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通风条件了差,空气中颗粒物多怎么新风系统解决方案

【图文】第四章
通风排气中颗粒物的净化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通风排气中颗粒物的净化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积分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为配合《》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总则
为配合《》的实施,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在公共场所的传播,保证输送空气的卫生质量,制定本规范。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它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可参照执行。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术语与定义
3.1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去除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颗粒物、和微生物的装置。
3.2 净化效率
净化装置入口、出口浓度之差与入口空气污染物浓度比值的百分数。
3.3(PM10)
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物。
3.4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
空气污染物苯、、苯乙烯等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量。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生指标
4.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和冷凝水中不得检出嗜肺军团菌。
4.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卫生要求
  饭店、宾馆
  非星级
  饭馆(餐厅)
  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室)
  游艺厅、舞厅
  酒吧、茶座、咖啡厅
  体育馆
  商场(店)、书店
  旅客列车车厢、轮船客舱
  飞机客舱
  4.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 送风卫生要求
≤0.08 mg/m
≤500 cfu/m
≤500 cfu/m
b-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
4.4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风管内表面卫生要求
致病微生物
≤100 cfu/cm
≤100 cfu/cm
4.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4.5.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则上本身不得释放有毒有害物质,其卫生安全性应符合表4的要求。
表4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卫生安全性要求
允许增加量
≤0.10 mg/m
(装置周边30cm处)
≤0.06 mg/m
≤0.02 mg/m
4.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应符合表5的要求。
表5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的卫生要求
正常送排风量
颗粒物净化效率
微生物净化效率
连续运行效果
24小时运行前后净化效率比较
效率下降&10%
除菌率≥90%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生检验
5.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送风及风管采用抽样法检验,抽样数量根据系统设置、运行或风管清洗情况确定。
5.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见附录A。
5.3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见附录B。
5.4 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检测方法见附录C。
5.5 空调送风中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D。
5.6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卫生安全性检验
5.6.1 卫生安全性检验指标根据装置的工作原理和安装位置确定。
