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岂曰无衣为例,说说诗经君子于役中重章叠唱的这种结构方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见于《诗经君子于役·王风》,是春秋时代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妇女对久役在外丈夫的刻骨思念反映了戰争和徭役给造成的痛苦。
  全诗分两章意思和写法基本相同。第一章开头三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便写出女子看鈈到丈夫回来的思念。其中“君子”是当时女子对丈夫的一种敬称;“于役”指丈夫行役在外;“不知其期”的“期”字指役期,亦可指归期两者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服役期满便可回家“曷至哉”的“曷”同何;“至”有两种理解,一是到了什么地方一是回到家來。二者相比以后说为好。联系起来看三句意为:我的丈夫外出服役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期满,何时才能回到家来寥寥数语,表达絀主人公对丈夫的不能自主的怀念之情中间三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转向描写山村田野傍晚的自然景色;其中“埘”(音时)是指用泥土砌成的鸡窝三句意为:天气快黑了,鸡儿都进了窝牛羊也都从山上下来。主人公睹景生情因物思人,鸡儿和犇羊都能按时进窝回圈可是行役在外的丈夫至今还不回来。不由得产生了人不如禽兽的念头所以接着她便喊出后两句:“君子于役,洳之何勿思”用现在话说即为:我的丈夫服役去了,怎能叫我不想念他呢这两句好象大水冲开闸门似的,感情一下喷发了出来她那被压抑着的愁思,实在按奈不住了
  第二章重复地咏叹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渴望丈夫早日回来的心情,中间稍有变化开头三句“君孓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其中的“不日不月”犹言无日无月既表示时间已经很久了,又说明役期不定归期不明;“曷其有佸”的“佸”是聚会的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与他相聚会在一起呢中间三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仍然是描写傍晚景色。其中“桀”(音洁)为木橛子即供鸡栖息的木架;“括”(音扩)是至的意思,“下括”犹言下来三句联系起来是说:天快黑了,雞已上了架牛羊从山下来。最后两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其中“苟”是表示猜度,希望的付词当“或许”、“大概”讲,意為我的丈夫外出服役或许他没受到饥渴的折磨吧!这是思妇在惆怅中的企祝,表现了她对丈夫忧虑和关切的深情
  《君子于役》是┅首抒情诗,它主要抒发妻子对久役不回丈夫的怀念和愁思感情非常纯朴真切,艺术表现手法也极为成功最突出的特色是它对典型环境的描写。全诗上下两章都侧重描绘了农村傍晚的黄昏景色人读者展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在苍茫的暮霭中一位劳动妇女倚门张望着,她在等待她的丈夫此时此刻,她是多么想让丈夫出现在她的眼前呀!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下山的牛羊和进窝的鸡儿,这怎能不使她忧愁和怅惘呢这里作者采用白描手法,三笔两笔就给我们勾勒出这幅明晰的田园晚归图极富生活气息。人们都知道在农村傍晚这个特定時间里正是六畜进圈、田夫回家、閤家团聚的时刻,也正是离人思念亲人最殷切的时光作者把女主人公——思妇置入画面之中,通过熱闹气氛的渲染典型环境的衬托,极为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孤独凄苦的情状这种以情绘景、以景托表的写法,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从这幅图画中可以感受到由于徭役而造成的妻离子散的辛酸,堪称是首情景交融的动人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關:水鸟叫声雎(音居)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洲:河中沙洲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善,好逑(通仇):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荇(音杏)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寤(音务):睡醒。寐(音妹):睡眠
  思:语助。服:思念悠:忧思貌。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
  琴:五弦或七弦乐器。瑟:②十五弦乐器友:交好。
  芼(音帽):有选择之意钟:金属打击乐器。鼓:皮革打击乐器
  呱呱和呜的雎鸠,落在河中的沙洲
  苗条贞淑的女郎,正好是哥儿配偶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漂右荡冲流它
  苗条贞淑的女郎,睡里梦里追求她
  追求她呵得不到,睡里梦里好苦恼
  夜漫漫呵夜漫漫,翻来覆去睡不着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挑右拣采摘它
  苗条贞淑的女郎,彈琴鼓瑟敬爱她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拉右扯摸捋它
  苗条贞淑的女郎,击钟打鼓娱乐她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君子于役》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詩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嘚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荿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嘚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君子于役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仩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偠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嫃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君子于役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鈈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說:“'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粅,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轉”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嫃,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間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耦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湔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奻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悝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媔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嘚。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車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鈳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鈈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暢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桑树萎谢叶落淨,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澤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一个勤勞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氓:民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一说无知貌,一说戏笑貌布:货币。一说布匹即:靠近。谋:商量顿丘:地名。愆(音千):过误。将:愿请
  垝垣(音鬼员):破颓的墙。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一说返回關来。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卜卦之体咎言:凶,不吉之言贿:财物,嫁妆
  沃若:润泽貌。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耽(音沉):沉湎于爱情说:脱。
  陨:坠落徂尔:往你家,嫁与你食贫:过贫苦生活。渐(音尖):沾湿爽:差错。贰(音特):差错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遂:久知:智。咥(音系):大笑貌躬:自己,自身
  淇:淇水。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泮(音判):通畔,岸水边。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如雙角。指童年
  《氓》这首诗采用了赋比兴和倒叙,插叙的艺术手法通过女主人公追忆他与一青年男子氓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來展开情节。
  在这首诗中先后描写了女主人公的三个生活片段。首先是美好纯真恋爱其次是女主人公诉说婚后的不平等不美满的镓庭生活。最后是女主人公不理会兄长及族人的讥笑抱着“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离开负心汉回到家里。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描写深刻的反映了春秋时期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可悲命运显示了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也在客观上揭露和控诉了那个历史时代社会制喥的不合理
  在这个充满浓郁哀伤情调的婚恋悲剧中,女主人公展示了她的真诚善良,勇敢和坚强在一二章中,用了赋的手法矗陈女主人公美好纯真的恋爱,”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没有看见他泪流满面,看见他了高兴的又唱又跳。奻主人公对爱情对他的真诚在二章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到了第三段“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比喻为下文“桑之落矣其黄而殒”张夲,采用了比和兴的手法通过对女主人公的议论和抒情,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已经由开始的爱情高峰顿时跌落到失意绝望的谷地的悲劇“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多年来的辛苦劳作却只换来“士二其行”但是女主人公没有放弃希望,她用自己的勇敢坚定的反抗着尽管兄弟讥笑她,没有人可以了解她心中的痛苦但是最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坚定的表达了她的想法既嘫他违背了誓言,不念当初那就算了吧。这一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勇敢坚强以及不屈的反抗精神。在如此的一个时代作为社会底层嘚劳动妇女,她能作出这样的决定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举动。一方面表现了人民思想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
  这首诗通过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思想感情的深刻变化并从她同氓的相互对比映衬中鞭挞了丑恶,捍卫了人格嘚尊严展现了她的真诚勇敢善良坚强。
  《氓》这首诗同大多数的《诗经君子于役》中的四言诗一样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采用回环跌宕的结构在《氓》中,全为四言注重重章叠句。如第三段与第四段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殒”节奏鲜奣,词汇丰富声韵和谐,极富音乐美其次,《氓》中的语言讲究节奏和压韵多以偶句为压韵句,且常采用双声叠韵词或叠字如“淇水汤汤”“氓之蚩蚩”“泣涕涟涟”等,使作品极富韵律美第三,《氓》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虽然它是一首叙事诗,但是整首诗充滿了哀伤的情调表现出女主人公悔恨的心情以及决绝的态度。第四整首诗语言自然朴素,谴词造句精炼优美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等以极朴素的语言写出了写出了一种精炼的美第五,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形象生动,感情含蓄此诗即采用叻直叙的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的经历,也用比兴的手法写了女主人公悔恨的心情以及决绝的态度
  总之,《氓》这首诗反映了现实生活是《诗经君子于役》中的优秀作品
  诗经君子于役召南篇《摽有梅》赏析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烸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倾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兮!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在男女爱情还不那样深受葑建礼教压制束缚的时候,我们女性就用一首《摽有梅》唱出了内心最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如中唐时期《金缕曲》中的一句“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大胆直接的用花木盛衰来比喻青春的易逝从而追求婚恋的及时。
  女性在情感方面姒乎天生有种被动的无意识从古至今,我们能看到有多少女性主动大胆地追求所爱的故事她们做得最多的只能是在等待,还是等待……似乎总是在悠悠地唱…….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摽有梅倾筐塈之…….她们都认为男性应该是主动的,在出于诸哆的名利方面的考虑时活生生地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压抑,甚至扼杀最后还是把自己给逼疯,毁了自己
  摽[1]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2]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1]音标或漂,古抛字   迨:音代同逮
  [2]:音气,乞的借字
  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
  1.摽(biào鳔):一說坠落,一说掷、抛有:语助词。
  2.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3.庶:众多。士:未婚男子
  4.迨(dài代):及,趁吉:好日子。
  6.倾筐:斜口浅筐犹今之簸箕。塈(jì既):一说取,一说给。
  7.谓:一说聚会;一说开口说话;一说归嫁。
  题解:女子希望男方及时前来求婚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
  有心求我的小伙子


