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融的杨花古诗翻译哪首诗里有良工善得丹青理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view//id_XMTQzNDYy.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元代画论
  《图绘宝鉴》夏文彦编著,5卷。夏文彦,字士良,号兰渚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曾官余姚州事,富收藏,善书画,精鉴赏,至正二十五年(1365)著成此书。该书以《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画继》等为本,加以《宣和画谱》、《南渡七朝画史》,以及齐、梁、魏、陈、唐、宋以来诸家画录,和传记杂说百氏之书,广为网罗,结合所藏,辑集而成。全书两编五卷,上编(卷一)为对于前人有关论画与鉴赏的编录,下编(卷二至卷五)是从古史传说时代到元代画家的传记,其中1300余人有传,近200人只列姓名。明韩昂有《图绘宝鉴续编》一卷,补录明洪武至正德十四年()的画家一百余人。明清之际,坊间又将上述二书刻成《增补图绘宝鉴》八卷。该书搜罗广博,删节取舍前人著作,不失梗概,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绘画通史简编。明清两代迭经翻刻,影响甚大。但因疏于考辨,有错漏及观点彼此矛盾等缺点。
  《画鉴》又名《古今画鉴》、《画吟》,汤垕著。汤垕字君载,号采真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曾官绍兴路兰亭书院山长,终帮护府官属。其父汤炳龙,字子文,号北村,学问渊博,诗有盛名。汤垕幼承家学,熟读经史,妙于考古,尤精于书画鉴赏,是元代著名的美术鉴赏家。天历元年(1328)在京师与著名的画家和书画鉴定家柯九思论画,在此基础上写成《画鉴》。《画鉴》上自三国画家曹不兴,下至元代龚开、陈琳,专论鉴藏名画之方法与得失,又多从画法立论,尤得要领。全书一卷,书中论述分为吴画、晋画、六朝画、唐画、五代画、宋画、金画、元画等,元画仅列龚开、陈琳,外国有高昌,高丽。评论各家画迹,列举笔墨特点,辨别真伪。后附《杂论》(一作《画论》)1卷,有略述。
  作者另有《画论》一卷、23则,专论鉴赏收藏等问题,其中尤以赏画之论为最多,亦最精。。书中就其中一部分作品,以气韵、笔墨技巧等方面指出真伪优劣,开辟了以艺术风格鉴别艺术真伪的新方法。如果说《画鉴》是其鉴赏绘画的实践,那么《画论》便是其从实践中总结抽绎出来的鉴赏绘画之方法,两者相辅相成,不妨将二书视作一部《中国绘画鉴赏概要》。“画论”是上卷,综论赏鉴之法;“画鉴”是下卷,分陈赏鉴之例。
  《写山水诀》黄公望的山水画理论著作。黄公望介绍见画家部分。该书取语录形式,每条论述一个问题,言简意赅。大体可分为绘画理论和绘画技巧两大类。绘画理论上强调要有寄寓比兴,体现苏轼以来的文人画理论,如“松树不见根,喻君子在野,杂树为小人峥嵘之意”;“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吴融诗云:‘良工善得丹青理’”;“古人作画胸次宽阔,布景自然,令古人意趣,画法尽矣”;“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皆很大程度地反映了黄公望的审美理想。绘画技巧则涉及如何布局,如何用墨,如何皴染,以及山、水、草木的具体画法,如画树:“树要四面俱有干与枝,盖取其园润”,“树要有身分,画家谓之纽子,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树要偃仰疏密相间,有叶树枝软,面后皆有仰枝”,“大概树要填空。小树大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可相犯。繁处间疏处,须要得中。”;如何画石:“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石无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园之法,须方多园少”,“画石之妙,用藤黄水侵入墨笔,自然润色,不可用多,多则要滞笔。间用螺青入墨亦妙,吴装容易入眼,使墨士气”;如何画山:“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众峰如相揖逊。万树相从如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写真山之形也”;如何画水:“山水中惟水口最难画”,“远水无痕,远人无目”,“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断脉,要取活之源”;如何用墨:“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其笔,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此画家紧要处,山石树木皆用此。若画得纯熟,自然笔法出现”;如何皴染:“董石谓之麻皮皴,披脚先向笔划边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着色不离乎此”,“着色螺青拂石上,藤黄入墨树,甚色润好看”,“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纸上难画,绢上矾了好着笔,好用颜色,易入眼,先命题目,此请之上品。”
  除上述绘画理论和技法的通论外,元代还有一些专论某一题材绘画理论和技巧的专著,如王绎所著的《写像秘诀》,关于肖像画的理论和技巧不分卷,共4段。首段谈肖像画秘诀,其中介绍了一种在与描绘对象谈话中默写的方法,而反对“正襟危坐”致使所绘如“泥塑人”。“采绘法”讲如何施色,以及颜色的性能和调配。“写像古诀”记述了前代肖像画的经验和方法。李衍的《竹谱录》和王冕的《梅谱》是关于梅、竹的绘画技法理论,反映了文人花鸟画的技法和审美要求。