5.6.2 浓度的检验采用GB/T 15438规定的紫外光度法或GB/T 18204 规定的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5.6.3 紫外线泄露强度的检验采用卫生部规定的方法。
5.6.4 TVOC浓度的检验采用GB/T 18883附录C热解析/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5.6.5 释放出的PM10浓度的检验采用WS/T 206规定的光散射法。
5.7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性能检验
5.7.1性能检验应在实验室和现场分别进行。
5.7.2 装置阻力的实验室检验方法见附录E。
5.7.3 颗粒物净化效率实验室检验方法见附录F。
5.7.4 微生物净化效率、消毒效果检验方法见附录G。
5.8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消毒剂的评价采用卫生部中规定的方法。
5.9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的检验方法见附录H。
5.10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微生物的检验方法见附录I。
6 本规范自日起实施。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A
冷却水、冷凝水中嗜肺军团菌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冷却水、冷凝水及其形成的沉积物、软泥等样品中嗜肺军团菌的检验方法。
待测水样经过滤膜或离心浓缩后,一部分样品经酸处理与热处理,以减少杂菌生长,一部分样品不作处理。将上述处理与未处理样品分别接种BCYE琼脂平板并进行培养,生成典型菌落并经生化培养和血清学实验鉴定确认则判定为嗜肺军团菌。
A2主要仪器设备
A2.1平皿:90mm
A2.2培养箱:35~37℃
A2.3紫外灯:波长360±2nm
A2.4滤膜滤器
A2.5滤膜:孔径0.22~0.45um
A2.6蠕动泵
A2.7离心机
A2.8涡旋振荡器
A2.9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体式镜
A2.10水浴箱
A3.1采样容器:可选择玻璃瓶或聚乙烯瓶,沉积物与软泥需用广口瓶,容器均需螺口或磨口,用前灭菌。
A3.2采样量:每个采样点依无菌操作取水样(或沉积物、软泥等样品)约200ml。
A3.3中和:经氯或臭氧等消毒的样品,采样容器灭菌前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以中和样品中的氧化物。
A3.4样品运输与贮存:样品最好2天内送达实验室,不必冷冻,但要避光和防止受热,室温下贮存不得超过15天。
A4方法与步骤
A4.1样品处理
A4.1.1沉淀或离心:如有杂质可静置沉淀或1000r/min离心1min去除。
A4.1.2过滤:将经沉淀或离心的样品通过孔径0.22~0.45um滤膜过滤,取下滤膜置于15ml灭菌水中,充分洗脱,备用。
A4.1.3热处理:取1ml洗脱样品置50℃水浴加热30min。
A4.1.4酸处理:取5ml洗脱样品,调pH至2.2,轻轻摇匀,放置5min。
A4.2接种与培养:取A4.1.2洗脱样品、A4.1.3热处理样品及A4.1.4酸处理样品各0.1ml,分别接种GVPC平板。将接种平板静置于CO2培养箱中,温度为35~37℃,CO2浓度为2.5%。无CO2培养箱可采用烛缸培养法。观察到有培养物生成时,反转平板,孵育10天,注意保湿。
A4.3观察结果:军团菌生长缓慢,易被其它菌掩盖,需每天在体式镜上观察。军团菌的菌落颜色多样,通常呈白色、灰色、蓝色或紫色,也能显深褐色、灰绿色、深红色;菌落整齐,表面光滑,呈典型毛玻璃状,在紫外灯下,有荧光。
A4.4菌落验证:从每一个平皿上挑取2个可疑菌落,接种BCYE和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35~37℃培养2天,凡在BCYE琼脂平板上生长而在L-半光氨酸缺失的BCYE琼脂平板不生长的则为军团菌菌落。
A4.5嗜肺军团菌型别的确定:应进行生化培养与血清学实验确定嗜肺军团菌。生化培养:氧化酶(-/弱+),硝酸盐还原-,尿素酶-,明胶液化+,水解马尿酸。血清学实验:用嗜肺军团菌诊断血清进行分型。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B
新风量检测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新风量的检测方法——风管法,即直接在新风管上测定新风量。
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处于正常运行或规定的工况条件下,通过测量新风管某一断面的面积及该断面的平均风速,计算出该断面的新风量。如果一套系统有多个新风管,每个新风管均要测定风量,全部新风管风量之和即为该套系统的总新风量(立方米/小时),根据系统服务区域内的人数,便可得出新风量结果(立方米/人·小时)。
B2主要仪器
B2.1皮托管法
B2.1.1标准皮托管:=0.99±0.01,或S型皮托管=0.84±0.01。
B2.1.2微压计:精确度应不低于2%,最小读数应不大于1 Pa。
B2.1.3水银玻璃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最小读数应不大于1°C。
