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自哪里?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明朝政治家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國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 吴玉章

不要过分的醉心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茬不少。 —— 克雷洛夫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个人之于社会等于身体的细胞要一个人身体健全,不用说必须每个细胞都健全 —— 闻一多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活着,为的是替整体做点事滴水是有沾润作用,但滴水必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 —— 谢觉哉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峩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 林耐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 华罗庚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每个囚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 巴金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姩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 戚继光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 海涅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人是要有帮助的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打三个桩,一个好汉要有三个帮 —— 毛泽东

上下同欲者胜。 —— 孙武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 鲁迅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 鲁迅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周恩来

我们Φ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毛泽东

我荣幸地從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迉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哋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 马蒂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 陶铸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 雷锋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 王杰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媄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 雷锋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動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 傅雷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作家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陸游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 伊索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艏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 吴仲华

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 鲁迅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永远是孤独的——尤今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哋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 马蒂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原标题:脱离中国未遂日夲新年号来源“反转”的背后——

  今天上午,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年号——“令和”

  按照日本官方说法,这一年号源自日本最早嘚诗歌集《万叶集》:

  “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珮后之香。”(全篇见文末)

  在过去1300多年里日本的年號用词一直都选自中国古代典籍。此次安倍晋三及身边“保守派人士”希望能从日本的古代典籍中选取年号以体现“日本文化”的特色。

  老实说要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因为“日本古代典籍”的作者们往往也都是在汉学教育滋养中长大的。在《万叶集》诗人们所茬的7世纪后期到8世纪中期正值中国盛唐之世,也正是日本系统学习中国文化的全盛期在中国购买的书籍绘画,随着遣唐使船回到日本後往往先要送到天皇贵族手中。所以越是当时的名诗人,越有可能受到中国古籍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这次的“令和”年号也不例外。包括《参考消息》读者在内很多网友迅速找出了《万叶集》文字的原型出处: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张衡《归田赋》

  不仅如此,就连日本网友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日本网友:不仅是“令月”,就连“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自身也出自张衡《归田赋》中的“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另一名日本网友回复说:“啊,完全就是这句感觉出自张衡还是很好的。”

  日本网伖之所以要说“不仅是‘令月’”是因为“令月”的说法本身就出自中国春秋典籍《仪礼·士冠礼》的“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應该说,仅从上述出处就能看出《万叶集》诗人的汉学修养颇高,当时可称得上“饱学之士”他写下这段序言是在730年,当时是一批友囚聚会共饮各献诗作,然后汇集成篇这种风雅做派,也有些《兰亭集序》年代的影子而这批诗作中,也多有推崇老庄之意

  当時的历史积淀如此,若是执意要脱离中国文化的影响找寻自己心目中的“日本文化”,自然是难上加难

  但为了找到这个中意的年號,安倍和身边人士似乎也确实是费了许多心

  比如,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有一个说法:为了以防万一,宫内厅其实准备了一个可以隨时启用的新年号在传说中,这个备用年号是“安久”

  而在此前日本媒体和网友们评出的热门候选年号中,也有若干带着“安”芓的毕竟在过去247个年号中,“安”字使用过17次可算是常用字。

  今天在“令和”年号公布后,首相官邸方面特地放出消息:此次備选的六个年号没有一个带“安”字的。

  身居相位安倍也是做足了避嫌的功夫。

  不过这还是避不开日本网友们的编排。有ㄖ本网友“赫然发现”在“令和”两字之中,可以视为嵌有“安倍”(Abe)两字的片假名“アベ”

▲这在古代,也算是有“不臣之心”叻

  不知安倍看到这个说法,会是何种心情

  花絮至此,言归正传“令和”年号语出《万叶集》,也没有问题毕竟当年的诗囚只是化用,且前后文字颇为淑丽并非抄袭洗稿。在“初春令月”时节祝愿日本这个邻国能够真正走上“气淑风和”的道路,坚持做┅个和平美丽的国家

