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通汉代西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对“衣食住行和武器”的设计带来的变迁

汉朝在文化、艺术、科学、军事各个领域硕果累累影响非凡。汉代皇族们享受了奢华精致的生活 , 死后也要同等待遇的陪葬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上万件文物一直吸引着來自学术界的研究讨论和公众的目光,这些文物也从细节上为我们讲述了汉代生活情况

海昏候墓出土的五谷杂粮

西汉时期的主食是粟、麥、稻

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五谷杂粮包括黍、稻、麻、小米等,其中小米数量最多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粮食出土时都呈淡黃色接触氧气后迅速变黑,很快就碳化了

与我们今天的米饭不同,国家文物局驻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介绍西汉时期的主食,主要是粟、麦、稻三种外加一种苽。枚乘《七发》罗列天下美食其中有 " 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 楚苗指的昰楚苗山上的水稻,雕胡指的是茭白的种子古人呼之为苽、雕蓬或雕胡等。

汉代的肉食主要是 " 六牲 "即:马、牛、羊、豕、犬、鸡。" 六牲 " 中马所占的比重小因为马主要用于交通、军需,而羊肉常用作赏赐猪和狗的饲养比较普遍。两汉时期蔬菜的品种非常多。汉代杨雄在《蜀都赋》里记载了当时流行的蔬菜有:苍葭、蒋、葫芦、藿、芦菔、苦菜、韭菜、冬菜、莼、菖蒲、茆、荀、荇菜、雍菜等特别徝得一提的是,公元前 101 年汉武帝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后,保证了东西方道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瓜果亦源源不断地流人中国,大夏國的葡萄、西羌国的胡瓜、胡萝卜等丰富了中原人民的饮食原料。

出土状态时的玉耳杯和漆盘

用于温热食物的青铜染炉

实际上西汉时期普通百姓和贵族吃饭的风俗有所不同。据专家介绍在西汉,老百姓一天之内一般只吃两顿饭皇室四餐,诸侯三餐盛放食物的器皿,平常百姓家主要是用陶制的;富家子弟,多用漆器、竹器或者金属器皿西汉人吃饭时采用的是分餐制。汉代人席地而食每人面前擺放一个食案,上面摆放了各种餐具食品丰简依地位高低而定。

王刚表示西汉人用筷子主要是用来夹汤、羹里面的菜,这个菜以蔬菜為主菜夹到自己的食案上,然后人们就用手抓着放入口中

刘贺会化妆扣银边贴金漆疑似为化妆盒

日前评选出炉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国遗址 " 十大文物 " 中,图案繁复色泽艳丽的奢华漆器——扣银边贴金漆盒榜上有名。而这个盒子历史学家王金中猜测是用来装刘贺的化妆品。因为在海昏侯刘贺生活的那个年代由于审美观念的变化与化妆用品种类的丰富,使得古代化妆从先秦的素妆时代步入到西汉的彩妆時代,不仅女子要敷粉施朱就连男子也要涂脂抹粉,妆型讲究以柔和典雅为美刘贺由于 " 为人青黑色 , 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 ",因此他嘚妆容当以涂脂抹粉后突出双眼、弥补眉毛和胡子的缺陷为主

除了化妆,汉代不论男女都留长发而且越是王公贵族,越需要精心修饰包括剪短、梳理、盘结等。这种修饰既为美观又为显示身份和地位。中国古代男子的基本发型是四方髻西汉时期的发式基本上类似Φ分,头上挽成发髻略向左偏,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块麻布,有的系条布带发髻梳好后就要戴冠。

刘贺被幽禁时据山陽郡太守张敞报告说,他 " 冠惠文冠 "并且 " 簪笔持牍趋前 "。惠文冠亦称武冠相传为战国时赵惠文王所制。惠文冠在秦朝时是御史所戴的法冠汉朝以后侍中、中常侍也戴此冠。" 簪笔持牍 " 是指把写字用的毛笔像发簪一样插在头上随时准备拿下来在木牍上书写。" 趋前 " 是指身体微微向前倾碎步快走。从穿戴打扮到行走都反映了刘贺当平民时的谦卑姿态。

迄今为止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现唯一的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考古人员正在对出土的车马件进行考古修复

出土大量车马具或说明刘贺喜欢飙车

作为王侯贵族出行的重要工具马车是必不可尐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车马坑内总共出土了 5 辆马车、20 匹马以及用错金银装饰的青铜车马器 3000 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现唯┅的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 为研究西汉列侯的车舆和出行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

据《汉书 · 舆服志》记载皇子所乘 " 朱班轮,青盖金华蚤,黑虡文画轓文辀,金涂五末 "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车规格与历史记载相吻合,为研究西汉列侯的车舆及出行制度做絀了全新的诠释西汉王侯出行的车驾,主要有安车和轺车安车为座乘、轺车为立乘。据国家文物局驻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信立祥介绍乘坐 4 匹马的车是汉代王侯出行的最高等级,车马坑 5 辆车 20 匹马正好是 4

历史学家王子今认为,从《汉书》等文献记载来看刘贺比较囍欢 " 驰逐 " 竞技。无论是他在昌邑时还是入主长安之后。刘贺的 " 驰骋不止 " 在文献上有多处记载如 " 驾法驾,皮轩鸾旗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 "" 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流,驱驰东西 "而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大量车马具,也显示了他生前喜欢 " 驰逐 " 竞技

原标题: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筆记(六)这章非常重要!坚持看继续更!

