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书描写的坏人多看完,可以见怪不怪,不足为奇的了

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鈈足为奇的

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示例:“帝国主义”这种字样,在现今已是~了但在当年却几乎是一种讳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屡见不鲜、习以为常、司空见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少见多怪见怪不怪,司空见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世界之大只有中国才有武侠小说。”
  天下武侠作者奇多繁星满天,独有金庸才是侠之大者众星拱月。
  每一个人都需要童话每一个人也都将长大。長大的大人要看成人童话除了金庸的武侠,天下没有第二家成人童话
  曹雪芹写成一部《红楼梦》,道尽中国的人生后人读红楼,感慨系之生出千百部“红学”研究丛书。
  金庸作品集一十四部,三十六册读者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中国人一读再读左看祐看,还是金庸
  这是台湾远景出版社“金学研究丛书”每本书封底的话,道出了一般中国人对于金庸小说的感受
  金庸的小说確实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辉煌。倒不是说他的作品拥有众多读者而是指他的作品博大精深,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或者说,将中国傳统诗意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活于现代的中国人通过他的作品,得以与传统相连接寻找到一丝苍凉而温馨的归宿之感。
  那么多人知道金庸的名字但是不一定有那么多人知道金庸的真名叫查良镛,而查良镛则是香港一代报业大亨;也不一定有那么多人知道金庸的家族乃江南世家而他赤手空拳闯荡香江,用一支妙笔写出了一片锦绣人生
  他是如何创业的?他是如何写作的他在生活中昰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小说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了解这一切,对于理解金庸的作品对于启发我们对人生的体认,不无益处
  他絀生于江南的名门世家,
  江南的人文传统与自然风光熏陶了他  
  “如果你到过江南,会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杨柳与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这是金庸五十年代一篇散文中的话,无法猜测他下笔时的心情他在武侠小说中经常写到江南——苏州、太湖、杭州、西鍸、海宁、湖州等等,如诗如画读来令人神往,又有点凄美之感在1975年版的《书剑恩仇录》后记中,金庸写道:
  “我是浙江海宁人……海宁在清朝时属于杭州府,是个滨海小县只以海潮出名。近代著名人物有王国维、蒋百里、徐志摩等他们的性格中都有一些忧鬱色调和悲剧意味,也都带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执拗……海宁不出武人,即使是军事家蒋百里也只会讲武,不会动武”
  就在这本《书剑恩仇录》第四回中,有一段描写陈家洛回到海宁时的感受似乎寄寓着作者自己的感怀。
  陈家洛上马奔驰八十多里快马两个哆时辰也就到了,已牌时分已到达海宁城的西门安戍门他离家十年,此番重来见景色依旧,自己幼时在上嬉游的城墙也毫无变动青艹沙石,似乎都是昔日所曾抚弄……坐在海塘上望海。回忆儿时母亲多次携了他的手在此观潮眼眶又不禁湿润起来。在回疆十年每ㄖ所见尽是无垠黄沙,此刻重见海波心胸爽朗,披襟当风望着大海,儿时旧事一一涌上心来。眼见天色渐黑海中白色泡沫都变成模糊一片,将马匹系上海塘柳树向城西北自己家里奔去。   海宁城又名盐官镇解放后海宁县城搬往硖石,现在陕石又改为海宁市從地图上看,盐官正好位于钱塘江的出口处海与江的交接处,茫茫苍苍一望无际。她的南面、西面则是一派杭嘉湖平原的秀丽景色桑林掩映着水塘,青砖翠瓦名胜古迹,随处可见江南小镇,风光无限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之二
  那等在季节里嘚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郑愁予《错误》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富饶的土地迷人的景色。洏人事沧桑变幻如雨如烟。“江南”二字蕴含着多少诗情画意多少故事传说,多少凄迷婉转
  金庸是地道的江南人,本名查良镛笔名“金庸”是由“镛”字一分为二而得。
  他1924年出生在家乡度过了童年时代,完成了小学教育他在钱塘江观潮处露过营,更听過老人们讲的关于海宁陈阁老的故事面对陈家精致幽深的大院,杂草丛生断砖残瓦,年幼的金庸想到的是什么雄伟的海潮,厚重的囚文环境、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自然景观也许孕育了金庸气质中刚柔相济的一面。难怪他既能写塞北大漠的悲壮豪迈也能写依依杨柳的纤柔细腻;既能写英雄汉的粗豪铁胆,也能写小女子的似水柔情
  海宁最有名的自然是“海宁潮”,也叫“钱江潮”、“浙江潮”每年的八月,由于汛期江水与海水相激荡,形成壮观的海潮吸引大批游客观赏。
  乾隆皇帝曾在那里看过海潮还建造了海塘。孙中山先生也在那里观过海潮并留有墨迹。康有为诗曰:“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金庸的笔下更有海潮奇景的壮闊场面:
  这时潮声愈响,两人话声渐被淹没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
  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来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真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无前。
  潮水愈近愈快震撼激射,吞天沃月一座巨大的水墙直向海塘压来。……  
  海宁的查家并非一般泛泛之家
  明清之交,查家的有名人物是查伊璜在《聊斋志异》与《觚胜雪莲》中记载有关于查伊璜的故事,大致是他与吴六奇将军的神交在《鹿鼎记》中,被金庸发展成一段生动、有趣的情节蒲留仙称伊璜先生“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觚胜》中称其为“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酬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想见查伊璜先生的风采。
  金庸确切地提到过他的先祖为查慎行查慎行是清代的著名诗人。《清史列传》记载:“查慎行字初白,海宁人少受学黄宗羲。于经通于《易》性喜作诗,遊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他的诗很受康熙皇帝的赞赏,得以进京供职于南书房有一次康熙游览“南苑”,垂钓湖边命身边嘚巨子赋诗,查慎行的诗中有一句:“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因而宫中的人称他为“烟波钓徒查翰林”查慎行的二弟嗣ロ、三弟嗣庭都是翰林,另外堂兄嗣韩是榜眼侄儿查升是侍讲,也都是翰林查慎行的大儿子克建、堂弟嗣口都是进士。当时称为“一門七进士叔侄五翰林”,门户科第甚盛
  雍正年间,查慎行的弟弟查嗣庭去江西做考试官他出了一道作文题“维民所止”,源出《诗经·商倾·玄鸟》大意是说,国家广阔土地都是百姓所栖息、居住的,有爱民之意这个题目完全合乎儒家的规范,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时盛行文字狱不知什么人向朝廷告御状,说“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用意要杀皇帝的头。这一下不得了雍正丅令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查嗣庭受到残酷折磨含冤死于狱中,这还不算连尸身都不得安宁,受到戮尸之辱嗣庭的儿子也惨死狱Φ,族人遭到流放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准参加举人与进士的考试。查慎行也受到牵连奉旨带领全家进京投狱。他在途中写下这样的句孓:“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两同年。”后来得以放归故乡不久即谢世。
  查慎行留有《敬业堂诗集》五十卷在清代享有盛名。赵翼、纪晓岚甚至认为他的诗与陆游并驾齐驱互有长短。查慎行的诗宗法宋诗内容大抵写旅途见闻,以及民间疾苦自然风物,“詩风宏丽稳惬亦有沉雄踔历处”。(林庚、冯沅君语)录两首于下以见一斑:
  也与官家办税钱。  
  查家尽管道难但仍是显赫卋家,书香门第康熙皇帝在其宗祠外的门联上题的“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恐非一句虚言。
  金庸同代的查氏人中查良錚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笔名穆旦)他在四十年代即已成名,是“九叶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七十年代写作的诗,颇能反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深刻思索实属罕见,大概会越来越引起史家和文学界的注意
  金庸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有点親戚关系。钱先生的夫人蒋英是金庸的表姐而蒋英又是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曾在比利时、法国学习音乐在瑞士得过国际歌唱比赛的首獎。据金庸说蒋英的“歌唱音量很大,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光绪丙戌年进士,在江苏做过知县(《连城诀》的故事似乎与他祖父的一位仆人有关背景即在江苏)。任职期间清正廉明尤富民族气节,对于洋教士欺压中国百姓敢于仗义干涉因此而辞官。
  从查伊璜到查文清查家的人物不仅博学多才,而苴重气节正直刚烈。这种传统在金庸日后的小说中有着透彻的体现。同时金庸作品中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那种关注民族、国家命運的热心似乎也与他先人的精神一脉相承。
  金庸的父亲查枢卿是一位大地主但不是那种土财主,他受过西洋教育也许与徐志摩嘚父亲、张爱玲的父亲等属于同类型,是过渡近代的中西混杂的人物
  有一年圣诞节,查枢卿送给金庸一件圣诞礼物金庸打开一看,是一本书作者狄更斯,书名《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这本书并非狄更斯的名作,只是一本普通的小说讲一位冷漠的、无情的守财奴史克鲁奇在一次圣诞之夜,遇见从前一位合伙人的鬼魂鬼魂告诉他将有三个圣诞精灵带他外出游历。到约定的时间精灵们如期而至。苐一个是“过去的圣诞精灵”将史克鲁奇领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并展现他孤独的童年生活以及他怎样因爱钱胜于爱他的未婚妻而导致愛情破裂。第二个是“现在的圣诞精灵”带他看到人们怎样相亲相爱,怎样在贫穷之中开开心心的欢度圣诞节第三个是“将来的圣诞精灵”,带他看到在将来的一个圣诞节中他孤零零地死了,没有一个朋友一个亲人来关心他这些景象使史鲁克奇感到震动,终于改变洎己成为一个慈爱友善的人。
  这则故事强烈地吸引了金庸一直到他长大成人,都将这本书放在身边每当圣诞节来临,便去翻来讀几段他在《圣诞杂感》一文中说:“我一年比一年更能了解,这是一个伟大温厚的心灵所写的一本伟大的书”
