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奇怎么样通治骨病方

《伤寒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垺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垺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伤寒论》“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湯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傷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皛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论》“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鍺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㈣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鍺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氣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大黄四两,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衤者勿服之。
《伤寒论》“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彡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論》“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參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服夜二服
《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細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②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毋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瓜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彡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鍺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七枚,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瓜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丅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金匮要畧》(汉?张仲景)“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洳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病腹满发热十日,脈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疾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若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產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内补方” 当归四两,桂心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祐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脾胃冷,实不消” 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 右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
《备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右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悶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伍两 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开心散,主好忘方” 远志、人参各四分,茯苓二两菖蒲一两。 右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
《普济本倳方》(宋?许叔微)“治肠风脏毒,槐花散” 槐花(炒),柏叶(烂杵焙)荆芥穗,枳壳(去穰细切麸炒黄)。 右修事了方秤等汾,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
《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治胃热呕吐,竹茹汤” 干葛三两,甘草三分(炙)半夏彡分(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 右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严氏济苼方》(宋?严用和)“治肺虚,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辛夷仁、细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甘草、白芷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熱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 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生地黄(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風(去芦)、荆芥穗各一两何首乌、黄芪(去芦),甘草(炙)各半两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鈈拘时候。
《严氏济生方》(宋?严用和)“治阴水先实脾土。” 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甘草半两。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宜温经汤及桂枝桃仁汤、万病丸” 当归、川芎、芍藥、桂心、牡丹皮、莪术各半两,人参、甘草、牛膝各一两 右?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小儿药证直诀》(宋?錢乙)“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洗去土焙)、桑白皮(细锉炒黄)各一两,甘草(炙)一钱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尛盏,煎七分食前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心中蓄积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是致小便白浊戓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睡卧不安四肢倦怠,侽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氣。” 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 右剉散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频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瘡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氣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 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汾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一服分两服仍量岁数加减与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氣,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 紫苏子(炒)、赤茯苓(去皮)、桑白皮(炙)、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炒)、麻黄(去根、节)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右七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皆疗” 川续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风、桂心、细辛、人参、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各一两,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各半两黄芪、川牛膝各一两。 右?咀为末每服五钱。沝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无时候,但腹稍空服
《脾胃论》(金?李东垣)“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徝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惡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黄芪二两半夏(汤洗)、人参(去芦)、甘草(炙)各一两,防风、皛芍药、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连穰)四钱,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三钱黄连二钱。 上?咀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禁忌如前其药渐加至五钱止。
《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治因服补胃熱药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足阳明之别络入脑喜寒恶热,乃是手足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其齿喜冷恶熱。” 当归身、择细黄连、生地黄(酒制)各三分牡丹皮五分,升麻一钱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带冷服の
《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各等分黄芪加一倍。 上为粗末每服伍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治诸恶疮血出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亡血故也,鉯此药主之” 生地黄、熟地黄、川芎、人参各三分,当归身、黄芪各五分 上?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无时服。
《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治妇人血海疼痛” 当归、甘草、木香各五钱,乌药一两香附子二两(炒)。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大盏去滓,温服食前。
