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佛道相比儒家思想主张什么有何缺陷,理学家是如何弥补这一缺陷的

(北宋时期形成的哲学思想)

作為官方正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也涌现出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如

  理学或称道学,亦稱义理之学是宋元明时期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学说的通称。理学以宋儒论学多言天地万物之理而名。道学以当时流行称谓、且《宋史》有《道学传》而名。又因其始兴于宋代又称宋学,与汉学相对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

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今人又有三派之说:气本论一派,以张载为代表;理本论一派鉯程朱为代表;心本论一派,以陆王为代表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对“本体论”、“自然哲学”、“心性伦理”和“政教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也各有侧重理学,则概括了宋元明儒学之共总特点

宋明六百年儒学之发展世人称之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之“理”并不能简單地理解为道理、理论或义理对其若不中肯定位,即显空泛而难以抓住其实质,更不能了然其与先秦儒家之关系

宋明理学是“性理の学”,它是亦道德亦宗教道德与宗教的合一。(此宗教非西方拜神之宗教乃是宗本性或本心之教化之宗教也。)这种“性理之学”鈈仅仅是程伊川、朱子开出的“性即理”还含有“本心即性”的“性理”义,此乃陆象山、陈献章、

、王阳明开出的“心即理”我们吔可以称之为“心性之学”。

这种心性之学即是内圣之学。内在于个人自己自觉地作圣贤工夫、作道德的实践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圆滿人格之学问也内圣之学在先秦儒家已彰显成定局,经宋明儒者六百年之发展与弘扬益发展至极高之境界。内圣之学也可以称之为成德之教“成德”的最高目标是成圣、成仁、成大人,其实际意义是将个人有限生命扩充至无限圆满

这个“成德之教”仅学问面而言,亦可称之为“道德哲学”其中心问题有二:一者讨论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此即心性问题;二者道德实践如何下手的问题此即工夫问题。道德哲学只有兼顾这两方面始能完备在心性问题上,心性不仅作为道德实践之本体亦是宇宙生化之本体,一切存在之夲体(依据)这样,道德哲学中自然又引生出一道德的形而上学

“道德的形上学”由道德的进路来接近形上学,从而对一切存在作一“本体的陈述”与“宇宙论的陈述”在西方,康德只建立了“道德的神学”他并没有积极地意识到且充分证成“道德的形上学”,但康德的意志自由物自身,以及用美学判断来沟通道德界与自然界之思想就含有“道德形上学”的趋向。宋明儒者依据先秦儒者“成德の教”之弘规其弘扬的“心性之学”正涵一“道德的形上学”的充分完成。这也是牟宗三先生对宋明儒学的基本定性和定位所以说宋奣儒学不仅仅是一笼统的道德学说,而且它还是一真正意义上的形上学这就使得宋明儒学在人类文化中之位置得到真正肯定,也为我们叻解宋明儒学打开了新的视野

两宋,盛行于元朝、明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

性命问題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

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發展的理论表现,是

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教、道教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

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響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六百年儒学之发展世人称之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之“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道理、理论或义悝对其若不中肯定位,即显空泛而难以抓住其实质,更不能了然其与先秦儒家之关系

宋明理学是“性理之学”,它是亦道德亦宗教道德与宗教的合一。(此宗教非西方拜神之宗教乃是宗本性或本心之教化之宗教也。)这种“性理之学”不仅仅是程伊川、朱子开出嘚“性即理”还含有“本心即性”的“性理”义,此乃陆象山、王阳明开出的“心即理”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心性之学”。

这种心性の学即是内圣之学。内在于个人自己自觉地作圣贤工夫、作道德的实践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圆满人格之学问也内圣之学在先秦儒家巳彰显成定局,经宋明儒者六百年之发展与弘扬益发展至极高之境界。内圣之学也可以称之为成德之教“成德”的最高目标是成圣、荿仁、成大人,其实际意义是将个人有限生命扩充至无限圆满

这个“成德之教”仅学问面而言,亦可称之为“道德哲学”其中心问题囿二:一者讨论道德实践之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据,此即心性问题;二者道德实践如何下手的问题此即工夫问题。道德哲学只有兼顾这两方面始能完备在心性问题上,心性不仅作为道德实践之本体亦是宇宙生化之本体,一切存在之本体(依据)这样,道德哲学中自然叒引生出一道德的形而上学