B2.2风速计法
B2.2.1热电风速仪:最小读数应不大于0.1m/s。
B2.2.2水银玻璃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最小读数应不大于1°C。
B3检测断面和测点
B3.1检测断面应选在气流平稳的直管段,避开弯头和断面急剧变化的部位。
B3.2测点位置和数量
B3.2.1圆形风管:将风管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同心环,测点选在各环面积中心线与垂直的两条直径线的交点上,同心环数及测点数的确定见表B1。直径小于0.3米、流速分布比较均匀的风管,可取风管中心一点作为测点。气流分布对称和比较均匀的风管,可只取一个方向的测点进行检测。
表B1圆形风管的环数及测点数
风管直径(米)
环数(个)
测点数(两个方向共计)
B3.2.2矩形风管:将风管断面分成适当数量的等面积小块,各块中心即为测点。等面积小块的数量和测点数的确定见表B2。
表B2矩形风管的分块及测点数
风管断面面积(m)
等面积小块数(个)
测点数(个)
B4检测步骤
B4.1风管截面面积测量
测定风管检测断面面积(F),分环或分块确定检测点。
B4.2皮托管法测定风速与风量
B4.2.1准备工作:检查微压计显示是否正常,微压计与皮托管连接是否漏气。
B4.2.2动压(Pd)的测量:将皮托管全压出口与微压计正压端连接,静压管出口与微压计负压端连接。将皮托管插入风管内,在各测点上使皮托管的全压测孔正对着气流方向,偏差不得超过10°,测出各点动压。重复测量一次,取平均值。
B4.2.3新风温度(t)的测量:一般情况下可在风管中心的一点测量。将水银玻璃温度计或电阻温度计插入风管中心测点处,封闭测孔,待温度稳定后读数。
B4.2.4新风量(Q)的计算:新风管某一断面的新风量按下式计算。
B4.3风速计法测定风速与风量
当风管内的动压值小于4 Pa时,可用热电风速仪测量风速。
B4.3.1准备工作:调节风速仪的零点与满度。
B4.3.2风管内平均风速()的测定:将风速仪放入风管内,测定各测点风速,以全部测点风速算术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B4.3.3新风量(Q)的计算:新风管某一断面的新风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新风量(m/h)
F—风管截面面积(m)
—风管中空气的平均风速(m/s)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C
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检测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的检测方法。
C1.1PM10检测仪器为便携式直读仪器。
C1.1.1检测仪器颗粒物捕集特性应满足Da50=10±0.5mm,sg=1.5±0.1的要求。
Da50—仪器捕集效率为50%时所对应的颗粒物空气动力学直径
sg—仪器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
C1.1.2检测仪器测定的重现性误差:平均相对标准差小于7%。
C1.1.3检测仪器与称重法比较,总不确定度(ROU)不应大于25%。
ROU=∣b∣+2∣MVC∣
式中:b —重量法与仪器法配对测定PM10结果相对误差的算术平均值
MVC —仪器法测定PM10结果之间相对误差的几何平均值
C1.1.4仪器测定范围0.01~10mg/m。
C1.1.5检测仪器示值不是质量浓度的,须给出符合要求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值。
C1.2仪器使用前,应按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检验与标定。
C2检测点布置
C2.1检测点在送风口散流器下风方向15~500px处,根据检测点数量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式均匀布置。
C2.2送风口面积小于0.1m的设置3个检测点,送风口面积在0.1m以上的设置5个检测点。
C3检测时间与频次
C3.1检测应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转条件下进行。
C3.2每个检测点检测3次。
C3.3每个数据测定时间根据送风中PM10浓度、仪器灵敏度、仪器测定范围确定。
C4检测数据处理
C4.1对于非质量浓度示值的测定值,按仪器说明书要求将每次检测示值转换为质量浓度。
式中:C —质量浓度,mg/m
R —仪器有效示值(扣除本底值、基底值等后的示值)
K —仪器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
C4.2送风口送风中PM10浓度的计算
第k个送风口的送风中PM10浓度(Cak)按下式计算:
式中:Cij–第j个测点、第i次检测值;
n –测点个数。
C4.3送风中PM10浓度的计算
一个系统(a)的送风中PM10浓度(Ca)按该系统全部检测的送风口PM10浓度(Cak)的算术平均值给出。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D
送风中微生物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和b-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方法。