  参考资料:梁白泉主编《国宝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中国绘画史》,王伯敏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台北o丹青图书公司1987;郑午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何恭上《隋唐五代绘画》、《两宋名画精华》、《元朝名画精华》,台北o艺术图书公司1995;冯作民《中国美术史》,台北o艺术图书公司1992,互联网 。
文章分页:
点击:49,615&&&发布: 09:28&&&责编:xiaoben&&&来源:
【版权声明】国学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联系我们】010-每日一赏||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122)北宋 惠崇 沙汀烟树图
中国国画家艺术研究院
品味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话题,传播正能量,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
(122)北宋 惠崇 沙汀烟树图
惠崇,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僧人。建阳(今属福建省)人。一作淮南人。擅画江南春色、烟雨水禽,以小景名世,有"惠崇小景"之称。善诗,为宋初"九诗僧"之一。因其善诗,故植诗境于画,情景如乳水交融,清丽可爱,颇得文人学士青睐,王安石诗赞云:"画史纷纷何足道貌岸然,惠崇晚年吾最许";苏轼题其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为千古绝唱,可知画之妙趣。存世作品有《秋浦双鸳图》、《沙汀烟树图》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的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应当是脍炙人口了。可是关于宋代画家惠崇和尚的事,很多人却不太熟悉。苏轼的这首诗就是为题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图》所作,可惜此图今已不传。惠崇画多为寒汀远渚,凫鸟水禽。 此画虚旷平远,意境深邃,有让人欲买舟归去的感觉。
《中国国画历代精品高清展》系列专题(点击阅读)
68: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唐卡
吴国亭——谈国画中的法、理、情、意
我们身边大量的作品往往只有笔墨变化而无思想内涵,或立意尚可而技巧拙劣,或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均无一可取,十全十美的精品如凤毛鳞角,难得一见。究其缘由,皆因忽视画中的法、理、情、意中的某些方面所致。今有感而发,爰得此篇,就教于同道。
我认为一幅作品的成败高下是通过法、理、情、意四个方面去衡量的。照我的理解,所谓法,是指对笔墨纸水色等物质媒介性能的掌握,以及基本的作画方法、步骤等技能;所谓理,是指导绘画的理论和赏画评画的种种审美规范;所谓情,是画家的感情、情怀、情愫,通过作品流露出来的情致、情味;所谓意,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动机,即作品的意蕴、主题思想。现分述之。
潜心静气习“法”
先谈法。能否谙熟笔、墨、纸、水、色等作画的物质媒介的脾性,并且驾驭起来得心应手,是每位画人开砚捉笔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如果连这些最起码的技法都未掌握,如同一个人想成为小提琴家而不会弓法指法一样,当然谈不上艺术表现。因此必须下苦功去不断训练,积累经验,直到画具听候使唤,心手相应,能够起到思想变物质的“媒介”作用,才算掌握了基本技能,拿到了开启创作之门的钥匙。这是每个画家的必由之路。这里且不谈造型能力的培养问题,就说要控制毛笔的刚柔粗细,宣纸的新旧僵糯,色墨的层次明浊,水分的枯润多少,以及它们综合得出的千差万别的各种效果来,不是靠老师几节课就能解决了的,必须要有一个相当长的磨练基本功的过程。初学者为了登堂入室,熟悉那些物质媒介的画具性能,加上练习造型能力,“十年寒窗”并不算长。我们国画界最大的弊病是学者急于求成,心气浮躁,不肯下苦功打基础,因而不是造型不当就是技法拙劣。更糟糕的是年资颇高的画家每每沉湎于初学者习画的初级阶段,论起画来,只是在工具性能上兜圈子,津津乐道某笔某处的得失,局限在具体画法上,不能站在理论高度深刻地剖析作品的优劣成败,中肯地指出关键问题,高屋建瓴地用画理规范自己和指导学生。一方面是新手不肯下水求法探骊,一方面是老手溺于法中不能自拔。两个极端,都是思想上畏难怕苦,缺乏进取精神。科学的态度是前者需要潜心静气地学习绘画方法,熟练地掌握画具性能;后者需要早日摆脱技法沾滞,踏到理论高度去求索。
审美欣赏尊“理”
绘画理论,是历代画家的审美创造和理论家审美欣赏的经验总结,是形式美的原理、法则。画理高于画法,指导画法,对于画面的构成具有定律般的作用。古人说:“作画只是个‘理’字最要紧。吴融诗云,‘良工善得丹青理’。”(元·黄公望)画理对于画法,有如棋规球规之于弈棋球赛。操作有规律可循,然具体画法可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画理是不变的抽象原则,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软件”,画法是灵活的具体的实践,是可视可感的“硬件”。作起画来若无画理指导,如同航行没有指南针一样,全凭直觉行事,处于盲目状态,断难以画出精品佳作来的。孙其峰先生十分重视画理的作用,他深刻地指出:“学画要知‘法’,更要知‘理’。‘法’是‘当然’,‘理’是‘所以然’。十个‘当然’,甚至百个‘当然’,不如一个‘所以然’。只有掌握了‘所以然’,才能避免‘盲目状态’。”(《其峰画语录》)所以在有心计的画家那里,画理始终主宰着他的笔墨,须臾不离,无论从画面架构,形神刻画,笔墨变化,虚实处理,主从安排,气势开合,疏密组织,色彩敷染,直到点线面的交织等等。凡是画面上出现的笔迹墨痕,一点一划,处处均经作者审度、衡量、掂掇、推敲、斟酌,处处画理融入形象。这样的艺术效果,应该说大体上是作者预期之中的有目的的操作结果。如此这般,“若悟妙理,赋在笔端,何患不精”!(宋·李澄叟)要说清楚的是,我们强调画理的作用,不是要大家画一笔想一笔,像解数学题那么缜密严格。诚然艺术创作特别是作写意画,要有“解衣磐礴”忘我的激情去投入,但无论行动上怎样痴狂,脑子却要清醒,既要有公孙大娘舞剑之激情,又要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冷热结合为宜。
