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朗诵著名诗歌哭亡女苏菲让著名朗诵者朗诵

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艺术品藏品
&高兰、禾波
&建国后 (1949至今)
&27 × 16.5 cm
高兰、禾波
建国后 (1949至今)
27 × 16.5 cm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商品描述:
高兰先生(),原名郭德浩,黑龙江省瑷珲县人。燕京大学国文系毕业,著名朗诵诗人;曾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教育工会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东分会副主席;系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代会代表;中国民盟山东省常委、顾问、山东省现代文学研究会顾问、山东郭沫若研究会会长。著有《李后主评传》及诗集《高兰朗诵诗选》、《朗诵诗新辑》、《用和平力量推动地球前进》等。
我们的祭礼
高兰不仅是朗诵诗主要倡导者之一,且是成就卓著的实践者之一。日,各地文艺工作者云集武汉,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著名电影话剧演员王莹在纪念大会上朗诵了高兰的诗《我们的祭礼》。走出文艺沙龙,在广大群众面前进行诗的朗诵,这在中国诗歌史上还是第一次。由此开始,在武汉文艺界的许多重要集会和广播电台上,一个诗的朗诵运动逐渐形成。茅盾先生曾给予高度评价:"这是个要把文艺各部门中一向最贵族式的这一部门首先换装,而吵吵嚷嚷挤进泥腿草鞋中去的运动。""这是'新诗的再解放运动'"。(《时间的纪录·为诗人们打气》)
禾波,原名刘志清,四川荣县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1949年前在重庆从事中共地下工作,曾任教员,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北京市文联、北京市作家协会分会干部,北京市曲艺团编剧。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创造者》、《三门峡的歌》、《煤海浪花》、《禾波诗选》、《生活赞歌》、《战斗情曲》、《抒情叙事诗》、《离休杂咏》、《禾波八行诗》、《抒情诗》,散文《光明胡同赞》、《回忆与联想》等。
王余 原名王九馀。四川达县人。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实验剧院。1935年曾就读于达县师范学校,1938年又就读于成都南虹艺专绘画科,1942年创办《诗家》丛刊,任《今日戏剧》、《歌剧艺术》、《戏剧与文学》主编,《南京人报》记者,南虹艺专、西南美专教师,重庆中华剧专教务主任。1949年后历任中国剧协重庆分会主任秘书,重庆市文联、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重庆中国抗战文艺研究学会理事。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艺术品收藏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26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高兰朗诵诗理论试探
下载积分:999
内容提示:高兰朗诵诗理论试探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6:48:4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9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高兰朗诵诗理论试探
关注微信公众号激情洋溢的朗诵诗人高兰-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4版:文化周刊
往期回顾 & && &
激情洋溢的朗诵诗人高兰
中华读书报