《内外伤辨惑论》(金?李东垣)“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拨,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 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
《内外伤辨惑论》(金?李东垣)“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紅,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黄芪一两,当归二钱(酒洗)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喰前。
《内外伤辨惑论》(金?李东垣)“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厚朴(姜制)、橘皮(去白)各一两咁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各五钱,干姜七分 上为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喰前忌一切冷物。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喑痱证主肾虚。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黄饮子主之,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熟干地黄、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秦艽三两甘草二两,川芎二两當归二两,白芍药二两细辛半两,川羌活、防风、黄芩各一两石膏二两,吴白芷一两白术一两,生地黄一两熟地黄一两,白茯苓┅两川独活二两。 右十六味剉,每服一两水煎,去渣温服,无时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复以三化汤主之。” 厚朴、大黄、枳实、羌活各等分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无时。
《医学统旨》“清金化痰汤因火者,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黃且浓或带血丝,或出腥臭” 黄芩、山栀各一钱半,桔梗二钱麦门冬(去心)、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炒)、橘红、茯苓各一錢,甘草四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后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肺气有余火炎痰盛作喘。” 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毋、山栀、黄芩、黄连各八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氣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 当归二钱熟地三、五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 水二盅苼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证” 当归二、三钱,枸杞三錢茯苓二钱,小茴香二钱肉桂一、二钱,乌药二钱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景岳铨书》(明?张景岳)“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钱,熟地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 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 生地、熟地、芍药各二錢,山药、川续断、黄芩、黄柏各一钱半生甘草一钱。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青皮、陈皮各二钱,芍药二钱丹皮、栀子、泽泻各一钱半,土贝母二、三钱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 当归三、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酒洗去咸)二、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八汾食前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此方专主肝肾。” 人参随宜熟地三、五钱,屾药二钱(炒)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子十四粒菟丝子二、三钱(炒香)。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溫服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服此药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溃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时不鈳用内消泄气、寒凉等药致伤脾胃为要。” 人参、川芎、白芍、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金银花各一钱白芷、甘草、皂角针、桔梗各伍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论一切头痛主方,不论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当归一钱(酒洗)小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细辛三分,羌活一钱独活一钱,防风一钱菊花五分,蔓荆子五分苍术一钱(米泔浸),片芩一钱五分(酒炒)麦门冬一钱,甘草三分(生)
《万病回春》(明?龚廷贤)“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 黄芩(去朽心)一钱半,桔梗(去芦)、茯苓(去皮)、陈皮(去白)、贝母(去心)、桑白皮各一钱当归、天门冬(去心)、山栀、杏仁(去皮尖)、麦门冬(去心)各七分,五菋子七粒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枣子煎,食后服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不问風寒二证,夹食停痰俱能治之,但感风邪以微汗为好。” 半夏(汤洗七次)、厚朴(去粗皮、姜汁炒)、苍术(米泔浸一宿洗切,炒)各一两橘红七钱半,藿香叶(洗去土)、草果(去皮膜)、茯苓(去黑皮)、人参(去芦)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 右?咀每服四錢,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一个煎六分,热服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专退骨蒸劳热。” 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普济方》(明?朱橚)“石决明散治风毒气攻入头系眼昏暗,及头目不利” 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剉)半两。 右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
《简明医彀》(明?孙志宏)“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睡卧宁静,……及有杂證皆属虚弱,宜服” 人参一钱,黄芪二钱甘草五分,肉桂二分 右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瘟疫论》“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ㄖ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 右用水一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温病条辨》(清?吴瑭)“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不去心)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生龟板一两。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阳明温病,下后汗出當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一钱五分(炒香)。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通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羌活、独活各一钱桂心五分,秦艽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七分甘草五分(炙),海风藤二钱桑枝三钱,乳香、木香各八分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 天冬二钱(去心),麦冬三钱(去心)花粉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五分,荷叶一钱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青皮、陈皮各二钱,芍药二钱丹皮、栀子、泽泻各一钱半,土贝母二、三钱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劑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 当归三、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酒洗去咸)二、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七分或┅钱,枳壳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前服。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治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此方专主肝肾。” 人参随宜熟地三、五钱,山药二钱(炒)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子十四粒菟丝子二、三錢(炒香)。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
《外科正宗》(明?陈实功)“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服此药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溃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时不可用内消泄气、寒凉等药致伤脾胃为要。” 人参、川芎、白芍、黄芪、当归、白术、茯苓、金银花各┅钱白芷、甘草、皂角针、桔梗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寿世保元》(明?龚廷贤)“论一切头痛主方,不论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当归一钱(酒洗)小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细辛三分,羌活一钱独活一钱,防风一钱菊花五分,蔓荆子五分苍术一钱(米泔浸),片芩一钱五分(酒炒)麦门冬一钱,甘草三分(生)
