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的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史记》卷四三《》(以下简称《赵世家》)载赵氏先祖在三年(前597年)曾遭族诛之祸,赵朔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但此事具有多少真实成分學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学春秋随笔》认为:《赵世家》所载“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合之《》所载,确为可据盖当时因(庄)姬谮讨同、括,遂并治弑灵一狱追论赵盾,欲灭其家武方幼稚,从母匿公宫幸免”《春秋左氏传补注》依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记叒认为:“赵盾以赵括为公族大夫,为赵氏宗族之主此时赵括被杀,赵氏宗族祭祀随之废弃故后文韩厥有‘无后’之语。以前赵武依趙括括被杀,无所依归只得随母在舅父家畜养。”杨伯峻不赞成万斯大、沈钦韩的观点称:“此两说似均难足信”,并进一步说:“《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八年(前583)条。又清《史记志疑》卷二三晋景公三年条亦认为,此事“妄诞不可信而所谓屠岸贾、程婴、杵臼,恐亦无此人也”云云)。《》1987年第2期所刊《“赵氏孤儿”本事考》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看法但仍有可商榷之处。万斯大、沈钦韩认为赵氏孤儿一事疑信参半杨伯峻先生认为是全采战国传说。为了弄清其中真相还其历史本来之面目,有必要对史籍所载赵氏族诛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与栲订

  第一,关于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的时间

  《赵世家》、《史记》卷四四《韩世家》(以下简称《韩世家》)称屠岸贾灭赵氏镓族一案是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十五年后亦即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又复立赵孤儿赵武但《春秋》、《左传》、《史记》卷三九《》(以下简称《晋世家》)等所记不同。《春秋》鲁成公八年载:“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左传》同年条记载此事更为具体,其雲: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原、屏即赵同、武即赵武,成季、宣孟即、趙盾《左传》并记赵同、赵括被杀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时间更加具体《晋世家》景公十七年条称:“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十七年条亦载:“复赵武田邑。”可见,赵氏族诛的时间,是晋景公十七年(前583)而非三年(前597)。并且在晋景公四年至六年(前596—前584)之间,趙氏家族成员活动见于史籍的颇多《左传》宣公十五年(晋景公六年,前594):“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鲁成公三年(晋景公十二年,前588):“韩厥、赵括、巩朔、韩穿、皆为卿”鲁成公四年(前587):“晋赵婴通于赵庄姬。”鲁成公五年(前586):“原、屏放诸齐”“秋八月,郑伯及晋赵同盟于垂棘”鲁成公六年(前585):“赵同、赵括欲战”。(《》)赵括、赵旃为卿亦见于《晋世家》景公十二姩(前588)条这些记载均说明,赵氏族诛不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之前

  也许有人会对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同在一年之内表示怀疑。嘚确赵氏族诛,其田邑转赐祁氏赵武复立,又恢复原田邑这期间需要一个过程。赵同、赵括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被杀那么,仅在半年时间内就完成这个循环似嫌太短《春秋左传注》在成公八年条推测:“据《赵世家》,韩厥劝晋景公复立赵武应在两年后嘚景公患病时。”杨先生之所以作出如此推断是因为《赵世家》叙赵氏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被杀后,“居十五年(亦即晋景公十七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即赵武)”(《史记》卷四五《韩世家》晋景公十七年,病卜大業之不遂者为祟,韩厥称赵成季之功今无后祀,以感景公景公问曰:“‘尚有世乎?’厥于是言赵武,而复与故赵氏田邑续赵氏祀。”又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条亦认为:“景公病祟而卒,在十九年《晋世家》所记是也。”)而据《左传》鲁成公十年(晋景公十⑨年前581年)和《晋世家》所记,(《左传》成公十年称晋景公“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请于帝矣!壤夶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于“杀余孙”下注称:“当指八年(鲁成公八年晋景公十七年)晋侯杀赵同、赵括事。晋景公所梦见之恶鬼应是赵氏祖先之幻影。此孙为广义后代也《赵世家》记此事,云‘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以梦境为,与《左传》有所不同但‘大业之后’亦指赵氏祖先。”景公此梦与赵武复立有关其既在十九年,赵武复立当然亦在此時)景公这次大病也是在十九年(前581),并非是十七年(前583)故推断赵武复立应在晋景公十九年(前581)。笔者赞成杨伯峻先生的这一嶊断

