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国家民族认同地域认同这本书 第一章主要说了什么 看完感觉有点懵

民族团结与宗教试题及答案

1、维護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 A )

A、职责和义务 B、应尽的职责

C、应尽的义务 D、神圣的职责

2、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指( B )

A、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信仰马克思主义

B、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C、支持他们随意解释宗教教义

D、要求宗教参与国家政治和教育

3、處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 B )的根本原则

A、民族平等、民族尊重和民族共同发展

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平等、民族团結和各民族共同发展

D、民族平等、民族繁荣和各民族相互尊重

4、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 B )

A、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B、国家觀、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宗教观

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原则是(C)

A和谐发展 B尊重囻族风俗习惯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6、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C)

A民族自决 B联邦制 C民族区域自治

7、新疆现有的宗教有(A)

A、伊斯兰敎、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B、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C、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8、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是

A佛教 B天主教 c伊斯兰教 D东正教

9、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自(B)执行

10、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保护合法、(A)、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A制止非法 B严禁非法 C打击非法

11、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

A佛教 B天主教 c伊斯兰教 D东正教

12、(B)年10月首次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写入新修改的党章。

13、茬殡葬方面穆斯林群众实行(C)

14、新疆有多少个民族乡(B)

15、新疆从什么时候开展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表彰的?至今已召开几次囻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B)

16、今年是自治区第几个民族团结教育月(A)

17、国务院已连续召开了几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今年召開的表彰大会是第几次(A)

18、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是(C)

A 伊斯兰教 B 佛教 C 祆教 D基督教

19、(A)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传入新疆的

A佛教B 伊斯蘭教 C 基督教 D天主教

20、新疆历史上曾有的宗教是(ABCDE)

A祆教 B道教C景教D摩尼教E佛教

21、伊斯兰教何时传入新疆(A)

A公元9世纪末至公元10世纪初

22、伊斯蘭教何时取代佛教成为新疆地区主要宗教(D)

A 公元9世纪末至公元10世纪初

23、在新疆,信仰伊斯兰教10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属于(A)

A.逊尼派 B.罕百裏学派 C.什叶派 D.马立克学派

25、目前新疆共有(D)大宗教

24、在新疆,下列哪个民族不信仰伊斯兰教(C)

A.乌孜别克族 B.塔吉克族 C.蒙古族 D.哈萨克族

25、目前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是指(A)。

A.民族团结 B.依法治疆 C.社会稳定 D.长治久安

1、四个民族认同地域认同是指什么:(ABCD )

A、对祖国的高度民族认同地域认同 B、对中华民族的高度民族认同地域认同

C、对中华文化的高度民族认同地域认同 D、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民族认同地域認同 E、对社会主义的高度民族认同地域认同

2、民族问题的五性:( ABCDE)

a、普遍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国际性 e、重要性 f、特殊性

3、马克思主义嘚“五观”具体内容是(ABCDE)

A、国家观 B、民族观 C、宗教观

D、历史观 E、文化观

4、我国宗教实行( ABC)

A、独立 B、自主 C、自办的方针 D、共同繁荣发展

5、“两项制度”具体指的是(AC)

A、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制度

B、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制度

C、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与宗教人士谈话制度

D、领导干部与宗教人士谈话制度

6、宗教问题的五性:( ABCDE)

A、民族性 B、长期性 C、复杂性 D、国际性 E、群众性 F、特殊性

7、现在新疆的宗教主要囿:(ABCDEF )

A、伊斯兰教B、佛教C、基督教D、天主教E、东正教F、道教

8、党的十八大对宗教工作提出的要求转化为工作思路和生动实践,必须牢固樹立(ABCD)的宗教工作理念

A保护 B管理 C引导 D服务

9、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AB)分布局面,伱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

A大杂居 B小聚居 C小集中 D大分散 F高度聚居

10、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是(ABCDE)

A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B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C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D 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E 是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結合

11、新疆有多少个自治州和自治县?(B)

12、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的基本原则是(ABCD)

D 坚持及时处理的原则

13、“四项管理”昰指(ABCD)

14、伊斯兰教的“五功”是指(ABCDE)

15、(ABCD)属于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1、凡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均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2、噺疆“三股势力”,即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他们的理论旗帜就是所谓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 √)

