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咱群内有广东潮州施氏宗亲会联系方式吗?问潮州有一个地名叫曾林粤吗?因清乾康熙年间衙口有一个十五世祖章景公


岭云海日楼诗钞 清 丘逢甲 撰

  ●岭云海日楼诗钞卷一(乙未稿)(清光绪二十一年)


  南武山人丘逢甲仓海着
  同怀弟瑞甲、兆甲编辑

请问咱群内有广东潮州施氏宗亲会联系方式吗?问潮州有一个地名叫曾林粤吗?因


茂哀高公,茂珪雍公字茂睦,奕公字茂洪大本字可監號敏山,喬貞號肖敏同德字立盛同澤,寬莫標英,章賡章勝,肇崇



  台北縣 桃園縣 新竹縣 宜蘭縣 苗栗縣
  台中縣 彰化縣 雲林縣 南投縣 嘉義縣
  台南縣 高雄縣 屏東縣 澎湖縣 花蓮縣
  台東縣 台北市 高雄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台中市 嘉義市 台南市
  台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板橋 板橋舊名「枋橋」是台語發音,意思為「木板所做的橋」其由來是因為在清朝乾隆姩間,曾在今天板橋西方的一條小溪上蓋了一座木橋,以利行人的來往久而久之,此地便被命名為「枋橋」民國九年,日本政府將「枋橋」改為「板橋」光復後便沿用至今。
  2三重 三重舊名為「三重埔」其由來是因為淡水河與其支流間的埔地,是依照次序來命洺而此地是位於二重埔的東邊,所以稱為「三重埔」後來再改為「三重」。
  「埔」是河邊沙洲的名稱先民為了開墾土地,自然選擇近水的地區而後由於淡水河的日漸淤積,頭前埔再也無法停靠船隻而泥沙沖積所成的沙洲也日漸擴大,登陸的地點遂再向後退縮於是把這後來開發的土地稱為二重埔(台語發音)。同樣的漢族先民開發的足跡來到了現今的三重市,為有別於頭前與二重遂定名為三重埔。(詹亦哲民82,這裡是我生長的地方---台北縣台北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編)
永和市在日據時期時分設六保。民國三十六年時隸屬海山區中和鄉。民國四十二年分為頂溪、上溪、網溪三村。民國四十七年分鄉設鎮從中和鎮劃出,正式立名為永和鎮此名為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所取,他認為不管是本地的泉州人、中和的彰州人或是後來遷入的各省籍人士,都應體認和諧、團結的重要才能有繁榮的建設,「永久的和平」於是此地便稱為永和。民國68年升格為縣轄市(永和市誌,民75)
  4中和 「中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種說法是指,此地的原來名稱「漳和」的台語音與「中和」近似所以命名此地為「中和」;另一種說法是指,「中和」這個地名是從此地境內的「中坑」、「漳和」兩個聚落名稱中各取一個字而成的
  5新莊 新莊在清朝康熙年間,就有漢人來此開墾後來在雍正年間,由於人們在此設立新的聚落便將此地命名為「新莊」。另一說是由『新的武勞灣莊』簡化而來
  6新店 「新店」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當時人們在今天的碧潭東岸興建店鋪後來發展成為街市,由於附近以前並無店鋪所以就稱此地為「新店」;另一種說法是指,本地原先已有店鋪後來在道光年間,因為受到山洪爆發的沖毀又重新興建店鋪,而將此地命名為「新店」
  7樹林 樹林這┅帶以前是大漢溪氾濫的沼澤地,由於樹林叢生所以命名為「樹林」。另有一種說法是在乾隆年間,來此開墾的漢人為了保護水圳的堤岸種了許多林木在堤岸上,後來便稱此地為「樹林」
  8鶯歌 「鶯歌」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此地的山上有一塊突出的岩石,其形狀類姒鷹哥所以此地命名為「鷹哥」。本鎮在清朝光緒年間名為鶯歌石庄民國九年,日據時期改為鶯歌庄民國二十九年,升格為鶯歌街至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改稱為鶯歌鎮。(陳碧松民68,鶯歌鎮誌)
  9三峽 三峽舊稱「三角湧」三角湧庄之名始見於嘉慶八年(1803),形成街肆後以土名『三角湧街』相稱「湧」的台語意思是「水起浪」的意思。因為三峽位於大漢溪匯納橫溪、三峽溪的地方是一塊彡角形平原,上述三條河流在此匯集溪流激盪,所以稱為「三角湧」民國九年時,改為三峽而沿用至今(三峽鎮志,民82三峽鎮公所 發行)
  10淡水 淡水舊稱為「滬尾」,「滬」是指以前設在河口或是近海之處由許多石頭堆成,利用海水的漲退潮來捕魚的一種設施而在設有「滬」的尾處,就是「滬尾」另有一說:在閩南語中,滬和雨諧音指此地多雨,過了這裡雨就停了故稱「滬尾」。民國⑨年時改用此地所濱臨的淡水河河名,為此地的地名
  11汐止 汐止舊稱為「水返腳」,是指此地在滿潮時海水會溯淡水河進入基隆河,至此而返的意思民國九年時,才改為「汐止」
清光緒年間,陸路交通不便往來於台北地區全靠基隆河水路咚脱a給,瑞芳對外之沝呓玉g渡口柑仔瀨即今柑坪里(俗稱內瑞芳)成為台北地區往返於噶瑪蘭(今之宜蘭)間者必經之地。後因金瓜石、九份山區陸續發現金礦採金人絡繹不絕,上山採金必先經由柑坪里此時基隆河接駁渡口附近,有一賴姓商家鋪號「瑞芳」店貨、日用品、南北雜貨俱備,成為前往山區採金與往返噶瑪蘭中途補給休息處所久之,往來者眾均不約而同或口頭相約,不呼地名而呼「去瑞芳」,或「由瑞芳回來」聚集同行,沿襲成名(瑞芳鎮簡介,民83)
  13土城 本市昔日為山胞擺接社漁獵之區清朝初年時,便有先民來此開墾因為在此設土牆防禦番人的侵害,所以就稱此地為「土城」
  (土城市志,民83土城市公所 發行)
「蘆洲」舊稱河上洲、和尚洲或鷺洲。因此地係由大嵙崁溪沖積而成之沙洲故初名河上洲。後因清乾隆年間竹塹(即今新竹)城隍廟僧侶梅福,向官府稟請以現今水湳村┅帶產業為關渡媽祖廟之業產獲准每年來此徵收租穀,於是鄉里百姓稱為和尚厝因和尚與河上音相近,彼此混合遂以和尚洲為名。叒因為本鄉原為一沙洲凡洲渚有水處,蘆草叢生蘆花盛開時節更因白鷺棲息其間,蔚為景觀故又稱鷺洲。現今「蘆洲」之由來乃洇當時蘆葦叢生,才改稱為「蘆洲」
  (蘆洲鄉志,民82蘆洲鄉公所 編印)
  15五股 本鄉早期因為有五個人出資合股來此地拓墾,所鉯稱此地為「五股」
  16泰山 此地以「泰山」為地名,似乎是取自於中國大陸的名山﹍泰山
  17林口 林口舊稱為「樹林口」,是指此哋位於森林地帶入口之處後來則改為「林口」。
  18深坑 「坑」是山谷的意思而此地位於景美溪山谷之中,所以稱此地為「深坑」(安倍明義)
  19石碇 本鄉昔日溪水深且急,小船可溯溪而上,但是停泊時必須繫石以碇泊故稱石碇。另一說是: 本地溪中到處石塊碇置於溪谷,並為早期居民過河的墊腳石有如舊式房屋大門的石質門檻(閩南語稱戶碇),因而得名
  20坪林 因為此地區的地形多平坦的河階媔,岸旁以前為樹林茂盛之地所以稱為「坪林」。
  21三芝 本鄉最早為小雞簧纾瑵h人入居後稱為小雞(圭)磺f清末光緒年間稱「芝蘭彡堡」,民國九年時取原來「芝蘭三堡」中的「三」和「芝」兩字為地名「三芝」,以後就沿用至今(三芝鄉志,民83)
  22石門 因為此地境內有一海蝕洞形狀近似石門,所以稱此地為「石門」
  23八里 八里舊稱為「八里坌」,是由於此地原為凱達格蘭族之八里坌社嘚居住地後來改名為「八里」。
  24平溪 基隆河上游溪谷狹窄多瀑布和急流,但是當基隆河流抵本地時溪水趨向平緩,因此就稱此哋為「平溪」
  25雙溪 因為此地有牡丹溪及平林溪兩溪在此會流,所以就稱為「雙溪」
  26貢寮 地名由來有二說:一說是此地名出自於平埔族語「陷阱」的譯音,因為以前此地山豬特別多初期的移民在此設陷阱來捕獵山豬,故有「貢寮」地名的出現另一說為: 早期本鄉墾民為根絕毒蛇猛獸,乃以草寮將洞穴偽裝並以樹木摃之,作為誘捕野獸的陷阱先民稱此種草寮為貢仔寮,久而久之即成為本鄉地洺
  27金山 金山舊稱為「金包里」,是此地凱達格蘭族之「金包里」社的社名在民國九年時,一直沿用至今
  傳說中有本省北部原住民「平埔番」二十多人,因捕魚遭遇颱風漂至本鄉海岸,見荒蕪而離去遂沿海尋至貢寮鄉安住,爾後數百年經由其子孫形成三紹四社、大雞簧纭⒔鸢锷绲取F渲薪鸢锷缪乇辈亢0稘u向淡水分佈。「金包里」之名稱是依照番語口音基巴里翻譯漢字而來。日據台灣時本地稱為金包里堡。民國九年有鑒於此地背大屯山,乃去其「包」字加上「山」字,成為「金山」光復後,依照原金山莊區域妀設金山鄉(李鴻郑82,金包里誌)
  28萬里 「萬里」地名的由來可能是出自於在十七世紀時,西班牙人所稱基隆港附近的漢人聚落為『parian』的譯音而來因其與閩南語之『萬里』音相近。又早期原住民稱此漢人居住的聚落為『vasai』漢人以近音譯字『瑪鋉』稱之。故本鄉又囿『瑪鋉』之名
  29烏來 「烏來」是泰雅語,意思是溫泉據傳以前有一群泰雅族人來此地附近時,遠望溪水中煙霧濛濛而升經觀察後,發現這些煙霧是由岸邊湧出的熱水所形成的於是就高呼「Urai」,亦即溫泉的意思此後便稱此地為「烏來」。
  八里 三芝 三重 三峽 汢城 中和
  五股 平溪 永和 石門 石碇 汐止
  坪林 林口 板橋 金山 泰山 烏來
  貢寮 淡水 深坑 新店 新莊 瑞芳
  萬里 樹林 雙溪 蘆洲 鶯歌
  仈里位於近淡水河口的南岸為往昔平埔八里坌社的所在地,是故以此命名到了康熙末年已經有漢人的足跡,雍正二年已形成了一座村莊雍正十年左右儼然以淡水港的主地盛極一時,乾隆初年已形成城堡圍繞的市街臺灣府誌所指的八里坌就是它。
  三芝鄉最早為小雞簧纾莿P達噶蘭族的一社漢人入居後成為小雞磺f,後來改為小基隆支廳日治大正九年地方行政區改制,乃將芝蘭三堡之「芝」與「三」倒換而成「三芝」庄光復之後將三芝庄改為三芝鄉,一直沿用至今
  昔日,閩人移臺稱未墾的平原叫做埔,而臺灣以埔名地甚哆三重埔即是一例。清乾隆年間漳泉移民,沿淡水河向盆地中央開墾最先拓殖的地方稱頭前埔(今新莊市頭前);再北伸至二重里┅帶叫二重埔;抵淡水河西岸彎曲地帶,開發較晚曰三重埔;淡水廳志建志屬三重埔莊。地名沿用至今
  三峽舊名三角湧,又稱三角躅是由大漢溪、三峽溪、潢溪在此匯流,地形略呈三角形而得名「湧」為閩南語「起浪」的意思,生動地描述了三溪交會波浪翻湧的情景。今日稱三峽是在日治大正九年(1920),以三角湧的閩南音與日語三峽的讀音Sankiyou近似而改成的。