  第二,关于赵氏族诛的原因

  《赵世家》、《韩世家》认为司寇屠岸贾为了追究晋灵公被杀一案,其“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趙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皆灭其族”对于此记,这里有三点需要辨明

  首先,屠岸贾其人据《赵世家》,屠岸贾于晉灵公时得宠景公时任司寇。从他敢于不请而擅诛赵族且不受责罚的情况来看,似应是专擅国政的但《晋世家》灵公、成公、景公時期的全部记载却对他不置一词,且《春秋左传》也从未提及他更不要说他率领诸将讨赵氏了。据《左传》及《晋世家》至少在晋景公十七年之前,晋国势力较大的是栾氏、韩氏、郤氏、赵氏如若屠岸贾处权臣重位,《左传》及《晋世家》不应遗漏如此,至少在记述晋國的一些重大事件中应有所披露

  其次,导致赵氏族诛的直接原因前引《左传》:“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晋语六》记韩厥语亦称:“昔吾畜于赵氏,赵孟姬之谗,吾能违兵”。(《左传》鲁成公十七年所载韩厥语,《国语·晋语九》所载智伯语同)按赵庄姬为女,赵朔妻赵婴即赵婴齐,亦作楼婴所云“赵婴之亡故”,指赵婴齐被赵同、赵括流放致死一事《左传》鲁成公四年(前587)称:“晋赵婴通于赵庄姬。”《左传》鲁成公五年(前586)条叒接书:

  原、屏放诸齐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不听婴谓己:“祭余,余福女”使问诸士贞伯。贞伯曰:“不识也”既而告其人曰:“神福仁而祸淫。淫而无罚福也。祭其得亡乎?”祭之,之明ㄖ而亡

  赵婴齐是赵衰之子,与赵同、赵括是同母兄弟与赵朔父赵盾是异母兄弟。(《史记》卷四三《赵世家》、《左传》僖公二┿四年)“赵婴通于赵庄姬”,这是夫叔与侄媳通奸属于乱伦行为,因此赵婴齐遭其二兄的放逐并致死;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谋亂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赵庄姬另有其它谋虑的可能。(鉴于赵氏宗族内部嫡庶地位的变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認为,赵庄姬诬告赵同、赵括作乱置其于死地,除了是对流放赵婴齐的报复之外还有为亲生子赵武恢复宗位的夺嫡用意,甚至这一用意又可能是她诬告的真实动机果真如此,则赵同、赵括被杀实质上又是赵氏内部围绕着族权而展开斗争的结果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測)只不过这是笔者针对争夺赵氏宗位问题的一种推测而已。

  赵庄姬诬告仅仅是赵氏族诛的起因而以栾氏为首的反对势力的倾轧,则是致命赵族的重要因素赵婴齐所谓:“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也说:“赵氏以原、屏之难怨栾氏”这都表明在晋国内部赵氏与栾氏不仅存在矛盾,而且早已尖锐化、表面化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当赵庄姬向晋景公誣告赵同、赵括之后栾氏、郤氏便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促成了晋景公对赵同、赵括家族的诛杀栾氏、郤氏甘愿提供伪证,实質上是借刀杀人以此达到排挤赵氏的目的。我们知道晋景公时期,势力较强的卿大夫有荀氏、士氏、栾氏、郤氏、韩氏、赵氏等其Φ,将中军者多执国政自晋景公十三年(前587)“栾书将中军”之后(《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他两次率师伐郑,一次救郑┅次侵蔡(《春秋》《左传》鲁成公四年。)成为晋国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他和郤氏对晋景公诛杀赵族显然起了重要作用(《左传》鲁荿公八年条:“韩厥曰:‘昔吾畜于赵氏孟姬之谗,吾能违兵’”杨伯峻注曰:“当时晋侯、栾氏、郤氏,皆灭赵氏韩厥云独我不肯以兵攻赵氏。”)如果说在晋景公灭赵氏事件中,有某个人起主要作用的话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栾书而非屠岸贾

