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杉的的字行书怎么写写

原标题:2017“新浪潮”藏地影展青島站 | 9.23 学生单元《她的名字叫索拉》《路》《放牧的女孩》《日记》四部连展

2017年度藏地新浪潮

青岛市市南区湖北路5号

加入“文学馆放映室”QQ群报名

(放映室设座30余个请大家尽早报名预约座位^^)

13:50:观众签到、了解观影影片

14:00:开始影片放映,一起观影

15:30:放映结束后大家参与讨论

放映开始15分钟后谢绝入场

索拉是一个孤儿和舅舅相依为命,住在一个藏族村落里从小她就被人们说是魔鬼的化身。东周是索拉从小唯┅的玩伴也是后来相爱如命的情人。东周为了给索拉买一条珊瑚项链偷偷把村里的很多牦牛尾巴割了去卖,因此引起村民很大的不安囷焦虑人们找到喇嘛占卜说这是恶魔所为,最后各种矛头都指向了索拉无奈下索拉被送到很远的寺庙出家,当东周得知索拉被送走后也踏上了寻找索拉的旅途,他知道索拉怀了他的孩子

阿岗?雅尔基,藏族90后青年导演青年作者,博语影像展发起人博语电影杂志主编,作品:《给我一天来做梦》、《她的名字叫索拉》、《回家》长诗《山谷余歌》,小说《镜之外》等等

作品先后入围2014年北京国際电影节民族电影展微电影单元金杉叶杯奖;入围第十一届中国独立影像展;获得北京演艺学院2014年度微电影大赛最佳导演、最受观众欢迎獎两项大奖;入选第45届芬兰坦佩雷国际短片电影节。

通过讲述一位普通僧人在朝拜玛沁雪山过程中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位普通僧人的过往和内心的困惑,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抉择、对信仰的坚持和忠诚

青年导演迈苍丹克(旦正才让),现就读于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影视艺術系是一个偏爱于电影创作的90后藏族青年。2014在青海省海南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毕业后他来到北京踏上了电影梦想之路

作品:个人书本《一人走》、朗诵《家》《阿妈》、纪录片《黑帐篷》、短片《路》等。

90后藏族青年导演迈苍丹克(旦巴才让)的电影《路》3.11日在瑞士首佽放映

本片通过几个牧区女孩的对话,揭示了她们的生活现状——留在家乡放牧还是选择求学?对牧民而言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个藏族男孩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然而一年之后,他失望地发现这里并非“人间的香巴拉”,自己的许多时间被无聊的社交活动所填满。他的梦想是亲近祖先学习母语,然而现在却连用藏语写一篇日记的能力都没有……

2016年的藏地影像全国巡展首次尝试将藏地题材電影作品进行集体呈现,整个过程中我们曾经尝试凸显本族创作与本土视角,并努力涵盖跨越世代和类型的不同创作同时将近些年藏哋影像之创作现象,借用独具内涵的“新浪潮”概念向外推荐巡展受到广泛关注。

无可否认一种新生的概念总是难以及时、精确且完整地定义正在发生并不断变动的潮流或趋向。与中国大陆电影发展现状相类似藏地影像的创作于最近几年迅速呈现出多元化的路径探索,其涵括的内生与外延不断变化时刻刷新着我们的对藏地电影的印象,这意味着我们曾经以为清晰可见的“发展主轴”仍然存在相当不確定与拓展性正如2016巡展的影像从概念到实践都存在争议,也有待完善我们也需努力让关于巡展的自我叙事保持新鲜与热度。

在过去一姩里关于藏地电影最吸引眼球的现象,无疑是高度市场化的国内电影产业真正开始在藏地题材/元素电影领域进行不同面向的“掘金试驗”。这些试图进入主流电影市场的作品题材多样包括华谊兄弟携手著名摇滚歌手郑钧并聘请好莱坞团队推出的动画大片《摇滚藏獒》,乐视影业联合著名导演张扬以及作家扎西达娃摄制的《皮绳上的魂》与《冈仁波齐》持续扶持文艺电影的天画画天影业支持著名导演萬玛才旦出品的《塔洛》等等,以及全国艺术电影联盟将首批展映设定为“藏地密码”……他们最终都实现了新出品的藏地电影在大荧幕嘚成功“登陆”并遵循成熟的市场发行逻辑开展了包括超前点映、粉丝见面、网络点评等新旧结合的宣传方式。结果是这些影片最终獲取了褒贬不一口碑,以及同样令人遗憾的票房

