30.9亿的阅读量,8.7万个相关帖子。

“锦鲤运动”的顶峰无疑是在前文中提到的“中国锦鲤信小呆”事件:一场由支付宝发起的消费热潮。

像信小呆一样,当年轻人把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焦虑投入到网络上那有求必应的锦鲤上时,支付宝锦鲤这个集合了“消费”和“好运”二位为一体的存在诞生了,它想让人们相信,只要马不停蹄地消费,这些焦虑便有处可发泄。

支付宝也选择了和你我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信小呆。

而结果是幻灭的,当那个幸运儿踏上旅途的第一步,她发现消费并没有停止,高品质的生活反而需要有更多金钱来与之匹配,工作的齿轮还要继续转动。

虽然有可能像很多大V说的,这是她的又一次卖惨和营销,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并没有过上当初想象的那种轻松惬意的生活,而是成为了被流量裹挟的“工具人”。

这样看来,当面对消费主义重压带来的焦虑时,相比寄希望于“锦鲤”,降低自己欲望,专注自己本源,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方法。

    为什么不好看了,因为嘉宾人设先后崩了啊。

先说说花少三的成员啊,井柏然、陈柏霖、杨佑宁、张若昀、宋祖儿、赖雨濛、江疏影、古力娜扎八人组合,从无前例,以4男4女的形式出现,真是觉得这一设计是这档综艺的大大败笔,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但是四个男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啊,以前男生少的时候,男生一般都是“暖男”属性,照顾花少团的姐姐们,第一季的张翰就是这个人设,当初张翰也是凭借这个圈了一批份,但是第三季呢男生一多就难免有比较,一比较就有了高下。

    举个例子,人设最早崩的是井柏然,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第二季的井宝,体贴又细心,再加上那个时候他跟郑爽妹子有新戏,格外照顾小爽,当初他也是好评满满啊。

    但是 第三季不知道是陈柏霖他们几个太优秀还是节目组的设计,井柏然整个一放飞自我啊,脾气很大,动不动就甩脸子,甚至还拿着大家的导游费自己去玩了一个娱乐项目,就是为了刺激为了嗨,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第二季那个体贴的“大暖男”。当然,这很快被大家注意到,掀起了小井的粉丝和广大吃瓜群众对骂。

说到对骂,花少三基本每一期都会引发某位嘉宾的粉丝与广大网友的撕架,路人表示很心累啊,本身大家看综艺就是为了娱乐,你要是有个小打小闹那也正常,但是天天各种槽点,还不许观众吐槽,一吐槽就被明星背后的粉丝全网追着骂,感觉追这个综艺太心累了,我记得有一次江疏影因为说英语买了热搜,但其实她的英语确实很平常啊啊,我只是回复了句大家勤加练习也能跟她一样,这一下江的粉丝就炸了,各种讽刺说人家江疏影留过学,你跟人家比之类的,还有甚者直接说脏话,其实我就是观众一句评价而已,被过度解读,感觉第三季满满的负能量,慢慢的就我就不看这个综艺了。

    后来,因为花少2一个片段被翻出来,又在微博引发新一轮撕架,看着也是心累。要知道,一个好的综艺不能没有炒作,但要是全是炒作,那也不是好综艺。以上。

        说到《花儿与少年3》,就不得不提《花儿与少年2》,试问还有哪个综艺能够如此酣畅淋漓的展现出女明星之间的爱恨情仇?所以《花儿与少年2》的精彩也让人对《花儿与少年3》充满了期待,但是大家期待的是帅哥美女吗?不是。大家想看的是,在旅行真人秀中每个人展现出的样子和他们的人设差别有多大。