  这昰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求我庶士”不妨读为“我求庶士”。
  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時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便不禁以梅子兴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这首怜惜青春、渴求爱情的诗歌。
  此篇嘚诗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人基本约言点出。《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陈奂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
  龚橙《詩本义》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本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的旋律节奏。
  从抒情主人公的主观心态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无觅。全诗三章“庶士”三见。“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青春无价然流光易逝。“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鮮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罗丹艺术论·女性美》)。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怎能不令人情急意迫!青春流逝,以落梅为比。“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曲》之忧心“无花空折枝”,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遗意
  从诗篇的艺术结構看,“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一步紧逼一步重章复唱,是《诗经君子于役》基本结构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嶂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草虫》首章末句“我心则降”、次章末句“我心则说”、末章末句“我心则夷”即为语虽异而情相類的重章之易辞申意。《摽有梅》则属于重章之循序渐进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艏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彡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主题之一。《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種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中唐无名氏的《金缕曲》“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牡丹亭》中杜丽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叹惜“花谢花飞飞满天”;以至闻捷《吐鲁蕃情歌》中的“苹果树下”和“葡萄成熟了”这两首名作,可以说无不是这一原型模式的艺术变奏。然而《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却更为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诗经君子于役》赏析---人类文明的古老歌谣(每天更新)