D1送风中细菌总数
用仪器法采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细菌,计数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经35~37℃、48小时培养所形成的菌落数,以每立方米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cfu/m)报告。
D1.2方法与要求
D1.2.1采样点:一般设在距送风口下风方向15~500px处。
D1.2.2采样环境条件:采样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必须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并关闭门窗1小时以上,尽量减少人员活动幅度与频率,记录室内人员数量、温湿度与天气状况等。
D1.2.3采样方法
以无菌操作,使用六级筛孔空气撞击式采样器,以空气流量为28.3L/min,在采样点采集5-15min。
D1.3.1营养琼脂培养基
成分:蛋白胨10g
蒸馏水1000ml
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7.2~7.6,加入琼脂,121℃20min灭菌备用。
D1.3.2方法:将采集细菌后的营养琼脂平皿置35~37℃培养48小时,计数菌落数,记录结果并换算成cfu/m。
D2送风中真菌总数
用仪器法采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真菌,计数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上经28℃、5~7天培养所形成的菌落数,以每立方米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cfu/m)报告。
D2.2方法与要求
D2.2.1采样点与D1.2.1款要求相同。
D2.2.2采样环境条件:采样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必须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并关闭门窗1小时以上,尽量减少人员活动幅度与频率,记录室内装修状况、人员数量、温湿度与天气状况等。
D2.2.3采样方法同D1.2.3
D2.3.1沙氏(Sabourand’s agar)琼脂培养基
成分:蛋白胨10g
蒸馏水1,000ml
制法:将蛋白胨、葡萄糖溶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5.5~6.0,加入琼脂,115℃15min灭菌备用。
D2.3.2方法:将采集真菌后的沙氏琼脂培养基平皿置28℃培养5~7天,逐日观察并于第7天记录结果。若真菌数量过多可于第5天计数结果,并记录培养时间,换算成cfu/m。
D3送风中b-溶血性链球菌
用仪器法采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中的b-溶血性链球菌,经35~37℃,24~48小时培养,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典型菌落的为b-溶血性链球菌。以每立方米空气中菌落形成单位(cfu/m)报告。
D3.2方法与要求
D3.2.1采样点与D1.2.1款要求相同。
D3.2.2采样环境条件:采样时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必须在正常运转条件下,并关闭门窗1小时以上,尽量减少人员活动幅度与频率,记录室内人员数量。
D3.3.1血琼脂平板
成分:蛋白胨10g
脱纤维羊血5~10 ml
蒸馏水1,000ml
制法:将蛋白胨、氯化钠、肉膏加热溶化于蒸馏水中,校正pH值为7.4~7.6,加入琼脂,121℃20min灭菌。待冷却至50℃左右,以无菌操作加入脱纤维羊血,摇匀倾皿。
D3.3.2方法:采样后的血琼脂平板在35~37℃下培养24~48h。
D3.4结果观察
培养后,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呈灰白色,表面突起直径0.5~0.7mm的细小菌落,菌落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镜检为革蓝氏阳性无芽孢球菌,圆形或卵圆形,呈链状排列(视培养与操作条件影响链可短可长4~8个细胞至几十个细胞);菌落周围有明显的2~4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符合上述特征的菌落为b-溶血性链球菌。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E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阻力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阻力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台的条件(按照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行条件将空气动力学实验台调整到相应的风速)下,分别测定装置入口处空气的全压(Pti)或静压(Psi)和出口处空气的全压(Pt0)或静压(Ps0),按下式得出装置的阻力(△P)。
