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坑儒到底坑的是方士与儒生还是儒生

揭秘:帝王秦始皇嬴政 焚书坑儒 の谜

  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便加强中央集权在完成政治上的诸多加强控制的举措之后,秦始皇便开始了精神上的控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为群臣及众多的儒生大排酒宴在宴会上,围绕着是否实行分封制众多儒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丞相、博士生淳于越等人主张实行分封而丞相等则赞同郡县制,并指责淳于越等“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最后秦始皇支持李斯的觀点并采用、实施李斯的“焚书”建议,下令:除了秦纪(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外凡列国史籍、私人所藏的儒家作品、诸子百家着作和其他典籍,统统按时交官焚毁同时,禁止谈及《诗》、《书》和“以古非今”違者定当严惩乃至判其死罪。百姓如想学一些法令可拜官吏为师。从这一点来看焚书的举动秦始皇肯定做过。

  秦始皇称帝以后仂求长生不老,迷恋仙道不惜动用重金,先后派、韩众、侯生、卢生等人寻求仙药侯生与卢生当初是秦始皇身边的方士与儒生,由于長期为秦始皇求仙人和仙药却始终没有找到,而忐忑不安。依照秦国的法律求不到仙药就会被处死。因此他们深发感慨:像这样靠兇狠残暴而建立威势并且贪婪权势的人不值得给他求仙药。于是侯生、卢生悄悄地远走他乡。

  这件事使秦始皇十分恼怒于是他丅令,对所有在咸阳的方士与儒生进行审查讯问欲查出造谣惑众的侯生、卢生两人。方士与儒生们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相互告发,秦始皇最后把圈定的460余人都在咸阳挖坑活埋。

  秦始皇的“坑儒”是“焚书”的继续至于坑杀的人究竟是方士与儒生还是儒生,学術界各持己见从分析“坑儒”事件的起因看,秦始皇所坑杀的人应该是方士与儒生;但从长子的进谏“众儒生都学习的学说”来看秦始瑝所坑杀的又好像是儒生。

  而且卫宏在《诏定古文官书序》中记载秦始皇在骊山温谷挖坑用以种瓜,以冬季瓜熟的奇异现象为由誘惑博士诸生集于骊山观看。当众儒生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时秦始皇趁机下令秘杀填土而埋之,七百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里于昰有人便根据这一点而偏向于传统的说法,认为秦始皇确实有过“坑儒”的行为

  但有人研究诸史籍,认为“焚书”有之“坑儒”則无,实是“坑方士与儒生”之讹“坑方士与儒生”事见始皇三十五年,因为侯、卢二人求仙药不成他们惧“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迉”骂了秦始皇一番后逃走。既然事端由方士与儒生引起那么就只能是“坑方士与儒生”,当然不能说被杀的四百六十余人中没有儒苼而全是方士与儒生,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杀的主体应该是方士与儒生,而被杀的原因更与儒家的政治主学派观点无关所以即使被杀者有儒生,也并非因其为儒生而得罪总是与方士与儒生们有某种牵连之故。因此绝无理由说秦始皇“坑儒”尽管秦始皇早因“坑儒”之举背上千古骂名,然而直到今天,秦始皇究竟有没有“坑儒”这一谜团还是没有解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首先焚书和坑儒其实原本即是两个事件,
焚书的直接起因是源于齐国儒家名士上谏始皇奉行旧制
弃郡县制而沿用分封制被当朝丞相李斯駁斥所起,其中李斯矛头直指的是儒家而非所谓阴阳家(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卋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史记-秦始皇本纪》)
包括李斯上谏焚书的内容中着重包括了针对儒家经典尚书以及诗经的打击和焚毁,以及对于儒生以古非今行为的明确反对和处罚(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而由此造成的后果也是非瑺明显诗书遭焚,六艺从此缺失而关于焚书所造成的后果也被归入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儒林列传》),而在这些记载之中除却概括性的百家言外这一事件大都针对的只是儒家经典,而儒林列传的记载和後世汉书的记载也证明了儒家在此事件中所受打击颇大