《高兰朗诵诗选》,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
&&&&出生于黑龙江省瑷珲县的高兰原名郭德浩,是我国现代著名朗诵诗人。有一次,当他又写完一首激情高昂的诗篇,举首望壁,凝视着自己一向推崇的两位文豪——高尔基和罗曼·罗兰在莫斯科的合影时,不禁心有所动,遂将自己的名字写为“高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高兰毅然挥别校园,参加了北平学生南下的爱国请愿活动,投身到抗日宣传队伍之中。他曾在《我的家在黑龙江》一诗中写道:“我的家在兴安岭之阳,在黑龙江的岸上,江北是那辽阔而自由的西伯利亚,江南便是我生长的家乡。”他在《大公报》上发表的诗歌《给姑娘们》,鼓励自己的同胞们,包括那些从未走出过闺房的少女们,都能够走下绣楼,换上戎装,拿起刀枪,“我们只有誓死抵抗,希求真正的民族解放”。&&&&高兰本来十分热衷于晏殊、晏几道们“花间词”的研读,读书期间曾选择晏殊、晏几道作为攻研方向。可是从南京请愿归来后,他放下了对二晏的研究,在郭绍虞和郑振铎的指导下,改为研究亡国君主和词人李煜的命运和作品,借古喻今,撰写了一部《李后主评传》(天津人文出版社1933年版),他在序言中坦言,这本书“意借李煜的亡国之痛激励国人奋起抗日”。&&&&大学毕业后,高兰志愿到了北平“义勇军指挥部”秘书处工作。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东北义勇军的将领,如天照应将军等。日,高兰和全国各地许多文艺工作者一起,云集武汉,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著名电影演员王莹在纪念大会上朗诵了高兰的诗《我们的祭礼》。这不仅是一首悼念诗,也是一首动员民众从民族灾难中奋起抗战的“鼓动之诗”。在武汉,高兰见到刚从哈尔滨赶来的散文家杨朔。杨朔给他讲述了一位东北义勇军将领为国殉难的动人事迹。这位民族英雄不是别人,正是高兰在北平结识的朋友、有着“中国夏伯阳”之称的天照应将军。这一年,高兰挥笔写成了壮怀激烈的报告文学《记天照应》和悼亡诗《吊天照应》,并在汉口大路书店出版了一册《高兰朗诵诗》。这是他的朗诵诗第一次结集出版。&&&&抗战之前,中国的现代新诗承接着新月派、象征派的意绪,一直存在着一种表现自我、唯美主义、脱离实际、脱离大众的倾向,显然与抗战时期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卢沟桥的枪炮声把许多诗人从自我陶醉和唯美的抒情中惊醒,他们一改缠绵悱恻的诗风,而让自己的诗变成了芦笛、战鼓和号角。朗诵诗和朗诵诗人,在这时也应运而生。高兰认为,国难当头之时,诗歌应该“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应该大力提倡诗歌朗诵,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文艺,发挥出听觉艺术的功能和效果。于是,他与诗人冯乃超、光未然、徐迟、蒋锡金等人遥相呼应,合力倡导和推动诗歌朗诵运动。他们各自不仅创作出了许多朗诵诗作品,有的还从理论上撰写文章,提倡和指导朗诵诗,而且在行动上身体力行,纷纷走上广场、街头、集会、舞台,用高亢的声音朗诵自己的诗歌作品。&&&&日,《大公报》为高兰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晚会,请他朗诵前面提到的那首《我的家在黑龙江》。这首朗诵诗有三百多行,情绪饱满,气势高昂。例如这些句子:“就在那山岗!那田野!那冰川!那高粱红了的青纱帐!一个,两个,十个,百个,千个,万个,……抬起了头,挺起了胸膛!”仿佛擂动的鼓点一样。&&&&此后,高兰不仅写下大量动人心魄的朗诵诗——这些诗常常是电台和群众文艺集会上最受欢迎的节目,诗人方殷,电影话剧演员白杨、张瑞芳、舒绣文等,都多次朗诵过他的诗歌。&&&&1944年,高兰在重庆建中出版社出版了《高兰朗诵诗》新辑,分为一、二两辑,属“建中文艺丛书”之一。他被传颂一时的朗诵诗名篇,如《展开我们朗诵的诗歌》、《缝衣曲》、《我们的天堂》、《嘉陵江之歌》、《哭亡女苏菲》、《送别曲》、《初冬》、《这不是流泪的日子》等,都收录在这个版本中。1949年,《高兰朗诵诗》又在上海建中出版社出了一版。&&&&高兰也是一位著名的朗诵家。