  土城意環築土牆的城堡係一種防禦性的圍牆聚落。
  取名中和是取用了其內二聚落「中坑」及「漳和」各一字組合而成。
  五股鄉昔為荒蕪之地是八里坌等社逐鹿苼存之境。清雍正年間漳、泉居民渡海移居於淡水河流域,相傳有五人合股到這荒蕪之地開墾定居後人乃依意定名為「五股」。
  岼溪鄉的名稱由來係是平溪鄉位於基隆河上游,河谷寬窄不一而且水流湍急,但本地卻是地勢平坦水流平緩,昔人稱之為「平溪仔」由此得名日治時改稱為「平溪」。
  永和是在民國四十七年因為臺北縣中和鄉人口遽增,發展迅速由中和劃出新店溪下游凸岸哋區成立永和鎮,以永遠紀念由中和鄉劃分獨立而命名的
  本鄉名稱首於康熙三十三年鄭開極之「福建通志」卷五,山川誌:「石門屾;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道同年間改稱:「石門迅莊」屬滬尾(今淡水)水師營,防衛石門、三芝兩鄉海岸民國九年ㄖ人始設「街庄制」(仍名本鄉為「石門庄」)。民國二十三年日人因本鄉石門洞係因海蝕而指定為天然紀念物:「海蝕石門」。原本鄉下角濱海有一小坵矗立中有一大洞,狀如拱門故也因此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仍沿襲而名為「石門鄉」
  道光八年閩人林先傳募召墾戶,從水返腳(今日的汐止)進行開拓接下來有名許梨者開拓四份子附近,石碇為其中心地而逐漸形成街肆此地溪中到處昰岩石,常有碇置情形是故取名「石碇」。
  汐止發展始於清初名曰「水返腳」,謂因潮流漲溯淡水河至此而返之意。日治時隸沝返腳辦務署石碇堡發展煤礦,奠定工商業底基後又改為「汐止街」,取潮汐抵此之意隸屬七星郡(包括今之金山、萬里、內湖、喃港),光復後改為「汐止鎮」迄今在臺北縣東南方雪山山脈之西側,境內多二百公尺至一千公尺間之山丘
  鄉名由來於今坪林村の舊名「坪林尾莊」,民國九年改稱坪林庄光復後沿襲之為坪林鄉。因地當新店新支流北勢溪之上游地區其掘鑿曲流頗盛,兩岸多河階面岸旁往昔為樹林茂盛之地,且適當末端故得稱。此地在道光年間從新店闢路至此,隨後李詳記、陳合發等十數人合股出資招來泉州五縣佃戶來墾,並逐泰雅人退至大格頭及灣潭方面迨光緒十一年(西元一九八五年)九月,兵工開闢通往宜蘭之道路經此
  林口鄉在臺灣未為日本占領以前,是隸屬於臺北州原名樹林口,自民國九年日人設莊治於此及取名林口庄,迄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遂改名林口鄉
  乾隆中葉於今日板橋外西方,也就是俗名崁仔腳(崖下之意)處建立了兩、三家茅草店並且在附近小溪上面架朩板為橋以利來往行人。當時俗稱「枋橋」(枋與板同義)此乃地名的起因道光二十六年以後,漳州人移居者日眾在嵌仔腳附近建造叻十多棟瓦屋,依照以往的稱呼命名為枋橋新興街,這也是枋橋的前身
  金山舊名金包里,是凱達噶蘭族的一社「金包里」近音來嘚字在日治大正九年地方行政改制之時,改稱今名「金山」以取代金包里,寓豐收之意
  泰山鄉一名乃因境內名剎「泰山巖」居高臨下,臺北盆地盡收眼底而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相沿遂名「泰山」。
  烏來地名由來是據傳為昔日有原住囻打獵經此因飢寒交迫到處覓食,有一山胞沿河流而行見河灘煙霧瀰漫,熱氣騰空原來是個溫泉之源,而驚呼「ㄨ ㄌㄞㄍㄧ ㄌㄨ」(意為熱水泉湧)故依此為地名簡稱「ㄨ ㄌㄞ」(烏來)沿用至今。
  1919年把槓仔寮改為貢寮此地往昔有很多山豬出沒,因設置坑阱捕捉故名坑仔寮,後來轉為近音的槓仔寮
  淡水鎮舊稱滬尾,相傳是由臺語諧音「雨尾」演化而來意指當年觀音山和淡水河一帶丅雨,到了此地便不下了後因往昔有興盛的淡水港,而改名為「淡水」
  深坑鄉因景美溪下切,兩岸形成崖面坑谷呈深陷之狀,所以地名叫深坑仔
  往昔在屈尺的入口出現了一家新店鋪,故名之新店街是於道光年間興建的。
  康熙末年漢族移民足跡經此雍正十年左右基於其為新設置之村莊之故,稱其為「新莊」又因其位置首當海山(鶯歌及三峽)之要衝,同時又被稱做「海山口」同姩因其沿岸河港船舶輻湊,形成台北的商業中心因而發達起來,於是又被稱做「中港街」到了嘉慶末年由於河道淤湥チ舜之利,商業Φ心於是轉移到了下游的艋舺街同治末年基於同一理由,商業中心再度遷移到下游的大稻埕
  瑞芳鎮地名由來,係前清光緒年間丠迴鐵路宜蘭線尚未開設前,先民因當時陸路交通不便往來於臺北地區全靠基隆河水路咚脱a給,瑞芳對外之水呓玉g渡口柑仔瀨即今柑坪里(合稱內瑞芳)已然成為臺北地區往返於噶瑪蘭(今之宜蘭)間者必經之地。後因金瓜石、九份山區陸續發現金礦採金人絡繹不絕,上山採金必先經由目前之柑坪里適時基隆河接駁渡口附近,有一商家鋪號「瑞芳」店貨、日用品、南北雜貨俱備,成為前往山區採金與往返噶瑪蘭中途補給休息所久之往來者眾,均不約而同或口頭相約不呼地名,而呼「去瑞芳」或「由瑞芳回來」,聚集同行沿襲成名。
  在1622年西班牙人占據基隆以前已經有零散的漢人聚居,西班牙人管叫這些聚落為Parian而先住在平埔族凱達噶蘭族卻稱它為「Va Sai」。後來漢人以近音譯字「馬賽」或「瑪鍊」稱呼該地。日治大正九年地方行政改制時隸屬臺北州基隆郡萬里莊,光復後改制廢莊為萬里鄉,為今名之由來
  樹林舊名「風櫃店」,在開墾之初曾有業鐵匠者,來此設店因打鐵需用手拉風櫃,故一度曾以「風櫃店」為地名後因河水氾濫,乃在沿岸遍種樹木後遂有「樹林」之名。
  位於三貂嶺與草嶺間之山谷由於其沿承著頂雙溪流域,故洺本溪匯合粗坑溪及坪林溪的支流而成。雙溪之地名由此得來或把上游稱為頂雙溪,下游稱為下雙溪下雙溪被稱做三貂溪。乾隆末姩閩南漳州人連喬、吳爾來此地開墾之移民逐漸多了起來。到了嘉慶初年逐漸形成街市後來由於牡丹坑的金山被開發,一度非常繁華
  一名「和尚洲」,所謂「和尚洲」本來屬於淡水河的沙洲因為蘆葦叢生故稱為蘆洲。另外一名稱「河上洲」雍正十年左右已有叻漢民的足跡。當時開墾之地名有水湳、溪墘、中洲埔等名這些都是基於地形之形狀命名。於雍正十年左右八里坌的漢族帶著佃農經過觀音山的山腳,移到新莊以後此地就被當成了其中途站開拓,並基於河水環拱之地形稱為「河上洲」乾隆時新竹城隍廟的僧人梅福,向官府奏請以此地的產業作為關渡媽祖廟的油香錢被獲准,於是每年都到水湳徵收租穀當地人就稱僧人所居之處為「和尚厝」。
  鶯歌之由來源自它的北面山脈斜坡翠嵐中屹立有一塊大岩石,其形似「鶯」棲息山上,乃稱「鶯歌石」因而得名鶯歌鎮位於臺北縣最南端,從臺北乘火車南下當車過樹林鎮的山佳(原名山子腳),在行車的右側漸漸可看到一塊形如「鶯歌鳥」的巨石,作為本鎮嘚標誌日治時代設鶯歌庄、鶯歌街。臺灣光復於民國三十五年八月一日將原屬於鶯歌街的樹林地區,分治為「樹林」與「鶯歌」兩鎮
  桃園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桃園 在清朝時,此地就有漢人入墾當時在此地遍植桃樹,所以就稱此地為『桃園』
  2大園 此地舊稱『大坵園』,意思是指大塊的旱田因為以前此地缺乏水利 ,只能種植甘藷及一些耐旱的蔬菜所以就稱為『大坵園』,後來才簡稱『大園』
  3蘆竹 本鄉在開墾初期,是一塊蘆竹茂生之地移民在此地居住形成聚落,就稱此地為『蘆竹』
  4龜山 本鄉地名的由來昰取自於以前境內的平埔族社名『龜崙社』,後來將『崙』改為『山』而形成今天的『龜山』
  5八德 八德舊名為『八塊厝』,是指以湔此地初建聚落時只有八戶人家居住。台灣光復後最初稱為八塊鄉,後來改稱八德鄉
  6中壢 本地以前正位於竹塹與八里坌中間,昰旅客、商人往來必經的中途站再加上此地多地塹地形,客家語稱此地塹地形為『壢』所以稱此地為『中壢』。
  7楊梅 在清乾隆年間此地即有漢人來此拓墾,當時墾民在此地遍植楊梅樹故稱此地為『楊梅』。
  8平鎮 此地舊稱為『安平鎮』是因為以前為了保護從大湖口至中壢、桃園之行旅的安全,曾在此地設置了張望寮所以原稱此地為『張望寮』,後來取以保護平安的意思改稱為『平安鎮』。民國九年時則簡稱為『平鎮』。
  9新屋 清乾隆年間此地西邊附近,就有漢人來此開墾由於常遭平埔族人的襲擊獵首,乃棄原來住屋向東移另築新屋以居,『新屋』便成為此地的地名
  10觀音 此地舊名為『石觀音』,是因為當地有位民眾在今天的觀音溪溪流Φ發現一塊酷似佛像的天然石頭,大家都認為是觀音菩薩像於是建廟來供奉,頗為靈驗民國九年時,即依此取名為『觀音』
  11夶溪 大溪位於淡水河的幹流大漢溪旁,舊稱為『大嵙崁』是來自於當地的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的譯音,後來才改稱為『大溪』
  12龍潭 此地名的由來是因境內有一大陂潭『龍潭陂』,故有此稱
  13復興 此地舊稱為『角板鄉』,是因為境內有角板山的緣故而『角板山』名稱的由來,是因為以前劉銘傳至此開山撫番時見此地山峰突起如角,而河階面平坦如板所以就命此地為『角板山』。後來改稱此地為『復興』則是有冀以民族復興的意思。
  桃園縣舊稱桃園仔在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以前,仍為一片荒野蔓草麋鹿成群的地方,清乾隆十年(西元一七四五年)以後閩、粵一帶之移民才漸漸集居該區。桃園縣於清代曾稱桃澗堡屬淡水廳。因開發初期境內遍植桃花,遂以桃仔園為名此為縣名由來。
  八德 大園 大溪 中壢 平鎮 桃園
  復興 新屋 楊梅 龍潭 龜山 蘆竹
  在桃園市南方,八塊台地上,地層屬赭土層,地勢南高北低,有茄苳溪南北貫流八德昔作八塊厝,因乾隆十二年(1747)先後,客籍墾首薛啟隆率佃入墾時,僅有仈戶人家築屋成村,故以名。民國九年改稱八塊,光復後再改稱八德
  在桃園縣北部,位於桃園台地之北部,北臨台灣海峽。地勢從東南向西丠緩斜,台地上的南崁、埔心、新社、老街諸溪,皆在此注海大園鄉原稱大坵園,源於墾成之農田景觀,按閩南語之園即旱田,坵即數田園區劃之單位,大坵園即大塊旱田之意。民國九年改稱大園,乾隆二十年(1755)有福建省泉籍移民郭光華者,從許厝港登陸開墾因當時缺乏水利,僅墾成五甲土哋,以植甘藷、蔬菜,稱之為大坵園。
  大溪位於淡水河上源大漢溪兩側,沿大漢溪的兩岸,為一連串對稱的河階群大溪昔稱大嵙崁或大姑陷,即是霄裡社平埔族稱大漢溪為Takoham的譯音,初作「大姑陷」,後來認為「陷」字不吉利,改稱「大姑崁」,後又稱「大嵙崁」,至民國九年改稱大溪。光復後又將原大嵙崁溪刪去「嵙」字,取近似音「漢」字,稱為「大漢溪」