        芒果TV是这样介绍的:《花儿与少年第三季》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明星姐弟自助远行真人秀节目,第三季节目八位固定成员是江疏影、古力娜扎、宋祖儿 、赖雨濛、陈柏霖、井柏然、杨祐宁、张若昀。该节目由“花少姐弟团”展开一场草原、荒漠、沙丘、森林、海洋无数元素勾勒出让人动心的奇幻南半球异域旅程。是不是听起来很带感?觉得很有趣?但是,大家挺一团和气的,相比较第二季展现出的许晴的小公主,郑爽的不靠谱,杨洋的走丢,宁静和毛阿敏的表情……那,就显得这季节目不吸引人了。

想当初《花儿与少年2 》播出的时候,许晴一句“我爱我自己,更爱我自己”上了多少头条啊。

        除了这几位主要嘉宾之间在播出的节目中表现的太多和睦,这季节目导演也换了,是吴梦知,据说在《花少2》里负责文案,《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曲的词也是她写的。很有才华的人啊,可能对节目的文艺范儿要求比较高,比如我觉得他们的字幕就很吸引人,像什么“这一生/我们又没有别的时间/想走多远/就走多远”,所以对于情节冲突的表现就不够。

        一个节目有黄金期就一定会有萧条期,这是必然的,所以我觉得已经做到第三季的《花儿与少年》在收视率上呈现疲态也是正常现象。

《花儿与少年》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明星自助远行真人秀节目,节目中“花少姐弟团”一块去旅行,没有经纪人,也不准带助理,在每天生活费有限的前提下在陌生的国度完成一次奇妙的旅行。目前为止已经播到了第三季,在刚播出第一季时我还冲着新鲜感去看了一下,第二季时只为了郑爽看了几期,到了第三季则一点都不关注了。

到了第三季,节目组的套路还是没有变,无非就是组CP外加撕逼。在第一季中,华晨宇和许晴就莫名的被组成了一对CP,甚至还一度传出两个人相恋的消息,在第二季中,许晴又来了,与其他人的不和也制造了花少史上最大的话题量,观众看节目就是冲着可以减轻压力,愉悦身心去的,并不是想看明星之间互相的勾心斗角,而且节目组的剪辑也在刻意地制造矛盾。本来是一次美好的旅行,但却也多了很多不美好的因素,到了第三季依然如此,古力娜扎和江疏影有了矛盾再和好,说实话,观众看的都累。

再者来说,其实《花儿与少年》这档节目本身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可以吸引到观众的点。在现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观众喜欢的都是比较有趣的,可以让人开怀大笑的节目,比如《奇葩说》、《火星情报局》等,而《花儿与少年》无非就是在看几个明星走走停停的旅行而已,缺少趣味性。尤其是目前已经到了第三季,节目的导演还依然延续前两季的模式,没有什么创新之处。第一二季的时候观众可能还会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关于旅行的综艺而怀着好奇心看一下,而到了第三季的时候就完全没有了再看的欲望,反正都一样,只是换了明星而已。

 总的来说,一档节目还是得不断创新,不断迎合观众的口味,否则只能面临收视率持续下降的后果。

《花儿与少年》第一季我看完了,《花儿与少年》第二季我看完了到《花儿与少年》第三季时时只看了第一集,剩下的很难再坚持看下去。

就第一集而言,《花儿与少年》还是很和谐的,但是却引不起我的兴趣。

当比较傲娇人们都聚在一起时,除了傲娇就是撕逼,经过磨合磨合再磨合,然后再通过镜头假装我们很好,大家都很相爱,你以为观众傻啊!自然有话题去讨论那些撕逼的人啊!但是人制作方更聪明就是靠这些话题,提高了其知名度。你就会看到一群也不怎么聪明的人一边骂一边看,但是对制作方来说,反正目的已经达到随便你骂去呗。

第一季是奔着塘主去的没想到会爱上其他人。被其他人圈粉。至于那个傲娇的塘主,和活的比较自我的公主,因为本人生活和精神达不到那个境界,所以还是接受无能。

第二季开始就是奔着第一季人员去的,可是旅游人员换了,但是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因为我喜欢毛阿敏,喜欢毛阿敏的歌声。当然也很喜欢率真的宁静,而小公主之所以能够继续下去应该与她能有话题相关吧!