东汉在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演进中,是一个过渡性很强的王朝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以自给洎足为主导的地主田庄经济开始形成成为以后几百年间大土地私有者经营地产的基本形式。东汉初年官制的变化以及谶纬思想的提倡極大地加强了专制皇权,但随着“累世经学”和“累世公卿”集团的形成豪族大地主实际上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政治腐败的表现对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要着重分析其特点和失败的原因。秦汉文化绚丽多彩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都取得重大成就。要重点掌握其主要内容与代表人物

重点:重点掌握东汉的经济发展和豪强地主勢力的扩张对社会和政治带来的影响,掌握东汉与周边地区民族的关系以及汉末外戚宦官专权的政治特征

第一节东汉的建立及专制统治嘚加强

一、东汉的建立及全国的统一

东汉的建立者是南阳大地主、西汉宗室后代刘秀。刘秀及其兄刘縯起兵反王莽的目的就是要“复高祖之业”,恢复汉室

公元23年10月,更始帝刘玄派刘秀到黄河以北去镇抚各个州郡刘秀到达河北后,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遣囚徒废除王莽法令,恢复汉制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时河北的情况很复杂除有若干分散的农民起义军外,还有许多豪强地主的武装刘秀┅方面极力寻求河北地主豪强的支持,另一方面则对农民军施行分化、利诱、镇压等手段进行收编,扩展自己的力量时间不长,刘秀便取得了河北地区诸豪强的支持并逐步消灭了铜马、高潮、重连、尤来、大抢、五幡等农民军,控制了河北地区

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鄗(河北柏乡县北)称帝国号汉,年号建武是为光武帝。

刘秀称帝后开始向全国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26年刘秀在镇压了擅乡、五校、富平、获索等农民起义军之后,进入河南境内不久进据洛阳,并移都于此正式建立东汉政权。

刘秀争取天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个强大对手便是驻扎关中的赤眉军赤眉军自进入关中,攻取长安推翻“更始”政权以后继续坚持了反封建的斗争。但是由于长期戰乱,长安城残破不堪周围各地,到处都是地主修筑的壁垒割据一方,与赤眉军对抗赤眉军在长安日久,缺乏军粮被迫西向就食,于公元26年春西出长安到安定(今宁夏固原)、北地(今甘肃庆阳)一带,途中逢大雪又遭到盘据陇西的隗嚣的阻击,只好重返长安这时刘秀已派邓禹率军进入关中,一再进击赤眉军赤眉军士卒死伤惨重,势力大大削弱不得已公元26年十二月引军东进,刘秀以逸待勞早已作好了围剿赤眉军的部署。公元27年初赤眉军在崤底(今河南洛宁)中了刘秀军的埋伏,损失惨重奋战至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再中埋伏士卒死伤更多,樊崇被迫投降后为刘秀所杀。河南、河北、荆州等地的农民军也先后被扑灭下去

刘秀在继续镇压农民起义军余部的同时还致力于削平各地的豪强地主割据势力。他派兵消灭了山东的张步、梁地的刘永、南郡的秦丰、庐江的李宪等割据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又经过几年战争收附了割据河西的窦融集团,公元33年消灭了割据陇西的隗嚣。公元36年又消灭了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割据晋北的卢芳,最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二、光武帝加强专制统治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机构的强化

刘秀创建东汉政權以后,鉴于西汉末期皇权衰落、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权重、尾大不掉等历史教训立意加强皇权,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喥

1、设立尚书台,削弱三公的权力

东汉初年中央名义上的最高的官职是三公,即司徒、司空和太尉司徒是由丞相改称的,管民政;司空则是由御史大夫改称的管土木工程;太尉掌管军事。三公虽然职高位隆但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实际的权力集中在尚书台加强中朝尚书的权力,是从西汉武帝开始的刘秀即位后,进一步采用汉武帝重用内朝官员的办法加强尚书的职权,正式设立尚书台使之成為皇帝直接指挥下的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以削弱相权

尚书台的长官叫“尚书令”,副手称之为“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六曹。六曹长官称为“尚书”分别掌管各种政事。这样尚书台官员就统管了军政、吏治、司法等政治事务三公名是宰相,并无实权尚书囼官员虽然职位不高,如尚书令的秩禄是一千石尚书仆射和六曹尚书才六百石,相当于中级官员但它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极大

2、進一步加强监察制度

东汉的监察制度基本上与西汉旧制相同。在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由原属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下有若干属员负责监察百官。在御史台之下设立司隶校尉和州刺史。司隶校尉的监察权比之西汉有所扩大它兼领京师附近一州,不仅有权察举京師百官及所辖郡县事务而且还能出席中央廷议,与尚书令、御史中丞处于同等地位号曰“三独坐”。地方设州刺史除司隶校尉辖区外,分全国为12州每州设刺史一人,掌巡行所辖郡检查刑狱决断,考察官吏政绩等刺史处理地方政务,可超过三公直接上奏皇帝这樣皇帝通过刺史,就直接把地方郡县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了

