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而不乐,乐而不失

《论语》共读,乐而不淫
我的图书馆
《论语》共读,乐而不淫
【共读内容】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导读学者】王徳岩北方工業大學中文系 教授傅新营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授【共读笔记】 (来源:论语汇)王德岩:今天我们看夫子说诗。在本篇说礼的大背景下,说诗亦是说礼乐。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为《诗经·国风》之首篇,是“四始”之首,历来说诗之大义,多从《关雎》说起。本章中夫子说诗的重点,不在于诗之具体内容,而在于其中的人心人性。这是夫子诗学的独特处。《诗》、礼是当时教育的重点,《诗》在当时,应用极广,这些应用在夫子说诗中都有体现。比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认识教育功能,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使于四方而能专对的言语功能,洋洋乎盈耳的礼仪功能等,这些功用,应是当时通有。季札观乐中多有体现。夫子以诗修身,指点人走向性情之正,这是其诗学的精华处。淫,过分,过量义,过义。如淫雨,淫祠等。伤,损害义。诗之情,必有哀乐,哀乐乃人性之自然,惟过乃生问题,乃有偏有害。因此中和既为人心这正,说为诗乐之正。由乐而至于流荡不返,则失也,淫也,由乐而至于孔颜乐处,于于乐天爱人乐道,则正也;由哀而至于自怜自怨,损毁身心,则伤也;由伤而至于悲天悯人,则正也。这是就大义来说,朱子注“盖基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基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说极精彩,得其精髓。但是就内容来说,注家多觉得,哀而不伤落不到实处,《关雎》何曾有哀而至伤的内容?现代注者除钱穆从朱注外,多取刘台拱从乐的角度的解释。别忘了,夫子于诗最大的工作不是删诗,而是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刘台拱《论语骈枝》:“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仪礼》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而孔子但言《关雎》之乱,亦不及《葛覃》以下,此其例也。乐亡而诗存,说者遂徒执《关雎》一诗以求之,岂可通哉?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关雎》,乐妃匹也;《葛覃》,乐得妇职也;《卷耳》,哀远人也。”从礼乐角度把哀乐指到实处,可参考。诗之情很难一语而概之。所以指实了也麻烦。所以朱子“识其性情之正”一语最通达。傅新营:此语对汉代以后的文艺思想影响很大此章以下,孔子谈的都是乐。前有礼,后有乐宋代以前,诗乐不分。我们现今的教育体制中,乐教是被极大边缘化了的关于这首关雎,历来分歧较大。诗经为什么不以大雅作为开篇,而以一些南部小国的歌曲作为开篇,一直令人困惑。如果是小雅,难道不更是哀而不伤吗?孔子的话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在风雅颂之中,能够兼有哀乐的诗歌并不多所以刘氏也不同意孔子的说法。认为关雎不能七情皆备关雎只是乐而不淫吗?上博的《孔子诗论》简中,孔子谈到了卷耳王德岩:傅老师新婚不久,必有体会,请谈谈《关雎》之情。傅新营:孔子诗论简中,孔子说,《关雎》之改,其思益也。意思就是,关雎里主人公从情爱改到礼义,思想境界是提高了的,很好啊。我也是这样的。卷耳、汉广、木瓜等诗歌,孔子都论了王德岩:所以本章也大有新论的余地。傅新营:孔子时代,社会上把诗经作为教材,大家都很熟悉,所以孔子和同时代的人论诗之时,更重诗经之用,而不需要探讨诗歌的具体涵义。孔子赞扬关雎,就在于关雎能反映人之常情,和人对情爱的控制。关雎中的乐很明显,但是没有过分,求之不得,没有自杀,而是保存着真挚的情感,辗转反侧,反映出感情的真实和执着,而不是占有。崔圣:发乎情,止乎礼。傅新营:求之不得,是其哀之所在。这首诗后半段跟蒹葭一样,有哀情满怀。所以这首歌是写人情之真处,是普通的人性。诗歌中的感情很立体,不是扁平化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是人性之真。也是君子性情必须保持的态度。汉代以后把这句话加以歪曲,变成风教的工具,把人性掏空,是背离孔子原意的。诗言志,朱自清先生有过非常充分的论述。志,止也,乃反映人性之实在。诗也者,其创作的目的也是观人情之变化。孔子编诗经,其顺序不可得知。但是从出土的竹简来看,他的顺序是从颂开始,然后是雅、风。作为周朝最为流行的课本,诗经是一个传达个人意旨的重要载体。不学诗,无以言,是当时的真实情况。而作为一个研究政治的人,编辑的时候把颂作为开篇我倒觉得是更正常的。王德岩:近代以来,为破经学,完全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来看,完全把关雎当作民歌来分析定位,也是狭隘的。《诗经》作为经的意义和功能是非常丰富和立体的,完全以现代独立了后的文学观把它文学化,我们会失去其大多数的文化内涵。所以两者能够会通才好。傅新营:对,所以乐教没有了。现在中小学里诗经孝经吟诵活动渐渐增多,看了之后经常叹息。无礼还要奏乐,受不了。崔圣:@傅新营 老师,可以感受到您的见识与性情之趣,很是正常!刘国庆:本章所谈的《关雎》究竟是指诗还是乐,一直有两种意见。在我看来,即使谈乐,这乐曲也是与诗相伴的,是诗情的音乐化表达。因而,分析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也要基于诗。