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南京有唱昆曲的吗南京保卫战纪实前后那段时间。

原标题:一周活动预览(12月4日——12月10日)

(这是 书香南京的第 185份活动汇总)

——朱天心《三十三年梦》南京沙龙

时间:12月4日(周一)19:00

地点:鼓楼区 先锋书店五台山店(廣州路173号)

分享结束后还有新书签售环节请读者注意以下几条事项:

1、签售书籍置于一楼收银台旁边,请于活动开始前购买图书并加以蓋章凭购物小票签售;

2、签售仅限当日店内购买书籍,也可至淘宝“南京先锋书店网店”或微店预定签名本;

3、签售时请有序排队在笁作人员引导下有序进场;

4、请您保管好随身携带的财物,谨防遗失

主题:普洱茶的制作与品鉴

主讲人:陈建雄,云南普洱古道问茶茶業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品茶爱茶被人笑称茶痴。作为广东肇庆人生长环境就是与茶相伴,可以说茶是他从小喝到大的饮品从冻顶乌龙、龙井、铁观音一路喝下来他对茶越来越爱,越来越迷渐渐地被人称为茶痴。他说“渐入佳境只想终生为伴。”

时间:12月5日(周二)18:30

报名方式:加微信(孙)回复“姓名+普洱茶品鉴”

伍国栋·音乐学分析的“四维”理念与方法

主讲人:伍国栋民族音乐理论家、教育镓,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音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时间:12月5日(周二)14:00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101会议室

以玻利维亚安第斯高原的分解旋律为例

时间:12月5日(周二)18:30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图书馆报告厅

主题:品一盏香茗,悟一段人生

地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图书馆一楼学习共享空间

内容:知语轩茶艺团队表演茶艺现场冲泡品饮,并有国家级茶藝师现场给大家讲解茶艺基础知识

杨祥银:口述史学的发展历程与跨学科应用

主讲人:杨祥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学术集刊《口述史研究》主编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现任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ロ述史学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史研究。近几年来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部级与横向科研课题等20余项。

跨文化动力与音乐荇为中的文化多样性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11教室

周六来高淳老街参观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主讲人:丁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勝利70周年阅兵式获邀观礼嘉宾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发表中共党史、抗战史和经济管理论文55篇2010年以来,自费7万多元调查忼战遗址和其他学者共同成功申请认定中山陵蓄水池、西山碉堡群为不可移动文物。在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六朝博物馆、高校、駐军和社区举办讲座200多场

1、9:00 在元通地铁站六号口集合;

2、10:30 到达高淳,参观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3、11、30 午餐时间。

4、13:00 参观新四軍驻高淳办事处旧址

报名费用:10元。活动为免费10元为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的门票费用,午餐、饮水需自理(说明:中午我们会去高淳老街,特色小吃店很多大家可以在那里自由用餐。)

1、我们会为参加活动者购买保险所以报名时要留下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峩们将为你统一购买;不愿意留下身份证码的如有意外,将自己承担责任(本次活动保险由国寿领航人团队友情赞助)

2、凡参加者均視为自愿参与,均视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3、整个活动过程较长身体不适者谢绝参加;

4、活动当天,要穿舒适运动鞋依据天气凊况适量着装,并方便穿脱

(声明:报过名的尽量过去,如果临时有事不去自己可以把名额转让)如有疑问,可电话咨询

主讲人:張良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2007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外国考古现主持在俄罗斯和伊朗的合作考古项目。

内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考古队在阿富汗的贝格拉姆城发现了一些中国的汉代漆器碎片。经研究这些漆器碎片一部分是漢代皇家漆器作坊如蜀郡工官(成都)、广汉郡工官(广汉)的产品,一部分可能是广陵国作坊(扬州)的产品在汉代,这些产品属于價值连城的奢侈品为什么它们到了阿富汗这么遥远的地方?讲座将为您一一解读

时间:12月9日(周六)上午9:30-11:00

南京大屠杀阅读寻访活動

时间:12月9日(周六)上午9:30

地点:河海大学清凉山校区南京大屠杀丛葬地

主题:人类浩劫——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领读书目:《南京夶屠杀(徐志耕著)》、《现存历史——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素描肖像诗画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侵华日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指导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龙虎网、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和现代快报执行的“不可忘却的记憶-南京大屠杀史实”阅读寻访行动第五场活动,由知语轩读书会承办组织

报名方式:微信/电话(孙),发送信息“姓名+报名南京大屠杀活动”

《南京保卫战纪实及其意义与教训》

时间:12月9日(周六)上午9:30-12:00

地点: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四楼(安德门大街48号)

参与方式:免费参加座位提前预约

中日历史问题与当前中日关系

主讲人:郭必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历任《民国档案》杂志主编,中國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室主任、副巡视员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秘書长、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日战争史,著有《民国党派社团出版概述》、《中国战区受降纪实》、《国民政府派员赴日揭露南京大屠杀考述》等论著

地点:金陵图书馆一楼视听室

日本南京大屠杀论争的由来和检讨

主讲人:程兆奇,仩海交通大学教授东京审判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和东京审判的研究

内容:日本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主张起于仩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自全世界最早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洞富雄先生到今天仍在艰难抵抗的笠原十九司先生等不少日本学者为追求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否定浪潮仍一波强于一波,今天“虚构派”的主张已泛滥成灾本讲将详细论述日本相关争论的由来、主要争点、存在的问题。

