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中父侧是指哪个方向

梁父在三国演义中指谁_百度知道
梁父在三国演义中指谁
我有更好的答案
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强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该&好&五字中是难以得出确切结论的《梁父吟》作者诸葛亮 《三国演义》里有一首以&一夜北风寒&quot,国相齐晏子?它到底是诸葛亮所写,还是仅仅为诸葛亮所喜爱?所以结论只能二者择一:要么《梁父吟》为乐府诗名,文能绝地纪,则&好&quot。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中,但为什么不同时结合&好&为&字上,古人死后多有葬于梁父山者,遂赋予《梁父吟》悲凉的葬歌体特征,纳兰性德写了大量《浣溪沙》一样);要么《梁父吟》非出自诸葛亮手笔,诸葛亮只是喜欢吟诵它而已,都记载了一首《梁父(甫)吟》,恭录如下;字无从索解,断不可能出自诸葛亮之手,而这首诗又是诸葛亮所写;梁父(甫)&乃地名,为泰山脚下一小丘;。此言不假,而且是那种经常性的喜欢与热衷。若《梁父吟》仅为一首诗的名称,因这个&为&当然是喜欢。 按&quot,二桃杀三士,诸葛亮为此写了一组诗歌(就像陶渊明写了一组《饮酒》,诸葛亮总不见得经常乐此不疲地写同一首诗;吟诵&quot,又可以解释为&quot。谁能为此谋;起句的《梁父吟》,稍微熟悉一点当时诗文风格的人。这一特征,即使从仅存的这首归在诸葛亮名下的《梁父吟》中也不难窥见。但《梁父吟》到底是一首诗的名字,还是一种乐府体诗歌的名称;呢,立刻就能看出此诗属伪托。有人曾认为难点在&quot。一朝被谗言,从&好为梁父吟&字既可以解释为&撰写&、热衷的意思
采纳率:88%
来自团队:
梁父是山。泰山东面还有一个大山头。就是梁父
梁父,是泰山脚下的一个地名。不是人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邓艾字士栽,...”习题详情
184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7.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邓艾字士栽,少孤。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①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迁汝南太守,至则寻求昔所厚②己吏父,久已死,遣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③。(选自《三国志·邓艾传》)【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人,东汉名士。②厚:厚待,优待。③计吏:官职名。【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①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②重遗其母&&&&【小题2】邓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选文中,他在任汝南太守前,哪些行为体现了他的与众不同?(2分)答:【小题3】文中“至则寻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遗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这句话体现了邓艾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答:①计划、规划、皂片、筹划&&②给予、馈赠、给、赠给(每小题0.5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吉林长春卷)语文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邓艾字士栽,少孤。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①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每见高山大泽...”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试题分析:【小题1】“规”“遗”在课内也有接触,且意思相同,可根据语境确认后,再写出答案。【小题2】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及故事情节,在审题的基础上,把切题的答案概括出来即可。审题可知,“哪些”表明至少是两点,根据分值可确信无疑。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如,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世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 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由此可见此人的与众不同。【小题3】理解语句的意思可知,寻找恩人计划回报,恩人已死,报之于其母亲和孩子,由此可见,邓艾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文,要想一想课内有没有遇到过这些字词,是什么意思,放在语境中合不合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从前向后寻找出切题的语句。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一定要用原文语句作答。能用原文语句作答的,首选原文语句回答。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邓艾字士栽,少孤。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①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每...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邓艾字士栽,...”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邓艾字士栽,少孤。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①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迁汝南太守,至则寻求昔所厚②己吏父,久已死,遣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③。(选自《三国志·邓艾传》)【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人,东汉名士。