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云一片g56洞庭湖大桥断裂帆中的一叶能否换成一只

江苏地方志杂志?2014年第5期--千年城史一诗牵
千年城史一诗牵
乾隆《震泽县志》书影
苏州吴江,东太湖畔的一方水土,费孝通先生名扬四海的“江村”所在,也是费老改革开放时期影响深远的“小城镇、大问题”样本所取。
吴江多水。这一脉水,从远古流来,流到吴头越尾,汇聚成了古震泽今太湖,涌动成了古松江今吴江。
水多情。因为水,吴江就多了往来的舟,就多了泊舟的桥,也多了留恋的亭和亭桥边流连的诗人。
诗浴水,诗人乐水。千年吴江,沿某个方位演绎,也许就是一条灵动传承的“水脉”:城脉在史,民脉在丝,文脉在诗。
理论上讲,吴江的历史当起自建县之始――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H请割吴县南地置吴江县,县之置自此始。”因而,五代以前的事都要算作“史前”。但,史是割不断的。
吴江,元代时曾升为州,明代时复归为县。清雍正后分为吴江、震泽两县,辛亥革命后,重合为吴江县。1992年撤县设市,2012年撤市改区。
翻检清乾隆《震泽县志》,面对那一张手绘的“旧吴江县境全图”,相信大多数读者的视觉冲击准是“泽国泱泱”――足印般密布的湖、荡、漾、潭为河串联,经络成网,灌注心脏太湖。江南雨季长,松陵地势洼,难怪古人要格外赠送吴江又一风雅别号――笠泽。唐代大诗代江湖派诗人戴复古则这样形容松江壮观:“垂虹五百步,太湖三万顷。除却岳阳楼,天下无此景!”
就历史与地缘而论,吴江从来就是“吴地”,且是“吴中”(吴地中心区域)。面朝太湖,吴江处苏州,对宜兴,左襟湖州,右带无锡。由此,不难解读,在舟楫交通的时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诗人穿梭于太湖波光中,为什么有那么多吴江人写的诗与“舟过吴江”的诗抒发的是“泛吴江风情”与广义的“莼鲈之思”。
看来浩瀚的“震泽波”给东太湖畔的吴江送来的不光是水与诗人,更多的是思与诗缘。自此,“便买一舟为泛宅”成游子共识,而“吹箫联句过垂虹”则成骚客之雅事。
驻足吴江,穿行历史,且让我们作一次韵长情真的诗旅。
明 文嘉《垂虹亭图》
“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这是晋人张翰的《秋风歌》。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晋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是明哲的,更是率性的。张翰的诗现仅存数首,但就凭这一首《秋风歌》,就值得我们穿越1700年光阴,热烈拥抱一下这位“史前吴江”的家乡人!如果印制吴江历史文化名片的话,张翰的《秋风歌》当作先导!
唐代大诗人李白这样赞叹:“张翰黄金句,风流五百年!”同为“吴人”的宋代名诗人叶茵这样感叹:“江上如今来往客,但言鲈脍不言归!”由张翰《秋风歌》引发的“莼鲈之思”,流传千古,余绪不绝。
北宋诗人陈尧佐,曾于秋日乘舟游吴江,置身物阜民丰的江南水乡,竟至于“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陈尧佐为川人,官至丞相。好风光看得多了,但在吴江却久久解不开离舟!
离愁是水,乡恋是歌。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美丽的故事接力赛似地进行着。宋熙宁三年(1070年),吴江知县林肇又因陈丞相的这首“鲈鱼乡”诗,顺水推舟,顺理成章,索性启动了一个造景工程――筑鲈乡亭。亭建在县城东门外,在江上,摘取“鲈乡”两字为名。
由此,吴江又多了一个风雅的别号“鲈乡”。秋季开工,翌年亭成,林知县即辞官归里,一续“莼鲈之思”:“莫待东曹归忆此,分悭居在碧洲旁。”东曹指张翰,此诗题为“鲈乡亭”。
读“思”之诗,不由谐音联想到“丝”。历史上,吴江,特别是震泽与盛泽,蚕桑繁盛,“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丝与茧是紧密关联的,交易与流动又是须臾不离的。因此,舟行时代的商旅,极自然地与离合悲欢的人生况味糅合在一起。宋代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吴文英,长年往来于江浙间,在吴江长桥(即垂虹桥)头写过一首“丝词”,中有这么两句:“年少惊送远。吴蚕老,恨绪萦抽茧。”
垂虹桥遗址
吴江的诗河中,驶过无数只诗船。最令人瞩目的,当属从邻县阳羡(今宜兴)驶来的一舟。那是在宋代,船首站着的是诗人蒋捷。这位被人称作“竹山先生”的作词高手,籍一首《虞美人?听雨》,就把人生的万千滋味写到了凄艳的极致。船儿飘荡,诗人心旌飘摇。听,他在吟唱――
  《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首词写得让人不由不拍手叫好、拍案叫绝,读罢又是不由人不怦然心动、恻然心恸。可以这样断言,自蒋捷后,舟过吴江,走过吴江,谁也不会轻易忘记“天堂中间”的吴江!
