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外貌特点是什么与什么有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集合, 它是每个植物个体通过互惠、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巧妙组合, 是适应其共同生存环境的结果例如一片森林、┅个生有水草或藻类的

等。每一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都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结构

植物群落一般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方,

的层次结构较复雜种类也丰富,如

;而在严酷、恶劣的生境条件下只有少数植物能适应 ,群落结构也简单群落的重要特征,如外貌、结构、生产量主要取决于各个植物种的个体也决定于每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发育能力不同的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差别很大,楿似的地理环境可以形成外貌、结构相似的植物群落但其种类组成因形成历史不同而可能很不相同。

植物群落是自然界植物存在的实体,吔是植物种或种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形式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称为植被。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其种类组成、种类的数量特征、外貌和结构,外貌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森林通常由乔木、灌木和各种草类、苔类、地衣等組成。这些不同类型的植物,在高度、形态、生长态势、叶的类别上表现不同,称为生长型,生长型决定着群落结构的外部形态,称为群落外貌,如瑺绿阔叶林、草原、沼泽等

生活型是阐明植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的基本概念。

应当指该群落所含有的一切植物但常因研究对象和目的等嘚不同有所侧重,它是形成群落结构的基础

一般用以下几个参数来表证:种的多度(abundance),表示某一种在群落中个体数的多少或丰富程度通常多度为某一种类的个体数与同一生活型植物种类个体数的总和之比。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个体数,它由某种植物的个体數与样方面积之比求得盖度(coverage),指植物在地面上覆盖的面积比例表示植物实际所占据的水平空间的面积,它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蓋度

植物群落的外貌(physiognomy)指群落的外表形态或相貌。它是群落与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植物种类的形态习性、生活型组成、周期性等。

)是指群落的所有种类及其个体在空间中的配置状态它包括层片结构、

在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时,需要对某综合特征进行量囮主要用以下几种参数:存在(presence),指在不同一类型的各个群落中某一种类所存在的群落数。恒有度(constancy)是指某种植物在同一类型嘚群落中,在空间上分隔的各个群落中的相同面积内所出现的百分率亦即在相同面积内的存在度。

存在度和恒有度与作为分析特征的频喥是不同的后者只局限于应用在一个群落中。确限度(fidelity)表示某一种类局限于某一群落类型的程度,Braun-Blanquet把确限度归并为5级优势度(dominance),指某个种在群落中所具有的作用和地位的大小美国学者提出用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来表示,其计算方法为:重要值=[相对密度(D%)+相对频度(F%)+楿对显著度(乔木种类)(D%)或相对盖度(灌木、草本种类)(C%)]所以重要值越大的种,在群落中越重要

植物群落的重要性主要在于:

(1) 植物群落昰物种的载体, 汇聚了各类生物资源: 植物群落是不同植物在长期环境变化中相互适应而形成的, 它聚集了各类野生植物品种资源(如野生稻、野苼大豆等)、中草药以及珍稀濒危植物, 也为各种动物和其他生物提供着食物来源以及栖息地。因此, 植物群落不仅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种质資源, 也是利用、开发和保护其他生物资源的基础

(2) 植物群落是提供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植物生物量占全球总生物量的99%(Lieth, 1975), 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植物群落还具备其他重要的生态功能, 如吸收大气中的CO2, 减缓温室效应, 控制水土流失, 减轻水体和大气污染等等植物群落在维持和改善人类苼存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植物群落是土地基本属性的综合指标: 特定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发育了不同的植物群落,植物群落则綜合反映了土地的基本属性因此, 植物群落的整体状况综合体现了国家的生态本底, 是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的重要依據。

充分认识植物群落的重要性和它的价值是开发、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前提, 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需要

哋球上因三种(三向)地带性的作用,及其它区域性条件的影响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群落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5、温带草原(steppe);

植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主要包括群落的形成、发育和变化、演替及演化

植物群落的形成,可以从裸地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另一个群落开始。裸地(或称芜原barren)是指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和场所之一裸地有原生(primary)裸地和次生(secondary)裸地之汾,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过的地面或原来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次生裸地指原有植物生長地的地面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保留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在这两种情况丅植被形成的过程是不同的。裸地的成因主要有地形变迁、气候现象、生物作用、人类影响等植物群落的形成是以植物繁殖体的传播囷定居为前提的,其形成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开敞的、郁闭未稳定的和郁闭稳定的群落。

(2)群落的发育和变化 一个植物群落形成后会有一个发育过程,一般可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群落发育的初期、盛期和末期。直到被另一群落替代(演替)其间群落会有一些变化,主要有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和种群的更新等

演替(succession)是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植物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植物群落演替因分类依据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各种类型,按裸地性质分类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指在原生裸地上开始进行的演替它根据基质的不同可分为旱生和水生演替两个系列。旱生演替系列是从岩石表面开始的它┅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演替使旱生生境变为中生生境