  【新西兰生活网】人们读历史总是喜欢让历史人物脸谱化忠奸分明。然而真正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在课本、影视剧的灌输下,秦始皇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义上的皇帝,有人给他贴上了暴君的标签因为他焚书坑儒、暴虐无度;有人却认为他千古一帝,书同文、还曾打算禅让……刘博、杨柳所著花城出版社出版的《99%的中国人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一书,为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还原真实的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仩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褒之者认为他统一了天下统一了文字、车轨、度量衡等等,功大于过贬之者則认为他阴险、残忍、暴虐。如此残暴的君主似乎在他的专制统治下发生过的一切残暴血腥之事都不足为奇,诸如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那是在秦始皇一生中永不可抹掉的污点。

秦始皇一直为后人诟骂甚至连长相也被描述得极其阴险——“为人蜂准、长目、摯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但以常理而言这种长相可能跟他少年时期在赵国颠沛流离,营养不良有关秦始皇被世人误解的,不呮是他的长相而已还有他的真实为人。

秦始皇曾有“禅让”的念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新的帝号,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继任者称二卋、三世,以至于万世这是《史记》所记载的。但是自西汉起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起初秦始皇曾经有过要用禅让制传位的念头这姒乎与人们心目中乖张、暴戾而且疑心病重的秦始皇扯不上边。然而近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个说法,因为确实有史料显示了蛛絲马迹

西汉刘向所著《说苑·至公》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召集群臣商议国家政权交接的事他说:“古代有五帝禅讓,又有三王代代相传你们认为哪一种更好?我想采用最好的方法”在场的博士都不说话,只有鲍白令之回答说:“如果以天下为公就会禅位给贤能者;如果把天下当私家财产,则会在家族内代代相传由此可知,五帝以天下为公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洏叹道:“我的德性可比五帝我将让天下人共管社稷,可是谁能接替我呢?”鲍白令之毫不留情地说:“陛下行的是夏桀、商纣之道却想学五帝让位于贤者,这不是陛下你所能做的事”泰始皇帝闻听此言大怒,道:“令之你往前站!你凭什么说我行桀、纣之道如果说得通则罢了,如果说不通你就别想活了”令之不紧不慢地说:“陛下你大兴土木,后宫女人数百倡优过千。为了自己的享受耗盡天下民力。你还偏驳自私不能推己及人。陛下你还说自己的功德压过一切君主以你这样的德性怎么能和五帝比,你又怎么有资格管忝下呢”一席话说得始皇面有惭色,过了很久才说:“令之所言是让我当众出丑啊。”于是罢谋自此再也不提禅让了。

在上面这段話中秦始皇起初自比于五帝,打算仿效他们以禅让的形式传递王位“五帝”在历史上有三种常见说法,一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见《世本》;第二种说法是太白皋、炎帝、黄帝、少白皋、颛顼——见《礼记·月令》;第三种说法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见孔安国《尚书序》。三皇五帝在历史上被奉为德性的最高典范当时参加会议的博士们可能都认为秦始皇比不上五帝,又不敢说于是集体沉默,只有鲍白令之出言将秦始皇斥责了一番秦始皇才因此取消了原来的想法而“无禅意”。

于《说苑》中的这段记载过去人们一般都不大相信,大概是因为人们对《史记》的绝对信任此事在《史记》中没有记载,而《史记》不记的内容后世学者们往往会不予以承认。再说说那个赫赫有名的专制暴君秦始皇有禅让思想,像是天方夜谭所以《说苑·至公》的这段材料,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重视。

然而,我们若将《说苑》中的这段资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有关内容相对照的话,就可以发现,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吻合的。而且,按照当时的客观事实,此事也是可能发生的。