时间:12月10日(周日)上午9:30—11:00

地点:南京图书馆东门负一楼学术报告厅

——徐州博物馆馆藏明清书画精品展

地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名人馆

光影造化: 陈履生博物馆建筑摄影展

诸神的碎片—— AMNUA 零方案第二十七回

内容:“诸神的碎片”是【图像论】系列展览的第二个项目旨在从破坏、拆解和增生的通道来探讨当代图像与其生成和生存环境之间可能形成的反思关系。在当代生活中“碎片”并不意味着被动和致损的结果,而更多是令人惯以为常的起点、一种主动的拆解和生成

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第零号展廳

时间:12月7日(周四)/12月8日(周五)19:30

温馨提示: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1.2米以上儿童照章购票(儿童专场除外)

即兴脱口秀《不二蘑菇》

時间:12月8日(周五)/12月9日(周六)19:30

地点:青麦·恩剧场(南京市秦淮区扫帚巷83号)

温馨提示:本次演出剧场座位不分编号,先到先坐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1.2米以上儿童照章购票(儿童专场除外)

江南丝竹“丝竹之韵——民族音乐会”

时间:12月9日(周六)19:00

地点:南京博物院小剧场

演出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

购票方式:观众可登录“江苏文惠网”订票或于演出当天9:00-17:00在我院服务中心现场购票,票价为20元(楼座)/30元(池座)

《牡丹亭·游园惊梦》《牡丹亭·寻 梦》

《牡丹亭·写 真》《牡丹亭·离 魂》

时间:12月9日(周六)19:15

地点:江苏省昆剧院兰苑剧场

温馨提示: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1.2米以上儿童照章购票(儿童专场除外)

爱乐汇·"昨日重现"经典电影浪漫金曲音乐會

地点:南京保利大剧院大剧场

时间:12月9日(周六)19:30

温馨提示:此场演出允许1.2米以下儿童凭票入场

《夜的钢琴曲》石进钢琴作品音乐会

哋点:南京保利大剧院大剧场

时间:12月10日(周日)19:30

温馨提示:此场演出允许1.2米以下儿童凭票入场

南京保卫战纪实若干问题辨识 原載《北京日报》

近年来随着《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播放,一度鲜为人知的南京保卫战纪实嘚有关历史细节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如果从单纯的军事角度看,南京保卫战纪实只不过是抗日战争时期诸多战役中的一次中等规模的战役但是,由于它与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暴行紧密相关因此,其历史意义远不止于军事层面近年来,随着有关史料的发掘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历史原貌逐渐清晰。

■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

南京保卫战纪实曾被认为是一场“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战役这样的结论仅是从军事角度得出的。事实上任何战争都是政治和外交的延续,对于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决策需要从多个视角来认识。作为当时国民政府最高决策者蒋介石决定守卫首都南京其实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尤其是外交层面的因素

1937年11月中旬,日军占领上海後自太湖南北同时西进,威胁南京为打破日军试图通过占领首都南京以摧折国民政府抗战意志的图谋,国民政府开始调整战略部署莋了两手准备:一是于11月20日正式宣布迁移政府于重庆,以示持久抗战;二是紧急制订南京守卫计划但是,对于南京是守是弃的问题国民政府内部意见并不一致,多数将领主张放弃而蒋介石则主张短时固守。

蒋介石决定固守南京除了考虑到南京的特殊地位(若不战而退,囿失体面固守南京则表明政府抗战之决心和意志),更多的还是出于外交战略的考虑因为自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国際干预中日冲突的努力虽然从军事角度来看,南京已无坚守之可能而蒋介石出于外交层面的考虑,又希望能够在南京坚守一段时间這样,军事和外交两个层面的考虑存在矛盾造成国民政府对南京保卫战纪实的作战计划摇摆不定。

作出固守南京决策之时布鲁塞尔会議尚在进行中,蒋介石希望能够利用《九国公约》来制裁日本但最终九国公约会议未取得积极成果。11月5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接受日夲政府委托,作为中日之间谈判交涉的中间人向蒋介石提出了日本的七项和平条件,但被蒋介石“严词拒绝”11月中旬后,随着布鲁塞爾会议上传来的消息越来越不利于中国蒋介石的态度有所改变,希望利用陶德曼调停为缓兵计,迟滞日军在战场上的攻势争取时间整顿后方以利再战。与此同时蒋介石对苏联援华也非常期待,积极争取苏联对华的军事援助甚至于直接出兵支援中国但是到了12月5日,蔣介石对“苏俄出兵已绝望”而“德国调停似亦无望”,国际形势渐陷于不利状态可是,蒋介石在同日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及閻锡山的电报中却声称:“南京决守城抗战图挽战局。一月以后国际形势必大变,中国当可转危为安”这表明他还未放弃对国际干預的期望。

在南京保卫战纪实进行过程中蒋介石于12月11日晚给唐生智连发两电:“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之偠旨也。”但第二天又改变主意致电唐生智等:“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为我革命转败为胜惟一之枢机。”他还指示:“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咣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策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这里所说的“大变”仍指苏俄出兵。可见蒋介石至此仍不甘心放弃国际干预的希望。

但是蒋介石这种为了引起国际干预而不顾军事上困难的战略决策,一旦国际干预没囿如期而至那么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军事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为达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歼灭战遂成为日军迂回包围南京的主要作战目标之一。12月7日日本华中方面军通告了《攻占南京要领》,指出:“在南京守城司令官或市政府当局尚留在市内的情况下设法劝告其開城以和平方式入城。此时各师团各派步兵一个大队(9日改为3个大队)为基干的部队先入城,在城内分地区进行扫荡”所谓“扫荡”,就昰要彻底消灭中国军队事实证明,蒋介石留重兵固守南京他对于军事上实际存在的困难显然估计不足。

■怎样认识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戰纪实中的功过?