当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后风道直径相同时:
式中:装置前检测断面空气平均静压,Pa;
装置后检测断面空气平均静压,Pa;
△h —装置前测定截面到装置入口及装置出口到测定后截面的管道阻力之和,Pa。
E2设备及仪器
E2.1空气动力学实验台。
E2.2标准皮托管:系数0.99±0.01。
E2.3倾斜式微压计:最小读数应不大于1Pa。
E3.1静压的测定:将皮托管的静压出口与微压计负压端连接,微压计正压端与大气连通;将皮托管插入风管内,皮托管的全压测孔朝向气流方向,读出静压值。
E3.2静压的计算:将静压测定值代入上式可得出装置的阻力。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F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颗粒物净化效率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和连续运转条件下颗粒物净化效率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F1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实验室空气动力学实验台条件下,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段发生一定浓度的颗粒物,分别测定装置入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1)和出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2),按下式得出装置的颗粒物一次净化效率(hP1)。
hP1=[(C1-C2)/C1]?100%
F1.2设备及仪器
F1.2.1空气动力实验台:风速范围1~8m/s;
风速稳定性±10%设定值;
颗粒物浓度范围0.15~1.5mg/m;
浓度稳定性±10%。
F1.2.2重量法检验仪器:
PM10颗粒物采样器=10±0.5mm,sg=1.5±0.12台;
流量控制箱Q=20~60 L/min2台;
采气泵Q=50~100 L/min2台。
F1.2.3直读式检验仪器:
PM10颗粒物测定仪=10±0.5mm,sg=1.5±0.1,
精度0.01mg/m2台。
F1.3.1调整实验台的风速,使通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气流速度满足检验要求。
F1.3.2确定颗粒物等动力采样条件。
F1.3.3利用颗粒物发生器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段发生2~6微米粒径的单分散相标准粒子,其颗粒物浓度在3~10倍标准值范围内。
F1.3.4根据颗粒物浓度与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原理,选择采用重量法或直读式仪器进行检测。
F1.3.5在检测断面的中心设置一个或多个检测点,重量法仪器或直读式仪器均应在该点取样。
F1.3.6使用重量法仪器检测时,要根据颗粒物浓度、天平感量和采气流量确定采样时间,采样时间原则上不应少于30分钟。
F1.3.7使用两台直读式颗粒物浓度测定仪检测时,两台测定仪的型号和性能应相同。
F1.3.8测定仪应在读数稳定后读取结果。
F1.3.9采用重量法采样或直读式测尘仪测定,均应采样或测定3次,取3次平均值作为检测断面浓度C1和C2。
F2连续运行条件下颗粒物净化效率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空气动力学实验台条件下,使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在PM10颗粒物浓度0.5~1.5毫克/立方米的稳定环境中连续运行24小时后,分别测定装置入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t1)和出口处管道空气中PM10颗粒物浓度(Ct2),按下式得出此时装置的颗粒物净化效率(hPt)。
hPt=[(Ct1-Ct2)/Ct1]?100%
由下式得出装置颗粒物净化效率下降的百分数。
[(hp1-hpt)/hp1]?100%
F2.2设备及仪器
与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检测时使用的设备与仪器相同。
与颗粒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检测时的步骤相同。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G
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微生物净化消毒效果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使用的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微生物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或消毒效果的检验方法。