他朗诵自己的作品,也朗诵郭沫若、闻一多、马雅可夫斯基等诗人的作品。他的诗朗诵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抗战期间他最为著名的一首朗诵诗,是悼念他夭折小女的《哭亡女苏菲》。这其中有个令人痛心的故事。1941年3月,高兰七岁的爱女苏菲(小名叫小鱼)患上了疟疾。抗战期间,诗人一家颠沛流离,生活艰辛。他用尽了自己仅有的家财,也没能救活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她像一朵小花蕾一样地夭折了。诗人痛不欲生,含泪把她葬在重庆歌乐山下。&&&&女儿不幸的命运引起他深重的思考。女儿的命运不正是那个年代里许许多多流亡家庭的命运吗?第二年春天,诗人在纪念小女去世一周年时,含泪写下了这首题为《哭亡女苏菲》的长诗。诗中通过对爱女的悼念,反应了国统区广大人民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对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当局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同时,这首诗也十分细腻而缠绵地抒发了一个慈爱而无助的父亲对孩子的深切怀念和愧痛之情。诗中写道:&&&&你哪里去了呢?我的苏菲!&&&&去年今日,&&&&你还在台上唱“打走日本出口气”!&&&&今年今日啊!&&&&你的坟头已是绿草凄迷!&&&&孩子啊!你使我在贫穷的日子里,&&&&快乐了七年,我感谢你。&&&&但你给我的悲痛&&&&是绵绵无绝期呀,&&&&我又该向你说什么呢?&&&&他在诗中还写到,他曾几度翻看着她留下的小小的箱子。她的遗物还都好好地保存着——蓝色的书包,深红的裙子,一叠香烟盒上的画片,还有她最喜欢玩的一块小小的绿玻璃……它们好像都在等待着她回家来呵!当他默默地翻看这一切,他低低地呼唤着爱女的名字,他不能不伏在箱子上放声大哭……但苏菲却是听不见呵!&&&&他痛苦地想象着,在另一个世界里,他的可怜的小女儿是否还是把小手指头放在口里,呆呆地羡慕地望着别人的孩子吃着花生米?望着别人漂亮的花衣服,她是否又会忧郁地低下头去?他还记得,有一个冬天,他们三口之家在一个寒冷的风雪交加之夜,盖着一床薄薄的被子,吃完了唯一的一个白薯,然后一起抱头痛哭!他觉得自己是多么对不起这无辜的孩子啊!她在这个世界上是短暂的,却跟着他跨越了千山万水,而连一点点幸福的影子也没看到就匆匆离去了……&&&&深切真挚的悼亡之情,使这首诗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当时许多学校的孩子都把这首诗作为诗歌朗诵的保留节目,每次朗诵时,听众没有不流泪的。高兰后来也回忆说,他的朗诵诗中,“被朗诵次数最多的是《哭亡女苏菲》,在我自己被约请朗诵的许多次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中央大学的一次”。那次朗诵中,全场人为之泣下,不少人竟失声恸哭,纷纷上台簇拥着也是泪流满面的诗人。&&&&还有一次,高兰和诗人光未然一起到北平师范大学参加文艺集会。在风雨操场上,他应邀向全校师生朗诵《哭亡女苏菲》。朗诵不到一半,有国民党特务捣乱,熄灭了电灯。但学生们群情激奋,两名学生手持红烛,伴在诗人身边,直到朗诵到底,全场师生被诗中的深情感动得久久不愿离去……&&&&诗中还写到,因为小女喜欢写字和画画,所以在盛殓她小小的遗体时,他们在她的右手放了一支铅笔,在左手放了一卷白纸……诗的最后,他这样写道:&&&&小鱼!我的孩子,&&&&你静静地安息吧!&&&&夜更深,&&&&露更寒,&&&&旷野将卷起狂飙!&&&&雷雨闪电将摇撼着千万重山!&&&&我要走向风暴,&&&&我已无所系恋!&&&&孩子!&&&&假如你听见有声音叩着你的墓穴,&&&&那就是我最后的泪水滴入了黄泉!&&&&1949年后,高兰曾在山东大学中文系担任教授,同时也担任过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东分会副主席等职。从旧中国的漫漫长夜中走过来的诗人,这时候也写出了许多献给新中国的颂歌。1951年,高兰出版了一本新的朗诵诗集《用和平的力量推动地球前进》(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8月,新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新版的《高兰朗诵诗选》,这是所有高兰诗集中最为漂亮的一个版本。