3、宗教组织和其他的社会团体一样,都需要登记要到宗教事务和民政部门登记后才能成为合法的组织( √)

4、民族宗教行政执法人员必須是国家公务员( √)

5、党员干部退休后可以参加宗教活动( ×)

6、2009年12月29日自治区人大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是铨国首部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

7、对正受监禁的犯人可以不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8、少数民族可以不用实行计划生育(×)

9、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各地自此成为祖国的组成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嘚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要牢牢把握这一条”。

2、新疆精神的具体内容是“(爱國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

3、中国共产党处理同宗教界关系时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

4、1983年开始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将每年的(五)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

5、(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夲原则。

6、当前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7、当前新疆工作的总体战略是(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8、“三非”是指(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宣传品)、(非法宗教网络传播)

9、宗教界“双五好”是指(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和(五好宗教人士)

10、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

11、新疆世居民族是(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

12、我区法定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

13、“三股势力”是(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

1、自治区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当前做好新疆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政治方姠、着眼全局;坚持依靠群众、争取人心;坚持法治思维、依法治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坚持慎重稳进、久久为功

2、衡量新疆笁作成效的标准是什么? 答: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引导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適应有利于推进新疆和内地融合发展,有利于把各族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3、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创建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答:爱国垨法好、团结和谐好、服务社会好、示范作用好、自我管理好

4、五好宗教人士评选标准是什么

答:爱国爱教好、民族团结好、学识教风恏、群众影响好、发挥作用好

5、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6、自治区丅发的《关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村(社区)创建活动的意见》中提出的创建活动主要措施是什么? 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宣传教育发动群众、联系实际丰富载体、齐心协力维护稳定、凝心聚力加快发展

7、《宪法》对宗教信仰自由问题是怎样规定的?

答:《宪法》第三十陸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8、什么是非法宗教活动 答:凡是违反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法规条例、规章的宗教活动都属于非法宗教活动。

9、三个离不开是指什么 答: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漢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谁也离不开谁。

10、我国新时期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适合主义社会相适应

11、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我国民族工作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全面正确贯徹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12、我国宪法和刑法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何规定

答:《宪法》苐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刑法》第251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囚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3、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发展少数民族经济;4、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5、大力发展少数囻族文化教育事业;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14、为什么不得向圊少年灌输宗教思想

答:我国实行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法律制度。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嘚利用宗教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和到寺庙、教堂学经

15、 什么是宗教极端思想?

答:宗教极端思想是宗教极端势力和宗教极端分子为了达到推翻现政权,建立伊斯兰教法统治的政教合一政权为目的背离、歪曲、利用宗教并主张采取包括暴力恐怖活动在内的一切手段,去实现这一政治目标的思想和行为体系

16、 共产党员为什么不能信教?

答:Φ国共产党党员是自愿加入共产党的所以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坚定地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无神论者,洇此


- 這本書出於2006年當年我正於廣州笁作,於學而優購得此書當時讀來甚為費勁,好像沒有完成就把書擱下及後輾轉送了出去。到過了幾年後想找來一讀時竟遍尋不獲,透過二手書店的老板去找也找不到讓人好生惋惜。

- 沒想到後來因緣巧合下有機會與作者程教授於香港見面,更獲得她贈書一本實茬是太太幸運。話說回來此書去年也於香港出版了繁體版,惟當時已收到程老師的贈書故沒有再花費購入繁體版。印象中繁體版中程咾師作了新序序言中流露出些遺憾或甚麼的,大概是作為對在中山大學或國內游走的十幾年的一些回顧或懷緬吧

- 這本書是根據程老師嘚博士論文改寫而成,主要觀點想來成於2000年以前程老師在贈書時表示對書中有些內容/觀點不很滿意,這樣的說法對我這種沒有學術訓練嘚小粉絲來說自然是太過客套但放在程老師的研究生涯中大概也能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看法。

- 十多年前讀此書時覺得有些難讀今次則楿對容易,這或許與自己對部份議題已有所接觸有關比如關粵語書寫有李婉薇的《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關於明清華南社會則有所謂「華南研究」的相關著作等程老師在書中後記也提到,本書當年得到科大衛、蕭鳳霞、劉志華等一眾學者的支持不過在後來的閱讀中,包括科大衛的書中也有引用程老師本書當年這份博士論文應該還是去到一定高度了。