上下求索,我们会发现,还有这么几艘诗船当为千年吴江文史的长镜头摄取:
最牛气的一舟――春秋,范蠡之舟。名相携美人,逍遥作富翁。宋人称羡道:“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应该说这是史上载重量最高的一舟,换个角度看,可能也是世上最洒脱和最明智的一舟。
最风流的一舟――唐,李白之舟。水波不兴的湖面上,你看浪漫的诗人是怎样送别天仙一般的道姑的:“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足下远游履,清波生素尘。”读来,仙气扑面,脱俗超凡。
最动人的一舟――宋,姜夔之舟。姜夔号白石道人,精谙音律。他的那首《过垂虹》令酸腐且怯内的现代小文人读上千遍也不厌倦:“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这首“过垂虹”诗与蒋捷那首“舟过吴江”词,堪称艳咏吴江的诗词双璧。
最温暖的一舟――明,唐寅之舟。唐寅字伯虎。民间戏文中以“江南第一才子”角色闪亮登场。作为吴江近邻,这位大才子大画家写过一首“画中诗”,中有“人行烟霭垂虹上,月出蒹葭涌水中”句,宁静淡远,读来温馨如归家。
最浩荡的一舟――清,康熙之舟。康熙是皇上,他坐的船名副其实为龙舟。龙舟浩大,皇恩浩荡。于是在“晚过吴江”时,看到“垂虹蜿蜒跨长波”,望见“灯火千家明似昼”,龙颜大悦,慈愿大许:“好风好雨说时和”。
明 钱谷《垂虹桥》
“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吴地谚语。谈到吴江的桥,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是绕也绕不过的。事实上,上文“舟行”中已经不时凸现垂虹桥的弧影。
这是一座虹一样美丽的桥,是一座谜一样诱人的桥。在岁月的长河中,曾以“环如半月,长若垂虹”的雄姿引得游人竞折腰。梳理史料,大致可以这样概述垂虹桥的身世:旧名利往桥,俗称长桥。初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年),为木桥;元泰定二年(1325年),改为62孔连拱石桥,后增至72孔。桥身“三起三伏,蜿蜒如龙”。历代屡有圮建。“文革”间坍毁并拆除。现于松陵公园附近原垂虹桥堍东端修建起了“垂虹桥遗迹”(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流逝。为东南形胜的垂虹长桥不复存在,近松陵城门的太湖烟波也不再呈现。虹只能在空中描摹了,梦也只能在梦中寻找了。好在有诗在,且让我们权过一回怀旧瘾。
据载,民国期间,垂虹桥修缮后曾镌桥联一副:“八十丈虹晴卧影,万千年浪直冲湖。”这副对联有前承,似乎也有预言。上联取自宋杨杰诗《舟泊长桥》:“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顷玉碧无瑕”,下联不幸变为谶语――桥为浪冲垮。今天,垂虹(垂虹桥)不再,而垂虹(垂虹文化)却永垂。倾情垂虹,讴歌长桥。张先这位吟出过“云破月出花弄影”等名句因而被戏称为“张三影”的宋代词人,也许是最惹眼的。舟过吴江,低头觅影,诗人一下捕得神韵,于是就有了与垂虹桥镜像相映衬的清辞丽句:“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合太湖。”