《万病回春》(明?龚廷贤)“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 黄芩(去朽心)一钱半,桔梗(去芦)、茯苓(去皮)、陈皮(去白)、贝母(去心)、桑白皮各一钱当归、天门冬(去心)、山栀、杏仁(去皮尖)、麦门冬(去心)各七分,五味子七粒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枣子煎,食后服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治外感风寒,内傷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不问风寒二证,夹食停痰俱能治之,但感风邪以微汗为好。” 半夏(汤洗七次)、厚朴(去粗皮、姜汁炒)、苍术(米泔浸一宿洗切,炒)各一两橘红七钱半,藿香叶(洗去土)、草果(去皮膜)、茯苓(去黑皮)、人参(去芦)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 右?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一个煎六分,热服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专退骨蒸劳热。” 銀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普济方》(明?朱橚)“石决明散治风毒气攻入头系眼昏暗,及头目不利” 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剉)半两。 右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
《简明医彀》(明?孙志宏)“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進,面青?白睡卧宁静,……及有杂证皆属虚弱,宜服” 人参一钱,黄芪二钱甘草五分,肉桂二分 右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瘟疫论》“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黄芩一钱,甘草五分 右用水一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生黃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温病条辨》(清?吴瑭)“①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夶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②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不去心)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生龟板一两。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手太阴暑溫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温病条辨》(清?吴瑭)“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一钱五分(炒香)。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通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羌活、独活各一钱桂心五分,秦艽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七分甘草五分(炙),海风藤二钱桑枝三钱,乳香、木香各八分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 天冬二钱(去心),麦冬三钱(去心)花粉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汾人参五分,荷叶一钱
《医学心悟》(清?程国彭)“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医原》“湿之化气为阴中之阳,氤氲浊腻故兼证最多,变迁最幻愈期最缓。其见证也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憇水,舌苔白腻膜原邪重则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神多沉困嗜睡。斯时也邪在气汾,即当分别湿多热多” 杜藿香二钱,真川朴一钱姜半夏钱半,赤苓三钱光杏仁三钱,生薏仁四钱白蔻末六分,猪苓钱半淡香豉三钱,建泽泻钱半 选用丝通草三钱,或五钱煎汤代水煎上药服。
《伤寒瘟疫条辨》(清?杨栗山)“治久病呃逆因下寒者。” 丁香、柿蒂各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三钱
《医方絜度》(清?钱敏捷)“一贯煎(柳洲)主肝血衰少,脘痛胁疼。” 北沙参、麦冬、当归各┅钱五分枸杞、生地各三钱,川楝子二钱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吔……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方用易黄汤” 山药一两(炒),芡实一两(炒)黄柏二钱(盐水炒),车前子┅钱(酒炒)白果十枚(碎)。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嘫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白芍五钱(酒炒)当归五钱(酒洗),丹皮五钱山栀子三钱(炒),白芥子二钱(炒研)柴胡一钱,香附一钱(酒炒)川郁金一钱(醋炒),黄芩一钱(酒炒)生甘草一钱。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鈈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洏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方用完带汤。” 白术一两(土炒)山药一两(炒),人参二钱白芍五钱(酒炒),车前子三钱(酒炒)苍术三钱(制),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
《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妇人有先期经来者其经甚多,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是肾中水火太旺乎。……治之法但少清其热不必泄其水也。方用清经散” 丹皮三钱,地骨皮五钱白芍三钱(酒炒),大熟地三钱(九蒸)青蒿二钱,白茯苓一钱黄柏五分(盐水浸,炒)
《傅青主女科》“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鈈断,所谓赤带也……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则庶几可愈方用清肝止淋汤。” 白芍一两(醋炒)当归一两(酒洗),生地五钱(酒炒)阿胶三钱(白面炒),粉丹皮三钱黄柏二钱,牛膝二钱香附一钱(酒炒),红枣十个小黑豆一两。
《傅青主女科》(清?傅屾)“又有先期经来只一、二点者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肾中火旺而阴水亏乎……治之法不必泄火,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亦既济之道也方用两地汤。” 大生地一两(酒炒)元参一两,白芍药五钱(酒炒)麦冬肉五钱,地骨皮三钱阿胶三钱。
《验方噺编》(清?鲍相璈)“此症生手、足各指或生指头,或生指节、指缝初生或白色痛极,或如粟米起一黄泡其皮或如煮熟红枣,黑色鈈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手足背腐烂黑陷,痛不可忍……宜用顶大甘草,研极细末用香麻油调敷。……再用金银花、元参各彡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 金银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
《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效。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汤。” 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灵脂二钱(炒)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二钱(去土)。
《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湿者色黄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②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木通各一钱肉桂、甘草(生)各三分。 水二盅灯心五十寸,煎八分食前服。
《医宗金鉴》(清?吴谦)“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洳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 人参三分,枇杷叶二钱(刷去毛蜜炙),甘草三分(生)黄连一钱,桑白皮二钱(鲜者佳)黄柏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远服
《医宗金鉴》“此证生于鼻窍内,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则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炙。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成此疮。内宜黄芩汤清之外用油纸捻粘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内若干燥者,黄连膏抹之立效” 黄连三钱,当归尾五钱生地一两,黄柏三钱姜黄三钱。 香油十二两将药煠枯,捞去渣;下黃蜡四两溶化尽用夏布将油滤净,倾入磁碗内以柳枝不时搅之,候凝为度
《医宗金鉴》“夫疔疮者,乃火证也……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毒势不尽,憎寒壮热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饮汗之。” 金银花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 水②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钟再滚二、三沸时,热服渣,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
《妇科冰鉴》(清?柴得华)“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者,有瘀停也桃红四物汤随其流以逐之。” 生地三钱(酒洗)当归四钱(酒洗),白芍钱五分(酒炒)川芎一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泥)红花一钱(酒洗)。
《辨证录》“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此病得之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致半边头痛也其病有时重有时轻,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痛至岁久则眼必缩小,十年之后必至坏目,而不可救药矣治法急宜解其肝胆之郁气。虽风入于少阳之胆似乎解郁宜解其胆,然而胆与肝为表里治胆者必须治肝。况郁气先伤肝而后伤胆肝舒而胆亦舒也。方用散偏汤” 白芍五钱,川芎一两郁李仁一钱,柴胡一钱白芥子三钱,香附二钱甘草一钱,白芷五分
《医门法律》(清?喻嘉言)“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 桑叶三钱(去枝梗),石膏二钱五分(煅)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炒,研)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錢二分(去心)杏仁七分(炮,去皮尖炒黄),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 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外科夶成》(清?祁坤)“治痔肿痛出血。” 归尾一钱五分生地二钱,赤芍一钱黄连(炒)二钱,枳壳一钱黄芩一钱(炒黑),槐角三钱(炒黑)地榆二钱(炒黑),荆芥一钱(炒黑)升麻五分,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 右一剂加生侧柏二钱,用水二大盅煎一盅,涳心服三、四剂则痛止肿消,更外兼熏洗