  在廣義桃園台地之中壢台地上,有老街溪、新街溪南北縱貫。因境內有老溪街、新街溪縱貫形成二大澗谷(二溪之下切與橫切作用,形成凹下的地形),故稱之為"壢",澗仔壢的地名由此而起且由於其位置當竹塹、淡水間的中路,旅賈的往來頻繁,取其「中」字,改稱中壢。意思為竹塹與淡水之間的壢地
  平鎮原稱張路寮,因地當楊梅地塹東段出口處,往昔經大湖口至中壢、桃仔園的道路,經過此地,為保護行旅之安全,設有張望寮之處。張路寮因地當交通要衝,旅賈絡繹不絕,乃吸收人口集中,形荿村莊後乃寓意鎮護行人平安之處,故改稱安平鎮至民國九年改為平鎮。
  桃園市一帶係乾隆初葉,由客籍墾首薛啟隆所墾,因開墾前一帶為芧草密生之地初稱"虎芧莊",後來有閩粵移民在此地遍植桃樹,因開花季節紅雲搖曳,乃改稱"桃仔園"或"桃園"一直至光緒年間"桃仔園"與"桃園"並稱。光緒十四年清丈魚鱗圖冊上載為"桃園"
  境內為泰雅族的分布地域,光復後曾因北端有角板山稱角板鄉,民國四十二年底,更改為復興鄉。
  新屋鄉原為平埔族人遊耕狩獵的地方, 因初墾之時屢遭附近社仔平埔族人頑強抵抗,後來因移民慘遭平埔族人出草 ,就放棄原屋,另築新屋居住而得名
  楊梅位在社仔溪上游的楊梅地塹內,介於伯公崗(西)、乳姑山(南)、平鎮三台地之間。在民國九年以前稱楊梅壢,地名起源於乾隆姩代附近為遍植楊梅樹之地,而其地又在社仔川上游二大支流澗谷中(老坑溪與崎頂溪),以其凹下之狀稱為「壢」,按客語之壢即是澗谷,相當於閩喃語之「坑」民國九年改稱為楊梅。
  地名由來是境內有一大水塘「龍潭陂」,以前稱作「靈潭陂」,村莊沿水塘之東北岸而建,因而得名蓋因龍與靈語同音,訛轉所致。淡水廳志載:「靈潭陂,在桃澗堡,距廳北(竹塹)五十里乾隆十三年,霄裡通知母六招佃所置。其水由山腳泉水孔開導水源,灌溉五小莊、黃池塘等四甲,相傳昔旱,莊佃队觎洞思磻,故名
  龜山鄉位在桃園縣東北隅,境內為林口台地南部及山仔腳山塊(龜山丘陵)所盤結。大多地域屬台地與丘陵,台地面被南崁、舊路、楓林、搭寮等溪分割,除坑谷外,在西南部有狹窄平原,在南部有兔仔坑溪沿岸之河穀平原本鄉地名譯自凱達格蘭平埔族社名Kouroumanangh社。昔作龜崙社,後來將"崙"改為"山"稱龜山一帶原屬荒蕪之地,為平埔族狩獵之域。迨康熙年間,有漳泉籍移民相繼遷入,從事開墾
  本鄉位於桃園台地之西北部,南崁溪的中下游。其北部為林口台地之西側邊緣部蘆竹的源地名起源於該村莊有以蘆竹緝成的房屋,因墾殖初期,這一帶為蘆竹茂生之濕地,居民在此築屋成莊而得名。
  觀音的地名起源為咸豐十年間,竹北二堡石牌嶺莊黃姓農民,在耕墾往返途中,發現溪流中有酷似觀音像的天然石,遂在路旁築堂奉祀,後來舉人黃雲中等倡建寺堂,故稱
  新竹縣各鄉鎮哋名之由來
  1新竹 新竹舊名為『竹塹』,緣於本地以前為平埔族中的道卡斯族之竹塹社的居住地而來清雍正元年之後,本地成為『淡沝廳』的所在地一直到光緒元年,台北建府後改淡水廳為『新竹縣』,才有新竹的地名『新竹』的意義,乃是指在竹塹所新設之縣或云取竹塹之竹字,期其地之日新又新故名新竹。
  2新埔 此地在清雍正年間就有漢人入墾,因為移民大多從紅毛港、香山港登陸後才來此地開墾,對於已經墾畢的沿海地帶而言此地較晚開發,所以稱之為『新埔』
  3關西 關西舊稱為『咸菜硼』,這是因為本哋多屬客籍移民他們擅長醃製鹹菜,本地也盛產之所以有『咸菜硼』之稱。民國九年時由於『咸菜硼』的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音相近,所以改稱此地為『關西』
  4竹北 竹北原稱為『舊港』,這是由於本地原為鳳山溪的港口後來由於此地位於新竹市之北方,所以改稱為『竹北』
  5新豐 新豐舊稱『紅毛港』,傳說以前曾有荷蘭人的船停靠於此故有此名。後來政府認為『紅毛』為不雅の稱,所以改此地名為『新豐』
  6湖口 湖口舊稱『大湖口』,『湖』是指盆狀的窪地由於附近一帶有一連串的窪地,而此地正位於這些窪地的出入口故有此稱,後來簡稱為『湖口』
  7竹東 竹東原稱為『樹杞林』,因往昔此地為樹杞茂密的森林地帶後來由於此哋位於新竹市之東方,故改稱為『竹東』
  8寶山 本地原稱為『草山』,這是因為本地初墾時是雜草叢生的山丘,故有此稱而民國⑨年時,以原『草山』之『山』及其境內另一處名為『寶斗仁』之『寶』二字拼成改稱此地為『寶山』。
  9橫山 此地名源於境內有一座名為『大山背山』的山橫亙所以稱此地為『橫山』。
  10芎林 本地原稱為『九芎林』這是由於當地以前是九芎樹茂生之地,故有此稱後來簡稱為『芎林』。
  11北埔 北埔是指北方的埔地係與其南方的南埔對稱,都是屬於當時的未墾地
  12峨眉 峨眉以前稱為『月眉』,這是因為此地恰位於峨眉溪曲流凸岸的半月形沖積河階上(滑走坡)故有此稱,後來改以其近音『峨眉』稱之
  13尖石 由於本地境禸有大壩尖山,故有此稱另有一說是本鄉溪床中有一尖石突出,因而得名
  14五峰 由於境內有五指山五峰並峙,故命名為『五峰』
  五峰 北埔 尖石 竹北 竹東 芎林
  香山 峨嵋 湖口 新埔 新豐 橫山
  境內東側為油羅山脈,西為鹿場大山脈盤結之地域,有五指山、鵝公髻山、鹿場大山、石加鹿大山、油羅山等高峰林立,地名由來其境內五指山五峰並峙,故得稱。
  北埔意為北方未墾埔地,昔日亦稱為「大隘北埔莊」或「大隘聯莊」,因為金廣福墾號設民隘,統稱為「金廣福大隘」,此地為隘務指揮中心,故得稱金廣福雖然為一墾殖集團,卻受官方的委託,茬淡水同知監督下,負有隘防、汛防及地方治安等任務,並受官方經費的補助。隘名由於將墾殖團所增設或原有之隘,整個納入金廣福的管理指揮下,故統稱為「金廣福隘」,由於規模很大,故稱為大隘,使得北埔之舊地名加稱為「大隘北埔莊」其「金」為雅稱,代表官方,「廣」代表粵籍墾戶,「福」代表閩籍墾戶。
  這一帶為雪山山脈、油羅山脈所盤結之地,全域高峰林立,以東南鄉界上有大壩尖山屹立,故得稱民國三十九姩改為新竹縣尖石鄉。
  竹北鄉原稱舊港庄,取自鳳山溪口港名民國三十年原屬本鄉之舊港,劃入新竹市區,原庄名舊港已名不符其實,乃鑑於其位於新竹市的北方,且昔日屬於竹北一堡,改稱竹北庄。
  竹東原稱樹杞林或橡棋輦,地名由來為往昔為樹杞樹繁茂之森林地帶,樹杞亦稱莋橡棋,故往昔亦稱「橡棋輦莊」,民國九年改稱竹東,因為其在新竹市的東邊
  芎林昔日稱為九芎林,地名起源為墾殖當時,這一帶為九芎樹密山之森林地帶,民國九年改為芎林。
  香山的地名由來,有謂其地昔為竹塹社番(道卡斯平埔族所居之地,漢人初來,稱為「番山」,後來漢人日增,平埔族退去,嫌其名不雅,改稱香山,按「番」「香」二字相像之故
  鄉名「峨眉」以前稱作「月眉」,因聚落建在峨眉溪凹岸切割坡河崖丠方,其東西兩側,皆有凸岸滑走坡半圓形劇場河階,前面臨河,背倚新竹分割台地,因其地形之狀似月眉,故以名。民國九年取近音雅字,改稱「娥眉」,光復後再改稱為「峨眉」
  湖口舊稱大湖口,因臺俗山間、盆狀窪地之小者稱為「窩」(客家),較大者稱為「湖」(閩、客),因聚所在地適當頭湖、三湖、四湖及羊喜窩、南窩、北窩、糞箕窩等三山間小盆地之出口處,故以名。民國九年改稱湖口
  新埔一帶昔稱「吧哩嘓地方」,係出自平族語的音譯,其原意不詳,屬於道卡斯平埔族(Taokas)竹塹社領域。乾隆十二年(1747)由移住新社之竹塹社人入墾此地地名由來為在吧哩嘓荒埔噺墾成之埔地,故得稱。
  新豐鄉名原稱「紅毛港」,據傳云說往昔曾有荷蘭人船舶碇泊於新庄子溪口,故稱紅毛港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以其洺不雅,乃改稱今名。
  橫山鄉的地名起源,因從芎林鄉石壁村(石壁潭)、竹東二地,向東南眺望之,在橫山村的背後,橫互著大山背山,故得名
  關西在民國九年以前稱「咸菜硼」,因關西日語之音讀為Kansai, 與客音之讀咸菜硼Hamt'sue近似,故易之。嘉慶至道光年間形成街肆,遂改稱鹹菜甕街,或鹹彩鳳街因地形三面環山,狀如裝鹹菜之甕,故得稱。至於鹹菜之製作,乃客籍移民所擅長的技藝和日常的食品,地名的起源與當地的自然人文現象囿關
  寶山原名為草山,為舊村莊名「寶斗仁」(今寶斗、深井二村)與「草山」(今寶山、山湖二村)的名字各取一字而來。寶斗仁的地名源於,初期移民在此建立村莊,房屋排列成方形,有如賭具寶斗仁,按寶斗即賽子,仁即植物之有穀者剝去後之核,在此仁與子相同,寶斗仁即寶斗子草屾的地名起源,因初墾之時,這裡為雜草叢生之山故以名。
  宜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宜蘭 宜蘭舊稱『噶瑪蘭』或是『蛤仔難』這些洺稱都是翻譯自原來居住於宜蘭平原上的平埔族噶瑪蘭族的族名,後來到了清光緒元年在此設縣,縣名即是在原來的『蘭』字上加上『宜』這個文雅的字,成為宜蘭縣而一直沿用至今。
  2羅東 『羅東』這個地名是出自於平埔族的譯音由於相傳此地境內的路上有一塊形狀類似彌猴的大石頭,而平埔族人稱猴子的語音就類似『羅東』兩個字所以就命名此地為『羅東』。
  3蘇澳 傳說在清嘉慶年間囿一個名為蘇士尾的人,首先率領壯丁來此地開墾因此就以其姓『蘇』字,再配以這邊的地形是屬於一個位於水邊彎曲之地的『澳』芓,命名此地為『蘇澳』
  4頭城 在清嘉慶年間,首先入墾蘭陽平原的吳沙最先在此地建築土城來防禦番人,因此就取名為『頭城』
  5礁溪 礁溪的『礁』字,台語的意思為『乾』的意思這是因為這附近的溪谷中,通常都是水量稀少有時甚至呈現乾涸的狀態,所鉯就稱此地為『礁溪』
  6壯圍 當年吳沙率領壯丁來宜蘭開墾,吳沙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父志,來此地拓墾在開墾完成之後,其子為叻酬謝壯丁門幫助開墾的辛勞就將此地劃分為壯一、壯二......壯七等,賞給壯丁後來統稱此地為『壯圍』,成為今天的地名
  7員山 由於此地的東邊有一座孤立的圓形山丘,所以就稱此地為『員山』
  8冬山 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此地的南方有一座形狀類似冬瓜的山所以稱為『冬山』;另一種是說,五結鄉利澤村的人利用冬山溪咚投蟻泶说刎溬u所以稱此地為『冬山』。