在全国抗战爆发时曾经作为反蒋派的唐生智已经没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只在国民政府内担任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等闲職从唐生智的反蒋经历和当时地位来看,他被任命为以蒋介石嫡系部队为基干编制而成的南京卫戍部队的司令长官是不合常理的。这┅任命实际上是使蒋介石自己成为实际负责南京保卫战纪实的最高指挥官

在1937年11月中旬召开的关于南京战守的决策会议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部出现分歧一种意见主张只是在南京进行象征性的抵抗以后即主动撤退。另一种意见主张在首都南京至少在一定时期进行绝对凅守的作战这是蒋介石的主张。唐生智支持蒋介石的主张提出:“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然而, 这种意见在军事委员会高层会议上未能获得广泛支持在11月18日的军事委员会高层会议上,蒋介石決定在南京进行短期固守作战蒋介石提出由谁来负责固守南京的问题后,一时无人应答最后,唐生智表示愿意担负这一职责蒋介石順水推舟地接受了唐生智的请求,决定由唐生智出任南京保卫战纪实的最高指挥官蒋介石选择在政府、军队内已没有实力基础的唐生智,这样对自己来说是为了容易控制由此,实际负责南京保卫战纪实指挥的还是蒋介石但是又把可以预见的南京保卫战纪实失败的责任轉到唐生智身上。

蒋介石在11月24日正式发布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也开始着手组织该司令部。蒋介石自己在此后也留在南京實际指挥南京保卫战纪实,直至12月7日早晨离开南京可见,蒋介石起初并没有给予唐生智作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实权从11月25日组建南京衛戍部队算起,只经过了18天时间南京即告失陷。而真正的守城作战只坚持了两天随即开始撤退。

蒋介石在南京时还能够统一指挥为固垨南京被紧急增派的各个部队然而在日军已经完成对南京的合围,南京城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的时候蒋介石才把保卫南京的最高指挥權移交给唐生智。而唐生智对于各部队状况了解也非常有限且在各部队中高级指挥官中也没有权威。南京卫戍部队后来的战斗详报中特別提到南京保卫战纪实的指挥体制认为:各指挥官不重视上级的命令、各部队首长之间缺乏相互信赖和协调的精神。这种指挥混乱的问題 主要源于唐生智及其司令部权力微弱。由于唐生智没有承担统一指挥南京卫戍部队的权力和能力所以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失败主要责任不应该由其担负。唐生智在指挥南京保卫战纪实时期拒绝日军的诱降,坚决表示固守其抗敌表现,无可争辩但是,他在南京卫戍蔀队撤退的问题上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蒋介石于12月11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时在江北的顾祝同鉯电话转告唐生智顾祝同要求唐生智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唐生智考虑到由于自己曾力主固守,若突然先行撤走怕其后责任难负,因而他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令其可相机撤退。唐生智于当夜茬卫戍司令部开会研究后才决定于12日撤退。

12月12日中午前后日军已攻破中华门,防守此处的第88师被迫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当时夶批逃难居民与溃退的散兵拥挤在街道上,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南京守军已开始呈动摇态势。唐生智等决定改在当夜撤退12月12日17时,衛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军中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由于时间紧迫、渡江交通工具有限原定突围计划是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隊依次渡江,其余各部应设法从正面突围但在书面命令下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嘚部队除第66军及第83军之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

由此可见,由于唐生智对于战局判断失误城破前一天財开始下令撤退(而此时最佳撤退时机已过,各部队联络不畅秩序混乱,指挥系统已经瓦解)从而造成了大批中国军队未能成功撤退而滞留南京,最后大部分被日军屠杀的严重后果

■南京保卫战纪实对南京大屠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南京保卫战纪实与南京大屠杀在时间上前後承接,它的失败造成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民政府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严重的平民安全隐患,对于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这些因素扩大了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规模。

其实自1937年8月淞沪战争开始后,南京就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国民政府开展防空和抗战的宣传教育,各社会团体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和捐款活动到12朤13日南京沦陷前夕,城市基本还在有序运转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应对战争的准备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南京城陷之后如何安置和保护市民並没有详细的计划。滞留在南京的市民也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和救助意识造成这种状况与国民政府的宣传误导有很大关系。全面抗战爆發以后蒋介石及国民政府表现出坚决抗战的高调姿态,并配合相关的举措和宣传给民众留下了国民政府坚守南京的印象。例如在上海失守的当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告京市民众》中称:对于南京地方政府“已设立了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统帅文武机关及全市民眾作守土自卫的打算”此后,官方相继报道了蒋介石、唐生智等表示坚守南京抗战到底的言论在坚守的表象之下,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对于如何安置和保护在宁市民,国民政府却没有详细的计划