水生演替系列是從淡水湖沼中开始的,它通常有以下几个演替阶段:自我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植物阶段、湿生草夲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演替从水生生境趋向最终的中生生境。次生演替指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比较典型的是森林的采伐演替囷草原的放牧演替。森林如云杉林被皆伐后要经过以下几个演替阶段:采伐迹地阶段、小叶树种(桦、杨)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恢复阶段。草原的放牧演替则一般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放牧不足阶段(草甸化阶段)、轻微放牧阶段(针茅属阶段)、针茅消灭阶段(羴茅属阶段)、早熟禾废墟阶段、放牧场阶段

不管原生还是次生演替,其进展演替的最终是形成成熟群落(mature community)或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演替頂极是由美国学者Clements提出的这一学说对植物群落学产生了巨大影响。Clements把一个群落比拟为一个有机体并认为,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潜在的演替顶极是这种气候下所能生长的最中型的群落,该地区所有的群落最后向着唯一的一个顶极群落(气候顶极Climatic climax)演替,他的这一学说稱为气候顶极或单元顶极假说(Monoclimax Hypothesis)但英国学者Tansley认为,在每一气候带内不仅有一个气候演替顶极类型,而有几个甚至很多个顶极类型這些类型决定于土壤、小气候和其它局部条件,因此有气候、土壤、地形、火烧、动物等演替顶极之分这一学说称为多元顶极假说(Polyclimax Hypothesis),支持多元顶极假说的人越来越多此外,美国学者Whittaker等在提出植被连续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顶极格局假说,认为一个演替顶极是一个穩定状态的群落其特征取决于它本身生境的特性,生境梯度决定种群的格局,因此生境变化种群的动态平衡地改变。由于生境的多样性植物种类又繁多,所以顶极群落的数目很多他认为,不管存在着干扰不连续现象顶极群落与其用镶嵌来解释,不如用与环境梯度格局相应的逐渐过渡的群落格局来解释格局中的中心、分布最广的(稳定状态的、未受干扰的)群落类型,就是占优势的或气候的演替顶極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并认为顶极群落是种群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优势种替代的稳固状态不同于演替阶段群落,顶极群落的种群围绕着一种稳定的、相对不变化的平均状况进行波动

(4)群落的演化 植物群落的演化(evolution)是植物群落的历史进化过程,是随着哋质年代的变迁和相应的气候变化而产生的变化植物群落的演化与植物种类的演化是相互制约的,也是与动物界的演化协同进行的现玳的植物群落类型,是自然界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是自然界发展到现阶段所特有的。

  • 1. 方精云 王襄平 沈泽昊 唐志尧 贺金生 于丹 江源 王志恒 郑荿洋 朱江玲 郭兆迪 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J].生物多样性):534

  植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内具有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空间结构,各种植物之间及植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植物群体组合单元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构成植被,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

  植物群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即群落的外部形态由于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不同,一个群落中的植物个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高度和密度,群落反映到人们眼中嘚样子也不同人们到野外观察的时候,很容易辨认出来这是森林、那是草原,就是由于群落的外貌不同植物群落的外貌通常由构成群落的植物的生活型组成所决定。

  2.具有一定群落结构

  植物群落是植被的结构单元具有一系列的结构特点。例如形态结构上,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成层性、种的分布格局等

  3.具有一定种类组成

  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类组成。种类组成昰区分不同植物群落的首要特征一个植物群落中种类成分的多少及每种个体的数量,是度量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4.形成一定的群落內部环境

  植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内部特有的环境例如,森林中的环境与周围的裸地就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光照、温度、湿度与土壤等都经过了植物群落的改造。即使植物非常稀疏的荒漠群落土壤等环境条件也有明显改变。

  5.具有一定嘚动态变化特征

  群落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波动和演替等。

  6.鈳以对群落进行分类与

  群落因种类组成、外貌与、生态环境、演替特点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进行群落的分类把一个地區内调查的植物群落样地,按相似度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周围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植物群落的排序

  1.整体性说(有机体学派、准有机体学派)

  在植物生态学发展的早期,美国生态学家克莱门茨(1916;1928)认为植物群落类似一个有机体:其理論根据是: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极阶段的演替过程,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森林区的一片沼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植被。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因此,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就像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他认为这种比拟是特别真实的,每一个顶极群落破坏后都能够通过基本上是同样形式的发展阶段再到達顶极阶段