《诗》中的《关雎》是一首情歌。事实上,诗经里的情歌占很大一部分。我们读诗经,只要不被后来的经师们的道德说教所败坏,就能够体会那时我们先祖的情感真挚而奔放,“诗无虚”,是我们民族不竭的生命力的永恒源泉,完全不同于我们了解的后人的自我压抑、奉命唯谨的形象。我们先欣赏一下这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我偷懒,从网上找了个译文,顺便为此诗解说几句: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伴侣。看到”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男士便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爱人来。”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伴侣。”这是触景生情,见物起兴。而且既然已经明确了是自己的“好伴侣”,自然一番甜美旖旎已上心头。这甜美旖旎,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的“乐”吧。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这大概是歌手回想起来过去自己追求自己爱人的过程,曾经朝思暮想,“寤寐求之”,思念入骨,可见情感之真,情感至深。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歌手继续铺陈自己的思念之情,以自己思念之苦,打动自己的思念对象。“寤寐思服,辗转反侧”,难道不能打动你吗?我的梦中女郎?在整篇《关雎》中,我们找不到“哀”的片段,却看到的是绵延不断的思念和追求,最多是思念不已,“人生最苦是相思”的情绪。因而后人若把“哀”理解为“悲哀”,就难以理解为什么孔子说《关雎》是“哀而不伤”。《论语骈枝》把“关雎”理解为乐而不是诗,并认为《关雎》的乐曲中有“哀”的成分。我个人认为那是瞎猜。乐曲是配歌词的,两者的感情应当完全一致,在歌词中找不到“哀”,怎么可能在乐曲中找到呢?曲调与歌词所传达的情感,怎么会完全不同吗?那种扭曲的表达,怎么会成为千古名篇呢?其实只要理解“哀”为两情相悦之前的相思之苦,一切就都迎刃而解。哀而不伤的“哀”,应该理解为苦思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歌手思念自己的爱人,不是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就完了,而是“弹起那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大概就是“不伤”,不是以相思苦而伤身,而是依社会的礼俗,以艺术的方式(琴瑟),庄重的态度(友),向对方表达爱慕之情,这就是“哀而不伤”,情能动人,生生不息,就在这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美好民俗上。不仅如此。”琴瑟友之”,这个谈恋爱的过程,我们今天叫做“处朋友”,是考察对方的人品,看两个人是不是志同道合,能够相濡以沫,能在未来的生命中互相珍重,相融共生。这是本情行礼,由礼生和,由和定交的过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与琴瑟可以拿着去求爱不同,钟鼓是很难移动的乐器,因而这段暗示两人已成眷属,两个人在家里享受“琴瑟和鸣”的快乐生活。但这快乐生活,既是在家里,也仍然互相尊重,“乐而不淫”。这里的“淫”,不是指“淫于色”,而是指“过于礼”。所谓过于礼,是指自己在高昂的情绪下侵犯对方,过了“人己之界”。乐而不淫,就是个人的快乐不可以超越礼的界限,哀而不伤,就是克己自励不能伤身。这就在尊重自身生命和尊重他人生活之间,为“礼”本身规定了一条清晰的界限。在自己健康的生命之上(哀而不伤),通过自身生命的艺术化(乐而不淫),寻求志同道合(琴瑟友之)、美好健康的伴侣(窈窕淑女),共建家园,共享生活甘美(钟鼓乐之),正是《诗》为本民族铸下的坚强基础。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两情相和,生机盎然,正是论语为我们展示的民族生活境界。生命真情为礼的基础(发乎情),人己相和为礼的目标(礼之用,和为贵),正是孔子阐明的社会生活的根本道理。八佾全篇,都是和礼乐主题相关。而诗经中所反应的醇美的民间风俗,也是孔子的“礼”的一部分。结合以前读到的各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谈到的“礼”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事神的习俗。如祭祀先人,祭祀山川等。2,政事公约。如“以礼事君”。3,民风民俗。如这篇关雎所代表的民间的恋爱风仪4,学问规范。如“子入太庙每事问”章。但不论是哪类礼仪,孔子均尽力发掘其中的情、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各自行为的界限,以及所达到的合作和乐的效果。人的需求及其表达-感情以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实现,就是和。以不利于社会的方式实现,就是戾。乐者欲淫,本人之常情。我们看到社会的铺张浪费皆由此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者,权贵也。社会对权贵的行为无所制约,自然会礼崩乐坏,良风美俗荡然无存。哀者尽伤,本是弱者诉求无法满足之后果,当然是社会不能保证弱者权利的必然。因而,保护礼俗,就是保护每个人的权利,本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的意识和共同的行为。