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坚复相收兵”中“相”如何焦先生解释久休复出生肖?

&p&一开始看这张照片里的叙利亚外交官如同斗败的公鸡,英雄气短。&/p&&p&后来觉得自己错了。&/p&&p&他在忧伤,在难过,在哀叹?&/p&&p&错了,他只不过是在战斗的间隙放空自己而已。&/p&&p&因为他根本没有闲工夫难过,也深知自己没资格难过。&/p&&p&他现在也是身处战场,而且是在抗击比穷凶极恶的叛军更阴险奸诈的幕后黑手。作为外交官,他太清楚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了,他不指望唇枪舌剑的讨论会有什么用,说话没人听,不重要,重要的是说出来,说给自己听,说给友邦听,说给国内浴血奋战的将士们听。&/p&&p&全国一统在望,不管是在哪个战场上,叙利亚的战士们都没有悲伤的时间。&/p&&p&国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棋盘,各路牛鬼蛇神轮番登场,他们能做的就是继续战斗,为了让孩子能够上学,让自己的国家不至于被彻底撕裂。&/p&&p&阿萨德的政权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优选。&/p&&p&跟百年前的巴黎和会有相似之处:强国压迫弱国,堂堂外交官据理力争的发言在他国眼中不过如同蚊蝇嗡叫。宰割你,与你何干?&/p&&p&又有不像之处:叙利亚是一个真正的小国,它不似中国拥有令人敬畏的体量和潜力,如今叙利亚的身后还有两个大国在或明或暗的援助。&/p&&p&苦难是一个国家的试金石,叙利亚的战士们想必也已经参透了这个道理,否则不会涌现出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p&&p&至于英美法这些白皮鬼佬,国人是再熟悉不过他们的嘴脸:打着“文明”“进步”的幌子,包装自己,贬低他人,以行掠夺之举,这是他们的惯用伎俩。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眼瞎的国家有不少,中国不是。&/p&&p&叙利亚的现状更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大韩帝国,为了避免被日本吞并的命运,派出密使李儁前往海牙呼吁国际声援,但最终被无视。&/p&&p&据说李儁最终自杀殉国,刚烈至极,以此来发出小国的最后呐喊。&/p&&p&今日的叙利亚还大有可为,也许有一天,叙利亚的学生们会在课本中看到贾法里的照片,他们看到的不是懊恼愤怒的外交官,而是在休息并准备再次战斗的战士。正是因为这些战斗在各个战场的勇士,他们得以再造国家。&/p&
一开始看这张照片里的叙利亚外交官如同斗败的公鸡,英雄气短。后来觉得自己错了。他在忧伤,在难过,在哀叹?错了,他只不过是在战斗的间隙放空自己而已。因为他根本没有闲工夫难过,也深知自己没资格难过。他现在也是身处战场,而且是在抗击比穷凶极恶的叛…
&p&题主这个问题是2014年提的,现在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埃及人修金字塔时,中国人在做什么?中国考古的进展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p&&p&古埃及文明始于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的金子塔作为法老的坟墓,修建于大约公元前年。&/p&&p&以前,大家认为中华文明应该从公元前1600多年的商代算起,埃及人修金字塔的时候,中国还处于黄帝的传说时期,没有考古实物做支撑。&/p&&p&但是,在2007年,中国考古发现了良渚古城。良渚古城建于公元前3300年,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存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良渚文明是与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同时代诞生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89d8c0bf54b22b420d042c0270b8dce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90& data-rawheight=&7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89d8c0bf54b22b420d042c0270b8dce1_r.jpg&&&/figure&&p&古埃及人修金字塔的时候,中国人建造了良渚古城及外围的水利系统。&/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5a0ab290e4bd5d550adea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90& data-rawheight=&7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5a0ab290e4bd5d550adeac_r.jpg&&&/figure&&p&良渚古城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是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外有机组成部分。良渚人住的地方,在太湖平原,海拔只有2米多高,降雨季节很容易形成山洪,洪水一来,房子就容易淹掉,所以,良渚人为了保护自己,必须建水坝,堵住洪水。&/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4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fe_r.jpg&&&/figure&&p&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ecb5b3afbb81cda3b663104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图为第7段水坝——老虎岭坝体航拍图。由此可见,水坝系统工程量巨大,没有强大实力和组织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p&&p&玉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良渚文明除了修水坝,也创造了灿烂的玉文化。&/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fe99c3b862d114c5b82a78ca55418c8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90& data-rawheight=&8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fe99c3b862d114c5b82a78ca55418c86_r.jpg&&&/figure&&p&图为良渚古城出土的玉琮,有一期的《国家宝藏》里有这件文物。玉琮在商周还常见,在战国两汉以后,就很少见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aa529eacf3aaddaf720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90& data-rawheight=&14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aa529eacf3aaddaf7209_r.jpg&&&/figure&&p&图为良渚墓葬中的玉璧。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大家戴的平安扣就是脱胎于玉璧。&/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071f12b2c9c764ef6af0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65& data-rawheight=&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5&&&/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73d78be676dd846ff2fd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90& data-rawheight=&7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c73d78be676dd846ff2fd6_r.jpg&&&/figure&&p&图为良渚文明的玉钺。&/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fe8b60bb3ae63cb575ac229d528d29a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p&图为良渚石钺上的刻画符号,具有早期文字的特征。&/p&&p&玉钺在殷商至周王朝时代仍然沿用。下图为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钺。&/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ed11a7f3d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1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figure&&p&下图为良渚的龙首玉镯&/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c5df0f84afff571b6c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40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
题主这个问题是2014年提的,现在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埃及人修金字塔时,中国人在做什么?中国考古的进展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古埃及文明始于约公元前3100年,埃及的金子塔作为法老的坟墓,修建于大约公元前年。以前,大家认为中华文明应该从公…