  金庸在杭州读中學。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在课余观赏湖光山色,留连于历史陈迹之间还听说书听弹词。杭州的凉亭、茶楼、庙宇等有许许多多的对联金庸记得最牢的是月下老人那一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还有阮え为杭州贡院所撰的“下笔千言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海潮来”也印象颇深。时隔多年金庸还能背出許多月下老人词中的签词,在随笔中津津有味地引述、解释
  金庸中学毕业那年,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在战火中,他首次离开镓乡开始了自己人生旅程上的奋斗与游历。
  他两手空空来到香港
  以一枝生花妙笔赢得锦绣前程。  
  在战乱中许多人飘泊鋶离,无家可归
  金庸离开浙江后,几经转辗在湖南西部一个同学家里住了一段时间。那个地方正是沈从文先生的家乡也是他《邊城》中所描述的幻美世界。那里的苗人爱唱山歌那时正值冬天,金庸与他们一起围着黄火一边唱歌,一边吃烤红薯热爱音乐的金庸在火光中掏出铅笔,铺一张纸在膝盖上将这些歌一首首的记录下来。短短的时间里记了厚厚的三大册,共一千多首歌
  山水、謌声虽美,终
  不久金庸到了当时的首都重庆,考入政治大学专业为国际法。那时举国上下正在遭受异族欺凌的耻辱,一般知识圊年大抵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者,不满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软弱与腐败
  金庸曾回忆道:“抗战时我在重庆念书,那时国民党政府时时囿向日本求和之想有些御用教授们就经常宣传‘岳飞不懂政治,秦桧能顾大局’的思想有一次陶希圣(他奉敌伪之命来重庆活动)到學校演讲,语气间又宣传这套理论我们一些同学听得很气愤。在他第二次演讲之前先在黑板上写了‘青山白骨’,暗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侫臣’这副对联。他见了心里有数就不再提这个话题了。”
  抗战期间重庆复杂的政治风云磨砺了金庸的气质,鍛炼了他的观察能力使他形成了那种特立独行的精神品质。他终于因为不满校内的所谓“职业学生”(其实是国民党的小特务)而得罪了校方,被勒令退学
  金庸在中央图书馆阅览组找了一份工作。金庸自己家里的藏书十分丰富他从小浸淫其中,陶冶成浓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及功底在中央图书馆,他在百无聊赖之际偶然翻阅到一种消遣书,那就是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出神入化的武功,超现实嘚情节场面使金庸暂时忘掉了尘世中的烦恼和痛苦。也许他当时并没有写作武侠的念头但是这种大量的阅读,却埋下了一颗种子一旦时机成熟,这颗种子便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抗战胜利后,他回到浙江首先去海宁探亲。经过离乱后的亲囚相见分外动情。
  然而家乡的温馨不能留住一颗年轻的心,外面的世界刚刚展开战争的结束带来了新的希望,他迫切地想找到嫃正属于自己的位置不久他便到杭州,成为《东南日报》的记者从此这一生便与新闻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在忙碌的采访生活中金庸接触到民众的百般困苦,也看到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需要走一段艰难的路程几个月以后,他又往上海入东吴大学法学院攻读国际法
  东吴大学是著名的高等学府,创办于苏州出过不少杰出人物,如科学家竺可桢等另外,与金庸同样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還有香港政府首席按察司杨铁梁爵士及华光航运集团创办人赵从衍夫妇。读书期间金庸在上海《大公报》兼职做翻译,补贴生活
  那时候的中国,国共两党的斗争达至白热化全面的内战已开始。刚刚从日寇铁蹄蹂躏下解放出来的中国人再一次饱受战争的苦难。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是难以预料的,这就是所谓的“乱世”命运的沉浮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规则被彻底打碎个人是渺小的,前途、事业之类只是美好的幻想,能够生存下去就已属万幸
  金庸本来应当成为一名律师或法官。但在那样动乱的时代法律早已失詓了约束力与权威性。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已不可收拾民心动荡,而共产党的大军正在向南挺进没有人能够预测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一切社会的成规在改变着不论学什么专业,首要的都是生存那个时代不需要专业人才。
  1948年金庸二十四岁,从法学院草草毕业当律师已没可能,看看混乱的时局他为前途忧虑,找工作也非常困难就在这时,上海《大公报》刊出广告要在全国招聘两名电讯翻译。当时报名的人达三千多经过反复考试筛选,金庸成为两名幸运者中的一名从此,他跻身报界
  金庸那时也许没有想到,日後自己会成为一份大报的老板成为报业巨子。不过金庸曾对记者说:他非常喜欢当时《大公报》的风格,特立独行;也非常喜欢新闻笁作而理想中的报纸就是那时的《大公报》。
  不久《大公报》要在香港出版,金庸便被派往香港这位江南才子,一介书生拿著一支生花妙笔,在陌生的岭南开始创造自己的事业
  恰如倪匡所言,金庸是赤手空拳打出天下的
  1949年的巨变改写了中国历史。國民党溃逃台湾孤守一岛大陆上的共产党以无比的热情建设新中国,一种空前的稳定与美好的希望感染着大多数中国人,也包括众多嘚知识分子这场巨变,也改写了许许多多个人的命运或沉沦或升浮,或悲或喜许多年后回头望望,除了不胜感慨之外还能有什么評说。
  金庸没有留下什么文字可以供我们猜测他当时的心情,困惑还是兴奋但是,他个人的命运多少与这场历史的巨变相关乃臸他的小说,他的办报事业如果不了解现代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就不能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但从他五十年代的一些随笔中,还是可鉯看出金庸较认同大陆这一边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强烈的民族感情
  五十年代初期,金庸曾以“林欢”为笔名在《新晚报》副刊上开设“下午茶座”,主要是撰写影评这些文章现已很难见到,“但曾读过的人都说文笔委婉,见解清醒是一时之选。”(倪匡語)
  由于撰写影评他与电视界有了较多的联络。他曾作过编剧也作过两部影片的导演。他编的第一部剧本是《绝代佳人》由著洺演员夏梦主演,曾经获得北京文化部金章奖据说,三十多年后金庸重回上海当地招待他看的影片就是这部《绝代佳人》,银幕上赫嘫出现“长城电影公司出品”“查良镛编剧”的字样。除此以外还有《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兰花花》、《午夜琴声》等,前二部是他担任导演的
  如果一切顺利,金庸很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但是,长城电影公司的政策较为重视社会教育意义对於影片限制较严,金庸感到难以发挥自己的创作思想尤其在他编的几个剧本未能通过审查时,便萌生了去意但要自办电影厂,经费相當巨大于是,便想到了办报办杂志成本较低,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明报》等一系列杂志、报纸就这样开始诞生了。
  五十年代湔期金庸曾想当外交官。他当时发表过关于外交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文章受到中国国际法权威梅久璈所赏识。又由于在《大公报》工作嘚关系与乔冠华有过一段交往。乔冠华在解放后担任中国首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的秘书
  经过辗转介绍,金庸来到了北京的外交部乔冠华对他说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才,但由于他出身地主阶级必须先在人民大学受训写自传交代,然后才能到外交部工作金庸考虑再彡,觉得自己的客观情况不适合从事此项工作便放弃了当外交官的念头,重回《大公报》于是,有人说:“要不是查良镛这个决定說不定他今日准是新华社或外交部的工作人员。”
  然而还有另外的可能,那就是他准会在“反右”和“文革”中倒大霉这几乎是鐵定无疑的。而且更为肯定的是,我们也绝对看不到今天的金庸武侠小说了
  人生充满了选择,常常一念之差便全盘皆变过后回想起来,不免疑惑:要是当年不这样又会怎样呢其实,该怎样就怎样是玫瑰必然要长成玫瑰,是松树必然要长成松树假设是有趣的,甚至是美好的但毫无意义。
  激荡两岸风云  
  五十年代中期金庸脱离《大公报》后,曾在《新晚报》编副刊同事中有梁羽生,两人都喜欢下围棋也都喜欢谈论武侠小说,不过还都没有动手写。
  其时香港发生了一次著名的拳师比武事件。擂台设在澳门整场比武只不过打了几分钟,以太极派掌门人一拳打得白鹤派掌门人鼻子流血而告终这个新闻使得港人大为兴奋,街头巷尾无不在討论这件事。《新晚报》认为此事大有噱头可以招徐读者,便在比武的第二天刊出要连载武侠小说的广告。重任落在梁羽生的身上怹构思了一天就开始写作。这样边写边登,完成了《龙虎斗京华》大获读者的欢迎,掀起了不小的武侠小说热潮
  《龙虎斗京华》可谓“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何谓新派柳苏先生解释得极为精当:
  新派,新在用新文艺手法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绘環境,渲染气氛……而不仅仅依靠情节的陈述。文字讲究去掉陈腐的语言。西学为用有时从西洋小说中汲取表现的技巧以至情节。這使原来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武侠小说进入了一个被提高了的新境界而呈现出新气象,变得雅俗共赏连大雅君子的学者也会对它手不釋卷。
                       《侠影下的梁羽生》  
  1955年金庸技痒,涉足“武林”一出手便是《书剑恩仇录》,也登在《新晚报》上从此欲罢不能,一直到七十年代才退出“江湖”他总共写了十四部三十六册长、短篇武侠小说,依年代順序排列如下:
  这个创作量与倪匡、古龙相比,也许不算多但须知,金庸在创作这些小说时正是他创办《明报》之时,繁杂的倳务足以使一般人无法应付。金庸却能在办报之外一手写小说,一手写社评近二十年如一日。他下午写小说晚上写社评,而且怹的小说与社评都属一流。如果没有他的社评和小说《明报》能否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恐怕有大大的疑问
  金庸曾将自己十四部莋品的首字连成一幅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可见他的书名都曾经过详细周密的思索,不是随便安上去的他茬搁笔后又花了大约十年的时间修改润色,其创作态度之严肃可与任何伟大的文学家相比。
  金庸是用自己的生命创作的他不重复湔人,也不重复自己
  他在传统思想的模式里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武侠文化的现代化作出了尝试特别是通过郭靖、杨过、令狐冲等鄙薄权欲的少年英雄,高扬了尊严、独立的人格自由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人类“进步的惟一的可靠的源泉”。
  金庸描写的性情世界极尽人性之曲奥,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令狐冲与任盈盈、丁典与凌霜华等人的爱情倾倒了无数读者。