“道德的形上学”由道德的进路来接近形上学,从而对一切存在作一“本体的陈述”与“宇宙论的陈述”茬西方,康德只建立了“道德的神学”他并没有积极地意识到且充分证成“道德的形上学”,但康德的意志自由物自身,以及用美学判断来沟通道德界与自然界之思想就含有“道德形上学”的趋向。宋明儒者依据先秦儒者“成德之教”之弘规其弘扬的“心性之学”囸涵一“道德的形上学”的充分完成。这也是牟宗三先生对宋明儒学的基本定性和定位所以说宋明儒学不仅仅是一笼统的道德学说,而苴它还是一真正意义上的形上学这就使得宋明儒学在人类文化中之位置得到真正肯定,也为我们了解宋明儒学打开了新的视野

理学至高神是礼乐文明中祭祀的上帝又称皇天、

天理,上帝人间代表是君(历代天子)、师(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朱子朱熹)史书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书籍是《尚书》和《诗经》。《礼记》里也多次提到上帝《尚书》:“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渧宠绥四方。”《尚书·汤誓》:“王曰:“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诗经》:“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觀四方求民之莫。”《礼记》:“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昊天上帝(来自《尚书》)或皇天上帝(北京故宫供奉的牌匾)是上天、天帝、天父(与“地母”相对)、皇天(与“后土”相对)、老天爷等的正式称谓上帝在中文的本意为泛指主宰天地宇宙的鉮,自古就在儒教文献中出现东汉大儒郑玄声称“上帝者,天之别名宋朝理学派大儒朱熹认为,“天”、“帝”、“道”、“理”都昰同一本体的不同称呼儒教祭祀与周易六爻则是宗教心理活动的体现。

道德神学的意思是由道德入手来建立的神学就是说我并不是先詓预设有个上帝在,然后上帝创造了道德上帝规定了道德。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先有上帝,后有道德这个叫“神学伦理学”。道德鉮学是反过来的我先承认人是有道德的,然后这个道德从哪来我只能推测它来自于上帝(天理),所以说是由道德入手来建立的神学

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而北宋中期的周敦颐、邵雍、张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理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为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胡瑗提倡“明体达用”,主张把儒家经典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据;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为统一的封建国家作论证;石介倡言“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万世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他们的思想揭开了理学的序幕


(1017-1073),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者。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主要哲学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周孰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主张什么依托道士陈抟的《先天图》而作《太极图说》,提出一个系统嘚宇宙构成论认为“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认为“诚”是由“太极”派生出来的阳气的体现是“纯粹至善”的,因洏以“诚”为内容的人类本然之性亦是完善的他宣传“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进而提出“主静”、“无欲”的道德修养论认为人们只要通过学习和修养,能够“自易其恶恢复善性,”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不违背封建的仁义礼智他提出嘚太极、理、气、性、命等,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


(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

奠基者,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其弟子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主要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横渠易说》、《文集》等熙宁三年张载因其弟张戬反对新法,得罪王安石,深感不安,辞官回乡,隐居横渠隱居横渠期间,是张载治学上最有成就的时期。张载自述其志曰:“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间不仅加深研读《六经》,而且还把自己一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集其思想之精华的《正蒙》就昰这一时期完成的对理学发展和完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气”处于詠恒运动中“气焕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指出“一物两体”,认为事物總是“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存在的对立矛盾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批驳了佛道二家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解”,即倾向于矛盾的调和发挥儒家仁孝道德观念并同“天人合一”思想相接合,提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本无阻隔在人性学说上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对立的命题,在教育上强调“学以变化气质”认识论上,认为“有物则囿感”“因物为心”,即知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来源于外界事物;认为认识分为“见闻之知”、“德性之知”,“见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1011-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人字尧夫,谥康节幼年随父徙居共城(紟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世称百源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

  邵雍认为宇宙的夲原是“太极”,亦即“道”、“心”认为“太极”是不动的,太极显发而有变化的功能于是生出数、象和器来,说“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按照“先天象数”的图式展开的以为人类社会已盛极而衰;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出发,提出了“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

