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昌三个字的英文名怎么写行书怎么写

[转载]中国现存的较高道德群体
我于2009年1月能够登录新浪后,在博客遇到了一些素昧生平的1967年全国第一批自愿报名去内蒙草原插队10余年的北京知青。他们早于毛主席1968年上山下乡号召一年!
并且自愿去了10余年!我历时五个月一点点搜寻采访,写下并在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这一群人从少年时代到花甲之年的比较难写的纪实文章--因为并非写我的亲身经历。本文的核心,是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指出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宽容大度,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为重要。
假如我问,自昌乐骨刻文记载的华夏4500年历史,可曾有过一组(1)自愿下乡10多年并保持了45年生死不渝的友谊的、(2)近半个世纪以来不间断地用他们自己的诗词和文字将友谊和心得记述出来并付诸行动的、(3)近半个世纪以来不间断地在京城家中接待来京看病动手术的贫苦牧民乃至牧民的子孙们、(4)带着他们自己的子女多次返回草原从而影响了子女辈的群体吗?经我粗粗查阅,符合上面这6个条件的一个群体而不是几个人,答案似乎是“没有”!
辽阔壮美、悠远深厚、博大雄浑的内蒙古草原,不仅孕育了热情、豪放、纯朴的蒙古族人民,也使我国第一批于1967年自愿报名离开北京、前往千里之外的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十余年之久的68位知识青年,结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生死友谊。他们在屯垦戍边的年代里,辛勤劳作,舍生忘死,不为名利和权势所驱动,以忘我的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为支边建设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历史上,不乏昭君出塞、苏武牧羊等个例;也有满清乾隆、嘉靖、道光三朝颁布圣旨、违者杀头地将京城贵族子弟一批批遣往东北拉林地区、历时100年的屯垦戍边国策。但是,一个群体,志愿地离开繁华的京城,长期走上建设贫困边疆的道路,却极为鲜见;更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来虽然他们劳燕分飞,以四海为家,却从未间断地用自己的诗文记述和描绘着自己的群体从少年时代到花甲之年的用汗水和鲜血凝成的友谊。这跨世纪的友谊和甘愿为别人牺牲的精神甚至影响了他们的80后子女,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不消逝的“魂”。
在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剧烈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相当程度的道德危机。我们应该挖掘本土的精神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存在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说教中,而恰恰也存在于当代生活的人群中。这批北京知识青年身上的“人性美”来自于与纯朴牧民的同呼吸共患难,也来自于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之中,从中产生了一种自我牺牲的愿望。有了这种愿望,一个人就能舍己利他,使别人生活得更坚强、更美好。
&&&&&&&&&&&&&&&&&&
一.欲与天公试比高
内蒙古高原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狂风与降雪常常从10月始直至来年5月,气候险恶不堪。时光倒退四十五年:1967年11月,《人民日报》头版报道,400多名初、高中北京知识青年志愿从天安门广场出发,奔赴内蒙古插队落户。其中,北京男四中、师大女附中、女三中、第三十一中学、第四十一中学的68名北京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前往锡林郭勒盟的西乌珠穆沁旗宝日格斯台牧场。他们走过的,是什么样的道路呢?
(1967年11月全国首批自愿报名插队的知青到达内蒙古锡盟,照片)
当时,正赶上百年不遇的、令人闻之颤栗的白毛风。连续七天七夜零下40多度的八级以上的狂风裹挟着漫天大雪,使得几米之外浑然不见物、人畜难行。自幼生长在亚热带的印度尼西亚的归国华侨、共青团员温善荣,是第三十一中学全校1千多名学生中自愿去草原的仅有的5名学生之一。温善荣与家人原侨居印尼,兄弟姊妹很多。他父亲是一个有强烈爱国意识的中国人,他把每一个长到14岁的孩子送回祖国学习文化,参加国家建设。60年代,在其居住国的疯狂的排华浪潮中,老温回到祖国。
温善荣所在的知青包的工作是饲养老、弱牲畜,除了喂它们一些储存的干草,每天还要在野外放牧一段时间。连续几天,风夹着雪刮个不停,大家辛勤劳作之外,还要轮流做饭。一天,大约晚饭后,忽然听到从蒙古包外传来温善荣的喊话声;“快来看呀!外面的景色多漂亮!”