写到这里,我想到写意画常被曲解为随意画,每每信马由缰率意涂抹,十分粗劣,只求所谓笔墨生动而不去考虑影响画面美感的更为重要的许多其他方面,常悖画理。这是写意画家包括某些著名画家普遍存在的缺憾。可见逸笔草草的古代文人画对我们的消极影响至深至远。我觉得针对写意画家们来说,似乎更需要多些理性思考,少些即兴挥洒为好。
作画技法娴熟,又依循画理,效果必当不差。不过,那只是完成了外装饰程序而已。不少人停留在此便驻足不前,他们只强调绘画作品的审美愉悦的一面,而不顾其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方面。特别是近几年来,文艺思想甚为混乱,对极“左”路线的反思之后,似乎一提到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便觉得保守,画家的使命感较为淡漠。须知“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一项在自觉意识下的活动,在进入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之前,他不能不想一想,自己所要写的这个作品对社会、对自己有何价值,有什么好处”。(陈望衡《艺术创作之谜》)考虑到作品的社会价值,创作起来必然会有思想内容。既然作品有思想内容,又有好的形式,定然令人赏心悦目。作品能够赏心悦目,必定就有情趣。
诱人魅力谓“情”
情趣是什么?古人袁宏道描述道:“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看来情趣是附在形象之上,飘忽在画境之中的一种虽摸不到但可感知的一种风韵,一种味道。石鲁的《转战陕北》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思索空间去畅想革命征程上的风云变幻;齐白石的两只反目相争的小鸡使人联想到“他日相呼”的情谊,颇富人生哲理;钱松喦的《常熟田》通过具体地域特点的描写升华为对时代的讴歌;汤文选的《村头拾趣》画的是一群调皮的小麻雀戏逗一只小肥猪的情节,用童心看待生活……不都是情趣洋溢之作吗?有情趣的作品有血肉、有个性、有神采、有风韵,就含情脉脉,有诱人的魅惑力;反之,无情趣的作品好比橱窗里冷冰冰的服装模特儿,徒有人形而无情感风韵可言。
情趣的得来固然取决于作品思想内容,但有思想内容的作品不见得一定有情趣。情趣是靠画外功而来的,它综合了画家的全部学养以及创作经验和具体作品的构思创意等,是长期修炼的结果。所谓厚积薄发,体现在创作上能够别出心裁,面目新异,巧妙地反映生活。
情趣盎然的好作品之所以十分难得,主要是治艺方法不科学所致。我们的传统一向把创作和习作混为一谈,不像西洋画有明确的界限。习作,应该是练笔头,或者是画应酬画,那是在台下练基本功,要求不高,碰出几张笔情墨趣尚可的东西纯属偶然。创作则不同,是全身披挂正式登台演出,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得有板有眼,十分讲究,必须使出全身解数。因此就要下生活,收集素材,获得感受,明确立意,酝酿构思,组织画面,推敲构图,确定正稿,放大绘制。作品要像参加全国大展似的慎重其事才行。花鸟、山水画和人物画一样,都应当经过这些必要的过程。假如大家都能这么严肃认真地对待创作,还愁目前令人昏昏欲睡的花鸟画和山水画不会跨上一个新台阶,面目来个大改观吗?
作品灵魂含“意”
最后说意。意和情不同,情是感性的,外在的。意是理性的,内在的。它是作品的灵魂,主题思想,是画家要告诉读者的一个道理。人们常说的所谓“意在笔先”的“意”,如果仅指一般画理是不够的,完整的理解还应当包含作品的意义、意蕴。创作之前,它是画家在社会责任驱动下的创作动机。作品完成之后,它能影响人们精神感情。无论古代画论称绘画有“鉴戒贤愚”和“愉娱情性”的社会功能也好,还是今人认为艺术作品除有认识功能,审美愉悦功能和道德教育功能也好,都一致肯定文艺作品对人们精神和道德的影响。文艺家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其原因就在于此。对于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或者对于一幅人物画来说,人们容易认可。而相对不甚明显的山水画,尤其是花鸟画,却往往被人漠视。于是只见笔墨而无思想的作品触目皆是。(画牡丹必题“国色天香”,画荷花必题“清香溢远”等等,看似有情有意却是千百遍地重复前人的情意,仍是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当然,“表现自然美、形式美的作品虽然没有十分明显的认识和道德教育上的具体意义,但在根本上还是不能脱离认识和道德情操。正因为这佯,它才对人们的精神、情感起陶冶作用”。(刘纲纪《艺术哲学》)所以我们山水画家和花鸟画家应尽可能地让作品充盈着自己的情思,自己的见解。让读者在审美愉悦的同时,能多一些收获,在不言之中接受你通过形象对他所要说的道理,又不牵强附会。
让我们画家都牢记法、理、情、意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国画创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将中国国画家艺术研究院置顶后,您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每日最新更新
「中国国画家艺术研究院」
「集贤文化艺术」
最专业的中国文化艺术品传播平台,
品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话题:
书法、国画、篆刻、
音乐、品茶、陶瓷、赏石。
传播正能量,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版权声明」版权来自网络,转载需说明
「艺术热线」
「艺术微信」ssbw
「分享帖子」点击右上角[...]发送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集贤文化艺术