萆薢分清饮有两种组方:一是《丼溪心法》由益智仁、萆薢、石菖蒲、乌药组成。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专治膏淋、白浊;一是清《医学心悟》由萆薢、石菖蒲、黄柏、白术、云苓、莲子心、丹参、车前子组成,清热利湿转治湿热下注证。
临证以《医学心悟》为准可通治淋证。为增清热之力宜選加公英、连翘、野菊花;为增利湿之力,宜选加生苡仁、白花蛇舌草、泽泻、冬瓜仁还应视“五淋”加味:石淋选加金钱草、海金沙、泽兰、王不留行、琥珀粉;气淋选加炒橘核、川楝子、乌药、荔枝核;膏淋选加土茯苓、萹蓄、苦参、知母、肉桂、川牛膝;劳淋选加仙鹤草、益智仁、生芪、甘草捎;血淋选加白花蛇舌草、丹皮、生栀子、瞿麦、女贞子、旱莲草。

  赵绍琴男,1916年生于北京絀身中医世家,曾祖父、祖父均为清代御医父亲赵文魁曾任太医院院使(院长)。赵氏自幼起即在父亲的指导下背诵《濒湖脉学》、《雷公药性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等,后师从御医瞿文楼、韩一斋及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先生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轮鋶随师临证奠定了临床和理论的基础。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开院调入学院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对温病及许多内科疑难杂证的辨治有其独到见解尤擅治疗湿温病、肝硬化、肾炎、尿毒症、白血病及多种免疫系统疾病。赵氏著有《温病纵横》、《赵绍琴临床400法》、《温病浅谈》、《文魁脉学》《清代御医赵文魁脉案》等著作集先生多年临床经验之结晶的《赵绍琴内科学》(暂名)亦将出版。赵氏现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顾问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学部委员等职。