公序良俗才能得以维系,每个人也才能享有“富者好礼,贫而愤发”的良俗社会。发言完毕,欢迎各位老师指教。王德岩:[强]非常精彩!“在尊重自身生命和尊重他人生活之间,为“礼”本身规定了一条清晰的界限。在自己健康的生命之上(哀而不伤),通过自身生命的艺术化(乐而不淫),寻求志同道合(琴瑟友之)、美好健康的伴侣(窈窕淑女),共建家园,共享生活甘美(钟鼓乐之),正是《诗》为本民族铸下的坚强基础。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两情相和,生机盎然,正是论语为我们展示的民族生活境界。生命真情为礼的基础(发乎情),人己相和为礼的目标(礼之用,和为贵),正是孔子阐明的社会生活的根本道理。”关于刘台拱的《论语骈枝》从乐的角度的解说,国庆兄的评论大处通达,细处对他的论述有误解。他并非直指《关雎》自身的乐有这两面,而是依据当时的奏乐实际联起来说的。虽然不能凿实,但有礼书的记载作为依据。我主张保持对乐的解释的关注,因为诗在当时一直与乐舞相合,况且还有只有乐而没有词的笙诗,保持这个维度,我们能更好地体会诗当时作用于社会和人心的方式情境。何况大部分时候,诗是礼的一部分,这都是与乐合的。“《仪礼》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而孔子但言《关雎》之乱,亦不及《葛覃》以下,此其例也。乐亡而诗存,说者遂徒执《关雎》一诗以求之,岂可通哉?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关雎》,乐妃匹也;《葛覃》,乐得妇职也;《卷耳》,哀远人也。”刘国庆:@王德岩 但这一段我觉得有问题“《仪礼》合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苹》,而孔子但言《关雎》之乱,亦不及《葛覃》以下,此其例也。乐亡而诗存,说者遂徒执《关雎》一诗以求之,岂可通哉?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关雎》,乐妃匹也;《葛覃》,乐得妇职也;《卷耳》,哀远人也。”不能把《关雎》泛指,文本不支持啊。我们现在讲诗经,不能从经师的角度讲,那就把活人讲死了。王德岩:这是依据说经的义例而言。古人表达,很多互文而称,不必非把所有的例子列出来。所谓经学,特别是春秋学,多是以义例为法,不是按现代逻辑全称来的。现在讲诗经,固然不能从经师角度,但完全从现代的文学角度来,问题也很大。古来诗经对中国文化中国人发挥作用影响,是通过经学的理解方式。两方面要通观才好。刘国庆:通过经学理解诗,正是把艺术道德化,其生命的灵动都被禁锢了王德岩:立体通观。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解的,才知道现代怎么解更好。退一步,我们今天要理解孔子解诗的思路,经学的解释可以经我们很好的参考吧,要知道这些诗解号称是子夏传下来,总会对我们理解孔子的说法很有帮助吧。从我们个人来说,能过读诗来摇荡性灵,这是很个人化的,怎么解都可以。而且我们这一代人还怕被经学禁锢吗?恐怕求禁锢也不可得吧。艺术与道德不同,但绝不隔绝,他们在人的初发心处和境界至高处是相通的,艺术道德化和道德艺术化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正是把孔子作为道德和艺术在人性根源处沟通的范例。崔圣:欧洲启蒙运动的艺术亦在表现道德。刘国庆:@王德岩 北京 谢谢您的高见,不过确实不太认同艺术道德化的作法。估计也许我们后续有机缘把这个问题讨论更深入王德岩:[握手]好!害处不在通而在淫,过度了就会造成问题。国庆兄读论语胸中有个大格局,我们细节讨论,不妨碍向你的大格局致敬!刘国庆:艺术道德化是以道德意涵来阐述医术,而不是以审美来对待艺术品。艺术表现道德,是把道德作为艺术的对象来表现。而对作为表现结果的艺术品,仍要以审美的方式对待。@王德岩 德岩谬赞,我是觉得能深入讨论极佳王德岩:您这个想法反而是一种抽象,是专业化的想象,中西艺术史都不是如此的。如果作为一个读者,我们既可以唯美地欣赏,也可以道德地欣赏,甚至可以把画当擦桌布,这倒不是个问题。靳大成:所举数例,其艺术来源,都是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油画、雕塑传统中圣像画的各种传统。叶紫:关雎一诗呈现了爱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性意识的萌动促使寻找意中人,开始暗恋单相思,鼓起勇气采取各种方式示爱……你情我愿结为秦晋之好……馬震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潜台词是讲守“中道”呀;习惯了不过激,不越制、不越礼的几率才小。吴小萌:本章,不就是讲究“不过”嘛!无非是高兴不能过头,悲伤也不能过头,似乎也有点中医阴阳平衡的味道。也难怪,据说孔子不是也研究《易经》嘛。据说,孔子的这个与《易经》的联合,给后世的人们,开启了儒家与中医、与道教的融合。所以,对这章本身,也没啥可说的。但有一点,可以在这里与大家探讨探讨…孔子讲究《中庸》吗?中庸,就是那个50%的点吗?如果不是50%那个点,那么,谁来规定那个点呢?如果没人规定那个点,那岂不是随意可以评判一件事是否吗?这样一来,儒学,岂不陷入了随意“诛心”的学问了?对应这一章,什么叫“乐而不淫”呢?让众人看一个处在欢乐中的人,总能有人说出那个人“乐而淫”了,如何解决呢?我正在总结我的答案,把它总结在《孔子模式与西方科学》中。如何区别孔子模式与孟子模式、诸后儒模式、道家模式、佛家模式之间的不同,如何发现孔子模式中的“实证”精髓以及“臆测思维”的作为补充,用西方科学的理论连接孔子模式,是我的一个创新。以前不敢说,现在敢说了。————资料编纂:【論語滙】志愿者3.20子曰:“《关雎》[表情],乐而不淫[表情],哀而不伤。”【杨伯峻译文】孔子说:“《关雎》这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痛苦。”