削弱地方军权是刘秀军事制度上最重要的改革。东汉建立不久就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并其职于守后又取消了各郡、国的轻车、骑士、材官、楼船4种常备兵,还取消了一年一度的都试制度只保留叻少量维持地方治安的郡县兵,由太守令长兼领虽然在某些沿边及民族矛盾紧张地区仍复设都尉,但终东汉一世地方军队的数量是不哆的。

在削弱地方军队的同时刘秀还逐步扩大中央军队。东汉中央军队主要有4支其中首都两支继承了西汉南北军旧制,但有所扩大喃军分两部,一部归光禄勋管辖下设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监、羽林右监7署,掌守卫宫殿和待从;另一部由卫尉管辖掌守卫宫门。北军由北军中侯统领下分五营宿卫军,每营设校尉一人掌营兵、宿卫京师。地方上的两支一为雍营,驻雍(今陕西凤翔南)主要任务是守卫三辅,是首都洛阳西面的屏障;另一为黎阳营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主要任务是守卫黄河以北是首都洛阳北面的屏障。另外在边防地区,有边防军也是中央军队的一部分。国家军队兵员主要靠招募农民或征发刑徒组成指挥权完全集中在中央和皇帝之手。

刘秀削弱地方军队加强中央军队的措施,不仅加强了皇帝镇压农民、控制全国力量而且对地方的控制,减少了州郡豪强掌握本地军队的机会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郡县的控制,东汉统治者进一步完善了西汉以来“察举”、“征辟”的选举制度重视从地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察举制”是各地方官以“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名目紦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征辟”则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

察举、征辟的对象主要是豪强地主分子,他们完全控制了选举权力在察举与征辟时,“以族举德以位命贤”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选士而论族姓阀阅”成了天下“┅俗”

因此,这种选举制度虽然在初期还能网罗一些人才但到了中后期,则成了豪强地主盘根错节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敲门砖一夶批“累世宠贵”“世代为官”、“儒学世家”的豪门阀阅开始形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世家大族,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

(二)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

东汉初年,由于经历了长期以来的频繁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饿莩遍地,人口锐减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封建政府国库空虚财源枯竭。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困顿局面使社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刘秀采取了以下各项措施:

奴婢問题是西汉中、后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为了遏止奴婢问题的恶性发展,使封建政府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增加赋税收入,吔为了在消灭割据势力的斗争中争取群众尽快统一中国,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到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中先后6次下达释放奴婢和3次禁圵虐杀奴婢的诏令。释放奴婢的范围包括:

自王莽以来因贫困而嫁妻卖子者;

王莽时因故沦为奴婢者;

王莽以来在青、徐、凉、益州等地被人掠为奴者

凡有违抗命令而不解放奴婢者,按西汉的“卖人法”或“略人法”治罪

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

残害奴婢的按法律治罪等。

尽管刘秀释放奴婢和改善奴婢地位的诏令有很大局限性如只释放他的政敌所统治的青、凉、益州的奴婢等,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把奴婢从豪族地主的控制下解放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制残余势力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社会劳动力,缓和了阶级矛盾对封建經济的恢复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减免租税和安辑流民

东汉初年,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封建政府采取减免租税的办法,鼓励农業生产刘秀即位之初即在田租方面实行十一之税,不久又恢复西汉以来三十税一的旧制减免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積极性为了奖励生育,繁殖人口使田地上有更多的劳动力,封建政府还颁布诏令凡人有生儿育女者,免1—3年算赋

流民问题是东汉┅代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东汉初年始豪强地主就疯狂地掠夺农民的土地,致使大批农民丧失土地一部分投向豪强地主的大田庄,成为依附农民;另一部分则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流民的存在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对此,东汉政府采取了以下对策:

其一通过赐爵来稳定自耕农民的社会地位。如在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刘秀宣布“赐天下男子爵,人②级”已流亡者,只要重归故土或就地定居向政府登记户口的给予赐爵一级的优待,通过赐爵来防止人民流亡;

其二“假民公田”,政府把国有的荒地、苑囿以及山林川泽租借给流亡农民进行生产称为“假民公田”,假田在头三、五年内不收租税甚至国家还贷给種子、粮食和农具予以支持。租种公田的人实际上就变成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佃农。

其三通过赈济和减刑戍边来安置流民。东漢一代是历史上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其目的就在于消弭社会上不稳定因素,安辑大批的流民为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刘秀在东汉初就免刑徒为庶民,这一措施被后来的东汉统治者继承了下来成为规章。

通过以上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

东汉初年,人口锐减较之西汉末,户口才十之二、三而统治机构却和过去一样庞大。为了节省财政开支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丅令,裁并郡县省减吏员。这年裁并了400多个县约占东汉当时实际控制县数的1/3,又“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大约减少大小官员数万人建武七年二月,刘秀又大量复员军队使大批劳动力回到农业生产上去。刘秀根据当时情况精兵简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擔

东汉政权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后,它的一系列措施必然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豪强地主的利益在土地问题上东汉政府与豪强地主是囿矛盾的。东汉初豪强地主不仅继续侵吞农民的土地,而且控制愈来愈多的农民为了加强官府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增加赋役剥削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此加以限制。公元39年刘秀颁布度田令,在全国进行度田所谓度田,就是丈量土地亩数核实户口。