&p&说着说着,问题似乎已经变成了“分裂与统一,哪个更好”,几个答案下面还出现了争辩。其实,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曾经的欧洲人和中国人也许会&b&相互羡慕对方的统一&/b&。你可能要问:欧洲啥时候统一了?他们不是几世纪征战不休吗?是的,欧洲&b&政治上更分裂&/b&,但欧洲&b&经济上更统一&/b&。&/p&&p&&br&&/p&&p&政治分裂和经济统一是什么关系呢?Cox有一篇很好的研究,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叫“&b&商路内部的分裂&/b&”,一个叫“&b&商路之间的分裂&/b&”。让我为这两个概念各举一个例子。前者是类似13世纪莱茵河的情况:每一家有点势力的都要设卡收费。清代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清水江是木材流动的要道。旁边每家寨子都要争着“当江”,收买路钱。商路内部分裂时,过路商贾要付出更高的代价。&/p&&p&&br&&/p&&p&什么是“商路之间的分裂”呢?和前者不同,现在商人有好几条商路可以选,控制每条商路的都是不同的政权。同样是13世纪的例子:本来,欧洲当时最兴盛的是香槟集市。但是,萨沃伊伯爵和法国君主把持了去香槟的必经之路,提高关税。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不掏这个钱,走海路去布鲁日做生意去了。等萨沃伊伯爵再降价,没有用。海路畅通,香槟集市慢慢也就衰落下去了。&/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763ecca8ebb1f7a60af0cba1_b.jpg& data-rawwidth=&1226&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26&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763ecca8ebb1f7a60af0cba1_r.jpg&&&/figure&&p&表1 西欧、东欧、北非和中东、东亚和南亚各时期,城市增长率对城市增长潜力[1]回归的系数。这一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市场整合程度较高。由上表可以读出:&b&无论是西欧还是东欧,1200之前市场没能实现高度整合;年,西欧、东欧、东亚都有一定程度的市场整合,但欧洲更胜一筹&/b&。表格来自Cox 2017年的研究&/p&&p&&br&&/p&&p&比较这两个概念,我们容易得出的第一印象是:“商路内分裂”坏,“商路之间分裂”好。前者雁过拔毛,等到提供公共品时,又相互推诿;后者的话,商人可以用脚投票。后一种情况,市场会发育得更好——不同商路上的政权相互竞争。但是,这没有办法解释我们在表1中看到的现象:&b&600-1200年时,无论亚欧,市场整合程度都较低;年,欧洲才在这方面取得优势&/b&。&/p&&p&&br&&/p&&p&所以,&b&仅仅有分裂是不够的&/b&。如果分裂本身就足以催生统一的市场,那欧洲这些城市的增长潜力,早在1200年以前就该充分兑现了。为什么会在1200年这里出现一个节点?自治城市的出现和议会的诞生是关键。即使欧洲各分裂的政权争相招徕商人,如果权力不受制约,商业也很难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王公贵族总是有些“不时之需”的。不薅商人的羊毛,难道还真的掏自己的钱吗?&/p&&p&&br&&/p&&p&&b&政治分裂是促进市场统一的因素之一,但防止专断掠夺的制度安排也很重要&/b&。实际上,为什么自治城市和议会在这个时候兴盛?原因之一就是反抗横征暴敛[2]。各地都由专断的君主统治时,商人无论怎么选,产权都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城市和议会就像“鲶鱼”,本身保护产权,不肆意加税。邻近的君主也必须因此作出改变——否则,他/她的财源就都跑到别的地方去了。&/p&&p&&br&&/p&&p&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制度就能够防止掠夺?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b&可置信承诺&/b&:如果统治者的权力不受制约,那他/她的承诺都是不可信的。因为,没有人能监督统治者履约。守诺翻脸,存乎一心之间;二是&b&利益相关&/b&:以自治城市为例,决策团体内部本身就有不少商人。即使参与决策的城市居民自己不做生意,他/她维生的行当也系于商贸的繁荣。他们自然不会杀鸡取卵[3]。&/p&&p&&br&&/p&&p&因此,相比于中国或者奥斯曼帝国,欧洲各国监管的能力更弱——中国可以搞海禁,令“片板不许入海”;奥斯曼的苏丹可以对商品实施全面限价;而在欧洲,哪怕是英国内部,各地都没法实施统一的税率。按Masschaele的说法:“如果商人觉得哪个地方的税太高,或者征收太过专断,他们就用脚投票。”“英国各地的税率很低,一般还不到商品价格的1%。”这是竞争的结果。&/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d50ef30658b79_b.jpg& data-rawwidth=&1240& data-rawheight=&8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d50ef30658b79_r.jpg&&&/figure&&p&图1 西欧和伊斯兰,市场整合程度的“大分流”。&/p&&p&&br&&/p&&p&实际上,随着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政府甚至会主动拒绝商人加强监管的要求。比方说,16世纪中叶,安特卫普有个很出名的海事保险经纪人叫Juan Henriquez。他和其他商人上书,要求政府专门成立部门,把保险中介市场组织起来。政府拒绝了,原因有两点:一方面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如果当地真的对保险行业施加严厉的监管,经营者就都跑到意大利去了。&/p&&p&&br&&/p&&p&因此,政治分裂和制度安排相结合,促进了欧洲的市场整合&b&。分裂的政治催生了统一的市场&/b&。此外,Cox还发现了两点现象:首先,不是所有议会都能促进市场整合。只有那些&b&掌握了征税权&/b&的议会,才会导致周边地区市场整合程度的上升;其次,市场整合程度越好,年间&b&经济发展的速度&/b&就越快。无论是控制初始水平、战争频率,还是只用大城市数据,这一点都成立。&/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e794f3cedf6b1e7d80689e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2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e794f3cedf6b1e7d80689e_r.jpg&&&/figure&&p&表2 16-20世纪,欧洲各主要势力交战的数量、平均持续时间,以及每个世纪中处于战争状态的时间长度。总体上看,中国比欧洲要更安定。表格来自Tilly,详尽分析可见Voigtl?nder和Voth 2013年的研究&/p&&p&&br&&/p&&p&如果在这里就结束,这个答案不完整——开头说的相互羡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通常有个心理:别人家的东西总是要好一点点的。对中国来说,近代之前经济增长的停滞是大问题。所谓“落后都要挨打”“大分流”一类的概念,都和这个有关;对欧洲来说,分裂加上商贸繁荣,接踵而来的频繁战乱和瘟疫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是繁荣和发展,还是安全和稳定,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想法。&/p&&p&&br&&/p&&p&此外,预先回复四个可能的质疑:首先,强调分裂和制度的后果,不代表忽视其它因素的作用。诸如欧洲婚姻模式一类的因素,都有可能也在起作用,和这里的结论不矛盾;其次,大家可能质疑:欧洲为什么会分裂?为什么会形成防止掠夺的制度?问题可以无限往前推,回答到目前这个层面,也许是最适合回答问题的。此外,分裂确实可能促进制度演变,但这一点仍有待研究。&/p&&p&&br&&/p&&p&再次,即使政治统一和经济统一之间存在取舍,但二者真的不能兼得吗?如果把考察时间段限于近代之前,从现有的数据看,二者很难兼得。无论是中国还是奥斯曼帝国,市场整合程度相比欧洲都不能算高。近年来有关于“县域竞争”“增长锦标赛”一类的讨论,也许是统一二者的一条出路。不过,关于这些观点的争议仍然很多,我们也不清楚这些理论是否在很长的时间段内仍然有效。&/p&&p&&br&&/p&&p&最后,欧洲的分裂促进了经济增长,不代表分裂就是好的,更不代表应该分裂。一方面,分裂有其它代价,比如战争。这个代价应该有很多人不愿意承受;另一方面,分裂不是总能促进经济发展。缺乏监管可能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分裂也会导致区域内公共品供给不足。现代经济,政府和市场交织,分裂的代价也许比以前大得多。总之,对历史的分析应用到当代时,应该注意其它条件。&/p&&p&&br&&/p&&p&[1] 城市增长潜力的严格定义是 &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UP_%7Bjt%7D%3D%5Csum_%7Bi%5Cne+j%7D+%5Cfrac%7Bpop_%7Bit%7D%7D%7BD_%7Bij%7D%7D& alt=&UP_{jt}=\sum_{i\ne j} \frac{pop_{it}}{D_{ij}}& eeimg=&1&&。等式左边是第&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j& alt=&j& eeimg=&1&&个城市在时间&img src=&//www.zhihu.com/equation?tex=t& alt=&t& eeimg=&1&&的增长潜力,右边是把一定范围内,其它所有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用距离的倒数的加权。这一指标在经济史研究中颇为常用,其直观含义是:距离其它经济越好的城市越近,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就越大。此外,研究现代之前的时间段时,用城市人口数量替代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通行做法。城市增长率和增长潜力高度相关,一般说明这座城市和周边其它城市有比较多的往来,能够传递技术或商品。有关这个指标的详细讨论,请见原文8-9页,对应期刊731-732页。&/p&&p&&br&&/p&&p&[2] 请见 Blockmans, Wim.(1997) “Representation (Since the thirteenth century).” In &i&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i&, edited by Christopher Allmand, 29–64. Cambridge:&b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br&&/p&&p&[3] 有关这两点究竟哪一点才是原因,争议很大。相关研究可见North, D. C. (1991).Institutions. &i&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i&, 5(1), 97-112,或Epstein, S. R. (2002). &i&Freedom and growth: the rise of states and markets in Europe, &/i& (Vol. 17). Routledge.&/p&&p&&br&&/p&&p&参考文献:Cox, G. W. (2017). Political institutions, economic liberty,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 &i&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i&, 77(3), 724-755.&/p&&p&&br&&/p&&p&Masschaele, J. (2007). Toll and trade in medieval England. Money, markets and trade in late medieval Europe, 149.&/p&&p&&br&&/p&&p&Puttevils, J., & Deloof, M. (2017). Marketing and pricing risk in marine insur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Antwerp. &i&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i&, 77(3), 796-837.&/p&&p&&br&&/p&&p&Spufford, P. (2002). Power and profit: the merchant in medieval Europe (pp. 12-59). London: Thames & Hudson.&/p&&p&&br&&/p&&p&Voigtl?nder, N., & Voth, H. J. (2013). Gifts of Mars: Warfare and Europe's early rise to riches. The &i&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i&, 27(4), 165-186.&/p&
说着说着,问题似乎已经变成了“分裂与统一,哪个更好”,几个答案下面还出现了争辩。其实,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曾经的欧洲人和中国人也许会相互羡慕对方的统一。你可能要问:欧洲啥时候统一了?他们不是几世纪征战不休吗?是的,欧洲政治上更分裂,但欧洲…