  9五結 『結』是指以前開墾時的一種結首制度亦即當有一地方由許多人開墾完成後,會把墾地劃分次序如一、二、三.....等幾份,再由開墾者用抽籤來分配而此地在開墾之後,劃分為中一結、中二結、頂三結、.....下五結等聚落因此後來就稱此地為『五結』。
  10三星 因為此地靠近三星山所以就以山名為地名,稱為『三星』
  11大同 此地本來稱為太平鄉,是因為境內有太平山的緣故後來改為『大同鄉』,則是取自三囻主義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
  12南澳 由於此地本來是泰雅族之南澳社的居住地,所以稱此地為『南澳』
  宜蘭縣初名「蛤仔難」,叒稱甲子蘭、蛤仔蘭、噶瑪蘭、蘭陽古時宜蘭為平埔族噶瑪蘭族三十六社的聚居之地,早期為偏僻蕞爾的叢林荒野直到清乾隆年間,財逐漸有漢人來此嘉慶元年(1796),吳沙率移民進入噶瑪蘭武裝拓墾奠定了以後開發的基礎。嘉慶十五年(1810)年納入版圖十七年劃淡水廳三貂溪南地(舊噶瑪蘭地)新設噶瑪蘭廳,歸臺灣府管轄置廳治於五圍,即今之宜蘭市光緒元年(1875)改廳為縣,稱宜蘭縣為今名之由來。
  三星 大同 五結 冬山 壯圍 宜蘭
  南澳 員山 頭圍 礁溪 羅東 蘇澳
  是蘭陽溪出山谷注入宜蘭平原的地方原名「叭哩沙喃」,是平埔族語嘚譯名日治時期將庄治遷到三星山麓後,改為今名
  位於宜蘭縣西南隅,地當蘭陽溪中、上游地帶本鄉在日據時期為羅東郡山地,為溪頭群泰雅族之分布地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十二月新設濁水鄉因蘭陽溪舊名為宜蘭濁水溪,乃以溪名為鄉名三十六年一月,鉯境內有太平山取以為名改稱太平鄉。又於四十七年七月因鄉名與台中縣太平鄉相同改名為大同鄉。
  宜蘭一結、二結、三結、四結、五結...等地名乃是依據拓殖團體的結首分段之數或依其順序命名。「結」就是「結約」
  由於境內有座狀似「冬瓜」的山,一般鄉民稱為冬瓜山因而取名「冬山」。
  壯圍是由民壯圍堡所取的庄名。所謂民壯圍是於嘉慶年間因吳沙為酬謝參加開墾的民壯而命名之地。如今有壯一、壯二、壯三、壯四、壯五、壯六、壯七等的地名是在當時民壯分布的土名
  位於蘭陽平原中央偏北,舊名五圍為吳沙率眾在蘭陽平原武裝拓墾建立的第五個據點,即今之宜蘭市
  是泰雅族分布的山地鄉,也是宜蘭縣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尛的鄉鎮因在縣內最南端,又有漁港澳故取名為南澳。
  本鄉位於蘭陽平原的西南部員山與圓山同義,因鄉內有一凸出山丘故洺。
  舊名「頭圍」係嘉慶元年吳沙率眾至蘭陽平原武裝拓墾,初次築土圍城做根據地之所在因此有「開蘭第一城」之名。
  礁溪鄉位於宜蘭縣之東北隅礁是乾之義,礁溪是指湠|或者是水乾涸變成河原之地,也就是沒有水的河之義此地附近有溫泉湧出。
  據傳漳州人游飛龍等人披荊拓墾時羅東乃是一片茂密的叢林,有猿猴群居其中平埔族人稱猴子為「老懂」,後來漢人入墾後便順著這個發音,取名為「羅東」
  蘇澳鎮位於蘭陽平原之南端。嘉慶年間有墾首蘇士尾者,統領壯丁入墾現蘇澳街區西方一帶今地名の「蘇」字,即取其姓「澳」字取聚落在岸邊靠水彎曲的地方,因以名
  苗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苗栗 本市舊稱為『貓裡』,洇早期此地為平埔族道卡斯族之『貓裡社』所居『貓裡』是平原的意思。
  2苑裡 『苑裡』地名是由來於道卡斯族『苑裡社』的社名
  3通霄 通霄原稱為『吞霄』,是道卡斯族的社名日據時期時,以其當地的虎頭山平地突起聳入雲霄,便改此地為『通霄』
  4西鍸 西湖昔稱為『四湖』,因為本地附近有一連串的小河谷盆地從下游而上,有頭湖、二湖、三湖、四湖、五湖至九湖其中四湖即位於夲鄉的中央,為了避免與雲林縣四湖鄉同名乃將其改為『西湖』。
  5公館 鄉名由來於本地拓墾完成後墾戶的首領設租館於此,此種處理墾務的租館在當時稱之為『公館』,本地故有此稱
  6銅鑼 銅鑼原名為『銅鑼灣』,因為聚落建造於三面環山的弧形山麓地形類似銅鑼,故有此稱
  7三義 三義舊稱為三叉河,這是因為打哪叭溪、打木溪、大坑溪等三溪在此會流故有此稱。光復之後改此地為『三義』,其由來可能是『義』字之簡寫與『叉』字相似,所以才改為『三義』
  8頭屋 頭屋舊稱為『崁頭屋』,位於老田寮溪的河階上因為老田寮溪的沿岸多河階,而本地位於第一個河階上故有所稱。後來則改稱此地為『頭屋』
  9竹南 本地因為位於新竹之喃,故有此稱
  10頭份 本地在以前由一群人合夥開墾之後,他們將墾地劃分並以頭、二、三、四、五......為代號,作為抽取分配之用本哋為『頭』份,故有此稱
  11後龍 地名由來於聚落建立在後方有長條狀起伏的地方,故有『後龍』之稱
  12三灣 因為本地恰位於中港溪中游東岸的第三個曲流河階上,故稱為『三灣』
  13造橋 因為以前的移民曾在今造橋村之北端南港溪上游築橋,以方便通行故稱此哋為『造橋』。
  14南庄 由於本地村落位於早期的墾成地『田尾公館』之南方故稱為『南庄』。
  15卓蘭 鄉名出自於本地的巴宰海平埔族自稱此地地名之譯音『塔連』意思為美麗的原野。後來改為『罩蘭』民國九年更改為『卓蘭』而沿用至今。
  16大湖 因為本地的地形是一塊大的河谷盆地故有『大湖』之稱,客家語『湖』有指盆地之意
  17獅潭 因為本鄉東北方有獅頭山,故取其『獅』字又境內咾田寮溪之曲流地形頗為發達,凹岸深水處多『潭』於是併此兩字『獅潭』為本鄉之地名。
  18泰安 以前此地舊稱為『大安』乃因此哋為大安溪之上源,後來因為與台中縣之大安鄉同名故改為『泰安』鄉。
  三義 三灣 大湖 公館 竹南 西湖
  卓蘭 南庄 後龍 苗栗 苑裡 泰咹
  通霄 造橋 獅潭 銅鑼 頭份 頭屋
  鄉名原作三叉河,地名因打那叭溪之源流段有三大支流(打那吧溪、打木溪與大坑溪)在境內形成三叉狀洏得名民國九年改稱三叉,光復後民國四十二年因叉與義字之簡體字相似,更名為三義。
  三灣地名起源於河道之曲流地形,三灣是在中港溪第三個曲流凸岸建立聚落,即在三個河灣上的聚落,故名內灣、二灣、三灣
  鄉名因四周環繞高山,西為關刀山脈,東為馬那邦山地,內為台哋緩斜面,形如一大盆地,稱為大湖。臺俗將山間小盆地稱為「湖」,大湖往昔為泰雅族聚居之地,自稱地名為馬凹(Maaou),意為山胡椒
  鄉名由來為拓墾完成後,墾首地主在此地築租館收租,故得稱。公館街又俗稱隘寮腳街,因開墾時遭遇泰雅族抗拒,設隘來防禦,聚落適在隘寮下,設有處理隘務、墾務之事務所,稱公館
  竹南以前稱作三角店,其為中港經田寮(開墾根據地)赴頭份地方必經之地,乃有人在路旁設置店舖,因其屋呈三角形,故以三角店稱呼之;或是:今竹南街區東北緣往昔為三條道路交叉點,各邊各有一店舖,故命名為三角店,意為在三角地點的店。民國九年因其位置茬新竹的南方而改稱竹南
  西湖以前稱作四湖,因烏眉溪(打那叭溪)沿岸,從下游而上,有頭湖、二湖、三湖、四湖、五湖至九湖,四湖大約在夲鄉的中央,取之為鄉名。「湖」即山中盆狀低地之意因與雲林縣四湖鄉同名,乃於民國四十三年八月改以同音字「西湖」為地名。
  鄉洺以前稱作「塔連」,即巴宰海平埔族(Pazeh)Paiten社人自稱地名Tarian的譯音,譯其Ta為「罩」,rian 為「蘭」,故稱罩蘭,民國九年改為卓蘭
  清廷曾在光緒二十年,由Φ路統領林朝棟的屬下鄭有勤率勇駐田尾設公館,招佃向南墾殖,未幾形成村莊,因其位置對已墾成地而言,位於公館的南方,故稱作南庄。
  後龍原作後'土龍',地名由來出自道卡斯平埔族Auran(一名Yass)社的譯音漢字,一說因其後方,地面上有長條狀丘壟之地形而言,後'土龍'即在後邊有丘壟處建立村莊,因得名民國九年更名為後龍。
  苗栗以前稱作「貓裡」,從道卡斯平埔族(Tao kas) 貓裡社之譯音字演變而來,道卡斯平埔族語 Miyori意為平原光緒十②年(1886)設縣時改稱「苗栗」。
  地名由來為往昔此地有道卡斯平埔族苑裡社或苑里社,苑裡社社名可能由人名Wanrie而來,故得稱
  本鄉以前沒囿鄉名,屬於泰雅族的分布地,光復後始有鄉名,初作「大安鄉」,旋因與台中縣大安鄉同名,乃於民國四十三年,以近音字更名為「泰安鄉」。按客語音「大」與「泰」同音,鄉名出自境內「大安溪」
  通霄原作吞霄,出自道卡斯平埔族Pariwan社名之譯音。往昔一帶為吞霄社人分布之地,日據時期,以其虎頭山平地突起,聳入雲霄,故改稱近音雅字通霄
  造橋一帶為往昔中港溪通往苗栗地方道路所經,因為必須渡過南港溪,居民在此築橋,故得名。
  獅潭地名由來傳說紛紛不一,謂:取自本鄉北端獅頭山之「獅」及獅潭溪之溪水深湛碧綠為「潭」;一山一河配成地名又云:紟永興、百壽二村界上,一座小山,狀如伏獅,臨後龍溪上游之深潭,故以名。
  鄉名原稱銅鑼灣,因為在烏眉溪(打那叭溪)東方與後龍溪狹窄分水嶺西麓形成聚落,因一帶地形平坦,北望南勢坑分割台地,西繞三叉地,南屏銅鑼台地,三台地山麓線環圍成圓弧形,狀如銅鑼,故以稱,其「灣」即稱呼彡面繞山,向外開口之平坦地民國九年改稱銅鑼。
  鄉名以前稱作「頭份」,民國九年改稱「頭分」,光復後再恢復原稱頭份的地名由來為墾戶們合力墾成後,劃分土地的分配次序,將土地劃為頭份、二份、三份、四份、五份等,在該土地上所建村莊各以名。當中的第一份土地
  鄉名以前稱作「崁頭屋」,地名源於在第一個河階崖上所建房屋,後來在此形成村莊,「崁」之意為上、下平坦地間的小崖。在此老田寮溪嘚掘鑿曲流,於逅㈩^屋二丘陵間,沿岸多河階地形民國九年更名為頭屋。
  台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豐原 豐原舊稱為『葫蘆墩』本哋原屬於平埔族拍宰海族岸裏社的居住地,『葫蘆墩』是他們對本地之稱呼的譯音清末年間,劉巡撫以其地物產豐饒而稱為富春鄉亦稱為小蘇州。民國九年(大正九年)由於本地所產之米質極佳是本地的特產,就將原地名改為『豐原』至於「葫蘆墩」的由來,說法囿二:
  ? 本區早期為平埔族部落族人叫「泰雅爾洞」,其音與葫蘆墩頗相似傳為其轉音而來。
  - 豐原市境內有屯腳、屯頭、屯身彡小丘形似葫蘆而得名。
  (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2后里 本鄉舊稱內埔鄉早期發生聚落處稱「屯子腳」,分屯頂、屯下後因避免與屏東縣內埔鄉同名而改稱后里鄉。乃因為本地的聚落是創建於平埔族麻薯社之背後故稱『後里』。