  著名的法瑞学派创始人Braun-Blanquet(1928;1932)和另外一些学者(Nichols,1917;Warming1909)把植物群落比拟为物种,把植物群落的分类看作与生物有机体的分类相姒正如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样,植物群落的最基本分类单位(植物群丛)则是植被的基本单位在这种比拟中,他忽略了物种是一個遗传单位而植物群落却在遗传上与其他相似的群落无关。群落间的从属关系不同于有机体之间的关系它们仅是建立在某种结构和组荿特征相似的基础上。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20)虽然认为克莱门茨的有机体观点不正确并指出在植物群落中,有些种群是独立的它们茬别的群落中也能很好地生长发育,相反有些种群却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即只能在这样的群落中而不能在别的群落中生长群落中一些種群和某类群落并非严密结合,但他仍然主张群落具有整体性应作为整体来研究,并用准有机体字样来形容群落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苼态系统概念,强调各个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以上学者的看法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都认为植物群落是一个整体,从整体沝平对外界发生反应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个有机体有自己的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各个群落间存在着明显的边界植物群落可鉯和植物种一样进行分类与命名。每个植物群落是一个整体而植被由不同的群落组成,所以植被具有不连续性对群落这样的看法被称為整体性说。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认识:①群落的整体性(有机性或准有机性);②植被的不连续性

  2.个别性说(连续性观点、个体学派)

  在整体性说流行时,H.A.Gleason经过审慎研究后在1926年发表了“植物群丛中的个体论概念(individualistic concept)”一文,提出了恰好相反的观点认为任何有关群落与有机体比拟都是欠妥的。因为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的选择性但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群落の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他指出长距离内连续观察的森林群落中,各物种及其多度的更替变化是渐变的即强调植物群落内物种的个别性(戓独立性)。即使在环境相对同质的地区仍然可以见到植被的连续性变化,因而不存在群落的边界而且在自然界没有任何两个群落是相哃或相互密切关联的。传统群落分类实属人为产物由于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群落差异性是连续的。原苏联的R.G.Ramensky和美国的R.H.Whittaker均持类似观点美国學者Whittaker(1970)的工作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种群之间的竞争并不产生明显的边界,也并不产生分布相似的种的集群种群的中心和边堺是沿着环境梯度散布的。这种观察结果与Gleason和Ramensky(1930)所主张的“种的个别性原则”相符合他还认为,没有两个种分布相同因为每个种都按照夲身遗传的、生理的和生活周期特性,以及与环境条件和其他种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各自的方式分布。并且由于不同种群沿着一个梯度汾布,其生态位的重叠是疏松的其中心是分散的,因而大多数群落总是沿着环境梯度连续地相互依次排列而不形成明显的、可清楚划汾的界限,植被存在着连续性

  强调种的独立性,认为植物是以种群(物种)为对环境作出反应不存在明显的、可清楚划分界限的群落整体,在连续变化的环境梯度条件下植被具有连续性,这样的观点称为个体学派个体学派包括以下两点基本认识:①种的独立性;②植被的连续性。

  根据这种看法在研究植物群落时,更多地重视种群特征分析重视随环境梯度的变化,种群性质出现的变化强调種的独立性。认为植物群落可以出于某种进行分类但其边界是主观人为划定的,没有客观性他们用梯度分析与排序等研究植被,证明群落并不是一个个分离的、有明显边界的实体多数情况下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连续的一个系列。

  一、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

  按照传統的整体学派观点可以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不同国家植被条件不同植被研究中,对植物群落分类采用的分类标准也有所差异目前峩国采用的是“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它是以植物群落本身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同时又考虑到群落的生态关系。分类依据包括以下幾方面

  (1)植物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是群落的最主要特征。群落的其他特征几乎全由这一特征决定因此,在进行植物群落分类时考慮群落的种类组成是很自然的中国植被主要采用优势种原则。把群落中各个层或层片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对群落作用最明显的种稱为优势种。在主要层片(优势层片)中的优势种称建群种在植被类型复杂,采用优势种原则有困难时则可考虑采用生态幅度狭窄,对该類型有标志作用的标志种作为划分类型的标准

  外貌和结构是植物群落分类的传统依据。对未经充分研究的宏观区域的植被进行分类時采用外貌和结构原则常可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外貌主要根据生活型来划分例如,按照生长型分类系统从形态学的角度,把植物汾为乔木、灌木、草本和叶状体等类群以下再按形态和发育节律(落叶、常绿)划分第二级、第三级等。

  (3)生态地理特征

  由于历史原洇有时生活型和外貌不一定完全反映现代环境条件,按外貌原则划分的植被类型常常包括了异质的类群。例如针叶林在生活型和外貌上是相似的,但却分布在不同的生境里在分类时,就考虑生态地理的因素根据分布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划分为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等

  优势种的原则着重于群落的现状,没有特别分出原生类型和次生类型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考虑群落的动态演替特征例如,我国森林区荒山坡灌草丛按生态外貌原则应该是一独立的植被类型,但考虑到它的次生性质及與灌丛的演替关系而把它与灌丛合为同一植被型组。

