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晚上一喝汤老人面部浮肿就浮肿,如果我吃一阵子金匮

我的小腿浮肿,吃金匮肾气丸会管用吗
我的小腿浮肿,吃金匮肾气丸会管用吗
我的小腿浮肿,吃金匮肾气丸会管用吗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小儿内科
擅长:外科
共2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手足口,小儿腹泻
&&已帮助用户:86462
问题分析:你好腿肿中医认为,肺虚、脾虚、肾虚都可导致水肿,脾虚导致的水肿尤其体现在腿。按下凹陷不易恢复、不爱吃东西、脸色灰暗,就应健脾利湿。饮食上,建议把山药、薏米、芡实放一起熬粥,每天早上喝一碗,同时可多吃牛肉、鸡肉、红枣、胡萝卜、马铃薯等补脾食物,忌食苦瓜、黄瓜、冬瓜、芹菜、香蕉等易伤脾气的食物。鸭肉、猪肉、牡蛎、牛奶、芝麻,易阻碍脾气运化,也不要多吃。意见建议:建议另外,现代医学认为,双腿浮肿原因很多,应该先到医院看医生,千万不要盲目用药。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幽门管溃疡
&&已帮助用户:17834
问题分析:你好,浮肿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营养不良性疾病等,都可能会出现浮肿症状意见建议:建议你去医院做检查明确后在对症治疗,浮肿时要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能吃太咸的食物,应适当控制水分的摄入。
问手脚冰冷 小腿浮肿 可以用金匮肾气丸吗?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212250
病情分析: 手脚冰冷与肾阳虚弱,受凉受风受湿受寒,风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虚,血虚等诸多因素有关,建议找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也可以服药治疗意见建议:。如果是肾阳虚可以服肾气丸,爱凉受风受湿,风湿者服天麻片,万通筋骨片,追风透骨丸,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者服舒筋活血片,三七片,气血虚者服归脾丸,气血双补颗粒等等。
问双腿浮肿吃啥药啊
职称:医师
专长:中医科各类疾病
&&已帮助用户:163617
指导意见:引起浮肿的原因有多种,如心、肝、脾、肺、肾功能失调,炎症等均可引起,气血失调,甲减甲低,内分泌失调,风湿,过敏,功能性浮肿等也可以引起。建议到医院检查确诊。如果查不出病因也可以找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
问小腿和脚浮肿。吃了金匮肾气丸就强了;不吃就严重感谢医...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抑郁
&&已帮助用户:49881
问题分析:腿脚浮肿,常见于肾脏疾病,下肢血管疾病,以及内分泌失调等疾病。一般的话,可以在当地医生的指导下,利尿药物应用。请到医院肾脏内科检查,或者泌尿科检查,意见建议:排除肾脏疾病,如果肾脏没事,进一步检查下肢血管彩超,排除血管疾病,如果检查都没事,在当地中医的辨证论治下进行中药治疗即可。
问吃金匮肾气丸能改善小腿浮肿,尿频...
职称:医师
专长:手足口,小儿腹泻
&&已帮助用户:86462
问题分析:腿肿中医认为,肺虚、脾虚、肾虚都可导致水肿,脾虚导致的水肿尤其体现在腿。按下凹陷不易恢复、不爱吃东西、脸色灰暗,就应健脾利湿。饮食上,建议把山药、薏米、芡实放一起熬粥,每天早上喝一碗,同时可多吃牛肉、鸡肉、红枣、胡萝卜、马铃薯等补脾食物,忌食苦瓜、黄瓜、冬瓜、芹菜、香蕉等易伤脾气的食物。鸭肉、猪肉、牡蛎、牛奶、芝麻,易阻碍脾气运化,也不要多吃。意见建议:建议另外,现代医学认为,双腿浮肿原因很多,建议先到医院看医生,千万不要盲目用药。
问早泄肾虚吃金匮肾气丸管用吗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类疾病
&&已帮助用户:145161
问题分析:从你的症状分析属于肾阳虚导致的,肾阳虚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有关。意见建议:可以通过饮食调养身体,如温暖脾胃作用的食物,如籼米、羊肉、鸡肉、猪肚、淡莱、韭菜、肉桂等。
问小腿浮肿吃啥药管用啊
职称:医师
专长:不孕不育。常见疾病
&&已帮助用户:161947
下肢浮肿常见于心脏病,肾病,下肢静脉炎等等,静脉炎引起的血栓可以累及到心,肺,肾,脑等许多重要组织器官.根据您的化验检查结果建议您到医院做个下肢血管造影和实验室检查,以助诊断,确诊后及时治疗切勿拖延.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很多人不能良好调节自我心理,导致.