汇聚正能量 传播真善美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画论 | 黄公望论画二则 [中]
我的图书馆
画论 | 黄公望论画二则 [中]
 【原文】  夏山欲雨,要带水笔。山上有石,小块堆其上,谓之矾头。用水笔晕开,加淡螺青,又是一般秀润。画不过意思而已。  冬景借地为雪,要薄粉晕山头。  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纸上难画;绢上矾了好著笔,好用颜色,易入眼。先命题目,此谓之上品。古人作画胸次宽阔,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画法尽矣。  好绢用水喷湿,石上槌眼匾,然后上帧子。矾法:春秋胶矾停,夏日胶多矾少,冬天矾多胶少。  著色,螺青拂石上,藤黄入墨画树,甚色润好看。  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吴融诗云:“良工善得丹青理。”  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  ——《南村辍耕录》    (二)元黄公望论画山水  山水之作,昉自汉唐。古笔遗墨,不复多见。米南宫评品,称董北苑无半点李成、范宽俗气,一片江南景也。厥后,僧巨然、陆道士皆宗其法。陆笔罕见,然笔往往有之,亦有逼于董者。其有学于然者,曰江贯道,用墨轻淡匀洁,林木树叶,排列珠琲,宋人亦珍之,视然则大有径庭矣。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张子政《画山水跋》  【译文】 画夏天山中要下雨时,要用带水的笔。山头上有小石块堆积,叫作“矾头”。用带水之笔晕染开来,加上淡淡的螺青色,别有一番秀润。作画不过立意构思而已。  画冬天的景色应留出画底(绢纸)本色以示积雪,要用薄薄的白粉晕染山头。  画山水的方法在于随机应变,先记下各种皴法,使之不杂乱,构图位置远近要相互映带,大致上与书法一样,以熟练为好。纸上作画比较困难;上了矾的绢好下笔一些,比较好上颜色,容易入眼。(作画要)先确立一个画题,这叫作“上品”。古人作画胸襟开阔,构图自然。(如果今人作画能)与古人的这种意趣相合,那么就穷尽画法了。  好绢先用水喷湿,再在石头上将绢上的线砣捶平,然后装上画帧。用矾之法:春天、秋天不用胶矾,夏天胶多矾少,冬天矾多胶少。  着色之法,将螺青拂扫在石头上,用藤黄掺入墨色来画树,颜色甚为润泽好看。  作画只有一个“理”字最要紧。吴融有诗句说:“良工善得丹青理。”  作画用墨最难。先用淡墨,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再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的远近。故而在生宣纸上会出现不少滋润的地方,李成作画“惜墨如金”就是如此。  作画最重要的是去掉“邪”“甜”“俗”“赖”四个字。  ——《南村辍耕录》  (二)元黄公望论画山水  作山水画,始于汉唐。古代遗传下来的画作,能看到的已经很少了。米芾品评,称许董源作画没有半点李成、范宽的俗气,一片江南景致。此后,僧巨然、刘(原文为“陆”,当误)道士皆师法董源。刘道士的画很难见到,巨然的画往往能看见,其中也有逼近董源的。有一个师法巨然的画家,叫江贯道。(他的画)用墨轻淡匀洁,林木树叶犹如排列的珠串,宋人也很珍惜;与巨然相比,则大不相同。作山水画,必须师法董源,就像吟诗必须学杜甫一样。  ——张子政《画山水跋》【解读】  《写山水诀》一卷,元代黄公望撰。  黄公望(),字子久,自号大痴,又号一峰。本姓陆,名坚,世居平江常熟(今江苏常熟)。出继永嘉黄氏嗣。黄氏曰:“黄公望子久矣。”遂以“公望”为名。“颖悟明敏,博学强记”(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及冠以后,习经史九流之学。充浙西宪使书吏,荐为中台察院掾吏。延祐()间,因随张驴经理江南田粮事入狱。出狱后,信奉全真教,于吴之文德桥开三教堂。后游松江、杭州等地,以卖卜为生。晚年居富春。通音律,善书,工画。画山水宗董、巨,“自成一家,可入逸品”(《南村辍耕录》)。与吴镇、王蒙、倪瓒合称“元四家”。有《富春山居图》卷等著名画作传世,影响后世画史极为深远。著有《大痴道人集》(诗集,为后人辑录而成)、《写山水诀》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论,“有理致”,颇精妙,为元代不可多得的画论篇章。其版本、内容值得重视的主要有以下诸方面:  其一,《写山水诀》始见于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成书于元末,有元刊本传世,1923年江苏武进人陶湘、《四部丛刊》三编曾据以影印行世)卷八。本文据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本,共32则,个别标点失误处径改。《元黄公望论画山水》出自张子政《画山水跋》,据清王原祁等纂辑《佩文斋书画谱》卷十六,标点失误处径改(关于标点也可参考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谢氏于标点虽有所改正,惜亦有误)。  其二,黄公望作画强调复古(师古),绕过南宋,直接师法北宋及以前大画家(如吴道子、董源、李成、郭熙等),尤其服膺董源。在《写山水诀》中,黄公望一则曰学者当尽心于董源、李成二家,再则曰“合古人意趣,画法尽矣”,三则曰“郭熙画石如云,古人云:‘天开图画’者是也”等等,为典型复古(隔代继承)言论。  其三,黄公望论画山水隔代继承,发展了北宋及以前的论画成果。《写山水诀》超越了深受苏、米“文人画”实践与理论(以呵佛骂祖、“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在天”等为典型特色)影响的南宋,直接继承、发展北宋画院及以前论画传统,阐述画理画法(包括笔法、墨法、布局、畦径、意境等)、材质媒介(绢纸、矾法、胶法等),既言简意赅,又细致入微。如其论述画树理法说“树要四面俱有干与枝,盖取其圆润。树要有身分……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树要偃仰、稀密相间。有叶树枝软,面后皆有仰枝”;论述山水画着色时说“螺青拂石上,藤黄入墨画树,甚色润好看”等等,一看即知是继承、发展了王维《山水论》,荆浩《笔法记》,郭熙、郭思《林泉高致集》,以及韩拙《山水纯全集》等山水画论传统。