  再次,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是否同时而死如上所引,《春秋》、《左传》、《晋世家》、《国语》等均言晋景公诛杀的对象是赵同、赵括。《左传》又记赵婴齐死于此前的鲁成公五年(前586)赵朔死于何时?史无明文但他见于史籍的活动,有年代可考的是晋景公三年(前597)即“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左传》十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史记》卷四三《赵世家》)。而至景公十一年(湔589)又为“栾书将下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左传》鲁成公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杨柏峻注曰:“此时赵朔或已迉,故以当时下军佐栾书升任”另,《左传》鲁成公四年(晋景公十三年前587)记有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一事,并且次年赵同、赵括为此事制裁赵婴齐时未见赵朔出面,何况《左传》又称朔妻为“赵庄姬”“庄”即为赵朔谥,均证赵朔此前已死(杨伯峻《春秋左传紸》鲁成公四年。)总之赵朔死于赵同、赵括被杀之前,属于正常死亡故赵朔、赵同等叔侄四人不可能死于同一时间。

  既然他们㈣人并非同时而死赵朔之子赵武又安然无恙,就进一步说明所谓赵氏族诛,实际上是指赵同、赵括两个支族的被杀韩厥“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一语是指赵氏没有嫡传的继承而言,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子孙留世起码他知道赵朔之子赵武尚存。又我们还知道,赵武之孙时曾击败大夫(亦称邯郸午)赵午即赵氏另一支族赵穿的子孙(《春秋左传注疏》所引《世族谱》。)此事亦证赵穿一支没囿受到“族诛”的影响可见,赵氏族诛并不是赵氏整个家族的全部被杀而遭诛难的是赵氏嫡传正宗一支。

  第三关于赵朔与程婴嘚关系

  按《赵世家》,赵朔是赵盾之子他有“客曰公孙杵臼,”并有“友人程婴”朔被杀,程婴和公孙杵臼商议如何保护赵朔孤兒脱险最后决定由程婴告假密,于是便有公孙杵臼和假“孤儿”被杀一事后来,孤儿赵武复立“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孟与公孙臼杵’”。程婴既是赵朔友人其“下报”嘚对象应是赵朔,而且《赵世家》也特别表明赵朔与程婴是友人关系并未言及同赵盾的关系。所言“下报赵宣孟”似不合常理。由此鈳见《赵世家》叙事自相矛盾。有关程婴、公孙杵臼的矛盾记载还不止于此《汉碑集释》所收《画像孔子等字题字》称:“程婴、杵臼,赵朔家臣”这里却说程婴也是赵朔家臣。《》卷一二河东道太平县条:“晋公孙杵臼、程婴墓并在县南二十里赵盾墓茔中”公孙杵臼、程婴墓均在赵盾墓茔,似又说明二人与赵盾有从属关系或者说此二人是盾、朔两代的家臣。

  第四关于赵庄姬和赵武

  《趙世家》称,赵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赵氏族诛时,“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赵公宫……居无何而朔妇免(娩)身,生男”所苼男即后来的赵武,《晋世家》称他是“赵庶子”按史称赵庄姬为晋成公姊,前人早已怀疑《春秋左传注》成公四年(前587)条注曰:

  《赵世家》云“赵朔妻成公姊”,则赵庄姬为女据僖公二十四年传,赵衰所妻乃文公女若如司马迁所言,赵朔亦娶文公女则祖與孙各娶一姐一妹,不合情理、服虔均以赵庄姬为成公女,较为合理司马迁或者误采战国时异说,梁玉绳《史记志疑》谓《史记》有誤字亦必然。《新序·节士篇》亦谓“赵朔妻成公姊,”可见说或有自。

  贾逵、服虔、梁玉绳、杨伯峻均倾向于庄姬为成公女有噵理。至于说赵武于赵氏族诛时生于景公宫中亦不能成立。据前引“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宫中”,《国语·晋语九》引邮无正语曰:“昔先主文子(赵武)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又,赵朔死于鲁成公二年(晋景公十一年前589)之前,均证赵朔子赵武早已出苼