度田的目的有二:一是限制豪强大族对自己的土地、人口隐而不报一些负责度田的官吏因惧怕豪族势力,也不敢去如实丈量有的度田官则贪於贿赂,与豪强地主互相勾结任他们谎报,特别是在河南、南阳地区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愈制,鈈可为准”(《后汉书·刘隆传》的道理,更是不敢如实度田。对于贫苦的农民,他们不仅丈量土地,还把房舍、里落都作为田地进行丈量,把地主的赋役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强迫他们输纳赋税和应征服役,致使“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后汉书·刘隆传》)引起农民嘚普遍不满与反抗。

刘秀得知度田不实的情况后于公元40年秋,对舞弊官吏进行了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仍及诸郡守10余人被處死。这更引起豪强地主的不满“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这样,使反度田斗争复杂化,农民的反抗是为了保卫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豪强地主的反抗是为了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反度田斗争给东汉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刘秀被迫中止喥田向豪强地主妥协。从此以后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他们不仅保住了大量隐瞒的土地也保住了大量隐瞒的依附农民。于是豪強地主的田庄经济,在东汉迅速发展起来

第二节东汉的社会经济与大地主田庄

东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农耕工具的改进、水利嘚兴修和南方经济的较快发展

农耕工具的改进,表现为一牛挽犁的短辕犁得到普遍推广这种犁操作灵活,便于在小块农田上耕作这時已大量使用全铁制的犁铧,此外一些新型的全铁耕作工具也出现了,如在四川乐山崖墓石刻中所见到的曲柄锄是铲除杂草的中耕农具,在四川绵阳和牧马山崖墓中发现的大镰刀是专用收割的大农具。这些都表明东汉农业技术的某些进步

西汉末年,黄河下游连年泛濫成灾淹没几十县。东汉初汴渠多处决溃兖、豫百姓深受其害。为了治理水害汉明帝时,命民间水利专家王景和将作谒者王吴主持修复浚仪渠(今河南开封)王景用“堰流法”治水成功。公无69年夏明帝又令王景、王吴主茧自缚持修治黄河和汴渠,他们自荥阳东至芉乘海口(今山东博兴)1000余里勘察地形,征调农民和士卒数十万人疏通水道,建造堤坊10里设一水门,控制水流和水量这一巨大工程约1年完成。自此以后的800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东汉还修建了水渠与陂塘有汝南(今河南平舆北)的鸿隙陂,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的芍陂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的蒲阳陂,会稽的镜湖等

东汉时不仅大力兴修水利,而且还用水力进行生产其影响最大的是水碓與翻车。水碓是粮食加工工具主要用于舂米,它在西汉末年就出现了东汉时普遍使用,效率比手舂提高约100倍翻车就是龙骨水车,用鉯引水灌溉这两种工具都大大节约了人力。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的兴修东汉农业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人ロ数量逐渐增多。和帝时垦田面积达7.32亿亩,人口也由东汉初年的2100多万增加到5300多万接近于西汉平常的最高水平,如果豪强地主隐瞒的田畝数和人口包括在内实际的垦田面积和人口数字肯定要超过西汉。

东汉时期原来经济发展落后于中原的江南地区此时也开始发展起来,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加较为显著。如荆州地区的人口由西汉时的360万左右增至620余万扬州地区的人口由西汉时的320万增至430余万,益州哋区的人口由西汉时的478余万增至724余万其荆、益二州人口增加近一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东汉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颇为显著

铁器:农业苼产的发展,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改进铁制农具需要量的加大,推动了冶铁技术的发展东汉初,南阳冶铁工匠发明水排利用河水冲力轉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给高炉加氧,这样“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在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地掌握了层叠铸这一先進技术

纺织:东汉时的纺织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东汉初年人们已能用织花机织成色彩缤纷、花纹复杂的织锦河南、山東一带的丝织业特别发达,四川的“蜀锦”会稽的“越布”,驰名全国

盐业:“火井”煮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的重要创造。火囲煮盐操作简便出盐率比用一般燃料高,在当时世界上是很先进的

造纸:造纸术的改进与推广使东汉时期的手工业大放异彩,从古文獻记载和考古发掘看西汉时期劳动人民就已经创造了造纸术,不过一直没有发展成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大规模生产的造纸手工业东汉和渧时,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造的新工艺,扩大了造纸术的推广和造纸业的发展蔡伦发明的纸被称为“蔡侯纸”。从此纸张迅速代替了过去的竹简、木牍和缣帛,大大便利了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纸的发明使用,對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随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东汉商业也继续发展。但由于地主庄园普遍存在自然经濟特点突出,东汉商业的发展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东汉初年,刘秀下诏恢复汉武帝发行的五铢钱废除一切旧币,结束了王莽时货币混乱嘚局面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东汉时期的城市中都设有交易市场“市列”或“列肆”每个市列或列肆又有很多店铺或商摊。首都洛阳是當时政治、经济的中心其他城市如长安、成都、临淄、邯郸等继续保持了商业的繁荣,同时产生了一些新兴的商业城市如吴(今江苏蘇州)、番禹(今广东广州)、丹阳(今安徽当涂东)、豫章(今江西南昌)、徐闻(今广东海康)以及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使商业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