&&&&诗人在晚年对诗歌朗诵仍然念念不忘,抱病重编了《高兰朗诵诗选》、《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两部书。1987年6月下旬,当山东大学中文系的同事将《高兰朗诵诗选》(山东文艺出版社)样本从印刷厂取来,送到高兰手上时,他的生命已处在弥留状态。他虽已不能说话,但双唇还在吃力地颤动着,接过书静静放在自己身旁。6月29日,一代朗诵诗人高兰离开人世,享年78岁。他去世四个月之后,《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光明网版权所有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抗日战争时的诗歌朗诵运动研究.pdf 5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抗日战争时的诗歌朗诵运动研究.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抗日战争时期的诗歌朗诵运边研究
'——‘———-,h-———~一一
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李怡
研究生:杨小锋
X中文摘要 尤《孑L一/
无女扩乙一/
抗战诗歌朗诵运动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首次具有较大规模的群众性诗歌运动。
朗诵》时止,历时近8年。
在国统区,诗歌朗诵运动受战争进程的影响和诗人们居留地域的限制,主要集中
于武汉、广州、香港、重庆、桂林、昆明、成都等中心城市展开,但在其他地区仍然
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因重庆有战时陪都身份,故重庆的诗歌朗诵运动历时最久,影响
最广。解放区的诗歌朗诵运动以延安为中心展开,并辐射到其他地区。诗歌朗诵运动
得到一大批诗人和其他艺术家的精心扶持,他们是高兰、柯仲平、光未然、徐迟、闻
一多、赵丹、洪深、张瑞芳、赵讽……等。他们利用《新华日报》、《大公报》等报
纸和《时调》、《文艺阵地》、《抗战文艺》、《时与潮文艺》、《战地》、《战歌》等杂志发
表朗诵诗作和理论文章,出版专著《诗歌朗诵手册》和《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探
索朗诵诗刨作和诗歌朗诵的理论问题,就朗诵诗的存在意义、朗诵诗的内容与形式、
朗诵的本质、朗诵的效果与技巧、如何开展诗歌朗诵运动等问题展开争鸣,初步建立
了诗歌朗诵运动发展的理论框架。他们还成立社团专门从事诗歌朗诵运动,印行朗
诵诗集供人们使用,翻译介绍国外的朗诵诗和诗歌朗诵运动。他们利用各种群众集会、
文艺界名人诞辰或逝世纪念会、诗人节纪念会、文艺界的其他集会进行朗诵实践,在
有条件的地方还利用广播等现代传媒进行朗诵,甚至专门组织诗歌朗诵会,并召开座
谈会总结经验教训,涌现了高兰、柯仲平、光未然、赵讽等独具风格的朗诵艺术家群
体。产生了一批颇具影响的朗诵诗人,如高兰、光未然、柯仲平、徐迟、方殷等,出
现了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朗诵诗作,如《我的家在黑龙江》、《哭亡女苏菲》、《黄河
大合唱》,《边区自卫军》等。其中,高兰以其朗诵诗作的数量和质量优势在整个诗歌
朗诵运动中独树一帜,赢得了“朗诵诗人”的美誉,他的创作代表着抗战朗诵诗创作
的最高成就。
抗战诗歌朗诵运动的发生决非偶然,它是抗战宣传的迫切需要与中国现代新诗艺
术发展的内在需求不期而遇的产物,是救亡歌曲盛行的强烈刺激与国外诗歌朗诵运动
有力促动的结晶。这一运动不仅有力地配合了抗战宣传,激发了无数民众军士的抗敌
激情与信心,而且对现代新诗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新诗由贵
族化走向大众化,扩大了新诗的影响;它还开拓了新诗的体裁,使朗诵诗成为一种独
特的诗歌样式。它对新诗整体发展具有艺术启示意义。它还促进了诗歌朗诵艺术的形
成,成就了中国新诗史上的首批诗歌朗诵理论家和诗歌朗诵表演艺术家。抗战诗歌朗