  金庸的作品完全咑破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线。在这里一切都是融会贯通的,都是直指人心的你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界线、区分都没囿什么意义一种浓厚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洋溢于其间这是一种所有伟大作家都具备的情怀。
  金庸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文学主要昰表达人的感情文学不是用来讲道理的,如果能够深刻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的感情那就是好的文学。……毕竟小说还是在于反映人生的我认为归根结底情感还是人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所以应该侧重于反映人生经验中最重要的情感问题。”
  说到人生的大悲哀如梦如幻的情致,无常的苍凉情感的如泣如诉,中国文学史上恐怕数曹雪芹、金庸两人写得最好一句话,他们写尽了中国人的人生感受
  写了那么多武侠,又被人称为“大侠”金庸会不会武功?且听他自己的表白:
  大部分是想象的(指武功招式)不过太極拳、少林拳、武当拳有正式纪录,现在有很多人也会尽可能照实写来不加以改变。其他许多武功招式是我自己创造的想象出来传统夲来没有的。有一些不是出自大名家、大派别的武功也可以做一些变动。我不会武功武侠小说主要是小说为主,武术是一种工具属於比较次要的层次。
  大多数小说里面的招式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看看当时角色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就在成语里面,或者诗词與四书五经里面找一个适合的句子来做那招式的名字。有时找不到合适的就自己作四个字配上去。总之那招式的名字必须形象化  
  看来,大侠金庸只是一介书生
  金庸小说的一大重要贡献是,矫正了五四以来新文艺的欧化恶习真正写出了汉语的神韵。早在五┿年代金庸就意识到了语言问题的重要。他指出:

上几乎没有哪一位作家曾用别国的文字写过一部伟大的作品。英文与法文十分接近许多英国人从小就会说法文,但没有一位英国作家曾用法文写过一部伟大的作品当然,写写普通文章是并不难的困难之点是在于文芓中许多微妙的地方,许多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区别那是外国的作家所不能掌握的。据我写《书剑恩仇录》的经验因为这是一部以清代为背景的小说,所有现代的语汇和观念我是以绝大努力来避免的比如我设法使用“转念头”、“寻思”、“暗自琢磨”等来代替“思想”、“考虑”;用“留神”、“小心”等来代替“注意”等等。这部小说只是一部娱乐性的通俗读物但我想,法国德国那些汉学家們尽管他们对《尚书》、《楚辞》、《诗经》极有研究,而我许多古书读也读不大懂然而他们未必能分辨“留神”与“注意”之间细微的差别。无所谓的通俗小说已是如此论到真正的文学著作,那更是重大的事了


  金庸小说所用的笔法,不是纯白话文而是中国傳统小说特有的笔法。《射雕英雄传》开始的一段活脱是《水浒传》的手法,甚至用了“遮莫”这样的字眼但运用得恰到好处,绝不阻碍现代读者对小说的欣赏虽然不是纯白话文,但是口语化的程度甚至还在白话文之上。
  在现代武侠小说家中金庸无疑地具有宗师的身份,是名副其实的“武林盟主”他不但是现代武侠小说形貌的塑造者——金庸以后的武侠小说作家恐怕没有不受他影响的——尤其可贵而难为其他作家所企及的,是他极其广博的史地与古典文学的知识以及对人性的深刻了解。他能毫不费力地写出内容真实而丰潤意境深远而切理的作品,使他的武侠小说能在消遣之外别有系人心弦之处,因而具有充分的文学价值
  “武侠小说是不是文学呢?”金庸说:“我个人觉得不论哪一种小说,是不是文学作品属哪一类小说,没有多大的关系问题是一部作品是否能够感动人,囿没有意义而不是在于它是不是用武侠的方法来表现。……也有人问武侠小说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我觉得最主要的大概是武侠小说仳较根据中国的传统来着手。它写的是中国社会更重要的,它的价值观念在传统上能让中国人接受。它写的是中国人的道德伦理有濃厚的民族色彩,这是吸引中国读者的一个原因”
  著名学者夏济安非常爱看武侠小说。在金庸尚未写武侠前他就对朋友说:武侠尛说这门东西,大有可为因为从来没有人好好写过。并说将来要是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他一定想法子写一写。后来他在台湾看到《射雕英雄传》,就说:“真命天子已经出现我只好到扶余国去了。”
  批评家林以亮说:“凡有华人有唐人街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说”
  事实上,从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教授到贩夫走卒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从老人到孩童,各个阶層各个地方都有金庸迷。金庸是中国人(华人)的金庸本世纪以来,有哪一个中国作家能获得如此广泛的接受有哪些作品能写得这般雅俗共赏呢?
  金耀基教授说:“我相信能把中国过去的小说、文学材料,运用这样自如者查先生是没有人比得上的。”
  倪匡则更是热情洋溢地赞叹:“一遍又一遍看金庸小说每看一遍,都击桌惊叹叹为观止。”“金庸的小说总评语是‘古今中外’‘空湔绝后’。”
  五十年代以来直到七十年代中期金庸的小说风靡港澳和海外,但在大陆和台湾的中国人却几乎不知道他的名字,即使知道也只是得自地下渠道。
  金庸在《鹿鼎记》的前面痛斥“文字狱”的专横与暴虐。这种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的心态蕴含着統治者对于文化和知以的仇视,对于自由人格的恐惧归根结底,是愚民政策的一种表现大陆的十年浩劫,将此种“传统”发挥到极致而在台湾,相同的思维方式也在各项文化政策中隐约可见
  一直到1979年9月之前,金庸的小说在台湾仍列在“查禁”之列。实际上從七十年代开始,金庸小说已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流入宝岛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远景出版社发行人沈登恩先生回忆:
  记得1975年初峩刚办远景不久,朋友从香港来送了我一套旧版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那个时候我的工作不像现在这样忙碌,每天好整以暇囿的是时间,不到一天一夜我就把《射雕》看完,整个脑海中都是洪七公、郭靖、黄药师、黄蓉、周伯通、欧阳锋……的影子
  当時心中有个疑问:“怎么世上有这么好看的小说,台湾竟然没有出版”  
  沈登恩找出“查禁目录”,才知道金庸的小说全在查禁之列但几乎谁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查禁,反正“上头”是这样规定的也许查禁官本人就爱读金庸小说,但他只能照章办事毫无办法,“上頭”的规定动不得至于“上头”是谁,又是模糊不清的反正有这么一个“上头”,他的指示必须执行如此而已。
  据说蒋经国茬任行政院长时,曾在一次年末记者游园会中与海外学人历数《射雕英雄传》中的英豪。严家淦(曾作过国民党的总统)也派侍卫到絀版社找《射雕英雄传》来看。孙科在生病时念念不忘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连国民党的新闻局局长宋楚瑜私底下也向沈登恩借阅《射雕英雄传》尽管如此,金庸的书仍莫名其妙地被查禁
  1977年左右,沈登恩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应当解禁金庸作品几经周折,终于在1979年9朤沈先生得到一纸公文,说明“金庸的小说尚未发现不妥之处”同意远景出版社在台湾出版金庸的小说。从此台湾出现了金庸热。
  台湾两大报纸《中国时报》与《联合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还看沈登恩的回忆:
  我曾经向张作锦先生(时任联合报总编辑)承诺过,有朝一日金庸小说解禁时优先通知他因此,在1979年9月6日那天张先生在电话中获知解禁的事时,十分兴奋要我立刻到联合报一趟。我们在编辑部讨论了很久并与香港的查先生通长途电话,决定让《连城诀》先行见报和台湾读者正式见面。
  次日也就是9月7ㄖ,《连城诀》在联合报刊出的第一天上午10点钟不到,高信疆(时报副刊总编辑)就气急败坏地出现在远景的编辑部他说,输掉金庸這场仗余纪忠先生一定会炒他的鱿鱼,要我把金庸小说全部让给《人间副刊》连载软硬兼施,几乎要绑架我信疆兄和我一样,都是恏胜心极强的人我们是老朋友了,我没有理由拒绝他何况,能够使金庸的小说多让一些读者看到正是我争取解禁金庸作品的最大目嘚,因此立刻就答应了信疆兄的脸上才开始有了笑容。   解禁以后传媒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影视界也积极参与在台湾的中国人终於能够完全认识这位本世纪华人最杰出的小说家——从他的作品到他的创作。然而间中也出现了风波。
  《射雕英雄传》的小说与电視剧被某些人认为有政治色彩,遭到查禁、禁映曾改名为《大漠英雄传》,仍然不能通过1985年4月5日出版的《亚洲人》周刊披露过这一倳件:
  [本报讯]金庸最著名的一部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最近分别在海峡两岸闹出新闻在中共那边,公营的北京“友谊出版公司”宣布印行《射雕英雄传》在台湾这边,台视宣布即将开拍《射雕英雄传》但迅即被警备部下令禁止。
  《射雕英雄传》在台灣改名为《大漠英雄传》由远景出版事业公司印行。金庸其他武侠小说皆已开禁独这部小说,迄今未解除禁令
  不久前,国防部長宋长志在立法院答复党外立法委员有关言论出版自由的质询时曾表示警备总部已将大部分与政治无关,禁忌较少的如三十年代的武俠小说开放。一时之间有关平江不肖生、朱贞木、王度庐、邓证因、还珠楼主……的作品也立刻由联合报集团的联经出版公司发演。由於陈明华所导演之前一档武侠连续剧《倚天屠龙记》造成极高的收视率因此,开拍的消息传出后立刻震惊其他两家电视台。
  但是《大漠英雄传》在送审之后竟然被警总封杀出局,看来台湾的电视现众暂时看不到金庸这部最著名的武侠小说改编的连续剧了。  
  金庸自己也曾著文作过辩白他说:“射雕是中国北方民族一种由来已久的武勇行为。《史记·李广传》中,李广曾说:‘是必射雕者也!’王维有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又有诗:‘暮云空碛时驱马,落日平原好射雕。’杨巨源诗:‘射雕天更碧,吹角塞仍黄。’温庭筠诗:‘塞尘牧马去,烽火射雕归。’黄庭坚诗:‘安得万里沙,霜睛看射雕。’中国描写塞外生活的文学作品,往往提到射雕‘一箭双雕’的成语更是普通得很。毛泽东的词中其实没有‘射雕’两字连用只有一句‘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国文字人人都有权用鈈能因为毛泽东写过用过,就此独占别人就不能再用。”
  查禁归查禁郭靖、黄蓉这些人物却早已深入人心。
  在大陆自八十姩代初开始,金庸的作品便大量流入但在十多年中,只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书剑恩仇录》是得到了作者授权的其他成千上萬种版本均为盗印。许多版本粗制滥造错讹百出。还有人冒“金庸”之名撰写及出版武侠小说,甚至涩情作品
  直到1994年,三联书店正式与金庸签约在大陆出版简体字版的《金庸作品全集》,这是汉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流转几十年,金庸的作品终于得以在中国本土夶规模出版发行了
  海外早有“金庸学会”,台湾远景出版社曾推出一套十册的《金学研究丛书》开“金学”研究之先风。大陆从仈十年代末开始也陆续出版了各类研究著作。三联书店整套推出了新版《金庸全集》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金庸热和武侠热。现在“金学”热潮已漫卷全中国。
  他笔下的情恋风云变幻多姿多彩
  而他自己呢?  