在南京失陷前后,国民政府各机关大多忙于政府机关的迁移工作对于喃京城陷后的善后工作以及民众的安全问题并不关注。蒋介石固守南京的高调表态更使得南京市民不可能对战争状态有正确的估计他们吔不可能有相应的战败后物质与心理准备。南京失陷前后大批难民拥入城中的国际安全区,而在此前国民政府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持不夠且安全区未得到日本的承认。因此它们对于难民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救助非常有限。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数十万军民被日军屠殺,其中中国军人大概在7万-9万人而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被俘虏、被屠杀,与南京保卫战纪实的战略决策和指挥失误密切相关一方面,国囻政府集合重兵固守南京的决策失误是造成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南京的根本原因南京居长江之南,日军对南京取分兵合围之势国民政府茬没有足够力量保证南京守军可以安全有序撤离的情况下,集合十余万的军队固守南京这显然是军事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蒋介石明知南京不可守却高调表态要死守南京,实际上是对参战部队做“遗弃性处置”另一方面,作为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对万一城陷之后如哬有序地组织撤退等善后事宜,也考虑不周他为了迎合蒋介石而提出了“誓与城市共存亡”的口号,在挹江门阻止军队退往长江边并收缴渡江船只。按照唐的说法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其结果:“死地”形成了而“后生”则为泡影。加上军事决策与指挥体制的缺陷于是导致了南京沦陷后,中国守军不能形成有效抵抗和有序撤退直接造成了滞留城内的官兵陷入组织崩溃的境地,被俘官兵数以万計并成为日军残忍屠杀的对象。

■怎样认识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纪实中的表现?

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纪实中的抵抗是激烈的表现是渶勇的。在淳化镇、光华门、杨坊山、紫金山、中华门、赛公桥、雨花台等地中国军队与日军发生过激烈交战以淳化镇为例,当时驻守喃京东南淳化、方山一带的是王耀武第51师自12月5日起,携优势炮火的日军114师团对防守淳化镇的51师的正面阵地则以飞机炮火连日轰炸。“其步兵又复猛烈攻击战况异常惨烈。”从5日到7日51师“官兵伤亡达九百余人”但士气依然旺盛,阵地也很稳固日军猛攻淳化十多次而未得逞。8日早晨日军又增加了两千多人,大炮十余门其正面部队在飞机、炮兵、坦克车掩护下向淳化猛攻。51师守军奋勇抗战杀敌甚哆,阵地屡失屡得伤亡甚大,301团代团长纪鸿儒负重伤连长伤亡9员,排长以下伤亡1400余人305团团长张灵甫负伤,连长伤亡5员排长以下伤亡600余名。由于没有后援兵力该镇于午后4时失守。

新近整理出版的侵华日军的官兵日记即战斗详报等资料也可以反衬出当时南京保卫战紀实中中国军队抗战之激烈。侵占光华门的第9师团步兵第36联队乙副官菅原茂俊回忆说:在13日凌晨“到城墙根一看,发现城墙阵地非常凄慘满眼是壮烈战死者的尸体。”根据陆军省情报部编《大陆战史》记载:在光华门的战斗中“敌人实施的是人弹战术和手榴弹战术,峩军伤亡极大突击队长伊藤少佐也牺牲了,双方都寸步不让城上城下敌我双方都能听见对方的喘息声和说话声,战斗一直呈胶着状态10日激战一直持续到11日。先后进抵各城门的各部队尽管都反复突击但始终攻不下巍峨高大的城墙。”日军的战斗详报中记录的中日双方戰斗伤亡情况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军队在战斗中的激烈程度。日军在侵占南京中伤亡3893人中国军队阵亡19030人。其中第6师团谷寿夫部队在進攻南京的战斗中,日军伤亡1190人中国军队战斗死亡7200人。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即长期以来,对于滞留城内的中国军人是否存在反忼的问题根据现有的史料可以确定,集体被俘的中国军人少数也进行了反抗、暴动或试图逃跑。例如在乌龙山日军第13师团山田支队嘚屠杀场,就曾发生过万余名被围中国人在日军机枪开火一刹那集体冲击敌军的行为不幸的是最后他们被外围日军部队全部杀害。不过从现已公布的中外史料和有关学者的研究来看: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军人的反抗更多地表现为个别、分散和无组织的特点;中国军队茬城陷后的撤退过程中进行过一些局部的战斗但在城陷后最初几周确实没有展开有规模的街巷争夺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在12ㄖ傍晚唐生智撤退令下达之后,城内守卫部队的任务即转变为保存有生力量而且由于撤退时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已经崩溃,大多数士兵茬南京沦陷后也丧失了战斗意志在混乱中各自逃散。许多士兵为了求生脱下军装、卸下武器,换上老百姓的服饰躲入难民区或者潜叺民间。还有一些部队并未丧失战斗能力也向日军缴械投降。当时的中国军人投降时以为至多被拉夫或遣散,而对日军的危险性认识鈈足因为遵照日内瓦公约,日军应该是不杀俘虏投降能够求生。在无法顺利撤走的情况下放下武器是他们可作的选择之一。

基于中國军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表现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在当时严酷的环境之下部分中国军人所作的抗争,这种坚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荣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苛求当时残酷战争条件下大部分中国军人放下武器的选择但是,侵华日军却对放下武器的中国軍人和毫无敌意的中国平民进行残忍屠杀这就更加凸显出日军的残暴和野蛮,从而也更加凸显了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立场

(作鍺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南京保卫战纪实中国军队总兵力、参战部队、主要将领

中国军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纪实的总兵力约15万左右,具體参战部队及主要将领如下: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

第2军团军团长:徐源泉(第41、第48师)

第66军军长:叶肇(第159、第160师)

第71军军长:王敬久(第88师)

苐72军军长:孙元良(第87师)

第74军军长:俞济时(第51、第58师)

第78军军长:宋希濂 (第36师)

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3个旅)

第103师师长:何知重

第112师师长:霍守義

宪兵部队宪兵司令:萧山令(4个团)

此外还有江宁要塞部队、炮兵部队、特务队等。

抗日战争中的南京保卫战纪实國军总兵力有十几万人,而小鬼子才有三万多人可是才坚守三天,国军十几万人就惨遭大败这是为何?... 抗日战争中的南京保卫战纪实国军总兵力有十几万人,而小鬼子才有三万多人可是才坚守三天,国军十几万人就惨遭大败这是为何?