②厚:厚待,优待。③计吏:官职名。【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①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____②重遗其母____【小题2】邓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选文中,他在任汝南太守前,哪些行为体现了他的与众不同?(2分)答:【小题3】文中“至则寻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遗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这句话体现了邓艾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答:”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邓艾字士栽,少孤。年十二,随母至颍川,读故太丘长陈寔①碑文,言“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焉。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称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迁汝南太守,至则寻求昔所厚②己吏父,久已死,遣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③。(选自《三国志·邓艾传》)【注释】①陈寔(shí):字仲弓,颍川许人,东汉名士。②厚:厚待,优待。③计吏:官职名。【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①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____②重遗其母____【小题2】邓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选文中,他在任汝南太守前,哪些行为体现了他的与众不同?(2分)答:【小题3】文中“至则寻求昔所厚己吏父,久已死,遗吏祭之,重遗其母,举其子与计吏”,这句话体现了邓艾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答:”相似的习题。  【摘 要】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艺术形象,如料事如神的诸"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摘 要】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艺术形象,如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忠肝义胆的关羽,仁爱的刘备,等等。而在这众多的艺术形象中,内涵最复杂,并一再引起争议的便是曹操。曹操,历来被当作奸雄的代名词,被人们视为乱臣贼子,他的一些行为在封建社会里往往遭到人们的唾弃。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能够统一北方,成为三国中最为强大的一方,并为以后的曹魏建国奠定了基础。喜欢曹操的人认为他是个十足的英雄,为统一天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喜欢曹操的人则认为他是个十足的奸臣,凶狠恶毒、残害忠良,是造成汉末动乱的罪魁祸首。而我们研究曹操的人物形象,一定要全面分析,既不能忽视他的奸诈,也不能忽视他的雄豪。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6934584.htm  【关键词】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   By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ao Cao image   【Abstract】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uthor Luo Guanzhong has portrayed a series of image bright individuality prominent art image successfully through the excellent artistic technique, like predicts with great accuracy Zhuge Liang, person of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Guan Yu, benevolence Liu Bei, and so on. But in this numerous artistic image, the connotation is most complex, and controversial is Cao Cao repeatedly. Cao Cao, is always treated as the greatvillain the pronoun, regards as the rebels by the people, his some behaviors often encounter people's spurning in the feudal society. But is this kind of person, north can actually unify, becomes in the three countries a most formidable side, and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cao wei founding of the nation. Likes Cao Cao the person thinking that he is a full hero, has made the indelible contribution for t Does not like Cao Cao the person thinking that he is a full disloyal subject, cut-throat virulent, cruelly harms loyally good, is chief criminal who makes the Chenghan kingdom end turmoil. But we study Cao Cao's character image, certainly wants the overall analysis, also cannot neglect his deceit, also cannot neglect his valiance.   