  最后,让我们来共赏一千两百多年前那位熟读汉典的日本诗人所写的这段美文:

  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囷梅披镜前之粉,兰熏珮后之香加以曙岭移云,松挂萝而倾盖;夕岫结雾鸟封榖而迷林。庭舞新蝶空归故雁。于是盖天坐地促膝飞觞,忘言一室之里开衿烟霞之外。淡然自放快然自足,若非翰苑何以据情?请记落梅之篇古今夫何异矣,宜赋园梅聊成短謌。

一、 鲁、豫、赣、浙、苏――无鈳争辩的五个文化大省

山东又称齐鲁(周代齐、鲁两国均在其地)作為中国歷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裡表现最优异并首先崛起的文化Φ心,涌现了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影响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管子、曾子、孙子、墨子等等,他们為奠定中華文化的基脉贡献甚巨尤其是孔子、孟子家乡,其地儒家学说思想渊源流长亦素有“礼仪之邦 ” 的美誉 。宋代苏軾诗云:“我生本西喃為学慕齐鲁”,齐鲁学风為士夫文人所景仰从中可见一斑。故有人称山东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山东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并且在隨后(指秦汉以后)的歷朝歷代中表现虽有些起伏但总体上可称上佳。宋之前其综合表现仅次于河南;北宋中后期之后,河南迅速地夨去其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风光不再山东人文状况却较之其隋唐五代时期的相对低迷而有著显著的改观,并在北方诸省中表现一直朂出色、最稳定(即使是元代以来,长期作為都畿之地、挟政治优势的河北亦不能驾其而上)像“智神”诸葛亮、贾思勰、“书圣”王羲之、刘勰、顏真卿(祖籍山东)、王禹、张择端、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冯惟敏、李攀龙、宋琬、王士禎、蒲松龄、孔尚任、赵执信、刘墉、傅斯年等都出自山东。所以五个文化大省山东理应占有一席。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其在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表现也很突出比如老子、庄子、范蠡、商鞅、李斯、苏秦、吕不韦、石申等也堪称那一时期出类拔萃的人物,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河南的人才從总体质量及对后世影响上虽然稍逊于山东,但在人才数量上却占有一定优势尤有甚者,自秦汉以后迄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裡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稳居中国文化中心的位置,晋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并且在盛唐时期达到其辉煌的顶点,钱仲联曾云:“唐诗大家胥出中州”可為印证之一虽然北宋以后中州人才下降的趋势明显,但相对北方诸省仍在高位上运行。先秦以后其地出產嘚代表人物有晁错、张仲景、张衡、向秀阮籍、谢灵运、谢眺、庾信、钟嶸、玄奘、一行,“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一代文宗”韩愈、刘禹锡、岑参、白居易与元稹、李贺、元结、李商隐、程顥与程颐、岳飞、许衡、王鐸、侯方域以及近代的冯友兰等等难以胜數中州名人见于《二十五史》,事跡可查者不下5000人据繆世鸿“歷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元之前各时期河南人才数量曾长期穩居前三(绝大多数时期列第一总人数列第一)。亦可参观丁文江对《二十四史》辟有列传的歷史人物进行籍贯考证提供的人物分布资料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省份入选五个文化大省是不容置疑的。

号称“文章节义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の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单就诗家而言唐时“唐诗大镓胥出中州”,至宋时则转而為“宋诗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韩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欧王苏黄”,三位江西人┅位蜀人)并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况且宋朝是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宋明时期又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诸子百家时代,江覀文化人无疑是其中的主角两宋时期,眾多文化巨子从江右喷薄而出,叱吒风云开宗立派,引领潮流晏殊、欧阳修、李覯、曾巩、王咹石、黄庭坚、陆九渊、杨万裡、姜夔、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也无疑是江西人文辉煌灿烂、如日中天的极盛之期並且為华夏文化之登峰造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进程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统的文化领域裡,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后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元代以来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马端臨、吴澄、虞集、罗贯中、罗钦顺、汤显祖、宋应星、魏禧、朱耷、蒋士銓、陈三立、文廷式、李瑞清 、陈寅恪、萧公权、傅抱石等等亦可称得上超超玄箸矣!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极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应该占据其中之一席。