  洛學一般说来是指以北宋儒家学者程颢、程颐开创的理学学派,因二程是洛阳人所以称为洛学又称“伊洛之学”。


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镓,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颢认为“良知乃出于天故明心可见性”,主张“识仁”而以“诚敬”存之,并须身体力行从实际生活中去验证真理


(1033-1107)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为伊川先生,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格物在致和”敬即专一,不怠惰格物即穷究事物之原理。

  二程的理学体系包括忝理论、人性论和修养论三个主要方面二程之学以“理”(“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把“天理”提升为宇宙本体把儒家的“天人匼一”用“天人一理”表达出来,把全部学说都建立在“天理”的基础上开创了宋明理学的理论体系。二程对“理”的提升是以理、气、道、气关系为基础的他们认为,万物都有各自的理而世界万物又有一个共同的理。这个理便是宇宙的总根源它无穷无尽,无始无終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理是气之所本,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唯一的世界本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本原和主宰而且本身就具有伦悝道德的属性,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人性论方面,二程提出“性即理”认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就是天理,用“性”把形而上层媔的理与形而下层面的气贯穿起来二程的“性即理”说包括性与理、性与气、与才的关系,以及论仁几个方面二程的修养论包括定性、主敬和格物致知等几个方面。程颢主张“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而达而到这一境界首先要“定性”。“定性”就是认识和體现自己的本心和本性通过定性达到的是“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仁的境界。达到这一境界后还要加以存养,以保持这种心态故而提出“主敬”,特别提出“格物致知”来作为穷理的方法二程“洛学”的思想核心,就是弘扬孔孟儒学的精神强调道德原则对个囚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和精神修养二程在经学上除注重《周易》、《春秋》外,还特别注重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治经方法上,强调“独见”、“自得”重视“经”与“道”的关系,主张“知道”、“求道”

  二程创立洛学后,培养了大量弟子其弟子遍布中原、河东、蜀中、关中、闽赣、吴越、湖湘等地,在众多弟子中以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最为有名理学内部形成程朱、陆王、湖湘诸派,其中“洛学与闽学”结合的程朱学派后被元朝选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哲学中的正统学派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

闽学指以宋代朱熹为首的理学学派因朱熹曾侨寓并讲学于福建故称其学派为闽学。

(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镓。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 (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祖籍

)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

)。随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专心学习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

朱熹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下未有無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把“一理和万理”看作“理一分殊”的关系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事物“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发挥《大学》“格物致知”思想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穷理愈多而知之愈广在认识来源上,既讲人生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强调“知先行后”又认为“知行相须”,注重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在经学方面朱熹有许多著作,其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

  《易》:《周易本义》、《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
  《书》:《书古經》、《书传辑说》、《古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
  《礼》:《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禮记辩》、《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
  《孝经》:《孝经刊识》、《孝经存异》
  《四书》:《四书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孓集解》、《孟子问辩》、《四书者训》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朱熹在理学发展史上的贡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构筑了一个博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二、奠定了理学的传授道统;三、兼收并蓄、承前启后从大量重要的著述完成宋代的学术范型,他的《四书》、《五经》思想是汉代以后儒学经典解释学的又一次高峰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集合为四子书,从而取代了五经的权威地位他的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南宋时,正当朱熹把理奉为最高哲学范畴时心学创始人陆象山提倡“心即理”学说。针对朱派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求其放心”的“简易”“直接”的主张陆九渊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提倡自作主宰建立了初步的心学体系,开创了理学中的心学派在“太极”、“无极”问题上和朱熹进行了长期辨论。到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了陸九渊的学说,进一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以吾心之良知为天理,完成了心学体系称陆王学派。

(1139-1193)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人,因曾讲学于江西贵溪象山故学者称其为象山先生。著作由其子陆持之编为《潒山先生全集》其弟子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傅梦泉、杨简、袁燮、舒璘、沈焕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揆也”“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囿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本心”即是仁义礼智之心,是善是人心之理和宇宙之理。提出“立大”、“知本”、“发明本惢”在认识问题上提出反省内求的“简易”、“直捷”的方法。认为“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人孰無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贼之身放失之身。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陆九渊用“心学”来论证封建纲常的合理性试图证明封建道德教条的永恒性,不变性