这是用华侨味儿的普通话喊的,完全没有汉字四声的发音特点,但语调明显激昂、亢奋,让人感觉新奇、诧异,大家不约而同地涌出了蒙古包。
此时的夜晚已不再是风雪交加。远处的山,近处的一切,似乎都凝固了。明月高悬之下的雪,尽显着朦胧柔美。这安谧的雪夜万籁无声,令人产生梦幻般的感觉,使人心旷神怡。温善荣置身于那种困苦的环境,悠然欣赏月下雪景,感叹北国风光,发出了“外面的景色多漂亮”的感言。他风趣的语言,带动了大家积极向上的情绪。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这句华侨味儿的话成了大家的口头禅,不管是谁,只要模仿他的发音说出来,准会引来在场人的开怀大笑。
游牧生活中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拆、搭蒙古包,蒙古包由木制门、木制墙、木制顶、羊毛毡等材料组成,每次拆、搭蒙古包最少需要两人。温善荣是一个搭盖蒙古包的高手,他居然能一人搭起蒙古包,此事被蒙古族牧民传为佳话,也令知青们佩服不已。1970年前后组建兵团,牧场纳入军垦系统,温善荣激情满怀地加入了屯垦戍边的战斗。倍受领导青睐的他,曾担任很长时间的排长职务,深受战士们的尊敬和爱戴,经他调教的兵团战士很多被提拔为班、排长或连级干部。当然,由于温善荣的海外出身,他也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但这段经历使他后来出国仍然不忘自己的苦难弟兄,并在很困难的情况下慷慨解囊资助插队的队友创业,后面会提及。
&&三连知青中,有一位被众人誉绰号为“周恩来”那样的能够顾全大局的人物邬象庞(后来是北京某公司总裁)。老邬1966年于北京第四中学高三毕业,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他到达牧场白音温都尔分厂的第三天,就和王大堃等20位同学投入到饲养老、弱畜的工作中。牧区那时实行分群到户制度,饲养老、弱畜自然也分畜到户。邬象庞、王大堃、毕士宏、王正云、谢强兴5人住在一个蒙古包,和分派给他们的老师、分场场长德木其格的妻子宝日呼一起,饲养总计70多头老弱马、牛、羊。
为了节约储存的青草,使所有老、弱畜平安度过漫长的寒冬,邬象庞想出一个大胆的主意:他带领其他同学一起顶着狂风暴雪,用木锨和自制的雪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近两尺厚的积雪,一锨一锨地铲除,使得被雪覆盖的干草露出,然后把牲畜赶出棚圈寻觅野草。马、羊能用蹄子自己刨雪觅草,而牛蹄不能刨,只能跟在人的后边,用舌头卷食着为它们铲开积雪露出的草。30多头牛,4个人铲雪,忙不过来,牛急得直顶知青的屁股。知青们在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中劳作,却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辛苦没白付出,1968年3月底交老、弱畜归群时,邬象庞包的存活率最高。连牧民们都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邬象庞非常善于团结人,把蒙古包的生活搞得相当出色。严寒的冬季,他们包里始终洋溢着暖洋洋的家庭气氛,使初次离家的北京学子减少了思乡之情。他在北京练就的烹调技艺,到内蒙独立生活后派上了用场,他学会了牧民式的手扒肉、蒙古面条、熬奶茶,煮肉时还加入从北京带来的佐料,香喷可口的京式手扒肉时常留住来访的蒙古老乡。德木其格的大女儿巴登格日勒那时才5、6岁,更是他们的常客,吃饭时她妈叫都叫不回去。他们逢年过节包饺子、做羊肉饼、正月十五用白面做元宵,欢乐的气氛使同伴们忘记了劳累。
邬象庞还是个十分理性的青年。在“文革”时期特别是1968年10月的“挖肃运动”中,其他牧场对富牧及其子弟的“武斗”现象十分严重,打死和打伤人是常有的事。而邬象庞在“挖肃运动”中,力主“文斗”,坚决反对“武斗”,他当选为白音温都尔分场的政治思想领导小组组长,不但在知青中发挥了良好作用,而且也保护了广大牧民和干部,尤其是蒙古族牧民和干部。
为什么牧民们会对宝日格斯台的北京知青深怀好感,又是什么人通过什么途径说了他们什么好话,都不得而知。除了卖力干活,可能是跟“挖肃”运动中邬象庞的理性领导有关。宝日格斯台的牧民和知青之间,从此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
男知青一个人放牧不容易,更何况女知青呢?当一个女知青遇险,牧民领导德木其格及分场全体牧民对知青的忘我真情,使他们铭感五内。
那是1968年冬天女知青们独自承包放羊的一个下午,白毛风不期而遇。八、九级的大风,狂舞着漫天鹅毛大雪,顿时天地一片混沌,万物莫辨。这时,牧民们都急忙把马、牛、羊圈在一起,不使其分散。牧羊人最为辛苦,要东轰、西圈地把惊慌失措的羊群稳住,根据地形、地貌把羊群向家的方向移动,还要时刻提防野狼群来偷袭。本来夜间才出来行窃的狼群,遇到刮风下雪的恶劣天气,白天也会出来打劫。有经验的牧民,一家都要两、三个人去圈羊群。
那天女知青中正值寿瑞茜放牧,遇上了这场白毛风,她一边圈羊,一边辨别着方向。无奈风太大,又是新草场,她还是迷失了方向。开始时,寿瑞茜心里有些着慌,但龙梅、玉荣的事迹鼓舞着她。她稳住神,清醒地意识到,找不准方向就不要乱跑,先把羊群找个风小些的山洼圈住。一想到有可能独自在这一片茫茫草原上度过风雪之夜,她真有些害怕……
她们的牧民老师羊倌沙格拉,招呼家里人把羊群圈到家门口后,马上赶往邻近的寿瑞茜包。到那儿一问,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寿瑞茜还没回来!沙老师立刻骑上马就近寻找,哪儿有踪影?他又约上近邻大阿拉布杰分头寻找,还是没有收获。这下他们急了,立刻冒着白毛风到十几里外的德木其格家去报告。德木其格听到消息,迅速作出部署:先通知马倌,由马倌分别通知白音温都尔分场的所有牧民,每家出一人,以夏日浑地为中心寻找寿瑞茜。布置完,他立刻赶往沙格拉家坐镇。
大约夜间八、九点钟,马倌嘎拉僧传达了分场领导班子的命令。邻近的男知青包除了留一人下夜,毕士宏和张子奋两人都去了。此时白毛风已过,远处隐约露出了山头。夏日浑地是毕士宏冬天放老、弱马的地方,因此他对那儿的地形比较熟悉。毕士宏催马奔上了浑地东南方的一个小山岗,忽然看见山洼里有白颜色蠕动,似乎就是寿瑞茜的羊群!她已经把骑的灰马绊在羊群旁,鞍子揭下来放在地上,手里握着长长的套马杆围着羊群不停地巡视,以防野狼侵袭。看得出来,寿瑞茜是准备在漆黑寒冷的草原上一个人过夜、保护集体的羊群、明天再回家了。
寿瑞茜找到了!这消息带来的惊喜自不必描述,德木其格长长地舒了口气,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以后的一段时间,牧民们赞扬着北京知青,传诵着寿瑞茜再现龙梅、玉荣的故事。知青也从中看到了牧民们特别是德木其格兄长般的挚爱。他们离开宝日格斯台已经三、四十年,每当忆及那段时光,这些真情与挚爱回味起来越发的清醇。
&&三连受伤致残的冯启泰,勇敢、刚毅,远近闻名。他曾赶过大车,有一次,受惊的马车撞向蒙古包。为了保护牧民的生命和财产,冯启泰当机立断,跳下马车拼命阻止,牧民及财产未受损失,但不幸的是,沉重的马车从他身上轧过,左臂粉碎性骨折,紧急抢救虽然保住了他的性命,但他从此失去了左臂!这位铁一般坚强的汉子,出院后居然拒绝留在北京,而立即返回了草原,学会用独臂生活,并且继续放牧。兵团建立后,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独臂垒砖盖瓦,与战士们共同从事最艰苦的工作,从不要求特殊照顾,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不久,他因德才兼备,被任命为三连指导员,后任宝日格斯台学校校长,为草原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知青中的此类事例,数不胜数。尽管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从小在首都北京长大的青少年,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决心与天公一比高低!