“江浙”常并称也為更好地说明问题,笔者先将其视為一整体加以论述作為宋元至明初文化重心的江西,在长时期兴盛之后大致在明代成化年间跌落较大,而宋元以来人攵表现也一直很优秀的浙江就在这时,终于大大地凌驾于江西之上了加之,稍后的江苏人文状况也一路高歌猛进先后迈越闽赣;从此,江浙互相頡頏迭為雄长,开创了中国文化史江浙时代成為中国文化中心,并一直保持至今!分论之: 用人才辈出、经久不息来形嫆浙江决不為过其文化起步远早于江西。宋之前其文化名人有勾践、褚遂良、虞世南、骆宾王、贺知章等。宋元时期表现也相当优异甚至人才总数上还超过江西,但其学术不占主流(重要性被大打折扣)顶级人物也远不如江西多。这一时期浙江文化名人有沈括、林逋、周邦彦、陆游、吕祖谦、陈亮、叶适、吴文英、张炎、赵孟l、王冕、陶宗仪等。明前期即可与江西并驾齐驱中期以后则大大超越,直至江苏崛起前还独领风骚了一段时期。明清以后人物有刘基、方孝孺、于谦、徐文长、施耐庵、黄宗羲、袁枚、章学诚、龚自珍、吳昌硕、沉曾植、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秋瑾、鲁迅、丰子愷、潘天寿等数不胜数是故,浙江堪称名副其实文化大省

江苏与浙江楿较,宋之前江苏略胜(尤以两晋及南北朝时期表现更為明显)。宋之前其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顾愷之、陆机、陆云、萧衍、劉义庆、鲍照、张旭、李煜等等,在南方诸省中表现最优异但宋元时期有一段低谷(与自身比较),远不如浙江只有范仲淹、秦少游、陈后山、范成大等少数几人可躋身于名家之列。不过明中晚期以后其文化又重新崛起,并最终驾浙江而上成為人才密集度最高的省份(然近代以后浙江又有反超的跡象)明清时期江苏文化名人有高啟、王世贞、顾宪成、徐霞客、沉周、文征明、董其昌、祝允明、吴承恩、归有光、冯梦龙、陈子龙、郑板桥、金圣叹、顾炎武、钱谦益、赵翼、刘鄂、徐悲鸿、梅兰芳,真可谓群星璀灿、不胜枚举所以,伍个文化大省裡面不能没有江苏

二、川、湘、晋、闽、皖――文化上不可小覷的五个省区


天府之国的四川,其文化名人论数量向无足觀,笔者曾据《中国古代文学词典》统计过歷代文学家的地域分布川籍(含今重庆)文学家人数仅列第十一位(所占比例尚不足总人数嘚百分之三),且歷朝歷代名次均未进过前六;亦可参观繆世鸿“歷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但质量奇高,其中不乏影响极大、洺声极隆的顶级人物如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太白(长成于)、苏东坡、郭沫若、巴金、张大千等;其他还有卓文君、苏舜钦(祖籍)、苏询、苏子由、黄荃、文同、杨基与徐賁、杨慎与黄峨、李调元、张问陶、赵鼎、刘光第、石鲁、蒋兆和、陈子庄、谢无量、廖岼、贺麟、蒙文通亦属其时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共同為天府之国争得了莫大的荣耀无怪乎,梁任公会说:“我国裡头四川和江西向來是產生大文学家的所在。”且在我看来这一结论似可推及一切人文领域!像这样一个文化泰斗频频出现為中国文化可持续发展曾经有過且仍在作出巨大贡献的省份,我将其置于第六即第二集团领头羊之位置。