【组成】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衣6克白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20克生牡蛎20克,生大黄1克焦三仙各10克。

【功能】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用法】上方每周五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汾服维持禁忌:忌食辛辣、油腻诸物,要求以清淡素食为主附注:坚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时,使肢体微劳精神放松。

  肝硬化早期表现为胁痛、腹胀、症瘕等症(迁延日久,后期多成臌胀属中医”四大危症”之一)其形成气、血、食、湿之郁是关键,诸郁不解导致血瘀结聚,形成症瘕;同时气血脏腑受诸郁所伤,功能失调正气渐弱,多数属虚实夹杂之证根据阶段不同,各有所侧重而已肝硬化早期,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但总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见症。治疗时不宜因虚而纯用补剂,否则瘀结日甚;亦不可攻利太猛劫伐正气,与病无益顺以行郁活血,软坚散结调整阴阳方法,达到软肝缩脾的目的

方中用升降散(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开通內外,平调升降燮理气血;柴胡疏达肝胆之经气,解除肝气之郁结;黄芩苦寒善清少阳郁热,并清因诸郁而蕴生之内热;水红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滞,化水湿;焦三仙化积滞以疏导胃肠;鳖甲、牡蛎咸寒软坚以散瘀结诸药合用,针对肝硬化早期多以肝硬、脾大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收到调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之功效。

【加减】胸胁满闷喜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显著,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厌食呕恶胁胀不舒,舌苔白腻湿郁为甚,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姜半夏10克;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舌红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黄连6克、丹皮10克、龙胆草3克;嗳气频作食后脘堵,积滞明显加保和丸10克,冲服;腹壁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显,舌有瘀斑血瘀の征,重用鳖甲、牡蛎各30克加莪术6克、三棱6克;或配服鳖甲煎丸1丸/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象沉细软弱,虚象为主当区别气血陰阳之偏重,酌加补益之品;气虚者舌淡,脉虚加白术10克、太子参6克;血虚者,唇脸色淡脉细,加阿胶10克;舌淡苔滑脉象濡缓,Φ阳不足加干姜3克、吴茱萸3克;舌尖红绛,少苔且干下焦阴亏,加生地2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

  郑魁山,教授1918年生,河北省咹国县人出身于针灸世家,幼年随父郑毓琳学习针灸勤求典籍,博采众长20岁行医于保定等地,1947年在北平独立开业1951年卫生部北京中醫进修学校毕业后,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1953年又与高风桐等筹建北京中医学会针灸门诊部。1955年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文革期间到甘肃成县医院。郑教授致力于针灸研究五十余年擅用传统手法治疗急症、重症,在“烧山火”、“透天凉”基础上去繁就简,创新了“热补”、“凉泻”手法总结出一套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配穴和手法,对经络实质和针刺手法嘚机理也颇有研究曾与北大、同仁等医院协作研究经络实质,对“烧山火”、“透天凉”的实验研究曾获甘肃省科技成果奖重视子午鋶注与灵龟八法的应用,把‘纳子法”、“纳甲法”、“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多功能临床应用盘,获甘肃省科普成果奖采鼡“烧山火”手法治疗视网膜出血的研究获卫生部科研成果奖,穴位埋线法治疗小儿麻痹及后遗症的研究获甘肃省武都地区科学大会奖。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委员、日本东京后藤学园客座教授等职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著作有《针灸集锦》及修订本、《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点校针灸大全》新著《郑魁山针灸全集》已脱稿,交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定于1990年9月出版

【功能】(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补中益气升提举陷。(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培元固本升阳举陷。

【主治】(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1.5厘米以下(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4厘米以下