长期持续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会给身体造成很大负担,通常晚睡会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也是男性高发病症,一般分为假性和真性两
百度联盟推广
下肢浮肿相关标签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评价成功!我所收集的效方
我所收集的效方
当前文档过大,建议您在wifi环境下观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精讲,湿气重容易水肿的人收藏学习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精讲,湿气重容易水肿的人收藏学习下多么生活百家号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精讲二水气病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上一次课,我把十四篇概述讲完之后,讲了原文第1条的前半部分,就是风水和皮水的主要脉证。今天,我接下来,把风水和皮水的情况,给大家复述一下,然后,再横穿一下,原文的第3条、第5条,作一下风水、皮水的鉴别,之后,再讲正水和石水的脉证,关于“风水,其脉自浮”,这就是说明在感邪方面,外邪是风邪,然后和水邪互结,结于表,因此脉浮,即风邪阻滞于肺卫,所以,它脉见浮象,“外证骨节疼痛”,我给大家补充了,若水湿在肌表,除了疼痛,还应该身体痠重,得有沉重感,“恶风”,是风邪所致,“皮水,其脉亦浮”,在脏腑辨证上,如果说和风水的区别,它不感受风邪,感受的是湿邪,因此,在脏脏辨证上,是归属于脾和肺,这个脉浮也是说皮水初起的阶段,也是在表,因此,脉浮,“外证胕肿”,这个月肉旁的“胕”,和我们现在写的三点水的“浮肿”,音、义完全相通,那么,我给大家补充的,是提足旁的“跗”,来证明它的浮肿,是从下肢先肿,或者是说肿于足踝开始,或足踝肿甚,“按之没指”,这说明有一种可凹性的水肿,这是皮水,下面接着说“不恶风”,因为它和风邪无关,是以湿邪为重的,“其腹如故”,验之临床,作为风水也好,皮水也好,还属于在表之证,风水是表中之表,或者说在阳水的范畴里面的,隶属关系,风水为阳中之阳,我说“表中之表”,这是《金匮要略》当初的认识,表中之表,而皮水,就是表中之里了,所以,它不会出现腹水,它是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还是体表部位为重,“按之没指”也是一个标志,比方说下肢,咱们在临床检查的时候,就表现为下肢胫前部,指压肌肤有凹陷性水肿,“不渴”的问题,说明它里无郁热,因为渴症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它(皮水为)里无郁热,因此,口不渴,这是关于风水和皮水,还是病在表,因此,一再强调“其脉自浮”,“其脉亦浮”。最后结论,风水、皮水“当发其汗”,用汗法来治疗,也证明腹部不应该像鼓一样地肿起,第1条涉及到风水和皮水的脉证,以及它感邪的程度,和脏腑辨证的病位,以及病性,我已经给大家作了一个,大体的介绍,那么,风水,它具有风性的特点,善行而数变,发病急骤,变化迅速,而皮水,起病相对来说缓慢,是和脾相关的。下面,我们来看第3条原文,继续来论述风水的机理和脉证,请大家看第3条,这也是个一类条文,和刚才的第1条是同样的,因为重点论述风水:“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一类)“目窠”,这个字念(ke1),眼窝,那是指的眼泡,上眼睑肿起来了。这个“蚕”字是多出来的,在咱们[校勘]第一个就写了,《脉经卷八》无“蚕”字,所以,有好多书,包括《讲义》,都说它“目窠上微拥”,肿起像一个蚕“卧起”,给它画一下,蚕匍匐前进的时候,拱起来,所以,说眼泡肿,就像一个蚕在那卧着,实际上不是,是应该念“如新卧起状”,眼泡肿的样子,像什么呢?就像咱们睡醒刚起床那样,微肿。“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再一次把风水的脉证给予解释,前面第1条已经讲了,风水,应该初起的时候和风邪相关,因此,它病在表,这种水邪停聚于肌表,则寸口脉浮,现在,又提到“脉沉滑者”,为什么?我们说作为风水,它的特点就是善行而数变,水肿立即就蔓延起来了,那么,“中有水气”,这个“中”,也是说明,风水已经从体表开始蔓延到肌肤了,怎么来证明呢?“面目肿大”,也就是说,风水的特点,起于面目,而且在面目的部分,是眼泡肿甚,“中有水气”,是风邪挟着水气所致,因此,发病迅速变化、蔓延起来,“目窠上微拥”,特点上,面目先肿,而且,以目窠肿为明显,肿甚,“微拥”的程度,就像人刚刚起床的样子,再说肿势增剧,还表现为,“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前后这两句话,来表示面目肿大,头面先肿,以目窠上肿甚,而且,是肿势迅速蔓延或者增剧,是表现的从面目开始蔓向到全身,“按其手足上”,已经到四肢了,“陷而不起”,是可凹性水肿的样子,迅速蔓及全身,所以,风水,具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那么,风水蔓延到周身以后,它仍然是属于表中之表,拿什么来说明呢?前面我们讲它具备的一派表证,一个是脉浮,再一个,“恶风”,还有“骨节疼重”,现在,这个条文里面,继续说了“有热”,“有热”,怎么理解?为什么“面目先肿”?因为水湿留滞于胸劲以上,卫气被郁,所以,头面先肿,那么,这种发热,也是和水邪和风邪相兼挟,出现的一种发热,因为它毕竟在脏腑辨证上,偏于肺,偏于卫表,所以兼有发热。然后,又提到了,“其颈脉动,时时咳”,颈脉是什么地方?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所过的地方,正好是喉结两侧,人迎脉处,和水肿病相提并论的原因,就是因为水湿留滞于胸颈以上之后,肺的宣发受到抑制,所以,不仅伴有发热,而且“颈脉动”,人迎脉动,实际咱们临床看,西医同志他也特别注意颈静脉的情况,那特别是关系到心、肺的功能,它这也是注意了人迎脉的情况,肿甚的话,其搏动会相对来说就掩饰一下,所以,能看见颈脉动,而且“时时咳”,“咳”来说明,水邪对于肺的宣发功能影响到多重,如果兼有咳,那显而易见,就是水渍于肺,肺失宣发所致,所以他要咳嗽。