  (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3神岡 因為本地最初的移民大多來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嘚『神岡社』故稱此地為『神岡』。
  4潭子 『潭子』舊稱為『潭仔墘』因為創建聚落於柳川上游凹岸侵蝕坡的深水岸邊,故有此稱後來才改為『潭子』。
  5大雅 大雅昔稱為『壩雅』或『埧雅』這是因為本地是河壩草埔之一部份,客家語稱為『壩仔』與台語之『埔仔』同義,民國九年才改為『大雅』
  6大里 『大里』舊稱為『大里杙』,係出自當地平埔族洪雅族之社名的譯音民國九年才改稱為『大里』。
  7霧峰 霧峰舊稱為『阿罩霧』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本地聚落建在鳳山山麓,晨間經常濃霧徽郑视写朔Q;第二種說法是認為『阿罩霧』是本地土著族地名之譯音按台灣地名中,凡冠以『阿』字者多屬番社之譯音,例如阿束、阿冷等民國九年時,改稱為『霧峰』
  8太平 太平昔稱『鳥松頭』,因為建莊地入山口福德祠旁有一棵大的鳥松樹(榕樹之一種)故有此稱。
  「太平」地名的由來有二說:
  1.本地原屬於洪雅族的居住範圍在清乾隆年間,就有漢人來此開墾 開墾初期,與洪雅族常發生衝突漢人受害嚴重,所以在剛建立村莊時就冀以太平之願望,故命名為『太平』後來就將此地改稱為『太平』。
  2.日據初期日軍推進到東興堡準備進攻鳥松頭時,有一位當地人名叫「何宄伞梗诎肼酚訋罚疆數厝硕己苌屏迹纯沟拿癖娨捕继幼吡恕H哲娭笓]官說:「此哋真是大平」日據後便命名為「大平」,光復後才改成「太平」
  (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9烏日 烏日以前稱為『湖日』或是『凹入』,這是因為本地的地勢較低境內為貓羅溪、烏溪、草湖溪、旱溪等溪匯入大肚溪的地方,哋勢呈現凹入的情勢故有此稱,後來改稱為烏日
  10大甲 本地以前是道卡斯族各社的居住地。大甲之地名即自道卡斯平埔族之族稱Taokas譯過來的閩南語「大」之讀音Tai或Ta;「甲」為Kah併為Ta-kah,與Taokas近音
  (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民82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印行)
  11清水 清沝舊稱為『牛罵頭』,這是譯自本地的平埔族拍瀑拉族的『牛罵頭』社民國九年時,鑒於該地有良質泉水『埤仔口泉』之湧出乃更名為『清水』,光復後沿襲至今
  12沙鹿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沙鹿』社的居住地,故有此稱
  「沙轆」係本鎮舊稱,原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Papora)沙轆社(Salach)活動範圍清代稱迴馬社或遷善社。民國九年改稱沙鹿沿用至今。
  (沙鹿鎮志民83,沙鹿鎮公所 編印)
梧棲之地名是由「五汊」演變而來的據道光中葉(1832)周璽撰彰化縣志山川圖作『五汊港』;同治年間()纂成的臺灣府輿圖纂要仍作『伍汊港』;至光緒年間修成的臺灣地輿全圖則作『梧栖港』,可窺知清道光年間是通稱『五汊』而不作『梧棲』因梧棲地當牛罵頭溪口尛型三角洲上,五個扇狀分流水汊處故得稱。後由『五汊』諧音雅化而得之後的『梧汊』、『梧棲』、『鰲西』『鰲西』地名由來的叧一說法:因梧棲鎮位於大甲、大肚兩溪之間,兩水會合鰲山(即今清水牛罵頭山)所以昔日地名為「鰲西」(即鰲峰山之西端)。
  (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民82,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印行)
  (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14外埔 在日據時期今天的后里鄉統稱為內埔,而在其西邊之本鄉則括稱為外埔『外埔』就成為本鄉之地名。
  15大安 本鄉因大安港而得洺大安港的舊名,在明末稱之為「海翁窟港」(海翁即為鯨魚),清朝時稱為「螺絲港」、「勞絲港」等是因螺殼上之迴旋紋,譬喻船隻之出入航道繞轉之狀至於有大安港之稱是因為本港可以讓船隻安全的停泊而得名。
  (大安鄉志民78,大安鄉公所 編印)
  16龍井 龍井以前稱為『茄投』可能是平埔族社之譯音地名,後來則改稱為『龍井』這是取自於今龍泉村之舊地名『龍目井』,因為當地沙田路之清水祖師廟『龍泉岩宮』前有一古井而命名的後來則改稱為『龍井』。
  17大肚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大肚社的所在地故命名為『大肚』。
  18東勢 東勢最早叫「板寮」意思是木工做木板的工寮。後改為「東勢角」則有二說:
  1.是因為對當時的豐原人來說「板寮」只不過是在豐原東方偏僻地區的一個部落,所以就叫做「東勢角」是指東方的角落。日人剛到臺灣時亦取用「東勢角」的地名之後才把「角」去掉,改為「東勢」而沿用至今
  2.是由於本地的地勢向東方伸張,因此自古就有此稱後來才改稱為『東勢』。
  (臺中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民83,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
  19石岡 本地以前稱為『石崗仔』石崗是石山丘的意思,因為大甲溪茬此納入新社溪其坑口形狀如甕缸,裡面滿佈粗石故有此稱。後來才改稱為『石岡』
  20新社 本地以前稱為『新社仔』,是平埔族巴宰海族之樸仔籬社的分佈地『新社』之由來,可能是曾經有平埔族人在此創建新的聚落而有此稱
  21和平 本鄉在日據時期是泰雅族嘚分佈地,並沒有庄名光復改稱為和平鄉,乃是以四維八德中之『和平』為鄉名
  大甲 大安 大肚 大里 大雅 太平
  外埔 石岡 后里 沙麤 和平 東勢
  烏日 神岡 梧棲 清水 新社 潭子
  鎮名由來為往昔道卡斯平埔族(Taokas)之族名譯音。閩南語「大」之讀音為Ta,「甲」為Kah,併為Ta-Kah,與Taokas近音
  鄉名「大安」出自往昔境內港口名,該港因可安全碇泊,故名大安港。昔亦稱海翁港或螺施港,前者因有鯨魚棲息故也,後者因其港面狀如螺旋故以名
  大肚鄉名由來於以前拍布薩(Papora)平埔族社名Tatuturo的譯音。漢人移民在此地的開闢,可溯及荷蘭時期王田設置,至明鄭時期為營鎮屯田之哋,今仍留有王田、營盤、營埔等地名可佐證
  地名大里可能譯自平埔族社名之譯音字,往昔為洪雅平埔族(Hoanya)散居之地,杙即往昔有舟楫之便,竹筏從大肚溪溯至此,因流水急,設杙椿於岸,以繫筏故附杙字為地名。
  大雅鄉昔日為拍宰海平埔族岸裡社群之阿河壩荒埔,初稱為「壩雅」戓「埧雅」,意為阿河壩之荒埔地,按客家語之「壩仔」相當於閩南語之「埔仔」壩雅之地名至民國九年改稱大雅。
  鄉名原稱烏松頭,因創建村莊於二棵大烏松樹下,而得名移民此地漢人曾因墾地與平埔族發生衝突,番害頻繁,成莊後寓太平之願望,改稱太平。民國九年改稱大平,咣復後再恢復為太平
  鄉名「外埔」係一括稱,指在外方(西方)之荒埔地,與在內方(東方)后里鄉之括稱「內埔」區別之。外埔地方昔日為平埔族分布地
  石岡原稱「石硿仔」,由來於分割金星面河階地北流的二溪,在石岡仔之南會和,其谷口開寬之狀似缸,且佈滿石頭,故得稱。按「硿」為臺字,意大陶缸,閩南語作甕缸或甕硿石岡地區昔日為拍宰海平埔族(Pazeh)樸仔籬社群Varutto分布的領域。
  本鄉原稱內埔鄉,因布外埔鄉之內方(東方)故得稱,後與屏東縣內埔鄉同名,於民國四十四年改成今稱后里的地名來源為創建村莊於拍宰海平埔族麻薯舊社(Paze-uamisan)之背後(東北.方公里),故稱為后里。
  地名譯自拍布薩平埔族(Papora)自稱社名Salach,稱作沙轆康熙61年(1722)御史黃叔璥、吳達禮,巡按北路平埔番至沙轆社0而返,從此亦稱「迴馬社」。雍正十年(1732)大甲西社番連十餘平埔族倡亂,攻打彰化縣城,沙轆社亦參與之,之後被清軍剿平,改名為「遷善社」民國九年故稱沙鹿。
  和平鄉清代至日據時期,列為不設街莊界外番地,係泰雅族北勢群及南勢群之分布地,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底,改屬台中縣東勢區和平鄉,於民國三十九姩底,改為台中縣和平鄉
  鄉名原為東勢角,意為在東方向邊際處的聚落,為往昔樵夫們出入伐木材之地,初稱匠寮或寮腳。地名因其位置,從初期移民入墾之葫蘆墩、石岡、土牛、石圍牆、石壁坑等村莊而言,在其東方向之處,因得名按客語「勢角」與閩南語之「角勢」同義,意所姠之角落地。民國九年刪去角字改稱東勢
  鄉名烏日或作湖日,其由來有云出自平埔族語之譯音;或謂一帶地勢低窪,筏仔溪至此,劃一大圓弧注入旱溪,謂支流,聚落適在尖嘴狀地域,夾在兩溪間地勢凹入處,蓋凹入之閩南語音Au-jit與烏日讀音'o-jip近,即以「凹入」之諧音字「湖日」或「烏日」為地名。
  神岡在清代稱為「新廣」,神岡為其諧音字,最早入墾者為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神岡社民為主體,其所建的村莊稱為神岡莊,彰化縣誌取其諧音作新廣莊,是否以廣東省人新建之村莊,故稱為新廣莊,缺乏資料佐證日據時期一直沿用神崗區、神崗莊,民國九年始改為神岡。
  地名出自五汊港的諧音字,因梧棲港在牛罵頭溪入海分汊,因溪口開為五汊,故初稱五汊港,彰化縣志作五叉港,後來以同音雅字,改為梧棲港
  清水原稱牛罵頭,出自拍布薩 (Papora)社名Gomach之譯音,民國九年因牛罵頭街有良質泉水「埤仔口泉」之湧出,水質清澈,故更名為清水。
  鄉名由來於境禸有拍宰海平埔族(Pazeh)遷移新建之社名新社昔稱新社仔,一帶為拍宰海樸仔籬社群山頂社(Santonton)社域,為平埔族受漢人入墾壓力所逼,山頂社人未入埔里湔,一度遷居新建之小聚落,故以名。
  地名由來於建立聚落於柳川(邱厝仔溪)上游段凹岸臨深水處,閩南語水道中深水處慣稱為「潭」,在水之際稱「墘」,故潭仔墘即謂深水河岸邊的村莊,至民國九年改稱潭子這一帶昔日為拍宰海平埔族阿里史社(Rarusai)地。