通过测定一定状态下空气中微生物数量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后的变化来计算净化或消毒效率,从而评价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净化消毒效果。
G2实验器材
G2.1试验菌:空气中的自然菌。
G2.2采样器:六级筛孔空气撞击式采样器。
G2.3磷酸盐缓冲液:0.03 mol/L,pH 7.2。
G2.4营养琼脂培养基
G2.5温度计
G2.6湿度计
G3实验方法
G3.1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技术要求将其安装在实验设备上。
G3.2分别将六级筛孔空气撞击式采样器置于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前后的中间位置,开启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待运行稳定后,同时采集装置前后的空气,流量为28.3L/min,采样时间为5~15分钟。采样结束后,将平板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同时将同批次试验用培养基置35~37℃培养箱中培养作为阴性对照,48小时记录结果。试验重复3次。
G3.3消除率的计算按下式进行:
G4评价规定
消除率均≥50%为净化合格,≥90%者为消毒合格。
阴性对照组应无菌生长;净化消毒前的菌量在500~2500cfu/m。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H
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积尘量的检验方法。
采集风管内表面规定面积的全部积尘,以称重方法得出风管内表面单位面积的积尘量,表示风管清洗后的清洁程度或空调风管的污染程度。
H2.1采样面积为50或100平方厘米。
H2.2无纺布或其它不易失重的材料。
H2.3密封袋。
H2.4采样工具或设备。
H2.5天平,精度0.0001g。
H2.6一次性塑料手套。
H3风管清洗后的清洁程度检验步骤
H3.1采样时间
采样应在风管清洗后的七日内进行。
H3.2采样点
在清洗后确定检测的每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主风管中(如送风管、回风管、新风管)至少选择5个代表性采样点。
H3.3.1将采样用的材料放在105°C恒温箱内干燥2小时然后放入干燥器内冷却4小时,或直接放入干燥器中存放24小时后,放入密封袋用天平称量出初重。
H3.3.2在风管的采样位置确定采样面积,并将采样面积内风管内壁上的残留灰尘全部取出。
H3.3.3将采样后的积尘样品放回原密封袋中保管,并进行编号。
H3.4实验室分析
H3.4.1将样品按H3.3.1处理、称量,得出终重。
H3.4.2将各采样点的积尘样品终重与初重之差作为各采样点的残留灰尘重量。
H3.4.3根据每个采样点残留灰尘重量和采样面积换算成每平方米风管内表面的残留灰尘量。
H3.5结果表示方法
取各个采样点残留灰尘量的平均值为风管清洁程度的判定指标,以g/m表示。
H3.6影像资料的制备
采用机器人对每个监测点所代表的风管区域内表面情况进行录像,并将其制作成录像带或光盘等影像资料。
H4风管污染程度的检验步骤
H4.1采样位置
在确定检测的每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主风管上(如新风、送风和回风管)至少选择5个代表性采样点;如果无法在主风管采样时,可抽取全部送风口的5-10%且不少于5个作为采样点。
H4.2采样方法
H4.2.1在主风管采样时将维修孔、清洁孔打开或现场开孔。
H4.2.2在送风口采样时将风口拆下。
H4.2.3采样应在确定的面积内将风管表面全部积尘收集,并完好带出风管。
风管污染程度检验中风管积尘量的检验器材、检验分析方法与风管清洗后的清洁程度检验相同。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I
风管内表面微生物检验方法
本附录规定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内表面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的检验方法。
I1.1采样点:数量和分布同附录H 3.2。
I1.2采样面积:每一点采样面积应为1250px。
I1.3采样方法:空调风管内表面积尘较多时用刮拭法采样,积尘较少不适宜刮拭法采样时用擦拭法采样。整个采样过程应无菌操作。为避免人工采样对采样环境的影响,宜采用机器人采样。
I2样品检测
刮拭法:将采集的积尘样品无菌操作称取1g,加入到0.01% Tween-80水溶液中,做10倍梯级稀释,取适宜稀释度1ml倾注法接种平皿。
擦拭法:将擦拭物无菌操作加入到0.01% Tween-80水溶液中,做10倍梯级稀释,取适宜稀释度1ml倾注法接种平皿。
I3培养与计数
细菌和真菌培养与计数方法见附录D。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通风年会之民用建筑通风】引入新风对学生宿舍颗粒物的控制
袁 倩,李国建