诵运动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历程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它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
问题,都值得后人去总结、思考。
WarWaSthefirstandextensivemass
Poem.Recitation Anti—Japanese
history.The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高兰:“钢铁的喉咙”向侵略者怒吼--山西频道--人民网
他是抗战时期著名的诗人、朗诵家,通过朗诵诗号召民众起来保卫国土;他又是上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的五位名教授之一。
高兰:“钢铁的喉咙”向侵略者怒吼
&&&&来源:&&&&&
高兰在读书
上世纪70年代,高兰夫妇与张志甫(右)在梅园新村合影
今年的6月29日是现代文学史家、朗诵诗人高兰先生(1909年-1987年)逝世27周年纪念日。抗战时期,高兰通过朗诵诗号召人们起来保卫国土,赶走侵略者,被尊称为“钢铁的喉咙”,是抗战诗歌史上的代表性诗人。在上世纪50年代的山东大学,他则和冯沅君、陆侃如、萧涤非、高亨被称为“冯陆高萧”五位名教授。
“叫喊”出来的诗歌
高兰,本名郭德浩,生于日,黑龙江瑗珲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为接受新文化、新思想,1921年进入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高兰的学生、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志甫告诉记者,先生在黑龙江读书时,就喜欢冰心的诗文。1928年考入燕京大学国文系后,便师从于冰心。正是冰心严格的治学精神,别具一格的指导方法,将他引上诗人的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正读大三的高兰,有家不能归,顺遂心意参加了南下请愿及抗议活动。高兰原本热衷于晏殊、晏几道们“花间词”的研读,从南京请愿归来后,他放下了对“二晏”的研究,在郭绍虞和郑振铎的指导下,改为研究亡国君主和词人李煜的命运和作品,借古喻今,撰写了一部《李后主评传》。在序言中,他坦言,这本书“意借李煜的亡国之痛激励国人奋起抗日”。
大学毕业后,高兰到北平义勇军指挥部秘书处工作,正式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他用新诗宣传抗战救国,与冯乃超、锡金等人一起探讨诗歌朗诵问题,开始进行创作实践。
“高兰的朗诵诗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叫喊出来的!”张志甫说,1937年卢沟桥的枪炮声把高兰从迷茫中惊醒,他的诗一改往日的沉郁而变成愤怒的呐喊,并倡导朗诵诗,把朗诵诗变成号角,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
日,各地文艺工作者云集武汉,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著名电影、话剧演员王莹在纪念大会上朗诵了高兰的诗《我们的祭礼》。这不但是一首悼念诗,也是一首动员人民大众起来抗战的鼓动诗。这期间,高兰的朗诵诗,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下《我的家在黑龙江》《展开我们的朗诵诗歌》《迎一九三九》《夜行》《咱们,立下最后的誓言》等诗篇。
在《我的家在黑龙江》一诗中,他写道:“就在那山岗!那雪野!那冰川!那高粱红了的青纱帐!一个,两个,十个,百个,千个,万个……抬起了头!挺起了胸膛!放下了锄头犁耙,拿起了所有的刀枪!卷起了沙漠的狂涛,卷起了雪海的巨浪,燃烧起反抗的野火,燃烧起争生死的火光!把奴隶的命运,把奴隶的枷锁,一起都交付给了抵抗!他们流血,他们死亡!但是他们,父亲死了,儿子补上!丈夫死了,妻子填上!他们要用血,他们要用肉,他们要用光荣的创伤,筑起铁壁铜墙,保卫自己的家乡!”