元代诗人萨都剌,出身将门,游宦四方,词风苍劲。有人誉其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他有两首写垂虹桥的诗,境荡开,情荡漾,颇值一读。“龙腰撑出渔舟去,鳌背高驰驷马过。桥上青山桥下水,世人曾见几风波。”“横绝中流倚画桥,晴虹千丈影迢迢。月随秋色天涯尽,心伴湖波日夜摇。”
清代举人厉鹗,诗名可能不算大,但他那首描写垂虹波影的小令却极具气势。中有这样的句子,堪乘风快读:“天借一帆风势,看垂虹秋色。”
元 倪瓒《枫落吴江图》
如果说垂虹桥为横跨吴江史河上的第一桥,那么垂虹亭则为雄踞吴江第一桥上的第一亭。宋代一位性格孤介的王姓进士这样描述他之所见:“虹桥跨浪二千尺,桥上危亭在水心。”垂虹亭为吴江争得的荣光,几近国宝级。这个宝就是宋代米芾的《吴江垂虹亭作》。米芾为北宋书法四大名家之一,行书洒脱飘逸,令人心仪神往。其山水画,也自创一格,自成一家,被誉为“米氏云山”。
《吴江垂虹亭作》的可贵就在于诗与书法均系一人。诗是名诗,书法是名帖,双名并举,文化史上,不多见,仅王羲之、韩愈等数位通才大家妙手偶得之。米芾的诗是这样的:“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可作吴江文化的横幅标语,宜深化渲染。《蜀素贴》为行书名贴,原稿上,米芾于“霜”字旁小注了一个“金”字,想来是“两可性”的勘误。错的不涂去,错的也不错,习诗者多了回“炼字”的思考,习字者则多了个“练字”的参照。错得有趣!
亭宜把酒送行。历史上为相最执拗的王安石,竟然也难得潇洒,登亭为友饯行:“春风垂虹亭,一杯湖上持。”
亭宜远眺释怀。抗金名将张元干可能是登亭较多的一位词人,也是歌咏垂虹亭最多的一位诗人。豪迈与落寞,悲壮与豁达,借高亭长风,传向云端天际。“壮观江边雨,醒人水上风。须臾风雨过,万事笑谈中。”“长羡五湖烟艇,好是秋风鲈脍,笠泽久蓬蒿。”
近代史上的奇才苏曼殊,出家为僧,英年早逝。他在与友人酬唱中,也写到垂虹亭。心凄恻,意缠绵:“最是令人凄绝处,垂虹桥畔柳波桥。”
三高祠,今不存。宋人笔记《中吴纪闻》有这样的记载,可采信:春秋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各有画像在吴江鲈乡亭旁。东坡先生尝有《吴江三贤画像》诗。后易名曰‘三高’,且更为塑像。瞿庵主人王文孺献其地雪滩,因迁之。”
苏轼的《吴江三贤画像》诗系“戏书”(戏说之意),他用这样的笔墨调侃其中一贤陆龟蒙:“却因养得能言鸭,惊破王孙金弹丸。”不难看出,自称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东坡先生,其实是借调侃发讥讽,借戏书致敬意。
三位高士相距有1200多年,是同一方水土把他们供奉在一起。这就是缘,就是地方文化的魅力所在。
题咏“三高”最经典的诗为宋叶茵《吴江三高祠》。叶茵与“三高”之一的陆龟蒙均为广义上的吴江本土人,系跨时代的“同乡”。对于陆龟蒙别有寄托的养鸭,叶茵这样评说:“一段高风犹凛凛,逢人肯说鸭呼名?”