&&&&&&&&&&&&&&&&&&&&&&&&&&&&&&&&&&&&&&&&&&&&&&&&&
&&&&&&&&&&&&&&&&&&&&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不同于被分配到北京工厂和其他单位的同学们,在患难与共的艰苦岁月中,草原知青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年四十一中老初三的一连知青、后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黎烈南(博客:黎烈南)描述着他和后来获得耶鲁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硅谷工作的软件工程师刘力前(博客:过客)的友谊是怎样结下的:
“朋友,我有一种幸运经历,能让你们终生羡慕不已。这就是,十七岁的我作为知青奔赴内蒙古插队时,与一位对我后半生发挥了重要影响的人——刘力前——相濡以沫地相处了十年。他与我同岁,我欣赏他一直到现在。他最爱读书,每当我们干了一天活后,都累得顾不上洗涮,就倒床睡去,他却手捧书本,一盏小小油灯伴他读到深夜乃至天明;他干起活来生龙活虎,效率特高,像杀羊一类,他居然能比当地百姓中高手的速度还要快;他精力过剩,无论是盖牛圈,还是挑水浇树,他都显出拼命三郎的劲头,休息对他来说,仿佛是个奢侈品;他最乐于助人,只要任何人有了困难,你都可以看见力前去雪中送炭。和他在一起,真是幸运。而当他有感而发,诗情洋溢时,目睹其作诗之过程,那才是幸运中之幸运呢。我几次目睹了那纸片上诗歌诞生的过程。第一次是在牧场植树。卡车运来了很多的杨树苗,品种叫钻天杨。我们农林排的战士、职工,挖坑,浇水,然后把嫩苗载好,人人挥汗如雨。我专管挖坑,力前负责挑水。只见他挑着满满两桶水,大步流星,穿梭于人流之中,
使我感到有一位铁人在身旁。收工了。这时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思,似乎都飞到了食堂,飞到了宿舍,太疲乏了!而力前走向我身旁,递给我一张沾着汗土的纸片,我读着(很长,摘要):
    我们是挺拔的钻天杨,&
生长在内蒙古草原上。
    告别了舒适的苗圃,
&&&不向往湖岸与河旁。
    骄傲地挺立在这里,&&&
这就是我们的家乡。
    比不上垂柳的多姿,&&&
比不上桃李的芬芳。
    但以这新叶的嫩绿,&&&
点缀着北国的春光……。
“我回想起当天在劳动间歇时,他用笔在一张纸上划着什么,还不时抬头凝视远方。他的这首诗,不知不觉在连队里传播开来。第二次是在日。一天,牧场燃起了熊熊烈火。为了扑灭这场大火,四连的战士们牺牲了六十九条生命(博主注:由于指挥不得法和年轻人的天真,这种不必要的牺牲距今整整40周年)。我与力前等七连人员赶到火场,听到了那么多战友、包括北京知青、指导员杜恒昌牺牲的消息!脸上总是带着朴实笑容的杜恒昌,是在冲进大火里抢救他人时,倒在火海之中的!我们大家泣不成声。灭火回到宿舍后,夜深了。我躺在床上,睡眼朦胧中,感觉力前在小油灯下写着什么,一张纸片上,留下了句句诗行。我从床上爬起来,看到了豁然在目的题目:《野火烧不尽》。诗的前两行是:熄灭了,最后一粒红炭,消散了,最后一缕黑烟……
&“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看着力前脸上还残存着救火时的烟痕,脑海中浮现了被最后一缕黑烟烧焦了的同伴们的尸体的场面,品味着‘野火烧不尽’的含义。可惜这有几十行诗句的纸片,后来丢失了。力前并未在意,而我至今还深感惋惜,那首诗回肠荡气,是力前热血喷涌之作,崇拜他的我竟未替他保存下来。”
在牧区的十一年,黎烈南自己也常常挑灯夜读,干起活来以一上午铁锨不离手、不休息而感到自豪。后来黎烈南被一头疯牛踩倒,感染了肝吸虫病,动了四次大手术,他以无畏的精神,最终战胜了死神和病魔。他深情地写道:
“我亲爱的全体知青老朋友们:还记得1976年我被疯牛顶翻在地、险些丧命黄泉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吗?我的肝脏及肝包虫囊肿已破裂,唐炬扶我,我站不起来。躺在唐炬的怀抱中,我望着蓝天。天特别蓝,云特别白,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有可能永远地离开你们了。唐炬驾起马车,急速、小心地送我到十几里地以外的场部医院。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当手术后醒来后,我得知,人们排着长龙般的队伍,争先为我输血。陶琮珍、刘警政、唐宁(博客:艾拉肖楞)的鲜血,流进了我的血管;大夫、护士、各分场知青,很多人为抢救我在奔忙着;据说,我病房外面的罐头堆出了一个小‘丘陵’。此刻,什么感激的话,都是多余的。
“前些日子,检索信件,忽然发现了力前与母亲王阿姨三十多年前写的信,觉得珍贵之极。第一封信,是我在手术后昏迷或恢复状态中,力前于日写给我母亲的。此信通篇在说谎——我哪里托他寄过什么信,哪里在研究什么象棋战术,哪里在检查牛的精子活力?分明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当然,这一切谎言,都是为了安慰我那下放在白洋淀的老母亲的心。