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 要]为了了解引入新风对学生宿舍内PM2.5的稀释净化效果, 文章就使用新风机对室内PM2.5浓度场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采用fluent 数值模拟法分别对目前主要的两种格局的学生宿舍进行了仿真模拟,改变送、回风口位置,得到在不同情况下引入新风时室内PM2.5的浓度场分布。分析对比模拟结果,得出在不同送、回风口布置情况下引入新风时两种格局宿舍内PM2.5浓度场的分布规律及其净化效果,为新风机在学生宿舍的使用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风;PM2.5;浓度场;模拟
目前,PM2.5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也是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的一类大气污染物[1],有文献[2] 指出,PM2.5 浓度升高后人日死亡率也有所升高。 据调查,人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有重大的影响,且研究表明颗粒物对室内空气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3、4],因此对室内颗粒物的控制处理刻不容缓。
刘敏[5]研究了不同空调房间室内颗粒物的演变规律,韩云龙、胡咏梅等人[6]研究了自然通风下室内颗粒物的分布规律,主要集中在研究不同通风方式下室内PM2.5 的污染状况,并没有针对PM2.5 采取过滤措施。在室外处于污染情况下,如果建筑内不采取任何过滤措施,室外进入室内的颗粒物浓度将与室外颗粒物浓度处于同一数量级[7、8],因此在建筑内设置颗粒物的过滤装置是非常必要的。宣凯云、陈丽萍等人[9]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对PM2.5 过滤效率进行了研究,但是没有涉及到室内不同布局的影响。
对于高校宿舍而言,由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宿舍人员密集且布局紧凑,导致室内空气品质差,而宿舍环境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都有着严重影响[10]。尽管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宿舍已经安装了空调,但所使用的空调偏重于室内温湿度及风速控制,对颗粒物来说,所使用的过滤器性能太低[11],对颗粒物过滤达不到要求。
为了了解引入新风对学生宿舍内颗粒物的稀释净化作用,本文研究了使用新风机引入新风对宿舍内PM2.5 的控制处理。在门窗关闭情况下,采用壁挂式新风机向室内引入新风,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模拟两种典型格局宿舍在不同送、回风口设置下引入新风处理的前阶段PM2.5 浓度场的分布情况。
1 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
1.1 数学模型
宿舍内的颗粒物浓度与空气流动紧密相关,即室内空气为连续相。
该研究中的PM2.5体积分数小于10%,所以使用离散相模型进行模拟。
1.2 物理模型
本文分别模拟了两种典型格局的宿舍,简化模型分别如下见图1、2。宿舍主要格局如图所示,上床下桌,衣柜中间放置或两端放置,由上图可知宿舍布局是对称的,在模拟时选取一半宿舍进行研究。整个宿舍尺寸为6m×4m×3m, 门1.2m×2m, 阳台门为2m×2m,衣柜0.5m×0.9m×1.8m, 床1.8m×0.9m,距地1.8m, 桌1.3m×0.9m,距地0.9m。
图1 宿舍1 风口布置图 图2 宿舍2 风口布置图
模拟使用的壁挂式新风机,其新风机送风口位于阳台门上方0.2m 处,送风口尺寸为0.4m×0.1m,为使颗粒物更好地从室内排出,在房间底部设置回风口,每种房间设置两种不同位置的回风口,其尺寸为0.3m×0.2m,设置情况如图1、图2 所示,与送风口同侧或与送风口异侧(在整个房间中风口布置关于ZOX 平面对称)。
模型设置如下表所示:
表1 模型设置表
2 条件设置
由于在使用新风机的前几分钟是室内颗粒物浓度场变化最明显的阶段,且室内颗粒物浓度下降的速率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实际,本研究中先着重研究了颗粒物浓度场在新风机开始后的300s 内的变化情况,接下来的情况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在本文研究中默认室内温度为300K,在此研究中主要研究颗粒物浓度场变化,对温湿度变化及其影响暂时不作考虑。进口边界设置为速度进口(velocity-inlet),出口为流出风口(outflow),对离散相而言,进出口为escape,床为trap。
室内颗粒物浓度主要受到室外颗粒物及室内散发源的影响[12],在学生宿舍中人员与运行的电脑会散发颗粒物PM2.5,使得桌面附近PM2.5 浓度较大,假设其平均散发速率为3mg/h[13],室外PM2.5 浓度为200μg/m3,新风机过滤效率为90%,即可得到送风中PM2.5浓度为20μg/m3。
每人所需新风量为30m3/h,人员所需总新风量为120m3/h。考虑到学生宿舍人员密集,为保证良好的空气质量,在此研究中取学生宿舍换气次数为2.5 次/h, 可得室内所需新风量为180m3/h,综合取宿舍新风量为180m3/h。由送风口尺寸可计算得送风速度为2m/s。