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所见,咳嗽的症倒不一定出现,发热是肯定的,而且总是从头面,特别是从眼睑开始,迅即蔓延周身,正好相当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变态反应,而且,开始都是咽峡部的链球菌感染,所以,它与表证一样,发热、咽痛,脉开始确实见浮象,当水肿蔓延以后,这个脉,《讲义》上说,张仲景提示应该是沉滑,水气迅速蔓延了,这个发病过程,确实具备风性特点,而且,整个所见的情况,提出它风水的特点,头面先肿,以目窠肿甚,眼睑先出现,真就是这样,然后,延及周身的时候,为可凹性的水肿。关于咳嗽,还是发热,再一次提示和肺相关。这是第3条的风水,和第1条结合起来,我最后给大家归纳,下面,再请大家看第5条,第5条讲:“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一类)“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不是“黄”,而是“洪肿”,三点水的“洪”,大家看[校勘]的下面一行,“黄肿”,《脉经》“黄”作“洪”,为什么呢?就是这个“黄”字,上面是这样写的,底下是个“由”,正好是上下结构,洪多出三点水,就是说,这个“洪”字,被丢了三点水,给加上了一个“由”字,传讹了。所以,一定是“一身面目洪肿”,什么叫“洪肿”呢?就是水势马上就蔓延,像洪水来的那样,这形容的不是正水、石水那种里水,而讲的是皮里之水,因此,本条是论述皮水的证治。“里水者”,不是指石水、正水,不是阴水,是皮里之水,“一身面目洪肿”,因为肿势提示你了,它属于皮里之水,是皮水之证治。“其脉沉”,也是从“脉亦浮”讲到了“脉沉”,这也是来说水势在迅速地蔓延,从皮毛已经深入到里,而且,它出现的是,“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我们现在先不说这个方子是什么意思,要说的是,脉证已经从“寸口脉亦浮”发展到“脉沉”,说明肿势也随着加剧,“一身面目洪肿”,这个病机怎么来理解?我昨天讲到了脏腑辨证,涉及到脾和肺的问题,因此,是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气潴留于哪里呢?为了要解释里水,是皮里之水,或者说(水气潴留于)皮中,都行,水湿潴留于皮里,这一定是皮水,这是关于解释“里水者”,为什么“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现在说“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它既不能从皮毛外泄,又不能从小便通利,因此,聚水而肿,聚湿而肿,这证明,它的症状应该加上,小便不利症,有小便不利的情况,水湿无从排泄,因为肺不能够宣发,直接影响到,下输膀胱,通调水道的问题,这是由于脾失健运,肺失通调,不能够下输膀胱,通调水道所致,因此,小便不利。关于用越婢加术汤的问题,我们曾经讲过越婢加半夏汤,是麻黄配石膏,发越水气,这里得是兼清热,因为有石膏,而且用量是半斤八两,因此它一定得有发热情况,就是兼有郁热,不仅小便不利,这是因为作为湿邪,无从排泄,所以,它兼有里热。那么“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就是说要是小便通利了,而且表现为渴症,那越婢加术汤就不能再用了,因为它毕竟属于发汗法,这通过口渴的问题,来提示小便通利以后,有伤津液的表现,因此,越婢加术汤不能再用了,这是提示,本来是个发汗法,小便得以通利,若出现兼有口渴症,那就证明了津液有被伤的倾向,因此告诫你,只要小便通利了,也得汗了,不要等到口渴,还连续用药,要把越婢加术汤停下,不能再用了,就这个意思。这是四肢俱肿,“一身面目洪肿”,也是迅速地从表及里,但是,仍然属于表中之里,这是风水和皮水。下面,我把这1条、3条、5条,三个原文,给大家归纳一下,即风水、皮水的异同点,首先说风水、皮水,两者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呢?都属于水气聚于表,聚于体表部位的水肿,这是一个,也就是说,都是水湿泛滥肌肤,水气浸于表,浸于外,泛滥于肌肤,肿在体表,所以均有脉浮,均可以用汗法,相同点就是这么几个。一个是从脉证,一个是从它肿势的病位,水气都是大病位上浸于表,泛滥于肌肤,所以,脉象上都是脉服,治疗上都应当发其汗。所不同的,第一,风水是表中之表,病因与风邪有关,也就是说,内有水气,外感风邪,在症状上,把1条和3条,给大家总结在一起,就是脉浮或寸口沉滑,由浮脉到脉沉滑,表证应当具有恶风、骨节疼痛,包括身体痠重、有热,后面有的条文还涉及有汗出,就是我说,郁热熏蒸的话,向外,它就会表现为汗出,这是越婢加术汤,从方测证得的,因为用石膏八两,肺胃郁热,因此,用石膏也就证明了它有汗出的情况,然后,以浮肿为主症的表现,为面目肿大,“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也就是说,它的特点,病程特点上表现,肿起于头面,目窠先肿,或者目窠肿甚,然后波及全身,表现为“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还有,因为涉及到,水湿留滞于胸颈以上,因此“其颈脉动,时时咳”,这是把1条、3条合起来说,风水的主要脉证,大体上是这样。脏腑辨证,在肺,病性,表中之表,病势,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刚才我还说了,这个病总体来讲,根据风性特点,善行数变,而且是以头面肿、眼睑先肿,相当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仅供参考。关于皮水,病因病机上,内有水气,郁于皮中,是外感湿邪所致,水气和湿邪相搏,为什么叫作里水、皮里之水,就是因为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气潴留于皮中。在主要脉证上,1条和5条合起来看,“其脉亦浮”或“脉沉”,因为和风邪无关,因此,不恶风,不汗出,“外证跗肿”的问题,这个“跗肿”,如果是提足旁的,它提示了是足踝先肿,或者下肢肿甚,特别是“按之没指”,“一身面目洪肿”,标志它肿势增剧,“其腹如故”,就是说没有腹水的现象,“不渴”,没有郁热,这就和刚才所讲的风水所具备的症,有出入,有区别了,“小便不利”,在脏腑辨证上归脾和肺,病性上为表中之里,病势,起病缓慢,这是风水、皮水不同点。我们从主要脉证、脏腑辨证、病性、病势,给大家归纳了。下面,回到第1条,看正水和石水。正水、石水的脉证,在这个条文里面叙述得很简略了,他讲:“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他形容它(石水)比它(正水),更深重,“其脉自沉”,相对而言,“外证腹满不喘”。所说的“正水”什么含义?为什么取名叫“正水”?