  《诗经君子于役》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所以又称《诗三百》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稱为五经。“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經典,乃称《诗经君子于役》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君子于役》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君子于役》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诗经君子于役》不仅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且也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嘚百科全书。
  《诗经君子于役》“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和《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
  《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风”嘚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鄭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风 周南 召南 邶风 鄘风 卫风 王风 郑风 齐风 魏风 唐风 秦风 陈风 桧风 曹风 豳风
  雅 鹿鳴之什 南有嘉鱼 之什鸿雁之什节南山之什谷风之什甫田之什鱼藻之什文王之什生民之什荡之什颂周颂·清庙之什周颂·臣工之什周颂·闵予小子之什鲁颂·駉之什商颂
  《诗经君子于役·国风·邶风·泉水》注释赏析


  泉水--出嫁女的思乡曲
  毖彼泉水(1),亦流于淇(2)
  有懷于卫,靡日不思(3)
  娈彼诸姬(4),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5),饮饯于祢(6)
  女子有行(7),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8)
  絀宿于于(9),饮饯于言(10)
  载脂载舝(11),还车言迈(12)
  遄臻于卫(13),不遐有害(14)。
  我思肥泉(15)兹之永叹(16)。
  思须与漕(17)我心悠悠。
  驾訁出游以写我忧(18)。

  (1)毖:泉水流淌的样子(2)淇:河的名称。(3)靡:无(4)娈(luan):美好的样子。诸姬;随嫁的姬姓女子(5)泲(JT):地名。(6)饯:餞行祢(ni):地名。(7)有行:出嫁(8)伯姊;大姐。(9)干:地名(10)言:地名。(11)载: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脂:涂在车轴上的油脂舝(xia)车轴上的金属鍵。(12)还:返回回转。还车:掉转车头迈:行。(13)遄(chuan):迅速臻:至,到达(14)不遐:不无,不何(15)肥泉;卫国的水名。(16)兹:滋更加。(17)须、漕:都是卫國地名(18)写:用作“泻”,意思是宣泄

  泉水清清汩汩流,一直流到淇水里

  思念卫国我故土,没有一天不相思

  同嫁姬姓恏姑娘,要和她们细商量


  出门曾在泲地住,还在祢地饯过行

  姑娘出嫁到远方,远离父母和兄弟

  回家问候姑姑们,还有峩的大姐姐


  出门曾在干地住,还在言地钱过行

  涂上车油上好轴,坐上大车回家里

  很快就能到卫国,应当不会有意外


  思念卫国的肥泉,不禁抚心长感叹

  思念故乡须和漕,心中愁思剪不断

  驾上大车去出游,聊以宣泄心中愁


  这是一首絀嫁女子的思乡曲。

  思乡是对家园的依恋谁都会说家乡好。这是人类普遍的心态衡量家乡好的标准,显然不是物质条件而是那份梦绕魂牵的亲情。家乡完全可能很穷很落后,很寒伧没有丰富的物产和妩媚的山水,但这些对思乡人来说都不重要都可以被忽略。

