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一个当女生说做朋友挺好的做SPB护肤品的挺好的,能一起做吗?

已收藏本页面
说个真事,有个朋友是在殡仪馆上班的,工资挺好的,但他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亲戚看到他都躲躲得远远的,过年过节亲戚也不给他去拜访,但就在前几天他有个亲戚要买房子不够钱,想跟他借点,这位朋友告诉他钱是有的,想借多少都可以,但这钱是在殡仪馆上班赚来的,介意吗?
一针见血!
回复 41楼:你应该说那还是有朋友的
回复 38楼:没有,我朋友不敢交,对方也是不敢交,所以他们也就这样过了
回复 39楼:不是啊,不是自己
回复 38楼:基本上,糗百上说朋友的,都是在说自己个!
有个朋友,但他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特么的到底有没有
挣钱还是不多,一个月挣一万啥样的找不到?
殡仪馆怎么了
我们哪里一个专门拉死人的车
没事跑黑出租
回复 30楼:埃,就他这个傻子啊,他自己说的,所以就别针对字眼了
回复 31楼:对对
回复 32楼:不是.我是他朋友的朋友
一个朋友都没有,那你到底是不是他朋友?!
应该问那亲戚,要多少亿,我烧给你。
回复 28楼: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还朋友的朋友
切。。我就不怕。。要是我我还想去殡仪馆上班呢。。
回复 21楼:我是他朋友的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说起的
回复 23楼:结果对方听后说回去跟老婆商量一下,后来打电话来还是想借,我那个朋友的朋友不借了,说自己也想买房子
回复 11楼:都说了没朋友
真心没有必要这样,一样是工作
他都没朋友了,那你怎么算他的朋友?
回复 19楼:那他胆子确实可以
回复 18楼:朋友的朋友
回复 17楼:你朋友比较牛
回复 16楼:不是有点,是很怕很怕,
回复 14楼:你朋友也太牛了,让我去一个人看墓地没事,但是要跟他们打交道确实有点怕,
回复 14楼:帮死人换衣服穿衣服,每当有人来了,你要接死人,然后帮助推进去放,然后帮洗澡换衣服,过后推去火货
回复 13楼:做什么的,还招人吗?
回复 9楼:一万多
回复 5楼:所以 只有老婆小孩,父母,
回复 7楼:我是人家朋友的朋友,
回复 8楼:我是他朋友的朋友
殡仪馆上班一个月多少钱啊
有个朋友,一个朋友都没有,嗯,没毛病
一楼说的对,你是谁
我真的觉得没什么啊 为什么会没有朋友?老婆呢?一起上班的同事呢?
如果可以你还是去和他做朋友吧
回复 3楼:不至于
回复 2楼:真的没有,我也不敢去他家,但我不会不跟他们一起去吃饭和玩,
至于一个朋友也没有吗 亲戚差劲
有个朋友,他身边一个朋友都没有。那楼主双眼什么?人类的守护神吗?送我上神评!
你可能喜欢的图片笑话
最受欢迎的爆笑笑话
扫码下载糗事百科app前银行从业
作者的其他原创文章
从前银行业还没被妖魔化,处境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时,只有工农中建四家,所谓“跳槽”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在本银行系统内出人头地的机会屈指可数,除了深厚的背景外,技术比武就成了条终南捷径了。那时比武项目以实打实的手工技能项目为主,比如点钞,算盘,汉字录入等等,仅仅点钞一项,就包含单指单张,多指,机点等诸多项目,从而衍生出的各种花式点钞法因为电视节目偶尔的宣传为人们所熟知。这类项目的学习和精通是建立大量的时间积累和付出之上,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寻找身体与感觉之间的契合点。我想刚入行的同仁都曾经受到过这样的折磨,甚至发现数数是件很难的事情。因此,自我的练习、摸索和努力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资源、眼界等等就落入次要,与之相对,小地方的底层员工也有在领导面前展示的可能(这与落后地区可能会有举重冠军,但出现高尔夫冠军的可能性就很小是一个道理),从此平步青云。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以县支行柜员的身份获得省级比武佳绩,从此走上管理岗位。虽然当前银行间的激烈竞争造成人才的频繁流动,不局限于技术比武的各项比赛也给了更多的员工展示自己的机会,但比武出身的光环还是有用,帮助你在银行出头天。 说到现在的比武,就不能不简单介绍下目前的项目设置与竞赛规程。技术比武两年由银行总行两年组织一次,形式就如同运动会,由各一级分行(省级)组队,进行各个项目的比拼,最后综合所有项目的成绩为各队排出名次。自总行以下,省行、市行都依样画葫芦,最重要目的也就是为了选拔总行比武的精英。 项目方面与先前提到的有所改变,技能的项目还存在,但随着银行业务电子化的趋势发展和明确绩效奖励指向的引导,影响力已经逐渐式微,很多项目都是几张老面孔持续参加,年轻人没有这方面意向,也就后继无人了;而公司、个金等营销项目吸引了大部分领导和参与者的眼球,特别是公司项目,以其比赛的紧张性和业务的综合性被称为技术比武的最重要的项目。