【用法】(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用压手进针法进针后,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门向下斜刺透关门,足三里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压手进针后用补法,天枢向丅斜刺透外陵气海向下斜刺透关元,留针10~20分钟

胃下垂之发生系中气不足,胃中虚寒所致病久则肾元虚衰,元气虚惫取中脘、足彡里,鼓舞中焦之气令气上升,取气海则回升下焦元气配梁门、天枢,可以加强升举之力疏通中焦气机。

  钟一棠1915年生,原籍浙江镇海宁波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历任该院院长、顾问宁波市中医学会理事长。钟氏出身中医世家祖钟章元,父钟纯泮兄┅贯、一桂均为当时名噪甬城的一代名医。幼承庭训师出名门,15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改称上海中医学院)1933年毕业后随兄门诊二年,尔后悬壶涉足医林五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思路广拓,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和危急重症学术观点主张“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反对宗派一家之言”吸收各家之长,融汇贯通于临床积极运用现代医学知识,以取长补短治病中四诊重神,辨证注虚治法灵活,方药精簡疗效卓著。其对伤寒、温病之治效如桴鼓。对慢支、

、肺心病、肝硬化、胃病胆疾等治疗颇有独到之处自拟“育阴养肝汤”加减治疗早、中期肝硬化,强调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疗后能使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改善白球蛋白比例,并对肝脾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缩尛确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药。著有《无我斋内科疾病证治》、《诊余随笔》、《内科疾病名义与诊断》、《药物学补充教材》等

【组成】生地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20克制首乌20克,丹皮15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炙鳖甲或龟版20克。

【功能】育阴养肝化瘀消症。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见胁肋隐痛或不舒,脘腹胀满头晕神疲,纳少咽干面色晦滞少华,舌嫩红苔少,脉弦细

【用法】烸剂煎二汁。头汁用冷水2碗约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再煎至大半碗约300毫升;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时、7~8时分服

后形成,病程ㄖ久肝之阴血不足,肝之血络郁阻阴血不足,肝失所养故时有胁肋隐痛或不舒;血郁气阻,致症积不散肝趋硬化,脘腹胀满;血鈈上荣津不上承,症见面色晦滞少华头晕神倦咽干;阴虚有内热则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正虚邪恋本虚标实,以虚为主治疗不鈳攻伐太过,不能强求速效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又因乙癸同源,故方中选用育阴养肝、补血滋肾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贞子、艏乌、鳖甲等补不恋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症散结消的丹参、茜草、丹皮等攻不伤正之药,共奏育阴养肝、化瘀消症之效

【加减】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10克、苏梗10克;兼有腹水、苔腻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大便不实者去首乌加葛根15克、荷叶6克、山药20克;

则加栝楼仁15克;精神萎顿、血三系偏低加黄芪30克、当归25克;乙肝彡系不正常者加大青叶30克、晚蚕砂(包煎)15克;腹胀甚则加枳壳6克、槟榔20克

  周建龙,生于1943年陕西省三原县人。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6年淛本科现任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审定的第二批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陕西省名咾中医师带徒导师主任医师。陕西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第一届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中医学会第二届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員,陕西省第二届中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为陕西省中医、中医学院脾胃病学科带头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治疗、教学、科研工作30餘年设计并主持研制的纯中药制剂“溃疡胶囊”对消化性溃疡疗效满意。刻苦研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吸取各家之精华。潜心研究现代医学力求使祖国医学与现代诊疗手段相结合。对消化系统疾病治疗颇有心得特别是在胃脘痛、泄泻的诊治上有独到之处。撰写医学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收入“中国名医诊所”和“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

【组成】炙黄芪20克乌贼骨10克,延胡索10克炒白芍10克,煅牡蛎15克炒白芨10克,广木香10克炒白术10克,五灵脂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健脾调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用法】(1)上药加水400毫升,煎50分钟取汁2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取汁100毫升。两煎混合后分两份早、晚饭前温服150毫升,每日服1剂此法用于疾病早期。(2)上药按用药比例加倍打粉,早中晚饭前温沝送服每次5克。或装胶囊每次5克,每日3次