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古诗词题目类型有哪些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解析(一)把握作者的感情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今年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1)借景抒情.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这种方法考生以前也学过,如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它所抒发的情感与此相仿.据此,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2)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则比较简单.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再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抒胸臆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作者期待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3)含蓄直露兼有.这种题型虽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做好它还是没有难度的.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示长安君
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为王安石()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这首诗颔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而颈联则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理解时要各自分析.颔联中“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并且“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4)托物言志.古人写诗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个事物上,通过对这个事物的吟咏表达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题时一般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小斋即事
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首诗里的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的结局.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2、整体把握诗中的感情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来得大,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再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景,恐怕也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五代成为道观.知道这一背景,再读这二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3、比较不同诗中作者的感情高考对诗人情感的考查,方法除了整体感知外,有时还可根据作者心境、身份、地位的不同,比较诗中具体情感的异同.这个比较具体又可分为二类:(1)比较不同诗中同样词语心境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这二首诗中虽然都写了“独坐”,但由于作者所写的环境不一,因而导致所抒发的感情(心境)也不相同.分析时同样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感知.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读书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再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晚望
金陵图高蟾
韦庄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这两首都是咏史诗,吟咏的对象都是“金陵”,这个当年的六朝古都、繁华圣地.诗里都提到“伤心”,诗人的情感也是一样的,结合注释中提到的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都是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比较同样对象在不同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这二首诗都写到了“把烛赏花”的情景,但表达的感情却有所不同.