“第二封信,是力前时隔半年,于日写给我母亲的。那时,我的病情再也掩盖不了,母亲已全知晓。由于腹内肝包虫已经扩散,长得很快,还要做第二次大手术。我彼时在母亲身边养病,准备迎接这次复杂的手术。年近七十的饱经沧桑的母亲将书信捧在手中,一再端详,涔涔泪落。这封信摘要如下:‘伯母:今天上午,我和我连领导、我们的同伴莫东江赶到场部,已将医药费300元及证明信件寄往北京赵磊处。所以,我只需给您寄去烈南本月工资及布票了。另外寄上六十元,无补大用,聊表寸心而已。’
&&“母亲叨唠着:‘六十元,这是两个月的工资啊!支援了你,这力前怎么生活啊!’记得咱们那时每个月工资是38元。母亲感叹,我在边疆竟然有如此慷慨、体贴的朋友们。当然,在宝日格斯台牧场,我们之间两个月工资之类的彼此帮助,并非稀有之事。我并未象母亲那样激动,只是默默地望着白洋淀的流水,想念着你们。我想与你们并辔驰骋,共同分享新鲜的手扒肉,还要在空旷的大草原共同高歌一曲……
“第三封信的题目定为《多个母亲》罢:‘烈南:既感到腹部压力大,下决心早作手术还是对的。警政正在替你联系住院,确定日期后,要让你姐姐与你同来才好,因作大手术,需有亲属签字之类的手续。你们姐弟都到我这里住,不成问题。我把你当作力前的兄弟一样看待,不以外人待也。王桂英
“这是得知我即将在京动手术的消息后,力前的母亲王阿姨写给我的信。我在京城,经常住在力前家,让她为我操了不少心。这次手术,她又一次要我和姐姐在她家居住,我想了又想,决定改在王媛姐家住一回。做完手术后,王媛姐的妈妈,在上班之余,常给我送来她做好的饭菜。现在一想起老人家对我慈爱地一笑,然后消失在病房门外的瘦弱身影,便愧从中来,眼润喉堵!
“我在京城,得到了多位知青母亲的厚爱,其中,刘福军(博客:马不停蹄)的母亲,给我做饭,和我泣别;李兰之母,送我粮票,忧郁的眼神在我身上停留;英有容大姐的母亲为我做的排骨,余香犹在舌尖——阿姨,您已经快一百岁了,祝您百岁不封顶!还有很多母亲、父亲,一时说不完了……”
烈南稍微恢复健康后,立刻返回牧场。十一年后,他离开牧场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是看望膝下无儿女的、只能靠饲养一些老、弱畜维持生活的任钦老阿爸和老伴额吉。在寒冷的蒙古包内,两位老人已经烧不起耗费牛粪的铁炉了。看到一位知青来访,他们苍老的脸上有了笑容并恳切地问:“你会砌转炉吗?”
什么?零下30多度的寒冬,烧砖炉?烈南既心酸又无奈,反复试了多次,终于为他们砌了一个砖炉。两位老人急忙为烈南烧茶、做饭,他们还谈到了死后想用天葬,让身体成为雄鹰的美餐……。包外纷纷扬扬地飞起了大雪,烈南起身告辞时,含泪收下了两位老人执意相送的一只羊羔腿……。
宝日格斯台知青之间以及与牧民之间的真情与挚爱,渗透在共同生产、生活的时时刻刻。每当忆及那段时光,一幕幕情形是那么清晰,有如昨日,历历在目。连那些牛儿、羊儿的声声呼唤,都余音未了地撞击着他们的心弦!
&&&&&&&&&&&&&&&&
& 三.春风杨柳万千条
&&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之后,“拨乱反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1978年恢复中断了十二年的高考,堪称第一朵“报春花”。应届中学生参加高考,是在自己生命的坐标系里,延长原有的人生轨迹。但对于1967年插队的知青们,在1978年近30岁时参加高考,简直是在更换坐标系、重建新的人生轨迹啊!在改革开放的潮流里,草原知青们在多个领域留下了他们的浓彩重笔。
李南飞(博客:埂上草,后来是工程师)、唐炬(后来是工程师)、袁相南(博客:老糟,后来是经贸大学教授)、郭文林(袁相南的妻子,硕士)等一批北京知青,在插队长达十一年之后,终于参加了草原上的高考。1978年初冬,恰逢锡盟遭遇特大雪灾,高考之路如同改革历程,充满了艰难险阻:去程五天五夜,回程用了八天,直至最后一批考生回场,竟然历时一个多月!参加高考要冒生命危险,这个匪夷所思的事情,在知青们,却是事实!
其间动用了草原上所有的交通工具:马、马车、爬犁、汽车、胶轮拖拉机、链轨拖拉机……遗憾的是,上述所有工具竟然全都输给了肆虐的风雪与严寒。最终还是靠考生们自己的双脚,走完了艰难的高考之路。
风雪里,艰难地行进着三挂马车,20几个赶往西乌旗考场的考生,正蜷缩在车上,男知青们把皮大衣让给女知青们,遮挡着刺骨的寒风。漫天飞舞的雪花遮掩了一切,既看不见路,也看不到人。考生中几个女生还没有觉察到前途的艰险,仍在车上抓紧时间背诵语文和政治。
马车在厚雪里行进,就如同汽车在松软沙漠里蠕动。马被鞭子驱使,奋力前行;马汗溶解了飞舞的雪花,很快凝结成厚厚的白霜,黑马也变成了白马。
袁相南和李南飞骑着马,一个前面引路,一个断后。车队蹒跚地行进在雪中,越来越艰难。遇到深雪处,全体考生必须下来推车,车速越来越慢,他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离考场还有近二百里路,能赶到吗?十一二年后才有的一次高考机会,千万别错过去呀!对这批时年30岁左右的知青,这次高考,很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上大学的机会啦!