这当然是大势所趋,但这就造成了比武格局的相对固化,因为在营销对象和营销手段上,落后地区是无论如何无法和发达地区相提并论的,举一个医生的例子,在大城市医生一天看过的复杂病例甚至比小地方医生一个月看到过还要多,而这种差距是很难通过自身努力来弥补的。 公司专业比武,难度最高的项目:三个客户经理需要在三个小时内针对一份客户资料,制作出针对其情况的综合营销方案,包括一个ppt和随后马上进行的宣讲。在市级以上的比武要求中,甚至需要两份宣讲材料(当然制作时间有所增加),一份直接面对虚拟客户营销,一份面对行内部门和领导分析方案思路与利弊。 你首先在规定时间内需要做好一个或两个ppt,当然空白模板可以事先准备,但思路只能自己给。特别是之后就要进行宣讲的两位成员,可以说那会是最紧张的几个小时,他们不仅需要简单的解题,还需要把一个个零散的产品组织成有机的产品链或有逻辑的营销思路,我现在想起来甚至还会紧张得发抖。当然,面对众多的台下评委和观众,脱稿阐述一个营销方案,那是更需要勇气的举动,我就亲历过比赛前一晚,宣讲选手因为太过紧张导致胃痉挛而临场换将。上台一鞠躬,开始介绍团队成员,再开始正式宣讲是非常自然的流程,但我就经历过在介绍环节就出了差错,“大家好,我们是xx号团队,我叫xxx(xxx是同事的名字)”,顿时满堂哄笑,好在我还圆的不错,“我们是一个团队,合作和沟通都非常融洽,已经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所以才会说错了名字。”很多年之后,很多台下的领导和观众还是会和我聊起这个细节,其实我自己也是毕生难忘。 宣讲结束之后就是最后的问答环节。由评委现场提问,在简单讨论后由一名成员回答。有一次,带队的领导在上台前特别叮嘱我,“前面几队都回答得太草率,你们还是讨论下再回答”,不提醒还好,结果,我们三个愣是在台上窸窸窣窣讨论了好久,就是没人回答,引得评委提醒,害得领导在台下连拍大腿。确实如此,在台上非常紧张,不容易感觉时间的流逝,加上问题颇难解答,一片冷场也就在所难免了。 很多比赛的结束,特别是取得好成绩后,代表着另一个比赛的将要开始。每次市级比武比赛结束后,就将选拔各项目优秀选手进行一个月左右时间的集训,为参加省级比赛做准备。在集训期间,你可以睡宾馆,不用上班,每天有厨师调配营养餐,定期还有零食发放,水果管饱。但你以为这是人间天堂,大错特错,因为在一个月时间里你将失去自由,特别作为一个客户经理,很难保证这期间没有同事和客户为这样那样的事来烦你。在集训时你会非常盼望它的结束,因为那白加黑,5加2的日子实在让人恶心,但你也会担心回到正常工作中,将会有数不清的待办事项等着你。 幸好你可以趁此时机多认识一些人,比如你的未来老婆。 现在想来,技术比武的形式有着非常大的局限性。在实际的营销工作中很难实现那些演练过的既定目标,毕竟特别是营销竞赛打分得还是一个个产品点,而是产品营销本身,因为那样更容易计量和评价。但毕竟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熟悉产品,熟悉营销场景,最少能熟悉压力。至今记得省行专家在总结营销宣讲时提到一个话“精于心,简于形”,任何营销形式在抓住营销重点后才能达到目的,否则只是摆设和虚妄。我知道很多后辈新人都在等一个在银行出头的机会,也许技术比武是一个选择,最起码你会有一个目标学习和努力。 ps: 将此文献给我的未婚妻,她刚从省行比武回来,而今天是我们恋爱两周年的纪念日,两年前,我们就在比武中相识,相恋。
潜规则是这几年很热的一个词,语出吴思的《潜规则》,定义如下: 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我发现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称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这种结果和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许多本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我找不到合适的名词,姑且称之为潜规则。 银行同样如此,让我们来一句一句来分解,关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评价和后续走向。 傍大欺小实无奈 其实这句话里我已经隐藏了个人判断,确实十分无奈。还是引用马蔚华的那句话,“不做个人业务将来没饭吃,不做批发业务现在没饭吃”,贷款投放的问题,从国家到基层几乎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但这么多年来,国家和监管部门配套那么多政策,收效不大,或者说完全无效,归根结底,就是由于目前金融政策决定的,存贷款的固定利差让银行不需要进行精细管理就可以获取高额利润,而央企、地产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正是这样的贷款大客户,没有他们,大量的信贷投放不可能实现。举个实例,我原支行在2002左右由于业绩太差,差点被撤并,幸好当时放下去几笔交通部门的项目贷款才缓过来,但这几笔贷款有很大的问题,7000w资金以道路通行费归还,居然一次性到期,导致现在贷款有些问题,这是后话,但当时这几笔贷款真的是救了我们支行。