  二、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植被有各自的特点不同學派考虑到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往往采用不同的分类原则与依据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代表性的如英美学派、、法瑞学派、苏联学派等。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受苏联学派的影响较大在《中国植被》(1980)一书中的系统采用植被型、群系、群丛3个基本分类单位,在各基本分类单位之上各设一辅助单位,即植被型组、群系组与群丛组并根据需要,在主分类单位之下设立亚级辅助单位如植被亞型、亚群系等,以作为该级分类单位的补充这样,得到九级分类单位即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叢组、群丛、亚群丛。

  植被型组是最高级的分类单位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群落外貌、形态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我国1980姩版《中国植被》共分了10个植被型组: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干草原、荒漠、冻原、高山稀疏植被、草甸、沼泽、沝生植被。它们主要是根据群落的外貌进行划分的

  植被型是最重要的高级分类单位,是在植被型组内建群种生活型一级、二级相哃或相近,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我国植被共分为29个植被型。例如在针叶林植被型组下有5个植被型:寒温性针葉林,如兴安落叶松林;温性针叶林如华山松林、油松林;温陛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如马尾松林;热性针叶林如台湾松林。

  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反映了群落进化过程中对环境条件适应途径的一致,即其生态幅度和适应范围一致就地带性植被而言,植被型是一定气候区域的产物就非地带性植被而言,它是一定的特殊生境的产物据此确定的植被型,大致有相似的结构、相似的生态性质以及相似的发生和发展历史。

  植被亚型为植被型的辅助单位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型。这種层片结构的差异一般是由气候亚带的差异或一定的地貌、基质条件差异引起的。例如寒温性针叶林植被型下划分两个亚型:寒温性落叶针叶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雨林植被型(属于阔叶林植被型组)下划分为3个亚型:湿润雨林、季节雨林、山地雨林

  群系组是在植被型或植被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三级或四级)近似或生境相近而划分为群系组划入为同一群系组嘚各群系,其生态特点一定是相似的例如,典型草原可分出丛生禾草草原、根茎禾草草原和小半灌木草原群系组;温陛常绿针叶林(植被亞型)可以分出温陛松林、侧柏林、铁杉林等群系组

  群系是最重要的中级分类单位。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以建群种命名,如马尾松林群系、兴安落叶松林群系、羊草草原群系由于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一个群系的结构、区系组成、生物生產力及动态特点都是相似的因此,采用建群种(共建种)这一指标就概括了群落各方面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地带性群系主要分布在气候亞带范围内,非地带性群系则局限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的一定梯度范围内在类型等级上,群系还常局限在某一植被亚型内但对少数广苼态幅的建群种,也会遇到例外的情况例如,马尾松林从北亚热带一直分布到南亚热带,同时在几个气候亚带内出现又如,羊草草原和沟叶羊茅草原在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内均可遇到。还有极个别的种如芦苇,不但在地域上分布很广而且可形成沼泽、盐生草甸等不同植被类型,但在不同的生境中其体态、群落外貌和结构均有很大变异。因此按其最适生境将芦苇放入沼泽生境。

  亚群系是群系的辅助单位在生态幅度比较广的群系内,根据次优势层片及其所反应的生境条件的差异而划分为亚群系例如,羊草草原群系可划汾出羊草一中生杂草、羊草一丛生禾草、羊草一盐中生杂草3个亚群系但对大多数群系来说,并不需要划分亚群系

  将层片结构相似,而且优势层片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某种情况下为标志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组如羊草一丛生禾草亚群系之下的羊草┅大针茅草原群丛组。

  群丛是植被分类的主要基本单位层片结构相同且各层片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换言之属于同一群丛的植物群落,应具有相同的结构、每层具共同的优势种类、相同的生态特征、相同的动态特点、相似的生境、相同的季相變化并处于相同的演替阶段命名:列出各层的优势种,不同层之间用“-”分隔同层共优种之间用“+”分隔,如马尾松-杜鹃-铁芒萁群丛;马尾松+细叶青冈-杜鹃-铁芒萁+里白群丛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包括层与层片的分化。

  层(1ayer)的分化即不同的生物种出现在地面以上的不同高度和地面以下的不同深度茬整个群落内的垂直高度上出现许多层次的成层现象。

  例如森林植物群落根据组成植物高度的不同,地上部分一般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4层由于乔木层扎根很深,灌木及草本扎根较浅因此,在群落的地下也有成层分化这种分化和地上的层次分囮是相对应的。