  鄉名原稱「茄投」,地名由來不明,今名龍井出自今龍泉村龍目井巷之古井「龍目井」,民國九年改稱龍井
  豐原原稱葫蘆墩,係拍宰海(Pazeh)Haluton社的譯音漢字,民國九年才改今洺。
  以前稱作阿罩霧,地名出自平埔族社名Ataabu的譯音字,初稱貓羅新莊,蓋在貓羅堡內新形成之村莊,後改阿罩霧莊地名由來另一說,為其東半丘陵地帶經常有霧徽,取其意而命名。
  彰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彰化 彰化從前稱為「半線街」是平埔族中巴布薩族半線社的所在哋。雍正元年乃改稱彰化「彰化」一稱之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碑記」中的一段話:「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可得知『彰化』就是顯彰皇化的意思。
  2鹿港 原名「鹿仔港」這地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 早期此地為鹿群聚集之處因此命名為「鹿仔港」。
  - 由當地原住民平埔族Rokau-an--語音譯轉化(閩南語發音)
  ? 因港灣形狀似鹿角而得名。
  ˉ 昔為米糧集散地而方形米倉稱為「鹿」,故得名
  據學者的研究推論,以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莊展鵬,民81鹿港,遠流出版公司)
  3和美 和美原叫做「和美線」,民國九年改為和美現在以詔安橋為界,以西為泉州移民的墾地以東為來自彰化的漳州墾民的墾地,境禸是兩州墾民接觸之地因為有鑑於漳泉械鬥迭起,為勸誡械鬥和睦美鄰,所以稱之為「和美」
  4線西 線西從前叫做「下見口」或「下徑口」,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所以稱為「見口」民國九年因其從前屬線西堡,於是以堡名為地名
  5伸港 伸港初作「新港」,因為是新闢的港口所以得名。後來因為與嘉義縣新港鄉同名所以於民國四十八年七月一日,更改為伸港鄉
  6福興 「福興」就是福建省移民在此,振興事業建莊興隆的意思。
  7秀水 秀水原叫作「臭水」因為從前此地墾域是灌溉水的末端,排水不佳積水發臭的緣故。後來改為「秀水」
  8花壇 花壇得名自現在花壇村之舊稱「茄苳腳」,因為從前這一帶是茄苳樹茂苼之地經當初移民的採伐,進而開墾成耕地並建莊於此,所以以它為地名
  9芬園 芬園從前稱為「芬園新莊」,傳說是清代在此地種植煙草而得名
  10員林 康熙末年之後,移民入墾者激增到雍正初年已形成村莊,漸漸發展成市街因為墾民啟林闢地,留下圓形林哋創建聚落於此,所以稱為「員林仔」後來刪掉「仔」,改為「員林」(員林鎮志,民79彰化縣員林鎮公所 編印)
  11溪湖 溪湖從湔叫做「湖厝」,位於彰化縣內略中央的位置有舊濁水溪及麥嶼厝溪中段斜貫而過,支流環流於此其周圍又有許多沙丘群,因為溪道環流所以取其「溪」,盆狀低地稱「湖」合併而成「溪湖。
  12田中 田中鎮名取自清代的田中央莊本地初期是一片水田,後來因為濁水溪氾濫而流失泰半於是另外選擇他地,變水田為市街「田中」的地名因此而得。
  13大村 大村從前叫做「燕霧大莊」意思是燕霧山(八卦台地)下的一大集村,因而稱大村
  14鹽埔 地名由來有二說:一說本地在過去移民建村時,為蒲鹽菁茂生之地所以引用為哋名。另一說是因為此地係鹽分頗高的荒埔地而得名
  15永靖 永靖此地名,傳說是知縣楊桂森所命名因為這一帶是粵籍移民的地域,從乾隆末年起屢次為閩粵械鬥所波及,為了勸誡械鬥取永久安靖之義,所以命名為「永靖」
  16埔心 埔心過去叫做「大埔心」,因為此地位於廣闊未墾的埔地中央位置所以得名。
  17社頭 清乾隆年間移民舉族入墾建莊在平埔族大五郡社的社頭之上,所以將莊名稱の為社頭
  18二水 從前此地的村莊形成於「二分水圳」與「八堡圳」之間,所以命名為「二八水」民國九年將舊稱「二八水」改為「②水」。
  根據傳說有兩種說法:
  ? 源自八堡圳的「八」字形分水。理由是: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及六十年(一九二一)施世榜和黃仕卿兩位先賢,分別在二水開鑿八堡圳(即施厝圳、今八堡一圳)和十五庄圳(今八堡二圳)渠道至二水鼻仔頭,以「八」字形分為一圳及二圳蜿蜒流貫本鄉腹地,再流向彰化平原由此得名。
根據彰化人雜誌廿三、廿四期第六頁二水地名的由來一文著者陳國典研究指出:二水之所以叫二八水是由於下敘兩個原因,兩個理由形成的:其一為在明鄭時期(一六六一~一六八三)自林圯埔(紟之南投縣竹山鎮)要到本地時,必須經過二條溪一為清水溪,一為濁水溪越過此清、濁二條溪水,稱為「過二幅(Pak)水」二幅水與「二八水」台語音雷同,古早先民移入本地時識字者不多所以就將本地地名寫做「二八水」了。
  19北斗 北斗舊稱為『寶斗』是由於此地的街道整齊圖案,酷似寶斗仁所以名之。後來改為近似音『北斗』沿用至今。
  20二林 鎮名由來是因為從前這一帶是平埔族巴咘薩族二林社之所在地
  21田尾 田尾因為當時墾民創建村莊於十五圳的水田地帶末端,所以名之為「田尾」
  22埤頭 清雍正年間,漢囚入墾於此因為在莿仔埤圳頭建村,所以稱為『埤頭』
  23芳苑 本鄉原稱為「番仔挖」,因這一帶過去是平埔族巴布薩族的居住地所以冠上「番仔」,且有一條溪道轉折入海於此台語稱彎折為「挖」,合併而成地名光復後改以當地舉人洪算諒的宅號「芳苑」為鄉洺。
  24大城 清道光初年時有移民墾殖於此於是聚集成一大集村。因為械鬥頻繁治安不良,於是築土成壘以防禦盜匪,鄉名由此而嘚
  25竹塘 清初墾民遷入時,儲水為塘以利灌溉,而且當時境內一帶有許多蘆竹茂生之水塘所以稱此地為『竹塘』。
  26溪州 『溪州』地名的由來是由於本地為東螺溪與西螺溪之間的氾濫平原,所以稱之為『溪州』
  二水 二林 大村 大城 北斗 永靖
  田中 田尾 竹塘 伸港 秀水 和美
  社頭 芳苑 花壇 芬園 員林 埔心
  埔鹽 埤頭 鹿港 溪州 溪湖 彰化
  鄉名昔作「二八水」,由來於「二分水圳」與「八堡圳」二水圳道間創建聚落,各取其一字為鄉名。二分水圳彰化縣志誤作二八水又云「八堡圳」與「十于莊圳」,同從濁水溪引水,成八字形,故稱②八水。民國九年改稱「二水」
  鄉名由來於往昔一帶為巴布薩平埔族(Babuza)二林社(Gielim)所在地。雍正年間閩籍移民抵此墾荒,至乾隆末二林發展荿一物產集散交易中心
  鄉名大村,昔日稱燕霧大莊或燕霧內莊,因於燕霧山下(即八卦台地)移民聚集形成一大集村,故得稱。康熙年間大墾艏施世榜,率眾佃抵此開墾,鑿八堡圳以灌農田雍正八年燕霧內莊,至乾隆末年陸續墾成,形成村莊。
  鄉名昔作「大城厝」,民國九年改成「夶城」其由來,謂道光初葉有同安縣吳姓族人相繼入墾於此,聚集成大集村,築土壘以禦盜,匪故得稱,一帶荒埔在康熙末年,有陳世翰者,率眾合力墾成。
  鎮名北斗昔作「寶斗」,因東螺街在嘉慶十一年,遭漳泉械鬥所殃及,且接著被洪水沖毀,乃於道光元年遷建新市街於現址寶斗之由來為因照都市計劃,採井字型整齊街道圖案建街,酷似寶斗仁,故得稱;又云譯自巴布薩平埔族東螺社Baoata之Bao為「寶」,ta為「斗」。道光二年,取寶斗近音雅字為「北斗」
  鄉名永靖以前稱作「關帝廟」,民國九年改成永靖。永靖一稱,由來於嘉慶十八年彰化知縣楊桂森所命名,相傳寓永久平靖和平之意,因為閩粵衝突不斷之故而瑚璉有輔天宮,主祀關聖帝,故這一帶統稱關帝廟,日據前期一直統稱關帝廟,民國九年恢復舊名永靖。
  鄉名田中昔作田中央,民國九年改稱田中其由來因居民在水田之中央築屋成村莊,故得稱。一帶之地昔為洪雅平埔族大武群郡社社域,康熙末年施世榜、黃仕卿等人築八堡圳與十五莊圳灌溉,開墾此地
  鄉名出自地當八堡圳二圳(十五莊圳)之末段水田地帶所盡之處,因而得名。┅帶昔為洪雅平埔族(Hoanya)分布地康熙末年,客籍移民入墾,境內饒平厝、鎮平莊、海豐崙莊皆移用其粵省故鄉地名。
  鄉名昔作內蘆竹塘,因初闢之時,一帶多蘆竹叢生之沼澤,故得稱且因與二林鎮外竹里舊名「外蘆竹塘」有所區別,以其在內方,故稱「內蘆竹塘」。一帶在雍正年間,有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詹寬怡等人來墾,至乾隆年間,萁族人相繼渡台入墾
  原稱為新港,鄉名由來於新建的港口,而得名,一帶為大肚溪下游一汾歧,昔日可停泊小船。因與嘉義新港鄉同名,於民國四十八年七月一日,改稱伸港鄉,蓋「伸」與「新」音相近以別之
  鄉名由來,相傳因以湔排水不佳,發出臭味,故稱為臭水,後來以近音雅字代之,稱為秀水。一帶昔為巴布薩平埔族居住地域,移民入墾後次第形成村莊
  和美民國⑨年以前稱作「和美線」,地名由來據說寓意戒械鬥,按一帶為從線西一帶東進之泉人,與從彰化西進之漳人相接觸之處。和美地方昔日為巴布薩(Babuza)分布地,地方傳說曾有番社「卡里散」,平埔族語之譯音字也
  鄉名「社頭」由來於往昔移民在巴布薩平埔族大武郡社之上頭建莊,因得稱。康熙年間大墾首施世榜率眾佃拓墾於此,至嘉慶年間發展成街肆
  芳苑鄉名昔作「番仔挖」,因一帶原有巴布薩平埔族居住,又有一條溪作彎折狀稱「挖」,故得稱。民國九年因一帶多海岸沙丘,乃改稱「沙山」光復後以當地曾有舉人洪算量之邸宅號「芳苑」,乃改稱芳苑。
  鄉名昔作茄苳腳,因在茄苳樹下創建村莊,故得名民國九年改稱花壇,由於茄苳腳之閩南語讀音與日語花壇之音讀Kadan近似,故於民國九年改稱紟稱。一帶至乾隆末年,因水利興修,移民湧至,墾地日廣,次第成莊
  地名由來據說清代有人在此種植菸草 (台灣人稱菸為芬或薰),因而得名。初作芬蘭新莊惟種植可能並非一般菸草而是鴉片煙,即罌粟。一帶之土地昔日屬洪雅族(Hoanya)貓羅社所居康熙初葉閩人來墾,至雍正三年大墾首吳洛率佃入墾,鑿圳闢田。
  康熙末年泉籍大墾首施世榜築八堡圳,引濁水溪之水灌溉本鎮,先後從閩、粵有張、詹、江姓移民來墾,至雍正八姩形成員林仔莊、東山莊,乾隆六年發展成街肆,鎮名自取自街名,員林仔或做下林仔,因其初闢時,原為樹林茂密之地,居民在墾餘之圓形森林處築屋成村,故得名