再举一例,本地水泥行业较为发达,但由于产能过剩等政策性原因,国有银行很难介入,但boc的行长抓住一个政策空子,贷给本地最大的水泥企业项目贷款。后这家水泥企业被央企收购,银行合作关系仍继续,每月光各子公司归集的对公存款就有5000w ,更不要论年底,要知道我们地方所有一年的存款增量总共也不错也就在40000w左右,可见效益的显著。 一味扩张略风险 原因同上,只有不断的扩大存贷款规模,才能完成业绩指标,其他方式慢且收效小。但在实际案例中,一线的客户经理或是主管是非常无奈的,因为他们是接触客户的第一责任人,往往被上级(一般为行长)因业绩原因所指使,很难独立无压力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导致不少风险的产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招商引资客户的大量涌入,行长一般觉得我不做的话别人做了,整个贷款格局就会有大改变而倾向做,而一线的营销人员很难获得第一手的实际资讯,可以这么说,不良贷款的大部分都是在招商引资客户这块。大家都在说的拉存款的事,也是其中一个方面。但我请大家注意,银行考核的是增量,也许你可以凭借独特的资源轻松一时,过后呢。。。。我就认识一个女生,父亲是一位房地产大佬,凭借家里的资金(3000w)左右横行于各个银行客户经理岗位,但她也说,我也只能在商业银行,国有银行是看不上的,而且要一年换一个地方。同理亦然。 政治任务从天降 有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喜欢把一定要完成的任务称为"政治任务",这个提法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看到的人都会呵呵一笑,那政治任务是什么呢?举个例子:9月初末,你们支行的对公积存金业务必须做到5户,必须金额在5000万以上。这就是所谓的政治任务,有期限,有目标,往往临时出现,一般没有完成奖励。拿到这个任务后,行长层层分解,最后落到客户经理头上。不完成怎么办?你不可能不完成,领导每天在面前叨叨,上级部门天天通报,行长专项督办,除非你不想干了,不然别想完不成这事。完成的方式其实也很喜感的,因为确实很难完成,就像上面举的例子,这事个真事。本来一个好好的理财手段,偏要用这样的手段推广,最后只能以我们倒贴企业办理业务损失来了事(买入积存金与卖出有手续费)。政治任务的出现,实际也与利益密切相关,往往是上层由于某种需要,必须推广某项产品或完成某项指标等,这样推动实在不是一个现代企业的行为,但恰恰出现在银行这样高大上的行业,确实是个悲哀。 利息收入不算钱 四大银行每年的利润这么多,我敢断言,里面利差贡献了绝大部分,这就让前段时间有关部门推动的所谓规范银行中间业务收费运动显得喜感十足:银行背地里说我也没收客户的钱,都是原来利差转化过来的啊,有关部门也佯装不知,安慰道,帮着转移下社会矛盾嘛(臆想,个人想法)。好了回到正题,为什么要把利差收入转为中间业务收入呢,因为银行都是上市公司,需要财报好看,表面高大上,而国外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多能达到一半左右,中国只能达到20%多一点(注意这还是经过操作的),行为动机就很清楚了。那具体到客户如何操作呢,很简单,您原来的贷款是基准上浮30%吧,我给您每个月扣基准上浮10%,另外20%收到中间业务科目,什么科目,随便啦,反正看上面需要嘛。至于是一次性提前收还是到期再收,或是按季度收取全看企业的议价能力了。那为什么还是会有很多企业主告状到银监会或是人民银行乱收费呢,很简单,总体融资成本高嘛,你给老板们一个由头,人精的他们会不用起来吗?!这样的现象造成客户经理和主管压力在季末、年末压力很大,有很多应收未收中间业务收入,说的轻是工作能力不足,说得重就是具有道德风险,万一人家交给你客户经理,客户经理没入账呢?! 银行业在中国绝对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甚至很多潜规则外行人听起来很难理解,但它是在中国,其他行业的共同特点怎么会没有呢,富二代、官二代横行,哪里不是如此?但幸好银行是这样,由业绩说话,很多时候会说明些问题的,和高考一样,远远不是最公平的方式,但在现在这个条件下,只能如此。
作为一名前银行从业人员,对于“银行”这一行业实在有太多话要说,我将从感性的角度,故事的方法阐述一些对于银行业的情况和看法。只待过一个银行(ICBC),局限于自己的眼界(一直在县支行工作,了解市分行工作,最多企及省分行工作),受制于自己的岗位与职位(最多只做到公司部副经理,公司客户经理经历占到银行生涯的绝大部分),加上自己确实比较年轻(85后),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教。 1、开头的故事。 从接手客户经理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听闻到我们支行前一年(2008年)发生了多笔不良贷款(无法收回的贷款),其中在我师傅Z君手上就发生了两笔。其中一笔就是典型的法人脱债出走方式(就是俗称的“跑路”),当时Z君当然心情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对于内敛的他来说,这种情绪很多时候很难释放,他曾经和同事X君说过,晚上梦见上述法人回来还债了,并向每个人道歉云云,可见心里压力十分沉重。