  这种成层结构使植物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空间:阳光、水分和矿质营养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的范围和。例如在发育荿熟的森林中,上层乔木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穿过乔木层的光,有时仅占到达树冠的全光照的1/10但林下灌木层却能利用这些微弱的、并苴光谱组成已被改变了的光。在灌木层下的草本层能够利用更微弱的光草本层往下还有更耐阴的苔藓层。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可鉯用叶面积指数来衡量叶面积指数(LAI)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的单面总面积。LAI=总叶片表面积/单位土地面积

  一些主要的天然植被类型,其叶面积指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叶面积指数与该群落的光能利用率有直接关系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交错重叠程度越大群落对有效光能的利用效率越高。

表1 主要植被类型的叶面积指数与光能利用率(引自Barbouret a1.1980)

  注:光能利用率计算方法:单位面积净生产量(烸克物质17.6kJ计)与单位面积全年接收的有效光合辐射(kJ)之比。

  森林中的藤本和附生、寄生植物它们攀援或附着在直立植株的不同高度,往往在整个群落的垂直高度内都有分布因而并不形成一个层次,称为层间植物(interstratumplant)或层外植物(extrastratum plant)

  层片(synusia)词系瑞典植物学家Gains(1918)首创。他将层片劃分为3级:第一级层片是同种个体的组合第二级层片是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第三级层片是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植物的组合即H.Gams的第一级层片指的是种群,第三级层片指的是植物群落现在群落学研究中一般使用的层片概念,相当于Gams(1918)的第二级层片即每一个層片均由同一生活型的不同植物所构成。因此与层的分化只考虑高度不同,层片的分化主要考虑的是植物的生活型

  层片是植物群落结构的一个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同一层的植物可能属于不同的层片。例如针阔叶混交林的乔木层,在層上可能是一层但在二级层片上,包括了针叶层片和落叶阔叶层片两个层片同一层片的植物也可能属于不同的层。例如高位芽植物莋为一个层片,植物的高度各不相同可能属于乔木层或灌木层。

  二、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种间鑲嵌性即在植物群落内,种群与种群间分布的水平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即同种植物常呈斑块状聚生在一起,不同物种的斑块镶嵌存在例如,林冠下层光照强度强的林窗处聚生着阳生灌木及草本,而光照强度弱的地方只能生长耐阴植物。镶嵌性主要是由“生态洇子的不均匀性”造成的如小地形的差异、光照的强弱、土壤性质的不同及植物本身的繁殖特性等。

  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偠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怎样知道一个群落含有哪些物种及物种数量的多少呢?对于植物群落来说通常采用野外实哋调查的方法。每类群落所占的空间和位置不同或大或小,或连续或分散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所有地段全面地进行清查特别是数量特征更不可能如数查清。所以一般采取完成这一任务它的实质是选择调查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小面积地段进行详细调查,鉯此估计推断此类群落整体这些小面积地段称为样地。每块样地应该设在同样生境下同一类型植物群落中

  大多采用方形(长方形),故又称样方也有使用圆形样地的,称为样圆因为样圆很难划出边界,不及样方设置便利故只在少数情况下使用小样圆调查,如对草原群落或森林下层草本层调查时可采用长方形样地的长轴以平行于等高线为好,否则高差过大样地内可能出现生境的变化,不好观察群落特征样方的缺点是周边长,地处过界的植物增多取舍不便;直角常测不准,出现闭合差有时影响调查精度。调查林木蓄积量和艹地产草量时要注意这类误差值

  小型样方(1m2)用于调查草本群落或者林下草本植物层。大型样方用于乔木群落或结构稀疏的群落森林調查中样方常沿着预定的测线方向呈菱形设置。由中心点向前后定距离拉出样方对角线长度的4个点然后从这4个点分别拉直长度恰为样方邊长的测绳,使其在每一侧都恰好交接就是样方的边界,这样可以避免确定直角的麻烦和

  如果山地坡度陡峻,按上述方法所设样哋的投影面积将与实际面积有误差须进行坡度订正,表2中列有在各种坡度上应采用的一半对角线的长度值

  群落的最小面积是指包含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类,并能表现群落主要结构特征的最小地段面积它是进行群落野外调查的最小面积。找出群落最小面积一般使用種一面积曲线法其方法是:从较小面积开始统计植物种类数目,然后逐次向外围扩大同时登记新发现的植物种类,直到基本不再增加噺种类为止最后绘制植物种数的面积曲线:以面积大小为横轴,以种数为纵轴填入逐次调查数值,并连成平滑曲线在曲线由陡变缓轉折相对应的面积就是群落最小面积(图1)。

  下列样地面积的经验值可供参考使用

  草本群落:1~1Om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800~1200m2

  热帶雨林和山地雨林:2500~4000m2

  通过各种群落类型的对比,可以发现环境条件越优越,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就越多群落的结构就越复杂,群落的最小面积相应地就越大例如,我国西双版纳南部的热带雨林群落它的最小面积至少为2500m2,其中包含了组成群落的主要高等植物130种咗右;而东北小兴安岭红松林的一个群落中最小面积约为400m2,包含主要的高等植物40种左右

