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主角的母亲 辅佐主角的历史小说 武侠小说母亲的玉镯

以宋、明两朝,或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作历史背景的小说较为多见。

武侠小说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金古了。古龙小说一般没有指明历史背景,金庸则注重借助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作品增色。故以金庸作品为例。

金庸主要武侠小说历史背景如下:

1、《天龙八部》历史背景:北宋

2、《射雕英雄传》历史背景:南宋

3、《神雕侠侣》——历史背景:南宋

4、《倚天屠龙记》历史背景:南宋末—元末明初

5、《侠客行》历史背景:明朝中叶

6、《笑傲江湖》历史背景:明朝

7、《碧血剑》历史背景:明末清初

8、《连城诀》历史背景:清初

9、《鹿鼎记》历史背景:清康熙年间

10、《书剑恩仇录》历史背景:清乾隆年间

11、《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历史背景:清朝乾隆年间

以上来自他人整理,我做了微调。

金庸之外,《英雄志》是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背景的;凤歌的《昆仑》是宋末元初,《灵飞经》是明初“靖难之役”。

武侠游戏我还真没玩过,就算有一般也是以金古的故事为蓝本改编的(耳熟能详的游戏有《天龙八部》、《流星蝴蝶剑》),所以其历史背景也八九不离十。

摘要:“她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经济环境和历史演进的角度,做最严肃的金融学研究,梳理最直白的金融学逻辑,也写下最武侠的金融学故事……使得非经济金融背景出身的读者,也得以轻松理解这些故事中的经济金融要义。”——三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梁稳根

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从日常的微小支付,到大额的房贷、车贷,再到股票和各种理财产品、投资决策……生活中的每个场景几乎都和金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唐涯,在《金钱永不眠:资本世界的暗流涌动和金融逻辑》一书中,梳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奇迹”背后朴实的真相;复盘韩国经济改革,为观察中国改革提供镜面;以白描手法呈现中西方金融发展脉络;剖析万科宝能之争、光大乌龙指、泛亚悲剧等金融大事件;更对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新金融投以热情的关注……

她的书写,不仅使得一贯高冷的金融学变得有温度,更可触发相关管理者思考:金融监管如何才能管到点子上。


?藏在体内的东西,噌噌地往外冒

上观新闻:三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梁稳根在推荐序中这样描述你:

“她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经济环境和历史演进的角度,做最严肃的金融学研究,梳理最直白的金融学逻辑,也写下最武侠的金融学故事……

使得非经济金融背景出身的读者,也得以轻松理解这些故事中的经济金融要义。”

您为什么要写作《金钱永不眠》这样一本金融学的“科普读物”?

唐涯:2010年我学成回国,一开始埋首做理论研究,但生活中常有一些朋友来问我现实问题。

比如,我的博士论文是研究羊群效应的,他们就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其实,我们此刻坐在这里聊天,楼下为网红青团排的长队,就是一种羊群效应。

人类有从众心理,我的论文就是研究这种从众心理在股票市场上的反映,对股票价格、交易行为造成的影响。

有一阵子,即使我人在国外,也能从和家人的通话中,感受到国内A股市场的滚滚热浪。几乎所有人冲进股市,推高股价,羊群效应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但泡沫总是要破灭的,股价总是要下来的,所以,中国的股价忽高忽低,市场波动率是美国的两倍。

但美国股市也不是生来就是理性的,在上世纪初,就曾很疯狂。

怎么避免陷入疯狂?人家走过的路,有无可借鉴之处?

太阳底下无新事。我想把我知道的、总结的一些东西,用大白话讲给大伙儿听。

于是,在朋友们的撺掇下,开始为媒体撰写专栏。

上观新闻:作为财经专栏作家,您是从2013年8月开始进入公众视野的,还记得当时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吗? 