和《半泽直树》(后面我会经常提到这部电视剧,它不仅吊起了公众对于银行业的兴趣,也让我在这段离职的时间里思考了一些问题)里不同,中国的环境(金融环境与信用环境)注定他不可能像半泽君那样热心地处理这类问题,在一次很偶然地打开他交接给我的资料时,我突然发现在企业联系方式表中这位法人代表名字被一个数字代替,那个数字就是“4”。之后我从来没向我师傅求证过此事,也许有人也觉得不代表什么,但在我看来,这是个诡异的预示。 故事的结果 该企业的贷款最后被全部收回,当然中间吃了不少苦。期间该法人也被抓回来,坐牢放出,然后像没事人一样出现我们支行,向我们抱怨“这个机器也被卖得太便宜了吧...” 正应了一句行内话“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破产的老板”。 我师傅Z君去年跳槽到商业银行担任市分行公司部副总,跳槽前是支行个人市场部经理,不良贷款的事对他有影响,但并没有那么大。就我自己的感觉,在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事,自己摆的正(没做亏心的事),没人害你,数额不要太大,处罚一般不会太重(离职、开除、移送司法什么的)。 2、接下来的故事 事情就发生在做信贷刚半年的九月份,一家企业的贷款即将到期(到期时间是九月底)但无力还款,我和领导打了很多电话给老板(外地招商引资企业,已停产,老板基本不在本地),但老板都表示绝对没可能马上归还。无奈之下,领导决定采用缓兵之计,允许他在国庆长假后归还贷款(注意,是已逾期的贷款哦,还是跨月的),并承诺立即转贷,转贷所需资料由我在长假里带到外地给他们签字确认,但实际上就是先稳住他,然后贷款收回后就不再转贷。当时领导找我谈话,讲了很多,中心意思就是注意安全,别让他们看出破绽;去外地前,专门为这个事开了几次闭门会,研究几套方案,确定工作要点(问题是执行人员只有我一个)。 10月5日我踏上了漫漫征途,要自己乘快客去TZ。经过了五六个小时的颠簸,我才到达目的地。到达他们厂里时,车间里还在热火朝天的生产,偷偷地拍了几张照片后,来到老板办公室。有必要介绍下这家企业,这家企业在我们那边投资设立一个分厂来生产水泥涵管,但由于市场等多方面原因,一直处于停产状态,我们行的贷款是房地产抵押方式的,就是他的生产用地和厂房是押给我们的,贷款数额不大(现在看来,这是个多么稳妥的case啊,对比后面的企业来说,不过这是后话了),老板是一个30岁左右据说的Z大毕业生(毕业证这样写的),但实际控制人是他的老爸,一个60多岁的胖矮老头。见过这两个大boss,说明来意后,他们也没有过多怀疑,就把转贷资料纷纷签了字。之后,当然是惯例的应酬,其实我极度不想参加这场酒宴,首先我是一个人在外地,出点什么事连个cover的人都没有;其次他们肯定会灌我,当时候会发生什么就很难说了。幸好当时我的小宇宙爆发了,在不间断劝酒的情况下酒宴上一个人干掉一瓶红酒(勿嘲笑),算是干脆地结束了这场战斗,当时我记得有一个细节,那个老头不停地在宣扬“人生在世,就是要心态好什么的”,让人觉得不知所云。按照一般的流程,这样是绝对不会结束的,当时的我非常清醒,绝对不能做能让他抓到把柄的事,只能装醉。什么,要去哪里娱乐下?不去不去,醉了醉了。什么,很好玩的?算了,算了,z总,下次吧,这次喝醉不尽性的。就这样经过近三十几个来回的试探,我始终没有松口,最终那个老头(注意,一直是老头邀请我)放弃了,从兜里拿出一份东西拍在我手上,声称意思意思。罪恶地瞄了一眼,大概是超市卡什么的,心想这要是不收,今晚看来是不会善罢甘休了。假意收了下来,趁他不注意,悄悄塞在车坐垫的缝隙里。就这样,最危险的一关就这样熬过去了。奇葩的是,这个老头在帮我定好酒店之后,热心的提醒到:“明天有早餐的哦,蛮好吃的。明早我和你一起吃哦。”更奇葩的是,第二天早上他真的7点多就打电话来要和我一起吃早饭,后来才发现玄机,房间的早餐劵是两张,而我是一个人... 后来,1、这个企业在归还贷款的四分之一后,我们明确告知他不会续贷,当然这个case进入法律清收程序。2、由于是房地产抵押,我行贷款收回来完全没问题,但有两三家银行已经提前查封了这块抵押物,听说债务总标的在一个亿左右,也就是说这个厂早就出事了。3、听说是因为担保圈的问题,别的企业资金出现问题,作为担保人的他需要代还贷款,波及到自己引发的。4、听说这个z业务爱好很丰富,所以那时的邀请由他来做自然不过了。5、酒宴上老头关于心态的发言,后来分析,估计是自我安慰吧,不过总觉得是自己骗自己。 3、其实是开始的故事 那天的情景其实还记忆犹新,科长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当时还刚到部门六个月,介绍我认识了县里的招商副局长和一位省城来的老板,说是这个老板是做药的,准备买土地造厂房,有资金缺口,已经和县里的担保公司联系好,由他们提供担保来融资。 县里的担保公司是由县财政出资组建的,由于有一两个能人,风险控制得很不错,在银行中口碑很好,几次被市里列为典型,业务在省里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个担保公司的老总也因为这样被调到市里组建市级的担保公司,这是后话了。
本文相关的原创文章
Q:应届毕业生刚到银行一般会做哪些事?