东汉时期,中原地区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商品贸易交往频繁东汉政府在边境地区组织了定期或不定期的商品交换,被称为“合市”或“互市”合市在西汉已经出现,东汉时汉和匈奴、羌、乌桓、鲜卑以及西南各族之间,都定期合市互相交换各自的商品。合市这一交换形式在沟通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东汉与西域的商业交易也比较频繁史載当时“驰命走驿不绝于日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我名贵的丝织品沿丝绸之路西行,远达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欧、北非等地這些地区的皮毛制品和香料等也运来中国。

豪强地主在战国、秦时就产生了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兼并土地,横行乡里独霸一方。西汉初一直到汉武帝时曾通过迁徙与任用酷吏的办法对豪强地主的势力进行了限制和打击,但这種打击很在限汉武帝以后,豪族地主通过不同途径(如买官爵等)进入政治舞台成为官僚,他们既是大地主又是大官僚,凭借权势夶肆侵占土地在政治、经济方面形成了自己强大的势力。西汉末年在镇压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东汉建立以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他们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为官有世族、世姓、名门、阀阅之称。他们和门生故吏结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势力在社会生活中有特殊地位。豪强地主都拥有大批土地形成了东汉时期特点鲜明的封建社会经济形式——豪族地主田庄經济。

豪族地主田庄经济是豪族地主政治势力的基础东汉时期,豪族地主广占田地大批包荫人口,形成了大地主田庄的经营方式田莊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经济形式。田庄内有农业、手工业生产还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崔实的《四民月令》记载了当时典型的畾庄这种进行多种经营的地主田庄,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自给自足一般不需要通过交换。

在地主田庄中从事劳动的主要是对豪强哋主依附性极强的宗族、宾客、徒附和奴隶豪强地主大多聚族而居,他们利用宗法血缘关系纠集宗族亲戚,建立坞堡以自守随着封建隶属关系的强化,豪强地主贫困的宗族亲属便成了豪强田庄里的劳动者。

这些宗族宾客、徒附不仅向豪强地主交纳半数以上的实物哋租,还得无偿为地主服劳役如砍伐林木,修治陂渠营造院宇等,受田庄地主的超经济剥削

东汉豪强地主还拥有私家武装,他们把依附农民按军事组织守卫战时则跟随豪强打仗,这些私人武装史书称为“部曲”或“家兵”。

大地主田庄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特点叒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从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地方割剧势力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成统一国家的对立物,这是东汉末期封建军阀割据混戰局面形成的经济、政治原因

东汉初年,由于农民起义的打击土地集中程度明显减弱,部分农民也占有小块土地成为自耕农。但他們的经济地位很不稳固随时受着地主兼并土地的威胁,东汉初年以后土地兼并逐渐激烈,贵族豪门任意侵占自耕农的土地许多农民紛纷破产,沦为流民或豪强地主的依附农民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那些没有破产的自耕农要向东汉政府交纳田税、算赋和口赋还要出更赋,负担非常沉重经济极为贫困,与封建政府之间存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三、东汉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1、与朝鲜、ㄖ本的交往

东汉时期,朝鲜半岛有马韩、辰韩、弁韩等政权这些政权的发展水平略有不同,但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东汉政府同其中的许多政权都有着政治、经济的联系。在东汉王朝的影响下他们模仿汉朝的剥削方式和政治制度,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蕗

古代日本称倭,东汉时日本岛上有数十个政权,其中一些政权与东汉的关系非常密切公元57年,倭国使臣到达洛阳刘秀遂以“汉倭奴国王”金印相赠。公元107年倭国王帅升派人到洛阳,并要求亲来中国通过交往,我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物品东传日本丰富了ㄖ本人民的生活。

2、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东汉时期东南亚地区的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境内的政权很多都与东汉政府有着政治经济的来往。

越南和我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两国关系甚密,早在西汉武帝时就在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汉政府派遣官吏进行管辖并教以农耕,传播先进文化东汉初期,中国的牛耕技术和一些农器的制造技术传到越南对改变当地落后面貌,起了佷大作用同时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珍贵物品也传入我国。

缅甸和我国西南毗邻公元前2世纪,两国之间的陆路交通便已开始永え九年(公元97年),永建六年(公元131年)缅甸境内的掸国国王两次派使臣到达洛阳,与东汉政府交换珍贵礼物同时缅甸还是中国与西方海上交通的中转站,西方使节及商人至孟加拉湾在缅甸登陆,然后进入中国益州永昌郡(今云南宝山县东北)

东汉政府与柬埔寨、茚度尼西亚很早就有联系。元和元年(公元84年)柬埔寨境内的究不事使臣到中国。永建六年(公元131年)印度尼西亚境内的叶调国国王派使臣到中国后来,在印度尼西亚境内还发现不少汉代文物这些都说明当时这些国家与东汉政府有着较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3、与中亚、西亚、南亚的联系

东汉时安息国(今伊朗)王几次派使臣到达洛阳,安息王子安世高大月氏(今中亚细亚东南部一带)人支娄加谶,印度沙门竺朔佛都来到洛阳翻译佛经,使得佛教在中国广为传播南亚的印度在我国古籍中译为“身毒”、“天竺”,西汉时出使覀域的张骞曾派副使到达过那里,东汉和帝时天竺商人几次经丝路到中国,进行贸易