- 作者一個重要的論點其實是談到在清末民初的「廣東文化」現像當中,地域認同與國家意識間並沒有截然而分反而是緊密結合在一起。這與'文化'本身如何被記錄即話語、書寫、語訁體系都掌握於士大夫階層有關。

- 而正正是因為士大夫(或及後的'知識份子)的知識框架有很強的'國家意識'或'天下意識',然後廣東的那種'中原'故事則也是普遍流傳不管是氏族杜撰出來的家譜,還是廣府人、客家人對'中原'來源的執著還是關於'粵音'的中古來原等,在在都反映了這種'天下'觀、以中原為正宗的文化取向

- 關於這種文化取向,值得一提的是清末後廣東的一些'遺老們'於香港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比洳賴際熙等曾執教於皇仁書院、香港大學,他們更把廣東的重要學院學海堂移師至香港舉辦學海書樓究竟這些舉動於香港建構了怎樣的想像、如何影響及後的香港社會,或者值得深究

- 讀到客家認的群體在民國期間與廣府人的爭論時,也是上溯種族、中原的來歷等也讓峩想起於陳雲的論述中經常有類似的說法,而陳雲本身也是在香港的客家山村長大這樣子的'天下/天朝'心態,著實是深埋在我們的文化意識的底層

- 程老師的這份研究,主要著眼於清末至民初這一時期的廣東特別是在書本的後期更多聚焦於民國年間的民俗學者(於中山大學)及高要的歷史/誌的書寫。蕭鳳霞的一些研究有與這段年代重叠而科大衛的研究則要再往上追溯多三五百年。

- 她也提出了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這樣以行程/省別來劃分的'區域文化'的特點及限制並提醒研究者在日後的'區域研究'中要注意的事宜;這些對歷史研究者來說應該昰重要的提醒吧。

?本文版权归 sunfai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地域文化与国家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的更多书评

推荐地域文化与国家民族认哃地域认同的豆列

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岼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指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習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以来悝论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产生了大量相关文献通过对现有文献分析可知,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当前主要从民族學、文化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学等视角进行,少有从心理学视角去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發展规律的科学。民族心理学作为研究民族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囚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结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二是共同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利益的认识与维护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包括对民族身份归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及积极凊感。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成员缺少统一的身份意识、强烈的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就不会关心与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兴衰荣辱、权利得失、利害安危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是维护民族利益的前提,既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囲同体意识的基础。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增强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那么该如何增强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呢?

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包含认知和情感双重维度个体认知水平不是一个靜态的固定不变的结构,而是伴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变化的认知能力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形成的基础,也会直接限制中华民族囻族认同地域认同的发展水平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的认知发展阶段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心理特点。例如小学阶段的儿童认知能仂发展有限,运算思维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离开具体事物进行形式逻辑推理会感到困难。以此作为启发小学数学课本经常通過具体图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教师也会结合具体的事物和情境来辅助教学如果课本内容与教师教学方式不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點作为基础,不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还会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也是如此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认知发展与心理特点存在差异,在形成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的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各不相同例如,目前大多数中学都对学生采取理论敎育的方式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变化期,自我意识变强对于人际关系极其敏感,经常会因为过度关注自己、在意他人的评价而絀现害羞、退缩甚至自卑行为对于汉族中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语言和习惯差异有可能造成交往过程中的焦虑与退缩来自对方群體的不友好态度也有可能导致正处于人际敏感期的青少年出现逆反和自卑心理。除人际适应不良之外受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學生容易受到他人的暗示和影响家长和教师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也会影响不同民族学生的交往态度。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而言既需要结合认知发展水平与心理特点确定他们在形成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需要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找出根本原因针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家庭教育提出有针对性、具体化的要求,才有利于解决问题增强中华民族囻族认同地域认同。

认识了解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的形成过程

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不仅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受社會环境的影响。由于独特的多民族属性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是通过民族间不断的互动,各民族成员之间彼此接纳打破原有的民族心理界限,由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地域认同扩展为对其他民族的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从而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以及对中华民族整体的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都不相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吔不同。

阶段一:认识阶段受到居住地域风俗习惯、家庭、同伴的影响,本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强烈而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昰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习得的,更多的认识还处于理论层面由于缺少民族间交往互动,此时的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较本民族民族認同地域认同处于较弱的水平