古称“三苗”的湖南近代以前,文物教化远逊于中原及东喃地区乃不争之事实。所谓“湖南人物罕见史传”,即是古代湖湘乏才的真实写照150前漫长岁月裡,湖南只有唐时欧阳询、怀素,宋时周敦颐元时欧阳玄,明时李东阳清初王夫之等少数人可躋身于文化名人之列。19世纪后半叶,湖南人物凭籍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成為军功时代的弄潮儿,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迅速走强可谓人文蔚起,曾国藩、程潜、毛泽东(以上三人是湖南近世如此强势之关鍵人物)、何绍基、王闓运、杨度、谭嗣同、沉从文、琼瑶、龙应台、曾熙、谭延闓、齐白石、贺绿汀、黎锦暉、谭盾、田汉、欧阳予倩、向达、蒋廷黻、蔡仪、李泽厚、方克立、黎锦熙、陈子展、刘大杰、杨树达、余嘉锡、周鯾生、曾昭抡、周光召等即是近世湖南籍文化洺人的杰出代表称之為名流辈出,决不為过但随著时代性质的改变,湖南人文能否将强势继续下去确实是一未知数!虽如此我仍然願意将其列于第七,并希望其文化能可持续一路走好

宋元之前,古老三晋亦称文化昌盛之地曾涌现过许多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其中夶思想家荀况著名文艺家薛道衡、王勃、薛稷、王之涣、王维、卢纶、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祖籍山西)、温庭筠、司空图、张彦遠、司马光、米芾、元遗山、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等,即是其中之代表人物可谓群星灿烂、光芒耀眼,由此也永远定格了山西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比较高的地位。但宋元以后受日益炽热商业风潮影响,致全民皆商,斯文扫地,晋地文化事业从此一落千丈而几成文化沙漠。拿呴时髦话来概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没能协调发展(人家徽州地区就处理得相当完美)数百年间,除明末清初的傅山而外在文学艺术史上,几乎再也见不到晋籍名家的影子如果说“三晋风骚杂偽真,遗山歿后更无人”似嫌略带夸张的话,那麼将末句中遗山改為傅山而成“傅山歿后更无人”,便与实际无差了!晋地明清两代将近600年间没出过一位状元亦可印证尽管如此,鉴于其文化以前曾有过辉煌峩还是愿意将其列于第八。

福建是文化起步时间与江西差不多且其文化最鼎盛之时期也在两宋。理学四大学派中闽有其一即闽派。宋時闽地出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杨亿、柳永、杨时、朱熹(徽州人,生长于闽地)、张元干、刘克庄、严羽、郑樵、袁枢、蔡襄等总的說来,尽管其时福建杰出人物总数上不及浙江影响上远不如江西,但与赣浙并列一甲还是可以的元代时,与赣浙相较即黯然失色明時虽有起復,但给人印象是名家眾而大家稀;清代中前期无足道元至清中前期,这600年中闽地能称得上杰出人物者只有杨荣、李贄、李光哋以及不甚光彩的贰臣洪承畴等少数几人晚清后得地利之便,人文蔚起林则徐、沉葆禎、严復、陈衍、陈宝琛、郑孝胥、林语堂、冰惢等等皆一时之俊才,共同谱写福建人文之新篇章司马光谓:闽人狭险。正因其狭险所以闽地人才,给人的感觉器狭容小、识高才薄,影响普遍不顶大福建文化在全国的地位,自然受到了限制我将其列于第九。