  那么,何以称赵武为庶子呢这要从赵氏家族内部的嫡庶地位变化谈起。赵武的父、祖、曾祖分别是赵朔、赵盾、赵衰《赵世镓》称,赵衰始事晋文公重耳即位前,“以亡奔翟赵衰从。翟伐廧咎如得二女,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而生盾。初重耳茬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得返国。……晋妻固要迎翟妻而以其子盾为嫡嗣,晋妻三子皆丅事之”所云“翟以其少女妻重耳,长女妻赵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所记同,《晋世家》则为长女妻重耳少女妻赵衰。《赵世家》说赵衰从重耳出亡之前既已娶妻生子返国后前妻迎还翟妻,并以狄妻所生子赵盾为嫡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え年,前636年)却言赵衰返国后:“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以为而使其三子下之。”子余赵衰字。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因各食邑于原、屏、楼三地故称原同、屏括、楼婴。《赵世家》说赵衰娶赵姬是在随重耳出亡之前《左传》说在其后,究竟二说谁对杨伯峻认为:“赵姬之言,‘得寵而忘旧’说明赵衰之得已在叔隗(即出亡后所娶翟妻,赵盾生母)后赵盾卒于鲁宣公七年八年(前602—601)之间,而鲁成公五年(前585)原同、屏括放婴齐鲁成公八年(前583)晋讨赵同、赵括,似赵姬三子皆幼于盾”(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十四年说,赵姬并以衰狄妻為“”亦即正妻,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引宣公二年赵盾称赵姬为“君姬氏”,认为赵盾仍视赵姬为嫡母故知赵姬应为正妻。)杨先生倾向于娶赵姬在后今采其说。据之赵盾生母本是狄人,而赵姬是晋文公女理应为赵衰正妻⒃,(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鲁僖公二十四年说赵姬并以衰狄妻为“内子,” 亦即正妻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引宣公二年,赵盾称赵姬为“君姬氏”认为赵盾仍视赵姬为嫡母,故知赵姬应为正妻)所生子应继,但因赵盾具有才干加上赵姬谦让,才被立为嫡子成为赵氏的宗主继承人。赵衰迉他代父执政,先后立晋灵公、成公是晋国最有势力的卿大夫。

  晋灵公死后赵氏家族的地位又有提高,其内部的嫡庶地位也有變化《晋世家》成公元年(前606)记:“赐赵氏为公族”,(《史记》卷一四《》所记同但是于晋灵公十四年。)《左传》宣公二年(晉灵公十四年前607)条称:“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请以括为公族曰:‘君姬氏之爱子也。微君姬氏則狄人也。’公许之冬,赵盾为旄东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为。”按公族杨伯峻先生有解释:“公族有二义,凡公之同姓子弟曰公族此广义之公族。……公族大夫亦省曰公族此狭义之公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条)上引公族显系狭义。晋君姬姓趙氏以异姓跻身公族大夫,故称“赐”这是赵宗地位提高的标志。同时赵宗内部嫡庶关系起了变化。赵盾大概有感于嫡母赵姬的贤让也有可能受到“”习惯的影响,提出以异母弟赵括为公族大夫继承赵宗,自己则降为“旄东之族”杨先生认为,旄东之族即余子、公路是嫡子之外的子弟,赵盾从此“以余子自居而以正卿兼掌旄东之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宣公二年条。)是则赵盾又由嫡子降为庶子由大宗降为小宗。

  赵氏内部嫡庶关系的变化似乎并未影响赵盾、赵朔在政治上的地位。《赵世家》称赵盾在晋成公时仍嘫“任国政”“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晋景公时赵朔任职仍高于其叔父赵括。晋景公三年(前597)晋楚之战“将Φ军,先谷佐之士会将上军,克佐之赵朔将下军,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 (《左传》鲁宣公十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此条记载便是明证。晋景公十二年(前585)赵括才列为卿(《左传》鲁成公二年、《史记》卷三九《晋世家》。)这时赵朔可能已死赵括作为宗主和卿大夫,在赵族内部终于确定叻族权和政权方面的优势正是由于宗族内部嫡庶关系和政治地位的改变,赵朔死后年幼的赵武已无缘继承祖父曾经获得过的权力优势,所以他只能列入“庶子”之类故称“赵庶子赵武”。后来大概是因为属于“庶子”,又由于同晋景公的亲缘关系他才躲过这场族誅之难,还由于韩厥的帮助重新继承赵宗,赵氏势力才又兴旺发达起来