银行的黄埔军校——工行(业内人这么说的,别打我)的惯例是,请忽略招聘时的那些岗位,你进来做的第一份工作肯定是柜员,之后会依照你的人脉关系、岗位空缺情况、岗位申报、个人专业兴趣志向(按照重要性排列)分配到其他岗位。
这个时间会有多长?我不知道,请参照上面的顺序等待,很多人就是等不起选择离职的。
一般来说可能的选项如下:公司客户经理、个人客户经理、部门综合员、客户经理助理(可能很快没有这个岗位了,很多地方一直就没有过)、贷款放款主办、专业部门。
Q:银行职位,岗位那么多,选择有迹可循吗?
其实各个银行一直在做职位和岗位整合的事,但实际上很难,主要是国内银行的体制实际上还是国家控制的衙门(国有银行尤甚),专业人才不能完全发挥所长,最保险、最有效益的职位还是各级领导。理论上,银行作为一般的企业,岗位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台和后台。前台就是所谓的销售营销人员,直接面对客户,直接创造经济及各方面效益;而后台就是为前台提供技术或是服务支撑的岗位。
在icbc里,岗位被分为四类:销售类、运行类、专业类和管理类。管理类和销售类比较好理解,就是各级领导和各种客户经理,运行类是你可能天天看到的柜员他们,专业类是指从事专业支持工作的岗位,如各个专业部门的人员,实际上是除其他三类之外的人员。由于上述岗位类别是与绩效工资系数挂钩的(销售和管理类是1.5,专业类是1,运行类是0.67,就是说同样做到了1元的业绩,销售和管理类拿到1.5元,专业类拿到1元,运行类拿到0.67元),部分岗位因为人员待遇需要诡异地分到了这个类别(比如市分行专业部门的科长全部是专业类)。
众所周知,销售岗位的锻炼价值和未来前景是最好的,但岗位的选择(虽然很多时候你自己没有自主权),最重要的是想清楚是不是适合,是不是能够坚持在销售这条不归路上。
Q:柜员的日常工作是怎么样的?
说实话,我已经有点忘了,毕竟过去比较久了(快六年了),做的时间也实在比较短(三个月),只记得当时经常要因为账务和钱对不上,延迟下班。总的感觉,银行没有轻松的岗位,相对于其他岗位,柜员的压力是最小的,但体力损耗真的很惊人。
有篇几年前写的小文贴出来,大家看看,也许能管中窥豹:
“有人曾对我说,离开工行的底层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上正常班,即从周一到周五卖命,有正常节假日;二是有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内部邮箱。我深以为然,不过我认为他漏过了很重要的一点--工作时不会有个一直对着你的监控。
对于这个始终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们有着不同样的态度,坐立难安有之,处之泰然有之,如履薄冰也有之,谈笑风生亦有之。但我劝各位千万不要有自作聪明的想法,不然像我们伟大的陈阿扁大总统在绝食期间偷吃养乐多和小熊饼被抓包,就不是件挂得住脸的事了。毕竟若谈笑风生谈的是行长八卦,也只能自求多福,连后悔自己嘴欠的机会估计都没了。
领导常说,监控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客户的好东西。我反正没觉得,每次日终结账多钱的时候,我总是对着监控录像看不出哪位RP不怎么样的老兄多给了我钱,反而是看着画面模糊的自己每每有想笑的冲动:‘这哥们也太挫了吧!’
真人秀真的不是好做的,特别是还要在镜头前不停地制造爆点,连我每天都只在卡美拉前平静工作都觉得有点糁得慌,只能说对他们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监控生活,战战兢兢地面对工作与生活,从这层面来说,现在工作的人都概莫能外。也许在他人的注视下也是生活的本义吧。”——《监控生活》
Q:如何评价入行的柜员生涯?