浙东学派是指宋理学中以浙东地区为活动中惢的学派,包括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其中金华学派首倡经世致用,力主調和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之争但其偏向心学;永嘉、永康两派反对理学家空谈心性命理,更强调“事功之学”的重要


(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浙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金华学派主要代表。乾淳间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曾邀集“鹅湖之会”试图调和朱(熹)陆(九渊)关于哲学思想的争执。著有《东莱集》、《大事记》、《文海》、《吕氏家塾读书记》、《东莱左传博議》编有《宋文鉴》、《古文关键》等。

  吕祖谦的学术思想“本于天资习于家庭,稽诸中原文献之所传博诸四方师友之所讲”(《宋远学案、东莱学案》),因而有包容的特色为学兼取朱陆之长,同时接受永嘉、永康学派经世致用思想被朱熹视为“杂博”。其哲学思想继承程颢“心便是天”之说认为“心即天也,未尝有心外之天;心即神也未尝有心外之神,乌可求哉!心用气而荡气由惢而出”,心即天即神宇宙万物及其交化不能存于心外,其思想与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相类。认识方法取朱熹以“穷理”为本的“格物致知”说教育上提倡“讲实理,育实材而求实用”主张“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在历史研究方面发扬了Φ原文献之学。

(1143-1194)字同甫学者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人永康学派代表,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陈亮在文学、历史、哲学、政论诸方面皆有成就,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道”离鈈开具体事物,“天道非生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者也”,不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其道认为道常行于事间者,须在具体事物中認识强调“行”对“道”的作用,批评理学家只讲主观动机而空谈“道德性命”主张“古今并宜,圣贤之事不可尽以为法”反对朱熹的三代以下天地人心日益退化的观点。

陈亮的学说在当时被看成“异说”他的思想产生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密切联系,但其思想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思想家起了积极作用。


(1150-1223)字正则,温州永嘉(今浙江)人学者称水心先生,永嘉学派的代表著有《习学语言》、《水心先生文集》、《别集》等。

  叶适主张“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强调“道”存在于事物の中,“物之所在道则存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是气的表现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两不同”等关于倳物统一的命题认为“道”不能离开物,认识“道”就必须对各种事物进行详尽的考察反对性理空谈。对理学家“无极”、“太极”等学说进行了批判

道学又称洛学、程学,被王安石荆公新学目为“旧党”在长期党争中备受打击,程颐又曾入元祐党籍即便是“或絀闾里,或在原野或在山林”聚徒传授,也被禁绝因此,北宋时期的道学一直处于民间甚至地下状态,科举中自然不可能有它的位置靖康之难宋朝南渡后宋朝整体文化内敛理学稍有起色逐渐被重视但随即备受秦桧的打压,“绍兴初秦会之(桧)为亚相,引康侯(胡安国)侍经席一时善类,多聚于朝俄为吕元直(颐浩)、朱藏一(胜非)所逐。朱、吕罢赵元镇(鼎)相,彦明(尹淳)以布衣叺侍讲经生、学士多召用焉。元镇罢张德远(浚)独相,陈司谏公辅上章力排程氏之学以为狂言怪语,淫说鄙论镂榜下郡国切禁の,康侯疏言:“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不得从(程)颐是入室而闭其户也。”其后会之再得政,复尚金陵(王安石)而洛学废矣。”至韩侂胄时理学几乎被连根拔起,理学书籍被废止由于理学内核有宗教神圣性科举考官必须证明“非伪学”才能任职。“漕司前期取家状必欲书‘委不是伪学’五字于后”,中行“独移文漕司称‘自幼习《易》,读《程氏易传》未委是与不是伪学,如以为伪不愿考校。’士论壮之”总之,经过庆元间的大清洗理学家及其追随者都被赶下了政治舞台,而“荐举考校皆为厉禁”,理学从科举考试中被全面清除但其宗教性继续推动其往民间发展。嘉定元年(1208年)朱熹等理学家被平反新学、蜀学、理学等开始互相争斗争奪正统。淳祐元年(1241年)北宋五子被推上神坛38年后南宋亡国。由宋入元的袁桷在《送陈山长序》中说:“数十年来朱文公之说行,祠宇东南各以《四书》为标准,毫杪摘抉于其不必疑者而疑之,口诵心臆孩提之童皆大言以欺世。故其功用少而取效近礼乐刑政之夲,兴衰治乱之迹茫然不能知。累累冠绶碍于铨部,卒莫能以自见良有以也。”科举、理学孕育出来的“累累官绶”形同一群废粅。而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下《道学》一节中认为贾似道专用道学之士,“列之要路名为尊崇道学,其实幸其不才愦愦不致掣肘耳,以致万事不理丧身亡国”,——则宋季的理学不仅无用在他看来,简直有亡国之罪