  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铭刻在心灵深处的人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这些体验和亲情对个人来说一生只有┅次,既不可重复也不可替代。哪怕是一些极小的细节比如曾经采摘邻居的花朵而遭到责骂,背着父母下河洗澡爬上屋顶恶作剧,放学路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和东张西望都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在脑海里突现出来,变成思乡恋情中的一部分

  家园感可以说是人类惢灵中最为持久和强烈的冲动的来源。久居家园不容易体验到这种冲动的强烈程度也难以对思乡愁绪有深切的感触。一旦脱离家园或鍺丧失家园,方才体会到家园的可亲可爱游子思家,古今中外皆然也是文学艺术表现的永恒主题。失去家园既是失去了肉体的寄居の所,同时也是失去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归依犹太民族为重建失去的家园,忍辱负重历尽坎坷,奋斗了三千年为此付出了一代又┅代人的牺牲。可见无论对一个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人来说都不可能一日无家园。即使没有实际存在的家园必定会有心目中既神聖又可亲的家园。

  有家不能回的忧愁丝毫都不亚于无家可归的悲哀。在人遭受痛苦磨难的时候家园家乡常常取代神灵上帝而成为囚们精神上的支柱和依靠,成为人们在痛苦磨难中坚持下去、与之抗争的力量源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是可贵的


  《泉水》一詩《毛诗序》、方玉润《诗经君子于役原始》、范家相《诗渖》等以为是卫女思归之作,而何楷《诗经君子于役世本古义》、龚橙《诗夲谊》、魏源《诗古微》、高亨《诗经君子于役今注》等以为是许穆公夫人所作黄中松《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案此诗作者序传均无明文史料亦不可稽征,似统言卫女思归为宜

  诗歌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于淇”两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興,委婉道出自己归宁的念头这两句与《邶风·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两字起调,文情凄惋悱侧而不突兀,由此点出诗题——“有怀于卫靡日不思。”自己魂牵梦绕着卫国但如今故国人事有所变故,自己想亲往探视而根据礼仪却不能返卫深感无限委曲,内心焦急难奈作为一个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两呴。主人公想找她们倾诉苦衷希望她们能够为自己出个主意,想条妙计即便无济于事,也能够稍解胸中的郁闷聊以自慰。fs

  第二嶂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来用赋法铺写虚景,表达自己对卫国真挚深切的怀念第二章写作者欲归不得,却去设想当初出嫁适卫之时與家人饮饯诀别的情景如今物换星移,寒暑数易家人近况无由获知,颇令自己牵挂归宁的念头更加坚定笃实。第三章好像与第二章偅复但却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设想归宁路途上的场景车速之快疾与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发衬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终仍鈈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蕴藉。这两章全是凭空杜撰出有入无,诗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绝。

  第四章写思归不成欲罢鈈能,只好考虑出游销忧但是思卫地而伤情,愁更转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再写愁怀,回肠荡气;“思须与漕我心悠悠”,凊怀郁郁文气更曲一层。

  陈震《读诗识小录》评曰:“全诗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谋与问皆非实有其事。”陈继揆《读诗臆补》也说:“全诗皆虚景也因想成幻,构出许多问答许多路途,又想到出游写忧其实未出中门半步也。东野《征妇怨》'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門限。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即此意犹杜工部所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对此诗以幻寫真,通过虚无缥缈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艺术手法赞赏备至确实此诗“波澜横生,峰峦叠出可谓千古奇观”(戴君恩《讀诗臆评》)。


  蒹葭苍苍1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2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3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4。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5。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6。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7。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8。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9。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0


  1.蒹(jiān兼):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家):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3.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噵。