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诚如很多人说的,后来其实做银行的各个岗位,与最初的柜台业务关系不会特别大。但作为一个金融机构,核算毕竟是基础,确实也有很多人没有经过这个阶段,像我一样也经历时间不长,但初涉银行这个行业,如果不是专门的学校(指的是银行学校,对,就是那个出了好多行长的学校)之外,对于工作的认知和感受需要一定时间来积累,在柜台是个比较自然也平常的手段。
其次,这是一个很磨人的阶段。紧张枯燥和全方位的监视,让很多人不能适应,大学生包括现在很多的研究生,面对于此,在长时间的重复下,很容易选择放弃,因为看不见未来,感觉就像机器。特别不是在直属的网点,领导关爱的目光比较少达到的地方。这个时候就看你的条件和选择了,是否要坚持下去。举个例子,2011年吧,进入我们支行有六个大学生,到现在就还剩两个了,大部分是有更好的出路或是家里有关系就走出围城了。
总之,事在人为,不坚持就不可能有希望。
Q:银行工作的吸引力在哪里?
说实话,我人生的前22年从来没想过我会做这一行,即使出身在一个以财经闻名的二流大学,甚至当时清高的我还会鄙视看黄色纸张印刷的《经济观察报》的同学。但没办法,没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教师,百般无奈之下,只能抓住银行这个当时仅有的机会。
现在想想也确实挺高兴的,因为银行这份工作塑造了我,具体的说学会无视任何阻力地做件事,获得真正努力才能得到的满足感,体会同事间无隙的协作与领导关键的力挺,也不可避免地长了一身膘肉,以及重度的脂肪肝。也许是产生了距离,还是会怀念那时忙得想要自杀的节奏和同甘共苦的兄弟情,可惜不管是喜是恨都回不去了。
我在筹办一个小学同学会,其中当然有很多的困难,但为了一个特殊的原因,我决心要做,就真的一直顺利地筹备着。回想,这就是银行这份工作教给我的。事只要你想做,你总有办法,会想,会学,会跑,会奔,会成功,大概是这样。
从宏观而言,这份工作让你有了种社会责任感,因为作为社会分工的重要一环,金融的作用直到何时都无法否认。这份责任感让你刻意接触很多人,很多事,也快速地让自己成长。
Q:在工商银行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到今天为止,离开工行也有一年多时间了,虽然还和它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以前的同事还会时不时地来联系业务,女友也还在围城中挣扎,但毕竟拉开了距离,更是对他另有一番感触。
大银行、大机构都概莫能外,基层员工都只是复杂交易链的普通一环,很多时候你以为是在银行工作,其实与工厂并无不同,按照流程遵守规章安全地传递给下一个岗位,冰冷而又机械地继续着,越是底层越能够感觉得深刻。
但在工行这样的国有银行中,绩效考核并没有贯彻到底,在忙碌的闲暇总会感到很多的温暖和别样的心情。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提到的技术比武,很多银行已经取消或是根本不曾有过这样劳民伤财、收效甚微的项目,但工行这个传统就如同工行人始终以国内第一大行自居的心态一样流传至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去,其中的大部分又选择出走寻找其他,他们的感受和想法我能够理解,但总是感觉非常可惜,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感受工行的别样温情。这种妇人之仁残留的不多,因为它迟早会被越来越激烈的银行竞争所吞噬,但在看似落伍的制度活动中,入行二三十年的老员工身上也许你更能看到金融行业的初心。本文作者系前银行从业人员,知乎号tuye1234。
一年以前曾经在应届生论坛,和众多战友们一起寻找工作,一年以后再回首当时的日子,虽然幼稚、无聊、焦躁,但是充满向往和希望。抱歉的是,我把一年以前的帐号给忘了,所以就新注册了一个,看到很多同学徘徊在各种纠结中,希望我的经验能给到大家帮助。我不知道论坛里高手有多少,但我总是认为毕竟普通条件的同学还是占大多数,我所说的普通条件:非常青藤,非牛逼世界50强,非牛逼博士生。。。我经常在自己所工作的银行的讨论板块看到这样的标题:“请帮我比较一下招行管培和XX银行管培的offer,不知道该选哪个?”“大家说XX银行的管培值得去吗?”云云。。。看到这些有时候真的想吼一声:你连这种都需要别人帮你比较,你是怎么拿到这两家行管培的offer的?首先,就楼主在银行界滚爬一年的经验所了解的大致情况:管培,18~24个月的轮岗项目,一般会去3~4个部门,最后留在其中一个部门。那么,到底职位有多高?就外资银行来说,外资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又可分企业银行部和个人银行部,企业银行部基本上合作的对象为大型企业例如微软、IBM,我今天重点讲的是个人银行部。你会从我后面的讲述中知道为何我不提外资银行的企业部。个人银行部前台为各个支行,后台顾名思义就是operation,职能部例如HR, 财务部、MARKETING什么的都属于后台,中台就是会协助前台理财经理和客户谈市场,但重点还是在幕后的操作和分析上。