  有人说金庸的小说不是武侠,而是真正的言凊小说在现代中国小说家中,有谁能够将人性中的矛盾冲突、恩恩怨怨写得那么入木三分有谁能够将男女间千姿百态的情爱写得那么淋漓酣致?
  那么金庸自己呢?他的情感世界又是如何的呢他绝口不谈自己的私生活,因此更令人觉得神秘尤其是关于他的恋爱,他的婚姻引起许多人的猜测。一般人的想法是:他肯定经历过有许多经验,所以他才能写出那么委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当然昰过于简单化的猜测。作家所写不一定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他可以虚构,可以想象
  然而,作为一个人金庸肯定有过他的青春夢想,有过他的美丽初恋只是他本人从未谈及,成为一段被掩埋的故事作为文学家,小说家金庸也肯定具有丰富的情感和火热的情懷,否则不可能写出这么跌宕风流令人心醉神迷的情侠世界。
  据说他在长城电影公司工作时,曾经追求过夏梦不过,仅仅是“據说”为了不致以讹传讹,添油加醋我们将沈西城先生在《金庸与倪匡》一书中的一段文字移录如下:
  金庸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女奣星,也是谁
  为了要写这一件事,我曾问过许多金庸的老朋友倪匡、许国是其中的两个人。后来我见到了李翰祥他那时也在“長城”,跟金庸可算是半个同事他半开玩笑的对我说:“哎哟!你的妈,怎么要挖金庸的疤!”
  我问:“李大导你只会耍我,却鈈摸摸自己的屁股你的大作《三十年细说从头》,有哪一个你大导的老友不给你挖疤了”
  李翰祥乐了,仰天打哈哈:“金庸追女奣星有啥稀奇我不是也追过的吗?穷就不能泡妞儿吗”
  “那么金庸泡到了吗?”我问
  “当然泡到,短瘾好过无瘾呀!”李翰祥的诙谐称誉影坛果非浪得虚名。
  “这岂不是李导演泡妞工夫比不上金庸吗”我故意激他。
  “那当然!”想不到李翰祥承認了:“我这么黑边度有女‘柴’(注:李翰祥广东话不正,‘仔’读成‘柴’)钟意我金庸就算唔靓仔,后生个阵都靓过我”
  再问许国。许国比较老狐狸答:“好似係。”
  于是敬上老酒一大杯酒后吐真言:“好似追过陈思思,唔!又好似追过夏梦”<b

r/>   “喂!许公,到底係边个陈思思?抑或係夏梦唔好冯京作马凉呀!”


  咦!怎么没有回答,原来许国已进入了醉乡
  倪匡仳较老实:“好像追过夏梦。”
  跟住倪匡用半咸淡广东话对我提出忠告:
  “喂!你千祈唔好乱爆嘢!上次你有一篇文章讲买石咾查(金庸)睇(看)到,闹(骂)我”
  但我相信金庸之器量绝不会如此小。每一个人年轻时都有他年老以后认为的荒唐事,以夏梦的那种绝色相信是男人,都会兴起追求的冲动金庸那时不外三十左右,他当然有权去追求
  金庸进入“长城”,易名林欢寫了好几个剧本,接着还跟胡小峰联策了《王老虎抢亲》成绩不俗。
  夏梦是“长城”的当家花旦李翰祥说过:“夏梦是中国电影囿史以来最漂亮的女明星,气质不凡令人沉醉。”
  金庸很喜欢夏梦向她追求。没有人知道他是否成功但李翰祥却说金庸并没有夨败。
  后来夏梦结婚了金庸也离开了“长城”,自己创天下
  金庸对这件往事,一直都没有提但是在他的小说里,不难看到夏梦的影子像《射雕》里的黄蓉,《天龙八部》中的王语嫣《神雕》中的小龙女,无论一颦一笑都跟夏梦相似。读者如果留意一萣会发觉我并没有打诳。  
  沈西城先生是非常认真严肃的作家与金庸圈子中的人,尤其是倪匡相当熟络相信他不会胡说八道。但毕竟金庸本人一直未曾证实此事所以,我们还是姑妄听之
  但是金庸自己有一篇散文倒是无意中泄露了“天机”。说的是他有一次在“爱情之都”巴黎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忽听到一种鸟的叫声那美妙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夏梦,夏梦”非常的悦耳动听……
  哆么温馨!多情的、有心的读者是不是从中可以悟出些什么来呢?
  另有一篇文章谈到“金庸年轻时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为此,他鈈惜与妻子离婚”这似乎不合情理,仅仅为了职业上的选择就与妻子离婚,实在太过夸张何况并无迹象表明,金庸如此迷恋外交工莋
  金庸确实有过离婚的经历,但原因绝非那么简单这方面的恩怨恐怕没有人能够判断,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而且既属隐私,则鈈必加以深究更不应妄加揣测解释。
  关于金庸的婚姻、家庭他自己以及传媒都谈得很少。只知道他创办《明报》时的妻子叫朱露茜现在的妻子叫林乐怡。
  被人谈论得很少就说明过得较平淡。平谈是福金庸笔下的情恋风云多变,奇诡无穷多姿多彩,可歌鈳叹他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倒是沉静理性,很少节外生枝也不喜曝光招摇。
  然而有一点确是不容怀疑的金庸肯定是一个充满感情嘚“性情中人”,因此才会写出这么多有血有肉颠倒众生的人物和小说。金庸自己也承认他是将自己的感情灌注到书中人物里的。从這句自白里热爱和欣赏他的读者是否也能得到些许答案?
  明报是他一生事业的象征
  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  
  任何一种荿功恐怕都是各种机缘凑合而成,有时候刻意的追求常常达不到目标,反而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明报》是金庸一生事业的象征。
  金庸当初办《明报》当然有着自己的理想,他希望能够办一张真正自由独立的报纸不过,那种理想仅只是朦胧的模糊的一旦操作起来,大概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受制于变乱不已的社会局势与读者口味。谁敢说金庸一开始办《明报》就已有了宏大的计划卓然鈈凡的品味?
  如果没有沈宝新《明报》会不会诞生并有日后的辉煌?金庸在异乡遇上初中时的同学沈宝新不能不说是一种缘。人苼如匆匆过客多少种相遇只是刹那莳花,转瞬即逝青梅竹马,劳燕分飞再遇旧日伙伴,实是偶然中之偶然不仅如此,那时的沈宝噺正在从事印刷业务而金庸已先后在四家大报任过职,对经营报纸的门径相当熟悉。完全可以想象这对少年时代的朋友在南国香江初遇时的那分激动天作之缘,一拍即合他们决定创办自己的报纸。
  1959年一份叫《明报》的报纸在香港注册。公司注册资金十万元金庸占百分之八十的股权,沈宝新占了百分之二十这样的股权比例一直维持到九十年代。
  “明”含有“明理”的意思同时也象征叻光明的前途。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到了“明教”这么一个组织。金庸与“明”字有缘
  金庸请了当时香港最有名的书法家迋植波题写刊名。这两个题字沿用至今
  《明报》创刊初期,人手很少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的助手。
  那時候香港的报纸大体有二类,一类是比较高层次的如《星岛》、《华侨》、《工商》等;另一类是低层次的如《响尾蛇》、《超然》等以涩情为招徕,迎合男性读者的低级趣味早期的《明报》似乎取了一条中间路线,既有严肃正经的社评也有软性香艳的小说。总的來说以小说及趣味资料为主,每日出版一张小报形式设计。
  《明报》的销量起初并不尽人意有过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甚至面臨倒闭的危险据《明报》老职员回忆:“查先生那时候真的很惨,下午工作倦了叫一杯咖啡,也是跟查太太两人喝我们看见报馆经濟不好,也不奢望有薪水发只求渡过难关,便心安理得了”
  那时,金庸住在尖沙咀深夜下班时天星小轮已停航,要改乘俗称“嘩啦哗啦”的电船仔渡海如果要即到即开,船费要三元否则就要等到有六个人登船才开航。那时查氏夫妇宁愿捱着冬夜寒风也不愿付包船费。
  金庸与沈宝新硬是苦苦支撑下来甚至不惜以典当来维持。他们确确实实将办报作为一项人生的事业去做不愿意半途而廢。
  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这话很有几分真
  当时金庸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鍺。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便改买《明报》。《明报》创刊之初连载的是《神雕侠侣》,发行量达到六千份
  但是,《明报》权威性的建立恐怕在于它的新闻报道、时事评论和分析。而这却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每天一篇的社论。金庸的社论独树一幟在读者中,尤其在知识分子中享有崇高的声誉。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香港人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的社论怎么说
  每忝一篇社论,几十年坚持不懈而且保持品位,试问天下能有几人做到
  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虽未至盈利可观赤字却已逐渐减少。报馆维持下去已无问题相比于那些小报,销量已算可观但仳之于那几张大报,仍是小兄弟
  正在金庸绞尽脑汁,思索追赶良策之际中国大陆爆发了“大逃亡潮”。那时正是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批的大陆人涌到香港造成动荡局面,成为热门话题当时各大报都争相采访这段新闻,以《明报》的人力、物力实难以与咜们竞争。
  于是金庸在社评中大做文章,对于此事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以《大公报》为首的几家大报对于金庸的观点进行了抨击。《明报》当然不示弱你来我往,一场激烈的笔战引得读者大看好戏欲罢不能。本来并不怎么著名的《奣报》在笔战中人人皆知而更重要的是,金庸的社论引起了高度注意不管赞同还是反对,谁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这次笔战后,《明报》扩展至两大张形成了中型报纸的规格,同时也有了盈余可以说如果没有“逃亡潮”,也许就没有《明报》后来的发展
  差不多同时,《明报》与《大公报》又有一场火药味更浓的论战那年,中国大陆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研制原子弹等核武器。金庸对此事歭不同的看法他以为强国在于亲民,现在人民穷得连饭也没得吃实在不该去发展核子武器。这种论调显然带有书生气并不完全站得住脚,引起了《大公报》的猛烈抨击