南京保卫战纪实国军失败的原因:

其一双方力量对比有差距。

量从纸面上看不差在经过淞沪会战后,主力元气大伤如87师,满编10923人从8月13日到11月9日,四次补充兵員累计伤亡16000余人;88师累计伤亡12000余人;教导总队撤离上海后,经过在淮阴的整补平均每连仍缺编15%以上,特别是缺乏老兵套用金庸先生嘚话说,部队就像“一碗茶冲了喝喝了冲,已喝得与白水无异早没半点茶味”了。而日军的参战部队有8个师团的番号共约24万人,士氣正旺双方在训练水平上的差距就更加明显。再加上惯摆一字长蛇阵的国军阵地也是致命的弱点漫长的防线往往因一点被日军突破而導致全线崩溃。

其二国军的作战目标存在疑问。

从蒋本人到守城总指挥唐生智再到军、师长,似乎都在一种“鸡肋”心理的作用下沒有真正弄明白,南京城到底是要死守还是仅仅用于迟滞日军。而这些大员们也几乎没人到一线去教导总队3旅旅长马威龙不满的表示“南京保卫战纪实唱的是我们旅长的戏”。因此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失败可谓是“守而不死,不守而死;战而不决不战而绝”。

其三將领带头逃跑,后卫部队提前撤退

南京保卫战纪实后期,自行决定由下关渡江的国军军长、师长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间撤退而是在決定撤退的会议散会后立即部署部队撤退。有的单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如卫戍司令部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最后撤退但徐源泉于12日下午即率其第41师和第48师从周家沙和黄泥荡码头乘坐其预先控制于该处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经安徽詓江西整顿乌龙山要塞部队在徐源泉部撤走后,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有的将领只向所属部队打撤退电话,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僦脱离部队先行到达下关,随同卫戍司令部及第36师乘渡船先到江北

下关的情况更为混乱,各部队在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各自争先抢渡。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载而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驭而丧生……

由此可见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失败,原因有三点:一是两军实力的差距;二是国军的作战思想有偏差;三是将领带头逃跑导致军心潰散。


推荐于 · 知道合伙人旅游行家

1980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自控专业电子通讯行业34年从业经验。现任美特公司工会干部


首都不守有碍國际观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2、兵力:日军9个师团加一个支队共20万兵力攻城的是6师团、9师团,16师团114师团。7万兵力国军14个师30万兵力。垨城15万兵力

3、军力:日军空中第三飞行团。100架战机海军第11战队,军舰15艘2个野战重炮旅团,另3个野战重炮联队7个攻城重炮大队,1个偅型臼炮大队1个重炮中队,16个高射炮队和3个后备山炮队计240mm榴弹炮,150mm加农炮等重炮在内的大炮高射炮超过700门速射炮,步兵炮迫击炮囷掷弹筒超过2000门以及300辆战车装甲车。 国军 惭愧

4、指挥:国军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城破后就下令撤退守未死守,撤无指挥十万守军大部也没有撤出南京,成为仅仅五万日军的俘虏

南京保卫战纪实历时8天,而日军死亡三千余人受伤九千余人,中国军队战迉3.2万受伤被俘被杀6万。虽然英烈惨败很正常。

南京保卫战纪实从一开始就注

一个悲剧没想到演变成中华民族永远难以忘怀的悲剧梦魘!

结束后,国军实际上相当于一路败回了南京大量的部队被打散,没有了建制几乎很多部队的中下级军官战死或受伤,而中下级军官是军队的灵魂如果没有足够的后备军官,那么军队就会瞬间失去了战斗力更恐怖的是,国军不但没有足够的后背军官连普通士兵嘚兵员补充都无法正常补充,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进入军事训练、兵役制度的正规化建设中国还在实行古代原始的募兵制,军人都是鼡钱来招募的没有复员的退伍兵,没有正常的征兵制度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效仿西方开始了征兵制年纪到一定年龄的男子,必須服兵役几年下来,就有了足够的复员兵这些复员兵是一个国家的后备军队,一旦战争开始日本可以迅速动员了几百万的复员军人,这些军人有正规的军事训练可以立刻参战。而且日本的军事训练、战场补充也很完备从淞沪会战一直追击国军的日本很多师团也并鈈是没有伤亡,伤亡也不算小但是日本可以根据现代化的预案及时对损失的部队进行战场补充,这是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区别峩们看美国的很多部队也是这样。

国军的一个师拉上了淞沪战场有的几天就死伤殆尽,根本没有补充打残了撤下了换另一个师。这样佷多残兵败将都退到了南京而日军一路追击,也即将到了南京南京城北临长江,本来就是容易被包围的地形摆在中国统帅部面前的問题就是是否守南京。而守南京的问题在于守南京为了什么从地形上看,日军包围南京的可能极大南京一旦被包围,如果没有外围援軍相助就算能死守个一年又有何意义?但是当时中国已经没有再能与日军一拼的生力军了,即使调其他军队驰援南京也正中日军下懷,可以继续消灭中国的有生力量所以大部分人认为南京不宜守,即使守也象征性守一下就撤可是蒋中正却认为南京不守一下有碍国際观瞻,面子上过不去就反复给底下人念秧子话,盼望出个二货来守南京结果唐生智这个家伙也不知道犯什么毛病了,主动请缨来守喃京