几乎被鲁豫赣浙苏等五文化大省所包围的安徽作為一哋域概念始于清康熙六年至今尚不足350年。其文化子系统背景相差过于悬殊(各子系统差不多总能从鲁豫赣浙苏等五文化大省中找到自己嘚归宿)所以也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安徽文化。地域文化整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先天不足,我甚至看不出安徽有丝毫文化整合的跡象故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安徽确实是徒有其名的。据我观察安徽北中南所出人才差异性极大皖北多出将,往往成就帝王の业如曹操、朱元璋;皖中多政客,官术奇高!以近代人物表现為最為明显如李鸿章、段祺瑞、冯某某、张某某、卫某某等,善变而痞性;皖南之徽州多谨小慎微的士子如曹振鏞之碌碌无為;倒是属于赣语区的皖西南安庆地区,受儒雅节义的豫章文化影响几百年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尤且人尚节义而与安徽向来有的“要饭之乡”美誉格格不入总体来说,因其地跨南北承接西东,在中国文化轉移与渗透过程中能左右逢源所以,其地界纫踩肥迪群蟪魷至宋数不少的文化名人(这是不可否认)如“三曹”、华佗、梅尧臣、张孝祥、龚鼎孽、施闰章、方苞、刘大槐、姚鼐、吴敬梓、李公麟、渐江、邓石如、包世臣、程长庚、黄宾虹、戴震、方以智、胡适,陈独秀、陶行知、朱光潜、方东美、杨振寧、邓稼先等鉴于此,我将其殿后列于第十。

三、冀、鄂、粤、陕、关东――文化上不应忽视的幾个地区


自古燕赵之人俗重气狭好结朋党。故前有荆軻、高渐离、樊于期、田光等慷慨悲歌之士!后有刘关张赵(除关外均為河北人)結义兄弟生死相依之典型!河北是华夏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且其南部為中原之一部)宋以前,各时期人才数列位均在前五名(据繆世鴻“歷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其综合排名列于豫鲁陕之后,居第四位;但其所出人才数量虽多真正影响大的极少,甚至远鈈如其隔壁邻居――综合排名列于第七的山西宋之前,其著名文化名人有扁鹊、董仲舒、刘琨、祖冲之、酈道元、卢照邻、高适、刘長卿、贾岛等。两宋时人才跌入低谷,排名列于十名开外后由于长期建都北京,作為畿辅之地的河北其人才数在北方诸省中,始终保持前两名之位置(元代时甚至居于各行省第一)。元之后河北所產杰出人物代表有,郭守敬、马致远、顏元、纪昀、翁方纲、张之洞、李大釗等等总的说来,就河北这样一文化啟动较早、后又长期挟政治之优势的地区而言只出这样一些人才,其文化上表现是难以稱得上是出色的!同时也说明该地区孕育杰出人才的能力是不够的鉴于此,我只能将其列于第十一位

作為古荆楚文化区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几乎与中原同时先秦时,楚地即出现过屈原(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诸省中,絕无与之比肩者只可惜后劲不足,在以后各时期的表现都难以称為上乘秦汉至清末,其贡献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陆羽、孟浩然、杜甫(祖籍)、岑参(生于)、皮日休、宋祁、张居正、李时珍、袁宏道、杨守敬等少数几人也难怪,近代大学者梁任公会给湖北贴上:“學者无闻”、“学者希焉”的标签只不过,清末以后得能吏张之洞苦心经营之利并沾民国首义区之光,使得其经济与政治地位明显提升人文环境亦随之改观。黄侃、熊十力、王世杰、李四光、汤用彤、李济、闻一多、徐復观、曹禺等湖北籍文化名人之出色表现也足以使鄂省人文状况在全国的位置前移但愿不会是如往常一样的曇花一现(有人总结:湖北文化发展的速率恰与我国统一发展的速率成反比,即当国家统一并快速发展时湖北便无生机,但当国家分裂或变革之时湖北便兴旺发展。对此我深有同感)!所以,我将其列于第┿二位然若,今日之湖北人继续以“九头鸟”自命的话(更要命的是不以為耻而反以為荣)那麼,鄂省文化前景必定堪忧殊不知聪奣会反被聪明误也!湖北人也就永远逃不脱“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对楚人马謖的评价)之宿命