我们在讲水液代谢里面,已经讲了水液代谢,和肺、脾、肾、三焦、膀胱都有关,昨天我还特别给大家引了,《素问•水热穴论》,关于“肾为胃之关”的问题,对于聚水,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也,所以,它就会发生水肿,在整个三脏之中,尤其以肾为病机要点,这就是作为水气病和痰饮病,在病机上怎么鉴别,这个是重在肾,肾的气不化水,所以,病机命名,叫作水气病,肾为水脏,又是胃之关,当关门不利的时候,聚水为肿,作为正水,由于肾脏关门不利了,聚水而肿,叫作“正水”。在脉象上,他说“沉迟”,沉主里,迟主寒,所以,这也说明,它肾阳衰弱,水气停聚,这个沉迟的脉,概括了它的病机,是肾阳的衰弱,水气停聚,气不化水,所以,脏腑辨证上直接用脉象推论,就是肾,肾阳的衰弱,水气停聚,也就是我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也,所以,水气停聚而成为水肿病。在症状上,比方说,为什么要“喘”?提出一个喘的问题,和肾的关系怎么理解?足少阴肾脉,当它水气潴留以后,要上射于肺的,所以,肺失肃降,气逆而喘,由肾的寒水上逆,影响到肺的功能,所以肺气上逆而喘,它突出了喘症,也说明了它的肿势,所以,我们应该给补充两个症,一个是腹满,它两个,上、下条文相对应,一个是肿甚,这种寒水之邪才能够上逆,才能够射肺,影响到肺气的宣降,所以叫作肺气逆而喘,给大家补充腹满症应该有,它这是上、下文一种省文的写法,这叫“互文见义”,把腹满症补充进来,而且也标志着浮肿肿甚,这在脏腑辨证属肾,也就是和风水、皮水相对应来说,属于里中之表,属于阴水范围里的阴中之阳。作为石水,这个“石”字,来表示水肿居于少腹以后非常板硬,肿满坚硬的程度像石板一样,起名叫“石水”了,因此,在病位上就比正水更沉重了,居于下焦,那就涉及肝肾了,这就是石水。我一说症状大家就明白了,除了它在原文里说的,“外证腹满不喘”,是强调腹满的程度很重,腹满程度重到什么样子呢?刚才我说像石板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少腹硬满如石状,是因为阴寒凝聚下焦,而且结于少腹。水邪,我强调了比饮邪,更大量,更为清稀,而且它泛溢到周身各个地方,那么,现在是结于哪了呢?阴寒的水液凝聚在下焦,影响到肝、肾,结于少腹,因此,少腹肿满,坚硬如石状,名为“石水”,水聚于下,为什么它反而不喘了呢?相对而言,就是对肺的影响不那么明显了,因为它仅仅结于下焦,没有搏结于上,因此,相对来说不喘,对不喘的理解,是和正水相对应,而腹满症比较起来,石水更为深重,这个原文就说到这里了,这是第1条,石水和正水的部分,石水,就是里中之里,或者说阴中之阴,因此,病势比较重,有关正水和石水,在治法上提出是逐水法,针对它水湿重,而且应该急则治标,提出逐水,但是没有提出具体方药,这需要和《痰饮病》篇,结合起来考虑,等到我讲到它的治则的时候再说。所以,通过这1条、3条、5条,把它横穿以后,重点放在风水、皮水的鉴别上,刚才我已经说了,相同点、不同点,从脉证、病因、病机、病位,包括它的病性、病势,这就是让大家懂得,在水气病的分类里面,特别是四水,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含义是什么?它们在临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关于“黄汗”,我想放在最后,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算三类条文,一般了解。下面,我们接下来讲,有关的病因病机,是第9条和第19条,专论病因病机问题,请大家看第9条:“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三类)“水不沾流”,有的人念成dian流,实际应该念“水不沾zhan流”。这里我不想一句、一句,给大家解释,就请大家自学以后,抓住我刚才说的,水液环流的整个过程,作为水气病,重在肾,因为少阴主肾、主水。昨天特别提到了肾失开合的问题,当气化不利的时候,就会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也就是关门不利,因此,聚水而肿,这里,也就是它讲到肾阳不足,我认为,还讲得比较轻,应该是肾阳的衰弱,寒自内生,阳气不能够随着三焦来敷布于周身,所以,它不仅是肿,而且要痠痛,这就是我刚才在风水里面,说身体疼痛,应该加上身体痠痛,就是根据这个条文来的,因为阳气不能够,随着三焦敷布于周身,所以“骨节疼痛”,并且伴有身体痠重感,得有湿邪的特征,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所以小便不利,这是形成水气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第9条,大家理解就行了。下面,第19条,这个条文,集中显示了用脉象来论述,和肺、脾、肾、三焦、膀胱,之间的关系,而且又讲到了“血不利则为水”,这个血分的概念,请大家看19条原文:“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二类)这是讲的“寸口脉沉而迟”,什么意思,下面又说“趺阳脉伏”,沉伏于里了,“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把脾和胃分别来论述,临床表现应该什么样子呢?脾气衰,大便出现鹜溏,胃气衰,就得水肿病。“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什么是“少阳脉”,什么是“少阴脉”,含义是什么?然后,它又提到,“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现在有关水气病的病机问题,就到“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后面的话,我要和20条,有关妇人的月经问题,和水肿的关系一起来论述,什么叫“血分”?什么叫“水分”?我现在要说的,是有关水气病的病因病机,就到“妇人则经水通”就得了。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寸口脉”,寸口脉主肺,来表示肺的功能如何,它现在讲沉迟脉,沉主水,迟主寒,寸口脉的脉位提示了,是和肺的功能失常有关系,因此,这就是肺气不宣,阳气被寒水所阻,那么,也就是导致,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常了,因此发生水肿,这说“寒水相搏”,寒水相搏的结果,就是肺气不宣,肺失治节,这讲肺的治节功能失常,实际就是作为“肺为水之上源”,它(肺)不能很好地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了,因此聚水而肿,这是和肺的关系,用脉象怎么表述呢?