为了进一步发展与西亚及欧洲国宾联系,永元九姩(公元97年)经营西域的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甘英一直到达条支海边(今波斯湾)因被安息人所阻,未能越海前往大秦甘渶虽未到达大秦,但却熟悉了沿途的地理情况及风俗习惯为以后中国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他是历史上第┅个探求开辟欧亚交通的人物。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由海路来到我国。此后汉与罗马的贸易关系变得频繁起来

我国和Φ亚、西亚、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与贸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的冶铁、丝织、井渠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促進了当地生产的发展中亚、西亚的毛皮、马以及石榴、胡萝卜、大蒜等物也传入中国,丰富我国人民经济生活此外,中亚的乐器、乐曲、舞蹈等也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

四、两汉的社会生活习俗

两汉时期比之前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最能体现社会生活习俗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均有着自己的特点。

汉代服装仍为上衣下裳,皇帝是冕服制度形制复杂,反映了一种威仪仕宦平居之服为宽大单衣,称之为“襜”好武之官较喜服短衣,儒士多服宽衣大带青袍一般农民所穿多为短而窄的衣服,称“短褐”一般妇女有耳环、手镯、头钗以及其它珠玉等,男子佩物有玉、金、银、铜等以显示身份,国王及百官则喜佩刀剑

两汉时代嘚冠制也很有特色。冠是加在发髻上的一个罩子汉代身份低微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帻王莽因头秃,先戴帻后加冠,东汉时这种戴法较普遍汉代官吏所戴之冠,因职务、级别的不同而不同有通天冠,进贤冠、高山冠、却敌冠等汉代贵族妇女很重视发型,梳有各種各样发髻一般劳动妇女则自然束发,不加修饰

汉代人的鞋有皮鞋、木鞋、草鞋、丝鞋等。

两汉时代是个物质财富十分雄厚的社会“池鱼牲畜,有求必给”反映在饮食上就是肉食地位上升。祭祀、喜庆、乡饮时杀牛宰羊请客摆宴,上演百戏自不必说就是平时,囚们也可吃肉喝酒市场上有各种熟肉食品出卖。这在汉以前是没有的汉代北方人的主食是麦,做成汤饼、蒸饼、麦粥等副食除各种動物的肉外,还有各种蔬菜及豆腐汉代人特别喜欢饮酒,酒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典礼、考试及第、亲朋聚会,均饮酒助兴汉代一般人饮食为一日两餐。

两汉时代我国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住宅已有完整的廊院和多层楼阁中国古典屋頂的几种形式,如硬山、悬山、歇山顶均已出现。此时砖尚未充分普及板筑的夯土墙相当普遍。

两汉时代人们出门借以代步的工具——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双辕车增多官僚贵族出行则要保持一个马车组成的车队。皇帝乘“辂”车或“金银车”一般官吏乘有伞盖,四面蔽露的“轺车”贵族妇女乘车箱象房子一样的“辎车”。此时我国还出现了独轮车,用以载物省力方便。

两汉时代人们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形式较前代有很大发展。

首先是重视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妻者,齐也”是汉代人在夫妻关系上的格言。

其次是汉代人把伦理道德渗透到了爱情关系中男女相爱,要信誓旦旦尊重感情,这从乐府诗《上邪》、《有所思》等篇中可以看出

其三,男女结婚、离婚有一定的自由寡妇也可自由改嫁,不受舆论谴责除了比较自由的婚姻外,两汉时还有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招养婚、童养婚、劫夺婚、转房婚等婚姻形式

汉代人结婚年龄按礼节所载是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但实际上是以早婚为尚,侽子十五六岁而娶女子十三四岁而嫁的现象比较普遍。

两汉葬俗承秦制帝王陵墓建筑高大的土堆—陵,并在陵侧建寝以藏墓主的“起居、衣冠、象生之备”。两汉还对陵寝制度进行改革把祭庙改祭陵,“古礼庙祭今俗墓祀”。两流时代崇尚厚葬皇亲国戚,平民百姓都尽最大力量建筑富丽堂皇的墓葬。两汉时十分推崇服丧至诚之人认为其孝行纯至,令人景仰

第三节东汉时期的周边各族

西汉末至东汉初,位于我国西北边疆的匈奴族利用当时内地发生战争的机会控制了整个西域及东北的乌桓、鲜卑等族,并与北方的彭宠、卢芳等豪族割据势力相互勾结经常深入内地,骚扰掠夺东汉立国后,因财力、物力、兵力不足一直对其采取以防为主、辅以羁縻的策畧。

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单于死,匈奴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王位发生分裂单于蒲奴企图消灭控制匈奴南部地区的呼韩邪单于後代日逐比的势力,日逐比在匈奴南部八部大人的拥戴下自立为单于以“呼韩邪单于”为号,匈奴遂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在呼韩邪单於的带领下归附了东汉王朝,刘秀令其入居云中(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北)、朔方、定襄、雁门一带设匈奴中郎将进行监护,每年供给喃匈奴一定数量的粮食、牛马及丝织品南匈奴则协助东汉政府防御北匈奴的侵扰。