马车在厚雪里行走得实在太困难,车老板们几次三番地想打退堂鼓,但在女生们的苦苦央求以及男生们的坚持下,只好勉强前行。
天黑了,白毛风又起,气温骤降,幸好他们已经来到了有人烟的地方。人困马乏的他们,必须在这里过夜。
这是白音花公社的一个小队,有几间土房和棚圈。队部外面,成圆锥型架放着一些准备做勒勒车辕的木料。最可喜的是,这里有牧民为过冬储备的饲草,以及珍贵的热茶、热饭、热炕头。
第二天,风雪漫天,根本无法出行。还有几天就开考了,他们连三分之一的路还没走完,考生们陷入了困境,用大车改爬犁的动议被再次提出来。
正在此时,令知青们终生不忘的幸运之神出现了!
白音花公社的牧民--素不相识的当地蒙古族老乡,主动地找来,把小队部前的所有木料无偿地送给了知青,而且派出木匠立刻动工打爬犁,以确保他们明早上路。
考生们欢呼雀跃,李南飞却哽咽了,他说,太能体会到这‘雪中送炭’的分量了。即便30年后的今天,一想到那天的情景,他仍然热泪盈眶。草原上缺树,那些木料是牧民费了千辛万苦,才从林场运回来的,那是人家生活的必需品啊!给了知青们,开春之后,牧民们造不了新车,会影响一年的生活。
面对知青们的千恩万谢,老乡的话极其简单:“雪灾年,我们走场必经宝日格斯台牧场,你们的牧民在困难时也援助过我们。”“宝日格斯台牧场的知青好,我们知道你们!”这是蒙古族牧民对宝日格斯台知青一个时期的传颂。
如此人间真情似乎感动了老天爷!第二天,天终于放晴。清晨,知青们告别了乡亲们,乘坐着崭新的爬犁,继续他们的高考之路……
1978年,乌珠穆沁旗的部分知青终于赶上了最后一班车,被大学或研究生院录取了。李南飞(博客:埂上草)在回忆中写道:“30年前,我正担任宝日格斯台牧场学校的代课教师,上午接到北京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方知学校已经开学,我必须火速回北京报到。讲完最后一堂算术课,开始匆忙地办理各种离场手续。
“晚上,我把爱马托付给校长冯启泰,又去场部牧民家,把心爱的马鞍和马具送给了我的蒙族学生。因为实在来不及回罕乌拉分场告别,恳请他们代我转达深深的歉意和对乡亲们最虔诚的祝福!第二天早晨,去赤峰的油罐车司机来学校拉我时,许多学生才知道老师要走。孩子们的泪眼告诉我,他们舍不得我走。我也真想一个个地拥抱他们,但那时的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强忍住内心的激动,默默地摆摆手,向他们告别。直到1997年回访牧场,才了却了几分我的内疚之心。
&“汽车开动了,我终于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十一年啊!宝日格斯台牧场1100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处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父老兄弟,这里的深情厚意,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这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是我们奉献青春和奋斗过的地方呀!”
草原生活磨砺出知青们的坚韧性格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益。在草原上,他们没有虚度过光阴,在紧张的劳动之余,还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尽管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从来没有想到要离开草原,但是功夫终究不负有心人,在改革的洪流中,人到中年的他们,相当一部分得到了专科、学士、硕士、博士等不同程度的学位而最终被评上了高级职称。一小部分知青上了电视和职工进修大学。少数没能上大学的,以努力自学的形式,通过了考试,在自己的工作单位发挥了骨干的作用。正是:十年牧马伴寒窗,一朝学成筑栋梁!
&&&&&&&&&&&&&&&&
故园三十二年前
阔别了草原三十年之后的1997年7月底,几十名当年的知识青年携带家属和子女,完成了三千里寻梦的艰苦跋涉,重返他们朝思暮想的宝日格斯台牧场。
&&那年春夏季节的雨水极少,牧草几乎全都枯萎了。可是就在知青们从北京出发的前几天,宝日格斯台草原上连续下了几天大雨,草原立即生机勃勃,很多牧民们说这是北京知青带来的滋润草原的雨水。
&&在第二故乡,知青们受到了牧民的热情款待。牧民们开着212吉普车、拖拉机、骑着摩托车到双石砬子列队欢迎知青,这使大家想起当年牧民们骑着马在雪地里驰马迎接他们68名北京知青的情景。车队路过“一棵树”时,知青们纷纷下车留念。这棵树是个标志,到了这里,离宝日格斯台牧场苏木乡就只有十里地了。
&&宝日格斯台牧场苏木领导在会议室举办了“欢迎北京知识青年返乡探亲”的宴会。在宴会上,苏木书记尼格木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希望北京知青能再为第二故乡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知青们则用饱含情感的歌声表达他们对草原深深的怀念。接下来的几天,知青们回到各自生活过的嘎查(分场)探望久别的牧民乡亲,牧民和知青们或抱头痛哭,或开怀大笑。牧民们宰杀了肥大的绵羊,用鲜美的手扒肉、奶茶、嚼寇、新鲜的奶豆腐和鲜羊肉汤面条招待了知青们。知青的子女们对从未见过的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极为感兴趣,和父母当初到牧区时一样,他们立即就喜欢上了这些食品。这时牧民已经定居,畜群也都包产到户,改革开放使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大部分牧民家都盖起了砖瓦房,风力发电机、电视、家庭影院、摩托车、吉普车、拖拉机开始普及起来。
&&苏木领导为了欢迎这些北京知青和子女举办了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上进行了传统的摔跤、赛马比赛。在第二故乡的最后一天,知青带着子女来到了69位在草原大火中牺牲了的烈士陵园,悼念战友杜桓昌和那些年轻的兵团战士。子女们在父母悲痛怀念的情绪感染下,也对地下的亡灵表示深深的哀悼。
&&在几天的回乡探亲活动中,知青和子女们纷纷和牧民合影留念,白音温都尔分场的知青和彭斯格阿爸的儿媳妇乌云其木格合影留念。彭斯格阿爸、额吉和儿子拉布登这时都已经过世了,但是阿爸的音容笑貌仍然深深地留在知青的记忆之中,他为白音温都尔分场10个女知青起的“xxx其其格”的名字将会伴随她们终生。