&p&不是。&/p&&p&大禹洪水是因为一场大地震引发黄河被拦腰截断形成堰塞湖,黄河水被蓄积了6-9个月,形成了大约7倍于98年长江大洪水的量,然后在瞬间崩塌引发了整个北方被淹没。&/p&&p&这意味着&/p&&p&1,&b&形成原因不一样&/b&,圣经大洪水是由于降雨,而大禹洪水是因为黄河洪水&/p&&p&2,&b&地理位置不一样&/b&,黄河是发源于青海,向东流,而圣经发生地在中东&/p&&br&&p&下面隆重介绍一篇让人爱不释手的Science文章,内容是关于夏朝大洪水的。&/p&&br&&p&今天&b&Science&/b&发文章证明发现大&b&洪水,支持大洪水记录和夏朝(标题这么写的)&/b&,瞬间惊呆了,兴奋之极,不看顽皮的白岩松解读奥运会了,专门把文章下下来读。&/p&&p&在这里分享给诸位,由于不是地理专业,各位见谅。&/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44e4bf5e945c14fb4d2fe0cf_b.jpg& data-rawwidth=&817& data-rawheight=&4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44e4bf5e945c14fb4d2fe0cf_r.jpg&&&/figure&&p&&i&图1:science原文截图&/i&&/p&&br&&p&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一直流传于中国历史,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无论是上到孔圣人,下到贩夫走卒,都口口相传。&/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c25bc0a31bb9_b.jpg& data-rawwidth=&837& data-rawheight=&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c25bc0a31bb9_r.jpg&&&/figure&&br&&p&&i&图2:大禹治水图&/i&&/p&&br&&p&然而一直以来,&b&大禹和夏朝是否存在&/b&,经历了从鲧到禹长达二十多年(鲧9年,禹13年,加上前期,估计22年以上)的&b&洪水是真是假&/b&都备受争议。&/p&&br&&br&&p&而今天这篇文章解读关于&b&大禹洪水成因的&/b&问题。&/p&&p&这次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是一支国际团队,由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庆龙研究员带领。&/p&&p&文章的题目就很惊人。&/p&&p&&b&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b&&/p&&p&翻译成中文就是,&b&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倾泻支持中国历史大洪水和夏朝&/b&&/p&&p&这可是很罕见的直指夏朝存在的顶级文章啊。&/p&&p&说明:文章是中国人主笔的,所以,&b&大家看拼音就行了&/b&。&/p&&br&&p&&b&原文简述如下:&/b&&/p&&p&&b&在青藏高原边界发现了远古滑坡坝遗址,为此他们模拟重建了这个过程,发现,由于滑坡坝形成了一个超级堰塞湖,而当这个堰塞湖崩塌的时候,瞬间倾泻而出的洪水灌入黄河,足以造成黄河下游的改道和绵延的洪灾事件。&/b&&/p&&p&&b&而最为巧合的时候,这次堰塞湖崩溃的时间,和历史上中原大规模的文化转移事件时间是吻合的,意味着我们的祖先,在大洪水的时候,被迫大规模迁徙。&/b&&/p&&br&&p&这是一个超级堰塞湖,如下图所示&/p&&p&这个堰塞湖位于青海循化县,巧合的是,这个地方还有古代的禹王庙。&/p&&p&考古发现的这个堰塞湖范围&/p&&p&大体位置如下图所示&/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1cd01f3364847fbc8de6de75e179905_b.jpg& data-rawwidth=&749& data-rawheight=&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9&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1cd01f3364847fbc8de6de75e179905_r.jpg&&&/figure&&p&&i&图3:整个堰塞湖范围&/i&&/p&&br&&p&积石峡又叫孟达峡,整个峡道长25公里,两岸大山插云、峭壁耸立,谷中滔滔&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4479.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黄河&/a&由西面奔腾而下,水声湍急,声震如雷。历代封建王朝曾在峡口筑积石关屯兵驻守,是明,清两代为河州卫所辖的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关。现在这里修了个水电站。&/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732d858fd36fb174aff9d3d4_b.jpg& data-rawwidth=&477& data-rawheight=&3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732d858fd36fb174aff9d3d4_r.jpg&&&/figure&&br&&p&&i&图4:今天的积石峡&/i&&/p&&br&&p&而就是在这里,上古时期形成了一个超级堰塞湖,这个堰塞湖粗略估计的话,纵深1.3公里、高于古黄河河道185~210米,大家想象下蓄水后的&b&三峡水库瞬间崩塌的情况吧&/b&(前提是三峡重力坝不存在,而且长江水道稳定)&/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ed293bd5bcc_b.jpg& data-rawwidth=&769&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7ed293bd5bcc_r.jpg&&&/figure&&p&&i&图5:大洪水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堰塞湖顶部&/i&&/p&&br&&p&而考古发现这个湖的遗址图(那条白色线)&/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98a02b9bbbce_b.jpg& data-rawwidth=&707& data-rawheight=&3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98a02b9bbbce_r.jpg&&&/figure&&p&&i&图6:大洪水示意图,图中虚线为堰塞湖底部&/i&&/p&&br&&p&如果我们做一个模拟图呢?如下图所示&/p&&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f555a09fc0f63a23d23accd_b.jpg& data-rawwidth=&702& data-rawheight=&3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f555a09fc0f63a23d23accd_r.jpg&&&/figure&&p&&i&图7:大洪水示意图&/i&&/p&&br&&p&这是这个坝体造成的堰塞湖高程图。于上游的特殊盆地地势,这道滑坡坝可将&b&黄河水拦住6~9个月,并形成蓄水120-170亿立方米的巨型堰塞湖&/b&。这个水量是什么概念,大家知道1975年板桥水库溃坝事件吧?被评为20世纪最大的科技灾难&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3PF6hFyyVIJtnx2Eq56xsPY3IDHnLjLwDYmbAcdrhT4CwAr3ZdQ12mfUsXrSAAmLDOCY6OVcpBtrcWRNU16J0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驻马店水库溃坝事件&/a&,水量是7亿立方米。这个堰塞湖是板桥的&b&20多倍&/b&。(河南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受灾,伤亡惨重,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09b2ffdbf62_b.jpg& data-rawwidth=&398& data-rawheight=&2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8&&&/figure&&p&&i&图8:板桥水库溃坝事件&/i&&/p&&br&&p&在考古中,发现了大范围的、堆积&b&厚度达30米的堰塞湖特质沉积物(DLS)&/b&,证实了上游地带曾经存在过如此规模的堰塞湖。&/p&&br&&p&通过对滑坡崩积坝的模拟重建,科学家认为堰塞湖最终会没过坝顶,并迅速形成溃坝洪水。他们在积石峡的下游找到了证据:以大量前寒武系绿片岩、紫褐色白垩系沉积岩的碎片为特征的溃坝洪水沉积物(OFS),这些本属于积石峡地区的岩石,被湍急的洪水带到了远至25公里外的官亭盆地,沉积在高于水面7~50米的河滩上。&/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f64eccf4da6efbe97dcdf_b.jpg& data-rawwidth=&888& data-rawheight=&3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8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f64eccf4da6efbe97dcdf_r.jpg&&&/figure&&p&&i&图9:大洪水沉积物位置&/i&&/p&&br&&br&&p&这是整个洪水在大概55公里的范围内迅速下降了110-135米,大概释放了&b&120亿多的水&/b&,这种冲击量,简直无法想象。&/p&&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4fbbebbb1ea4af0267ffa47a4e28e23f_b.jpg& data-rawwidth=&898&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4fbbebbb1ea4af0267ffa47a4e28e23f_r.jpg&&&/figure&&p&&i&图10:大洪水冲击过程&/i&&/p&&br&&p&而洪水过后,整个堰塞湖从图中的蓝色缩小为图中的黄色。&/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6cceca2fa3194_b.jpg& data-rawwidth=&703& data-rawheight=&4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e6cceca2fa3194_r.jpg&&&/figure&&p&&i&图11:大洪水后水域面积变化示意图&/i&&/p&&br&&p&从溃堤上下游的沉积物中找到的炭化木样本,然后进行了碳14元素加速器质谱测定(AMS),证明了下游的溃堤沉积物与上游的堰塞湖沉积物年代十分相近,很可能就是同一场洪水造成。&/p&&p&而且整个时间点也非常的类似,在公元前2000年附近。&/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026d7ebd317b935591cebabbecca4007_b.jpg& data-rawwidth=&1173& data-rawheight=&5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7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026d7ebd317b935591cebabbecca4007_r.jpg&&&/figure&&p&&i&图12:考古学研究大洪水时间节点&/i&&/p&&br&&p&巧合的是,洪水直接冲击的官亭盆地范围内有一处属于早期齐家文化、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2005年,《自然》还报道在遗址中发现了现存最古老的面条(这个图是文章中原图,来自出土)。