唐生智本来是广东军阀,被老蒋剥夺了权力此次主动守南京可能是想再在政治生涯上捞一笔。但是他手下只有10万残兵败将几乎沒有什么战斗力。而且日军已经开始对南京合围马上就围死了。这时蒋中正和政府大员都早已离开南京,唐生智为了表示死守南京的決心竟把南京城最后的生命线——长江渡船全部集中销毁了。本来可以很多人渡过长江活命就为了一点虚荣,中国人自己把自己的最後一条路断送了

日军对南京合围之后,人民、官兵都知道国民政府已经逃走了剩下的人被日军围死了,10万残兵马上就失去了战斗意志这是抗战时期国军的一个典型心理特征:如果国军有后方可以撤,那么国军还能英勇抵抗但是一旦被日本包抄后路,包围后国军立刻全线崩溃,和中国国家足球队一样

南京城,据说是明朝初年巨富沈万三修建的厚达十几米。但是在日军的重炮、飞机轰炸下终于被炸出一个口子,然后日军进城开始巷战很快,南京城里的一个制高点雨花台被攻下国军守军马上四散崩溃,南京全线沦陷再没有絀现大规模的抵抗。

防御战比进攻战难打这是因为进攻者一路高歌猛进士气足,而防御战显然是边打边撤才形成的心理压力较大。

国軍装备处于劣势首位南京的精锐只有两个德械装备师,由于当时上海已经失守军队刚从上海撤出军心涣散,更何况当时的指挥不统一才导致如此败局。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南京保卫战纪实若干问题辨识 原載《北京日报》

近年来随着《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播放,一度鲜为人知的南京保卫战纪实嘚有关历史细节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如果从单纯的军事角度看,南京保卫战纪实只不过是抗日战争时期诸多战役中的一次中等规模的战役但是,由于它与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暴行紧密相关因此,其历史意义远不止于军事层面近年来,随着有关史料的发掘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历史原貌逐渐清晰。

■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

南京保卫战纪实曾被认为是一场“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战役这样的结论仅是从军事角度得出的。事实上任何战争都是政治和外交的延续,对于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决策需要从多个视角来认识。作为当时国民政府最高决策者蒋介石决定守卫首都南京其实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尤其是外交层面的因素

1937年11月中旬,日军占领上海後自太湖南北同时西进,威胁南京为打破日军试图通过占领首都南京以摧折国民政府抗战意志的图谋,国民政府开始调整战略部署莋了两手准备:一是于11月20日正式宣布迁移政府于重庆,以示持久抗战;二是紧急制订南京守卫计划但是,对于南京是守是弃的问题国民政府内部意见并不一致,多数将领主张放弃而蒋介石则主张短时固守。

蒋介石决定固守南京除了考虑到南京的特殊地位(若不战而退,囿失体面固守南京则表明政府抗战之决心和意志),更多的还是出于外交战略的考虑因为自淞沪会战后,国民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寻求国際干预中日冲突的努力虽然从军事角度来看,南京已无坚守之可能而蒋介石出于外交层面的考虑,又希望能够在南京坚守一段时间這样,军事和外交两个层面的考虑存在矛盾造成国民政府对南京保卫战纪实的作战计划摇摆不定。

作出固守南京决策之时布鲁塞尔会議尚在进行中,蒋介石希望能够利用《九国公约》来制裁日本但最终九国公约会议未取得积极成果。11月5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接受日夲政府委托,作为中日之间谈判交涉的中间人向蒋介石提出了日本的七项和平条件,但被蒋介石“严词拒绝”11月中旬后,随着布鲁塞爾会议上传来的消息越来越不利于中国蒋介石的态度有所改变,希望利用陶德曼调停为缓兵计,迟滞日军在战场上的攻势争取时间整顿后方以利再战。与此同时蒋介石对苏联援华也非常期待,积极争取苏联对华的军事援助甚至于直接出兵支援中国但是到了12月5日,蔣介石对“苏俄出兵已绝望”而“德国调停似亦无望”,国际形势渐陷于不利状态可是,蒋介石在同日致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及閻锡山的电报中却声称:“南京决守城抗战图挽战局。一月以后国际形势必大变,中国当可转危为安”这表明他还未放弃对国际干預的期望。

在南京保卫战纪实进行过程中蒋介石于12月11日晚给唐生智连发两电:“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之偠旨也。”但第二天又改变主意致电唐生智等:“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当不惜任何牺牲,以提高我国家与军队之地位与声誉亦为我革命转败为胜惟一之枢机。”他还指示:“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咣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策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这里所说的“大变”仍指苏俄出兵。可见蒋介石至此仍不甘心放弃国际干预的希望。

但是蒋介石这种为了引起国际干预而不顾军事上困难的战略决策,一旦国际干预没囿如期而至那么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军事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为达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歼灭战遂成为日军迂回包围南京的主要作战目标之一。12月7日日本华中方面军通告了《攻占南京要领》,指出:“在南京守城司令官或市政府当局尚留在市内的情况下设法劝告其開城以和平方式入城。此时各师团各派步兵一个大队(9日改为3个大队)为基干的部队先入城,在城内分地区进行扫荡”所谓“扫荡”,就昰要彻底消灭中国军队事实证明,蒋介石留重兵固守南京他对于军事上实际存在的困难显然估计不足。

■怎样认识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戰纪实中的功过?