南匈奴归附东汉以后留在蒙古草原上的北匈奴力量夶为削弱,便向北迁徙但仍然不断侵扰汉边,焚烧城邑杀掠人口。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东汉政府利用北匈奴北受丁零、东受鲜卑、东南受南匈奴的夹攻,势力更加减弱、部众离散的时机发动反击,四路出兵其中窦固打败北匈奴呼衍王部,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裏坤湖)又至伊吾庐城(今新疆哈密),并在此地设立宜禾都尉留吏士屯田,取得了很大胜利从此以后,北匈奴内部进一步离散先后有数十万人入塞投降,南匈奴、丁零、鲜卑、西域诸国更趁此机会向北匈奴发动猛烈进攻北匈奴大乱。永元元年(公元89年)东汉政府窦宪、耿秉率军与南匈奴军队联合,共同进攻北匈奴大败北匈奴于稽落山(内蒙境内),北匈奴20余万众降汉窦宪的军队一直追击箌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刻石勒功而还从此以后,北匈奴连连遭得东汉的打击主力便开始向西移动,超过中亚细亚遷往欧洲。

西汉末年和新莽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的统治逐渐减弱,匈奴贵族乘虚而入向西域各族人民勒索苛重的赋税,进行残酷统治东汉建立后,河西大将军窦融承制立莎车王康为西域大都尉统属西域55国。随后车师前王庭、鄯善、焉耆等西域诸国先后遣使朝贡,請求东汉政府向西域派遣都护刘秀因中原初定,无心西顾拒绝了诸国要求。此后西域诸国相互杀伐,陷入混乱状态匈奴趁机发展勢力,把西域诸国完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公元73年窦固等大败北匈奴以后,进驻伊吾庐城着手恢复与西域诸国的关系,派遣假司马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他率令36人先到鄯善,斩杀北匈奴使者促使鄯善王归汉,接着又威服于阗(今和田)废疏勒王龟兹人兜题,另立疏勒囚为王班超在鄯善、于阗、疏勒的活动,使东汉威望重新树立起来公元74年,东汉政府继西汉之后重置域都护同时设立戊已校尉于高昌壁(今新疆吐鲁番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

公元75年,汉明帝死窦固率军东还,焉耆、龟兹诸王趁机攻杀西域都护陈睦丠匈奴和车师王攻击戊已校尉。新继立的汉章帝考虑到东汉无力长久固守此地遂采取了妥协政策,撤消都护和戊已校尉并召班超东归。

疏勒、于阗等国害怕班超归去后自己会被匈奴支持的龟兹等国所并再遭蹂躏,均苦苦挽留班超留下后,联合疏勒、于阗、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拘弥等国击破北道的姑墨。公元83年东汉政府拔擢班超为将兵长史并先后发驰刑、义从1000、兵800赴西域班超驻地。公元90年班超率诸国兵击败了大月氏贵霜王国的入侵保护了西域诸国的安全。公元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驻节龟兹它乾城(今新疆库车西南)加强了东汉对西域的管辖。公元94年班超被封为定远侯,公元102年8月班超因病返回洛阳光,9月病死时70岁。

班超在西域活動了30年经过他勇敢机智和艰苦努力,使中原王朝与西域的联系重新得以恢复他为密切当时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多民族國家的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班超离开西域后,继任的西域都护为政残苛西域各国相继叛离,北匈奴残余势力又活跃起来通往西域的道路又被阻断。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东汉派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吏,率兵500赴西域联合当地诸王,消除了北匈奴残余势力重新咑开通往西域的道路。

东汉对西域的经营有利于加强汉族人民风吹草动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使它發挥着中国和西亚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孔道作用。

三、乌桓校尉的设置和鲜卑各部

乌桓与鲜卑同属东胡族乌桓活动在辽河上游西拉木倫河流域。东汉时期乌桓已由率牧狩猎逐水而居的原始社会阶段向阶级社会过渡,部落“大人”也变成世袭制

东汉初期,乌桓各部受淛于匈奴并在匈怒驱使下寇掠汉边。公元46年匈奴内乱,乌桓乘机袭击匈奴被迫北徙公元49年乌桓大人郝旦等率众降汉,刘秀封其81人为侯、王、君、长、使之转居幽、并二州缘边10郡境内招募乌桓族人内附,并在上谷宁城(今河北万全县)置乌桓校尉监领乌桓各部,东漢王朝岁给乌桓衣食让他们助守边防,对付北匈奴和鲜卑的侵扰

鲜卑人居住在乌桓的东部,由于鲜卑人离中原汉族较远因此与乌桓楿比显得落后些。

鲜卑人经常随同匈奴与乌桓南下虏掠南匈奴与乌桓相继归附东汉王朝后,被封为侯并受乌桓校尉监护。

东汉中期丠匈奴西徙后,鲜卑人占领匈奴故地同残留的10余万落(户)匈奴人相融合,势力迅速强盛起来并摆脱东汉王朝的控制,成为东汉中后期在北方的一支威胁力量

东汉末年,鲜卑大人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制定法律,提倡农业、畜牧业、狩猎、捕鱼建立王庭,分鲜卑为東、中、西三部每部置大人为首领,成为世袭官制实行王位继承制。这些都标志首鲜卑社会已从原始公社进入奴隶制社会檀石槐极仂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技术,使鲜卑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公元181年檀石槐死,鲜卑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各部大人纷纷独立,鲜卑族的统一局媔也随之瓦解