Lu H, Yang X, Ye M, et al. Culinary archaeology: Millet noodles in late Neolithic China[J]. &b&Nature&/b&, 61): 967-968.&/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b75ba8ccf6ea2f6cbb4f93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b75ba8ccf6ea2f6cbb4f93_r.jpg&&&/figure&&p&&i&图13:在中国黄河流域的喇家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4000年的面条&/i&&/p&&br&&p&&b&喇家遗址&/b&被证实毁于一场地震。作者发现,喇家遗址的废墟之上也有积石峡溃堤带来的洪水沉积物,证明洪水曾经在地震之后淹没此处。&/p&&p&这是该地方被淹没的过程。&/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6e3b9b0764_b.jpg& data-rawwidth=&769& data-rawheight=&4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6e3b9b0764_r.jpg&&&/figure&&p&&i&图14:喇家遗址被大洪水淹没&/i&&/p&&br&&br&&p&这是发现的沉积物&/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f4e244e5c7ac7ac95c89a_b.jpg& data-rawwidth=&769& data-rawheight=&2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4e244e5c7ac7ac95c89a_r.jpg&&&/figure&&p&&i&图15:喇家遗址&/i&&/p&&br&&p&而巧合的是,这场地震的黄土裂缝中,&b&存在洪水沉积物,而不是雨水沉积物&/b&。&/p&&br&&p&这说明,这场大洪水发生在&b&地震后但是第二年下雨还没到来&/b&的时候。&/p&&br&&p&下图是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13dfeee449dfb82b8f54fe8e14de273d_b.jpg& data-rawwidth=&771&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1&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13dfeee449dfb82b8f54fe8e14de273d_r.jpg&&&/figure&&p&&i&图16:喇家遗址&/i&&/p&&br&&p&于是,借助大家对地震的精确计算(喇家遗址内崩塌房屋中的若干孩童遗骨进行碳14断代检测),这场大洪水的时间也有了着落公元前1922±28年。。&/p&&br&&p&而这场洪水有多大呢?&/p&&p&大家看图,那个红柱子,在地球全新世时期(公元前9700年至今),第一名,秒杀无数后来者,估计在地球史上也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p&峰值40万,要知道长江98年大洪水峰值也才6万左右,长江最大的洪水是1870年的洪水,峰值是10万,这已经是万年一遇的标准了。而考古史上最大的洪水遗迹也就是&b&13万左右&/b&(大概4万年前),这次洪水相当于七个九八年洪水的量。&/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长江史上最大的洪水 - 生生不息 - 知乎专栏&/a&&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b3b21ddc8a8079_b.jpg& data-rawwidth=&247& data-rawheight=&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7&&&/figure&&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4dc15e429f9f1bf701b006da46fbb467_b.jpg& data-rawwidth=&779& data-rawheight=&3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4dc15e429f9f1bf701b006da46fbb467_r.jpg&&&/figure&&p&&i&图17:大洪水史无前例的规模&/i&&/p&&br&&p&这场洪水倾泻而下,一路淹没整个黄河流域,横扫整个黄河流域,难怪古书记载“九州阏塞,四渎壅闭”;并且从来不提暴风雨,这根本就不是暴风雨能够造成的大洪水。&/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9b48dbd70f4_b.jpg& data-rawwidth=&767&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9b48dbd70f4_r.jpg&&&/figure&&p&&i&图18:被淹没的黄河&/i&&/p&&br&&p&这场灾难该华夏文明几乎带来了灭顶之灾,要知道,那个时候,中国正是黄河古文明的巅峰之一,经历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大规模转型,&b&时间点与黄河中游夏文明范围内的“陶寺文明”(-bc)晚期接近,而位于“二里头文化”早期(-bc,后者是商朝开国附近)。&/b&&/p&&br&&p&&b&推测这一场超级灾难导致了华夏大联盟南下,从山西转移到了河南,并造成了长达百年的文明灰暗时期。&/b&&/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3d0cd625fbeea748b62c_b.jpg& data-rawwidth=&792& data-rawheight=&3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3d0cd625fbeea748b62c_r.jpg&&&/figure&&p&&i&图19:当时黄河流域的文明&/i& &/p&&br&&p&各个文化的具体时间和大洪水时间&/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7fb788bf90bd32eef029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7fb788bf90bd32eef029e_r.jpg&&&/figure&&p&&i&图20:当时黄河流域的文明时间&/i&&/p&&br&&p&当然,这场灾难,也带来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p&&br&&p&ref.&/p&&p&文章全名Qinglong Wu et.al. &b&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b& .Science
2016: Vol. 353, Issue 6299&/p&&p&在线网址:&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3/.ful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cience.sciencemag.org/&/span&&span class=&invisible&&content/353/.ful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p&&br&&br&&p&&b&————————附录————————&/b&&/p&&br&&br&&p&&b&————分子人类学考证中国历史————&/b&&/p&&p&最后附上几篇之前的文章,属于我的&b&不务正业系列&/b&(结合分子人类学研究中国历史)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来讨论。&/p&&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 class=&internal&&长江史上最大的洪水 - 生生不息 - 知乎专栏&/a&&p&&b&两万年前的中国吃货&/b&:&a href=&http://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人们之前对历史的认识? - 李雷的回答&/a& &/p&&p&&b&中国祖先的分子生物学研究&/b&:
&/p&&p&&a href=&http://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上下五千年,你认为哪一个人是中华的最大功臣? - 李雷的回答&/a& &/p&&a href=&http://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中国有哪些考古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学的知识体系? - 李雷的回答&/a&&p&&a href=&http://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夏朝及之前的远古时代其实就是古埃及吗? - 李雷的回答&/a& &/p&&br&&p&另外,关于夏的存在,目前认为是,商之前,存在一个王朝,但这个王朝叫不叫夏朝,是两码事,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会统一称作“先商文明”。&/p&&p&夏朝考古目前是考古学的一个大问题,证伪和证实都有问题。&/p&&p&知乎上有专门讨论&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夏朝存在吗? - 历史&/a&&/p&&br&&p&&b&————大洪水和黄河泛滥————&/b&&/p&&p&特别说明:为什么这场洪水持续这么久。&/p&&p&大家熟悉的最近一次黄河改道灾难是侵华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阻止日本造成的”花园口决堤”,这次决堤经历了&b&8年零9个月!&/b&这次泛滥在豫、苏、皖三省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沼泽区,也就是&b&黄泛区&/b&。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最宽处可达80公里,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ddf733a9fea5a9739bd0_b.jpg& data-rawwidth=&515& data-rawheight=&39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ddf733a9fea5a9739bd0_r.jpg&&&/figure&&br&&br&&p&部分原因如下:&/p&&p&跟长江洪水典型的季节性不一样,黄河洪水别具一格,那就是&b&黄河一泛滥就是好多年。&/b&&/p&&p&虽然跟黄土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b&河道&/b&。&/p&&p&长江虽然有洪水,但是一旦雨季过后,所有的洪水都会流入&b&长江河道&/b&,所以长江可以安稳的这么多年。&/p&&p&而黄河呢,黄河喜欢变河道,三年两决口 百年一改道,每次都是冲击出大量的黄泛区。黄河曾经北上夺了海河从天津那地方出海,又南下夺了淮河,&b&世界上有这么任性的河吗&/b&???&/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link%3Furl%3DNKsAFSRXRL_ftPkJm1MOMV7ZodaGfotA50jp5FPzchg0bzk3C8AcA8nRNqWJ2HnbjmgjrDcsFSWX6mj1n7K6s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黄河改道_百度百科&/a& 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两年不到决口一次。