唐涯:是写光大“乌龙指”事件的。

当时大家都在热议这个事,有人把矛头对准量化交易本身。

我觉得这个趋势很不妙,就同后来2015年A股股灾很多人怪罪“股指期货”类似,我想和大家说,金融工具本身是中性的,我们得注意事件背后的机制。

“乌龙指”不是一个单列的事件,而和整个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制度设计有关。

这篇文章当时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我们从小学经济知识,总听到前辈说经济是“经世济民”的,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这个词没感觉。

但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原来自己多年在象牙塔里所受的学术训练,是可以跟这个时代紧密相关的。

这种与历史交互的参与感让我激动,从此一发不可收。

后来觉得写专栏还不过瘾,就在2015年9月上线了个人自媒体——“香帅的金融江湖”微信公众号。

上观新闻:当时公众号上发布的第一篇文章《客途秋恨:极简香港经济史》,此次也收入了书中。

这篇文章曾在数天之内,为您这个全新的公众号圈来5万多粉丝,这种以金融为底子,糅入了历史、音乐、文学、影视等的写法,是为吸粉而刻意为之的吗? 

唐涯:应该说是我的本性流露吧。

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小时候,我一放暑假就去香港,香港的音乐、文学、电影乃至生活方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个人烙印,写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印记带进去了。

做学术研究,有严格的范式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对于纵向的深度有近乎苛刻的要求;写专栏、做公众号则不同,需要全视野,需要在横向的广度上有延伸,同时要兼顾逻辑上的美感,一定要用有趣、浅显的语言说清问题。

我从小不是循规蹈矩的学生,喜欢历史、武侠小说,玩摇滚乐,这些特质不会、也不能在学术论文里表现出来,但写专栏、写公众号时,这些隐藏在体内的东西就噌噌地往外冒了。


?在讲故事的时候,读者提供逻辑框架

上观新闻:这本书的结构是怎样的?

唐涯:全书分三部分内容。

第一卷,我将之命名为“借历史的酒,浇我们自己的块垒”。

在其中的《百姓日用即道:中国改革中的世俗理性》一文中我谈到,以史为鉴,就必须溯源而上,追究湮没在历史细节中的关键。

如果能暂时抛开人类自身对历史和精英的天生迷恋,认真地审视刚发生过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从1978年开始的这一段历程,其实并不是一个宏大雄伟的叙事篇章,而是一个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渐进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被坚持却没有得到明白阐述的原则,即整个国家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努力向“世俗理性”靠拢。

上观新闻:如何理解“世俗理性”?

唐涯:我用其他方式来表述,也许更容易被理解。在延安时期,它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1978年年初,它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香港问题上,它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前后表述不同,但内核是一致的。

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承认认知局限。这对于在权力架构上层的领导者来说,是不容易的。他的“黑猫白猫”论,他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对这种认知的生动描述。

说到底,政府就应该支持和保护好改革的外部环境,疏导和引导自发的改进措施,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政策立法。

上观新闻:另外两卷呢?

唐涯:第二卷“金融市场之乱花渐欲迷人眼”,讲的是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与事件。

比如“泛亚”悲剧背后的“错乱之手”,二胎、生育率和房价之间的关系,万科宝能之争凸显出的“代理人”问题等,主要是我对热点事件的解读。

在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我把许多金融学知识融在里头,希望这样能为读者提供一个逻辑框架,在逻辑框架下去分析事情,不会出大错。

第三卷就聊聊“金融学那点事儿”。自1952年现代金融学建立以来,有数位经济学家获诺贝尔奖,我把他们最具突破性的、最经典的理论,用文学的、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希望展现出现代金融学大厦的全貌来。


?从人出发,最后还是回归到人

上观新闻:这样的书写,是否也能带给您某种反哺?