陆龟蒙善养鸭,这不假;陆龟蒙养鸭为佯狂,这是真。在吴江古镇黎里,还有一地名鸭栏泾。这里是一大片水塘,风水绝佳且浩大。我在黎里中学教书时,曾与同事多次骑自行车到鸭栏泾踏游。因此,印象特别深,感触也特别多。搜索相关资料,竟发现清代也有人寻访过鸭栏泾,还特别写了诗作纪念。结句是这样的:“鸭栏深掩一溪烟,斜日西风钓孤影。”情境比较吻合。
“三高”中的范蠡、张翰前面也论及,这里不展开了。有趣的是,“三高”间也有相互追慕的(当然是后人追慕前人),还是陆龟蒙,他就写过一首五绝《松江怀古》,表达是对范蠡的敬仰:“无人踪范蠡,烟水暮沉沉。”
宋 米芾《吴江垂虹亭作》
午梦堂。这个明末清初隐居吴江汾湖滩头的书香宅第,人人会作诗,人人写得一手好诗。人誉“满门风雅午梦堂”。尤其是堂主叶绍袁与小女叶小鸾。
叶小鸾,一个与一代名妓柳如是同时代、同故里的薄命红颜,观其才情堪喜,视其人生堪悲。十七岁,未嫁而卒,烟花寂寞。
泛舟吴越交界的“分湖”,情怀在入世与出世间荡漾。一句“远山如黛波如镜,宜入潇湘画里看”,令人忍不住联想起曹雪芹笔下的“潇湘妃子”。(另,《红楼梦》中林黛玉中秋联诗中有“冷月葬花魂”之句;叶绍袁《午梦堂集》载,叶小鸾早夭,鬼魂受戒答禅师问中有“戏捐粉盒葬花魂”之句。)因而,也就难怪有好事者要牵强附会,多情地“认证”叶小鸾为林黛玉之原型。有意思的是,才女叶小鸾还真与后世的“石头记”有缘,她写过一篇古文《汾湖石记》,以石之际遇赋人世沧桑,可作又一声女性的“石兄之叹”。
回观《舟行》,摘佳句共赏:“春水一江帆影乱,野花迎棹向人怜”“杨柳烟斜临古渡,只有枫江秋色好” 。
毛泽东拜访柳亚子
南社。2009年是吴江建县1100周年纪念,也是南社成立100周年纪念。南社是“吴江精神”的传承名片。权威的《辞海》这样诠释南社:“辛亥革命时期进步的文学团体。……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
南社研究权威、著名学者杨天石、王飚两先生不久前在苏州南社百年纪念成立大会上,曾这样提醒与会者:南社具有全国性、近代性、革命性、文学性等宏大意义上的属性;南社的历史应该是一部革命史、文学史和文化史。同郡李海珉先生在《吴江与南社》一书中也提出这样一个新论:“南社是进步知识分子组建的文化团体。”
值得骄傲的是,南社三位主要发起人中两位是吴江人――陈去病和柳亚子。两人都是大诗人,都是当时社会的革命急先锋。
陈去病是吴江同里人,他有一副自撰联,极有意思:“其人以骠姚将军为名,垂虹亭长为号;所居有绿玉青瑶之馆,澹泊宁静之庐。”骠姚将军指汉代名将霍去病,以此为号,用意不言而喻;垂虹亭长则让我无端联想起刘邦曾用的“泗水亭长”,不知真意如何,牵强附会了。
陈去病曾于雪后独登垂虹亭,写了一首追怀“诸先哲”的咏怀诗:“斗大松陵城,而有天下才。此间是胜游,清酒时一杯。”联系当时作者的身份与抱负,意义当极为明朗。
因为与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诗词唱和,南社巨子柳亚子的知名度可能更高一筹。柳亚子的故居在吴江黎里,现在建有柳亚子故居纪念馆。当年的反清斗争中,柳亚子在吴江同里罗星洲写过一首题壁诗,结句极玲珑又极含蓄:“猛忆船山诗句好,白莲都为美人开。”
建国前夕,出于对领袖莫大的信任和对新中国莫大的希冀,亚子先生凭着一股书生意气,呈诗毛主席:“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主席的和诗收尾为:“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因主席和诗中有“牢骚太盛防肠断”的告诫,加上背景纷纭,由此惹出了一场莫衷一是的“牢骚诗”谜案。
2013年9月,苏州市南社研究会成立。杨天石先生再次深刻阐述南社功绩并深情追述南社研究历程。笔者全程伴同,有幸零距离了解南社研究近况。同年10月,吴江区政协文史委与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联合举办“新南社成立九十周年纪念研讨会”。我作为吴江区政协文史委主任,理所当然,承办一切。这次研讨会,云集八方学者,出版了《新南社九十周年纪念》专集,杨天石先生题写了书名,王飚先生作了学术序言。新南社研讨会,是“历史上第一次”,尤其是由地方发起的全国性研讨,可能也是我与一方水土的荣幸。
费孝通社会学。
吴江是费老的故乡,吴江有费老生活的富土――同里,更有费老学术生命的乡土――江村(庙港开弦弓村)。当年,就凭一本《江村经济》(即《中国农民的生活》),让年轻的费孝通在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殿堂中赢得世界级的喝彩。“行行重行行”,26访江村,让费老在吴江的大地上留下了一串串珍贵的足迹。在吴江松陵公园,费老作了最安祥的长眠。墓上是一本翻开的书。墓后是一块岩岩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费老的诗文:“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费老是让人敬仰的学者,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重要奠基人;费老又是受人尊敬的国家领导人,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费老的一生就是一篇“志在富民”的社会学大文章;而费老的情怀则始终是一首梦萦故乡的水韵诗。
2010年,费老百年诞辰。海内外学子心目中的“社会学研究圣地”――江村,将建设起费孝通纪念广场和纪念馆。展读费老访江村的诗作,眼前又浮现起费老手抱大白兔的慈祥笑容。站在太湖岸边,费老豪迈咏怀“湖风吹我入梦来,七五老翁志未衰”;回到少小家园,费老深情调侃“儿童笑我白眉长,我羡太湖一沙鸥”。