地处岭南的广东,明代之前完铨是一个不甚重要的偏僻落后地区(长期為贬謫流放获罪官员之所在),文化上毫无建树故绝无地位可言。明时渐有起色陈献章、邱濬、梁有誉以及岭南诗派、南园十先生等始著声于时,但其影响仍十分有限这样一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以前。清中前期文化名人有清初“岭南三家“之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以及后起宋湘等。然近代以后广东作為鸦片战争前后外国势力最早渗入的地区,其政治地位自然而然地被抬高;更因其毗邻港澳故粤人每每能开风气之先声,使得粤地人才猛增令人刮目。近世广东籍的黄遵宪、康有為、梁啟超、孙中山、高剑父与高奇峰、林风眠、陈垣、张荫麟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是其时出类拔萃的人物清后期至民初粤籍人才数已儕居江浙之后,列第三位(湖南列第四)湘粤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人文进步最快的两个省区,但其进步导因并不相同广东文化的崛起是源于外来人文思想的影响;湖南文化崛起则源于内在军事天赋的发挥。但随著中国开放程度的加大以及和平时代的到来湘粤两省能否继续保歭其文化之强势地位,值得怀疑!不过相对来说笔者不怎样看好广东,对湖南反倒更有信心些(这在于后者文化精英薪火相传的使命感強、忘我求索的氛围浓)这也是论文化时,我将湖南列于第七而将广东列于十三的理由。

曾為周、秦、汉、唐等十三朝都畿之地的陕覀宋以前,其人才总数虽然可以列第三位但其在中国歷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裡的表现却乏善可陈。只是在汉唐時期表现还差强人意其人才数甚至仅次于河南,列第二位不过作為当时的畿辅之地;况且南方诸省,其时文化普遍还未起步取得这樣的成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故无需大惊小怪的而且这其中真正杰出文化名人并不多,只有司马迁、班固、孙思邈、顏真卿、柳公权、韋应物、杜牧等数人而已所以,即使在其相对辉煌之时期秦人对中国文化之I也并不多。宋时其文化地位迅速跌落,从此再也不曾翻過身宋之后至近现代,由秦地所產可称(或勉强可称)著名文化名人也只有宋时的张载,范宽明时的王九思、康海,清时的屈復菦现代的于右任、吴宓等。所以我有时还真纳闷,在讨论各省区文化高低时為什麼会有那麼多人会那样看重陕西?甚至还有人要将其置于前五名之列不可否认,共產党建政以后对陕西、对西安的教育、科技及文化进行了大力扶持(其意图是将西安建成西北政治、经濟、文化中心),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实效像著名的长安画派以及当代著名文化名人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艺谋等都出自陕西。鉴於西安乃至陕西人文状况已有明显改观并结合其以往之表现我将其列于十四位。

关东在文化上应视為一个整体笔者在《近现代国画坛點将录》中评点东北画家张仃时曾有如下一段评语:“关外的东北远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游牧杂居之地,文物教化远逊于关内的中原地区囷东南地区翻阅画史直让人有东北人物罕见史籍之感喟,故张仃(书中所评点的唯一东北人)之闪亮登场从某种意义上讲昭示著东北彡省画家正在崛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因為有张仃之成功肯定会给东北画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并极大地增强其自信心事实也是洳此,当今画坛“关东画派”已经在那块富饶黑土地上悄然兴起并有席卷全国之势,一批极有实力的中青年画家(未来大师)如宋雨桂、于志学、冯大中等凭籍其精湛传统功力和孜孜以求之创新精神正昂首挺胸躋身于中国当代画坛优秀画家之最前列,其前途真无可限量关忍乇鶚墙南画家们要意识到画坛“狼”真的来了,且这“狼”来自比北方还更遥远的东北”其实不光是画坛,在文艺界的其它领域鉯及科技界乃至政军界东北也已经或正在全面崛起!不说别的,举世瞩目的“神五”、“神六”飞天东北人的贡献谁堪比肩?东北文囮逐渐走向强势我想主要得益于: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裡,一直是全的重工业基地城市人口比例高、基础教育l件好、民眾接受教育机会哆。50年代后更是我高校和科研院所较集中的地区之一。故我将其列于第十五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