沉而迟,沉而迟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沉主水,迟为寒,阳气被寒水,或者寒饮所阻,阳气被寒水所阻,所以肺的治节功能失常,发生了水肿病。“趺阳脉伏”,趺阳候脾胃,脉伏是沉伏于里,也是阳气不足,脉伏,它分别来说,脾胃的衰弱则水谷不化,我们通常都是说,脾胃虚衰怎么样啊?现在,张仲景以“互文”法,把脾胃衰弱则水谷不化具体来说,又区别开,“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因此,关于发生水肿的证,他归结到趺阳脉候脾胃,特别是和胃的关系,我们说,当然是脾阳虚,胃的纳谷和水液代谢发生了失职,所以,讲到了脾气衰则大便鹜溏,像鸭子粪一样,也属于水谷不化的一个表现,因为脾主运化,胃主纳谷,所以“胃气衰则身肿”,不是来强调胃的纳谷功能不够了,还是回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而肿的意思,脾胃衰弱,水谷不化,表现在脾虚衰为主,则大便如鹜溏,我们通常都知道的,是脾胃衰弱,则表现为水谷不化,说下利清谷,或者说鹜溏,那都是属于脾阳虚,运化失司。现在讲“胃气衰则身肿”,就是落实到肾的关门不利,而发生水肿的原因,是胃气衰,肾阳不足,落实到这,所以说,趺阳脉本来候脾胃,说到身肿,还是落实到关门不利造成的水肿病。“少阳脾卑”,什么叫“卑”?少阳主三焦,“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它和水液环流密切相关。什么叫脉卑啊?不足,低下。少阳脉卑说少阳脉弱的意思,因此,是三焦决渎功能低下,也影响到水液代谢,这是说三焦决渎功能失常,或者说功能低下,直接影响到水液代谢,因此,也是水肿的原因之一,也能够发生水肿。下面又说,“少阴脉细”,少阴主肾,足少阴肾,手少阴心,“少阴脉细”也是精血的不足,脉细为血虚,作为肾的少阴脉细。精少,肾阳不足,因此,它要分别来说,“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脉细,我说它是主肾虚血少,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肾虚血少两个方面,少阴脉主肾和心,当它细脉出现的时候,意味着肾虚而血少。在男子,小便不利,责之于肾虚,肾阳的不足,妇人的经水不通,经水不利,是血少所致,这是通过寸口脉主肺,趺阳脉候用脾胃,特别是胃气衰则身肿,落实在肾的关门不利,而不是来说胃的纳谷功能低下,脾运不足,脾运不健,则出现大便鹜溏,少阳脉候三焦,“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此,它的“脉卑”就是脉弱,决渎功能失常,或者功能低下,影响到水液的环流,少阴脉的细,意味着肾气不足,肾虚和血少,候肾和心,在男子表现为肾虚,气化不利,小便不通,在妇人,则经水不通,经水不利,这就是把整个水气病的,病因、病机概括出来了。关于血分,它提到了月经血,“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就是说什么叫“血分”,什么叫“水分”,我们下面再讲20条。休息一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精讲三血分、水分好,我们上课。19条,这个部分,我觉得经典的语言,在于说,“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这对于《水气病》篇,是一个很重要的立论,对于我们现在,关于痰、瘀相关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就源于“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这在研究上很有启发意义。为什么说,“血不利则为水”呢?就其原文的原义来讲,他是要命名,什么叫“血分”,因为有一类的水肿病,是和妇女的月经相关,请大家看20条:“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二类)首先来说,作为月经血,它为什么会影响到水肿病?“经水前断,后病水”这说明是由血病,而影响到水分,所以引起水肿,病机上,应该理解成,是瘀血阻滞水道所致,也就是说,什么叫“血分”呢?他用原文来说,大家一定要记住,“经水前断”表示月经先闭止,闭经的表现,结果,“后病不”,《金匮》开始第一篇的时候,我们讲,杂症辨证要分先后,病有先后,治有缓急,现在,月经病的闭止情况和水肿,谁先谁后呢?“经水前断,后病水”,这就叫“血分”,而且,概括成“此病难治”,为什么“难治”?首先来说,病因病机上,刚才我提示了一句,是因为它瘀血阻滞水道所致。那么,为什么会,造成瘀血阻滞水道了呢?这是因为阳气不足,血寒而凝,造成的经闭,阳气不足。因为反复讲肺、脾、肾、三焦、膀胱,少阴脉细,有血少的问题,有肾阳不足的问题,这一定要联系19条原文,因为是少阴脉细,肾阳的不足血少,血少而经闭,也有的注家认为,血少、血寒而凝,两个意思都有,所以,要把19条的后半部分,什么叫血分,和20条的什么叫血分、水分,联系起来看,我首先点到了,之所以叫做经典理论,“血不利则为水”,因为水血互患,相关的疑难杂证,从痰、瘀相关的理论理解,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现在,具体来说什么叫血分,我们通过少阴脉细,来解释它的病因、病机,是阳气不足所致,哪的阳气不足呢?肾的,在男子为小便不利,在女子就表现为经水不通,或者说经水不利、经水的闭止,因此,除了血少以外,有血寒而凝这一个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经闭,经闭之后出现水肿,是因为瘀血阻滞了水道,此病为什么难治?我认为,它之所以阻滞水道,一定得是伴发着水肿,因此,由月经闭止而导致的水肿,叫血分。治疗上,必须得解决,瘀血阻滞的问题,活血化瘀不象利水那么容易,你必须得祛除瘀血,使小便通利,水肿才能解决,因此,“此病难治”,是指治疗需要一段过程,什么方?没提,说难治,我们也得治,而且临床常见这种病证,月经不调,出现水肿,特别有经前紧张症表现的人,她首先,月经前乳房胀、疼,心烦,眼睑浮肿,非常明显的,也有的表现为大便溏,或者是不爽,兼有湿证,所以,这属于肝脾不调的性质,血分不通,是因为有肝脾不调的原因,在《妇人三篇》里面,比方当归芍药散,妇人妊娠腹痛和妇人杂病腹痛,妇人妊娠腹痛,当归芍药散,232页:“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这个字我念的是“[xiu]痛”,也有念“[jiao]痛”的,两个含义不一样,一个,是属于腹中急痛的话,是念“[jiao]痛”,若是绵绵作痛,病势缓的,就念“[xiu]痛”,是小痛的意思,我就念成“[xiu]痛”了。