最属有幸,也最值一志的是,《吴江文史资料》的题字就是费老的亲笔,且是以一首诗来题赠的。我到吴江市政协文史委任职后,值机关搬迁,整理书库时意外发现了镶在镜框中的这幅墨宝。字为行书,是最为典型的“费老体”。诗为:“李白六十二,杜甫五十九。我年已过稀,虚度岂可究。梦回苦日短,栖栖不敢休。文章千古事,万顷一沙鸥。”注为:“一九八三年五月六访江村,过庙港临太湖读唐诗得句,题赠吴江文史资料。费孝通。”末加盖篆印“松陵费氏”。可能是虑及对方“有的放矢”取用,费老特意把“吴江文史资料”单列一行。大家细心如此,令人不胜感念。
千年弹指间。一方水土育一方诗人。丰富的文化遗存,在赐予后人无价财富的同时,也把责任与使命传递给了我们。明陶振诗中的“松陵八景”消逝了,而清王士祯《题雪滩钓叟图》贮存的神韵则永不消逝。今天的吴江大地上,古迹与胜迹被精心地保护起来,遗迹与残迹被小心地收拾起来。垂虹桥遗址处,修复了华严塔,拓展了垂虹景区;府学旧址吴江中学内,文庙完好无损,“历代名人咏吴江”的碑廊令学子和赤子时时观瞻吟诵。还有太湖新城的建设、苏州湾的打造,都让人感受到千年的力量。伴着历史的和声,时代的旋律必将与未来的召唤,共鸣交响,尽显华彩。就让我用一副不太工整的对联,结束这一次诗史之旅吧:
太湖波粼粼,吴风越韵,张翰思鲈垂虹亭;
吴江水悠悠,精诚致远,米芾扬帆蒋捷舟!拒绝访问 | diyitui.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diyitui.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09df748a34943e9-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垂虹亭①米芾断云一叶洞庭②帆,玉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垂虹亭①米芾&断云一叶洞庭②帆,玉破鲈鱼金破柑。好作新诗寄桑苎③,垂虹秋色满东南。&
  [注释]&①垂虹亭:在太湖东侧的吴江垂虹桥上。,桥形环若半月,长若垂虹。  ②洞庭:此乃太湖之别名,非湖南省之洞庭湖。  ③桑苎:代佛广植桑苎的家乡。 1、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对诗中一、二两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以“垂虹秋色满东南”结尾,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湖上的白帆如同白云,鲈鱼如同白玉雕成,柑橘如同黄金铸就。以白云喻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水为一、云帆难辨的境界,有动态美;以玉喻鱼,以金喻柑,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鲈鱼和柑橘的金玉之质、金玉之色。(意对即可) 2、①照应题目,点明所写的景色。  ②拓展了意境的空间,使东南大地都沉浸在垂虹金色的秋光里,表达了作者对垂虹亭深厚真挚的爱。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垂虹亭①米芾断云一叶洞庭②帆,玉破..”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等。 古诗文阅读原则: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扣“吹笙”;“不知墙外是谁家”,扣“邻家”;“疑是碧桃千树花”,仍是扣题,即笙声产生的幻觉(注意“疑”字),并非描写“庭院美景”。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律诗一般是一二联写景叙事,三四联议论抒情,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玉洁冰清的情怀。
四、读注释。注释有交待写作背景的,有解释疑难字词的,有揭示典故含义的。它们对理解诗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高考天津卷《听蜀僧濬弹琴》,提供了三条注释。“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这三条注释分别写到了名琴,听者的感受以及琴声与钟声的交融。据此可推测理解本诗的基本内容。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类似的还有“国破山河在”,“空有姑苏台上月”等句。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如: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游子思归诗、思妇怀人诗等等。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垂虹亭①米芾断云一叶洞庭②帆,玉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74771624132410312941972244322261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