【Key Word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ao C Character image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3   一、引言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描写了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近百年间各个社会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外交上的斗争。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1]基于这一主旨,作者把曹操塑造成为一个“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奸雄形象。小说中的曹操,阴险狡诈,凶狠毒辣,往往为了达到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他虽然有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但他所表现出来的恶毒行径却往往为人们所不齿。被人称为“奸绝”的曹操,其第一次出场,作者就用许劭的话对他定了性――“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不仅是凶狠残暴的乱臣贼子,更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乱世英雄。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就称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虽然全书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但作者却并没有一味地贬曹,而是全面地塑造人物,既写了他奸诈的一面,也写了他英雄的一面。以下我们也将主要从这两方面来研究曹操的人物形象。   二、曹操之奸   (一)滥杀无辜、屠戮忠臣   曹操的“奸”在小时候就有所显现。他叔叔见曹操“游荡无度”,“常怒之”,[2]经常向曹操的父亲告状,为此,曹操父亲没少惩罚他。为了使父亲不再相信叔叔,有一次他在碰上叔父时假装中风,叔叔急忙告诉他父亲,曹操父亲赶过来却见他无事,他乘机诋毁叔叔而取得了父亲的信任。对待亲人尤其如此,那么对待外人更可想而知了。而曹操一生的为人处事原则,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封建社会里,存有这种思想是绝对不能被容忍的,而这也是最为后人诟病的一点。
  冒着被诛九族危险热情招待他的吕伯奢一家,由于曹操的“心多”,疑心图己,随起杀心,“一连杀死八口”;如果说这只是误杀的话,那么故意杀死吕伯奢就是不能被人原谅的了,其凶残的个性使得刚刚决定追随他的陈宫心寒而去,“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为报父仇,曹操“悉起大军”,“欲洗荡徐州”,“操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曹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把一己私仇发泄到无辜的人民身上,如此恶行,实乃是罪恶滔天。   曹操这种滥杀无辜的行径在面对皇亲国戚时也毫不手软。因“血诏”之事泄露,国舅董承被灭族,而已经“怀孕五月”的董贵人也没能幸免。伏皇后事发,曹操不仅族灭伏完,竟把国母“乱棒打死”,两个皇子也被“?G杀之”。曹操的凶残本性真是世间少有。   对待皇亲国戚尤其如此,那么对待自己的部下更可想而知了。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一定要迎合自己,要恪守“君臣”之道,否则,难免会惹怒曹操而使其起杀心。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曾为曹操的霸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却因为阻谏曹操“加九锡”,“操闻,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被曹操赐死。同样为曹操做出很大贡献的荀攸,也因为阻谏曹操称王,而被其一句“此人欲效荀??耶”,“忧愤成疾,卧病数十日而卒”。在官渡之战中,许攸献计劫乌巢,使曹操起死回生;攻冀州,许攸献计决漳河淹敌军。就是这样一个功臣,最后也由于自己的无礼,数次侮辱曹操,而被其贴身护卫许褚所杀。毛宗岗对此的评价是:“杀许攸者曹操也,非许褚也。许攸数侮曹操,操欲杀攸久矣。欲自杀之,而恐其有杀故人、杀功臣之名,特假手于许褚耳。……今许褚杀攸,而操曾不之罪。故曰:非许褚杀之,而曹操杀之也。”为人恃才傲物、屡犯曹操之忌的杨修,也被曹操以一“鸡肋”之名而杀之。赤壁赋诗时,刘馥只因不愿附合群臣,便被曹操当场一槊刺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曹操心中,这一思想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虚情假意、笼络人心   曹操的另一点奸诈之处在于虚情假意,善于收买人心。当刘备走投无路投靠曹操时,曹操手下的谋臣劝他杀了刘备,以除后患,而曹操也深知刘备是个英雄,却仍不杀,因“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虽然不杀刘备,却“留彼在许都”,“实在吾掌握之内”。吕布兵败,张辽被曹操擒获,因为羞辱曹操,险些被杀。可经刘备、关羽一劝,曹操的态度马上转变,“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拜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开始有杀心,可别人劝说后,怕这个人情被别人做了去,于是态度来了个大转变,遂赐爵封侯。毛宗岗评点其“奸雄权变,真不可及”。刘备爱哭不爱笑,他每一次痛哭,都是真情的流露;曹操爱笑不爱哭,他仅有的几次痛哭,却显得别有用心。因为自己的色欲,兵败于?U水,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为了救曹操而阵亡,特别是其贴身护卫典韦也为了保护自己而战死沙场。而后,曹操亲自祭奠典韦,痛哭流涕,并向众人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后世许多评论家认为曹操此招是哭死典韦给“活典韦”看,以使“活典韦”们能够对自己尽心。赤壁兵败华容脱险后,当着众谋士的面,曹操忽然仰天大哭“若奉孝在,决不使吾由此大失也!”此一番痛哭使得众谋士自惭形秽,无地自容,表面上是哭奉孝,实际上却是在骂自己的智囊团,以使他们在以后能够尽职尽责。哭典韦是激励武将,哭郭嘉是鞭策谋臣,曹操的两次痛哭,可谓是别有用心。   可就是这样一个惨无人道又虚伪狡诈的曹操,在当时还是有那么多的文臣武将跟随他,忠心于他,难道他们就看不出来曹操的这些奸诈的行为吗?很显然,曹操之所以能够网罗那么多有用之才,并成为三国鼎立中最强的那一足,依靠的是他另一方面的特性――雄才大略。   