前台也就是分支行里一般有这些职位:柜员、运营、理财经理、行长。。。,以花旗为例,理财经理的升迁过程是这样的:CGA(理财专员,有指标)/CSR(支行运营、无指标),1~2年工作良好者升理财经理,理财经理分这几档:PB(PERSONAL BANKER), SPB(SENIOR PERSONAL BANKER),RM(RELATIONSHIP MANAGER),SRM(SENIOR RELATIONSHIP MANAGER), ERM,做到ERM后就会升入DBM(副行长),之后便是BM(支行行长branch manager),再然后区域行长,再然后大区域行长,再然后总监。那么管培生一进来的等级即为和RM一个级别。你们常关注的薪水问题,这个等级的薪水基本上在不等。外资的模式基本上是一个样。有些人问,那也不见得职位有多高。那么你知道最底层的理财专员有哪些人做吗?以汇丰为例里,这个职位(理财专员和CSR属同级,一个需要一年可升迁,但有指标,一个需两年才可升迁但无业绩)上的人的背景,以我知道的,澳洲八大的硕士,美国top100的本科生,还有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本科生。。。既然,大家都有学历,为何要做小小的理财专员或是CSR呢?因为没有理财相关的工作经验,但是又为了可以做到理财经理。辛苦一两年后是肯定会升迁的,大家如果去外资的支行看看就会发现从没超过30岁的CSR和理财专员,这点和只看业绩和关系的中资银行不同,另外,除理财专员以外,大部分职位都是终身合同制,也就是说除非你违反合规(模仿客户签名,虚假交易等。。。)公司是不会开除你的。而中资银行理财经理基本上都是几年一签的合同,不到业绩就直接走人。外资人才济济,爬到RM级就已经是集学历和经验于一生的人才,故他们也是猎头常常关注的对象。你说你向往开好车的金领的生活,向往偶像剧里都市白领的高品质生活,在物价昂贵的北京、上海和广州,没有税后3、4万的收入那是不可能享受到的,你想靠在总行的写字楼里做表来赚这些钱也是不可能的,operation一般来说1~2万的收入,扣掉税的话到手还有没有1万也是问题,同样的,扯到那些PB身上,尤其是RM,税后和operation差不多的底薪,但是incentive我也见过一个月拿9万的,这才是真正的百万年薪族。。。那理财经理需要自己去拉客户吗?他们往往是不出银行的,因为拉客户就是理财专员的活儿了,所以和理财专员打好关系对他们来说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扯回管培生这一块,了解了外资管培的等级和薪水后,下面说说发展,一般可以自己选择轮岗的部分,比如专处理投诉的costomer care,专做宣传的marketing等等,总之级别在轮岗后定岗时就会到SRM级别,所以管培相对来说压力小,发展大,但是如果你是注重薪水的话,就要去sales部门,往前台发展。PS:外资管培从没听说要去前台做柜员的。。。直接已经是大部门进行学习,他们没有必要学习怎么算钱,因为他们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外资只有理财专员和理财经理有指标,其余一干人等均无指标,如果你要向客户推销什么东西,必须拥有相关执照,不然一律以违反合规进行处罚。对于升迁这一块,外资没有所谓的定向制,所有的职位都是会升上去的,两年一次级别升迁,外资柜台一般2~3人,管理层运营主管1人,cash officer1~2位,Assistant cash officer1~2位,所以柜员到年限基本上就会升成ACO,之后往CO后面方向发展(一般柜员不会转成理财经理,但有柜员为了做理财经理,工作两年后转成拉存款的理财专员,然后一年后再变成理财经理)。外资企业部随便一位理财经理就是区域行长级别,所以对于坛子内的同学来说没有必要了解了,至于企业部的operation,据我所知也是高于管培级别的,没有工作经验的同学(也许招聘启示上没说一定要工作经验)不要轻易尝试,除非你有非常牛叉的实习经验和学术背景。中资银行因为论坛里有很多内部贴,我就不详述了,但据我所知可以去到后台的没有业绩的不是家庭背景牛叉就是学术牛叉,所以如果有人真的很牛叉的拿到了中资的管培(管培编制都是在总部的,从没听说过什么支行还有管培,至少得是这个城市总部的才叫管培),你就毫无犹豫的去吧,因为中资的薪水真的高出外资很多(只针对无业绩指标的职位)。希望这些可以给大家一个清楚的概念,不要觉得管培之类的很容易,好像动不动就可以拿到两个让大家比较比较,也不要认为在银行一展身手高不可攀,有实力的人总会成功的。本文转载自应届生论坛,原作者:LinaS.you。
他们也关注
银行界黄埔军校如何训练新兵
Q:应届毕业生刚到银行一般会做哪些事?
&银行的黄埔军校——工行(业内人这么说的,别打我)的惯例是,请忽略招聘时的那些岗位,你进来做的第一份工作肯定是柜员,之后会依照你的人脉关系、岗位空缺情况、岗位申报、个人专业兴趣志向(按照重要性排列)分配到其他岗位。
&这个时间会有多长?我不知道,请参照上面的顺序等待,很多人就是等不起选择离职的。
&一般来说可能的选项如下:公司客户经理、个人客户经理、部门综合员、客户经理助理(可能很快没有这个岗位了,很多地方一直就没有过)、贷款放款主办、专业部门。
Q:银行职位,岗位那么多,选择有迹可循吗?