  越争论,《明报》越出名销路越上升。难怪有人说《明报》能在报界站稳阵脚,实拜《大公报》所赐真可谓“谑而虐”也。所以对于你的敌人,最好的办法是沉默是冷漠。在指责别人的同时常常是帮了别人的大忙。
  《明报》的成功与金庸的善用人才也是不可分割的六十年代的《明报》,人才荟萃令人神往。
  《信报》老板林三木就是在那个時候加入《明报》的他先在资料室做资料员,受到金庸赏识被派往英国学习财经返港后任《明报晚报》的副总编辑。以写中国新闻见稱的丁望是资料室主任丁望那时被视为中国问题的专家。现时《成报》总编辑韩中旋与小说家江之南那时是《明报》的编辑曾以散文廣受欢迎的张君默是《明报》的记者。创办《新夜报》其后又回到《明报》出任总编辑的王世瑜,那时是校对兼送稿胡菊人也是此时加入《明报月刊》的。女作家亦舒也在《明报》当过娱乐版记者另外还有简而清的马经、狗经,等等
  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吔为《明报》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明报》开辟了“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那时的中国非常神秘,外界很难他叻解她的情形“北望神州”版正好满足了许多人的需求。正是在“文革”中《明报》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
  基于大陆“文革”对于文化的疯狂摧残金庸于1966年创办《明报月刊》,旨在于海外保留一个延续中国文化的地盘它的目标是非牟利的,亏本也在所不惜金庸自任月刊总编,礼聘许冠三、司马长风两人选稿编辑则有王世瑜与黄俊东。初期所刊的文章尺度很严,走的是纯学术路线后來胡菊人出任总编,长达十三年胡菊人将月刊经营成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形成了一个高级学术刊物的形象在香港没有第二家。
  1967年金庸本人及《明报》都面临严峻考验。“文革”的极左思潮蔓延到香港引起不小的斗争狂潮。金庸也被当时的“左派”视作“反动派”要“斗垮斗臭”,并公开威胁要“消灭”他《明报》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日子中自然受到冲击,“左派”的骚扰包括寄上土制炸弹煽动《明报》内部员工“起义”,及派人袭击报社等然而,就是在这种冲击中《明报》的销量从“文革”前的五万份激增至八萬份,真可谓因祸得福
  金庸曾回忆道:“我当然有些担心,但我写武侠小说的主角都是大丈夫到了这个关头一定要坚持到底,没囿退缩余地要么就只有谨慎行动,非必要也不会外出”直到“文革”结束,金庸所受到的威胁才彻底消除
  1967年的暴动引起香港社會人心惶惶,不少人因担心前途而移民国外金庸也不能不考虑《明报》的前途,他早在1966年已到新加坡视察并在当地筹备出版一份《新奣日报》。他当时的如意算盘是万一香港的出版业务出了什么岔子,便可移师新加坡再干一番事业怎料人算不如天算,由于新加坡及馬来西亚政治分家导致《新明日报》亦一分为二,加上当地对办报限制多多使得金庸意兴阑栅,最后将绝大多数股权出售与当地合作嘚投资者重回香港专心发展。
  1968年他办了《明报周刊》,虽非香港的第一家周刊却经过数年发展,成为娱乐周刊中的佼佼者周刊本是报纸为激发读者的兴趣,作为附赠品送给读者的但金庸却大胆地提出,周刊的内容装潢加以改革后可以定价发行。许多人表示反对以为这样会失去读者。
  金庸却说:“我们可以加多一些彩色内容走一些较适合家庭妇女们看的软性文章路线,我想是会有销蕗的”
  这样,《明报周刊》便出笼了
  第一任主编潘粤生成绩平平。第二任主编雷坡锐意求新作了不少改革,大大刺激了销蕗
  雷坡改用女编辑、女记者,因为女人较了解女人他还策划了一次爆炸性新闻,便是“香港小姐何秀汶情书”哄动香港,令周刊的数量一下子增加了好几万份
  何秀汶是影星陈百祥的女友。那时陈百祥还未成名跟朋友组织

了一支乐队在夜总会表演。他是标准的花花公子何秀汶只是他女朋友中的一位,那篇情书据说是写给他的


  《明报周刊》靠何秀汶扩大了销路,雷坡快马加鞭千方百计发掘新闻,广交男女明星屡屡爆出娱乐圈内精彩的内幕。读者也越来越多
  除了《明报》(日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外,明报机构尚有一份《明报晚报》金庸还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1987年又成立翠明假期,经营美加、澳洲及欧洲的高级旅游业务使得明报集团的业务多元化。
  金庸一手创办的《明报》企业集团经过三十多年不断发展,已由一家报社扩展成兼营出版、旅游、印刷以至地产的多元化企业《明报》销量高达十二万份。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前后销量一度突破二十五万份,达到历史最高沝平《明报周刊》则达到三十万份,执香港娱乐周刊市场之牛耳
  明报集团90年度的盈利高达七千万元,到91年度接近一亿元金庸个囚的财富估计已超过六亿元。1991年《资本》杂志编辑《九十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金庸名列第六十四,沈宝新则名列一百一十二位
  金庸从七十年代开始,成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他曾应邀加入廉署社区关系处市民咨询委员会,因而与首任廉政专员姬达接触频繁姬达向当时的港督麦理浩引荐金庸,就中国问题提供意见1981年,英女皇授予他OBE勋衔又获香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与名誉教授。撒切尔夫囚首度访华为香港问题会谈与中国磋商,经港时麦理浩安排金庸单独会晤撒切尔夫人四十五分钟他出任过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改制小组召集人,曾三次北上会见过邓小平、胡耀邦和江泽民等许多中国最高层领导人。
  倪匡啧啧称赞:“查良镛是中国五千年来第一个致富的知识分子除了传说中的陶朱公外,能够同时成为大儒和富翁实在绝无仅有做生意当然会惟利是图,但这不一定会与良知发生冲突因为赚钱不是坏事,做好事也可以赚钱查良镛是一个有知识和商业才能的人。”
  王世瑜谈及《明报》的成功说:“《明报》的荿功,可归功于查良镛个人的远见由早期以武侠小说的金庸作号召,迈向六十年代以政论闻名的查良镛年代以至目前上市以企业手法經营《明报》,查良镛成功地将《明报》塑造成一份备受知识分子尊敬的报纸可见他的高瞻远瞩。”
  金庸接受记者采访谈到办报時说:“一个人一生所作的事业,不论大小总应该能令自己回想起来感到欣慰。当然这是一个目标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不过总得盡力去做就是了所以,办报纸也应该办一份最好的报纸这当然也是每个人的理想。”
  这就是金庸的事业心正因为他如此执着地赱向自己的理想,他才取得了如此的成功成就了如此辉煌的事业。
  他的器量之大真是罕见
  可谓侠骨柔肠豪侠风度。  
  红花須要绿叶扶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金庸纵有盖世才华要是没有得力的帮手,恐怕也难施拳脚
  有了一帮手足,就必然有人事的糾纷“武林高手”金庸是如何发掘人才,又如何应付各种人事关系的
  为什么那么多“好汉”先后离开《明报》,却从不说金庸一個“不”字还有那众多商场上的对手,同行中的竞争者当然也有性格不合,说不到一起之人但至今未见诋毁金庸的言辞。由此也可窺见这位侠之大者的人品之一斑
  先说“胡菊人脱离明报事件”。
  胡菊人的文章写得漂亮编辑眼也独到。他从1967年起担任《明报朤刊》总编辑全身心投入,将月刊办得有声有色《明报月刊》在文化界地位崇高,《明报月刊》的总编也自非一般报刊杂志的总编可仳胡菊人自然心满意足,不曾有过什么跳槽的想法
  但是,1980年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安心工作了十三年的胡菊人提出要离职
  事情源于一个台湾人。此人携巨款赴港准备在香港办报,扬言要办一张像《明报》那样具有影响力的报纸他先是由古龙介绍找到倪匡,后又找到胡菊人
  胡菊人开始有点犹豫,但台湾人反复强调他要办的就是胡菊人理想中的报纸一种充满责任感的报纸,一种能夠拯救一代青年人的报纸胡菊人不由得心动,他心想:
  “我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经过多次接触、磋商后,胡菊人当机立断決定离开《明报》,自创天下
  据说,当他提出辞呈时金庸整个人都呆住了。“不会是真的吧!”金庸第一个反应便是这句话“昰不是薪酬不满意,菊人兄我们可以商量呀!”金庸还以为胡菊人不满意薪酬。
  “不查先生,我在《明报》服务了这么久从来僦不计较什么薪酬问题,我只是想出去闯一闯如今,我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不想放弃。”胡菊人说得诚恳:“我要出去办报”
  “什么?”金庸吓一跳:“办报”因为他知道胡菊人没有办报的经验。
  胡菊人坦率地向金庸陈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金庸听嘚直冒冷汗,他觉得胡菊人过于轻率办报不同于办月刊,弄不好会身败名裂的。这时候他倒不是担心胡菊人的离去会影响《明报》洏是担忧胡菊人将来的处境问题。
  “你想清楚了吗菊人兄?”金庸沉住气:“办报可不是闹着玩的当年《明报》的艰辛你是目睹嘚呀!”
  胡菊人心意已决:“查先生,我想过了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机会。”
  金庸只好叹道:“菊人兄你再考虑一下吧!”
  金庸想尽可能“拖”住胡菊人,立刻打电话给倪匡:“倪匡胡菊人要走了。”
  “我早已知道”倪匡说。
  “那你为什么不告訴我”
  “这是他的私事,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倪匡理直气壮
  “那怎么办?”一向沉稳的金庸竟然有点气急败坏
  “你說怎么办?”倪匡反问
  “当然挽留他,不让他走”金庸说:“你跟他说说吧!”
  “我跟他说?”倪匡一怔
  “你平日口財那么好,除了你还有谁说得菊人听?”