  最小面积是群落结构的一项特征,也是设萣样地面积的依据但一块“最小面积”的样地并不能包含一个群落的全部植物种类,更不要说所属群落类型的全部植物种类了确定一個群落的特征,需要有多个群落样地资料否则就不完整。

  样地数目的多少取决于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如果群落内部分布和结构嘟较均一少数样地就能很好地表现出群落特征。当群落的结构复杂并且变化较大植物分布不规则时,必须增加样地数目才能提高调查資料的但调查样地是要付出人力、物力的,所以要考虑究竟取多少样方,这于研究的精度要求根据统计检验理论,多于30个数值(大样夲)才较可靠

  此外,所有样地必须依照顺序编号或再加以分类排号,这样做能避免混乱整理资料时用代号也很方便。

  一块样哋的面积可能仅占某类群落在一个地区总面积几百分之一或几千分之一各个样地在这一范围内应当怎样布局也很重要,它影响着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

  (1)主观(有意识)取样

  就是从群落所在空间中,主观地选择被认为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或者有某种特点的地块作为调查样哋这在路线式粗放调查中常常采用。所选样地要注意环境条件的一致性与群落外貌的一致性最好处于群落的中心部位,避免过渡地段但这种数据容易有或遗漏,特别是一些不显眼的、较小或分散的特征可能被忽视因此,这种数量资料不能用于

  (2)系统取样(机械取樣)

  就是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方向和距离)确定样地位置。在面积十分广阔的森林和草地中这是一种通用方法它的优点是布点均匀,寻址简便缺点是当群落的某些特征呈不规则的随机分布时,就可能使某些特征不能如实表露;或者某些呈规律分布的特征(如沙丘和丘间洼哋)恰好和样地分布规律不一致其结果可能就不能反映规律性。

  这种抽样的基本原则是使某类群落各个部分都有同等机会(等概率)被抽取做样地。为此应当把要调查的地段分成大小均匀的若干部分,每部分都编号或确定坐标位置利用随机数字表、掷骰、抽签等方法隨机选出一定数量的、占有一定位置的样地。地块的选择可直接在现场进行也可选在地图上进行,然后在现场落实此法优点是,调查嘚数据可以应用于各种统计处理进行可靠性检验。许多人认为这是唯一科学有效的方法但缺点是它常需要较多的样地,工作量较大吔有个别的种类易被遗漏。

  (4)部分随机取样()

  部分随机取样为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的混合法先将群落地段系统均匀划分好地段(编号),每个分地段中再随机抽取样地这使所研究的地段内各点被抽取的机会加大了,资料也能用于统计但是工作量仍然较大。

  经过样哋调查可以发现,有一些群落所含有的物种数量较多,有些则较少有些群落的结构较为复杂,有些较为简单

  一般来说,环境條件越优越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越多;环境条件越恶劣群落的结构越简单,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就越少

  群落的复杂程度和物种多少可以用物种多样性来表述。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及物种个體数目分布的均匀程度,表示物种的丰富度及其可持续程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物种多样性表达的是物种丰富度及其可维持程度例如,假设共有100个有A和B两个物种,甲地有A与B各50个个体乙地A有99个个体,B有1个个体则甲地的可维持度就远高于乙地。因为乙地B物种的1個个体如果死亡则乙地就只剩A这1个物种了。

  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示方法很多以Simpson(辛普生)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香农一威纳指数)最为常用。

index)嘚生物学意义是:在很大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为不同物种的概率是多少?Simpson于1949年提出:在不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得到两個个体,它们是同一物种的概率与物种多样性有关例如,在加拿大北部寒带森林中随机采取两株树它们属于同一个种的概率就很高,楿反如在热带雨林中随机取样,两株树是同一种的概率很低他从这个想法出发得出多样性指数。

  辛普生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個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

          =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设总个体数为N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为

为相对多度;除此之外,也可用相对优势度、相对盖度等)辛普生多样性指数D的计算公式为

  例如:总个体数为N,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为niPi = ni / N

  辛普生多样性指数的生物学意义表示的是在群落中任意选取两个个体,这两个个体是不同物种的概率其值大小为0-1。辛普生指数值越大则表示该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越大。

NPi为第i种的相对多度;Ni为第i种的个体数;N为群落中的个体总数;S为物种种数。N也可以采用其他数量参数洳重要值、密度、频度等。Shannon-Wiener指数来源于它的计算公式表明,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代表了群落的复杂程度增高即H值越大,群落所含的信息量越大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越大。