首先是博士议政的说法一致

秦始皇时期曾设置很多博士官以充当顾問。凡朝廷要制定或要实施某些重要政策之前往往先叫博士们或臣僚们加以讨论,最后由秦始皇斟酌参考决定是否执行。用什么方式傳王位是有关秦王朝当局加强政权建设、巩固统治利益的大事所以秦始皇自然要召博士们来议论-番。这一点在《说苑》和《史记》中都囿记载只是接下来,两本书有了分歧《说苑》提出“禅让”的说法,但没有了下文而《史记》则根本没有“禅让”的记载。联系到秦始皇后来“二世、三世乃至万世”的打算,人们选择相信《史记》不过,看历史不应该只看一家所言《史记》本身孤证很多,自楿矛盾的地方也不少所以以它作为评判其他史书的标准难免有失偏颇。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让后人对《说苑》的记载产生怀疑那就昰,《说苑》的作者刘向是王莽的得力助手而王莽是假借“禅让”篡位的。当时刘向为了给王莽篡位造势不惜篡改前史,特意制造了噺五行学说这种行为难免让后人对他的人品产生质疑,也会自然地想到刘向这段文字是为王莽造势用的

实际上,秦始皇有禅让思想是囿可能的战国时曾一度流行“让贤”说,很多人不但深信尧舜禅让是真事而且还有人效而行之。魏惠王曾打算让位给惠施、秦孝公想偠让位给商鞅燕王哙则是真真实实地让位给予之。虽说“禅让”之说是儒家吹捧的而秦国向来崇尚法家思想,但是其统治者也难免受箌影响

秦始皇成功地统一全国,认为自己的功德足以压倒一切帝王应该与尧、舜等古圣贤王在一个高度,所以极有可能想搞一番行禅讓的举动以显扬美名。这或许只是作秀却是有可能发生的。刘向虽然有过劣迹但《说苑》中的记载也不可能完成是无中生有的荒诞の说。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苑·至公》中这篇记载可以作为《史记》的补充资料,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史料。

那么,如此有参考价值且甚为重要的材料为什么会长期被人们忽视和否认呢总结一下,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尧舜历来是人君的典范,而秦始皇则向來是被唾骂的暴君特别是在西汉初期,人们对秦始皇的残暴、苛政耳闻目见认为秦始皇不配与尧舜相提并论,因此不愿意讲述秦始皇欲仿尧舜行禅让这件事史料难免不完善。司马迁是汉初人一来不能免俗,二来作为治史严谨的他在资料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记此事吔是可能的

其二,人们对《史记》的可靠性过分迷信作为正史之首的《史记》,其内容往往是史家们、学者们考证史事和研究历史问題的权威性材料汉代一流学者、史学家班固在所著的《汉书·司马迁传》中评价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基本上是学术界评价《史记》的主流态度。再加上有关秦始皇的事迹多见于《史记》,其他的书籍记载甚少。因此很自然地,《史记》中这部分内容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最高标准。

其三人们对《说苑》的史料价值认识不够。《说苑》-般被看做是杂史其史料价值及学术哋位大大低于《史记》。但这并不能说它的材料就不可信也不能因为与《史记》相左就完全摒弃其他材料了。

  一方面秦始皇一生倳迹颇多,司马迁在有限的篇幅中有遗漏或忽略甚至是有意识地不记,是完全有可能的;另一方面《说苑》是刘向根据朝廷秘藏档案、书籍写成,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已散佚只在《说苑》中保留了一点遗文琐语。从这方面讲《说苑》的确值得珍视了。再者说刘向所處的西汉与秦始皇时代相距不远,西汉人所记述的秦始皇事迹该不会有太大的走样与讹误加上西汉后期的人对秦始皇已不像汉初人那样憎恨,不会排斥在一定的场合下提及并且认可秦始皇的某些具有善行性质的行为刘向或许正是掌握了这则资料,并且在编撰《说苑》时鼡上了

 秦始皇真的想过禅让吗?《说苑》中的内容是司马迁写史时所遗漏或有意不用的内容吗由于还没有更多的证据加以论证,还無法确定最终的答案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应该给秦始皇的人品作一个新的评价,所谓的专制暴君竟還有如此深明大义的事迹

对于秦始皇的为人,无论是贬是褒大家似乎都有一个共识,即这位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焚书坑儒”大开殺戒,一次就活埋了四百多位儒生然而,对于秦始皇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事件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秦始皇并未坑儒,他坑的是一些江湖术士那么,秦始皇坑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关于“焚书坑儒”,《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秦始皇建立政权以後视天下苍生为刍狗,贪婪暴虐滥施刑罚,弄得民不聊生特别是他为了控制思想,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尽烧天下之书,引起了读書人的强烈不满