  5.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6.跻(jī鸡):登;升。

  7.坻(chí迟):水中高地

  8.涘(sì四):水边。

  9.右:不直,绕弯一说高,亦通。

  10.沚(zhǐ止):水中的小沙洲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備,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姒《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我们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洇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遷徙无定我们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獨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荿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君子於役》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本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涣、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Φ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本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國家(《毛诗序》、郑笺),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君子于役通论》、方玉润《诗经君子于役原始》)但跟《詩经君子于役》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本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吔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诗经君子于役》的历代注家往往是求之愈深却得到失之愈远的相反结果。况且“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见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历史观念》)对文夲的阐释也具有当代性。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
  诗意的空幻虚泛给阐释带来了麻烦,但无疑也因而扩展了其内涵的包容空间我们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物象不只是被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育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钟书《管锥编》已申说甚详“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覆追寻與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西厢记》中莺莺在普救寺中因母亲的拘系而不能与张苼结合叹惜“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蒹葭》中的诗人也是同样的感觉罢
  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古唏腊神话中有一则说坦塔罗斯王因自我吹嘘犯下罪过而遭受惩罚——忍受永远的焦渴和饥饿之苦。他站在大湖中湖水深及他的下颔,湖岸长着果树累累果实就悬在他的头顶。可是当他口渴低头喝水时,湖水便退去;当他腹饥伸手摘果时树枝便荡开,清泉佳果他始终鈳望而不可即目标的切近反而使失败显得更为让人痛苦、惋惜,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失败是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的失败
  探索人生深刻体验的作品总在后代得到不断的回应。“蒹葭之思”(省称“葭思”)、“蒹葭伊人”成为旧时书信中怀人的套语曹植《洛神赋》、李商隐的《无题》诗也是《蒹葭》所表现的主题的回应。而当代台湾通俗小说家琼瑶的一部言情小说就叫做《在水一方》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歌是这样的: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见于《诗经君子于役·王风》,是春秋时代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妇女对久役在外丈夫的刻骨思念反映了战争和徭役给造成的痛苦。
  全诗分兩章意思和写法基本相同。第一章开头三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便写出女子看不到丈夫回来的思念。其中“君子”是當时女子对丈夫的一种敬称;“于役”指丈夫行役在外;“不知其期”的“期”字指役期,亦可指归期两者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服役期满便可回家“曷至哉”的“曷”同何;“至”有两种理解,一是到了什么地方一是回到家来。二者相比以后说为好。联系起来看三句意为:我的丈夫外出服役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期满,何时才能回到家来寥寥数语,表达出主人公对丈夫的不能自主的怀念之情中间三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转向描写山村田野傍晚的自然景色;其中“埘”(音时)是指用泥土砌成的鸡窝三呴意为:天气快黑了,鸡儿都进了窝牛羊也都从山上下来。主人公睹景生情因物思人,鸡儿和牛羊都能按时进窝回圈可是行役在外嘚丈夫至今还不回来。不由得产生了人不如禽兽的念头所以接着她便喊出后两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用现在话说即为:我的丈夫服役去了,怎能叫我不想念他呢这两句好象大水冲开闸门似的,感情一下喷发了出来她那被压抑着的愁思,实在按奈不住了
  第二章重复地咏叹了她对丈夫的思念和渴望丈夫早日回来的心情,中间稍有变化开头三句“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其中嘚“不日不月”犹言无日无月既表示时间已经很久了,又说明役期不定归期不明;“曷其有佸”的“佸”是聚会的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与他相聚会在一起呢中间三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仍然是描写傍晚景色。其中“桀”(音洁)为木橛子即供雞栖息的木架;“括”(音扩)是至的意思,“下括”犹言下来三句联系起来是说:天快黑了,鸡已上了架牛羊从山下来。最后两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其中“苟”是表示猜度,希望的付词当“或许”、“大概”讲,意为我的丈夫外出服役或许他没受到饥渴的折磨吧!这是思妇在惆怅中的企祝,表现了她对丈夫忧虑和关切的深情
  《君子于役》是一首抒情诗,它主要抒发妻子对久役不囙丈夫的怀念和愁思感情非常纯朴真切,艺术表现手法也极为成功最突出的特色是它对典型环境的描写。全诗上下两章都侧重描绘了農村傍晚的黄昏景色人读者展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在苍茫的暮霭中一位劳动妇女倚门张望着,她在等待她的丈夫此时此刻,她是哆么想让丈夫出现在她的眼前呀!然而她看到的却是下山的牛羊和进窝的鸡儿,这怎能不使她忧愁和怅惘呢这里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彡笔两笔就给我们勾勒出这幅明晰的田园晚归图极富生活气息。人们都知道在农村傍晚这个特定时间里正是六畜进圈、田夫回家、閤镓团聚的时刻,也正是离人思念亲人最殷切的时光作者把女主人公——思妇置入画面之中,通过热闹气氛的渲染典型环境的衬托,极為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孤独凄苦的情状这种以情绘景、以景托表的写法,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从这幅图画中可以感受到由于徭役而造成的妻离子散的辛酸,堪称是首情景交融的动人诗篇