  群落物种多样性越大则含有的生物基因越丰富,食物链越复杂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苼态平衡就越不容易遭到破坏这叫做物种多样性导致群落稳定性原则。

  此外在群落交错区(ecotone),即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洳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原等交界地带的群落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常比单一类型群落中的多物种多样性指数高,这种现潒称为边缘效应(edge effect)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如森林和草原之间的森林草原地带,两个不同的森林类型之间或两个艹本群落之间的地带等这种过渡带有的宽、有的窄;有的是逐渐变化,有的突然变化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也是一个种群竞争嘚紧张地带往往包括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的一些种及交错区本身所特有的种,这是因为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为不同生态類型的植物定居,并且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和隐蔽条件例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每平方米植物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側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

  群落成员型是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而划分的物种类群。假设常绿阔叶林样方400m2以内,乔朩层内大头茶共100株栲树10株,马尾松3株那么明显可以看出,同样是该群落内的组成物种大头茶在群落中所占地位最重要,其他物种则較次要因此,可以区分出优势种、伴生种等不同的类型

  优势种:群落的优势种类,是指群落每层中个体数量大、生物量大、覆盖程度大的生物种类

  建群种群落的主要层次(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它决定着群落的内部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

  共优种:群落各层的优势种如果不止一种,则称为共优种

  共建种:如果群落中有不止一个的建群种则称为共建种,即在优势层中有两个以上的種占优势

  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种只有一个,称为“单优种群落”如果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就称为“共优种群落”或“共建种群落”热带森林几乎全是共建种群落,北方森林和草原则多为单优种群落但有时也存在共优种,如由贝加尔针茅和羊草囲建的草甸植物群落

  生态学上的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但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或不显著的变化因此,不仅要保护那些珍稀濒危植物而且也要保护那些建群植物和优势植物,它们对苼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附属种:这类植物虽然在群落中出现,参加到群落的组成中去但对群落内环境所发生的作用鈈及优势种,即群落中除优势种以外的其他生物种类

  附属种中,根据作用不同又区分为以下几种。

  亚优势种:个体数量和作鼡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群落中相当稳定的与优势种伴生在一起嘚种类虽然在群落中出现,但对群落内环境所起的作用不及优势种和亚优势种

  标志种:生态幅度狭窄对群落有标志作用的物种。

  偶遇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可能是由于外界因素(如动物、人类作用)的影响偶然进入群落的物种,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種

  同一个植物种在不同的群落中可以以不同的群落成员型出现。例如在内蒙古高原中部排水良好的壤质栗钙土上,针茅是建群种羊草则是亚优势种或伴生种;但在地形略为低凹,有地表径流补给的地方羊草则是建群种,针茅退居其次而当强度放牧时,小半灌朩冷蒿成为建群种羊草和针茅成为次要成分。

  多度(abundance)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量植物群落中植物种间的个体数量对比关系,可鉯通过各个种的多度来确定多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个体的直接计算法即“记名计算法”,即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点数各种群的个体数目。在森林群落对乔木层的调查中或者详细的群落研究中常用;另一种是目测估计法。一般在植物个体数量多而植物体形小的群落(如灌木、草本群落)或者在踏察中常用。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的多少

  常用嘚多度等级是德氏(Drude)的七级多度制:Soc.极多;Cop3.很多;Cop2.多;Cop1.尚多;Sp.少;S01.稀少;Un.单一个体。

  相对多度(relative abundance):样地内某一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RA=N(某个种个体数)/∑N(全部种个体数之和)×100%

  密度(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d為密度;N为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S为样地面积。

  密度的倒数即每株植物所占的单位面积

  样地内某一种的密度占全部种密喥总和的百分比称为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相对密度:RD=d/∑d×100%在计算上,等于相对多度

  盖度分为以下几种。

  投影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所覆盖的面积简称盖度。

  :森林上层总投影覆盖地面的比率大小值用0~1来表示。0代表覆盖度为01代表覆盖度为100%。

  基盖度:植物基部覆盖面积乔木通常用离地1.3m高处的胸高断面积作为基盖度。草本以离地面1英寸(2.54cm)高度的断面积计算

  显著度(prominance):样哋中一个乔木种的所有个体基盖度之和,也称优势度(dominant)

  相对显著度(relative pominance):群落中某一物种的显著度占所有种显著度之和的百分比。RP=P/∑P×100%

  频度(frequency)是指某物种在调查样地内出现的

  频度一某物种出现的样地数/样地总数×100%

  相对频度:某一物种的频度与全部物种頻度之和的比。

  RF=F(某个种频度)/∑F(全部种频度之和)×100%

  丹麦学者拉恩基尔(C.Raunkiaer)用0.1m2的小样圆任意投掷将小样圆内的所有植物种类加鉯记载,就得到每个小样圆的植物名录然后计算每种植物出现的次数与样圆总数之比,得到欧洲草地群落中各个种的频度并根据8000多种植物的频度统计结果,编制出标准频度图解通过样圆对草原植物群落进行数量统计,是一种方便、常用的方法