唐涯:既要保持学术的深度,又要尽量通俗地表达,这对我是种考验,但也让我回头对理论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我毕业前回国找工作,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面试,按惯例,最后要和院长面谈。

时任院长张维迎老师和我聊到山东钢铁和日照钢铁重组一案,张老师沉吟片刻,看着墙上的钟说:“历史是个钟摆,你若要亲历历史,就回来。隔远了,总是雾里看花。”

为了这一句“亲历历史”,我毫不犹豫地回来了。而现在做这些金融学的普及工作,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亲历。

上观新闻:一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复杂的重大经济金融问题,当热点出现时,我们需要理性声音。您笔下的金融与经济,不仅有温度,更有态度。

唐涯:金融不是枯燥的数字,它是柴米油盐,也是人性善恶。

从古至今,我们都没有离开过金融,养儿防老、恋爱婚姻,其实都是一种隐性金融。

在我看来,金融就是生活,就是帮助我们处理跨期的不确定性。

就像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教授在跋里面说的,我感兴趣的、所写的,不是赚钱的秘籍,而是尽力和读者沟通金融背后的逻辑。

在生活中,我常常会有一种无力感,以前的同学朋友,常常会拿着年化利率高达30%的产品来问我,能不能投?说谁谁投了,赚飞了。我的学生也告诉我,老家人怎么被骗去一辈子的血汗钱。

金融工具越发达,金融市场层次越丰富,对金融市场来说是好事,但对骗子来说,可利用的工具也多了。一些次级债产品,设计得非常复杂,连我这样的专业人士都没有耐心看,都有上当的可能。

我的同学朋友,都受过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如果他们都和现代金融有这么大的鸿沟,那我们这些搞金融研究的,真应该多做些普及工作。

上观新闻:近年来,新金融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您怎么看待金融未来的发展?

唐涯:我很快将在喜马拉雅电台上推出一档音频节目,用一年时间,讲清楚金融的本质、基本概念和历史演化,以及对未来金融发展趋势的分析,等于是一个简明通俗版的现代金融通识课程。

现在大家都在谈金融科技,科技会不会改变金融?我认为,未来做金融的方式、方法一定会变。

原来的金融以企业为中心,这是和工业时代的规模化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随着商业模式到达个人的成本越来越低,现在的商业模式越来越以个人为中心,定制消费日益成为消费主流。

金融是为商业服务的,商业模式变了,金融一定会跟着变。

但科技不能改变金融的本质。金融的本质不是钱,是人。2013年诺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在他的经典著作《金融与好的社会》中就提出,金融是为了解决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痛点。

我相信,从人出发的金融,最后还是会回归到人,而技术手段提供了这种可能。


麦吉尔大学(加拿大)金融学博士学位,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经济学硕士,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钱永不眠:资本世界的暗流涌动和金融逻辑》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是2005年远流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叶洪生,林保淳。

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海内外从未出版过、资料最丰富、内容最翔实的武侠小说参考书。它是台湾近半个世纪武侠作家、作品的缩影。举凡1950年以来台湾知名武侠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皆有重点式评述。不但可做为一般读者分辨真伪、优劣武侠小说的指南,更可提供学者专家做为参考研究之用。通过这部武侠史,任何人都能轻松地掌握台湾武侠小说界主流、作家生平、作品特色、影响大小,及其「争雄武林」的来龙去脉。凡是想要了解台湾武侠小说发展概况者,都可在这部书里得到解答。

本书共约三十万字,收入50张珍贵的原刊本封面书影,并附录台湾武侠小说总目,达3000多种,便於读者查考。

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作者介绍

安徽庐江人,一九四八年生於南京;台湾淡江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时报》主编、《联合报》大陆研究室主任、副总编辑、主笔等职,为知名武侠小说评论家。一生云淡风清,自号「南天一叶」,追求的人生目标是做个超然物外的「武侠太史公」,为中国独树一帜的通俗文学奇葩--武侠小说正本清源,去芜存菁,打通奇经八脉!

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现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师事吴宏一,钻研明清文学及思想,於古典说部格外留意,後扩及当代通俗小说,以武侠小说为研究基点,蒐遗访佚,拟纲编目,不遗馀力,为国内大学开辟武侠小说课程第一人,拥有专属武侠小说研究室及网站:「中华武侠文学网」。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侠小说母亲的玉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