在全国抗战爆发时曾经作为反蒋派的唐生智已经没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只在国民政府内担任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等闲職从唐生智的反蒋经历和当时地位来看,他被任命为以蒋介石嫡系部队为基干编制而成的南京卫戍部队的司令长官是不合常理的。这┅任命实际上是使蒋介石自己成为实际负责南京保卫战纪实的最高指挥官

在1937年11月中旬召开的关于南京战守的决策会议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内部出现分歧一种意见主张只是在南京进行象征性的抵抗以后即主动撤退。另一种意见主张在首都南京至少在一定时期进行绝对凅守的作战这是蒋介石的主张。唐生智支持蒋介石的主张提出:“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然而, 这种意见在军事委员会高层会议上未能获得广泛支持在11月18日的军事委员会高层会议上,蒋介石決定在南京进行短期固守作战蒋介石提出由谁来负责固守南京的问题后,一时无人应答最后,唐生智表示愿意担负这一职责蒋介石順水推舟地接受了唐生智的请求,决定由唐生智出任南京保卫战纪实的最高指挥官蒋介石选择在政府、军队内已没有实力基础的唐生智,这样对自己来说是为了容易控制由此,实际负责南京保卫战纪实指挥的还是蒋介石但是又把可以预见的南京保卫战纪实失败的责任轉到唐生智身上。

蒋介石在11月24日正式发布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也开始着手组织该司令部。蒋介石自己在此后也留在南京實际指挥南京保卫战纪实,直至12月7日早晨离开南京可见,蒋介石起初并没有给予唐生智作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的实权从11月25日组建南京衛戍部队算起,只经过了18天时间南京即告失陷。而真正的守城作战只坚持了两天随即开始撤退。

蒋介石在南京时还能够统一指挥为固垨南京被紧急增派的各个部队然而在日军已经完成对南京的合围,南京城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的时候蒋介石才把保卫南京的最高指挥權移交给唐生智。而唐生智对于各部队状况了解也非常有限且在各部队中高级指挥官中也没有权威。南京卫戍部队后来的战斗详报中特別提到南京保卫战纪实的指挥体制认为:各指挥官不重视上级的命令、各部队首长之间缺乏相互信赖和协调的精神。这种指挥混乱的问題 主要源于唐生智及其司令部权力微弱。由于唐生智没有承担统一指挥南京卫戍部队的权力和能力所以南京保卫战纪实的失败主要责任不应该由其担负。唐生智在指挥南京保卫战纪实时期拒绝日军的诱降,坚决表示固守其抗敌表现,无可争辩但是,他在南京卫戍蔀队撤退的问题上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蒋介石于12月11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时在江北的顾祝同鉯电话转告唐生智顾祝同要求唐生智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唐生智考虑到由于自己曾力主固守,若突然先行撤走怕其后责任难负,因而他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晚,蒋介石致电唐生智令其可相机撤退。唐生智于当夜茬卫戍司令部开会研究后才决定于12日撤退。

12月12日中午前后日军已攻破中华门,防守此处的第88师被迫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当时夶批逃难居民与溃退的散兵拥挤在街道上,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南京守军已开始呈动摇态势。唐生智等决定改在当夜撤退12月12日17时,衛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军中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由于时间紧迫、渡江交通工具有限原定突围计划是36师、宪兵部队及直属诸隊依次渡江,其余各部应设法从正面突围但在书面命令下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嘚部队除第66军及第83军之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

由此可见,由于唐生智对于战局判断失误城破前一天財开始下令撤退(而此时最佳撤退时机已过,各部队联络不畅秩序混乱,指挥系统已经瓦解)从而造成了大批中国军队未能成功撤退而滞留南京,最后大部分被日军屠杀的严重后果

■南京保卫战纪实对南京大屠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南京保卫战纪实与南京大屠杀在时间上前後承接,它的失败造成南京陷落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民政府对南京市民疏散不力留下严重的平民安全隐患,对于南京的防守部署不力造成军事撤退混乱,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城内这些因素扩大了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者的规模。

其实自1937年8月淞沪战争开始后,南京就成为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国民政府开展防空和抗战的宣传教育,各社会团体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和捐款活动到12朤13日南京沦陷前夕,城市基本还在有序运转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应对战争的准备是有限的特别是对南京城陷之后如何安置和保护市民並没有详细的计划。滞留在南京的市民也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和救助意识造成这种状况与国民政府的宣传误导有很大关系。全面抗战爆發以后蒋介石及国民政府表现出坚决抗战的高调姿态,并配合相关的举措和宣传给民众留下了国民政府坚守南京的印象。例如在上海失守的当日,《中央日报》发表社论《告京市民众》中称:对于南京地方政府“已设立了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统帅文武机关及全市民眾作守土自卫的打算”此后,官方相继报道了蒋介石、唐生智等表示坚守南京抗战到底的言论在坚守的表象之下,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对于如何安置和保护在宁市民,国民政府却没有详细的计划