病因上,我们第5条原文[提要]说了,论述妊娠肝脾不和所造成的腹痛,我现在要告诉大家的就是,请看这个方的组成,有归、芎、芍齐调肝血,我曾经给大家讲过这个问题,正好归、芎、芍三味药走血分,因为肝藏血,女子以肝为主,方中归、芎、芍,三个入血分的药都具备了,茯苓、白术、泽泻,可以帮助健脾利湿,可以概括为,三个入水分的药,因此,这六味药组成的当归芍药散,它就有调和肝脾的作用,因为有气血瘀滞的问题,所以,本方也,有化瘀利水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张仲景提出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剂,特别是通过调和肝脾,来化瘀利水,对于我刚才讲到的,妇人经前紧张症,伴有眼脸浮肿、浮房胀,心烦、易怒这样的一系列症有效,有的女患经前期还出现小痘痘,即脸上痤疮经前期加重,这些都属于肝脾不调所致,有肝郁而血滞,脾虚而湿盛这种情况,所以,要调和肝脾,用什么方?当归芍药散,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剂,它就是通过调畅血分,使瘀血阻滞的问题得到缓解,月经就随之而来,所以,说难治,不是不治,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特别是这种月经调整,有的时候需要看,三个月的周期情况,有的可能一方而愈,这就根据,她瘀血阻滞水道的程度来说。再一个,更加常用的方,我觉得就是逍遥散方,逍遥散也有调和肝脾的作用,活血化瘀的作用不够,加什么药比较合适呢?益母草,即坤草这味药,单味作用就是化瘀利水,既能够行血,又能够利水,为什么叫做“坤草”?女子专用,男子不是不能用,就是说,对女子的这种血分病有特效,能达到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的作用,这是关于血分。从他(仲景)简短的一句话,就说和月经病是相关的,先月经闭止,“前断”,“而后病水”,发生水肿病,为什么难治?因为它在病因病机上,是瘀血阻滞水道,瘀血阻滞水道怎么来的?是通过19条说的“少阴脉细”,标志着肾阳的不足,而且,有血少的血寒而凝的意思,因此,月经不畅、月经不利,不通才是经闭,月经闭止,这个病机还是侧重在瘀血阻滞水道,它还伴有小便不利、水肿,首先得解决瘀血阻滞的问题,血行则水行通利,所以,得有活血调经的药物,活血调经需要一段时曰。关于水分,“先病水,后经水断”,这叫“水分”,此病易治。说它好治,是相对而言,这么一说,它的病因病机就好解释了,是由水病而影响到血分,水液阻滞血道,水病就浅,所以,当通利水道以后,月经自下,因此在治法上,我觉得,确实比较容易一些,比方我们反复讲,五苓散,其中桂枝既能化气,又能解表,而且桂枝也能够通阳、通血分,所以,用五苓散,先通利水道,然后,月经随之而下,这就是特指月经病出现的水肿,也包括象经前紧张症这一类疾病,或者说,有不明原因的水肿,有的时候你通过调经,也可以达到消肿的目的,有这样的一个调治作用,五苓散、当归芍药散,或者四苓汤均可用于此病,如果说这浮肿,尤其是临床表现,不仅是眼睑肿,下肢也肿,而且月经前表现明显的患者,你甚至可以给她加一点大毛,就是大腹皮,消肿作用很好,就是我提示用益母草,应该对症,不管是“经水前断,后病水”的“血分”,还是“先病水,后经水断”的水分,效果均好,当然,在底方上有区别,“水分”以五苓散打底儿,其中桂枝,有通阳、通血道的作用,那么,你加上益母草,或者是再加上大毛,有利于水道的通利,而且达到调经的作用。这是关于19条和20条,提出的和妇女月经相关的,一种水肿病,这确实有临床意义,水湿和血瘀的关系,久病入络,都是可以考虑的,我们《讲义》上,还特别引出月经病和冲脉的关系,请大家看167页,第1行,因为女子的月经和冲脉相关,而冲脉又和肾有联系,《灵枢动腧篇》说,“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因此,讲“少阴脉细”,是阳气的不足,血寒而凝,故在妇女则月经闭止,月经的来源是血,经闭后发生水气病,显然是和血有关,因此叫做“血分”,这就是把19条的后段,和20条联合起来,就是让你回答,什么叫“血分”,什么叫“水分”,这可以作为概念题,也可以作为鉴别题,两者(“血分”、“水分”),有什么区别啊?为什么“血分”难治,而“水分”易治?就在于我刚才分析的,病因病机,它临床表现的先、后病,怎么治,病在血分,以活血调经为主,而水分病,就应该通利水道,兼以调经,好了,这是20条,讲完了。下面,就请大家看一下,有关四水之外,他又提到了五脏水的问题,这就算一般了解,是13条心水、14条肝水……在165页,13条~17条,五脏水,这可以说是张仲景在他当时,对于一些医家对水气病,水在五脏脉证的一个总结,他兼收并蓄,放在本篇里面,可以说是帮助我们,便于在临床上,按照脏腑经络辨证,给予提示,看心水13条:“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三类)14条:“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三类)15条:“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三类)16条:“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三类)17条:“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三类)我觉得,不管水是在哪一脏,它共有的症都是肿,第二,如果水湿增加的话,就表现为腹水、小便不利,或者是小便难,包括肝水中,为什么叫做“小便续通”呢?就是尽管肿势很厉害,但是,它还可通利,只不过时少、时断,而不是一点儿都不通,这都是涉及到小便难,小便不利、或者小便续通。现在我要说,不要一一与西医病名对号,“心水”是不是心脏性水肿啊,“肝水”是不是肝性的腹水啊,“肾水”是不是肾性腹水啊,不能这样一一对号,但是,它可以启发你,脏腑经络辨证,在临床所见的一些表象,你比方,特别是“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这都是按照肾经所循行的部位,包括了腰、脐,外阴,特别是“其足逆冷,面反瘦”,更是足少阴肾经所过之处,“手足逆冷”,是肾阳虚衰的表现,这仅作参考。这是这5条里面,关于五脏水肿的证候,大家自学。下面,我们重点要讲的,就是关于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涉及到第18条、第11条,首先来看第18条,18条的治疗原则,这也是大家已经共知的,到目前《中医内科学》里面,也是推崇这个治疗原则的指导意义,第18条说:“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一类)这是对水气病,提出的一般治疗原则,必须遵照,“诸有水者”,说凡属于水肿病的病人,怎么办?