&/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86ae841d2f47c23972af7_b.jp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6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86ae841d2f47c23972af7_r.jpg&&&/figure&&br&&br&&br&&br&&p&&b&——————综合对本文的一点探讨———————&/b&&/p&&p&原文来自我的另一个答案,特地补充到这里,省的大家翻来去找麻烦,&/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刊登于《科学》的关于公元前 1920 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文章,它怎样支持了夏朝的存在? - 李雷的回答&/a&&p&在这里,我做一个解读,由于是对文章的解读,所以,涉及到一些思辨,算是一家之言。&/p&&p&本文分为三大部分进行评价&/p&&p&第一部分:文章的优点&/p&&p&第二部分:文章的需要改进的地方&/p&&p&第三部分:部分疑问的争论。&/p&&br&&p&&b&——————文章的优点——————&/b&&/p&&p&&b&1,第一次在nature science这种顶级期刊公开提到夏朝问题。&/b&&/p&&p&没错,这是第一次。&/p&&p&在我有限的记忆力,中国近些年发表的关于考古的文章,能够发到这种顶级期刊的,屈指可数。&/p&&p&04年nature论证汉族南迁问题(金力——复旦大学生科院)&/p&&p&05年nature的喇家遗址出土面条(吕厚远——中科院地质所)&/p&&p&12年science的仙人洞发现中国人在2万年前开始使用陶器做饭,把新石器向前推了1万年(吴晓红——北大考古文博学院)。&/p&&p&15年science的青藏问题考证(陈发虎——兰州大学资环院)&/p&&p&16年science的大洪水(吴庆龙——中科院湖泊所)。&/p&&p&当然,舒德干他的文章我认为不适合放在这里。&/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95fd935f129_b.jpg& data-rawwidth=&515& data-rawheight=&2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95fd935f129_r.jpg&&&/figure&&br&&p&这篇文章题目里,&b&旗帜鲜明的提到了夏朝&/b&&/p&&p&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b&Xia dynasty&/b&&/p&&p&这是首次。&/p&&p&中国考古界一直是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特别是受到疑古派的影响,更是严格到了变态的地步。&/p&&p&在夏朝有大量的考古证据之下,很多人仍然执着的坚信夏不存在,特别是某位知名的二里头专家一方面否定夏,一方面却是夏商周断代史工程的重要人物还写出了夏朝的世系表和年代表,他是如何处理这种明显的矛盾?。&/p&&p&反正夏朝,证伪和证实都是个大问题。&/p&&p&套用一位知友的话,坚持夏不存在,可以继续玩个三五百年没问题。&/p&&br&&p&&b&第二,精确的考证了大洪水的年代,并做出了多方位的判断。&/b&&/p&&p&这篇文章,可谓是考古学的集大成之一。&/p&&p&内容涉及:地质学考证大洪水沉积以及堰塞湖形成和崩溃&/p&&p&考古学考证喇家遗址遗骸年代表&/p&&p&文献学考证夏朝记录。&/p&&br&&p&然后综合起来判断出,这场大洪水的存在,使得其成为信史。&/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708ddfa188a9039fc47_b.jpg&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2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3708ddfa188a9039fc47_r.jpg&&&/figure&&p&同期science还有个该文章的review,简直是高配。&/p&&br&&p&&b&——————文章需要改进的部分——————&/b&&/p&&p&&b&没有绝对真理,这篇文章并非没争议&/b&,&/p&&br&&p&&b&地质发现沉积→模拟发现堰塞湖→考古喇家遗址论证地震引发→年代检测确定时间-1920bc→地震引发-1920bc堰塞湖,黄河被截流几个月后爆发引起超级大洪水→大禹治水和夏王朝(时间和记载)!&/b&&/p&&br&&p&&b&1,文章题目提到的夏朝&/b&&/p&&p&这里还是落入一个疑古问题,就是,目前夏朝未定论,所以,这样直接提夏朝,打了太多考古学界的人的脸。&/p&&p&不过还好作者吴庆龙可不是普通出身,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夏正楷教授(夏教授是一代考古学大师、 “七国院士” 夏鼐的儿子),所以也是考古学名门之后。他的传承不比二里头那位差(考古学里这个出身非常讲究)。&/p&&p&&b&2,文章支持夏朝证据依然不足&/b&&/p&&p&事实上,仔细看文章,会发现,最后支持夏朝,其实主要是时间对的上。&/p&&p&但是这种做法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国际通用的“学术惯例”。很多考古学大文章都是这么做的,就是先用扎实的证据来做出结论,然后再去对应历史事件,尤其是我们分子人类学里的研究,这类思路是非常受认可的。&/p&&p&&b&3,地质学上缺乏更多证据。&/b&&/p&&p&如果这次超级大洪水泛滥北方,那么,按理说应该有大量的冲刷和掩埋痕迹,但是这篇文章主要集中在了积石峡这个大区域内,所以,理论上,还缺乏进一步证据支持大洪水泛滥。&/p&&p&但是考虑到黄土高原的冲刷和水土问题,我觉得,这要求有点高。&/p&&br&&p&&b&——————部分疑问的争论——————&/b&&/p&&p&&b&1,洪水时间处于一个断档期,所以对不上&/b&&/p&&p&事实上,我只能说,这个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p&&p&现在夏遗址主要有俩,陶寺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石峁遗址暂不表)。&/p&&p&陶寺文化的时间下限是1900bc,而二里头文化的上限有人认为是1750bc。&/p&&p&这里面有大概150年的差。&/p&&p&本文考证的大洪水时间是1920±20,事实上,这个年代恰好是陶寺文化结束的时间。&/p&&br&&p&其实,这种解读非常容易,因为洪水太大了,导致华夏联盟南迁进入了二里头。然而,拜托,这是4000年前,你指望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下,很快重建家园和文明?&/p&&p&1938年,黄河都没改道,仅仅是一场决堤,就导致了9年治理,加上后期的恢复,前后不下20年。&/p&&p&一次超级大洪水,对于原始社会的成员,后果延续百年,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p&&br&&p&我觉得这次发现,恰恰是解读陶寺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间断层的一个很好的内容。&/p&&br&&br&&p&&b&2,黄河堰塞湖断流为什么没被记录?&/b&&/p&&p&第一,很多事情并非会被全部记录&/p&&p&第二,黄河断流很常见&/p&&p&第三,事实上这次并非完全断流,因为黄河的&b&最大支流渭河&/b&并没有被堵住。黄河依然有水源。&/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27b3dc23a7bd6e32dd1e8bae116613fc_b.jpg& data-rawwidth=&444& data-rawheight=&2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27b3dc23a7bd6e32dd1e8bae116613fc_r.jpg&&&/figure&&br&&p&&b&3,是否存在其他大洪水&/b&&/p&&p&第一,4000年前,北方多次洪水是有考证的。&/p&&p&第二,这样规模的洪水,仅此一次。&/p&&p&我发现很多人没意识到这次洪水的规模,文章特别指出了,这次洪水的规模,我也给出了类比,20个板桥水库的量(一次淹死几十万人),7个98年大洪水的量。这样的洪水是史无前例的,恰好地震形成了堰塞湖,整个黄河七八个月的水排放到一个湖里,这种规模,纯属巧合。&/p&&p&&b&4、为什么这么大的水??&/b&&/p&&p&请记住,这是&b&黄河截流,而不是自然降水&/b&。&/p&&p&奔腾的黄河水&b&被堵住了&/b&,一直灌注,最后水越来越多,终于爆发了。&/p&&p&另外,古代黄河水量很大,因为气候问题现代才变小了(想象精绝女王和罗布泊),更别提修黄河引发了元朝覆灭的石人一只眼。&/p&&p&&b&5、为什么泛滥这么久?&/b&&/p&&p&看到有人拿长江举例,只能说他根本没认真了解过二者区别。&/p&&p&长江有自己的河道,黄河由于泥沙太多,一直变道。每一次变道,到重新冲出新的河道在进入海之前,那么多黄河水基本全冲到了河南山东江苏等平原上,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黄河水灾要比长江严重多了的缘故。&/p&&p&20世纪了,老蒋把黄河炸开,结果泛滥了九年,四千年前,泛滥20年不是很正常?&/p&&p&今天的开封,黄河比开封高好几米,&/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e99da87bbe4c1d04c67d568_b.jpg& data-rawwidth=&542& data-rawheight=&3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e99da87bbe4c1d04c67d568_r.jpg&&&/figure&&br&&p&大家想想,一旦这里黄河决口了或者改道了,往哪里流???大家看看这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带,开封附近根本没有很深的河道来容纳黄河水,只能等待时间冲刷一条新河道来。&/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4a7bf537fbc17d76ef52_b.jpg& data-rawwidth=&1082& data-rawheight=&8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94a7bf537fbc17d76ef52_r.jpg&&&/figure&&p&所以回到大禹本身:&/p&&p&根据记载,禹采取疏,鲧是堵,其实说穿了,这证明这次大洪水和历史上黄河改道类似,大洪水冲毁了古河道,导致一直泛滥,而禹疏通的办法其实就是让黄河重新回归河道。如果像他爹堵,那么多源源不断的黄河水,肯定越来越泛滥。&/p&&p&大禹治水,肯定&b&不全是&/b&他本人的功劳,更多是因为&b&洪水自然退却以及泄洪,也就是说,黄河找到了一条新的路,而大禹在这条新河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开凿河道,引导洪水。比如&/b&,通轘辕山,化为熊。&/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6a43d895f565eea81ee2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1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figure&&br&&p&&b&-----回到题目-------&/b&&/p&&p&圣经大洪水和夏朝洪水区别。&/p&&p&圣经和大禹治水的&b&洪水成因&/b&不一样。&/p&&p&圣经记载大洪水是&b&四十昼夜降大雨&/b&&/p&&p&夏朝洪水是截流了好几个月的黄河水倾泻而下,所以只属于中国黄河流域。&/p&&br&&p&而且泛滥时间不一样&/p&&p&圣经大洪水很快退却,&/p&&p&黄河泛滥持续二十多年(这很正常,老蒋黄河决口都泛滥了九年)&/p&
不是。大禹洪水是因为一场大地震引发黄河被拦腰截断形成堰塞湖,黄河水被蓄积了6-9个月,形成了大约7倍于98年长江大洪水的量,然后在瞬间崩塌引发了整个北方被淹没。这意味着1,形成原因不一样,圣经大洪水是由于降雨,而大禹洪水是因为黄河洪水2,地理位置…