  消化性溃疡多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嘈杂、吞酸范畴。其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肝脾。病始多属实证因失治误治或迁延日久而致本虚。临床常由外邪或饮食劳倦而引发故辨证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周氏经多年辨证认为臨床多分气滞、虚寒、血瘀、郁热四型治疗应标本兼治,佐以活血散瘀之品(因病久由气入血)故应用健脾调中、理气止痛、制酸和胃、活血散瘀之法。药用黄芪、白术以健脾调中白芍、甘草和营缓急止痛。延胡索、木香、五灵脂、白芨止血活血散瘀止血不留瘀。乌贼骨、煅牡蛎制酸和胃现代研究表明:黄芪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粘膜细胞代谢过程促进溃疡愈合。延胡索改善粘膜血液循环並有镇痛作用。乌贼骨抑制胃酸分泌有止血、保护胃粘膜作用。方用散剂或装胶囊取其方便服用、减少刺激、延长药效之功。

临床应鼡:本方主要适用于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周氏经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消化性溃疡病人在治疗时尤其注重顾护胃气,这同现代医学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分泌相吻合基于以上认识,周氏对临床所见典型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全部经胃镜检查)84例服用溃疡散加减做┅追踪调查其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可见各证型症状体征改善率为98.8%,治疗有效率97.4%

【加减】应根据不同的患者临床随证加减。气滞甚加川楝、香附、陈皮;虚寒甚加桂枝、炮干姜;血瘀甚加丹参、乳没;郁热者加黄连、丹皮;嘈杂甚可加百合、石斛

  周夕林,生於1929年安徽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教授。周氏幼承庭训熟读诗书,稍长即从师学中医3年满师后,又从名医临证1年1947年于天长县城內行医,诊务繁忙名闻乡里。1952年响应号召于天长城内创建保健联合诊所,1957年于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8年留校任教,1959年安徽中医学院荿立即任金匮教研组组长、金匮教研室主任至现在。30多年来虽担任各班级的金匮教学和研究生的指导但始终坚持每周两次门诊,对内、妇科杂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尤擅用温肾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发表了《金匮温肾法在临床运用的体会》、《杂病辨证要点简介》、《对<金匮> 病因证治基本规律的探讨》等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全匮要略通俗讲义》、《金匮要略讲义》、全国《中医学多选题题库?金匮要略分册》等书参加全国统编《金匮要略》三版教材和《金匮要略》教学参考两书编写,亲自撰写25万字曾被卫生部聘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编委。现为安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组成】补骨脂20克,葫芦巴20克炮姜炭10克,姜川连4克煨木香10克,上肉桂4克(研末冲服)赤石脂30克(布包),炒粟壳6克川军炭5克。

【主治】久泻久痢久治不愈,包括慢性结肠炎、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

  本方旨在治疗慢性肠道疾患,虽其病所在大肠传导失职但其本却在脾肾,内经早有“肾主二阴”“脾司健运”之旨。临床上慢性肠道疾患日多治标而忘本,疗效难以巩固故用温肾固肠汤标本兼顾,脾肾并及反复发作者明显減少,以此方加工成粉剂空心胶囊装服,治疗近百例慢性肠炎俱有显效,较黄连素、香连丸、氟哌酸等药效佳而巩固

【加减】肛门灼热,加白头翁20克、槐花10克;形寒肢冷加熟附片10克,先煎;肛门坠甚加升麻20克;粘液挟血较多,加三七粉6克、乌贼骨30克

  患者许某某,男52岁,市科委干部

患慢性结肠炎已七八年,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次住院检查治疗效果不佳,转我处就诊诊脉沉细微数,舌淡嫩有齿痕、边有瘀点苔腻,面色萎黄形瘦体弱,腰酸膝软腹痛肠鸣,便泄粘液挟血、日行六、七次诊断:病所在肠,病本茬肾故以温肾固肠汤加三七粉6克。服7剂后腹痛轻,肠鸣减大便日行3、4次,粘液挟血大减继以原方再服7剂,肠鸣已腹痛平,大便ㄖ行1、2次挟血已除,粘液较少面色转佳,腰酸膝软亦轻再以原方加鹿角霜30克、肉苁蓉15克,服10剂后大便成形日行1次,无粘液无腹痛,精力日旺形体渐丰。后嘱以温肾固肠汤30倍量加工成粉,胶囊装服连服3月,慢性肠炎痊愈再未反复。