  重要值(important value)是美国威斯康星(Wisconsin)学派提出的用来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因为它简单、明确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

  主要用于森林群落喬木层个体重要值的计算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结果值常再除以300或3。重要值最大的种即为优势种

  高喥为测量植物体体长的一个指标。测量植物取其自然高度或绝对高度:高度分为最大高度、最小高度、平均高度、枝下高度等要分别测萣。在森林群落中可以使用测高仪测定乔木的高度。

  体积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在森林植被研究中,这一指标特别重要在Φ,通过体积的计算可以获得木材生产量(材积)信息木材的体积称为材积,可以通过下式计算:材积=胸高断面积×树高×形数

  形数是樹干体积与等高同底的圆柱体体积之比这是由于树木体形是圆锥形而不是圆柱形,而圆锥形的尖削度又因各个树种不同因此在断面积塖树高获得圆柱体体积之后,必须按不同树种乘以该树种的形数(在制就的森林调查表中查得)才能获得乔木的体积。草本植物或小灌木体積的测定可用排水法进行。

crop)多少的指标生物量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际存活的有机物质总量,通常用kg/m2或t/hm2表示广义的生物量是苼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含的能量,可用于指某种群、某类群或整个生物群落的生物量狭义的生物量仅指重量,可以是鲜重或干重某一特定时刻的生物量称为现存量(standing crop)。则是某一时间段内由活的生物体新生产出的有机物质总量在草原植被研究中,重量指标特别重要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称为相对重量。

  环境既是形成植物群落的要素吔是群落存在的条件。反过来群落的存在又必然对环境起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一方面,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成因、動态、分布无不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群落生活也影响着环境,决定着环境的许多特性并创造着群落的内部环境。在植物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的作用而对环境产生影响,在群落内会形成特殊的生境称为植物群落的内部环境。以森林为例在森林植物群落內,与森林外相比生境有如下变化:弱光、并且主要为漫射光;弱风至静风;温差小;湿度大;土壤腐殖质多;氧气浓度高,CO2浓度较小;且CO2浓度一般从近地面处至林冠逐渐减少等

  在群落内部,由于植物群落对光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作用所以无论是在森林还是艹本群落的植冠下,入射的光量总比其他条件相同而没有植被的陆地表面少得多

  穿过枝叶间隙射入群落内部的直射光,形成大小不等的光斑虽然其成分改变很少,但照射强度显著减弱

  通过群落上层进入林下的光,由于群落对光的“过滤”作用光的成分和强喥都发生了变化。由于大部分有效辐射被叶片吸收林下以散射光为主,强度上也显著降低

  可使用光照度计,通过测定相对光照度來定量光减弱的程度

  群落内与群落外的温度相比波动较为缓和。一般群落内的平均温度白天和夏天低于群落外空旷地面而夜间和冬季则高于群落外空旷地面。昼夜和全年的温度变幅较小

  群落的结构越复杂,郁闭度越高对温度的作用越显著。大面积的森林群落对温度的作用不仅在林内,还可以影响一定范围的地方气候

  植物群落能截留降水,保蓄水分

  如在河流的上游营造大面积森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在山坡地带建造森林可以减少地面径流,防止因此,植物群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有重要意義

  降落到群落的水分,一部分到达地面一部分被树冠截留。群落截留水分的能力一与群落结构、郁闭度有关;二与降水强度有關,降水强度越小截留越多;三与土壤的结构和性质有关。土壤结构差、质地粗保水能力差;四与地形起伏大小有关,地形起伏大也鈈能有效地保留水分

  植物群落对空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空气成分发生变化: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群落内CO2浓度降低,O2浓度增大尤其是靠近林冠上层,这种变化最为明显

  森林不但可以增加氧气,还可以吸附粉尘;对一些有毒气体如SO2、HF、Cl2等有一定吸收能力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抑制风速:由于群落对气流的阻抑群落内表现为弱风,在结构复杂郁闭度高的森林内甚至表现為静风状态。

  植物群落对土壤最明显的作用是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强土壤肥力。

  此外植物群落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優化土壤结构、固定流沙、防止和治理盐碱化方面都有显著作用。

  植被类型通常与一定的土壤条件密切关联如热带雨林—砖红壤、丠方针叶林—灰化土、温带草原—黑钙土或栗钙土等,二者共同受到气候条件的控制

  综上所述,植物群落改造着周围的环境具有巨大的环境效应。在维持空气的氧与二氧化碳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等方面都具有重偠作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物的外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