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则留不合则去如何对对不出下联的千古绝对

阅读材料.完成1-3题.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苏轼)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2.上文中“义帝 和“高帝 分别指谁?3.请用自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苏轼《范增论》)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2.上文中“义帝”和“高帝”分别指谁?(2分)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认为范增对项羽应采取的态度。(2分)
1.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2.楚怀王、刘邦3.杀了项羽或离开他。1.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2.楚怀王(“熊心”或“楚怀王之孙”)、刘邦(汉高祖)3.杀了项羽或离开他。(抄“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得1分,抄“合则留,不合则去”不得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杜 袭后 ( 杜 ) 袭领丞相长史,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太祖还,拜袭附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徒洛、邺者,八万余口。夏侯渊为刘备所没,军丧元帅,将士失色。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权宜以&为督,以一众心,三军遂定。太祖东还,当选留府长史,镇守长安,主者所选多不当,太祖令曰:“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 ? ”遂以袭为留府长史,驻关中。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君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①乎 ? ”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置乎 ? ”袭曰:“殿下谓许攸可如人邪 ? ”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 ? 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②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 ? ”太祖曰:“善。”遂厚抚攸,攸即归服。注:①不阐:不开明。&②鼷 x ī鼠:鼠类中最小的一种。1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绥怀开导&②可招怀攸&③臣方助殿下成之&④虽成宜改之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袭与张&、郭淮纠摄诸军事&纠摄:纠集整顿B ?权宜以&为督&权宜:暂时采取的适宜的措施C ?皇皇而更索&皇皇:心神不安的样子D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部曲:私人的队伍3 ?对下列文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逆谓之曰&②何足以劳神武哉A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B ?①太祖迎接杜袭对他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C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为什么要动用我们的神武之师呢D ?①太祖迎头拦阻着对杜袭说&②哪里值得烦劳您的圣明威武呢4 ?对“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在是豺狼当路,原先是狐狸当路&B ?现在豺狼当路,狐狸却走在前边C ?不应在豺狼当路的情况下先打狐狸&D ?虽有豺狼当路,但应先打狐狸5 ?对“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一句译得正确的一项是&A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B ?我听说千钧重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而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C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能盛万石粮食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D ?我听说张力上千钧的弩弓,不为个小老鼠发动扳机;万石重的大钟,不因草茎的敲打而发出声音。6 ?文中多次出现“太祖”“殿下”两种称谓,二者全指曹操。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这是因为 (&)A ?二者全是尊称,有时称“太祖”,有时称“殿下”,是为了使文章用词富于变化。B ?在作客观叙述时称“太祖”,在写对话时称“殿下”。C ?太祖是曹操的庙号,是文章作者陈寿对他的称谓;当时曹操被封为魏王,所以杜袭尊称他“殿下”。D ?“太祖”比“殿下”地位更尊,所以歌颂他时称“太祖”,批评他时称“殿下”。7 ?文中用“骐骥”“豺狼”来比喻人,二者分别指的是 (&)A ?杜袭&张鲁&B ?杜袭&刘备&C ?张&张鲁&D ?张 刘备8 ?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文中写了杜袭在“随太祖到汉中讨张鲁”时立下了战功,并劝曹操不要攻打许攸。B ?杜袭“驻关中”的任务是防备刘备军队的侵犯,他的官职是留府长史。C ?杜袭的主张是正确的,后来许攸的归服证明了这一点。D ?杜袭不怕“太祖横刀于膝”积极进谏,并善于用比喻说明道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钴铒母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铒母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①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氵营氵营②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注〗①嵚(qīn)然:形容山高的样子。 ②氵营氵营(yíng) :形容水流声。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石之突怒偃蹇。&&&&&&&&&&&&&&&偃:仰面倒下。B.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殆:几乎,差不多。C.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嘉:美好的。D.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陋:粗俗,不文明。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烈火而焚之。B.由其中以望。C.鸟兽之遨游。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段写景夹以记事,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山石的奇异形状和小丘的美丽景致,而且也兴意盎然的叙述了自己发现、购买小丘并欣赏独特风光的经历。B.最后一段在前两段融情入景的描写的基础上,以“噫”领起,转入议论,含蓄隽永的语言中透露出自己怀才不遇并希望被人援引的心曲。C.文章托物言志,自伤自吊,借小丘的际遇流露自己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和对遭受打击的不平,也似乎透露出希望被重新起用的心意。D.文章运用形象的比喻,以动写静,使丘上群石神态活现,情状可掬;又运用生动的拟人排比句,描写开辟经营后的小丘,景色宜人,赏心悦目。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克[注]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范纯仁》)[注]掊克:搜括。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怨岂在明,不见是图。谋取B.致主处身,二者胥失。互相C.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分条列举D.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鄙视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②或谤其所全活不实B.①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②法不至死,以情杀之C.①当自任天下之重②此严治之犹不能戢D.