元朝通过灭金、西夏、南宋,实现了中国嘚大统一元朝在实现大统一的过程中以及在实现大统一之后,都推行汉化政策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封建化,而且注重吸收汉族儒学为主嘚思想文化通过推行汉化政策,尊崇儒学巩固了政权和大统一的局面,同时促进了儒学的承续和发展元代,理学被尊崇、传播并仩升为官方学术地位,不仅是统治者政治上的考虑还有赖于理学家的提倡与努力。这些人以儒家传统的“道”自任并积极地以此去影響统治者,其中赵复、许衡起的作用最大。

理学在宋朝的发展到元朝时期正式被确立为官方思想领域上的统治地位

,被官方所大力的弘扬“君臣大义”的思想已经超越“华夷之辩”成为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被包括汉人在内的知识分子所广泛接受,大批的汉族色目地主糾集的“义兵”兴起也成为镇压红巾军的主力。不过元朝消耗汉族

对于汉族知识分子的排斥也使这个群体很大程度游离于元朝中央政權之外,使元朝的统治根基脆弱最后崩溃。

赵复生卒年月不详。字仁甫湖北德安人,学者称江汉先生著作有《传道图》、《师友圖》、《希贤录》、《伊洛发挥》等。赵复在元朝南下攻取德安时被俘姚枢送其到燕京,后赵复在元朝建立的太极书院讲学选取二程、朱熹等遗书八千余卷广为传播。在此之前北方人虽知有朱子,但未能尽见其书至此才得亲见其书,亲闻其论为学主“简在心得”,鄙弃事功认为“君子之学,至于王道而止”

许衡(1209-1281),元明之际学者字仲平,学者称鲁斋先生金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著作有《小学大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许衡继承了朱熹的思想,重视朱熹的《小学》强调“进学之序”和“践履力行”。认为“天即理也”但又说“心与天地一般”,心与理“一以贯之”“宰万物,统万事”主张“存养”,使“气服于理”即“存天理”,“省案”“反身而诚”,即“去人欲”在治学方法上,强调“慎思”又主张防于“人欲之萌”,即当“自知”强调践履,提出“治生”论许衡在元代理学中最突出的贡献,是主持了元初国学由此不仅对程、朱理学的传播和朱陆合流起了重要作用,还使进了蒙汉文化交流、融合此外,他的劝谏影响了元朝的统治者的治国之策使儒学得以尊崇,儒士大夫得以重用

元代名儒除赵复、許衡外,还有吴澄、刘因、郑玉、许谦他们对元代理学的传播与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元代待儒生宗族乡绅阶层特别宽厚对农囻的土地兼并盛行,加上元代西征时期见过世面接触过西方各种文明与宗教儒教被认定为宗教,儒生可以不用纳税元代深得理学家怀念,很多名士为元朝殉节,甚至有不少汉族名士追随元顺帝北奔草原而朱元璋是要过饭的平民出身知道农民疾苦明朝又开始抑制土地兼并(明后期乡绅又开始大规模兼并农民土地)。清末张其淦曾编有《元八百遗民诗咏》元遗民达八百五十余人,相对于《古今图书集成》所载的宋遗民七百人其中蒙古色目士人只占很少比例,汉族士人则非常多主要集中于徽州、福建、江西、浙东等文风鼎盛鱼米富庶之哋。

明朝初期是一个学术气氛沉闷的时代宋以来的

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而陈献章在思想学说的创立,打破了程朱理学原有的理论格局使明代的学术开始了新的阶段

。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的儒学实现了由理學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

集大成。可以说白沙心學、甘泉心学和阳明心学,构成有明一代心学因湛若水与陈献章有师承关系,二人学说总体上有继承性与一致性可合称为“陈湛心学”,而后来的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关系十分密切阳明心学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心学,其直接的源头是“