当知青们坐上大轿车离开第二故乡时,苏木的领导和很多牧民再一次驾车来到双石砬子和大家告别,很多牧民远道赶来,不断地往知青们手里塞奶豆腐、黄油、嚼寇和瓷碗,很多牧民流下了惜别的热泪。
&& 知青之间以及知青与牧民的友谊,深深地感动了他们的第二代人。唐炬和余光的女儿、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唐丹娜于日写道:
“我生在80年代,成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因此,我,我们这一代,很难理解您们这一代人的志趣和情操,更难理解您们当年上山下乡的狂热。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当我看到爸爸在知青聚会上的‘十觞亦不醉’时,当我在政协大礼堂看到九百多位知青欢聚一堂,高呼‘无悔当初’时,便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
“在我与许多同龄人的谈话中,我听见他们对父辈的看法,有的说您们耽误了学业、浪费了青春;有的则对您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不可理解。我想,您们这一代的经历确实很坎坷,但正是逆境磨练出一代人才。您们或许没有都实现上大学的夙愿,但您们把文明与开化带到了塞外边疆,把汉族人民的友好带到了少数民族的心中,这不是同样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吗?艰苦的环境磨练出您们坚韧的性格、豁达的心怀、昂扬的斗志,这都是我们这一代所缺乏的。我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一点点挫折,而您们却是寒风中顽强生存的松柏,宠辱不惊。您们之间的友谊呢?30年前如此,30年后亦如此。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地位变了,但纯洁的友谊是不变的,因为那是十年生死与共的结晶。知青,是一代人,更是一代精神,人可以随时间而去,但精神却可光耀后世,传至永恒。……”
&&&&&&&&&&&&&&&&&&&&&&&&&&&&&&&&&&&&&&&&&&&&&&&&&&&&&&&&&&&&&&&&&&&&&&&&&&&&&&
唐丹娜和知青子女们的思想,可以说高出他们的“80后”
同代人一截。几次跟随父母回访草原的过程,使这些年轻人既看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又体验到了牧民们世代生活的艰辛。受到父母辈们的巨大影响,知青子女自问:“在精美的餐桌上,我们还有什么权利挑肥拣瘦?在高档时装店里,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试东、试西?!”
&&&&&&&&&&&&&&&&&&&&&
&&&&&&&&&&&&&&&&&&&&&&&&&
(30年后的1997年7月,知青们携带子女们返回草原)
&&&&&&&&&&&&&&&&
&&&&&&&&&&&&&&&五.泪飞顿作倾盆雨
舍己为人的社会主义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深深地影响了在新中国长大的一代人。当初的一连战士沉痛地追忆着在1972年的草原大火中为了救人而牺牲了的69位战友(摘要):
&“一股旋风刮过,整个西沟顷刻间变成一片火海,战士们全被淹没其中,辨别不清朝哪个方向才能够逃生,徒劳地挣扎着,力竭之后,一个接一个地栽倒在火里。北京知青、副指导员杜恒昌夹着一名女战士,率先冲出了火海,当他把第二名战士救出来时,自己已经遍体鳞伤,但他只是缓了口气,就再次冲进了火海……最后,能辨认出他遗体的唯一证物,是那块已经镶嵌在肉里的烧坏了的英格手表……。排长曹荣芝带领一拨女战士往外冲,赵玉琴倒下了,曹荣芝和敖敦将她拽起来;李瑞琴倒下了,吴淑琴去扶李瑞琴;任凤彩倒下了,云金平又将她扶起;八个女战士相互搀扶,试图冲出去。……死后,她们的遗体仍保持着手拉手的姿势,敖敦的一条傲遍全连的大辫子被紧紧压在自己背下,成了唯一没被大火烧掉的遗物,这条大辫子最终跟随她埋入了烈士陵园……。”
& 回忆起杜恒昌,同连知青、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十三中的特级教师王大堃在《知青通讯》中撰文说,如果要在他们中间找出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非杜恒昌莫属。他的朴实与谦逊美德,他的苦干与实干精神,他的领导才能,他的人格魅力,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极其英勇忘我的表现,永远震撼着大家。假如问问每一位知青:“谁是你们的杰出代表?”他(她)一定会毫不思索地告诉你:“杜恒昌”!
&&&&&&&&&&&&&&&&
另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之后。由养父母培养带大的知青赵磊,为人善良,性格刚毅。他是个干活的好手,还是个优秀的赤脚医生。在草原上,他风霜劳苦,十一年奔波,医学知识广博,可以处理各种病症而且手术灵活有效,深受牧民们的信任和爱戴。赵磊回北京后,于1995年不幸患了肾癌和脑瘤,动了两次大手术还要化疗,至使元气大伤。除了赵磊的两个女儿和侄儿之外,同连知青唐炬、余光夫妇,莫东江、谢丁晓夫妇和黎烈南夫妇,像亲人一样连续几个月,日夜轮流守候在赵磊的病床边。由于赵磊的经济条件不好、手术花费大,莫东江发动收入较好的一连知青蒋代平、王植椿、唐宁等人捐了款。而当二连的刘警政、袁相南、高远、曹燕生等人得知后,也纷纷慷慨为老赵解囊。
2004年,在人民医院手术室里,一次切除恶性脑瘤的手术正在为赵磊进行。时间漫长。疲惫的医生作完手术后,走出来,看见‘病人家属’—一位年近六十的男子正在外面徘徊等候。大夫们对这位男子作了说明与叮嘱,就匆匆离去。这男子点点头,按照大夫的嘱咐,一声不响地守护起病人。他的脸上没有长时间等待所显示的疲劳,只见他轻手轻脚地在病人身边坐下来,小心把被子整理一番,静静地盯住输液瓶……
& 守候在赵磊身边的,是战友唐炬。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赵磊,知道自己没有几天了。时当春节,唐炬说:“到我家过年去吧,我和老余伺候你!”