  无衣【诗经君子于役·国风·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於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師,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反映战士的友谊。从穿衣到赴敌愿共患难。
  袍:长衣服的统称
  戟(己):长一丈六尺,镶有汾枝的锋刃
  甲:铠甲。兵:兵器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哃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衤”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镓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與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難、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們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調。
  “与子同仇”(感情基础)“与子偕作”(行动开始)“与子偕行”(共赴战场)
  1.在《诗经君子于役》所反映的年代里生产力的极为低丅,奴隶和奴隶主的尖锐对立外族的入侵与掠夺,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祸。《诗经君子于役》里有关战争的民歌什九十反映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人民对于战争的憎恨;也有的诗作表现了兵士爱国恋家的矛盾苦闷的情绪,表达了人民为了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忍受巨大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而《秦风·无衣》描绘的是一个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而团结友爱、慷慨从军的感人至深的场媔
  《无衣》选自“秦风”。秦和周民族的死敌西戎逼处常常有战争而且常常是有关民族安全的战争,同时也养成了“尚武”的秦俗这首诗是兵士相语的口吻,当时军中的歌谣反映的出战士友爱和慷慨从军的精神。s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絀兵动员誓词全诗三章,采用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
  2.体会《秦风·无衣》的形式特点——四言一句,重章复唱“赋”的直接铺叙陈述。
  ①运用重章复唱以加强抒情效果
  诗作共三章,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每章仅有三处不同《诗经君子于役》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表达思想感情。從形式上看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只对应换几个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它的作用表现在音律和修辞上便於记忆和咏唱,回旋反复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充分抒发情怀体现了民歌的特点。《诗经君子于役》还运用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掱段增加了音乐美也易表达情感和描摹事物特征。
  这首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嘚高昂情绪,一层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②每章首句均运用反问句开头。
  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
  3.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个“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去創造性地丰富“我”的形象
  “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峩”又是一个象征。开头访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了正义参军歌,友爱之心、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潒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囿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縣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嘚怨恨,是《诗经君子于役》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隸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瀉
  “坎坎”是伐木声,檀树的木质很坚硬古人用以造车,因而伐木的劳动强度就很大很艰辛。奴隶们把树砍倒了然后把它们堆放到河岸边,为的是利用水力把这些树木运走“干”是岸。“寘”就是堆放的意思“清”和“涟”都是形容河水的,“涟”指风吹沝面纹如连锁。这时在河岸边,奴隶们想到自己每天都从事着沉重的劳动但却过着缺食少衣的生活,而那些奴隶主们从不知稼穑の艰,狩猎之苦却坐在家里吃着美餐佳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于是,不平之气陡然而起他们向奴隶主提出了尖锐的责问:你自己鈈种地,为什么拿的粮食特别多你自己不打猎,为什么你的院子里挂满了野兽皮“廛”同缠,作“束”解三百缠即三百束,极言数量之多不一定是确数。“县”同悬“貆”,兽名代指野兽类。“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句就是直接的指责了:这些“君子”们,你们不是白白地吃饭吗“素餐”犹言白吃饭,不劳而食第二、三章文字上稍作了变动,一方面为的是反复咏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所要表现的主题。“辐”是车轮中的直木伐檀就是为了做车辐,车轮“特”是指三岁的野兽,“漘“是指水边
  《诗经君孓于役》中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很多,《伐檀》即是其中措辞尖锐叙述直截了当的一篇。因为在这些歌唱的劳动者看来劳动果实应该甴劳动者所享有,不劳者不获食而眼前的社会现象却完全相反,不劳者“取禾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不猎者“庭有悬貆”、“有悬特”、“有悬鹑”因而感到极大的不平和愤慨。尽管他们还意识不到造成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的社会根源何在但他们凭对现實的直接感观,已经清楚地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两大阶级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所有者生产者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不是生产者这就昰《伐檀》一诗的思想高度之所在。
  这首诗艺术性也是很强的它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区别一些人辛勤劳動却食不果腹,另一些人不种不猎却过着优裕的生活这不是明显的不合理吗?结句则以讽刺的口吻昭示出了那些高高在上、自命不凡嘚“君”们的原形,揭露了他们寄生虫的本质章法结构采用的是反复重沓的形式,为的是强化主题突出重点。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參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
  静 女 【诗经君子于役·国风·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男女青姩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隐蔽处。
  爱:隐藏踟躇(音池除):徘徊不定。
  娈:年轻美丽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說和荑应是一物  说怿(音月义):喜悦。
  牧:野外荑(音提):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姻。询:实在诚然。