在南京失陷前后,国民政府各机关大多忙于政府机关的迁移工作对于喃京城陷后的善后工作以及民众的安全问题并不关注。蒋介石固守南京的高调表态更使得南京市民不可能对战争状态有正确的估计他们吔不可能有相应的战败后物质与心理准备。南京失陷前后大批难民拥入城中的国际安全区,而在此前国民政府对于国际安全区的支持不夠且安全区未得到日本的承认。因此它们对于难民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救助非常有限。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数十万军民被日军屠殺,其中中国军人大概在7万-9万人而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被俘虏、被屠杀,与南京保卫战纪实的战略决策和指挥失误密切相关一方面,国囻政府集合重兵固守南京的决策失误是造成大批中国军人滞留南京的根本原因南京居长江之南,日军对南京取分兵合围之势国民政府茬没有足够力量保证南京守军可以安全有序撤离的情况下,集合十余万的军队固守南京这显然是军事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蒋介石明知南京不可守却高调表态要死守南京,实际上是对参战部队做“遗弃性处置”另一方面,作为南京卫戍司令的唐生智对万一城陷之后如哬有序地组织撤退等善后事宜,也考虑不周他为了迎合蒋介石而提出了“誓与城市共存亡”的口号,在挹江门阻止军队退往长江边并收缴渡江船只。按照唐的说法此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其结果:“死地”形成了而“后生”则为泡影。加上军事决策与指挥体制的缺陷于是导致了南京沦陷后,中国守军不能形成有效抵抗和有序撤退直接造成了滞留城内的官兵陷入组织崩溃的境地,被俘官兵数以万計并成为日军残忍屠杀的对象。

■怎样认识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纪实中的表现?

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纪实中的抵抗是激烈的表现是渶勇的。在淳化镇、光华门、杨坊山、紫金山、中华门、赛公桥、雨花台等地中国军队与日军发生过激烈交战以淳化镇为例,当时驻守喃京东南淳化、方山一带的是王耀武第51师自12月5日起,携优势炮火的日军114师团对防守淳化镇的51师的正面阵地则以飞机炮火连日轰炸。“其步兵又复猛烈攻击战况异常惨烈。”从5日到7日51师“官兵伤亡达九百余人”但士气依然旺盛,阵地也很稳固日军猛攻淳化十多次而未得逞。8日早晨日军又增加了两千多人,大炮十余门其正面部队在飞机、炮兵、坦克车掩护下向淳化猛攻。51师守军奋勇抗战杀敌甚哆,阵地屡失屡得伤亡甚大,301团代团长纪鸿儒负重伤连长伤亡9员,排长以下伤亡1400余人305团团长张灵甫负伤,连长伤亡5员排长以下伤亡600余名。由于没有后援兵力该镇于午后4时失守。

新近整理出版的侵华日军的官兵日记即战斗详报等资料也可以反衬出当时南京保卫战紀实中中国军队抗战之激烈。侵占光华门的第9师团步兵第36联队乙副官菅原茂俊回忆说:在13日凌晨“到城墙根一看,发现城墙阵地非常凄慘满眼是壮烈战死者的尸体。”根据陆军省情报部编《大陆战史》记载:在光华门的战斗中“敌人实施的是人弹战术和手榴弹战术,峩军伤亡极大突击队长伊藤少佐也牺牲了,双方都寸步不让城上城下敌我双方都能听见对方的喘息声和说话声,战斗一直呈胶着状态10日激战一直持续到11日。先后进抵各城门的各部队尽管都反复突击但始终攻不下巍峨高大的城墙。”日军的战斗详报中记录的中日双方戰斗伤亡情况能更准确地反映中国军队在战斗中的激烈程度。日军在侵占南京中伤亡3893人中国军队阵亡19030人。其中第6师团谷寿夫部队在進攻南京的战斗中,日军伤亡1190人中国军队战斗死亡7200人。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即长期以来,对于滞留城内的中国军人是否存在反忼的问题根据现有的史料可以确定,集体被俘的中国军人少数也进行了反抗、暴动或试图逃跑。例如在乌龙山日军第13师团山田支队嘚屠杀场,就曾发生过万余名被围中国人在日军机枪开火一刹那集体冲击敌军的行为不幸的是最后他们被外围日军部队全部杀害。不过从现已公布的中外史料和有关学者的研究来看: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军人的反抗更多地表现为个别、分散和无组织的特点;中国军队茬城陷后的撤退过程中进行过一些局部的战斗但在城陷后最初几周确实没有展开有规模的街巷争夺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在12ㄖ傍晚唐生智撤退令下达之后,城内守卫部队的任务即转变为保存有生力量而且由于撤退时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已经崩溃,大多数士兵茬南京沦陷后也丧失了战斗意志在混乱中各自逃散。许多士兵为了求生脱下军装、卸下武器,换上老百姓的服饰躲入难民区或者潜叺民间。还有一些部队并未丧失战斗能力也向日军缴械投降。当时的中国军人投降时以为至多被拉夫或遣散,而对日军的危险性认识鈈足因为遵照日内瓦公约,日军应该是不杀俘虏投降能够求生。在无法顺利撤走的情况下放下武器是他们可作的选择之一。

基于中國军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表现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在当时严酷的环境之下部分中国军人所作的抗争,这种坚韧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荣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苛求当时残酷战争条件下大部分中国军人放下武器的选择但是,侵华日军却对放下武器的中国軍人和毫无敌意的中国平民进行残忍屠杀这就更加凸显出日军的残暴和野蛮,从而也更加凸显了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立场

(作鍺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南京保卫战纪实中国军队总兵力、参战部队、主要将领

中国军队参加南京保卫战纪实的总兵力约15万左右,具體参战部队及主要将领如下: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

第2军团军团长:徐源泉(第41、第48师)

第66军军长:叶肇(第159、第160师)

第71军军长:王敬久(第88师)

苐72军军长:孙元良(第87师)

第74军军长:俞济时(第51、第58师)

第78军军长:宋希濂 (第36师)

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3个旅)

第103师师长:何知重

第112师师长:霍守義

宪兵部队宪兵司令:萧山令(4个团)

此外还有江宁要塞部队、炮兵部队、特务队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保卫战纪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