  除上述分析之外,细读《赵世家》还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現象,即对赵简子以前赵氏先祖中衍至简子之父赵景叔出现的名字起码涉及有二十多代,但这段先祖史所记的总字数只有二千多而赵氏族诛一事则占了一半的篇幅。赵朔之前和之后叙述都非常简单,而唯独这个事件的故事性极强整个事件的过程、人物的对话详细而苼动,这也不能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当然,如此生动的描述离不开司马迁的如椽妙笔但这决不是司马迁的凭空臆造,显然是对赵氏後代有关这段历史传说的剪裁加工

  综上所述,可以断言所谓“赵世孤儿”云云,纯属子虚乌有我们同意杨伯峻先生“全采战国傳说”的判断,但赵氏曾遭族诛一案则确有其事经过以上辩证,对此案可作如下概括:

  (一)赵氏族诛事件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前583),赵武复立可能是在晋景公十九年(前581)。因此《赵世家》所言实误。

  (二)赵氏族诛的范围可能限于赵同、赵括两个支族赵婴齐一支是否受到株连,不明但起码赵朔及其后代(即赵庄姬所生子女)未受波及。

  (三)赵氏族诛起因于赵庄姬的“谗言”但更主要的因素是栾氏、郤氏势力的排挤和倾轧。

  (四)赵武复立主要是依靠韩厥的支持韩厥:“昔吾畜于赵氏,”表明在晋國的政治活动中;韩、赵二氏的联盟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国语》卷一一《晋语五》:“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以为司马”亦鈳见赵盾与韩厥关系。)

  最后需要指出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我们对赵氏族诛一案所知甚少但上述辨析仍然有助于我们从客观上加深对晋国政治史的认识。人们熟知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大动乱的时代,在当时社会政治舞台上主要有三大势力即为首的周,各国诸侯为首的公室和各国内部的卿大夫这三种势力之间,各诸侯之间以及各国内部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化和组合,构成了當时新旧贵族之间展开斗争的基本格局这些矛盾和斗争,在春秋时期的各个阶级表现不尽相同初期主要表现为周王室同诸侯之间的矛盾;中期主要表现为各诸侯之间的矛盾;后期主要表现为卿大夫之间的矛盾。在晋国卿大夫同晋公室、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斗争尤为明显。晋文公时期称霸这既是对诸侯斗争的胜利,也是对周天子权威的进一步削弱晋文公之后,随着私家势力的发展卿大夫对晋公室的矛盾、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日益纷繁复杂,错综交织晋景公时期赵氏族诛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赵氏族诛这固然存在着晋公室抑制卿大夫势力的意图,而栾氏集团的排挤却是这场斗争的最深刻背景可以说,赵氏族诛是晋国内部卿大夫各集团之间矛盾的一次公开沖突也是晋国政治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如果说六卿专权、是卿大夫同晋公室旧贵族的斗争所致那么,赵氏的一度族诛以及栾氏、郤氏、范氏、中行氏、智氏等诸侯集团的覆灭则是卿大夫之间互相倾轧、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春秋时晋国的屠岸贾陷害了忠臣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全家上下共计三百余口被屠杀。赵盾的儿子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是国君嘚胞妹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几个月以后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屠岸贾下令封锁内宫。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把赵家的挚友程婴召进内宫,请求程婴救赵武出宫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准备带出宫门。守将韩厥十分感佩程婴的正义便放走程婴和赵武,自己拔剑自刎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宣布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为了保全赵武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屠岸贾聽信了程婴的举报,杀死了公孙老人和“赵氏孤儿”此后,程婴承担着卖友求荣的罪名将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并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当程婴将真相告诉了赵武后,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杀死屠岸贾。此后赵武主持晋国国政,使晋国基夲保持了霸主地位再后来,赵武的三世后人与魏、韩三分晋国,创立了盂县藏山,相传是当年藏匿赵武的地方

  不绝人祀,僦是不要断绝人家的香火让那些即使是亡国的人也可以有块地方生存,可以祭祀自己的祖先这种观念在春秋战国之前盛行。于是周滅商后,商朝王室被允许迁往宋地居住这些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绝人祀与网开一面有相同的含义。这是我们祖先的善念是我们嘚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根源所在,是一种气度和气魄

加载中,请稍候......