在《给姑娘们》中,他写下“我们只有誓死抵抗,希求真正的民族解放”的诗句,鼓励自己的同胞们,包括那些从未走出过闺房的少女们,都能够走下绣楼,换上戎装,拿起刀枪。
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他开始使用“高兰”这个笔名。“先生的笔名是有来由的。一天,他写完报告文学《记天照应》,突然望见墙上挂着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合影。先生很喜欢这两位大家的作品,他由此深受启发,从而各取其名字中的一字起名‘高兰’,以示自勉之情,这是先生第一次用此笔名。”张志甫说。
1938年2月,高兰的第一部诗集《高兰朗诵诗集》出版,同年夏天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高兰朗诵诗》。
血雨腥风下的朗诵
1938年,武汉失守后,高兰来到重庆。那时的重庆,弹片横飞、炮火弥漫、血雨腥风。在高兰等人的倡导下,朗诵诗运动蓬勃开展起来。诗人们纷纷走上广场、街头、集会、舞台,用高亢的声音朗诵自己的诗歌作品,鼓舞起群众坚持抗战的斗志。
高兰朗诵自己的作品,也朗诵郭沫若、闻一多、马雅可夫斯基等诗人的作品,是当时著名的朗诵家。
高兰的同事、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吴开晋说,抗战期间,高兰最为著名的一首朗诵诗,是悼念他夭折女儿的《哭亡女苏菲》。1941年3月,高兰七岁的爱女苏菲(小名小鱼)患上了疟疾,颠沛流离的他用尽了自己仅有的家财,也没能救活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含苞待放的小花蕾夭折了。高兰痛不欲生,含泪把她葬在重庆歌乐山下。
女儿的不幸离世,让高兰在悲痛之余陷入深重的思考,女儿的命运不正是那个年代里许许多多流亡家庭的命运吗?次年春天,在纪念小女去世一周年时,高兰含泪写下了这首题为《哭亡女苏菲》的长诗。
“你哪里去了呢?我的苏菲!去年今日,你还在台上唱‘打走日本出口气’!今年今日啊!你的坟头已是绿草凄迷!孩子啊!你使我在贫穷的日子里,快乐了七年,我感谢你。但你给我的悲痛是绵绵无绝期呀,我又该向你说什么呢?……”饱含深情的诗文,细腻而缠绵地抒发了一个慈爱而无助的父亲对孩子的深切悼念和愧痛之情,反映出抗战时期,广大人民群众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
血与泪凝成的诗篇,很快被广为传诵。当时许多学校的孩子都把这首诗作为诗歌朗诵的保留节目,每次朗诵时,听众都眼含热泪。高兰后来曾回忆说,他的朗诵诗中,被朗诵次数最多的就是《哭亡女苏菲》。在他被约请朗诵的许多次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中央大学的朗诵。那次朗诵中,全场人为之泣下,不少人竟失声恸哭,纷纷上台簇拥着也是泪流满面的高兰。
还有一次,高兰和诗人光未然一起到北平师范大学参加文艺集会,应邀在操场上向全校师生朗诵《哭亡女苏菲》。可朗诵了不到一半,就因特务捣乱,熄灭了电灯。黑漆漆的操场上,学生们群情激奋。两名学生手持红烛,伴在高兰身边,为他提供光亮,直到他朗诵完毕。
置身山大潜心育人
1951年3月,高兰随华东大学迁到青岛,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后,他便留在山大任教,先后担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此时,他写诗不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国现代文学史和诗歌专题的研究工作中。
尽管身体不好,但高兰上课从不坐着,坚持站着上课。他常说:“当老师就是要付出,就是要付出劳动不辞辛苦。学生每天有很多课,我上课也就一两次,站着上课有何不可?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尊重老师,学生尊重老师也就是尊重知识。师生互相尊重,就能产生求知的气氛。”
做起学问来,高兰更是一丝不苟,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字无出处,学术态度非常严谨。吴开晋回忆说:“我是1978年来到山大任教的,和高兰先生在同一教研室工作。在他的提议下,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现代诗歌硕士点,一起教授硕士研究生。他讲授现代诗歌,我讲授当代诗歌。高兰先生授课时,贯穿了他古今融会、中西贯通的教学方法,令人印象深刻。”
身为知名的大学者,高兰却非常谦和,平易近人,毫无教授、学者的架子。1979年,在郭沫若逝世一周年之际,张志甫陪同高兰参加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教授、学术名流云集四川。“当先生介绍我时这样说道:‘这是山东大学张志甫老师。’当时我只是山大的一名普通青年教师,没想到先生会这样介绍我,我感动极了。”张志甫回忆。