老赵得知与自己患难多年的唐炬、余光夫妇在自家腾出房间,准备伺候他最后一程时,眼睛放出光彩,但他不以为然地笑了。老赵怎么忍心把老朋友累垮?何况,他的小女儿患有白血病,他要回家,和自己的孩子共度最后的一个团圆节。
临终前,老赵将女儿叫到床边,把手机交给她,说道:“这上面的电话号码,都是我平生的过命朋友,我走后,你有事可找他们……”
泪水涟涟的女儿接过手机,第一个豁然入目的名字,就是唐炬。
赵磊在病魔前的镇定、勇气,与他叱咤草原的风度,如出一辙,令人景仰。在他重病的几个月期间,知青们以各种方式,使他安心。例如,为了安慰病痛中的赵磊,多病的黎烈南一直与赵磊和对诗词。
赵磊日癌症大手术之后,赠诗烈南(很长,摘要):&   &
    玉宇清光玉兔升
    道特花里起笑声
    少年浅尝中秋意
    相聚举杯即温馨
    古今颂遍月园缺
    万般美词皆归月
    余心突发一奇愿
    天国祝福与尔约
烈南日呈老赵(很长,摘要):
 我与君相识
    初在草原上
    虽非骨肉亲
    血型皆豪放
    运厄志更高
    病来情更壮
    人生谁无难
    吾兄树榜样
赵磊日回烈南(摘要):
    人生如梦梦至今
    击缶而歌别样亲
& &&&&&每逢月圆中秋月
     候我天国传佳音
“烈南弟,我说一段俗语:说不完的内蒙事,道不完的内蒙情,乐也内蒙,苦也内蒙,交织出我们一段绚丽的人生篇章,是我们至今在人生道路上跃马扬鞭、奋斗不息的力量源泉之一。这是我们当时赴内蒙的初衷,要珍惜啊!”
& 赵磊日在放疗过程中回烈南:“烈南:放疗的最大反应是头疼和恶心,太折磨人了!但我得充硬汉,挺着,因为你们在看着我啊。”
他并于日回烈南(摘要):
清晨起床品奶茶
  &昨夜入梦美如画
  &遥望草原纵深处
 &白的应是我的马
“烈南:我从小就渴望广交朋友,特别是能交几个过命的朋友,到老了才发现我做到了,我很知足,死可瞑目了。所以我很骄傲满足。”
赵磊于日去世前,回烈南(摘要):
   & 世上只有情难死
    此情早离人世间
    回首遥望秦朋众
    祝福唏嘘声不断
如此催人泪下的诗句,充满了一代人的浩然之气。在病魔的威胁下,赵磊想到的,是生死与共的朋友们,是草原的日日夜夜,是他多病的小女儿,是中国神州飞船的上天,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内心不断发出的:“天国祝福与尔约”、“祝福唏嘘声不断”、“候我天国传佳音”不但显示了他对朋友的无限忠诚,更体现了这位勇士在死亡面前的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就在编辑此文时,获悉唐炬、余光夫妇代表全体宝日格斯台知青,护送赵磊的长女和女婿一行,于日前往宝日格斯台牧场,遵照老赵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他为之奋斗了十一年的、无比留恋的内蒙古大草原。
黎烈南代表全体知青,为此行书写了一篇极其感人的长篇祭文,结尾两行是:
呜呼,老赵仁兄,今日送行,情知孰无生死,无须过度悲伤;无奈多年情谊,萦绕心际,泣涕沾裳。此行归宿,天堂草甸,一身精气,天际徜徉。他日拜访,仰望九霄,吾兄勿忘驾白云一朵,俯瞰下方——亲朋来献,羔酪觥觞!
&&&&&&&&&&&&&&
&&六.人间正道是沧桑
草原知青以及与牧民之间建立起来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使他们终身受益。为了边疆的建设,他们曾经毫无保留地抛洒过汗水、泪水、鲜血、甚至生命。更重要的是,回到北京,在投身于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依然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仅举其中几例。
邬象庞在宝日格斯台出色地工作了10年,离开时已经30岁了,他为边疆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回北京后,邬象庞被分配到北京第一热电厂,历任厂部科员、财务科长、副厂长等职,并在职参加了北京经济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取得大学专科毕业文凭。2000年,邬象庞和其他领导一起,把老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建设了新的北京国华热电厂,同时成立了“国华置业公司”,对腾出来的老厂区15公顷土地进行开发建设。邬象庞被调到国华置业公司任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后任集团公司副总裁。自2003年至2007年,他与国华置业团队一起,建设了北京中心商务区,集5A级写字楼、超豪华酒店、高档商城和国际公寓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华贸中心”。
&尽管知青们不在一个单位了,但他们继续谱写着新的友谊篇章。邬象庞这位前知青领导,仿佛又延续了他的职责。1997年他协力组织了全场知青返回第二故乡宝日格斯台牧场30周年的探亲活动。2007年他在怀柔组织了宝日格斯台知青赴内蒙4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在北京,他出面组织知青的多次聚会,包括新年聚餐、歌咏演唱、郊游、专题纪念活动。自2005年起,他又首倡为白音温都尔年近花甲的知青庆祝60大寿。他的妻子于军(一同赴内蒙的66届北京女三中高三毕业生,2003年1月从北京第五十七中学副校长的岗位上退休)说:“拿出点钱请请大伙,挺好!这些活动使我们之间的友谊长存。”
同伴毕士宏说:“63岁的邬象庞,有人赞他德高望重。诚哉,象庞,然也,象庞。”
在牧场时曾经担任过分厂党支部书记、在社会科学院被评上高级职称的莫东江,至今在知青中仍然发挥着骨干作用。他和知青老伴(兵团时期的副连长)谢丁晓以及刘警政,为那些来京治病的牧民联系住院,并多次组织了知青为患癌症的同伴、患病的牧民、患肿瘤的原分场葛医生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多娇的总计几万元的捐款活动。知青们还一次性为葛医生下岗的弟弟捐款万元,为他买断了工龄,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在牧民们住京手术后的恢复过程中,知青们给牧民们做了家乡的手扒肉,使牧民们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东江还在工作之余,于1995年为知青们办起了《知青通讯》。洋洋几十万字,记录着知青们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东江最大的特点,是他从心底里为知青今天所取得的一点一滴进步而高兴。他家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同伴们正式发表的若干文章和学术著作。一次,在他家闲聊,东江指着其中一本较新的书,带着几分得意的神情对另一名知青说:“这是老沈发表的新作!”