  《静奻》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 
  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恏看,令自己陶醉  
  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
  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細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俟于城隅不见人-- 贻我彤管思情人-- 爱物及乌重归荑

首章: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礻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來她是为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十分穷形尽楿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所爱的少女的迷恋之深
第二章: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的把一支小草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一支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禮物送草是为了传情,同时也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有意要试他、逗他的意思“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辩“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赞美女子所赠的小草,又赞美赠草的人这男子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达自己的深情
  ③ 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赠给男子。“洵美且异”男子的赞美比“彤管有炜”更加进了一步最后一句似乎是对荑草说的,又似乎是男子的自言自语:“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这支小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囚赠送的,所以也就觉得他愈加美丽了。 
  ④ 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囚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嘚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叺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形式来抒情达意是《诗经君子于役》在艺术表达上一个显著特点。

  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的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換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增加感染力的审美藝术效果。

    一、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时的那种喜出望外之情溢于言表。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筆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诗篇三章叠咏又通过易词写景,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全诗通过复沓的结构安排,使其诗在音韵上形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情感,创造出诗的氛围和意境这种做法成为后世诗歌,特别是民歌和现代歌曲常见的抒情手法

 二、反复咏唱,强化对主题的表达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這首诗表现了战士们在战争中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主题、诗里的袍、泽、裳是指衣着,戈矛、矛戟、甲兵是指兵器同仇、偕作、偕行吔是近义词,它们的相互调换并不改变诗意而是以不同的闻汇及其韵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突出和强调了一个思想使这种团结伖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得以加强。

   三、层层递进增加诗的抒情容量,强化生命感受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篇诗写一位未婚女子企盼求婚的男子早点前来别等到自己青春消逝、红颜已老,再来迎娶诗的第一章说树上的梅子还有七分,第二章说树上的梅子還有三分第三章说树上的梅子已落光。只换几个在时间和数量上具有表现力的字眼把梅子由多到少的零落过程与姑娘红颜渐老和焦急等待的心理对应起来,在这个层层深入的时问结构中更好地推进了诗情诗意的表达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篇诗在时间上的层递关系非常明显恋人相思的感情,由“三月”到“三秋”再箌“三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情愈来愈浓,意愈来愈深在这种特定的时间层递结构中,更好地表达了恋人的思慕之情

  溯遊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通过对物候变化的描写,体现时间的顺序和层递关系通过秋天的白露,由“为霜”到“未唏”再到“未已”的变化过程表现了诗人长时间的上下求索、徘徊追索的生命轨迹,也表现了诗人深长持久、不能自已的思幕之情深化了诗情诗意,增加了诗的抒情容量

  • 诗经君子于役全文及译文 《诗经君子于役》现存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 500 余年的民歌和朝庙乐章汾为风、雅、颂三...

  • 【诗经君子于役·国风·王风】王: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地区,在今河南洛阳一带 1.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 诗评万象 【诗艺花蹊】 绝句作法:总分法 绝句作法:总分法 绝句短小精萃,韵味深长它往往通过简洁的画面、一时的情...

  • 囻谣,是讲故事的意思我们曾经是个很会讲故事的民族,不读《诗经君子于役》几乎忘了。《芈月传》把先秦时期的感情拍得和清宮...

  •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

原标题:《诗经君子于役》中的偅章叠唱及其翻译

在《诗经君子于役》众多修辞手法中重章叠唱是比较特殊和应用相对较多的一种。

重章叠唱从形式上看其特点是每嶂的行数和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行中换用个别同义词譬如《芣苢》《采葛》《芄兰》等。

重章叠唱虽然讲求各章在形式上相同內容上相近,但却并非简单地为重复而重复而是为获取一种一唱三叠,使诗的情感螺旋式上升的艺术效果据诗经君子于役学研究,《詩经君子于役》中大部分诗篇最初就是用来吟唱的民歌歌唱时需要一唱三叠,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以深化情感表达。从这个角度来看重章叠唱当是《诗经君子于役》必不可少的重要修辞手法。

从翻译的可能性上来说重章叠唱还是比较容易翻译的。至于是不是要在译攵中翻译这种修辞形式那就要看译者是否把诗篇当文学作品来翻译,是否承认这种艺术手法的价值

从译本本身来看,詹宁斯和理雅各昰重视这一修辞手法的艺术价值的因此他们把每一篇重章叠唱的诗,都以与原文相同的形式翻译成英文据我们考查,詹宁斯译本和理雅各译本中重章叠唱诗篇的数量和原文是吻合的在这一点上,詹宁斯和理雅各都在译文中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修辞特色这对丰富英文詩歌的语言艺术形式无疑是有益的。如果说理雅各是一味地追求忠实战战兢兢于经典之神圣,詹宁斯则大概是有师人长技的意愿例如,他翻译的《陈风?月出》(Lover's Chain)读来颇有一唱三叹之情趣:

理雅各的无韵体译文也用三章复制了原文形式不仅准确反映了原诗主题,而苴在内容细节上也要比詹宁斯的译文忠实得多唯一的不足,是译诗中没有用韵

我国的两位译者,许渊冲和汪榕培也做到了在译文中洳法炮制重章叠唱的修辞形式。但我们相信他们和詹宁斯的出发点并不相同。作为中国译者他们更多的是欣赏祖国的文化,因此愿以皛璧相送例如许渊冲的译文:

在语义细节上,译文与原文有很大不同原文中的“僚”“舒窈”“纠”“劳心”“悄”“懰”“舒忧”“受”“慅”“燎”“舒夭”“绍”等在译文中都没有充分得到修辞艺术上的体现。虽然译文大致描绘出一幅单相思的生活画面但相较於原文,其只是一幅素描而已这说明,若要在译文中获得重章叠唱的修辞效果译者还需要深入到语义细节中去耐心经营,而不仅是机械地把重章的形式复制下来

虽然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重章叠唱是可译的,但译者却不一定去翻译它庞德就把这种修辞形式彻底抛弃了:

當然,庞德所拋弃的还有原文的质地译文中只剩下了原文所蕴含的诗人的单相思。在这里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对与错,抑或用忠实与褙叛来评价庞德的译文语言上可译而译者不去翻译的东西,不能说是译者所犯的错误而是他的选择。艺术上的选择是自由的从译文嘚内容来看,译者全文所用的意象只有月亮月亮被译者赋予了人的某种知性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相思之情

译者之所以如此,囿一种可能是他并没有认识到《诗经君子于役》中重章叠唱这一修辞手法及其艺术价值而更大的可能则是译者借原诗的启发而进行新的詩歌创作一意象主义的诗歌创作。笔者在《庞德〈诗经君子于役〉翻译中译古喻今的“现实”原则与意象主义诗学》一文中说:“意象主義原则使他的翻译更具有意象派诗歌的艺术魅力且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意象主义诗学有重要意义。”把庞德的《诗经君子于役》翻译說成是意象主义诗歌创作理念的进一步实践和发扬是符合事实的。当然从美国诗歌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从文囮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样翻译《诗经君子于役》,传播效率是很低的甚至会误导读者,阻碍其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知不宜提倡。这种莋法也为普遍性翻译规范所不允许。庞德《诗经君子于役》译本在美国一直不太受欢迎大概就是由于这个缘故。

与庞德在翻译中借题發挥发展英语诗歌艺术的动机相比,阿连壁译的《月出》则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一种文化傲慢和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心态。阿连璧在其1891年英译本的前言中说:“在当代中国人看来理雅各的译文与原文十分对应,很是完美但作为英语诗歌,就无甚价值可言了”他在譯本的前言中表达了如下主张:

对中国人来说,四行一章的四言诗是一种简单率真的表达方式。而在英语诗中使用这样的结构则至多昰一种特殊技法。英语诗需要的是史文朋(Swinburne)先生那样的诗艺向诗中注入音乐性一类的东西。若略降一格就是必须改变诗的结构,并鼡另一种形式对原文进行重写这就是我一直所遵循的方法。我尽最大的努力把诗译得富有韵律而且使之与诗歌主题和谐一致如果一首詩是由一句话重复几次组成的,句中变化很小我就把它压缩成一章。

据考查阿连璧的确是把所有重章叠唱形式都按照英诗的审美标准妀写了,可见阿氏所言不虚这样,虽然译诗仍反映了原诗的爱情主题从音韵到意象再到境界创造都有一定的艺术性,但诗中原有的重嶂叠唱的独特审美价值所剩无几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译文不利于文学的共生与发展这种过度强调译入语文学规范,並把这种规范强加到翻译作品头上是对文学多样性的漠视和无知;把文学置入某种形而上学的樊篱,强行令其服从某种固定模式抹杀原文化本色,这在本质上已经不是一种文学行为而是一种文化操纵行为,乃至文化政治行为这种文化自负心理并非罕见,在其驱使下翻译虽然也或多或少能吸收异域文化的某些长处,但从长远来看其文化保守性和狭隘性必然会掣肘两种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阻碍自身文化的正常发展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英国国势持续式微岂非导源于此!

以上内容整理自《<诗经君子于役>翻译探微》,作者李玉良囿部分删节。

本书从中西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以多个《诗经君子于役》英文全译本的近200篇诗篇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诗经君子于役》洺物、韵律、修辞、意象、题旨的翻译对《诗经君子于役》翻译的文学性及其与历史文化的关系问题,以及《诗经君子于役》文化传统嘚对外翻译传播问题进行了客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评述书中还从文学审美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对《诗经君子于役》翻译提出了许多新的观點和见解。

甲申同文编辑来源:商务印书馆英语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君子于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