&p&算了,不骂了,那个人也就那样了,以前或许我还会骂他一句疯狗,但现在嘛,我也在慢慢成长,心态也更平和了,所以就不骂了,毕竟,骂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而从那次他和那群精日一起围堵我的时候,我就把他们都屏蔽了,但也没想到他还是这么锲而不舍。&/p&&p&不过,也着实难为他了,我这么长的回答,他居然还都看完了,还进行逐条反驳,不错,确实有恒心,真不愧是“好大V”,加油啊,继续努力。&/p&&p&我估计玩知乎还得很久,有这么个戾气重的大V一直形影不离的跟随我的脚步,挺好的,毕竟,能被一个“大V”一直追随,也算是一件幸事,这可不是每一个知乎人都有的待遇啊。&/p&&p&至于我写的文章和回答嘛,从来也都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谈,没有任何权威性,这是我早就说明的。毕竟现代是个好社会,史籍资料就在那里摆着,大家可以不信我说的,但请也别随意相信别人说的,建议自己去查阅,自己去看,自己去思考,孰对孰错?自己去慢慢感觉吧。&/p&&p&嗯,评论放开了,不过,有句话我放前面,大家请理性发言,不好好说话的,我一律都删了。&/p&&p&————————下面是原答案————————————————————&/p&&p&先放结论,孙氏三杰的综合能力皆为当世最强系列。准确的说,他们缺的不是能力,而是运气。&/p&&p&下面分开说,&/p&&h2&先说第一人,孙坚:&/h2&&p&论军事,孙坚可谓东汉末年除皇甫嵩外最猛的一员战将。&/p&&p&论文治,孙坚能让乡民真心拥护,请问当时天下之人有几个能做到?&/p&&p&孙坚,目前因为史料的缺乏,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背景,但是,寒族出身是肯定的,至少要比如曹操刘备等人的出身要低。很多人也别拿织席贩履的刘备说事,那只是年轻时候的一段时间罢了,事实上刘备的家族势力也不弱,刘备祖父和父亲刘雄与刘弘,世仕州郡。刘雄更是官至东郡范令。而刘备年轻时候就与名门之后的公孙瓒为友,更拜得当世名臣卢植为师,其后仕途更是不断帮衬,说刘备出身低下,好意思吗?而曹操呢?更是妥妥的官二代,二十岁的时候就轻轻松松拜为洛阳北部尉,真是何等壕气,可看看孙坚的履历,相信会让你们知道寒族的崛起是有多么难?&/p&&p&孙坚,家世不清楚,吴书中没有明确记录,只是一句“坚世仕吴,家於富春”然后就没了。&/p&&p&唯一说明孙坚有点出身的,就是十七岁就任县吏,但,这只能在一方面说明孙坚确实是少年英雄,不然,你让刘备和曹操就任县吏,能磨死他们,真以为县吏是开玩笑的啊?&/p&&p&孙坚的十七岁,只发生了两件事:&/p&&p&第一件事,少年英雄暴起杀贼:&/p&&blockquote&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上掠取贾人财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行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老实说,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感觉这个故事就是编的。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和家人出去遇到了强盗,然后不顾家人的阻拦,一个人凭借自己的演技不仅吓跑了强盗,还一个人去追杀,并且斩杀一人,后平安归来。大家说,你们信吗?就算你是个身经百战的军人,一个人遇到这种事,至少也要懂得避敌锋芒吧,何况就是这么一个半大的孩子,而且不仅是吓跑了强盗,还杀了强盗一人。而且同行那么多的大人都不敢前去,偏偏就这小伙敢去。要知道,这面对的可是强盗,稍有不慎,则自身可就生死不论了。但是,事实上,这的确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不但是国家正史中一字一句记载的,而且这后面还详细记载了,也就是因为此事,年仅17岁的孙坚便被官府直接招入军队,并成为了一名军官。&/p&&p&第二件事,少年英雄平乱建功:&/p&&blockquote&会稽妖贼许昌起於句章,自称阳明皇帝,【灵帝纪曰:昌以其父为越王也。】与其子韶扇动诸县,众以万数。坚以郡司马募召精勇,得千馀人,与州郡合讨破之。是岁,熹平元年也。《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面对叛乱,面对一伙规模数万,纵横几县的乱军,孙坚不仅不避其锋芒,而且勇敢的承担自己作为一名帝国军人应该肩负的责任。即如文中所说,孙坚以郡司马的名义召集精壮勇士一千多人,然后与其他友军部队合力灭敌。关于此战的具体细节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我们能知道的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破之”的结局。之后,刺史臧旻向朝廷上述有功之人,于是,孙坚又被朝廷任为盐渎丞,即掌管一县军政,而这一年的孙坚,则只有17岁。&/p&&p&这里我就想问,很多人觉得年轻的孙策是靠着机遇崛起,那么与曹操刘备同时代的孙坚在干什么?他们又在干什么?&/p&&p&下面提几句孙坚的文治能力,很多人瞧不起孙坚的文治,觉得孙坚只会打仗,然而在事实上这只是因为那个时代造成的,可这不代表孙坚只是一个军人:&/p&&blockquote&刺史臧旻列上功状,诏书除坚盐渎丞,数岁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r&&br&江表传曰: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blockquote&&p&这是两处记载,但也只记录了一件事,平乱有功的孙坚,被刺杀臧旻升迁为了盐渎丞,而后几年便是一直就任文官。然而看看《江表传》中形容孙坚的文治能力,“所在有称,吏民亲附”,就这八个字,东汉末年的那些文治大臣们有几个可以做到?&/p&&p&对于某些异常杰出的英雄人物,我们也许真的无法随意揣度他们的极限,或许只能用文武双全来赞美他们。当然,或许对于孙坚来说,从熹平元年到中平元年这十二年里担任文职的生活,应该也是他短暂的一生中最为平静与安宁的日子吧。如果帝国就这么一直的和平下去,或许,孙坚的一生也会如此下去。然而,帝国在孙坚29岁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动乱,则让整个帝国都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同时,孙坚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巨大转折。&/p&&p&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就往往不取决于他的能力大小,更取决于时代的变化,孙坚能文能武,但历史赋予孙坚的使命,确实他的武勇:&/p&&blockquote&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讬有神灵,遣八使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潜相连结,自称黄天泰平。三月甲子,三十六方一旦俱发,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俊将兵讨击之。俊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俊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俊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很多人动不动就所刘备曹操在黄巾之战中如何如何勇猛,可是在孙坚的战绩面前,他们那也算功劳吗?&/p&&p&在中郎将朱俊的亲自举荐下,原本从军职进入文职的孙坚,再一次被重新启用,任命为佐军司马。于是,孙坚再一次号召家乡热血男儿合计千许人,跟随着中郎将朱俊的战剑进行征战,史书中的一句“所向无前”,代表了孙坚军的锐气,而后,宛城一战,孙坚身先士卒,首先冲进城中,大破敌军。战后的孙坚,也以战功被提升为别部司马。&/p&&p&从此以后,孙坚也就再也没有脱下战袍的机会了,因为,整个帝国已经真正的乱了,既然帝国将要覆灭,那么,就总要有人站出来,而孙坚,无疑就是那个时代有数的几个试图保全这个帝国的人之一。&/p&&blockquote&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应该说,那个时代的真正青年将才,众所周知都是孙坚,所以各地名将大臣也都喜欢征用孙坚为部署,正如凉州之战时,车骑将军张温便也亲自上请调用孙坚为部署,从征凉州。&/p&&blockquote&温以诏书召卓,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坚时在坐,前耳语谓温曰:&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温曰:&卓素著威名於陇蜀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坚曰:&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於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将,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斩庄贾,魏绛戮杨干。今明公垂意於卓,不即加诛,亏损威刑,於是在矣。&温不忍发举,乃曰:&君且还,卓将疑人。&坚因起出。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议者以军未临敌,不断功赏,然闻坚数卓三罪,劝温斩之,无不叹息。拜坚议郎。《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张温带兵平凉州乱,而中郎将董卓却屡次为难,所以,孙坚便提议张温可立斩董卓。然而张温却以董卓素来勇猛,不能杀。可孙坚是怎么回复的呢?将军你亲率王军征讨,威震天下,怎么能靠着一个区区董卓呢?董卓不听从号令,此为罪一;飞扬跋扈,大战之前迟疑不进,是为最二;无功却任高职,是为罪三。何况名将从军,历来都是主张杀一儆百,从而以震军心的。&/p&&p&可以说孙坚所言,句句在理,然而毕竟孙坚只是一个部署,不是领军大将,所以张温便遣走了孙坚,然而结果呢?众人听闻孙坚的看法后,又有谁不为之叹息的?&/p&&p&当然,孙坚的传奇故事,还在后面:&/p&&blockquote&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馀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於零、桂,与星相应。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r&&br&魏书曰:坚到郡,郡中震服,任用良吏。敕吏曰:&谨遇良善,治官曹文书,必循治,以盗贼付太守。&&/blockquote&&p&关于长沙之战,不光是吴书中的记载,连魏书也是记载了。&/p&&p&长沙有贼寇区星自称将军,有一万多人,四处攻围城邑。于是,朝廷以孙坚为长沙太守。由此数月之间,孙坚便率军击败杀死区星,而同时期,周朝、郭石也统领盗贼起事于零、桂,与区星相应。事实上,本来孙坚就只是一长沙太守,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去保卫其他郡县,其实也曾人因为此事劝诫过孙坚。正如吴录中的记载:是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遣使求救於坚。坚整严救之。主簿进谏,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p&&p&就凭着一句“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大丈夫既然立世,则定要保全国家,保全百姓,纵然以此获罪,但也无愧于天下。于是,孙坚毅然主动越出自己的辖境出寻征讨,很快,周边三郡便一片安宁。&/p&&p&因此,战后孙坚遂以战功受封乌程侯。所以,为什么即使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也要在十八路董诸侯的序列中是以乌程侯长沙太守的名号称呼孙坚。&/p&&p&就是因为孙坚的战功,孙坚的封侯,不仅代表了其人的威武,更代表了大汉帝国军人在那时的唯一证明。&/p&&p&当然,历史并没有给予孙坚太多的休整时间,之后不久,灵帝驾崩,董卓祸乱朝政,横恣京城。各地州郡全部兴起义兵,想要征讨董卓。孙坚亦举兵。