首先他说“腰以下肿”,为什么拿“腰部”为界,腰为肾之外府,我们说,它的病机要点,应该是责之于肾,因此,拿腰部来定病位,判断肿势,“腰以下肿”,从阴阳属性来说,“以下”,病属里、属下,阴阳属性为阴,从脏腑的辨证上,它应该和谁相关呢?肾与膀胱,我们说因势利导的治法,应该是祛邪(以水邪),居于近处而驱之。现在,病位离膀胱近,就应该“洁净府”,就是《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里面提出的,叫做“洁净府”的办法,利小便,“腰以下肿”,为什么要“当利小便”,这在原因上,就说邪居之处,就其近处而驱之,因离膀胱最近,所以采取“洁净府”的办法,这都是按《内经》的思想,因势利导,要利小便,使水邪要有出路,象打开一个闸门一样,让水邪得以通利,肿就能消。“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同样道理,怎么判断的呢?病属腰以上,属表、属上,为阳,就应采取“开鬼门”的办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指示,“开鬼门”,汗法,打开鬼门,给水邪以出路,不管是发汗,还是利小便,都是“因势利导”法,为什么叫“开鬼门”、“发汗”?我从脏腑上来说,肺合皮毛,所以,对于体表的水邪,打开出路,就是用汗法,“开鬼门”的办法了。这是《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的“开鬼门、洁净府”的,治法体现,实际上就象我们《讲义》,所说的[按语],这里为治疗水气病提出来的原则,临床实践指导性,价值很大,它并不能代替水肿病的具体治法,因为人体的脏腑经络,内外上下都是密切联系的,同时,患水肿病的脏腑,也常常互相影响,因此,对于发汗法和利小便法,往往不能截然分开,这一个治疗原则,只能适合于水气病的实证,而且临证的时候,要具体分析,可以汗、利两法并用,但是,必须是属于实证,或者是病初,才可这样的应用。比方说,五脏水的话,你要分阴阳属性,什么为阳?什么为阴?我认为,心、肺居于上,可按在上、在表,或者是为阳,肝、脾、肾就为阴了,肺水和心水就可以汗法吗?不可能,还得是具体病证具体分析,这就是一般的阴阳属性,咱们就这么讲的,再说脏腑辨证离何而近,肝、脾、肾属阴,完全利小便吗?那也得看辨证,比方说,11条就提出来的是逐水法,若真是深重到,石水、正水的程度,属于肝水、脾水、肾水这情况,发汗、利小便也不行,这里说实证用,久病必虚,要是标急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应用逐水法。下面,请大家看11条:“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二类)这就是把水气病,严重情况下的表现,概括为什么呢?一个是“目下有卧蚕”,这个卧蚕还是说水肿,眼目水肿得明显,象卧蚕一样,这里可确实是拿卧蚕来形容的,因为卧蚕匍匐的话,得先把身体拱起来,再慢慢放平,在往前进,这里确实是,拿“卧蚕”来形容目窠上肿,但是,不是说风水,是水肿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了,“面目鲜泽”,这是来说水肿的外象,表示光亮,和有留饮“面目鲜泽”,意思是一样的,是水证,“脉伏”,沉伏于里,“其人消渴”,这也是来说明津液,不能被化生,也不能上承,因此,这里的“消渴”,是一个口渴隐隐的症,不是消渴病,“病水腹大”,已经出现腹水,小便不利也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已经有腹水的情况,“脉沉绝者”,这是说水势非常的明显,沉伏于里,沉绝的程度,所以,这种肿势严重,急则治标,就采取“可下之”。“可下之”,就是《素问•汤液醪醴论》里面,所说的“去苑陈莝”,要把这种瘀滞打开,要通利水道,就得用不是一般的利小便法,而是攻逐水邪,峻下逐水之义,叫做“可下”,这是功效,采取峻下逐水法,没有出具体的方药,这证明了,张仲景也让你,根据具体病情来决定用药,什么方子可以借鉴呢?也等于启发你,把《水气病》篇,和《痰饮病》篇,结合起来学习,象《痰饮病》篇里,提到的十枣汤,是不是逐水法啊?而且也体现了,顾护胃气用10枚大枣,送服三味峻下逐水药,还有就是己椒苈黄丸,我特别强调了,它有强心利尿的作用,不管是肺心病的心衰,还是心脏性的水肿,肾性的水肿,都可以用己椒苈黄丸,所以,这是两篇合起来,作一个启发。关于治疗原则,涉及到18条和11条,11条表达水肿的严重程度,就不用按条文那么记了,就记住,它原文所说的严重情况,最后说的也是,“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肿势特别严重的时候,汗、利法,已经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用逐水法,峻下逐水,“可下之”,好了,在这些指导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现在看一下,在它的具体方治上,给了哪些启发,首先说风水证治,风水证治,先看23条原文,一类条文,“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一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原文写的是“不渴”,[校勘]《心典》说“脉浮而渴”,为什么“而渴”?这“不渴”和“而渴”,可是两回事啊,这得有根据,怎么知道他得有渴证呢?越婢汤里用了半斤八两的石膏,一定是有郁热的,所以一定有渴症,若不渴,就等于方和证不符了,这不能死记,原文说“脉浮不渴”,应该记住“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赵婢汤主之”。所以,刚才我为什么说有热,再给大家补充汗出,我说有郁热的问题,这从23条也得到印证,说“风水恶风”,我已经解释过了,因为它和外感风邪相关,风主疏泄,风为阳邪,所以,因风而致水,病在表,作为风水,它一定是表现为恶风,有一系列的表证,现在说“一身悉肿”,刚才说谁“一身面目洪肿”啊?皮水,也是形容肿势非常的快,突然地就肿起来了,这写的是“一身悉肿”,“悉”,范围副词,全都肿了,也来说风水面目肿大,“视人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都是来证明它的肿势,程度和它的迅急,具有风邪的特点,所以“一身悉肿”,也是表示其肿势迅速蔓延,周身肿起来了,“脉浮”,这也是水邪和风邪在表,为什么“渴”?