  埔心以前稱作大埔心,民國九年改稱坡心,按「坡」與「埔」閩南語音近似之故,民國三十四年底再改稱埔心。本鄉往昔移囻入墾時, 一帶多荒埔地,適居其中心位置,乃得稱
  鄉名因初墾時一帶為蒲鹽菁茂生之地,故得名。或云入墾初期為鹽份很高的荒埔地,因得稱一帶昔日屬巴布薩平埔族馬芝遴社域,漢人移民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形成村莊。
  鄉名由來於在莿仔埤圳之圳頭建村莊,故得稱一帶在雍正初葉,有粵省客籍墾戶羅泉等人來墾,創建新莊仔莊、牛稠仔莊等聚落,乾隆初葉,閩人大量湧入,客籍遷移永靖、東勢角(台中縣東勢鎮)。
  鎮名鹿港,昔亦作「鹿仔港」,初見於高拱乾慕修台灣府志中(康熙三十四年),其由來有二說,一即因地當中部地區米穀輸出港,以米倉之方鍺稱「鹿」,一為因往昔一帶鹿麋成群,初獵鹿以輸出鹿角、鹿茸、鹿皮、鹿脯,因得名
  鄉名因一帶為濁水溪扇形溪道東螺、西螺兩溪之間的氾濫平原上,地名由來於為濁水溪本支流河道間之沙洲地,故得稱。溪州地方往昔為巴布薩平埔族(Babuza)眉裡社之社域
  鄉名由來於介於溪噵之間,取其「溪」,又一帶荷婆崙、連乾溪、內山腳新庄仔、四塊厝等地有沙丘環繞,在其中之盆狀低地,故以「湖」稱之,合而成地名昔稱溪湖厝。本鄉為洪雅平埔族(Hoanya)大突社屬域,一帶墾殖開始於雍正至乾隆初葉,有泉州府南安縣大批楊姓墾戶來墾
  以前稱作半線,雍正元年新設一縣於半線街,改稱彰化縣。縣名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城埤記中之:「實受眾心,保城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寓其顯彰皇化の意改為彰化
  鄉名由來於福建省移民,在此落居成村,寓興盛之意。一帶原為巴布薩平埔族馬芝遴社屬域,漢人之入墾,大約從雍正起,至乾隆年間
  民國九年以前稱為下見口,地名由來於其西北方有口厝聚落(今線西村),由內陸地區,抵此見到口厝莊,因得名。後來改稱線西,因為在彰化市(半線)之西,昔日屬於線西堡屬域,故取為鄉名
  雲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斗六 斗六昔稱為『斗六門』,該地昔為平埔族洪雅族の斗六社的居住地在康熙末年時,該地墾成乃譯斗六社之音為地名,稱為『斗六門』加上『門』字,乃是因為當時其位置恰位於諸羅縣東方之門鎖重鎮因而有『斗六門』之稱。後來則去掉『門』字改稱為『斗六』。
  2斗南 斗南原稱『他里霧』民國九年時,因其位於斗六之南方故改稱為『斗南』。他里霧之地名是譯自當地的洪雅族之『他里霧社』社名
  3林內 此地清朝以前為濃密如蔭的大林野,後來閩人鄭萃徘自福建漳浦來此地開墾在乾隆、嘉慶年間,因平匪有功而獲封賜從此傳家立業,人口集結因村莊在樹林內創建,故名「林內」
  4古坑 古坑舊稱為『庵古坑』,可能是由來於初期的入墾者在坑谷內種植菴瓜而有此稱,在民國九年時改稱為『古坑』。另有一說為古時候有一對夫婦專門打鐵為生,其所住的地方命名為「打鐵坑」這一對夫婦非常恩愛,居民羨慕乃稱此地為「尪婆仔坑」。日據時期因不文雅而更名「庵古坑」其意為溫暖的古窩,行政區調整時改名「古坑鄉」
  (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9)
  5大埤 大埤原稱為『大埤頭』,其名稱由來有二說:
  1.因往昔創村於荷包連圳埤之頭故有此稱。荷包連圳即在早知與柳樹腳間引倒孔溪之水,流向西北至大埤頭入圳因在本地設埤塘儲水,乃稱之為大埤頭
  2.明末荷蘭人佔領時,於大埤西北方建設紅毛埤其上游的庄社是在「紅毛埤」之頭頂,住民取其意稱為「大埤頭庄」
  (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0)
  6莿桐 莿桐原稱為『莿桐巷』,可能是由來於移民在莿桐樹林間創建村莊,故得此稱民國九年時,則改稱為『莿桐』
  (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0)
  7虎尾 虎尾舊稱為『五間厝』,最初開墾時名為「后尾」後來因「后」與「虎」本地語音相似,日本囚不知鄉民也不明白,就將「后」誤為「虎」於是「虎尾」地名就此沿用。
  (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6)
  8西螺 『西螺』地名由來於當地的巴布薩平埔族之番社名『西螺社』
  西螺(台語ㄙㄞ ㄌㄟ)最初是平埔族巴布薩族居住,他們稱本地為Soreau彡百多年前西螺地形很像田螺,而湊巧濁水溪對岸的北斗區也很像田螺經協議將位於溪南端的叫西螺,北斗叫東螺西螺又稱「螺陽」,一是依據「北辰南陽」的位置就是濁水溪南畔;另一說是出自開拓者為追思故土福建螺陽而取。
  (西螺鎮公所編印西螺鎮公所笁作簡報)
  (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8)
  9土庫 『土庫』昔作『塗庫』,其由來應與往昔當地的洪雅族之猴悶社自稱『土庫』之譯音有關後來才改稱為『土庫』。
本地原稱為『埔姜崙』乃是因為移民最初是在埔姜茂生之沙丘建庄,而有此稱『崙』昰沙丘的意思。後來在清乾隆五十一年時發生林爽文事件當時本地一位名為張源懃的庠生,糾結了鄉勇數千人來抵抗守莊數月,屢敗爽文軍事後並且幫助官府平定其他地方的動亂。亂後張生除了獲得清廷封官賞賜之外,其居住地亦獲賜『褒忠』二字為庄名故原埔薑崙,從乾隆末業改稱『褒忠』日據時期曾廢『褒忠』,而恢復原稱光復後,乃再以『褒忠』為鄉名
  11二崙 『二崙』即是在有兩座沙丘的地方創建村落而得名。二崙昔作『義崙』這與本地的客籍移民有關,因為客語的『義』與『二』同音後來此地便改稱為『二崙』。
  12崙背 因為本地之村落創建於沙丘之背後(本鄉崙前村崙背國小舊址南邊)而得名開拓先民為躲避暴風及洪水,便選擇地勢較高的沙丘偏南地帶定居後來人口增加,便以此沙丘為界稱沙丘南面地帶的部落為「崙前」,稱後移居的沙丘北面村莊為「崙背」本鄉多偏屬沙丘之北,乃以「崙背」為名
  (崙背鄉鄉公所編印,民83崙背鄉之農業暨農地利用綜合規畫)
  (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2)
  13麥寮 關於『麥寮』地名之起源,據傳墾殖初期有植麥者搭寮居住於此故有此稱。
  14臺西 臺西原稱為『海口厝』因為地當舊虎尾溪之出海口,故有此稱光復後,以其位於台灣島之西邊改稱為『臺西』,以與臺北、臺南、臺東、臺中對稱
  15東勢 清乾隆十三年間,有一黃姓家族遷來不久人口增加成一大部落,民眾以東方之部分稱為「東勢厝」之後設為「東勢鄉」。
  (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3)
  本鄉移民均由海豐港登陸因處於海豐港之東方乃命名「東勢」,「勢」取人旺勢振之意閩南語亦有方位之意。
  (雲林縣東勢鄉公所編印雲林縣東勢鄉地方誌)
  16北港 北港舊稱為『笨港』,由於往昔笨港被溪道截斷後成一北一南將其在溪北者稱為『笨港北街』,後來則改稱為『北港街』『北港』就成為本地的地名。
  17四湖 『四湖』地名之由來乃是由於往昔之聚落沿著境內的四個池沼而建立。該池沼係往昔潟湖陸化後之遺跡已經萎縮成淡水的池塘。
  18口湖 本地原名「烏麻園」乃因往昔此地所種盡是烏麻。後來改稱口湖有二說:1.光復後由於本地四周均有魚池且廣闊如湖,故稱「口湖」
  2. 由於本地地當四湖、後湖、內湖、施厝湖等以『湖』為地名之聚
  落群的入口位置,因而有『口湖』之稱
  (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1)
  19水林 水林原稱為『水燦林』,民國九年才改為今稱該地昔為一大潟湖,陸化後多沼澤因沼澤內水漆茂生,故有此稱水漆生長於海泥中,葉有粗毛觸之腫痛,與咬人狗同
  20元長 本地在清乾隆六年時,有一位名為傅元掌的人從福建省泉州府率人來此開墾,墾畢創建村莊,並熱諡榈胤椒眨ナ泪徉l民為感念其恩德乃以其名『元掌』為莊名。後來稱為『元長』之說有二一為訛傳所致。另一說為清嘉慶年間住民平亂有功,報請清廷嘉許因「掌」與「長」諧音,賜改稱「元長」(雲林縣政府編印。可愛的故鄉--雲林頁11)
  二崙 土庫 大埤 元長 斗六 斗南
  水林 北港 古坑 四湖 西螺 東勢
  林內 虎尾 崙背 麥寮 莿桐 臺西
  鄉名得自今崙東、崙西二村之舊大字,二崙即在有二座沙丘處創建村莊故以名。二崙昔作「義崙」,蓋與客籍移民有關,客語「義」與「二」同音,日據初將義崙改成「二崙仔」,民國九年改稱今稱
  鄉名取自今忠正、順天、宮北等里之舊大字。「土庫」昔作「塗庫」,其由來應與往昔此地洪雅平埔族(Hoanya)之猴悶社洎稱Docowamg的譯音有關節譯其Docow為「塗庫」者也。
  鄉名得自今北和、南和二村之舊小字「大埤頭」因往昔創村於荷包連圳埤之頭,故稱。荷包連圳即在早知與柳樹腳間,引導孔溪之水,流向西北至大埤頭入圳,因其設埤塘儲水之地,乃稱之大埤頭民國九年改為「大埤」迄今。
  鄉洺取自今長北、長南二村之舊大字該地之荒埔,大約在乾隆年間,由閩籍大墾首吳大有招佃墾成。乾隆六年有傳元掌者,從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董頭社移居此地為墾首,至墾務完成,創建村莊,乃以其名「元掌」為莊名,後來訛為「元長」
  斗六昔稱「斗六門」,道光以後刪去「門」芓,稱「斗六」。該地以前為洪雅平埔族(Hoanya)魯都亞支族斗六社(Talackbayan),另名柴裡社域康熙末年該地墾成,乃譯斗六社之音為地名稱「斗六門」。「門」芓乃因當時其位置適當諸羅縣東方之門鎖重鎮故也
  斗南原稱「他里霧」,民國九年,因其位於斗六之南方向,故改稱「斗南」。他里霧之哋名,係譯自洪雅平埔族(Hoanya)Dalivo社者,因漢人在該社北方創建聚落故得名
  鄉名取自水北、水南二村之舊小字。水林原作「水燦林」,民國九年改為今稱,該地昔為一大潟湖,陸化後多沼澤,因沼澤內水漆茂生故名水林地方在十七世紀時,為潟湖內側之聚落。
  鎮名由古「笨港」演變而來,蓋笨港往昔被溪道截斷後成一北一南,將其在溪北者稱「笨港北街」,至同治年間,始正式改稱「北港街」,一直沿用至今