&/p&&blockquote&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在这里,可以说孙坚历史上少数的几个黑点便是这个了,荆州刺史因为素来轻视孙坚,遂被孙坚所杀,但,真正原因如何,恐怕得看这一处记载:&/p&&blockquote&案王氏谱,叡字通耀,晋太保祥伯父也。吴录曰:叡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及叡举兵欲讨卓,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杨言当先杀寅。寅惧,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移坚,说叡罪过,令收行刑讫,以状上。坚即承檄勒兵袭叡。叡闻兵至,登楼望之,遣问欲何为,坚前部答曰:&兵久战劳苦,所得赏,不足以为衣服,诣使君更乞资直耳。&叡曰:&刺史岂有所吝?&便开库藏,使自入视之,知有所遗不。兵进及楼下,叡见坚,惊曰:&兵自求赏,孙府君何以在其中?&坚曰:&被使者檄诛君。&叡曰:&我何罪?&坚曰:&坐无所知。&叡穷迫,刮金饮之而死。&/blockquote&&p&我们无法知道孙坚杀王叡之时,那份檄文的真实程度孙坚到底知不知道,但,孙坚杀王叡确实是名正言顺。不过,这里孙坚确实也有公报私仇的缘故,说是黑点也不为过,但要说此时的孙坚已经有了反心,已经是一个赤裸裸的自私自利的军阀,那就纯属胡扯了。&/p&&blockquote&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坚以牛酒礼咨,咨明日亦答诣坚。酒酣,长沙主簿入白坚:&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周不得出。有顷,主簿复入白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案军法从事。&便牵咨於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这里应该算是孙坚历史的第二处黑点了,但是,同样也要看其他记载:&/p&&blockquote&吴历曰:初坚至南阳,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坚。坚欲进兵,恐有后患,乃诈得急疾,举军震惶,迎呼巫医,祷祀山川。遣所亲人说咨,言病困,欲以兵付咨。咨闻之,心利其兵,即将步骑五六百人诣营省坚。坚卧与相见。无何,卒然而起,按剑骂咨,遂执斩之。&/blockquote&&p&历史中有两处不同的记载,但是一个结论是肯定的,孙坚这次杀南阳太守张咨,确实有军阀作风,可,如今朝廷危机,孙坚率军急速赶往勤王,自然军需非常大,特别之时自然当行特别之事,所以孙坚为了尽快筹集到军资,才会行此无理之事,虽是黑点,但也能理解。&/p&&p&下面且看孙坚的勇猛:&/p&&blockquote&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遂治兵於鲁阳城。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施帐幔於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前到鲁阳,与袁术相见。袁术表孙坚担任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遂领军驻扎鲁阳城。董卓听闻孙坚到来,派遣步骑数万人攻击孙坚,董卓部下轻骑先到。孙坚谈笑自若。而董卓部下见孙坚军士多且严正,不敢攻城,于是引兵还。&/p&&blockquote&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讨伐董卓第一战,孙坚首战虽失利,可是而后重新整军,阳人一战,大破董卓军,斩其都督华雄,由此威震天下。&/p&&p&然而,本来孙坚大胜可以乘胜追击,可是,却为他的名义领导袁术所忌惮:&/p&&p&江表传曰:或谓术曰:&坚若得洛,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故术疑之。&/p&&blockquote&是时,或间坚於术,术怀疑,不运军粮。阳人去鲁阳百馀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术踧唶,即调发军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r&&br&江表传曰:或谓术曰:&坚若得洛,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故术疑之。&br&&br&江表传载坚语曰:&大勋垂捷而军粮不继,此吴起所以叹泣於西河,乐毅所以遗恨於垂成也。愿将军深思之。&&/blockquote&&p&很多人往往拿孙坚是袁术的下属说事,总觉得孙坚和袁术就是亲密无间,可是史书中明确记载了,事实上二者之间更多的还是猜忌,尤其是袁术此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贸然停止分发孙坚的军粮,他是想干什么?好在孙坚亲自赶赴袁术军营中才说明了情况,才让袁术下发了军粮。可在事实上也说明了,对于孙坚,袁术从始至终都未真正用为心腹。&/p&&blockquote&坚还屯。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坚乃前入至雒,脩诸陵,平塞卓所发掘。讫,引军还,住鲁阳。《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于是,孙坚便回到了军队。而由于孙坚的连番大胜,故而唯独忌惮孙坚军队勇猛的董卓,遂派遣将军李傕等来与孙坚求和亲,并试图诱惑孙坚,让孙坚写出想让自己的亲人担任的官职,董卓都会一一任命。无疑,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然而,史书上则是这样记载孙坚的回答,孙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孙坚的意思很明白,你虽然执掌大权,可是你无恶不作,逆天行道,我今日如果不能杀了你,灭了你的三族,即使我死了,我也不会瞑目,我又怎么会和你结亲?之后,孙坚很快便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董卓惧怕,遂迁都西入关中,焚烧宗庙。孙坚乃前入至雒,修诸陵,平复董卓所破坏之地。而后,便引军还,继续驻扎鲁阳。&/p&&p&平心而论,在讨伐董卓的关东群雄中,孙坚军可谓是唯一一支数次与董卓军队进行正面交锋且取得大胜的军队,在曹操兵败汴水、袁绍迟疑不进、酸枣联军瓦解、天下人驻足观望之际,他的孤军奋战却使藐视天下的董卓如芒在背、仓皇西窜。而当他的孤军杀入京城,分兵函谷,兵戈西指欲对董卓赶尽杀绝之时,联军中的群雄却各怀鬼胎,故意按兵不动,很显然,天下之势已经由一起对抗董卓,转为开拓群雄自己的领土。即使此时的孙坚再勇不可挡,无疑也难以挽回脆弱的、分裂的讨董联盟。于是,规模宏大的伐董之战就在没有得到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便匆匆宣告结束。&/p&&p&事后正如孙坚的迷茫自叹:&/p&&blockquote&吴录曰: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坚慨然叹曰:&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言发涕下。&/blockquote&&p&当这次讨董之战因为诸侯的不团结而彻底破裂之时,也就注定了这大汉江山,靠着孙坚一个人是永远都无法撑起来的,所以,历史便也选择了让孙坚结束了他的生命。&/p&&blockquote&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於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同年四月,暗恨孙坚的袁术则以长官的名义命令孙坚征讨荆州,攻击刘表。而刘表则派遣黄祖驻扎于樊、邓之间。很快孙坚领军便击破黄祖军队,并追杀渡过汉水,而后围襄阳,然,可悲的是,当孙坚单马经过岘山时,偶然间却为黄祖部下一普通军士所射杀,终年37岁。江左孙氏一代雄杰,就这样以命陨岘山的悲惨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p&&p&如此惊才艳艳的孙坚,如此文武双全的孙坚,却在大胜的情况下被人偶然射死,这是偶然吗?这当然是偶然,但是,又怎么能说不是必然呢?&/p&&p&正所谓孙坚死则大汉亡,遂有后人无数的悲叹:&/p&&blockquote&萧常:“自董卓称乱,四方倡义而起者非一,然皆负恃其众,因之以自封殖,卒无一人婴其锋者;独坚一战而败之,遂使西走,修复园陵,祗祀庙社,此其忠义奋发,岂袁、刘辈可同日语哉!惜其孤军无继,功弗克就,而其志有足尚也。”&br&&br&王夫之:“孙坚奋起诛卓,先群帅而进屯阳人,卓惮之而与和亲,乃曰:‘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吾死不瞑目。’独以孤军进至雒阳,埽除宗庙,修塞诸陵,不自居功,而还军鲁阳。当斯时也,可不谓皎然于青天白日之下而无惭乎?故天下皆举兵向卓,而能以躯命与卓争生死者,孙坚而已矣。其次则曹操而已矣。”&br&&br&郝经:破虏以雄才壮略,遭汉衰末,慨然有拨定之志。崛起吴会,陵蹈中原,讨灭黄巾,劝诛董卓,识度远矣。逮卓废立劫迁,奋其忠烈,以偏师追亡逐北,使不敢东。修塞园陵,保完汉玺,威震函洛,向非袁术掣肘,扶义而西,汉未必亡。&/blockquote&&p&的确,自董卓祸乱天下以来,各州诸侯自立者无数,虽也有多人敢于共伐董卓,然真正做到不顾个人荣辱,奋起与董卓直接对抗,而击败董卓者,则惟有江左孙破虏一人。旁人,哪怕是兵多粮足,譬如袁绍袁术,譬如汉室宗亲的刘表,都是隔岸观火,只求自保。只有孙坚,甘冒生死族灭的威胁,与董卓精锐的西凉军进行对抗。甚至打到最后,即使击败了董卓,自己身边的人又开始给自己捅刀,袁术仅仅因为孙坚打赢了,就不给孙坚提供粮草。可以说,帝国这艘大船到了如今破烂的时刻,也就只有孙坚以及曹操在内的数人还在试图修补这艘大船。&/p&&p&而又或许,上天注定了这个帝国,已经彻底走到了结局,所以,所有真正一心为了拯救帝国的英雄,都将走向死亡,都要为帝国而殉葬。然,孙坚一生不负天下,而天下也终不负坚,孙坚虽死,但是,江左孙氏一门的辉煌却才真正开始。&/p&&p&以上,就是孙坚的所有故事和评价,客观与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总之,在我个人眼里,孙坚就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若是给予孙坚好一点的运气,恐怕也轮不到其他竖子称雄天下。&/p&&h2&再说第二人,孙策:&/h2&&p&如果说孙坚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悲壮的英雄,那么孙策,就是一片真正完美到极致的璞玉。而如果说唯一的缺憾,或许也就是运气了。&/p&&p&孙策是何人?&/p&&p&他,十七岁丧父,刚刚崛起的家族就此衰落,一度泯然常人。&/p&&p&他,二十六岁病逝,他的家族却已成为了江南的主宰。&/p&&p&他,是与他同时代并列争霸的天下诸侯中唯一一位以弱冠之姿称雄神州的青年领袖。&/p&&p&他留给后人的记忆,更是短短不到九年的时间。&/p&&p&而在他走过的那个时代里,他更是活的传奇。一度恨不得杀了他的袁术,依然要赞叹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而作为那个时代北方最强者之一的曹操,也不由得感叹道:“猘儿,谓难与争锋。”而被他击败的江左英豪王朗更是称赞道:“策勇冠一世,有隽才大志。谋而有成,所规不细,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名士许贡更是将他与项羽并列,谓之:“策之骁雄,与项籍相似。”&/p&&p&任何用语言可以形容的文字,恐怕都难以形容中国历史上这位可以与大汉军神霍去病并驾齐驱的少年英雄。&/p&&blockquote&策字伯符。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坚薨,还葬曲阿。已乃渡江居江都。&/blockquote&&p&汉初平二年,就是公元191年,当年幼的孙策还在与一众同伴共同游学于江南之际,可谓少年欢乐之时。奈何,大祸突临。汉末一代名将孙坚命殒岘山,而作为家中的长子,年仅虚岁不过十七岁的孙策,不论他有没有准备好,他都必须承担起属于他的责任,因为,就在他父亲光荣战死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毫无置疑的成为了那个家族里的顶梁柱,不管他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必须从他父亲的手中接过孙氏的战旗。