【注释】《关雎》——《诗经》的第一篇。但这篇诗并没有悲哀的情调,因此刘台拱的《论语骈枝》说:“诗有《关雎》,乐亦有《关雎》,此章据乐言之。古之乐章皆三篇为一。……乐而不淫者,《关雎》、《葛覃》也;哀而不伤者,卷耳也。”o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论语正义】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孔曰:“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o正義曰:鄭注云:“《關雎》,《國風》之首篇。樂得淑女,以爲君子之好仇,不爲淫其色也。寤寐思之,哀世夫婦之道,不得此人,不爲減傷其愛也。”按:《關雎》爲周南首篇,周南亦國風也。《毛傳》云:“和聲也;雎鳩,王雎也。”義本《爾雅》。鄭君先學《魯詩》,魯義今不傳。據毛說“淑女”,淑者,善也。后妃求此淑女,以事君子,謂三夫人以下也。“君子”謂文王。“仇”與“逑”同。“仇”者,匹也。“好逑”言思與之匹也。后妃樂得淑女,有德有容,以共事君子,佐助宗廟之祭祀,非爲淫於色也。“寤寐思之”,謂詩言“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也。《毛詩序》云:“《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鄭彼注云:“哀,蓋字之誤也。當爲衷,衷謂中心念之。”彼注破哀爲衷,則鄭以《關雎》無謙哀義也。此注云“哀世夫婦之道,不得此人”者,此人即淑女,求之不得,故爲可哀也。“不爲減傷其愛”者,減者,損也。愛者,心之所好也。言雖不得此目光如鼠,而已愛好之心,未嘗有所減傷,則仍是謙哀思,與《詩注》義異。《鄭志》答劉琰問曰:“《論語》注:人閒行久,義或宜然,故不複定以遺後說。”是鄭注《論語》在前,其後注《詩》,已不用其舊義矣。先從叔丹徒君《駢枝》以鄭注及《毛詩》篇義皆回穴難通,別爲之說曰:“《詩》有《關雎》,《樂》也有《關雎》,此章物據樂言之也。古之樂章,皆三篇爲一。《傳》云‘《肆夏》之三,《文王》之三,《鹿鳴》之三。’記曰:‘《宵雅》肄三。’《鄉飲酒義》:‘工人昇歌三終,笙人三終,閒歌三終,合樂三終。’蓋樂章之通例如此。《國語》曰:‘《文王》,《大明》,《緜》,兩君相見之樂也。’《左傳》但曰‘《文王》,兩君相見之樂。’不言《大明》、《緜》。《義禮》‘合樂,《周南》《關雎》、《葛覃》、《卷耳》、《采繁》、《采蘋》’,而孔子但言‘關雎之亂’,亦不及《葛覃》以下,此其例也。《樂》亡而《詩》存,說者遂徒執《關雎》一詩以求之,豈可通哉?‘樂而不淫’者,《關雎》、《葛覃》也。‘哀而不傷’者,《卷耳》也。《關雎》,樂妃匹也;《葛覃》,樂得婦織也。《卷耳》,哀遠人也。哀樂者,性情之極致,王道之權與也。能哀能樂,不失其節。《詩》之者,無以加於是矣。《葛覃》之賦女工,與《七月》之陳耕織一也。季札聞歌《豳》而曰‘美哉,樂而不淫’,即《葛覃》可知矣。”謹案:《駢枝》以《卷耳》“維以不永傷”,證“哀而不傷”,其義甚精。《燕禮記》“升歌《鹿鳴》”亦以《鹿鳴》統《四牡》、《皇皇者華》也。《八佾》此篇皆言禮樂之事,而《關雎》諸詩列於鄉樂,夫子屢得聞之,於此贊美其義,他日又歎其聲之美盛“洋洋盈耳”也。【论语注疏】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孔曰:「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疏】「子曰」至「不傷」。正義曰:此章言正樂之和也。「《關雎》」者,《詩·國風·周南》首篇名,興后妃之德也。《詩序》云:「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是樂而不淫也。「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哀而不傷也。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正樂之和也。【论语集注】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樂,音洛。關雎,周南國風詩之首篇也。淫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於和者也。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求而得之,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蓋其憂雖深而不害於和,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稱之如此。欲學者玩其辭,審其音,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本文来源【论语汇】,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秀外慧中 端庄而不失亲和 练达而不失纯真这句话出自?_百度知道
秀外慧中 端庄而不失亲和 练达而不失纯真这句话出自?
秀外慧中 端庄而不失亲和 练达而不失纯真 这句话出自
我有更好的答案
出自非著名作家艺术家诗人某某某。
采纳率:13%