苏诗先写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表达了作者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而白诗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二)辨析创作的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创作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的主要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另外,诗歌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今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对表现手法的考查题型主要有:1、填空判断这是诗歌表现手法考查中最为简单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各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具备一定的辨别判断能力.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即铺陈叙事;比即打比方,如《硕鼠》中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统治者;兴即“欲言此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语),如《孔雀东南飞》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引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这首诗叙述了古代妇女采芣苢的劳动场面,用“采”“有”“掇”“捋”“袺”“襭”这些动词,重章叠唱,将场面写得栩栩如生.显然这里是铺陈叙事,因此此题的答案为“赋”.2、辨析诗句的手法即抽出诗中的某一句,让考生辨析其表现手法及作用.辨析的关键一是 “辨”,即要善于判断;二是“析”,即要学会扣住诗句分析.具体要结合题目要求去考虑,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诗见上文):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这句描写了送别友人之后所见的景,景中包含着对友人的惜别、关切之情.因此用了古诗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题目没有让分析,只要辨别出来就行了.再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这一题不但要辨明诗句的手法特点,还要进行分析.“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二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3、分析形象的写法所谓分析形象的写法,即要求考生分析诗词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所写形象的特点,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诗见上文):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这首词题为《咏鹰》,可见鹰为作者在词中所吟咏的形象.一般说来,诗词描, 绘形象的方法不外乎,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二种.正面描写好把握,侧面描写一般常借助于对比、衬托等手法来突出对象的特征.这首词上片没有全部直接写鹰,而是写寒山、大地、秋空,为鹰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显然作者在这里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勇猛无畏、志存高远的形象.4、分析抒情的方式诗歌抒情的方式一般也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种,分析诗词的抒情方式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常出现的内容,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诗见上文):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苏诗《海棠》的后二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抒发了作者对花的挚爱之情诗人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花比作人,写诗人唯恐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从而间接抒发民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5、比较手法的异同命题者有时也会出二首以上的诗词,让考生分析其表现手法的异同,难度较一首诗找表现手法要大些,要求考生具备辨别的眼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诗见上文):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这道题异中求同,问考生它们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读全诗,不难看出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将宫内与宫外(或空间)进行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将今昔(或时间)构成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刚才是考查异中求同的方面,现在再来看看同中求异的题目,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乌衣巷
(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
