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严重的肝损伤吃了两次血吸虫肝损伤药还能继续吃吗

你好,15年前你可能是生活在血吸虫疫区,故仅一次疫水接触史足以感染血吸虫;根据B超显示肝脏有结节状改变,结合曾经驱虫治疗2次,估计体内的血吸虫应是慢慢清除了,如果不放心,还可以进行血吸虫免疫学的检查,如抽血检查血吸虫酶标抗体及间接血凝试验,还可行直肠镜检取肠黏膜细胞做病理切片检查,因CT在诊断肝脏病变的敏感度比B超高,可以考虑做肝胆脾门静脉脾静脉内径的CT扫描,至于是否诊断肝硬化?我个人意见是无需在此方面过于纠结,因为即使是血吸虫肝硬化,它也是建立在虫卵结节损害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虫卵结节存在,仅仅是影像诊断肝硬化,只能说明肝脏在经过漫长的病程过程后出现的正常反应(类似于人体器官衰老)这种情况不必过于担心,建议:1.做个直肠镜检,取直肠上皮组织做化验,了解是否还存在血吸虫的损害

【摘要】:日本血吸虫病造成的病理损伤主要是沉积在肝脏中的血吸虫虫卵形成的肉芽肿反应以及持续慢性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修复过度,进而形成的肝脏纤维化。研究表明,血吸虫感染早期的炎症应答介导了感染急性期虫卵肉芽肿的形成。 吡喹酮作为抗血吸虫药物已经应用了几十年,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少、廉价的特点。除对吸虫、绦虫等蠕虫的杀虫作用外,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吡喹酮可能具有抗炎作用,并可能直接作用于宿主的组织和细胞发挥药效。也有研究者提出吡喹酮也可能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吡喹酮在急性期血吸虫感染模型上,能明显抑制肝脏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基因的表达水平,发挥了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如果安全、廉价的吡喹酮具有抗炎作用,那将可能成为有希望的抗炎药物,应用于其他炎症疾病的治疗中。据此,本研究在刀豆蛋白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炎症模型上,对吡喹酮的抗炎作用进行了评价,为肝脏炎性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试验依据和新的思路。 首先,我们通过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建立刀豆蛋白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设计四个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吡喹酮组、刀豆蛋白A模型组、吡喹酮用药组,并采用以下试验方法,对炎症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HE染色评价肝损伤程度及肝损伤面积大小;收集小鼠血清,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脾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肝脏炎性蛋白表达水平,以探索吡喹酮对刀豆蛋白A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1.肝脏病理切片观察发现,吡喹酮用药组与刀豆蛋白A模型组相比,大部分肝组织接近正常小鼠肝脏水平,肝脏炎性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肝细胞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而刀豆蛋白A模型组肝内呈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计算两组肝脏炎性损伤面积结果显示,吡喹酮用药组肝脏炎性损伤面积显著低于刀豆蛋白A模型组。结果表明,吡喹酮能够显著降低刀豆蛋白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水平。 2.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吡喹酮组ALT和AST含量接近正常对照组,而刀豆蛋白A模型组二者含量非常高,普遍接近6000U/L,吡喹酮用药组二者含量虽高于两组对照组,但是与刀豆蛋白A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表明吡喹酮能有效降低刀豆蛋白A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ALT和AST水平,佐证对豆蛋白A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3.肝脏炎症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吡喹酮用药组小鼠肝脏TNF-α,IFN-γ,CXCL10,CCL3,CCL7,IL-6等炎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刀豆蛋白A模型组,表明吡喹酮能显著降低刀豆蛋白A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炎性因子基因表达水平。 4.肝脏炎性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吡喹酮用药组与刀豆蛋白A模型组相比,小鼠肝脏中致炎性因子IFN-γ和IL-6的表达水平降低。 综上所述,本研究观察了吡喹酮在刀豆蛋白A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中的新作用,初步揭示吡喹酮对炎症应答的调节作用,为以吡喹酮作为抗炎药物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3


陈光贵,廖光生;[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4年03期
陈名刚,华湘津,余长葆,蒋寿柏;[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85年03期
张同延;[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89年02期
但峻,廖光生,李孚全,冯永钦,袁兆国,李明春,陈景华;[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2年05期
张玉琪,杨维金,赵志宏,杨晖,江应安,熊清先;[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1995年04期
罗晓苏;[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6年01期
廖世业;[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0年05期
万子余,张卫国;[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2001年01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吸虫肝损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