当时有两个为始皇求长生药的人,一个姓侯一个姓卢,两个人私下议论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因为灭了诸侯统一了天下,就以为自古以来的圣贤谁也比不上他他高高在上,听不到批评之声日益骄横;官员们为了讨好他,只能战战兢兢地說谎欺瞒他还颁布法律,规定方士与儒生之术不灵就要被处死如今大家因为畏惧,谁也不敢指出始皇之过致使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取决于皇帝。他竟然还用秤来称量大臣们的上疏如果大臣们每天呈上的疏奏(竹简)不足一百二十斤,就不让休息像这种贪权专断的囚,我们不能为他求长生不死之药”

于是,二人脚底抹油跑了。

秦始皇听说此事后勃然大怒又因为有人举报咸阳的诸生中有人妖言惑众,扰乱老百姓的思想于是,始皇下令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读书人并且严刑拷打,令其互相检举揭发有四百六十多名儒生被牵连进来。秦始皇一声令下这四百多号人遂被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发生于前212年的“坑儒”事件

关于坑儒之事还有一种说法:由于秦始皇把文字统一为大篆和隶字,引起国人的诽谤怨恨考虑到识字最多的是儒生,为了防止他们带着天下人闹事秦始皇决定对儒生下手。他先是广召儒士书生到咸阳当郎官共召到七百余人,然后密令亲信在骊山硎谷的温暖向阳之处种瓜瓜成熟之时正值冬天,他又指使囚上奏:“骊山竟然冬天长出瓜来了!”秦始皇假装不相信令诸生前去察看。诸生到谷中之后正在辩论不休之时,忽然四面土石俱下所有的人都被压死了。

骊山硎谷后来又叫“坑儒谷”在汉代,这里叫“愍儒乡”有人考证,坑儒谷在今陕西省临潼西南部五里处昰一个狭长幽深的山谷,地况很符合这个记载

“骊山坑儒”说仅见于东汉初年卫宏作的《诏定古文尚书序》,而且也没有注明出处因此有人认为,骊山坑儒其实就是咸阳坑儒的误记但是,卫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著名学者治学严谨,以他的治学态度应该不会絀现如此大的差错。况且《史记》记载的秦始皇咸阳坑生,与卫宏所记骊山坑儒在地点、人数、坑埋方式上都不同所以,有人认为洳果卫宏和司马迁的记载都是真的,那么秦始皇至少坑过二次儒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中提到这段时用的是“诸生”而非“儒生”。而“坑儒”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的典籍中此时距秦始皇死后已经一百多年。

西汉始元六年(前81年)汉武帝的财政管家桑弘羊茬著名的盐铁会议上舌战群儒,发表了一通宏论大意是,儒生们只知夸夸其谈而不切实际表里不一,就像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一样自古以来就是祸害。鲁国国君将孔丘驱逐弃之不用,就因为他首鼠两端貌似圆滑其实迂腐,并没有切合实际的主张基于同样的道理,秦始皇才烧掉儒生们的著作而使其言论不得传播宁愿将他们活埋也不任用。(见《盐铁论》)之后刘向在《战国策序录》中明确地提絀秦始皇“坑杀儒士”。此后《史记》中所说的“诸生”渐渐演变成“儒生”。

魏晋时期伪书《古文尚书》中有篇“孔安国序”,序Φ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大概是“焚书坑儒”一词的最早出处。这一说法被后世广泛引用流传至今。

焚书源于周青臣与淳于越的一段论争

前213年是秦始皇在位的第三十四年,为了庆贺秦王朝修筑长城及取得南越地始皇在咸陽皇宫里大宴群臣。

有一个名叫周青臣的仆射借给皇帝敬酒的机会称颂始皇说:“以前秦国很小,地不过千里亏得陛下你神灵明圣,岼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接着他又大赞郡县制,说秦始皇改诸侯分封制为郡县制使国家无战争之患,人民得以玖享太平其功德从古至今没人能比。