然而,奈何时事艰难,孙坚一死,强悍的孙氏部属只得暂时四散,其中一部也跟着孙策的族兄孙贲投奔了袁术,无奈,年少的孙策只能忍住一时愤怒,与他的母亲,带着父亲的尸体,一起去曲阿投奔了他的舅舅吴景,并将他的父亲暂时安葬在了曲阿。事实上已经失去一切的孙策,只得暗自努力,隐伏起来。&/p&&p&而就在孙策蛰伏的这一段时间,遇到的一个人,这个人的一番话,可以说,是对于孙策的最大鼓舞和激励,而也正是从此以后,年幼雏鹰才真正张开了翅膀,正式准备开始翱翔。&/p&&blockquote&吴历曰:初策在江都时,张纮有母丧。策数诣纮,咨以世务,曰:&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於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君以为何如?&纮答曰:&既素空劣,方居衰绖之中,无以奉赞盛略。&策曰:&君高名播越,远近怀归。今日事计,决之於君,何得不纡虑启告,副其高山之望?若微志得展,血雠得报,此乃君之勋力,策心所望也。&因涕泣横流,颜色不变。纮见策忠壮内发,辞令慷慨,感其志言,乃答曰:&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王室已宁,诸侯贡职。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雠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於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策曰:&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无复回顾之忧。&/blockquote&&p&的确,年幼的孙策很清楚,单凭自己一人的能力,在此大争之世,想要报仇雪耻,恢复家族的荣光,只能暂时投靠袁术,求得父亲当年的部属,再图打算。但是,毕竟孙策还很年轻,始终都拿不住主意,何况自己的家人还无人照料。然,江左名士张纮的一番话,无疑是给予孙策了最大的肯定,同时,也彻底解决了孙策的最大后顾之忧。于是,雏鹰就要开始展翅了。&/p&&blockquote&江表传曰:策径到寿春见袁术,涕泣而言曰:&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於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愿明使君垂察其诚。&术甚贵异之,然未肯还其父兵。术谓策曰:&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策遂诣丹杨依舅,得数百人,而为泾县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於是复往见术,术以坚馀兵千馀人还策。&/blockquote&&p&可以说,孙策的努力,真是一路碰壁,尽管后来,袁术迫于无奈,也才给了孙策一千多人。的确,袁术对于孙氏一族,始终都是抱有防范之心,尽管曾经的那个江东猛虎孙坚已经逝去,尽管袁术面对的这个少年,还不到二十岁。或许,对于袁术来说,当年孙坚纵横九州的身影,已经深深的刻在了他的脑海里,即使是面对他那还未成年的儿子,他还是留有余悸。&/p&&p&就这样,孙策暂时在袁术这里安身。此时的孙策,或许最缺的就是一场真正立威之战。而孙策此时最大的愿望,恐怕也就是希望能够用一场大的胜利,来向天下展示,当年那个纵横天下的孙氏又回来了。恰好此时,袁术与庐江太守陆康结怨,于是,袁术告诉孙策,只要他能够击败陆康,那么庐江就是他的了,此战,史书上只用了一句“策攻康,拔之”说明了孙策的英勇与果敢,然而,袁术再一次失信孙策,并将庐江封给了旁人。或许,袁术以为,只有将孙策一直留在自己的身边才是最安全的,并自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是,这是真的吗?&/p&&p&事实上,孙策也很清楚,就这么呆下去,迟早都会被袁术给活活拖死,指望袁术拨给他大股军队,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孙策便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途,颇有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孙策直面袁术,并告诉袁术,自己愿意领一小股部队直下江东,凭借父亲的威望,招募军队,并帮助自己的舅舅扫平江东,然后再领兵帮助他征战天下。袁术当然不是傻子,他很清楚这是放虎归山,然而,袁术更清楚的是,如今的江东,豪杰并起,刘繇、王朗以及严白虎各占一方,手握重兵,就凭他黄口小儿,就准备荡平江东,他以为他是谁啊?既然你要找死,那我就答应你。&/p&&blockquote&江表传曰:策说术云:&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blockquote&&p&于是,袁术就貌似大方的给予了孙策折冲校尉的职务,然而,却几乎是寸兵未拨。但是,孙策在乎吗?孙策不在乎,此时的孙策知道,只能靠自己,也只有自己才是他最大的凭仗。于是,孙策召集其父当年投向袁术的部属,然所聚之兵仍不过千馀,骑兵更是不过数十匹,而与孙策一起的宾客愿从者也就只有区区数百人。然而,孙策依旧头也不回的纵马领军开向家乡。&/p&&p&没错,这支在当时看来不过是一支毫无用处的弱旅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向了江东。然而或许不会有人想到,几年后,就是这支谁都瞧不起的弱旅,竟然真的能够横扫江东,并成为了一支可以与天下诸侯争雄的强军劲旅。或许袁术更不会想到,就是这个他自以为注定一事无成的黄口小儿,短短几年之后,居然会成为了他最强大的敌人之一。&/p&&p&而关于孙策进入江东的战况,史书是这样描述的:&/p&&blockquote&策军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策母先自曲阿徙於历阳,策又徙母阜陵,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blockquote&&p&可以这么说,孙策入江左的战斗,可谓是真正的大快人心。一句“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就告诉了我们孙策军远远不是袁术眼中的那支偏师弱旅;而另外的一句“军令整肃,百姓怀之”则更说明了,孙策军同时也是一支受到百姓欢迎的拥有良好军纪的部队。&/p&&p&至于孙策进入江左之首战,则有以下记载:&/p&&blockquote&江表传曰:策渡江攻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也。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依繇为盟主,礼据秣陵城,融屯县南。策先攻融,融出兵交战,斩首五百馀级,融即闭门不敢动。因渡江攻礼,礼突走,而樊能、于麋等复合众袭夺牛渚屯。策闻之,还攻破能等,获男女万馀人。复下攻融,为流矢所中,伤股,不能乘马,因自舆还牛渚营。或叛告融曰:&孙郎被箭已死。&融大喜,即遣将于兹乡策。策遣步骑数百挑战,设伏於后,贼出击之,锋刃未接而伪走,贼追入伏中,乃大破之,斩首千馀级。策因往到融营下,令左右大呼曰:&孙郎竟云何!&贼於是惊怖夜遁。融闻策尚在,更深沟高垒,缮治守备。策以融所屯地势险固,乃舍去,攻破繇别将於海陵,转攻湖孰、江乘,皆下之。&/blockquote&&p&公元195年,年仅二十一岁的孙策在好兄弟周瑜以及其父原旧部的支持下,首战牛渚营,夺得刘繇粮食和兵器无数。当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刘繇,奉他为盟主,薛礼占据秣陵城,于是,综合战况,孙策军再战县南,斩杀笮融五百多人,笮融胆裂,紧闭营门,不敢妄动。于是,孙策转而挥师攻打秣陵城薛礼,薛礼不敌,突围逃走。当是时,樊能、于麋等人,又纠集兵士来反夺牛渚。孙策便迅速回军,大破之,俘获万余人。此后重新进攻笮融,打的笮融不敢出城半步。一连四战,孙策军几乎是所向无敌,而孙策见笮融负险固守,一时难以攻克,便引兵南向,梅陵一战,又一次大败刘繇别部,接着转兵连下湖孰(今江苏江宁县南湖熟镇)、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等地。然后,又在曲阿与刘繇决战。刘繇不敌,遭到惨败,遂逃往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于是,孙策便入据曲阿。&/p&&p&关于孙策军作战时的具体情况,又有下述记载:&/p&&blockquote&江表传曰: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发恩布令,告诸县:&其刘繇、笮融等故乡部曲来降首者,一无所问;乐从军者,一身行,复除门户;不乐者,勿强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馀人,马千馀匹,威震江东,形势转盛。&/blockquote&&p&正如史书所记,孙策行军,于百姓秋毫无犯,一开始,百姓们听到孙郎兵到,都胆战心惊,唯恐避之不及,官长们也往往丢弃城池,窜伏草莽之中。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孙策大军所到之处,军士严遵将令,不敢掳掠百姓,鸡犬菜茹,秋毫无犯。于是,百姓便十分喜悦,争着用牛、酒犒劳部队。&/p&&p&所以孙策遂劳赐将士,发布文告,晓谕下属各县:&刘繇、笮融的乡人和部下来投降的,一概不问罪;愿意从军的,可以从军;如果不愿从军,绝不勉强。&文告发布后,来归附者可谓四面八方云集风涌,没过多长时间,孙策就招得士兵两万多,征集得马匹一千多。&/p&&p&而远在寿春的袁术,在得知孙策大胜的消息后,只能是悔之晚矣,便做了个顺水人情,向朝廷表奏请孙策为殄寇将军。而也就是从此以后,孙策之名才真正开始威震江东。不久,刘繇又放弃丹徒西逃,孙策遂东进夺取吴郡。于是,江左孙郎的威名,真可谓天下尽知,而此时的孙策,虚岁不过二十一岁。&/p&&p&在尽占吴郡之后的孙策,当然不会就此停手,同时,当此之时的江东,再也没有谁能真正挡住孙策军的兵锋了。一年之后,也就是建安元年,孙策整齐军备,正式开始了全面统一江东的战役。史书记载:&/p&&blockquote&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馀人,处处屯聚。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乃至会稽。策曰:&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乃攻破虎等。&/blockquote&&p&什么叫做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就是,面对严白虎等人的精兵强将,孙策只是一句“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便领军直下浙江,东冶一战,尽杀敌军,于是,那些在袁术眼中不可小觑的一众割据江东的豪强便就这么被孙策灭了。&/p&&p&而后,孙策,乃各封赐部属领江东诸郡县,即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舅父吴景为丹杨太守,以族兄孙贲为豫章太守;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孙贲弟辅为庐陵太守,父亲旧部朱治为吴郡太守。同时,又有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孙策谋划。&/p&&p&而此时的孙策,虚岁不过二十二岁。距离当年离开袁术时所领的偏师弱旅,才短短不过两年,天下,便又出现了一位可以争雄的诸侯豪杰。&/p&&p&由此也真无怪乎后世刘克庄会以诗称赞孙策:&/p&&blockquote&霸略谁堪敌伯符,每开史册想规模。一千扫众横江去,十七成功自古无。&/blockquote&&p&的确,纵是前汉冠军侯霍去病,也方才十八岁建功,而且,其又有整个帝国为其做后盾。而孙策,却几乎是以白手起家,以一偏师转战江东,真不愧是一代英杰啊!&/p&&p&关于之后的孙策,又先后绝袁术,攻黄祖为父报仇,败刘勋夺取庐江。真可谓兵锋所向,无人可挡。当此之时,袁绍兼并四州称雄北方,而孙策又一统江东,对于孙策,曹操更是只能予以安抚。关于这一段,史书是这样记载的:&/p&&blockquote&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blockquote&&p&曹操一生夺人妻女多了去了,可是,将自己的亲人送出去许配他人的,真可谓屈指可数,就因为他是孙策,尽管他还是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字的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