&其实各个银行一直在做职位和岗位整合的事,但实际上很难,主要是国内银行的体制实际上还是国家控制的衙门(国有银行尤甚),专业人才不能完全发挥所长,最保险、最有效益的职位还是各级领导。理论上,银行作为一般的企业,岗位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台和后台。前台就是所谓的销售营销人员,直接面对客户,直接创造经济及各方面效益;而后台就是为前台提供技术或是服务支撑的岗位。
&在icbc里,岗位被分为四类:销售类、运行类、专业类和管理类。管理类和销售类比较好理解,就是各级领导和各种客户经理,运行类是你可能天天看到的柜员他们,专业类是指从事专业支持工作的岗位,如各个专业部门的人员,实际上是除其他三类之外的人员。由于上述岗位类别是与绩效工资系数挂钩的(销售和管理类是1.5,专业类是1,运行类是0.67,就是说同样做到了1元的业绩,销售和管理类拿到1.5元,专业类拿到1元,运行类拿到0.67元),部分岗位因为人员待遇需要诡异地分到了这个类别(比如市分行专业部门的科长全部是专业类)。
&众所周知,销售岗位的锻炼价值和未来前景是最好的,但岗位的选择(虽然很多时候你自己没有自主权),最重要的是想清楚是不是适合,是不是能够坚持在销售这条不归路上。
Q:柜员的日常工作是怎么样的?
&说实话,我已经有点忘了,毕竟过去比较久了(快六年了),做的时间也实在比较短(三个月),只记得当时经常要因为账务和钱对不上,延迟下班。总的感觉,银行没有轻松的岗位,相对于其他岗位,柜员的压力是最小的,但体力损耗真的很惊人。
&有篇几年前写的小文贴出来,大家看看,也许能管中窥豹:
“有人曾对我说,离开工行的底层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上正常班,即从周一到周五卖命,有正常节假日;二是有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内部邮箱。我深以为然,不过我认为他漏过了很重要的一点--工作时不会有个一直对着你的监控。
&对于这个始终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们有着不同样的态度,坐立难安有之,处之泰然有之,如履薄冰也有之,谈笑风生亦有之。但我劝各位千万不要有自作聪明的想法,不然像我们伟大的陈阿扁大总统在绝食期间偷吃养乐多和小熊饼被抓包,就不是件挂得住脸的事了。毕竟若谈笑风生谈的是行长八卦,也只能自求多福,连后悔自己嘴欠的机会估计都没了。
&领导常说,监控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客户的好东西。我反正没觉得,每次日终结账多钱的时候,我总是对着监控录像看不出哪位RP不怎么样的老兄多给了我钱,反而是看着画面模糊的自己每每有想笑的冲动:‘这哥们也太挫了吧!’
&真人秀真的不是好做的,特别是还要在镜头前不停地制造爆点,连我每天都只在卡美拉前平静工作都觉得有点糁得慌,只能说对他们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监控生活,战战兢兢地面对工作与生活,从这层面来说,现在工作的人都概莫能外。也许在他人的注视下也是生活的本义吧。”——《监控生活》
Q:如何评价入行的柜员生涯?
&这个问题众说纷纭,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诚如很多人说的,后来其实做银行的各个岗位,与最初的柜台业务关系不会特别大。但作为一个金融机构,核算毕竟是基础,确实也有很多人没有经过这个阶段,像我一样也经历时间不长,但初涉银行这个行业,如果不是专门的学校(指的是银行学校,对,就是那个出了好多行长的学校)之外,对于工作的认知和感受需要一定时间来积累,在柜台是个比较自然也平常的手段。
&其次,这是一个很磨人的阶段。紧张枯燥和全方位的监视,让很多人不能适应,大学生包括现在很多的研究生,面对于此,在长时间的重复下,很容易选择放弃,因为看不见未来,感觉就像机器。特别不是在直属的网点,领导关爱的目光比较少达到的地方。这个时候就看你的条件和选择了,是否要坚持下去。举个例子,2011年吧,进入我们支行有六个大学生,到现在就还剩两个了,大部分是有更好的出路或是家里有关系就走出围城了。
&总之,事在人为,不坚持就不可能有希望。
Q:银行工作的吸引力在哪里?
&说实话,我人生的前22年从来没想过我会做这一行,即使出身在一个以财经闻名的二流大学,甚至当时清高的我还会鄙视看黄色纸张印刷的《经济观察报》的同学。但没办法,没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教师,百般无奈之下,只能抓住银行这个当时仅有的机会。
&现在想想也确实挺高兴的,因为银行这份工作塑造了我,具体的说学会无视任何阻力地做件事,获得真正努力才能得到的满足感,体会同事间无隙的协作与领导关键的力挺,也不可避免地长了一身膘肉,以及重度的脂肪肝。也许是产生了距离,还是会怀念那时忙得想要自杀的节奏和同甘共苦的兄弟情,可惜不管是喜是恨都回不去了。
(本文内容不得以盈利为目的进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有 1955 人读过
(127人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霹雳之做路人挺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