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黄曲霉图片吗?

黄曲霉,真的是那么可怕吗?并不是所有发黄的霉菌都是黄曲霉!
“一次性筷子不干净,爱长霉菌,有致癌物”,
“大米变黄,是感染霉菌,快丢掉,吃了致癌”,
“花生容易长霉,吃了对身体不好”……
在关注食品安全的当下,经常会有人谈霉色变。
那霉到底是什么鬼?
9月30日,湖北省疾控中心卫检所副研究员闻胜进行了生动有趣解答。
  食物放久了难免会发生霉变,这主要是霉菌的“功劳”。
闻胜介绍,这些霉菌有黄曲霉,黑曲霉、米曲霉,
其中有有益霉菌如酿造用的红曲霉、米曲霉等;
有没什么毒害作用的纯粹导致食物腐烂的黑根霉;
也有可能会产生毒素的黄曲霉、赭曲霉、寄生曲霉等。
  对于公众最关心的肝癌的重要诱导物——黄曲霉毒素,
闻胜解释,其实黄曲霉毒素是这些霉菌的次生代谢物,
有的能产生黄曲霉毒素,有的没有产毒基因,当然不产生毒素。
所以黄曲霉不一定会有黄曲霉毒素。
  产毒霉菌最喜欢哪些“食物”呢?
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对黄曲霉等产毒霉菌的敏感性不同,花生对其敏感度最高。
除此还有玉米、稻米等粮油产品,也有开心果、榛子等坚果类食品,
以及辣椒、八角等调味品,都有可能被黄曲霉毒素污染。
  “霉菌孢子在空气中到处都是,但是不一定产毒,产毒也要‘天时地利人和’,温度、湿度、水分、营养一个不能少。”
闻胜笑着说,曲霉毒素就跟紫外线一样,是我们生活中天然存在、避免不了的危险分子。
虽然它天然存在、避免不了,但把剂量降下来,也就减少黄曲霉毒素的致癌风险。
这个剂量含接触量和接触时间两方面,即接触量越少,时间越短,致癌风险也就越小。
  闻胜建议,从接触量的角度来看,要减少霉变粮油、坚果、调味剂的摄入。
购买时尽量选择小包装,尽量不要放太久,平时存放粮油等食品时保持低温、通风、干燥。
从接触时间的角度来看,偶尔吃到有霉变味道的坚果,尤其是花生,可以马上吐掉并漱口。
减少产毒霉菌最喜欢的花生的食用频率,因为花生即便没有发生霉变,也可能含有黄曲霉毒素。
此外,日常多吃点绿叶菜,据流行病学和代谢学方面的研究发现,绿叶菜可阻碍肠道对黄曲霉毒素的吸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什么是黄曲霉毒素?让你看看长什么样子
每当有媒体报道跟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食品(例如花生油、牛奶、婴幼儿奶粉等)被检出黄曲霉毒素含量不合格,通常都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继而相关的问题自然呈现,什么是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哪里?它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英文简写AF)是一种有强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霉菌在霉变的谷物中产生,如花生、玉米、大米、豆类等。特曲霉也能产生较少量的黄曲霉毒素。
目前,已经分离鉴定出十几种黄曲霉毒素,包括B1、B2、G1、G2、M1、M2等毒素和毒醇。由于不同化合物的形成条件不同,所以来源分布和毒性也不同。其中G1及G2仅由寄生曲霉产生;M1和M2最早在饲喂霉烂谷粒的奶牛所产牛奶中发现。但是黄曲霉毒素M1和M2不是霉菌直接产生的,而是含有黄曲霉毒素B1和B2的饲料被奶牛吃了之后,分别有一小部分会转化成M1和M2进入牛奶中。这就是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黄曲霉及寄生曲霉均可产生。而容易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食品包括玉米、花生仁制品、大米;食用油(如香油、菜籽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其他粮食(如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腐乳制品),淀粉类制品(糕点、饼干、面包、裱花蛋糕);乳及其制品(消毒牛奶、新鲜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炼乳,甜炼乳、奶油、黄油)以及新鲜猪组织(肝、肾血,瘦肉)等。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
黄曲霉毒素属于剧毒物质,其毒性超过眼镜蛇和金环蛇的毒汁等,比氰化钾毒性高100倍以上,比砒霜大68倍。它也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作用最强。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紧张了,黄曲霉毒素毒性这么强,还会致癌,主要影响什么脏器呢?
黄曲霉毒素一旦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中的量较其他组织器官为高,说明肝脏受黄曲霉毒素的影响最大。肾脏、脾脏和肾上腺也可检出,但肌肉中一般不能检出。既然黄曲霉毒素主要在肝脏内代谢,那么其危害性主要在于对肝脏组织的破坏。当短期内大量摄入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导致肝脏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长期少量摄入时,可造成肝脏出现慢性损伤,如肝实质细胞变性、肝硬化等。黄曲霉毒素可诱发多种癌,特别是肝癌,另外还可诱发胃癌、肾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
另一方面,从黄曲霉毒素十分耐热,在一般烹调及加工的温度下很难被破坏,加热至280℃才会开始发生裂解。因此,为了避免黄曲霉毒素危害健康,最关键的措施在于保证饮食的安全。然而真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要预防粮油食品百分之百不被污染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世界各国的权威机构只能设定一个“最高允许量”,只要不超过那个标准,危害就小到可以忽略了。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你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 请开启后刷新浏览器获得更好的体验!
内容来源:红网问答
世界公认的在食品中可产生的三大致癌物质是黄曲霉毒素、苯并芘和亚硝胺,其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主要存在于哪些食物中?
内容来源:红网问答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黄曲霉毒素进入机体后,在肝脏中的量较其他组织器官为高,说明肝脏可能受黄曲霉毒素的影响最大。肾脏、脾脏和肾上腺也可检出,肌肉中一般不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一次摄入后约1周即经呼吸、尿、粪等将大部分排出,所以会诱发肝癌、胃癌、肠癌。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在水中的溶解范围为10毫克/升~20毫克/升,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易被碱或强氧化剂破坏;进入人体后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在肝脏、肾脏,少部分分布在血液、肌肉、脂肪组织中,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为羟基化作用、去甲基作用和环氧化作用。
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是一种剧毒物和强致癌物质,为迄今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黄曲霉素为有荧光的毒素,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生蓝紫色、绿色的闪闪荧光。目前,化学结构已确定B1、B2、G1、G2等10多种。产生黄曲霉素主要菌种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此外还有曲霉、青霉、根霉等。黄曲霉素分布范围很广,凡是受到能产生黄曲霉素霉菌污染的粮食、食品和饲料都可能存在黄曲霉素。如被人和动物食用,就会造成黄曲霉素中毒。黄曲霉素B1和G1,可诱发肝癌和皮下肉瘤。黄曲霉素对动物的肝、肾、大脑和神经系统等均会引起病变。据报道,黄曲霉素含量在1微克/公斤可诱发癌症。1微克/公斤黄曲霉素含量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被黄曲霉素污染过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例如黄曲霉污染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为常见,在干果类食品如胡桃、杏仁、榛子、干辣椒中,在动物性食品如肝、咸鱼中以及在奶和奶制品中也曾发现过黄曲霉素。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
浏览: 113985
关注: 3 人1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曲霉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