三、曹操之雄   (一)目光长远、志向远大   曹操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连智绝的诸葛亮都赞叹他“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而曹操正是这么样一个人。   要想有一番作为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在小说中,曹操曾多次提到自己的愿望。他在矫诏讨伐董卓前请求卫弘资助时说:“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大宴铜雀台时曹操向众人说:“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图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赤壁之战时他说:“吾自起义兵以来,与国家除凶去害,誓愿扫清四海,削平天下”。临终前又说:“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由此可见,曹操自始至终都是有着远大的志向的,那就是扫平各路诸侯,创造清平世界。有了这一目标,曹操才能发挥自己在政治军事上的才能,为之奋斗。   曹操在政治上有独到的眼光,突出地表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政治策略上。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黄巾起义刚刚扑灭,各路诸侯又纷争不断。当时天下大乱,以至汉献帝都流落荒野。曹操在荀??、董昭的劝说下,于建安元年躬迎汉献帝于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在政治、军事上一举取得主动。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董卓了,可同样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和曹操在这一点上却是大相径庭的。首先,曹操迎帝,乃是听从荀??之言“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曹操深以为是,固然此时曹操有不臣之心,但却是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况且此时李?唷⒐?汜已经兵临城下,献帝两次宣召曹操救驾之后,正准备“起驾往山东避之”。而董卓则是得何进之召自己主动进京勤王,此前作者有一句话介绍董卓为人,“常有不臣之心”。董卓刚迎帝驾,便有废立之意,而后屠戮忠臣、欺淫皇室,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再者,曹操移驾幸许都,乃是听从董昭之言,“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是想到许都以便从中取事。而董卓迁帝于长安,实乃是受困于十八路诸侯联军,被逼无奈之举。毫无疑问,曹操和董卓都是罗贯中笔下的反面形象,不过,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又是截然不同的。对董卓是彻底否定的,从头到尾全是劣迹,人神共愤,以致他死后上天都不能原谅他,“临葬之期,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尸首提出棺外。李?嗪蚯缭僭幔?是夜又复如是。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天之怒卓,可谓甚矣”。而对曹操却难以全部否定。
  荀??在劝说曹操迎帝时说到,“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而观当时,有能力勤王的诸侯却是寥寥无几。曹操眼中的英雄刘备此时刚得徐州,兵少势弱;而兵多地广的袁氏兄弟只想着自己能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根本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远见;孙坚刚得玉玺,正在做着帝王的美梦。单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曹操的非凡的政治远见和斗争谋略。   (二)求贤若渴、唯才是举   曹操在政治上的另一点过人之处便是他有着识才的慧眼,和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早在诸侯联军讨伐董卓之时,曹操便独具慧眼,深为器重刘关张三人,并使得关羽能够一展身手,温酒之时斩了华雄。官渡之战时,得知许攸来投靠,他“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先拜于地”,并说:“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一番话讲得许攸心里暖暖的。夺取荆州之后,因得王桀、蒯越两个奇才而兴奋异常,并立即封侯加爵。并刘备走投无路依附曹操时,曹操便能发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样的感叹。其识才的独特眼光可见一斑,说其为伯乐也不为过。   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他求贤若渴,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东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为维护和发展势力,让更多的人为自己的事业服务,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注意提拔。他曾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将人才聚集起来,组成庞大的人才队伍,一大批能人进入曹操政权,使其政治清明,富与生机。   为了能够得到有用之才,曹操经常显现出自己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的度量。陈琳的一篇檄文骂得曹操“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而曹操定神之后却认为“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丝毫没有痛恨之心。陈琳被俘后,曹操赦免其罪,任为从事;张绣曾追得曹操走投无路,并杀死其长子、侄儿及爱将典韦,但后来张绣来降时,曹操仍执其手曰:“有小过失,勿记于心。”这句话对张绣来说无疑是颗定心丸。就连吕布,他原本也是想留下的,后因刘备的“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而作罢。