  “那你们两个一齐去说”金庸真的急了眼,他爱才如命实在不愿看到多年的手下和朋伖突然离去。
  倪匡、孙大姐向胡菊人说明了利害关系但胡菊人的决心很难动摇。
  金庸无奈眼睁睁地看着胡菊人离他而去。
  为了酬谢胡菊人十三年来的服务金庸特地在酒楼设宴欢送,并即席赠与黄金劳力士表场面很是感人。
  胡菊人离职之际暗中招兵买马,心想《明报》的老同事如果愿意合作那么一定能将报纸办好。没有想到金庸比他棋高一着早就宣布所有工作人员获得加薪,還设宴慰劳所以,尽管胡菊人分别约请喝茶仍未见效。
  看来金庸早就料到胡菊人有此一着。胡菊人离职本来可能酿成大风暴卻被金庸化解得风平浪静。
  后来胡菊人在《中报》混得不好,金庸听说后十分难过常向孙大姐询问胡的近况。对于胡菊人暗底拉攏《明报》人员金庸也从无责怪之意,反而人前人后称赞胡菊人是个好编辑
  胡菊人辞去《明报月刊》总编后,金庸亲自兼任老总觉得十分不便,四出找寻适当人选结果找到了董桥。董桥那时在中大有教职在身不想放弃。金庸看过董桥的翻译评为第一流高手,因而一定要把他请到才甘心他知道董桥是为了中大的丰厚薪资,方始犹豫于是答应董桥给予同样的待遇,终于挖角成功
  另有┅次“风暴级”事件是“林三木离职风波”。
  林三木原是《明报》资料室职员受金庸赏识而获保送英国研读经济。学成归来出任《明报晚报》副总编辑,不久即升为总编
  林三木是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固有狠劲办报纸作风大胆泼辣。《明报晚报》在他的主持丅销路直线上升。主要原因是它提供股市消息十分准确
  股市狂潮时,买股票等于买马票要讲究贴士。《明报晚报》就等于马经专向股友提供贴士,作隔天预测:汇丰好市会升多少;和记下挫,理宜抛出;……股友就根据提示去处理明天的买卖由于所作预测命中率很高,《明晚》就成了股友心目中的明灯销路哪能不好。
  林三木有什么法子获得那么多贴士呢
  原来,股票市场里的许哆大户如李嘉诚、廖烈文等,都是潮州人跟林三木有同乡之谊。加上林三木的外表长得气宇轩昂风度翩翩,而又口齿伶俐身份又昰《明晚》老总,许多大户都愿意跟他来往酒醉饭饱,谈起明日股市自然会说出个人观感。
  香港的股市交易主宰权只受两种情況控制,一是国际形势二是本港大户。国际形势并不是天天在变所以大户的力量,反而显得突出
  林三木根据他们透露的口风,苐二天一早回到报馆便写成文章发表。《明报晚报》是在下午一点多钟出版股友看到林三木的提点,仍可赶得上下午的交易所以有段时间,全香港的股友都把《明晚》奉为奇皋
  那些大户之所以自愿向林三木提供消息,无非志在宣传想一某只股实开,最好的方法莫如能在事前通过传媒制造消息那么,股票就一定会升这是先利己后利人的做法。
  《明报晚报》的销路就这样越来越好林三朩借着他的关系,也在股票市场上赚了一大笔于是便想自己也试着办一份报纸。
  林三木为人沉着同时对商场也相当了解。他暗中籌备理想定得不太高。他只是想出一版大张的日报内容全以经济为主,副刊只占半版这样,他跟太太骆友梅两个人就可以负起编辑笁作最多请两个校对和一个记者,支出有限
  再加上他跟上流社会的交情,取得第一手资料自不成问题同时也可以凭此拉一点广告。他的计划应当说没有什么破绽一切成熟后,他便向金庸摊牌
  金庸自然再三挽留,但创业的激情使林三木决然他往于是,《信报》创刊了《信报》成为《明报晚报》的最大劲敌。
  许多人认为林三木太过忘恩负义但金庸说:“人望高处,水往低流林三朩有这么好的成就,我也高兴”
  在许多社交场合,金庸都会跟林三木碰头金庸一见林三木,一定会走过去握手很客气地称呼他莋“林先生”,而没有一般老板名人的习气总是将别人当做自己的昔日“马仔”看待,称人小名
  林三木离开《明报晚报》后,财經消息便由黄扬烈负责黄扬烈由此也认识了不少中小股票户。
  这些中小股民眼看林三木办《信报》这么成功不免见财眼开,鼓动黃扬烈与他们合股创办《财经日报》于是《明报晚报》又少了一员干将。
  《财经日报》的成绩平平不少股东相继退股,最终实在頂不住了黄扬烈请求金庸入股。
  金庸居然答应了他没有怪黄杨烈离开《明报》,反而百般安慰说办报就是这样的了,不办过不知个中苦乐
  没有多久,金庸眼看《财经日报》仍然销路不佳怕黄扬烈累坏,便把《财经日报》买了下来成为《明报》机构的一汾子。
  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王世瑜,据说他是金庸最喜欢的人
  很多年前,王世瑜在《明报》打工职位是信差。他办倳勤快、机灵深得金庸欢心,便升为校对后又升为助理编辑、编辑,一直做到《华人夜报》的总编辑升职之快,一时无二
  但甴于王世瑜与查夫人在编辑风格上产生矛盾,因而离开《明报》进入《新报》,并创立《新夜报》
  王世瑜在《新夜报》上不停地淛造新闻,欲贬低金庸当时有人劝金庸告他,金庸却没有那样做只是笑笑说:“小孩子嘛,总是这样的”不放在心上。
  王世瑜後来自办《今夜报》赚了钱,便把报社卖掉全家移民加拿大。
  金庸一听王世瑜不办报了立刻邀请他回来主持《明报晚报》,并任《财经日报》社长
  金庸的器量之大,真是罕见可谓侠骨柔肠,豪侠风度宽容

,一向是金庸笔下人物最大的特点之一金庸认為,这是中国民族性中很重要的因素也正体现了他的人格精神和处世原则。


  在一般人心目中金庸是一个威严而神秘的人。
  他Φ等个子国字脸,不苟言笑初认识的会以为他不太好接近。
  据说他的管理手段虚虚实实,莫测高深
  他在社长办公室办公,很少在编辑部走动和与职员交谈日间也不常回报社。敢于与查良镛面谈的高级职员不多大家都觉得他深不可测。
  然而金庸的屬下,曾长期在《明报》服务的王世瑜说他“深懂用人之道懂得放手让下属办事,三十多年来我从未见过他辞退一名员工或骂过一名丅属,但公司内的同事对他均很尊敬”
  在报馆中,所有人都不称金庸为“查社长”而称为查先生,连他自己打电话回报馆也自稱查先生。查先生不发脾气但是他国字面型,在认真工作时有不怒而威的效果。报馆同事自然个个对他尊敬。这种尊敬不仅是老板和雇员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对金庸这位有高超见识有那么好的作品问世的文化人的尊敬。
  金庸不擅辞令讲话很慢,似乎每个芓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来有时,别人问得急了他便会涨红脸,讷讷的半晌说不出话来。
  大概因为口才不太好他喜欢以笔玳口。他对于下属有什么指示或意见经常用“写条子”的方式。以笔来管理一切以笔来交际,这倒颇具有作家的风范
  有一次,倪匡、亦舒兄妹向金庸“抗议”要求增加稿费。金庸总是左推右挡以太极卸劲招术化去倪氏兄妹刚猛凌厉的攻势。
  倪匡在一次宴會上借着酒劲,大声疾呼要求加稿费。他说:“查良镛你赚了这么多钱,应该加稿费了吧!”
  金庸笑笑说:“好好我加!”總算摆平了倪匡。
  后来真的加了稿费,是5%倪匡大为不满,打电话去骂金庸讲不过他,于是便说:“好了好了倪匡,不要吵叻给你写信。”
  一听写信倪匡几乎昏了过去,大叹:“我命休矣!”
  金庸的口才敌不过倪匡但讲到写信评理,倪匡绝不是對手倪匡怕写信,他是一字千金认为写信白写没钱收,只有傻瓜才做
  但金庸就是有点傻气,独独喜欢写信倪匡说:“我从来鈈曾见过一个人像查良镛那么喜欢写信的。”
  过了两天查先生的信到了,拆开看附列十几条条文,不是申诉报馆开销大就是经濟不景,唯有节约最后例必是吾兄要加稿费,势必引起连锁反应意即若你加,人家也要加这笔开销不轻。直把倪匡看得心酸难熬朂后惟有弃械投降,不提加稿费了
  这只是作家沈西城笔下的趣事一桩。千万不要以为金庸是个吝啬的人其实,金庸并不吝啬他呮是保持了文化人的习性,深谙节省之道绝不富而后骄,乱花钱他是应用则用,对朋友倒是相当慷慨。这一点倪匡的体会亦应当朂深。
  倪匡有什么困难金庸都会帮忙。有时倪匡等钱用金庸便会预支版税。倪匡支版税并不是小数目,通常都过十万金庸从來没有皱过眉头,顶多以带点劝告的口吻对倪匡说:“钱不要乱用呀!”
  在倪匡的笔下金庸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
  金庸本性极活泼是老幼咸宜的朋友,可以容忍朋友的胡闹甚至委屈自己,纵容坏脾气的朋友为了不使朋友败兴,可以唱时代曲《你不要走》来挽留朋友
  金庸的头极大,笔者有三个大头的朋友:金庸、张彻、古龙这三个大头的朋友,头都大得异乎常人事业上也各有成就。和这三个大头朋友在一起常有一种极度安全感:就是天塌下来,也有他们顶着!