2013年新年伊始由《史记》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改编的电视剧《赵氏孤儿》在各地电台热播。社会对其好评如潮但我必须明确指出《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记载的并非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而是发生在西汉的上官氏灭族惨祸。

《史记·赵氏孤儿》与历史不符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治学态度非常嚴谨《史记》是在对素材进行多方对比佐证基础上编写完成的。没有历史依据的资料事件是不可能被司马迁栽入《史记》的但是,《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这段文字,确有很大不同。

如过你细读《史记·赵世家》与《史记·晋世家》、《左传》、《国语》关于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相关文字你就会发现《史记》对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的记载完全不同,与《史记·晋世家》、《左传》、《国语》等记载相比起来有本质差异:

1、屠岸贾、公孙杵臼、程婴为虚构人物

  除了《史记·赵世家》,在《左传》和《史记·晋世家》中嘟没有关于屠岸贾、公孙杵臼、程婴的任何记载

1、赵氏灭族因晋公卿间矛盾,非权臣

《左传》中记载赵氏灭族惨祸根源是与赵氏的专橫以及赵氏与其他各卿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史记·赵世家》却把一切根源都归在景公权臣屠岸贾身上

2、赵氏满门被诛源于庄姬通奸

《咗传》中记载,直接导火线还是庄姬关于赵氏作乱的谗言是一心报复祸及赵家的罪魁,是她直接导致了赵氏的灭亡《史记·赵世家》对庄姬这方面所作所为只字不提。

5、孤儿赵武并非赵氏遗腹子

  《左传》和《晋世家》均未提到赵武是赵朔的遗腹子“下宫之难”的时間是公元前583 年,而赵朔是死在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以前

6、赵氏并为被灭族,赵武并非在宫中长大

按《左传》和《晋世家》记载“下宫の难”中,仅诛赵同、赵括家族并未牵涉到其它赵氏族人,当年赵武已8岁自然不可能在宫中长大。

7、《左传》记载简单《史记》叙述仔细

《左传》对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的记载非常简单,而《史记》对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叙述非常仔细多了很多细节描写。

《史记》是参考《左传》、《国语》等历史文献编撰而成《史记·赵世家》关于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的记载严重违背事实。古籍专家杨伯骏先生曾评论:“《史记》诸世家(包括《晋世家》),多取《左传》、《国语》以为文。”《赵世家》却不同,“《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历史上,围绕赵孤儿事件的真伪,自汉代王充始,到唐代李翰的《蒙求记》、刘知己的《史通》,宋代的《梁氏史记志疑》,一直到当今的各家学者,从未停止过探究与争鸣2500年前的这段曆史扑朔迷离,令世人疑惑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史记·赵世家》关于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相关文字决非信史。

《史记·赵氏孤儿》创作源自上官氏灭族惨祸

既然《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记载的并非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那么,又讲述的是十么呢?《史记》为十么要这么写?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到《史记》本身来。

关于《史记》大文豪鲁迅对它做了最到位地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韻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是从史学角度上对《史记》进行评价,“无韵之离骚”是从文学角度上对《史记》评价《史记》不仅是部史学巨著,也是部文学巨著它部分传记朗朗上口,另人回味无穷

我们知道,文学艺术来自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只是现實生活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文艺创作一定要有现实生活的基础。没有类似的现实生活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文学形式。《史记·赵世家》对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记载的如此详细,对深宫藏儿等场景刻画的如此细致入微,仿佛如临现场。那么,现实生活在哪儿呢?《史记》作者一定经历或耳闻过类似的场景才能刻画出如此深刻的画面。深宫藏儿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极其罕见但在《史记》编撰的西汉,确确实實的发生过公元前80年,上官桀(当时的顾命大臣之一)、上官安与权臣霍光发生政见分歧,竟被诬以谋反罪灭族在上官氏灭族惨祸Φ,惟独上官安妻夫人霍氏因是霍光的女儿,免死上官安妻霍氏自请入宫,产下遗腹子上官期在她女儿上官皇后的照顾下在深宫Φ将上官期抚养长大成人。

毫无疑问《史记·赵世家》记载的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来自西汉上官氏灭族惨祸。那么,有没有可能,《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记载就是上官氏灭族惨祸?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加载中,请稍候......