知青沈熙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读了博士,他的专著,被东江的老伴在书店看到后,兴奋地买了一本带回家。
知青之间跨世纪的深情厚谊,达到了肝胆相照、甚至可以把自己辛苦挣的大钱,赠送给比自己更需要的朋友的地步。刘警政记述了他和华侨温善荣之间的一件无价友谊:“老温回北京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大约在1979年,老温同知青妻子及襁褓中的女儿辗转到香港定居。而后,夫妻携手在香港打拼,几经磨难,生活逐渐稳定。
“1990年前后我所在的单位让大家自己找出路,我考虑自己有技术优势,如果有资金就可以独自或联合创业,但是资金从那里来?苦思冥想之后,我想到老温。与老温取得联系后,我把自己的处境和想法和盘托出,老温爽快而明确地答复,容他安排时间来北京详谈。他如约来到北京,老朋友相见,彻夜交谈。他告诉我:带来些款,到北京当天已存入银行。后来我才发现,他准备让我用的款,竟然是他辛辛苦苦打拼赚来的xx万元人民币!我被他为人的诚信与慷慨深深地感动了……。几天后我们又相见,他十分诚恳地表示,款都留下,怎么用你看着办吧。我告诉他,形势发生了变化,饭碗还不至于破碎,暂时不用考虑自谋生路问题,谢绝了他的盛情。钱,没让他留下,但我留下了比金钱更珍贵的情谊,我把这金子般沉甸甸的情码永远放在心里了。”
&&描写以上故事的被知青誉称“人间菩萨”的刘警政(不幸去年过世,知青们照例纷纷慷慨解囊资助他的老伴),当过二连配种站站长,与当地牧民们的关系极为亲密,相处得像是一家人。后来牧民们和牧民们的孩子来北京治病或参观,往往寄宿在刘警政家。牧民胡日勒的孩子因骨膜炎大腿截肢,来京城装假肢,从内蒙来北京先后两次。刘警政的住宅面积和经济条件不宽裕,但他热情地将胡日勒和孩子接到自己家中居住,不但给牧民爷儿俩买菜做饭,还陪他们去医院医治,直到胡日勒的孩子假肢安装完毕,前后用了三个星期。刘警政还发动知青捐款几千元,为其解决了燃眉之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刘警政和另一名知青熊六飞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专长,特意千里迢迢地前往宝日格斯台住了一段时间,对如何快速育肥羊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写了一份具体的饲养方法报告。熊六飞在实验现场亲自操作了120余天,将饲养方法等一系列技术示范给牧民们。
二连的牧民来京城落脚的另一处,是30年后成为首都经贸大学统计学副教授袁相南和知青老伴、获有硕士学位的郭文林家。袁相南家由于相对宽敞一些,经常接待来自二连的牧民,不但供给他们蒙古风味的饮食,还陪同他们参观。2008年,有七位牧民来京办事,与刘警政等知青欢聚一堂。为了不给知青们曾加麻烦,牧民们决定找旅馆住。但刘警政与袁相南商量后,决定仍旧邀请他们住在各自的家里--回城知青们从不怕牧民身上的膻气和把虱子带到家里。牧民们返乡之时,刘警政等人亲自把他们送上汽车,牧民们感动地说:“你们来草原看我们,我们从来都没有送你们这么远的路,你们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
曾在草原为烈南献血的唐宁,回京后不但几次去医院探望赵磊和另一位生病的知青王向光,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到医院与王向光共度春宵,他还不间断地陪伴来京看病和参观的牧民们。插队十一年的李南飞,是个持有两项国家专利的工程师并兼任一个法国驻京公司的技术顾问。2008年,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受邀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大型LED电子显示屏的技术论证,并为排除故障贡献了力量。2009年夏天,他和武兵、熊六飞、袁相南、唐炬、余光,再一次返回草原探望了乡亲们。知青中像孟庆瑞(博客:苍穹长调)那样回城后不要一分钱地一次次帮助朋友盖房修房,像王大堃那样不计报酬地帮助朋友的孩子们补习功课的事例,多得数不胜数。
本文的核心,是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时所指出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宽厚大度,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为重要。是啊,还有什么比人格更重要、更具魅力呢?
今年,是草原大火69位烈士牺牲40周年,也第一批自愿报名去内蒙草原的知青们插队四十五周年。迈入花甲之年,他们的心情,正如过客在他的长诗《梦绕汗山》中所言(摘要):
“遮不住望眼,放不下惦念,换不回如火青春,似水流年。
忘不了绿草如茵、润雨如酥、星空如此灿烂;
忘不了八月飞霜、九月飞雪、匹马飞渡冰原。
& 忘不了牧人的义,奶酒般醇厚;
& 忘不了牧人的情,奶茶样香甜。
剪不断的,是哪一缕乡思;诉不尽的,是心底的依恋……”
纵观草原知青们走过的艰苦历程和凝成的生死友谊,不难理解《周易》之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以及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专家刘占泉(博客:七槐子)对这批知青尊敬久矣之句“狂醉只因触胆气,脱缰曾为逐华年”。知青们的人生境界,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思想教育的成果,更是他们不懈的追求和自已历程的写照。他们的执著、才干,已为业绩所彰显;他们的德行,又为他们四十五年的作为所证实!
&&&&&&&&&&&&&&&&&&&&&&&&&&&&&&&&&&&
&&&&&&&&&&&&纪念草原大火69位战友牺牲四十周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
&&&&&&&&&&&&&&&
(40年后的2007年老知青们重返草原探望牧民们)
&其他的例如陪同来京的牧民和牧民们的子女和孙子辈治病、住院、参观等照片还很多
&全文16000字,修改了二十多次。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的字行书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