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谁提出“人之初,性本恶”?_百度知道
谁提出“人之初,性本恶”?
我有更好的答案
没人提出过这句话。不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导人向善。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人之初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人之初性本善谁说的_百度知道
人之初性本善谁说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61%
性善论是孟子的观点。但出现在《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是出自“千字文”中。当时是在梁朝时,文帝让当时最有学问的周兴嗣为百官大臣的子弟编写一部教科书,一千个字,不能有重复的。又能让孩子们学习书法,又可以让他们学习知识。于是周在王义之的作品中找出了一千个字来,在一夜之间就编写完成了。文帝大悦,并给以重赏。后来有人在这一千个字中又编写出了“中等”教材---“百家姓”,和初级教材“三字经”。编者就是宋代的王应麟。后人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三百千”。
是孟子说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为什么《三字经》要说“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三字经》要说“人之初性本善”?边澄澄百家号人之初,性本恶。但是儒家为了宣扬向仁义礼智信发展的思想,巧妙地利用常人的心理,来播种和传扬自家的治世理念的。为什么这样说?一般斗争都是成人间交恶互攻。儒学在不断修饰的过程中,巧妙地抓住了人们对小孩不玩诡计心机的偏爱心理,从小孩婴儿身上做文章,先夺人们印象好感,再借机游说儒学。这真是机关用尽,小儿当武器用上了。儒要扬善。则以小孩的可爱蛊惑人心以扬儒家之道。其实真正的人性本来是恶,从来没有善,也没有不善亦不恶。为什么人性本恶?小孩出世之后,求生本能注定人性即恶。小孩的玩物工具,谁拿去就哭闹,何况糖果食物?天性之私已现。私,恶的温床。有私必有恶,维护己私必为害。从小到大,是人与人交往磕磕碰碰中才逐渐磨灭凶恶本性,因为需要共处才选择了文明。现在的二胎一出,大儿跳楼,是不肯分享父母宠爱于同胞弟、妹。人性发展路线,由恶的直接不隐瞒,欲望表达很直率到厚黑心机换位思考,其中依赖法治的约束矫正人性之恶。并非儒的回善之说。人类历史人性治理全球一致,而儒家硬要借小孩屁股往自己脸上贴层金再发挥,真是煞费苦心啊!文章所有图片来自网络。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边澄澄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说给岁月的情话,其实都无关风月。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近来各国悲剧不断,我们来听一则好消息压压惊吧:根据大量科学证据,大部分人类本性都是善良的。多年以来,各种各样的研究都得出一个结论,无私是直觉的。当人们被强迫要在一瞬间做决定时,他们通常做出的选择都是慷慨的而不是自私的。换句话说,“想太多”才会导致自我中心式的行为。
正如Matthew Hutson为Nautilus杂志撰写了一篇详尽的分析,阐述了如下的研究设定:
有四组人参加了在线测试,有的是美国大学生,有的是普通美国成人,他们都得到了一笔钱。他们可以拿出部分钱放在一个奖金池里,所有钱加在一起拿出来平分。为了收入最大化,参与者可以选择一分钱不出,也可以出钱拿分红,但是人们通常都愿意拿一部分钱出来。尽管有着自私的诱惑,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展示了无私。
不仅于此,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人们时间紧迫时,他们会变得更加慷慨。反过来也成立:当给人们思考的时间越长,他们就更容易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选项,而不是利于他人。耶鲁大学心理学家David Rand 告诉Nautilus 说:“大部分人都认为我们的直觉都是自私的,但是我们的实验结果说明当你强制人们更多依赖直觉做决定时,合作则会增加。”
这些研究也支持了2014年一项有趣的研究,Rand和一位同事分析了卡耐基英雄奖章的51位获得者的采访。无一例外,这些平民英雄都告诉采访者,他们的行为都是一念之间的本能。举个例子,60岁的Kermit Kubitz在面包店勇斗刺伤了一位15岁女孩的暴徒。他说:“我当时就两个念头:一,我要把他赶出去;二,天啊,他可能会连我一起杀了。”他最后也挨了一刀。“我觉得就是本能。我有这个倾向,打仗时一个排的兄弟遭袭了,我肯定要冲上去。如果那是我的女儿,你也会为了我冲上去的。就是一瞬间的决定,我也会为你这么做。”
本文译自 ,由译者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给这篇稿打赏,让译者更有动力
支付宝打赏 [x]
您的大名:
打赏金额:
19:39:11 :
19:31:45 :
19:19:26 :
19:18:32 :
19:33:39 :
20:15:59 :
19:15:42 :
19:40:10 :
19:42:51 :人之初性本善是千古之错&&你怎么看?