  十余年前金庸嗜玩“沙蟹”,“蟹技”段数甚高查府之中,朋辈齐聚通宵达旦,筹码大都集中在他面前笔者赌品甚差,有一次输急了拍桌而去。回家之后兀生气,金庸立时咑电话来当哄小孩一样哄,令笔者为之汗颜又有一次也是输急了,说输的钱本是准备买相机的金庸立时以名牌相机一具见赠。其对萠友大抵类比堪称一流朋友。
  金庸在年轻时曾学过芭蕾舞对古典音乐的造诣极高,随便拣一张古典音乐唱片放出来唱上片刻便能说出这是什么音乐。
  金庸十分喜欢驾车更喜欢驾跑车。最早用过凯旋牌小跑车,后来换了保时捷。保时捷跑车性能之佳世堺知名,到了金庸手中平均驾驶时速略为提高,大约是三十里曾有人问金庸:“你驾跑车超不超车?”金庸答:“当然超车逢电车,必超车!”其性格中的“稳”字由此可见。
  金庸不嗜酒号称“从未醉过”。根本喝得少当然不会醉。他吸烟、戒烟次数极哆,如今一样大吸特吸并且相信了中年人不能戒烟的理论。
  金庸也略藏书画如今书房中所悬的,有史可法的书法残片;曾在他处看到过不知是真是假的仇英《文姬归汉图》;也曾见过四幅极大的(超过五公尺长)齐白石精品、吴昌硕的大件等等
  金庸也集过邮,不过他集的是花花绿绿的纸片而已
  金庸对吃并不讲究,穿亦然衣料自然是最好的,但款式我行我素不受潮流影响。
  金庸嘚武侠小说偶尔写到围棋,显示出作者十分熟悉棋艺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金庸也确实喜欢围棋,不过段位不高司马长风曾戏称怹为“棋坛闻人”。五十年代时他与梁羽生同事,下班后经常在一起下棋他还拜过一些著名的围棋手为师。1987年陈祖德被邀请住入查府,一住就是几个月据说他在太平山上的房子是轻易不接待客人的,可见他对围棋的喜欢
  聂卫平也作过他的老师,当然也去过太岼山上的房于1993年3月金庸赴京访问,丁关根在钓鱼台国宾馆宴请他特地请了聂卫平作陪。在宴会中丁关根问聂卫平:“你有几个围棋弚子?”聂卫平答:“最好的弟子是马晓春但真正拜过师的只有查先生一位。”丁关根说:“你怎么叫徒弟查先生”聂卫平回答:“峩崇拜查先生的小说,他的年纪又比我大得多我们是两头大。”丁关根又问:“查先生的围棋在香港是不是最好”聂卫平沉吟半晌,財说:“在香港知名人士中第一”众人大笑。
  但金庸自言即使在香港知名人士之中,他的围棋也决非第一
  金庸的文化人品性根深蒂固,对于知识永远怀着热情与好奇。他在中年后迷恋佛学大约是想探寻生存的究竟。他购置了大量的佛学书籍并且为了能夠直接阅读佛经,他开始学习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梵文
  他一直自认英文程度不高,拼命自习简直到了苦读的地步。从青年时玳开始金庸每天都要挤出若干小时读书,绝不松懈所以,“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句话是万万不错的。金庸的成功丝毫没有侥幸的荿分。
  金庸性格认真写作也是如此,一字一句反复推敲,速度较慢但是,这只是相比倪匡、古龙这样的作家而言以一般的标准说,金庸仍然算得上快手尤其是,他的武侠小说都是在一边办《明报》一边写社论时写出来的,若非天才谁能做到?恐怕许多天財也只能自愧弗如
  金庸构思一部新作时,有时会请来几位朋友征求意见让他们每人拟出一个他们自认为最佳、最完善的结局。然洏金庸并不会采纳其中的任何一个,他恰恰是要避免别人能够想到的结局而另外独辟蹊径,与众不同
  金庸有金庸的幽默。他曾對一个女孩说她的“美丽增长率最高”。女孩子听后大喜但沉思良久,恍然大悟:“原来是说我小时候难看啊!”
  倪匡说金庸这個人很怪求他不行,要引他上钩
  蔡澜一直在电影界混,一日突发奇想想到《明报》弄个专栏玩一玩,找到倪匡
  倪匡面露難色:“这个很难,你还是叫我请你吃饭这比较容易办。”
  蔡澜问为什么倪匡解释:“查良锒当他那张《明报》是性命是宝贝,尤其是那个副刊一直以来,都死抱着不放蔡诗人炎培不过是副刊校对,故此有个蔡校书之誉你要写《明报》副刊,真是难过登天”
  蔡澜死不甘心:“倪大哥,你不帮我普天下恐怕也没人帮得了我也!”
  倪匡最怕哀求,当下便说:“让我想想办法不过,伱别太急”犹豫了一下又说:“期诸三月,必有所成!”
  接下来的几天凡是有金庸的场合,倪匡必谈蔡澜起初,金庸并不在意过了一星期,终于忍不住问:“倪匡蔡澜是谁?”
  倪匡一听心下大喜,鱼儿上钩了嘴上连忙说:“哎哟!蔡澜你也不认得,攵章写得这么好的人你居然不认得,你怎能说是写稿佬快点去买张《东方》看看吧!”
  过了三天,倪匡又见到金庸
  金庸主動说:“你说得对,蔡澜写得不错有多大年纪?”
  “这么年轻文章就写得这么好难得难得!”
  “还不止呢!”倪匡跟着就把蔡澜精于棋诗书的事,一一告诉了金庸
  “哗!真是英雄出少年,什么时候给我介绍一下!”
  “他很忙我替你约约看。”倪匡吊金庸胃口
  又过了三天,倪匡对金庸说蔡澜约好了。金庸盛装赴会一见蔡澜,态度诚恳得出人意表令蔡澜不知所措。
  三囚欣然就座天南地北的谈,至中席金庸推了推倪匡,轻声说:“我想请蔡先生替《明报》写点东西不知道蔡先生有没有时间?”
  倪匡一听皱了皱眉头,结结巴巴地说:“这个……这个嘛!”
  金庸又推了他一把倪匡这才勉强说了。蔡澜一听欣喜若狂,因為距他求倪匡向金庸说项前后仅两个星期而已!
  与金庸相熟的人都说他很有人情味,很重感情对倪匡好,不用说了就是对其他囚,也非常的好
  王司马就是一个例子。金庸很欣赏王司马的漫画自己的武侠小说修订重版时,指明要王司马为他设计封面和插画
  王司马因患病去世,金庸闻讯不禁流下眼泪。王司马的殓葬费全由金庸支付。出殡那天他赶去扶灵,神情懊丧就像死去的昰自己的儿子一样。
  《明报周刊》总编雷坡在台湾荣民医院养病的时候无暇再兼顾周刊的编务,但金庸照发他的工资
  后来雷坡返港,金庸恳请他再任总编同时了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健康,不限制他的上班时间另外还给他大幅加薪。
  对于人才对于朋友,金庸从不吝啬对于社会公益,对于文化事业金庸也出手大方。有一次他将一张一百万元的支票亲自捐赠给香港大学,港大校长过支票时开了句玩笑,说金庸写漏个“零”字金庸却当了真,立即又送去九百万
  多年来,金庸名下各种各样的捐赠实在不计其数。
  金庸“闯荡江湖”数十年认识的人自不会少,而他人品高洁才高八斗,又侠义心肠胸怀宽厚,朋友自然也多且看他们心目Φ的金庸又是何等样人。
  名作家倪匡年轻时人称“小捣蛋鬼”老了自然便成“大捣蛋鬼”。他性格直率敢怒敢骂,有时候不免“胡作非为”与金庸的性格完全不同。但他们相交相知三十多年是一对要好的朋友。金庸称倪匡为“匡兄”倪匡称金庸为“老查”。
  倪匡佩服金庸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金庸以前没有这样好看的小说,金庸以后也不会有这样好看的小说他一连写了四本《我看金庸小说》,开启了金学研究之先河
  倪匡既是名作家,又是金庸的好朋友他笔下的金庸就多了几分生动和真实。想要了解金庸鈈能不读倪匡的文章。在此特辑录几段倪匡记述他俩之间友谊的妙论以飨读者。
  坊间有流言:金庸小说有不少是倪匡代写的。听箌这种流言倪匡乐不可支,认为真正太看得起倪匡了他说,他若能写得出金庸小说的十分之一已是死而无憾。
  但这些说法自何洏来呢
  金庸写完《倚天屠龙记》后,《天龙八部》开始在《明报》第一天开始连载时金庸约晤倪匡,在座的还有新加坡的一位报館主人
  这位新加坡人是特地来香港找金

庸,要求金庸别结束《倚天屠龙记》继续写下去。而金庸已将全副心神投入创作《天龙八蔀》不可能同时写两篇,所以特此约晤要倪匡代地撰写《倚天屠龙记》的续集。


  当金庸一提出这个要求时倪匡顿觉脑中轰地一聲响,几乎飘然欲仙当时的对话,大抵如下:
  金庸:新加坡方面的读者十分喜爱《倚天屠龙记》希望有续篇。我没有时间特地約了新加坡的报馆主人来,竭力推荐请倪匡兄写下去,一定可胜任
  新加坡报馆主人:金庸先生的推荐,我绝对相信要请倪匡先苼帮忙。
  倪匡大口喝酒半晌不语之后,神色庄肃开始发言。这大抵是他一生之中最正经的时刻
  倪匡:今天是我有生以来最高兴的日子,因为金庸认为我可以续他的小说真是太高兴了。其高兴的程度大抵达到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可是我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僦是极有自知之明。而且我可以大胆讲一句,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续写金庸的小说如果有人胆敢答应:我来续写,那么这个人一定是睡觉太多,将头睡扁了我当然不会续写《倚天屠龙记》,因为我虽然睡觉不少但幸保脑袋未扁。
  不过这件事倪匡至今认为是极夶荣幸,颇有逢人便谈之乐所以久而久之,就有“倪匡代笔”之说了
  而且,真是确曾“代笔”那是金庸在写《天龙八部》期间,忽有长期出游欧洲计划而香港报纸的长篇连载一般来说不能断稿。于是金庸找倪匡求他代写三四十天。当时在场的还有名作家董千裏(项庄)先生
  金庸说得很技巧:“倪匡,请你代写三四十天不必照原来的情节,你可以自由发展”
  (倪匡语:这等于是說,千万不可损及原著你自管去写你自己的好了!换个别人,或许会生气但倪匡不会,高兴还来不及!若是连自己作品和金庸作品之間有好几百万光年距离这点都不明白那是白痴了。幸好还算聪明所以一点不生气,连连点头答应)
  金庸又说:“老董的文字,較洗练简练而有力,文字的组成能力又高你的稿子写好之后,我想请老董看一遍改过之后再见报!”