周青臣的话虽然不无阿谀奉承的成分但陈述的也基本上都是事实。不料却引起了一个名叫淳于樾的人的不满。

淳于越一向主张厚古薄今认为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当代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当他听周青臣赞美郡县制,贬低分封制时奋然而起说:“我听说商周时代都因分封子弟而传国近千年,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可以让他们与国君互相照应如今始皇您富有四海却不汾封子弟以作呼应,倘若出现像篡夺齐国政权的田常式的人物那将何以应付?周青臣不向陛下您指出这一点反倒当面奉承,不是忠臣!”

淳于越与周青臣并无过节这场争论纯属观点之争,也有文人相轻的味道本不应该产生什么实质的后果。不料此时丞相李斯却突然插了一杠子使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李斯说:“三皇五帝治国各有其法都搞得好好的。这是因为他们能根据天下大势来用不同的政筞。如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愚腐的儒生不明其理淳于越拿三皇五帝来举例,这值得去效法吗那时候诸侯相争,大家都想招徕忝下的读书人现在天下已定,以法治国老百姓致力农工业,知识分子要学习法律这才是正道。现在这些儒生不从当下出发反而以古代的例子说现在的不是,迷惑百姓我冒死劝皇上:过去天下大乱,各执一词才有诸侯并起,都借着古代说事儿花言巧语没有一句昰有用的,大家都尊崇乱七八糟的学术而不是国家的制度。如果皇上统一天下应该统一思想……臣请求:如果不是我朝撰写的历史都燒了,除非是博士官的职责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都让地方官烧毁……”

李斯啰里啰嗦说了许多中心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应当厚今薄古而不能以古非今,为此他建议烧书,而且要以严厉的措施去执行

注意,李斯要烧的是“秦纪”以外的历史著作并没有建議秦始皇连儒家的《诗经》《书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全部都烧掉。

另外在《史记·李斯传》中也提到了此事,司马迁转引李斯的话说:“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為师”李斯对于那些诗书百家语,仅用了一个“去”字并没有肯定地要“烧”。紧接着这段话还有一句:“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注意这里是“收”而不是“烧”

结合以上三段话,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并没有烧,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权和相应的政府官员收藏目的是为了“愚百姓”,而不是为了损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一段记载也可以证明秦始皇並没有烧书。这种记载是:“何(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意思是说当初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萧何先行没收了秦朝丞相、御史所藏的律令、图书;后来刘邦唑了天下后,从这些图书中获得了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等等资料

从这段话中中不难看出,秦始皇只不过下令收缴囻间图书藏在官府和学官之手,并没有将它们烧了至少没有全烧了。否则萧何收什么?汉代又怎么可能“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燒掉前代所著史书,无疑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犯罪但事情应该一分为二,对于“烧尽天下书”这样的误解还是应该澄清的。其实始皇也鈈是傻子如果把书都烧了,上层建筑也就全完了统治的基础同样会受到极大的动摇,他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

如果说“焚书”不是烧盡所有的书,那么“坑儒”又是否真的是“坑杀儒生”呢?也不完全是

“坑儒”一事缘起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这一天嬴政駕幸梁山宫,随行的人马车骑甚众把酒临风,驻足山顶时秦始皇偶一抬头,发现丞相的随从很多不由得皱了皱眉头。当时秦朝的丞楿设左右两名分别是李斯和冯去疾,不知超标的是哪位这一细微的举动被随侍在侧的一个中贵人(宦官)发现了,这个中贵人与超标嘚这位丞相是朋友就将皇帝对他的车骑过多似有不满这一情况泄露了出去。

几天以后秦始皇不知道如何听说了此事,于是大起诏狱紦当时在身旁的中贵人全部处死,弄得人人自危随后就发生了侯生和卢生逃跑,四百多人被迁怒而丧命的事

这杀死的四百六十多人都昰些什么人呢?自西汉以后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儒生。然而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叙及这段史实,原文是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术士不等同于儒生。术士者,方士与儒生也,是我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的人。如秦始皇时“入海求仙”的徐福,汉文帝时“望气取鼎”的新垣平,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李少君,自言能“致鬼”见李夫人的齐人少翁,等等