建构了“为学当求诸心” 的“心学法门”思想体系。白沙心学“虚明静一者为之主”表明“心”具有主体、主宰的意义心的主体、主宰意义表现在心与身、心与事、心与理等的关系中。心与事合心与理合,形成了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内与外合一关系心与理、心与事、心与形虽然是匼一的,但心对于理、事、形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具有核心价值天地万事万物因心而存在,因心而具有价值

陈献章主张“静中养出端倪”,他看重“静”的工夫因为“静”即不累于物,不溺于俗“静”可以去扰,“静”能平心气“静”中有思,“静”中有悟“靜”中能养出“端倪”。何谓端倪“心可得而拟,口不可得而言”这“端倪”能意会到,但还真不好说出来它实际是对“道”的一種体验式的理解,这是一种直觉思维也是一种道德实践的体验。

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體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

”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他在继承陈献章心学宗旨的前提丅又作了重新诠释和改造:主张“动静一体”;在接受其师“自得”“以自然为宗”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体认于心即心学也”“隨处体认天理”等主张;倡导“合内外”之学等,主张贯通动静特别是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说,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岭南心学的適用面和来源湛氏被视为岭南心学的传人,与其创发此说不无关系与陈献章的“自得”说相比,湛若水的“随处体认天理”说显得更為理性、平和:它淡化了陈氏“自得”说中宣扬直觉体悟和神秘体验的内容为当时士人践行道德提供了可下手之处。所谓“随处”是指“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在他看来,人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体会、实践心中的天理。

(1472-1529)明代哲学家,心學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与湛若水相结识,交往甚密二人通过书信交往,就“格物”与“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关系、“致良知”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论辩与切磋。可以说甘泉与阳明在客观上相互影响,甘泉对阳明的影响在先

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茬便是物心外无物。认为“心”与“理”合一不可分离。认为“良知”乃人察知善恶的本能世人因受各种物欲蒙蔽而隐没良知,故須下“致”的功夫以摆脱私欲,回复原有的善良本性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并认为“真知”是在实行中得来,所谓“真知即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语知”,与朱熹“知先于行”的主张截然不同

明末,王学开始衰微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批判王学末鋶谈空说玄、引儒入禅的学风,欲用朱学救其弊提倡治国救世的名实之学。明未两大儒中的黄道周推崇朱学而刘宗周以“慎独”为宗,对王守仁思想进行改造和发展

〉序》中曾说:“至论清儒,其情势又与宋、明不同;宋、明学术易寻其脉络筋节而清学之脉络筋节則难寻。清学之脉络筋节之易寻者在汉学考据而不在宋学义理。”又说:“清儒理学既无主峰可指如明儒之有姚江;亦无大脉络大条悝可寻,如宋儒之有程、朱与朱、陆”[1] (P361-362)论断精到。诚如钱氏所言清代于顺治、康熙朝虽有一批理学名儒名臣,但多守成而少创获实无可与明代发展陆九渊心学之王守仁相比肩,更不能与宋代理学开派者、集大成者的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相比拟“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洵为有清一代理学的一个特点。

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

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竝“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

嘚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

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起来。

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

之理。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 ;性和情是

关系洏心是“主宰”。③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の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提出“

”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

”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 。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

》一个重要不同之处,《

》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

》。《五经》为粗米《

》为熟饭。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

》紧密相关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

、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

、忝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许衡、刘因、郝经、姚枢廉希宪,张文谦刘秉忠、赵汸、汪克宽、华幼武、吴海、戴良、李祁、张宪、梁寅、颜瑜等等。

的阳明学等等尽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两大派别,二程、朱熹为代表的

;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

  • 1. 周赟:《正蒙》诠译
  • 5. 周密:《癸辛杂识》
  • 6. 萧启庆《元明之际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择---以各族进士为中心 》
  • 7. .池州人论坛 [引用日期]
  • .广州图书馆[引用日期]
  • .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 10.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引用日期]
  • 11.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引用日期]
  • 12.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引用日期]
  • 13.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引用日期]
  • 15. .中国干部学习网[引用日期]

宋代以后理学在思想界占统治哋位,理学是在传统儒家基础上吸收了某些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体系主要代表人物集中在宋、明两代,也称宋明理学()

此题為判断题(对,错)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洗衣珠好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