前两季的人都是那种面和心不和但是整体而言还不错,换做是我和一帮不认识的人们去旅游撕逼是肯定的,和自己朋友还有呢!更何况是和一群刚认识的人。

相反第三季的人们,年龄差都不大,就是一群年轻人在玩耍,没有什么话题性。虽然环境很优美,其实我个人觉得那些旅游景点在国内都能找到类似的,其实没有多大的价值也不能给节目带来更多的收视率,而且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了提高。当审美程度达不到,又没有什么话题性,收视率下降那是肯定的事情。

作为认真看了前两季《花儿与少年》的小粉丝,可以说对这个问题相当有发言权了。不得不说前两季确实挺吸引人的,每一期都有看,情节跌宕起伏,特别吸引人,每一集都有矛盾冲突点,而且人设都性格突出,最喜欢的是第一季的刘涛和第二季的陈意涵。原本打算继续追第三季,开播前就对节目特别期待,但看了前两期我就放弃了,甚至觉得有点无聊。

首先,这一季的人设都太太太不突出了,大家的个性都挺平的,都是和平主义者。没有类似娇娇女许晴、能量女生陈意涵、奇怪女孩郑爽、耿直的宁静,典型大姐型的毛阿敏这种角色定位。大家年龄相近,自我个性又不强,实在是难以吸粉。除了舔屏江疏影的盛世美颜,也就记得被娜扎带火的防晒喷雾了。

第二,是从嘉宾的安排上,男生数量明显增多了,这也使前两季女人一台戏的情况得到了改变,男生一多,就没有之前一人照顾几个女生那么无助了,矛盾也少了。而且这一季年龄结构明显年轻化了,没有很大年龄差距,一群年轻人的旅行,生活方式上的摩擦也减小了。节目原来的两个亮点就在这一季被彻底打破了。

第三,这一季没有那么戏剧化了,前两季简直就像看电视剧。这个时代观众对太平淡的东西往往缺乏耐心,而且缺乏关注,所以必须用起伏和转折来抓住观众。这一季问题少了,关注度少了,话题少了,热度自然上不去。

综上,花少3这一季确实是不火了,跟同档期的《妈妈是超人》相比,少了很多趣味性。又没有《奔跑吧兄弟》那么搞笑,而且已经第三季了,盛极必衰,再好的节目也有看腻的一天。

2015年,湖南卫视推出《花儿与少年》,如今已经走过三季。从最初的全民追捧到如今的无人问津,为什么节目开始不好看了呢?

作为已经推出过三季并且前两季都比较成功的综艺节目,我认为之所以这一季会不好看了,主要原因在于节目的形式发生变化导致真人秀中的真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展示,而这一部分恰恰就是观众们所想要看到的。

在之前的两季中,花儿团成员的活动经费都是有限的,所以,除了旅游之外,花儿团成员们还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花销,于是就有了因为租车租房等问题引出的矛盾纠纷,这也是部分观众想要通过节目看到的。与此同时,就是在这样一个规划的过程中,可以让观众们看到除了演技好唱歌好这些明星的光环外还能看到他们对于生活过程中的精打细算合理安排,这是其他节目所不能带给观众的。所以,人们对于前两季的节目比较追捧。而在第三季中,花儿团成员们的住宿以及活动都是节目组安排好的,活动经费充足,再也没有了穷游这一说法,于是就像是一个游戏节目,再也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花儿与少年》。既然如此,观众们为什么不去看《奔跑吧!兄弟》这种游戏类节目或者是即将开播的《旅行的花样》呢?

再一个次要原因就是,《花儿与少年》已经走过了三季,很多当时喜欢节目的人群已经走进了另一个人生阶段,而节目形式的改变也减弱了大姐对节目的喜爱。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旅行真人秀节目出现在荧屏之上,既然没有看点,观众们也就没有必要一棵树上吊死,自然而然也就导致节目收视下降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常出去旅游的都是有钱人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