刚才我也说,从方测证来说,它应有热,热在哪里?应该说是和风邪化热有关,肌表虽无大热,但是,内里有热,因此,这还是要涉及到,不仅要给水邪以出路,采取发汗法,而且要兼清郁热,这种郁热,从石膏半斤八两的量上,也能看出来,是肺、胃的郁热,出现了口渴,才可以用越婢汤。这个“自汗”,坚决不能理解成表虚自汗,是肺、胃郁热薰蒸的结果,迫汗而出,因此,是连续不断地有汗出,这个“自汗”,是应该加引号的“自汗”,“无大热”来表示肌肤无大热,总出汗,肌肤不热,但是,里热并不能随着汗解,用越婢汤治疗,什么法?尽管有石膏,一定是发汗法,“开鬼门”,因为我已经说,风水是表中之表,邪气“在表者,汗而发之”,因此,符合“开鬼门”的办法,这是越婢汤原方,我在上次讲第七篇的时候,侧重讲越婢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都是饮热互结的情况,作为越婢汤,一定是怎么样啊?因为石膏用八两,现在,我们作一下比较和分析,第七篇的越婢加半夏汤,在86页,看越婢加半夏汤的成份,麻黄用了六两,石膏是半斤、八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就是越婢汤加上了半夏,作为越婢汤的主方的含义,就是我今天要强调的,叫做“发越水气,兼清郁热”,发越水气靠谁?就是麻黄,石膏重于麻黄,这样的配伍,就是越婢汤的重点,石膏半斤八两多于麻黄,起什么作用呢?发越水气,为什么要兼清郁热,若肺、胃的郁热不清,它就是要薰蒸迫汗,所以,“续自汗出”,肌肤无大热,但是口渴,至于甘草、大枣,这都是补中益气的作用,生姜是配合麻黄,加强辛散温通之力,发越水气,不然的话,你看看,半斤八两的辛、甘、寒之药,量是比较大的,取其兼清郁热的作用,重点要发越水气,靠麻黄和生姜相伍为用,宣散发越水湿,一定是辛、温,辛散温通,因为从肺来发越,因此,它是一种宣散水湿的作用,配合石膏,兼清郁热,除其口渴,止其汗,这是越婢汤的方义。请看“方后注”,“恶风者加炮附子一枚”,这里面加炮附子什么道理?为什么要加炮附子?附子本来是辛、热之品,是温经复阳的作用,为什么要加它?特别强调的是“恶风者”,他汗出,不是属于郁热逼迫汗出嘛,怎么还恶风了呢?不是已经强调,“自汗出”不是表虚、不是气虚吗?为什么要加上炮附子了呢?这就是,认为汗多,它伤阳,能通过附子来温阳、复阳,达到止汗作用,却不是用白术、黄芪,象玉屏散的那种止汗法,所以我说,首先得把“续自汗出”理解了,它不是表虚自汗出,而是肺胃郁热,迫汗而出,但是,汗出过多以后伤阳气,因此,用炮附子辛、热之品,来温阳、复阳,达到止汗之力,这是加炮附子一枚的道理,再说“风水加术四两”,当时在张仲景时代,“术”都是白术,不是苍术,加白术,显而易见,是什么作用呢?我们刚才说,麻黄配生姜,宣散水湿,如果加上白术,就能更好地健脾祛湿了,等于表里同治,因此说,风水的主方是越婢汤,但从“方后注”,他又给你两个加法,一个是“恶风”,如果是阳气被伤的话,加一枚炮附子,达到温经、复阳的作用,以止汗,如果觉得宣散水湿,仅用汗法也容易伤表气,加上白术,健脾除湿,表里同治,尽管主张用汗法,但是,它时时要顾护阳气,散水祛湿的同时,要顾护阳气,我们在第二篇,已经讲过了三个方子,比方麻黄加术汤,麻黄汤里为什么要加术?虽发汗不得过汗,一定要遵照“微发其汗”的原则,麻杏苡甘汤,对有化热倾向的,要把它变成辛凉剂,从辛湿剂变成辛凉剂,如果表虚的话,是用防己黄芪汤,都属于汗法范畴,一定要遵照“微发其汗”的原则。现在,我们这也是,为了使水气病的水湿有出路,从汗而解,也是不要过汗,包括它自己的“续自汗出”,是肺胃郁热薰蒸的结果,也要防止它由于汗出连续不断,而伤了阳气,加上炮附子,因为它恶风了,如果说,使它这水气从汗解,不伤及阳气,应该用白术健脾除湿消肿,使它表里兼治,这都是有关系的。比方说,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三附子汤”里面,我们讲了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还有甘草附子汤,也是时时顾护阳气之义,现在加炮附子,同样的道理,这是风水的挟热证,一定是兼有郁热,因此,也可以叫做风水挟热证,挟热的标志,就在于“续自汗出”,肌肤无大热,但是口渴,这是风水,“一身悉肿”,但是有渴证,有“续自汗出”,“肌肤无大热”,就表示这个证了,风水的第二个方子。在22条上,就是防己黄芪汤,这个方子已经在第二篇讲过了,我们作为一个复习,为什么一方能够两治?“异病同治”的意思,防己黄芪汤,既可以治同湿在表表虚证,现在是风水在表表虚证,条文一样,就是一字之差:“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一类)多出一句“腹痛者加芍药。”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水,请大家注意,不管是在第二篇治疗风湿在表,还是在《水气病》篇里面,治疗风水在表,一定强调的是表虚证,因为现在,我已经看到有些参考书,将表虚证改成气虚证,因为有黄芪,就说成风水在表气虚证了,一定是前后一样的,一个方能够既治风水,又治风湿,因为病机相同,证候相同,治法才相同,因此,一律都是在表而表虚,用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它是配黄芪,来加强补卫固表的作用。防己是利水除湿的作用,这和我在第二篇讲的道理,是一样的,腹痛加芍药的作用,芍药是一味酸敛的药,在这里面,强调它缓急止痛的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血痹,而止腹痛,腹痛加芍药,加白芍,通血痹而缓急止痛,这就是多出来的这句话,实际,防己黄芪汤在第二篇,在“方后注”里面,也是讲了这个,请大家看一下31页,简单地来说一下,黄芪益气固表,防己和白术配合除风湿,甘草和姜、枣调和营卫,在“方后注”里面,第一,是“喘者加麻黄半两”,第二,是“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所以,这里,直接在条文里面,写出“腹痛加芍药”,就是通血痹,而缓急止痛,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消肿之功,治疗风水,就是这两张方子。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多么生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护肤,购物,旅行,聊与女人有关的一切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颜面部浮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