室内初始浓度场由室内散发源及室外渗透风决定,在该简化模拟中,我们不考虑特殊活动所带来的影响,模拟室内颗粒物浓度场在新风机作用下的变化情况。坐标原点在物理模型中心,人体一般的坐姿高度在1.1~1.2m,在此以地面1.2m 处的面为监测面。在人员所在位置设置了监测点, 宿舍1 中监测点坐标为A1(-1.8,-0.1,-0.3)、B1(0.5,-0.1,-0.3), 宿舍2 中监测点坐标为A2(-1.1,-0.1,-0.3)、B2(0.5,-0.1,-0.3)。
图3 宿舍1 监测面PM2.5 初始浓度场kg/m3
图4 宿舍2 监测面PM2.5 初始浓度场kg/m3
室内初始颗粒物浓度场如图3、4 所示,在渗透风及室内散发源作用下形成。该模拟情况与实际情况相似,桌面附近浓度越高且向周边浓度逐渐减小。
3 模拟结果
在300s 后室内浓度场情况如图5~12 所示(图中凹口处为衣柜所在地)。
图5 模型一室内PM2.5 浓度分布kg/m3
图6 模型二室内PM2.5 浓度分布kg/m3
图7 模型三室内PM2.5 浓度分布kg/m3
图8 模型四室内PM2.5 浓度分布kg/m3
图9 模型一监测点PM2.5 浓度变化曲线
图10 模型二监测点PM2.5 浓度变化曲线图
图11 模型三监测点PM2.5 浓度变化曲线图
图12 模型四监测点PM2.5 浓度变化曲线图
3.1 不同格局对PM2.5 稀释效果的影响
对比图5 与图6、图7 与图8,由图所示PM2.5 浓度场图可知经过300s 后宿舍1 内 PM2.5 浓度整体小于宿舍2。可得出在宿舍1 引入新风对PM2.5 的稀释效果比在宿舍2引入新风对PM2.5 的稀释效果好。
3.2 风口设置对PM2.5 稀释效果的影响
对比图5 与图7、图9 与图11 可知经过300s 后宿舍1 在送回风口异侧时人员所在区PM2.5 浓度较送回风口同侧时小,即宿舍1 送回风口异侧时新风机对室内PM2.5 稀释净化效果较送回风口同侧时好;对比图6 与图8 可知宿舍2 送回风口处于同侧时新风机对室内PM2.5 的稀释净化效果较送回风口异侧时好。
3.3 人员区净化效果
由监测点PM2.5 浓度变化曲线图可知人员所在区的颗粒物浓度在新风机合理布置作用下呈波动变化,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1)引入新风对室内颗粒物进行稀释净化在宿舍1 格局下的整体效果比宿舍2 好。
(2)送、回风口位置要根据宿舍格局来确定。宿舍1选择送、回风口异侧,宿舍2 选择送、回风口同侧。
(3)宿舍1 格局下送、回风口异侧时整体净化效果最好。
[1] 闫顺生, 李海花. 细颗粒物PM2.5的危害与防治[J].科技信息,–39.
[2] 王德庆, 王宝庆, 白志鹏.PM2.5 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率关系的Meta 分析[J]. 环境与健康杂志.9–532,
[3] SHEHABI A, HORVATH A,TSCHUDI W, et al. Particle concentrations in data centers[J]. AtmosphericEnvironment,):.
[4] ZHANG Z, CHEN Q.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particle transport anddistribution in ventilated rooms[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5] 刘敏.不同空调房间室内颗粒物的演变规律[D].上海:东华大学,2008.
[6] 韩云龙, 胡永梅, 钱付平, 等. 自然通风室内颗粒物分布特征[J]. 安全与环境学报,6–120.
[7] HAMDANI S E, LIMAM K,ABADIE M O, et al.Deposition of fine particles on building internalsurface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
[8] MING L I, CHAO W U, WEIP. Sedimentation behavior of indoor airborne microparticles[J].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 ):588–593.
[9] 宣凯云, 陈丽萍, 龚延风, 等. 室内细颗粒物(PM2.5) 浓度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J]. 暖通空调,0–123+20,
[10] 胡弯.高校宿舍环境与学生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1] 刘亮.基于空调建筑室内颗粒物控制的过滤器效率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12] 张颖, 赵彬, 李先庭.室内颗粒物的来源和特点研究[J].暖通空调,–36.
[13] 谢伟. 室内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及污染控制策略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说明:本届通风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97篇,近期将陆续通过学会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风系统解决方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