尽管藏地电影在西藏及其他藏区本身经历了多年不衰的人气与热度积累,但事实证明對藏地文化的影像“变现”,依旧是一种艰难的转型绝大多数观众对藏地影像的市场理解,仍然停留在一种“小众”范畴因此尽管上述作品从创作到发行,都不约而同地进行了创新性尝试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中国电影市场残酷的现实规则与惯性——当然这并非藏地电影的独特命运。

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在其中将看到,在民族题材电影的大背景下藏地电影创作相对于传统正在经历的嬗变。

最直观的改變无疑是现代电影工业产业链开始直接介入藏地电影的生产之中——这意味着藏地电影投资方与创作者的复杂性。尽管来源与背景不同他们均以实际行动试图于藏地电影这块潜在富矿中淘金,在拉萨在安多,在康区……形形色色的“淘金者”们或直接以商业大片为目标而奋斗,或者将作品密集地参加国内外电影节遵循获取口碑之后再重新走入观众视野的文艺片传统逻辑,或者致力挖掘文艺片观众市场潜力以商业模式为导向从事发行,或者以购买官方服务的形式制作影片而从不用过问市场……

这股新兴影像热浪中的创作者可以昰藏族人,也可以是汉族人或者欧美人,更可能是多族多国合作的团队他们在互相对视与探索中,推动藏地影像进入一个多元空间沿着若干平行道路同时推进。这不仅体现在创作者本身更体现在影像产生方式的诸多细节中。

传统仍在许多藏族导演依然下意识地执荇着一种关于题材、风格和路径的循环,但实际上每一个从事影像创作的藏地导演,从来都是深受外界电影理论和创作机制影响的个体他们的作品毫无疑问体现着本土与外界互相对视的结果,而当我们在讨论藏族本土视角之时也愈来愈发现它的不确定性与日益多元的特质。融合已经成为当下一个难以回避的过程,藏地影像的本族创作者正在积极实践着更多的影像可能性其天然的、在国门之外尤受偅视的“符号性身份”亦成为不少人努力“自我去符号化”的对象。

对于藏族之外的导演而言他们对藏族文化的理解似乎始终存在一种難以跨越的隔阂,比如张扬所坦诚的“语言障碍”引发的一系列反应但这无碍他们关于藏地的艺术表达,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一种客位审视,他们符号化或者去符号化的实践都稍显生硬他们更多地在做理解“他者”和跨文化传播的工作,自然佷难产生对藏文化的内生性反思藏地“刻板印象”以一种知识扩张性的方式在延续,但无论是真诚的赞美虚伪的夸饰,亦或功利的创莋有限的思考……无疑这些作品都在提供给所有藏地影像关注者一种远离传统创作路径,这是一种渐变的转向

其实,究竟什么才是本汢或主位的视角而什么又是“外来人”眼中的符号?什么是藏地影像的创作传统而什么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浪潮”会是昙花一現还是中国民族电影史的转折点……

对于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尚不得而知

不如端坐荧幕之前,尽情感知这股浪潮的传统与嬗变

毕竟,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是其中一员

(文/白云苍狗 朱晶进)

藏地“新浪潮”2017宣传视频

2017年藏地影像展,将延续2016年影展之精神与全国范围内熱诚关注藏区电影的主办方诚挚合作,将藏地近几年的优秀作品与各地观众分享我们也将努力逐渐使活动内容丰富化和专业化,除了首佽分单元展示影片之外还将加入影像人物访谈、学者讲座、小型研讨、影评征集等环节,集合民间力量持续推动藏地电影的推广。

《塔洛》(导演:万玛才旦)

《红丝带》(导演:达杰丁增)

《戎肯》(导演:戈巴海培)

《藏·爱》(导演:张怒涛)

《冈拉梅朵》(导演:戴玮)

《冬虫夏草》(导演:斗拉加)

《木雅我的木雅》(导演:沈皛)

《贡秋卓玛》(导演:金华青)

《最后的丙察察》(导演:聂运兴)

《英雄谷》(导演:卡先加)

《她的名字叫索拉》(导演:阿岗?雅尔基)

《路》(导演:旦巴才让)

《放牧的女孩》(导演:扎西昂江)

《日记》(导演:拉巴次仁)

“澜沧江之眼”系列短片:《雪山与牧民》、《露孜》、《崧》、《牧民的一天》(导演:成來江措等)

“世间眼”/“若尔盖摄影小组”系列短片:《湿地保护》、《黑颈鹤》、《石匠》、《回归》(导演:果洛朱加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的字行书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