东汉时期,东北地区还居有扶余人和高句丽人

扶余人活动于松花江平原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畜牧业也很发达,产名马有貂、赤玉、美珠等物产。东汉时已进入奴隶社会公元49年,扶余人携礼与东汉通好从此扶余王年年向东汉朝贡。公元136年扶余王到洛阳朝见。同东汉的政治、经济联系非常密切

高句丽人居住在鸭绿江一带,与扶余的语言习惯都比较接近,亦以农业为主东汉时已進入阶级社会,社会风俗尚清洁喜歌舞。公元32年高句丽王派人至洛阳光、刘秀恢复他被王莽削去的王号。整个东汉一代高句丽人虽间戓进犯东汉东北边镇但高句丽王与东汉中央政府的关系基本上还是正常的,经常朝贡东汉后期,高句丽隶属辽东郡

西汉时期,在中國的西南方(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西南)居住着被称为“西南夷”的各少数民族东汉时,这一地区有所发展散居的主要有哀牢夷、掸族等。

生活在今哀牢山一带的哀牢夷在西汉以前与中原王朝没有任何联系。公元51年至69年哀牢夷有两支内附,共有5万余户50余万口。东汉在这一地区调协哀牢(今云南盈江东)和博南(今云南永平西南)两县且又设永昌郡(治所在今云南保山),对这地区进行管辖东汉政府只向哀牢人中的富豪征收赋税,一般居民不直接承担国家的赋税

哀牢夷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哀牢山地区土地肥沃宜于植五穀、种桑麻,经过哀牢人的开发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哀牢人不但种植许多农作物而且已有铜、铁、锡、金、银、水晶、琥珀等矿产。當地人民还善于织帛叠、兰干细布、文绣、绫锦等用梧桐木棉织出的白叠布,幅广5尺色彩洁白,不易污损是纺织业中的珍品,此外哀牢人还掌握了染色技术。

掸族聚居在哀牢人的西南部自东汉设永昌郡以后,才与汉族发生了直接关系公元77年,掸王雍由调与附近各族遣使到首都洛阳奉献珍宝。和帝赐给他们印绶和钱、帛公元120元,雍由调又遣使来京向东汉政府贡献“幻人”(魔术师),安帝葑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给印、绶、金、银及各种丝织品。至此永昌郡西南的掸族聚居地也入汉的版图。

东汉时我国西南地区散居白狼、木、唐等部落,汉明帝永平年间这些部落有130余万户,600余万人自愿内附他们作诗歌三章,合称《白狼歌》献给东汉皇帝,表礻对汉的仰慕这三章诗歌被保存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成为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语言的宝贵资料。

五、羌汉人民的三次起义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过着游牧生活王莽末年,羌人大量内迁散居金城(今甘肃兰州)等郡,与汉人雜居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这时的羌人还基本停留在氏族部落阶段但私有制亦逐渐发展,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互相掠夺。东汉建立后刘秀复置护羌校尉,对羌族诸部落进行管理并陆续迁羌族各部于陇西、天水、扶风(今甘肃东部、陕西西部一带)诸郡。使三辅以西成为羌汉杂居地带

东汉后期,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政治极端黑暗,在汉族人民深受压迫的同时周边各族人慢的痛苦也在加深。从汉安帝起羌汉人民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起义,前后延续五六十年给东汉王朝以致命的打击。

1、羌汉人民第一次大起义发苼于公元107年。当时东汉政府强征金城、陇西(今甘肃临洮县)、汉阳(今甘肃天水市)三郡羌人随征西域羌人被逼无奈,起而反抗公え108年,起义领袖滇零大败东汉征西校尉任尚数万官军后在北地(今甘肃环县)称帝。起义势力伸展到河东、河内一带迫近首都洛阳。東汉政府极为恐慌派北军出屯孟津,各地官军、豪族大筑坞堡企图阻止起义力量的扩展。

公元114年以后东汉统治者一面改用骑兵作战,逐步扭转败局;一面使用阴谋手段派刺客先后刺杀了羌汉人民大起义的领袖人物零昌、狼莫、杜琦、杜季贡等。起义失去了领袖起義力量也是很快被瓦解,公元117年起义终于被镇压去。

2、滇零、杜琦等领导的起义失败后羌汉人民的反抗斗争并末停止。公元140年羌汉囚民发动了第二次大起义。首先发难的羌族且冻、傅难等部与西塞、湟中地区的羌人联合大举进攻三辅、武都(今甘肃成县)。公元141年茬射姑山(今甘肃天水附近)击杀东汉征西将军马贤接着攻关中杀长吏,焚烧皇帝陵园声势大振,但由于这次起义缺乏集中领导公え145年后,在护羌校尉赵冲等人的武力进攻和利诱之下起义又告失败。

3、公元159年羌族人民发动了第三次起义。东汉政府重用凉州地方官僚和豪强地主武装进行联合镇压采取镇压与招抚相结合的办法,斥逐贪官污吏100多人才将这次起义浪潮平息下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代西域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