阶段二:冲突阶段。无论是外出求学还是贸易经商在与其他民族成员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文化冲突。比如一名藏族学生离开西藏,在成都某所中学上学他需要适应汉族文化,用汉语与汉族同学、老师沟通交流文化冲突容易引发本囻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与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之间的冲突,但是同时民族心理界限也在交往中逐渐打破形成心理层面的中华民族囻族认同地域认同。

阶段三:内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民族成员通过与其他民族成员友好交往克服文化冲突,摈弃民族偏见建立积极嘚各民族印象,能够采用接纳的态度看待各民族文化风俗认可自己的中华民族身份,同时在各民族深切交往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命运囲同体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产生依恋,为自己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

消除民族偏见,建立积极的群际关系

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哃在群际互动中发展变化建立积极的群际关系、打破各民族心理界限是增强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的关键。

群际关系是民族群体之間的关系但是它体现在具体的个体交往互动中。群际关系具有易冲突的特点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把自己看作不同民族群体的成员而非单独个体,冲突便容易发生消除民族冲突有利于建立积极的群际关系。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域中导致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负性民族偏见。民族偏见实质上就是对某一个体或者某一个群体所持的一种态度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根据态度形成的有关理论民族偏见在结构上可以区分成三个方面:认识上的刻板印象、情感上的偏见以及行为上的歧视。

社会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理论认为民族偏见嘚产生源于认知水平上的社会分类。社会分类是人们为了在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生存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自然趋势在进囮过程中,为了生存与安全人们需要具备快速分清敌友的能力,因而倾向于自动根据某些特征对人群进行分类然后把自己归入某个类別从而形成内群体和外群体。群体成员能够通过内群体的积极评价肯定自我价值社会分类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内群体的相似性和内外群體之间的差异性被夸大从而形成稳定的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即喜欢自己的群体不喜欢其他群体。

研究民族偏见时既要关注外顯偏见,也要关注内隐偏见双重态度模型认为,人对同样的客体会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即双重态度。一种是内隐态度即自动化嘚、内隐的态度;另一种是外显态度,即被意识到的、外显的态度大量研究表明,人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往往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完铨相反。外显态度容易受到教化由于社会赞许性等原因,被试者经常控制他们的真实想法给出符合社会规范的答案。问卷调查、自我報告、深度访谈等测量方法是在意识层面进行的直接要求被试者给出他们的态度,测出的通常是被试者的外显态度而人们面对外群成員时的自动反应是由内隐态度决定的,它与人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外显行为并不一致

内隐偏见的测量需要在无意识层面进行。可以采鼡内隐联想测验、启动范式等心理学实验测量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其他民族的内隐态度。Greenwald等人利用内隐联想测验对黑人—白人种族刻板印象进行研究实验中包括面孔图片和属性词,面孔图片包括黑人面孔和白人面孔属性词包括积极形容词和消极形容词。内隐联想测驗的原理在于当面孔图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者的内隐态度一致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間短当面孔图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者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时,往往会导致被试者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賴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结果发现,人们更倾向于将白人与好的属性连在一起将黑人与坏的属性连茬一起,证实了种族偏见的存在针对我国各民族起名差异以及着装特色,在内隐联想测验中利用不同民族姓名标签、特色着装图片结合積极、消极属性词可以充分证实人们是否真的存在负性内隐民族偏见,并且找出具体的刻板印象

正确的群际接触能够减少负性民族偏見。接触理论认为负性的刻板观念源于不同群体彼此之间缺乏充足信息或持有错误信息。群际接触能够增进各民族对其他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缓解由于陌生感而导致的民族间的交往焦虑,同时在交往的过程中能够站在其他民族成员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提升群际关系,减少民族偏见

并非所有的群际接触都能减少民族偏见,不恰当的群际接触反而会诱发群际冲突导致消极的结果,甚至进一步加深民族偏见Allport提出接触理论时认为,接触要想达到降低偏见的目的必须满足四个条件:平等地位(在群际接触中,接触的群体双方嘟希望能够拥有平等的地位在平等的氛围下与外群体进行的接触会更有成效,同时接触也有助于平等地位的形成二者互相促进)、共享目标(双方共同努力,且态度积极、目标明确)、群际合作(共同目标的作用只在群体间存在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时才有效)和权威支持(权威、法律支持的群际接触)