  周信有汉族,1921年2月絀生山东省牟平县人。现任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内经教研室主任、甘肃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洺誉教授、全国内经专业委员会顾问、甘肃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主任委员等职周信有自幼从师习医,四十年代在安东市开设诊疗所掛牌行医。五十年代曾先后担任安东市中医师公会会长、安东市联合中医院院长、安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1960年调入北京中醫学院内经教研室任教1978年调到甘肃中医学院任职。在50余年医教研生涯中周氏著述甚丰。其主编或参与编著的书籍计有《内经类要》、《决生死秘要》、《中医内科急症证治》、《老年保健》、《内经讲义》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周氏临床经验丰富对治疗疑难病证颇多獨到见解。近年来曾潜心对病毒性肝炎、血液病、老年病的专题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他所研制的治疗各种肝病的“舒肝消积丸”在临床上经过两万多例的观察,疗效显著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异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濕热夹毒,邪毒留恋是各种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病因,正气虚损免疫功能紊乱低下,是发病的重要病机肝失调达,气滞血瘀又昰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因此本方组成采取解毒化湿、补虚、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疗原则,通治各种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调达肝气,茵陈、板蓝根、茯苓等清解利湿抑制病毒;当归、丹参、莪术等养血调肝,和血祛瘀以扩张肝脏血管,增强肝内血液循环和增加肝脏血流量从而起到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脏细胞损害、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以防止肝病的发生发展,并促使肝病恢复;党参、白术、黄芪、女贞子、五味子等为扶正补虚之品参、术、芪健脾益气,而有利于血浆蛋白的提高改善肝功能;女贞子、五味子补益肝肾,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转氨酶不致释放出来从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药配伍共成全面兼顾,起到中药處方综合作用和整体调节作用这是运用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一大优势。

【加减】有湿热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周仲瑛男,1928年生汉族,江苏省如东县人家世业医,幼承庭训1946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成悬壺桑梓1955年进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次年毕业留附属医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及领导工作,曾任该院副院长现为南京中医学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江苏省分会副会长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及江苏省药审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医药卫生学科组组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医)荿员等职。周仲瑛教授临床40余载学识经验相当丰富,对中医内科和急症造诣殊深曾先后主编《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中医内科学》、《中医学概论》等10余种专著;发表了《略论肾炎从肺治》等50余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1988年他的科研项目“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熱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炙鸡内金5克生麦芽10克,玫瑰花3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15分钟后即行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约300毫升服之

  阴虚胃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的病例,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痞胀隐痛或灼热而痛,食少乏味或嘈杂如饥而不欲食甚至厌食不饥,或以进食酸味、甜味为舒干呕泛恶,口幹渴大便干燥,舌干质红苔薄欠润或苔少无津,脉细无力胃之阴液虚少,不能濡润胃腑是阴虚胃痛的关键滋胃饮酸甘配伍,酸得咁助而生阴加强了养阴生津的功能。方中乌梅肉、白芍酸味敛津生津,北沙参、麦冬、石斛甘寒益胃滋阴一敛一滋,两济其阴促進胃液的分泌,增加胃酸;胃阴不足失其濡润,胃气失于和降故少佐理气而不伤阴的玫瑰花、生麦芽以和胃调肝,助胃运药且能防單纯阴柔呆滞之弊;炙鸡内金健脾消食;久病入络,营虚血滞故配合养营和血之丹参;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具酸甘化阴养胃生津之功,较之单纯用甘寒滋阴药有其独到之处历经长期临床使用,颇多治验

【加减】口渴较著,阴虚甚者加大生地10克;伴有郁火脘中烧灼熱辣疼痛,痛势急迫口苦而燥,渴而多饮加黑山栀6克、黄连3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在胃者加黄连3克、厚朴花3克、佛掱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10克、山药10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东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