①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②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小题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范纯仁以民为本政治理念的一组是(3分)①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②愿陛下图不见之怨③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④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⑤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⑥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A.①②⑥B.①②③C.②④⑥D.①③⑤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纯仁当县令时,因越权惩处了宫廷卫士而获罪,后因皇帝宽宏大量而免遭处罚。B.范纯仁因抨击王安石变法而获得了皇帝的赞许,使皇帝对他言听计从。C.有一处衙门关满犯了盗窃罪行的屠夫商贩,范纯仁不但宽恕了他们的死罪,训诫一番后还把他们释放了。D.纯仁荐举人才,以天下公众的议论为标准,为朝廷荐举正直的官员。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宋定伯捉鬼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说明:有的版本中“亟”为“迟”,“迟”为“缓慢”之意),可共递相担①,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唯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②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③然,索④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于是,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选自《列异传⑤》)【注释】①共递相担:两人轮流地背着。②漕漼:水声。③咋咋:惊叫的声音。④索:求取。⑤《列异传》:志怪小说集,魏晋人作,内容大都记述怪异故事,原书已俟,鲁迅《古小说钩沈》辑存五十则。小题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1)定伯诳之(2)步行太亟(3)可共递相担(4)了无声音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2)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小题3:本文通过___和____两方面描写定伯与鬼相处,以及捉鬼的情景。小题4:宋定伯捉鬼的过程是:(1)(发生)_________;(2)(发展)_________;(3)(在发展)_______;(4)(高潮)_________;(5)(结局)_________。小题5:宋定伯是个怎样的人?小题6:世上本没有鬼,而本文却写得生动感人。请思考:文中的鬼,究竟可指什么而言?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指&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②渥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砍,割。④膂:脊梁骨。⑤痏(wěi):疮,疹。⑥戕摩:伤害,残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 B.甚将延乎肝膈延:发展,蔓延。 C.而傅以善药傅:同“敷”,涂抹。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寓:居住。小题2:下边五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小题4:把文言文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苏轼《后赤壁赋》〉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岁十月之望望——公历小月十五日或大月十六日B.盖二客不能从也从——听从C.履巉岩履——踏,攀 D.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归而谋诸妇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②不知东方之既白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D.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3分)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A.②④⑥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③⑤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察传《吕氏春秋》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C.夔于是正六律&&&&&&&正:定&&&&&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经:原则,道理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①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②将以衅钟C.①子夏之晋过卫&&&&&&&&&&&&&&②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D.①以为所闻,则得之矣&&&&&&&&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下列各句中,与“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暴见于王&&&&&&&&&&&&&&&&&&&& B.王语暴以好乐C.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译文:&&&&&&&&&&&&&&&&&&&&&&&&&&&&&&&&&&&&&&&&&&&&&&&&&&&&&&&&&&&&&&&&&&。(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译文:&&&&&&&&&&&&&&&&&&&&&&&&&&&&&&&&&&&&&&&&&&&&&&&&&&&&&&&&&&&&&&&&&&。(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译文:&&&&&&&&&&&&&&&&&&&&&&&&&&&&&&&&&&&&&&&&&&&&&&&&&&&&&&&&&&&&&&&&&&。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请叫我可可公举)
(chichi喝喝)
(yunhang2012)
(窗外的杉树)
第三方登录:“合则留,不合则去”可引用描写什么?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与人共事,以心意相投,见解相合,配合默契,齐心合力为好;若每每意见相左,不能调和,留也没有什么意义,则不如各奔前程。这两句多用来表示朋友相处或协作关系中不能配合就毅然离去的意向或行为。
描写两人关系不合的词语 0分
···离心离德、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同床异梦、恶语相向……多了去了……,有用吗?
此歇后语是从孙子兵法第34计:苦肉计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第34计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其。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
吉,顺以巽也。
「原文今译」
看了您阐述的主要是因为和老公性格不和,才导致夫妻有矛盾,而产生想离婚,但每次都没成功
或许是因为还有个5岁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
答: 在诗中,诗人描写了一位才貌双全的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她高超的琵琶弹奏艺术和丰富的内心活动,并巧妙地将琵琶女的遭遇和自己联系起来,抒发了自己在政途上...
答: 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答: 李商隐在成都所作的《杜工部蜀中离席》诗中的这两句:“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全诗为: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座...
答: 在表现方式上,也能反映出当代朦胧诗的艺术特点:情思的深层象征,意象的跳跃组合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上联对下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