出自包青天里面,公孙策夸一个女孩子的语句。那女孩我记不清叫什么了,要不是展昭的妹妹,要不就是展昭看中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秀外慧中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亦不详其姓字 详: ②每有会意 会意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 绝: 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慰:——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亦不详其姓字 详: ②每有会意 会意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 绝: 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慰: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18.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因长跪履之。 && B.或置酒而招之&&&&&&&&&&&&&&&& 出淤泥而不染 && C.不戚戚于贫贱&&&&&&&&&&&&&&&&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D.无怀氏之民欤&&&&&&&&&&&&&&&&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 好读书,不求甚解。 &&&&&&&&&&&&&&&&&&&&&&&&&&&&&&&&&&&&&&&&&&&&&&&&&&&&&&&&&&&&&&&&&&&&&&&&&&&&&&&&&&&&
20.五柳先生有哪些主要特点?(2分)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2、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 3、用原文回答。 “赞曰”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4、“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5、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答:&&&&&&&&&&&&&&&&&&&&&&&&&&&&&&&&&&&&&&&&&&&&&&&&&&&&&&&&&&&&&&&&&&&&&&&&& &&&&&&&&&&&&&&&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每有 会 意     (2)不戚戚 于 贫贱   (3) 曾不 吝情去留
翻译下列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用原文填空。
(1)作者饮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亲旧“置酒而招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诗云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与陶渊明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下面两则公共场所的告示语,请先欣赏,探究出告示语的两个特点,并据此为自己学校的某一处公共场所(如食堂、草坪、花园、球场、走廊、图书馆室等)拟一条告示语。
例句:(1)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草坪) (2)顺“便”冲水!(厕所)
告示语的特点:(1)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告示语创作:__________________ (场所:_______________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颜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靳秋田索画(之二)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1)选文(一)中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亦不 详 其姓字       & 详:______②每有 会意         & 会意:______③ 绝 不知乐在何处       绝:_______④用以 慰 天下之劳人     & 慰: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①好读书,不求甚解。②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4)比较阅读选文(一)和选文(二),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 详 其姓字 详:_____ _____  (2) 既 醉而退 既:_____ _____
(3)亲 旧 知其如此 旧:____ ______  (4)以 乐 其志 乐:____ _____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亦不详 其 姓字   其 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 以 为号焉
C.或置酒而招 之 无怀氏 之 民欤     D.或置酒 而 招之 既醉 而 退
请把“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两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请摘录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笔乐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