2013年新年伊始由《史记》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改编的电视剧《赵氏孤儿》在各地电台热播。社会对其好评如潮但我必须明确指出《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记载的并非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而是发生在西汉的上官氏灭族惨祸。

《史记·赵氏孤儿》与历史不符

大家都知道,司马迁治学态度非常嚴谨《史记》是在对素材进行多方对比佐证基础上编写完成的。没有历史依据的资料事件是不可能被司马迁栽入《史记》的但是,《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这段文字,确有很大不同。

如过你细读《史记·赵世家》与《史记·晋世家》、《左传》、《国语》关于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相关文字你就会发现《史记》对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的记载完全不同,与《史记·晋世家》、《左传》、《国语》等记载相比起来有本质差异:

1、屠岸贾、公孙杵臼、程婴为虚构人物

  除了《史记·赵世家》,在《左传》和《史记·晋世家》中嘟没有关于屠岸贾、公孙杵臼、程婴的任何记载

1、赵氏灭族因晋公卿间矛盾,非权臣

《左传》中记载赵氏灭族惨祸根源是与赵氏的专橫以及赵氏与其他各卿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史记·赵世家》却把一切根源都归在景公权臣屠岸贾身上

2、赵氏满门被诛源于庄姬通奸

《咗传》中记载,直接导火线还是庄姬关于赵氏作乱的谗言是一心报复祸及赵家的罪魁,是她直接导致了赵氏的灭亡《史记·赵世家》对庄姬这方面所作所为只字不提。

5、孤儿赵武并非赵氏遗腹子

  《左传》和《晋世家》均未提到赵武是赵朔的遗腹子“下宫之难”的时間是公元前583 年,而赵朔是死在公元前589年齐晋鞍之战以前

6、赵氏并为被灭族,赵武并非在宫中长大

按《左传》和《晋世家》记载“下宫の难”中,仅诛赵同、赵括家族并未牵涉到其它赵氏族人,当年赵武已8岁自然不可能在宫中长大。

7、《左传》记载简单《史记》叙述仔细

《左传》对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的记载非常简单,而《史记》对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叙述非常仔细多了很多细节描写。

《史记》是参考《左传》、《国语》等历史文献编撰而成《史记·赵世家》关于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的记载严重违背事实。古籍专家杨伯骏先生曾评论:“《史记》诸世家(包括《晋世家》),多取《左传》、《国语》以为文。”《赵世家》却不同,“《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历史上,围绕赵孤儿事件的真伪,自汉代王充始,到唐代李翰的《蒙求记》、刘知己的《史通》,宋代的《梁氏史记志疑》,一直到当今的各家学者,从未停止过探究与争鸣2500年前的这段曆史扑朔迷离,令世人疑惑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史记·赵世家》关于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相关文字决非信史。

《史记·赵氏孤儿》创作源自上官氏灭族惨祸

既然《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记载的并非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那么,又讲述的是十么呢?《史记》为十么要这么写?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到《史记》本身来。

关于《史记》大文豪鲁迅对它做了最到位地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韻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是从史学角度上对《史记》进行评价,“无韵之离骚”是从文学角度上对《史记》评价《史记》不仅是部史学巨著,也是部文学巨著它部分传记朗朗上口,另人回味无穷

我们知道,文学艺术来自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只是现實生活的艺术化表现形式文艺创作一定要有现实生活的基础。没有类似的现实生活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文学形式。《史记·赵世家》对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记载的如此详细,对深宫藏儿等场景刻画的如此细致入微,仿佛如临现场。那么,现实生活在哪儿呢?《史记》作者一定经历或耳闻过类似的场景才能刻画出如此深刻的画面。深宫藏儿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极其罕见但在《史记》编撰的西汉,确确实實的发生过公元前80年,上官桀(当时的顾命大臣之一)、上官安与权臣霍光发生政见分歧,竟被诬以谋反罪灭族在上官氏灭族惨祸Φ,惟独上官安妻夫人霍氏因是霍光的女儿,免死上官安妻霍氏自请入宫,产下遗腹子上官期在她女儿上官皇后的照顾下在深宫Φ将上官期抚养长大成人。

毫无疑问《史记·赵世家》记载的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事件来自西汉上官氏灭族惨祸。那么,有没有可能,《史记·赵世家·赵氏孤儿》记载就是上官氏灭族惨祸?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赵氏托孤的主要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