(金)吴激①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席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这三首诗词曲都写了燕子的形象,突出了兴亡的主题.但各自抒发的感情的方式有所不同.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三)考查诗歌的内容诗歌往往是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叙事诗)或景物的描写、形象的描绘(抒情诗)以及史实的咏叹、见解的阐发(说理诗)来表情达意的.诗歌借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就是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就成了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了.对诗歌内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描述诗歌的画面,即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面概括地描绘出来,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诗见上文):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所谓“概括描述”,即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构成此题答案: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还有一种变向的概括诗歌画面的方法,就是拟小标题,如2007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葛溪驿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秋天(秋床)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景物——一灯照秋床,抒写了主人公彻夜难眠之情.由此可得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2、感悟诗歌的内涵即根据诗歌的素材,结合诗人的感情,读出诗词的言下之意,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诗见上文):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这题要求考生答出下片中描述的新意,不但要描绘出画面,还要答出所抒发的情感.这里有二层含义:“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是说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是说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3、理解诗歌中的情景既要把握诗句景物,又要理解借景所抒发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再如2007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阮郎归•初夏
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4、比较诗中的情景命题者选二首以上的诗,让考生比较其中写景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诗见上文):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再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诗见上文):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这二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但表达的角度一样,亦即通过不同画面描绘出来的.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5、概括对象的特点要求考生根据诗中的描绘概括对象的特点,它不同于概括画面,而是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内涵.如2007年高考重庆卷(诗见上文):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苏诗前二句写海棠花光彩照人、香气空蒙,从而突出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前者是对画面的描述,“朦胧美”则是对画面的提炼.6、分析画面间的关联即考查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诗歌内容考查过程中的难度最大的一种题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探究能力要求.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诗见上文):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律诗一二两联的内在联系.先要理解二联各自的内容.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首联写作者爱琴与棋的原因——琴弦直、棋局方.次联写不必用棋局来较量胜负得失,不能用琴弦来记取五音.这就将首联的怜爱上升到一种单纯的无私的境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良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