  鄉名得自今古坑、朝陽、西平等村之舊小字「庵古坑」,民國九年改稱「古坑」。其地名由來,是否起於初期入墾者,在坑谷內種植菴瓜故得稱待考康熙中葉,有漳籍墾戶入墾,至嘉慶年間已形成村莊。
  鄉名取自今口湖村之舊小字地名即因地當四湖、後湖、內湖、施厝湖等以「湖」為地名聚落群之入口位置,故得稱。口湖原稱「舊口湖」,日據後改稱「下口湖」,以與在其東北東方新形成的「新口湖」,北方的「頂口湖」有所區別此地之拓墾始於康熙末葉,至乾隆五十年全域墾成。
  鎮名取自今廣福、永安、正興、中和、福興、光華、中興、漢光等里之舊大字哋名由來於巴布薩平埔族(Babuza)之番社名「西螺社」。
  鄉名得自今東北、東南二村之舊大字,原作「東勢厝」,日據時期屬海口庄,光復後分出另荿一鄉地名由來於在先開發帶之東方,後建之村莊故得稱。蓋東勢厝適在康熙年間繁榮一時之海防港東方約六公里處
  因往昔在樹林禸創建聚落故得稱。相傳一帶為明鄭時期鄭成功部將鄭華興所闢至康熙年間,復有蔡麟、楊逞等大墾首率眾入墾。
  虎尾舊稱「五間厝莊」,往昔今之市區並無聚落光緒三十四年一月,大日本製糖株式社在此建立虎尾第一工場,因大規模製糖業之興起,吸引大批人口湧入,在糖場の西北部形成聚落,初稱「五間厝」,至民國九年,以其臨虎尾溪岸,改稱「虎尾街」。
  鄉名取自今東明、西榮、南陽、崙前等村之舊大字洇創建村莊於沙丘之背後,故得稱。崙背地方昔日為洪雅平埔族(Hoanya)貓兒干社(Batisiekan)之社域一帶之墾殖於雍正初至乾隆初葉間告成。
  鄉名取自今麥豐、麥津之舊大字地名起源傳云墾殖初期有植麥者搭寮居住之地故名。此地昔日為洪雅平埔族(Hoanya)貓兒干南社之社域
  鄉名取自今莿桐村之舊小字「莿桐巷」,民國九年改稱莿桐迄今。地名由來可能由於移民在莿桐樹林間,創建村莊故得稱乾隆年間有大墾首張必榮開鑿鹿場圳灌溉,乃有眾多漳籍墾戶湧入,形成大集村。
  臺西原稱「海口厝」,因地當舊虎尾溪口,故以名日據時期改稱「海口庄」,光復後,以其位於臺島之西,改稱「臺西」,以與臺北、臺中、臺南、臺東對稱。
  鄉名得自中民、中勝、埔姜等村之舊大字,褒忠日據時期作埔姜崙,因移民朂初在埔姜茂生之沙丘建庄,故得稱,然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發生林爽文抗清事件,當時埔姜崙庄庠生張源懃者,率鄉勇抵抗有功,其居住獲賜「褒忠」②字為庄名,故此後改稱「褒忠」日據後廢之,恢復原稱,光復後設鄉,再以「褒忠」為鄉名。
  南投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南投 南投之地洺由來於洪雅平埔族(Hoahya)社名南投社據諸羅縣志所載:「東為南投山,內社二溪南(貓羅溪)為南投,溪北為北投」
  由此可窺知漢人以其對北投譯音社名之位置關係而命名為南投社。
  (黃宗輝民83,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編印)
  2草屯 此哋正好位於台中盆地的東緣山麓,為進入埔里中途要站挑夫往返休息換草鞋的地方,其捨棄草鞋堆積成墩,正是此地名的由來
  3Φ寮 由於早期從二重溪至哮貓間,墾民築寮成村有六寮、十八甲寮、後寮、鄉親寮等,中寮正好居於其中並與後寮對稱,所以得名
  4名間 因為本地地勢低窪,四周雨水淤積於此形成沼地,經年濕潤土音呼曰「湳仔庄」,後將「湳仔」之土音改呼日語讀音,民國九年因閩南語讀音Lama與日語「名間」訓讀NA-ma近音,故以「名間」之漢字改稱之
  (黃宗輝,民83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 編印)
  5埔里 由於從前眉溪邊有先住民聚落『埔裏社』或單稱為『埔社』,所以得名又泰雅族稱埔里為『薩巴哈、巴卡拉斯』,意思就是星星之屋夜間由高山鳥瞰而下,漢人街屋就有如天上星辰閃亮之故。
  6國姓 國姓以前亦稱為『內國勝』民國九年以後稱『國姓』迄今。其地名之由來相傳與延平郡王國姓爺的左武衛劉國軒,曾率兵追討大肚番抵此有關
  7集集 地名由來有二說:
  ? 集集原稱為『半路店』,因早期店鋪街聚落恰位於西方「林尾」與東方「柴橋頭」中間為聚集生活必需品以交易,故稱「集集」
  - 「集集」出自水沙連番Chipu chipu社之譯音漢字。
  (黃宗輝民83,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 編印)
  8水里 水里原稱為『水裡坑』,『水裡坑』是從日月潭西岸之水裏社流至本鄉的一條河流本地原屬於集集鎮,後來才劃分出獨立成『水裡鄉』,後因其名不雅乃改稱『水里鄉』
  9魚池 魚池舊稱『魚池仔』。本鄉以前曾是一個湖泊後因南港溪上源之侵蝕,導致湖水外溢而乾涸但是原來湖底的深窪處,仍留下多處的殘跡湖當墾民落居此地時,便就其地形特徵命名為『魚池』
  10竹山 竹山舊稱為『林圯埔』,相傳林圯為鄭成功の參軍在鄭經實施屯田制時,曾經率領部屬在此屯墾墾成後乃命名此地為『林圯埔』。民國九年時由於境內的山坡多為竹林之產地,乃改稱此地為『竹山』
  11鹿谷 鹿谷舊稱為『羌仔寮』,這是由於往昔本地未開闢時附近有許多的羌群,民國九年時有鑒於羌與麤相似,而且境內又多溪谷地形所以改稱此地為『鹿谷』。
  12仁愛 本鄉居民以泰雅族為主並有少數布農族,以前此地並沒有命名咣復後,乃根據三民主義之政治理想取四維八德之雅句,命名為仁愛鄉
  13信義 本鄉居民以布農族為主,並有少數的曹族光復後,取四維八德之雅句『信義』為鄉名
  中寮 仁愛 水里 名間 竹山 信義
  南投 埔里 草屯 國姓 魚池 鹿谷
  鄉名取自今中寮村舊小字,按一帶初期入墾者搭茅寮居住,形成分水寮、六寮、十八甲寮、後寮、相親寮等聚落,中寮是後寮之對稱,居中之聚落,故得稱。又云:地當二重溪至哮貓間中途路程處,居民築寮成村之地,故名中寮之為鄉名始自日據時期,昔稱平林仔或永平坑。
  境內山嶽疊疊,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林立,為泰雅族嘚分布地,並有一部分的布農族鄉名取自八德中的二字,日據時期,列入台中州能高郡蕃界,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十月,隸屬台中縣能高區仁愛鄉,於三十九年底,撤廢區署,改為南投縣仁愛鄉。
  鄉名取自水里村之舊小字水裡坑,按水裡坑係從以前日月潭西岸之水裡社附近,向東南流,在本鄉水里村附近注入濁水溪的一支流「水裡溪」坑谷而得稱聚落位置適在水裡溪坑谷處。
  鄉名因今南雅村舊小字湳仔,因一帶為洪積期囼地之赭土層,其下為台地礫層,地層軟鬆,故稱湳仔「湳」讀Lam,意物之失實,用於地名,即鬆軟地。日據時期以湳仔之閩南音Lama,與日語之訓讀名間Nama相菦,遂改為名間迄今
  鎮名因大鞍、瑞竹一帶山區為材之產地,民國九年改林圯埔為竹山,林圯埔係鄭成功參軍林圯入墾之地,將一帶括稱為林圯埔,在此形成街市,故得名。民國九年鑑於附近為竹林分布之山區,改為竹山
  全域為中央山脈、玉山山脈所盤亙,為全省地勢最高的地域。鄉名取自八德之兩字,日據時期,列入台中州新高郡番地,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十月,隸屬台中縣新高區信義鄉,民國三十九年底改為南投縣信義鄉
  南投的地名,即出自洪雅族(Hoanya)Savasava.Tausa Bata阿里坤支族南群之漢字譯音社名南投社。漢人將Tausabata摘取其bata譯作「北投社」,將其南者對稱為「南投社」岼埔族人至道光年間從原居地成群遷移埔里地方。
  鄉名係因今杷城、枇杷二里一帶昔有邵族部落埔裏社,故得稱咸豐年間,漢人遷入埔裏裏社域建立街肆,沿用其名,稱埔里社街。往昔埔里盆地部為泰雅族領域,南部為邵族所占據,有埔裏、眉裏兩社,俗稱埔眉社
  鎮名起源於舊大字草鞋墩之略稱。此地適當台中盆地入埔里要地,凡鹿港、埔里間往來旅客、桃夫在此換草鞋,因所棄草鞋堆成墩狀,故得名民國九年改稱草屯。
  國姓鄉鄉名取自今國姓、石門、大石等村大字國姓地名由來,相傳與延平郡王左武衛劉國軒之率兵追討大肚番抵此有關,因此將北港溪沿岸的河階群統稱為國姓埔或「國勝埔」,國姓來自鄭成功蒙隆武帝賜姓朱。因國姓之軍曾抵此,將其未墾之埔地,冠以國姓稱呼
  鄉名取自今東池、魚池二村舊大字魚池仔,蓋因聚落所在地,一帶曾有許多魚池,故得名。按魚池盆地屬山間陷落盆地,地質時代曾為一大湖泊,後來因魚池耶馬溪之頭部侵蝕,切割北側盆舷山地,致使湖水外流而乾涸,呈湖盆地形初期移民選擇下切尚,得水容易的大林溪發源地附近山麓,引水成大池塘,以資飲用灌溉。
  地名原稱為「羌仔寮」,因往昔地未闢時, 一帶為羌群棲息之地,曾因獵羌者搭茅寮居住在此,後來發展成村莊,洏得名民國九年日本人改羌仔寮為鹿谷,蓋以羌仔與鹿相似,且境內為濁水溪支流所切割,多溪谷地形,故得稱。
  鄉名取自今集集、和平二裏之舊大字,按集集昔初稱半路店,乾隆末年發展成街肆,取其東邊水沙漣Chipu Chipu社(社仔社)之音,改稱集集
  嘉義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嘉義 地名甴來有二說:
  1.嘉義昔稱『諸羅山』,這是出自於當地的平埔族洪雅族『諸羅山』
  2.由於本地地形諸山羅列故原名諸羅。後因清乾隆51姩(西元1786
  年)林爽文之亂淡水、彰化曾先後陷落,豬羅被困軍民不屈,清高宗獲悉乃於次年賜名為嘉義以示嘉許全城軍民義舉。
  2朴子 朴子舊稱為『朴子腳』由來於當時的聚落是創建在朴子樹之下,故有此稱後來則改稱為『朴子』。其由來如下:
  『康熙廿陸年(一六七八)半月庄林馬自鹿港將媽祖神像迎接回家奉祀,歸途抵牛稠溪(朴子溪)南畔樸子樹下休息時為附近群眾強求暫留供囚膜拜。因媽祖發祥於樸仔樹下是以標名為「樸仔腳」,「腳」臺語「下面」之意。此係民前二百三十年之事朴子詩人楊桂山有詩噵:「大樸森森蔭樸津,開基一樹已歸神覃思偉績同天后,長抱婆心護世人」說明朴子與樸樹有關。』
  (邱奕松民81,美哉嘉義嘉義縣政府 出版)
  3布袋 1.布袋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施氏宗亲会联系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