高兰晚年因患糖尿病,腿上有脉管炎,行动极不方便。可是学生组织诗歌会、朗诵会经常请他参加,他总是有求必应,应了就一定到现场。一次,山大中文系组织诗歌朗诵会请高兰参加,那天外面下着大雨,考虑先生的身体状况,张志甫建议高兰天气不好就别去了。可高兰说:“答应了的事,怎么会不去呢?学生有要求,要尽力去满足,天不好我们就早点走吧!”张志甫只好搀着高兰到达会场。“那时学生们只要见见先生就很满足,可是先生总要朗诵一段,尽量满足学生。”
高兰酷爱京剧,上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在青岛时,他就组织起爱好京剧的师生,在办公楼地下室拉京胡,敲锣打鼓唱京剧。他能唱老生、花脸两个行当,也经常参加学生们的京剧活动。“主任驾到”,他就唱一段《王佐断臂》和《铡美案》,一招一式颇有范儿。有时他还辅导同学学一些戏剧知识,为此还曾带同学去看“茂腔戏”。有著名京剧演员到青岛演出时,他也会带领学生一起去看。1954年,高兰同山大师生在山东大学大众礼堂共同出演了京剧《苏三起解》,广受师生欢迎。
高兰对京剧有浓郁的感情。晚年住院时,他的病房窗台上就摆着他与著名女花脸齐啸云的合影。
“我的家在黑龙江”
时代风云变幻,高兰的人生也随着时代经历了若干次跌宕起伏。1957年“反右”运动中,高兰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从此被打入冷宫。不能教学,不能再朗诵诗,也不再敢说话。1966年,他在“文革”中被抄家、关牛棚,受到严重冲击。
据吴开晋回忆,“文革”结束之后,他调入山大中文系后,与高兰时常谈心。谈起“反右”和“文革”中所受的苦难时,先生比较沉默,既不诉苦,也不怨恨,总是很宽厚、很平静、很简单地说过去的事情。说到自己劳动改造的日子,他也是总说别人的好话,“实际上,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们对我都很不错的,有位老贫农看我热爱毛主席诗词,劳动又肯卖力,就对我说:‘老高,好好干吧,干好了我提拔你当贫下中农!’听了这话我都流泪了……。”
“高兰先生谈到抗战时期,说看到共产党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史实,就渴望加入共产党,但未能实现。说到现在他说:‘现在不同了,许多事情都想清楚了,我还能不能在晚年争取入党呢?’我把先生的愿望深深记在了心里,如实向党组织作了汇报,校系二级领导格外重视。我把组织上欢迎他入党的态度转告给他,他欣喜异常。”1982年,73岁高龄的高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了却了一辈子的夙愿。在入党的当日,他激动地写下了《入伍吟》:“莫道桑榆晚,发白心愈坚。有幸终入伍,矢志效春蚕。”
晚年生活中,高兰对诗歌朗诵仍然念念不忘,抱病重编了《高兰朗诵诗选》《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两部书。
张志甫说:“1987年,先生的糖尿病已到晚期,一天抱着被子从病床上掉了下来,我赶紧扶起,‘先生您怎么了?’‘我去校对我的书稿去!’为此,我跑出病房大哭了一场,我知道这是先生的遗愿,我和中文系的同事想尽办法将《高兰朗诵诗选》样本从印刷厂取来,送到先生手上时,他虽已不能说话,但双唇还在吃力地颤动着,接过书静静放在自己身旁。”
6月29日,一代朗诵诗人高兰离开人世,享年78岁。在整理先生遗容的时候,张志甫将《高兰朗诵诗选》样本书,装进了他的口袋。四个月后,《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
然而,令张志甫遗憾的是,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高兰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我的家在兴安岭之阳,在黑龙江的岸上!江北是那辽阔而自由的西伯利亚,江南便是我生长的家乡。”高兰在《我的家在黑龙江》一诗中写下黑龙江一年四季的壮美风光,散发着黑龙江大地泥土的芳香,把家乡写得十分迷人、可爱。他无时无刻不眷恋着自己的故乡,尤其在晚年,这种思乡之情更强烈。
张志甫说:“先生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想回老家看看的想法,我曾经承诺,在先生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定陪先生回家,满足他的愿望。有一年我和先生曾任教的黑龙江大学取得联系,提议在黑河召开高兰诗歌讨论会,黑龙江大学积极支持,并希望高兰先生到会,为他回家乡创造条件。但由于健康原因,先生回故乡看看的愿望终未能实现。”
人民网山西频道
山西频道人民微博
山西频道腾讯微博
(责编:张琼、王建)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歌朗诵 成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