人之初性本善是千古之错
人之初,并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玛拉基认为善恶同时产生同时存在。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个千古大错,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做人方式,看看基的思考和分析,将给你重重的一波脑震荡(前提你是相信圣经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翻译为“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而玛拉基提出一个疑问,此“善”从何处来?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善”是从何而来,也许你会想,善来自于母爱,善是天生的,善本就有的......带着这个疑问,玛拉基问了一位“高人”。此人相识于浙江杭州,退休人士,年龄60以上,手执一扇,身穿唐装,秃顶,留一副漂亮的花白长须,见人即笑,似世外高人一般,绰号“好好仙”。绰号非凡,让人听了吃惊,不知是自号还是朋友赠名,当然这个不重要。
&基请教了前辈,信息问安:“好好仙前辈,您好,祝圣体安康。当年杭州饭桌一别,对先生仰慕已久,一直想有机会细听前辈教诲,可惜一直没机会。今有一困扰,想起好好仙前辈,高人也,晚辈想请教老前辈,不知是否有茶余饭后的空余时间,指点指点晚辈。晚辈的疑问——‘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流传千古,正确吗?如果正确,此善从何处来呢?晚辈有礼[抱拳]”。
&当然,好好仙先生高人也,岂会同基一般见识,基也不是一个礼貌之人,答案也许你都猜到了。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信息,或许你也是这个选择,如果是基,也是这个决定。
&“人之初,性本善”,流传千古,出于亚圣孟子名句“人之学者,其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被宋朝王应麟写入《三字经》第一句话。作为《三字经》的第一句话,排在第一的位置可见此话的重要。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知名度极高。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先后流传至意大利、俄罗斯、韩国、日报、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等权威性,毋庸置疑,因为权威所以相信,尤其是淳朴的劳动农民,深信不已,他们都是相信权威的代表。正如一次,玛拉基向一同学传福音,第二天刚好就是星期天,请他和基一起去教堂做礼拜,请说:“……以前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张xx牧师,成为基督徒,在美国当里牧师……”话未完。他似乎一腔怒火,一句狠话甩头抛过来:“我宁愿相信政府,相信权威的机构,也不去相信一位牧师。”权威就像一股魔力,把淳朴的老百姓牢牢的摁住,是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就像迷信一样,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尽管权威,尽管流传于千古,尽管成为公理,但基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一说,且在公元前300多年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称后圣的荀子也反对“性善论”一说,提倡“性恶论”,“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说明人性的善恶一直存在争论,只是信善的人多一点罢了。也许是人们都渴望美好的东西,追求美好的事物,向往美好的生活。又或许是统治者的一种麻痹思想的统治手段,人性本是善的,所以你们要好好服从,不要反抗。
&&回头看看孟子,“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引用百度百科]。孟子需平民出身,但身份依然高贵,在战国时期能饱读诗书者,非一般平民百姓可比。首先,平民无钱买书,其次,平民目不识丁,看不懂书,再次,平民身份低贱,无钱读学。可况在21世纪的今日,尚且有数以千万的普通百姓目不识丁,更不用说战国的动荡时期。孟母三迁,可以看出,当时孟子家境虽贫,却还可以买地置业,一般的平民百姓何以置业?而且还是在学校旁边的优越位置,一般的平民百姓有这样的见识和财力物力吗?可见孟子出身高贵,需为平民,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
&当然这是草草分析,再来看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认证,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这里有一疑问,如果推行“仁政”,为何拟定等级压制于民?玛拉基认为,推行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的主张也只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的思想手段之一,为的是劳逸庶民。“性善论”有利于统治者统治,所以大力推行。而相反,荀子的“性恶论”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思想隐含叛逆之意,所以荀子一直受到众多人士的批判和抵制。
&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没善就没恶,没恶就无善,理应同时产生同时存在。
&圣经早已说明,创世纪2:9“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上帝安排善恶树存在,并没说这颗是善树或者说这棵是恶树,树是善恶树,善恶同在。2:17“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3:4~5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 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 神能知道善恶。”人因为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所以能分辨善恶,此时,人才开始知道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经上所说“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便藏了。”创世纪3:22“耶和华 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可见,善恶都已经存在,并不是先有善再有恶,也不是先有恶而再有善,善恶同时存在同时产生。
&所以玛拉基认为“善恶论”才是对的,人之初,应该是善恶同存。人之初,性本善是错误的观点,“性善恶”才是真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