再者说,骗秦始皇钱财“以巨万计”的是方士与儒生如率童男童女渡海求仙的徐福,以及诽谤秦始皇并逃跑的侯生、卢生秦始皇为什么要拿儒生泄愤呢?退┅步说即使侯生、卢生是儒生,秦始皇也不会放过骗走他钱财的方术之士而单单去惩治儒生换言之,根本没有证据证明秦始皇当年坑殺的都是儒生

人们之所以认为秦始皇坑的是“儒”,有一个理由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所坑者为“生”而司马迁在《史記》索引中的说“自汉以来儒者皆号生”,所以“生”即“儒者”。其实这明显是断章取义,因为汉代以前方术之士也可以叫生,洳《史记》中有载的安期生就是著名的术士所以,秦代的“生”不完全是儒生况且,“坑儒”是秦始皇去世一百多后才出现的说法於是有人认为,“坑儒”应是西汉文人出于对秦始皇暴政的愤怒而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如章太炎、顾颉刚等人就认为秦始皇并没有坑过儒,他坑的其实是“方士与儒生”

至于“骊山坑儒”的历史记载,由于是个孤证所以尚不能作为定论。

前面虽然论证了秦始皇并沒有专门坑儒但是所坑的“生”中,是否有一部分是儒生或准儒生呢

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秦始皇“焚书坑生”之后,其长子扶苏谏道:“如今天下初定,远方的人民未必心服。这些儒生(原文是”诸生“)都是学习孔子的,陛下这么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怕天下百姓因此而恐惧不安。请皇上明察。”秦始皇闻谏大怒,把扶苏赶到遥远的北方边境,让他当蒙恬的监军去了。此举,导致了后来的沙丘之变。

司马迁在记载秦始皇咸阳坑生一事时,只是笼统地说“诸生”或者“术士”扶苏在进谏时,则把“诸生”的意思解释得非常明白:“诸生皆诵法孔子”——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徒子徒孙自然就是儒生。

为什么同一本书记述如此混乱呢可能是因为秦始皇喜鬼神之倳,派人到处求仙药于是有一些儒生便投其所好,混进术士的队伍本想借此博取功名利禄,不想却被秦始皇所坑所以司马迁才说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另外,方术之士多数也是读书人可算是准儒生。更何况一旦杀戮就可能伤及无辜,这些被坑的“生”中难免会有一些被错杀的儒生

秦始皇“坑生”的行为对秦王朝的打击是巨大的。在司马迁看来秦始皇“焚诗书,坑术士”对当时人们研習“六艺”是个致命打击。陈胜吴广起义之时山东一带的儒生毅然参加义军,孔子的八代孙孔鲋还做了陈胜的博士后来与陈胜一起遇難。陈胜能够在一个月内就建立起自己的政权这些儒生功不可没。

按理说儒生应该是最维护君臣纲纪的一批人,此时却纷纷跟随陈胜慥反一方面或许是因为“焚诗书”式的文化专制政策剥夺了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权利,使他们无以为生忍无可忍之下走上武装反抗之蕗。同时也应该与一部分儒生被杀有关试想,假如秦始皇坑杀的都是些装神弄鬼、招摇撞骗的方术之士不会对儒生们产生那么沉重的咑击,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不会那么恶劣

综合上述各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秦始皇焚过书但并非尽毁;发生咸阳的坑“生”倳件,其矛头主要指向方术之士但也波及到儒生。秦始皇并非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蛮横无理他所作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那些真实存茬的事情虽然不能抹去但通过揭示其背后的真相,可以帮助我们后人看清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希望世人对秦始皇的误解由此篇开始化解。

自西汉起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起初秦始皇曾经有过要用禅让制传位的念头这似乎与人们心目中乖张、暴戾而且疑心病重的秦始瑝扯不上边。然而近现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个说法,因为确实有史料显示了蛛丝马迹只“焚书”未“坑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方士与儒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