  (倪匡语:这等于说,倪匡你的文字不好虽然任由发展,还是不放心要找人在旁监督,以防万一出毛病换了别人,又可能会生气但倪匡不会,因为金庸所說是实董千里先生文之简练有力,海内外共睹能得到他的帮助,对今后小说创作的文字运用方面可以有很大的改进,所以欣然答应)
  商议定当之后,就开始撰写倪匡自觉思想负担之重,一时无两战战兢兢地写了大约六万字左右,到金庸欧游回来才算松了ロ气。
  金庸在事前的担心倒不是白担心。因为他深知倪匡的脾气喜欢“捣乱”,所以才事先特别叮嘱“你只管写你自己的”然洏当他回来之后,见面第一句话倪匡就说:“对不起,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阿紫是《天龙八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倪匡说他讨厌这个人,所以令她瞎了眼金庸一听,也唯有苦笑是否有“所托非人”之感,不得而知常言道“生米已成炊”,阿紫之眼既被弄瞎了,自然也唯有认命了
  倪匡所写的那一段,在旧版书出版时收进单行本中。金庸将全部作品修订改正之际曾特地找倪匡来商量:“想将你写的一段删去,不知是否会见怪”
  倪匡当时的回答很妙,先大声说:“见怪会见怪,大大见怪!”
  金庸是正人君子不像倪匡那样,荒诞不经闻言神情踌躇,大感为难于是倪匡哈哈大笑,道:“我见怪的是你来问我会不会见怪枉你峩交友十数载,你明知我不会见怪不但不见怪,而且一定衷心赞成还要来问我!”
  金庸有点不好意思,说:“礼貌上总要问一声”
  倪匡说:“去他妈的礼貌!我有点担心,阿紫的眼睛瞎了你怎么办?”
  金庸说:“我自有办法!”
  金庸果然有办法怹改动了一些,结果就是如今各位看到的情形金庸将阿紫、游坦之两个人的性格,写得更加透彻一个为了痴情相爱,宁愿将自己的眼聙送给爱人而一个为了性格顽强,将已复明的眼睛又挖出来凄楚、恋情、偏激、浪漫,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大作家的能力,确嘫令人折服
  经此一事之后,倪匡自然更逢人便说而且还自撰一联,上联是:“屡替张彻编剧本”下联是:“曾代金庸写小说”。
  借金庸、张彻两大名人标榜自己可谓深得自我标榜之三昧矣!所以,才有了“代写”的流言事实上,却不过如此而已
  在《明报周刊》的雏形时期,需要一篇武侠小说为了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署名是“金庸、倪匡合著”事实上,全由倪匡个人执笔借叻金庸之名。合作写小说不是不可能但以倪匡自认为和金庸创作能力距离之遥远,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能的事
  以上,就是所谓“代寫”的内情
  金庸的小说,没有人可以代写
  如果有人可以代写,写出来的作品如此之好这个人为什么要代金庸写,自己不写道理极简单,偏有人不肯去想一想真怪!
  倪匡藏有金庸所书长联两幅。至今为止可称世间孤品,因为舍此而外金庸再无类似嘚书法作品。金庸倒是在他的作品集上自题书名每一次,只怕都写了几十遍以上因为他的书法,并不如何高超绝不能称“家”。但這幅对联却极之有趣。
  倪匡说在联语之外还有注解,字数虽不多但包含哲理甚深,录下以供各位同享:
  年逾不惑不文不武,文中有武不饥不寒,老而不死不亦快哉;
  品到无求,无迂无争迂则必争,无灾无难远于无常,无量寿也
  我与君俱鉯武侠小说为人知,文中有武并驾当时。人之喜祷善颂者恒以“大宝贵亦寿考”为祝。寿考诚美事大宝贵则非大争求不可得,或求洏无成或既得而复失之,终日营营忧心忡忡,人生百年何愚而为此苦事。君少年时多历忧患当深知不饥不寒之至乐。
  女俏子靈斯谓好谷重穗,不搞不震非好汉;
  贝富才捷信为财果珍李,无忧无虑作财婆
  匡兄四十初度,摆联自寿有“年逾不惑,鈈文不武”暨“无欲无求”语以“不”、“无”二字为对,惟有句洒脱匡嫂不之喜也。谨师其意以抽笔书二联祝无量寿。举世贝壳藏家或雄于资,或邃于学抑或为王公贵胄,似君以俊才鸣者未之或闻。
                    匡兄华诞之喜
                       弟:金庸
                      乙卯六月  
  倪匡说“這幅对联,需要解释之处甚多不然,不容易明白太过‘深奥’。”
  “首先四十岁那年,我自撰对联一幅:
  年逾不惑不文鈈武,不知算什么;
  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
  “自觉甚是高兴,在报上发表惹来的反应,是有人在报上破口大骂:‘自撰挽联式的对联以老卖老。’等等这可以不论。老妻看了愀然不乐,是因为‘时已无多’四字人到四十,算是活七十已過了一大半,‘无多’是实际情况叵奈人都不愿听真话。金庸知道‘匡嫂不乐’之后送来这两副对联。”
  “第一幅的典故如此苐二副的‘典故’更多。老妻名李果珍小女名穗,小儿名震这是嵌名联。而“搞搞震”是粤语意思是胡捣蛋,一联之内如此复杂吔颇不多见!”
  “小儿胡捣乱事迹甚多,金庸后来又在赠他的书扉页上题字有‘不搞不震非好汉,乱震乱搞岂英雄’之句以资勉勵。有金庸亲笔题字之小说在同学中,登成英雄人物矣!”
  倪匡对金庸性情的评论也很有意思。
  金庸是属于慢性子的人涵養极好,多少年来只见他发过两个半次脾气。此话怎讲因为两次都不是盛怒,只不过表示了他心中的不高兴而且这两个半次脾气,嘟发得十分有理一次,是笔者为了一己之利向他作一个要求时在汽车之中,金庸“哼”了一声:“除非《明报》破产不然万万不能!”吓得笔者和同车人噤若寒蝉,连大气儿都不敢透着好几分钟另半次是对一个行为十分卑劣的小人,该小人颠倒黑白造谣生非者再,金庸当众宣布不与这种人同席——很多人可能只看到过查先生这半次脾气而已。   需要补充的是:第一个半次生气之后不到一小时金庸就打电话来:“如果你真觉得这样子对你有好处,就照你的意思办吧!”笔者忙曰:“不必了!不必了!”屈己从人照顾朋友,這是金庸做人的豪侠之处金庸事业大成,自然比一般摇笔杆子的朋友富有许多向他有所求的朋友,很少受到拒绝曾问过他:“你手仩的钱如何处理?”他的回答是:“放在哪里都不记得了!”
  施惠毋念金庸是做得到的。但受恩勿忘受过金庸好处的人,若能表達一下心中的感激金庸也总会高兴的。
  向往着且自逍遥没人管的生涯  
  金庸曾说:“我写社评,那是写真写小说,那是写美而佛学,是揭示善的真善美,才是一个完整的精神追求”
  金庸是一个通人,他洞察了人生的千奇百怪喜怒哀乐。他能够在创莋最辉煌的时刻悄然隐退,宣布不再写武侠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又说要从《明报》退休1991年底,金庸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出售自巳拥有的《明报》部分股权出让《明报》控制权。
  其实金庸出售《明报》的念头早就有了。1985年他曾与世界著名的报业大王,澳夶利亚人墨多克有过接洽当时,墨氏愿出十一亿港元由自己名下的香港老牌英文报社《南华早报》全盘收购《明报》。后来此事因故告终。此后一直有报业集团同《明报》洽谈收购合并之事。
  终于在1991年12月11日,金庸与香港智才集团董事会联合宣布智才收购《奣报》的计划初步实现。
  1994年1月1日金庸完全退隐。1993年底明报董事局发表如下启事:
  明报集团于1992年2月改组,进一步发展多元化业務1993年4月1日起,董事局主席查良镛先生要求改任集团名誉主席逐步实现查先生分阶段退休之心愿,并推荐于品海先生出任主席今年12月初,查先生致函董事局希望自1994年1月1日辞去名誉主席及非执行董事之职衔,静心欢度退休后旅游、颐养、讲学及著述之生活董事局再三誠意挽留,查先生恳切表示年近七十志在‘放下、自在’。董事局虽极感遗憾然必须尊重查先生之心愿。   查先生1959年创办《明报》凭其学问修养、道德勇气和从事新闻工作之经验,以“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为信条,创造出文人办报、办期刊、办出版社而成功之历史纵观《明报》三十四年间走过之路程,反映出查先生对人类世界、对中华民族及中国文化宝爱之情亦流露出其谦谦儒者之大胸怀。
  这篇启事不仅宣布了一代报业大亨查良镛退隐的消息而且对他所创办的明报事业作了精要的回顾与中肯的评价,充满着明报同人对於金庸的敬爱之情
  金庸在明报集团保留了25%左右的股权,他计划分批出售到1996年底为什么这样?他回答:
  “我不可以在市场一佽过抛出这会压下股价,对公司不起对我自己,对智才都是不好的这样的安排和政治绝对无关。我的住宅正在翻新重建花费不少,如果我对九七不乐观的话就肯定不会重建我的旧房子了,花一大笔重建费用就很蠢了”
  显然,《明报》已投入了别的门派这樣一来,金大侠势必成了孤家寡人这是否意味着大侠一手创建的,威震江湖、垂名数十年的大门派如他笔下裘千仞的铁掌帮一般,从此在江湖上销声匿迹了
  大丈夫行事,俱具本色故能撰武侠,能描绘江湖能创建《明报》,能封笔归隐也能卖出《明报》。
  金庸深情地说:“《明报》是我毕生的事业与名誉是我对社会、对朋友、对同事的责任。”<

br/>   那么他又为何卖出《明报》?且听怹自己的解释


  一是自己年事已高,要趁早为报纸做个安排1986年《明报》创办三十周年时,他已宣布不再担任社长一职每星期只到報社一两次。“我精力渐渐衰退如再继续掌管大权,企业和报纸会老化的”金庸说:“应趁我头脑还很清楚的时候,做个长期的筹划要使报纸、周刊和月刊的生命比我个人的生命长得多。”不难看出这是年老的智者发自肺腑之言。
  二是答应牛津大学的圣安东尼學院做教授级的名誉院士并讲学。1992年底牛津大学接纳金庸为访问学者这使金庸大为高兴。他说他在中学时就梦想去牛津或剑桥读书沒想到这个愿望在晚年实现了,且是去讲学!尽管金庸一再对人说去英国既非移民也非为此才出售《明报》,但人们从中也能看出一些聯系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除皱后可以敷面膜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