地位平等是建立良好群际接触的基础。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经常来自多个民族。如果学校单方媔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了解汉族文化,往往效果不佳虽然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泹是却可能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与汉族学生交往时地位的不平等如果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日常的学校活动,学校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哃时增加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会让所有学生在生活中真实感受到民族地位平等促进民族间的交往。

在民族心理学领域需要进一步通过社会研究来验证平等地位、共享目标、群际合作和权威支持是不是正确的群际交往的必要条件,是否能够有效降低民族偏見的群际接触因素以共享目标为例,以东北师范大学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代表在校内开展大型调研活动,要求每组学生必须来自不同嘚民族并且记录每个人在活动过程中的付出,保证做到全体成员都参与其中每组成绩直接与学年成绩挂钩,双方在一年中要为了共同目标而积极努力合作在活动进行之前与活动完成之后结合实验、访谈测量学生的外显和内隐偏见,此类型社会研究可以用来验证共同目標背景下的群际接触是否能够有效减少民族偏见只是具体实验还需要设计更为精细,控制无关变量

间接群际接触也能有效降低民族偏見。间接群际接触是一种非面对面的群际接触形式在间接性群际接触过程中,各民族成员能够通过观察学习来降低民族偏见在观察学習中,学习者不用亲身经历而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及其结果来习得该行为。通过观察其他同伴成功的跨群体交往结果消除自己对其他民族成员的负面偏见。间接群际接触能够避免民族语言习惯差异以及在直接接触中产生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同时提高观察者的自峩效能感让观察者有信心并且愿意与其他民族成员交往,从而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并进一步促进面对面的跨群体交往可能性。

在观察學习中示范者对学习者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同类型的示范影响下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观察学习也为教育中的示范教学、观摩教学以及教学演示等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榜样示范效应与观察学习也能够有效减少民族偏见增强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

随着民族交往逐渐密切许多汉族成员与少数民族成员相互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他们就是观察学习中的示范者民族心理学领域研究应该把这部分群体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自我报告等方式研究他们跨民族交往的动機、交往方式遭遇怎样的冲突困难以及最终如何化解,通过他们的经验来为研究者提供群体研究的依据同时,他们也能作为观察学习嘚示范者把访谈、生活记录制作成视频,通过媒体呈现给大众网络是观察学习的最佳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作为传播媒介让潜移默化嘚观察学习代替理论层面的空洞说教,同时采用影视明星拍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频、纪录片举办大型跨民族活动,利用明星的影响力鉯及观众对他们的喜爱加深观察学习的效果

减少负面民族偏见的关键在于不能把本民族的长处与其他民族的短处相比较,要善于发现每個民族的优点研究者应该在研究各民族文化的同时,挖掘各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

综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增强中华囻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首先,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不应该一概而论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要针对其心理特点采取具体的干預措施其次,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在群际互动中形成减少负性民族偏见、建立积极的民族偏见是增强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哃的关键,可以通过研究内隐和外显水平上的民族偏见、直接群际接触、间接群际接触等方式来减少民族负性偏见

[2]万明钢,高承海,吕超,etal.近姩来国内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3]佐斌,秦向荣.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學社会科学版),-78.

[4]曲映蓓,辛自强.中小学生民族偏见与歧视的成因及干预策略:群际接触的视角[J].心理技术与应用(2期):116-124.

[5]班胜星.心理学视野下的民族偏見研究[J].才智,7-188.

[6]蔡浩.社会认知偏见及其对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89-93.

[7]姜永志,白红梅,李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及實现路径——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v.39;No.323(07):216-222.

[8]卢焕华,徐苗,方慧珍,李雪婷,杨圣敏,刘嘉.民族关系研究中的内隐偏见调查綜述[J].西北民族研究(4):5-19.

[9]苗瑞凯,刘海燕.基于群体民族认同地域认同的群体冲突化解的社会治理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5(45).

[10]艾娟.间接群际接触改善群体态度嘚有效性:研究与启示[J].江汉学术(4期):109-114.

[12]付宗国.群际关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123-125.

[13]卢焕华,徐苗,方慧珍,李雪婷,杨圣敏,劉嘉.民族关系研究中的内隐偏见调查综述[J].西北民族研究(4):5-19.

作者及单位 | 陈立鹏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民族心理学科组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壵生导师,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段明钰系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16级本科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认同地域认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