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搜出部下许多私通袁绍的书信,有人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反对这样做,认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命令全部烧毁,不再过问。曹操的话确是实情,倘若现在追查这些人并杀之,岂不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实力吗?再者,这些人知道曹操的态度后难道不会感激涕零,以后为曹操全力以赴吗?   (三)治军有方、战功辉煌   然而,要想走出乱世,平定天下,最终还要取决于军事上的实力。曹操作为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成功也直接取决于其军事上的才能。   曹操赏罚严明,治军有方。?U水兵败后,夏侯??的部下青州兵乘乱下乡,抢劫平民,受到了于禁的剿杀。青州兵见到曹操后都说于禁要造反。而于禁见到曹操时竟也不辩解,而是凿堑安营,准备退敌。曹操知道实情以后大加赞赏,“将军在百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并赐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同时严惩夏侯??“治兵不严之过”。建安三年四月,曹操征讨张绣,沿途看见“麦已苍黄”,便命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不料自己的战马却因受惊,践踏小麦,他便“割发权代首”,以示惩戒。今人多以之为曹操奸诈处,但作为一军之帅,岂可自戕?郭嘉劝之曰:“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是有道理的。另外,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关于断发,今人理解的和古人的理解有根本上的不同。曹操总统大军,能够割发代首,实际上已经是对自己最大的惩罚。而我们再来看曹操此举后的效果,“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从众人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曹操此举的难得之处。   三国时期,能够带兵打仗的诸侯少之又少。作为曹操眼中英雄的刘备,除了在书中首回率领关羽、张飞二人击败过黄巾军外,再没有一场仗是他指挥的。徐庶在时靠徐庶,诸葛亮在时靠诸葛亮。第二次指挥也是他最后一次指挥,却落得个归天的结果。[3]孙权就更不用说了,仅有的一次带兵打仗,就差点被张辽所擒。而纵观曹操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往往能出奇制胜,这是其他各路诸侯离开谋士后不可能做到的。①   汉献帝初平元年,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见“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相差大,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曹操引败军而回,对袁绍的一番言论令各路诸侯无言以对,“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S辕、大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倘若诸侯联军能以曹操的军事策略来行动,估计历史也将被改变。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我们只能通过这段言论看出曹操在军事上的过人之处。此战曹操虽败犹荣。   官渡之战是曹操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次战役。此役双方力量对比悬殊,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有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军队数十万人,后方稳固,兵精粮足。而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地盘小,兵力不足,物资又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刘备又在徐州虎视眈眈。当袁绍屯重兵于官渡时,曹操却没有丝毫畏惧之心,“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反而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避免了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交战初期,曹操采纳谋士之计,解白马之围,斩颜良;奇计退追兵,又得胜,阵斩文丑。曹操初战大胜,却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虽然斩了袁绍两员大将,但袁绍的实力仍很强大。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两个月,曹操处境极为困难。就在曹军粮尽时,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取得大胜。
  诸葛亮曾说:“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官渡一战,曹操本来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双方条件,另外尽管他本人精通韬略,多谋善断,却能重视发挥谋士的作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②最终还是赢得了胜利。   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一定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曹操一生中经历的战事很多,有过官渡之战的辉煌,也有过赤壁之战的狼狈,但不管他是胜利还是失败,都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曹操爱笑,这种旷达的胸襟伴其一身,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得志还是失意。赤壁一战,曹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曹操在逃难的途中还是三次大笑周瑜无谋、诸葛少智。与马超大战渭水,与吕布大战濮阳,两次险些丧命,可两次都是付之一笑。这种出色的心理素质成就了曹操军事上的辉煌。   曹操正是凭借着这种“雄”,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统一北方。虽然统一天下的雄心没有实现,但却成为了三国之中实力最强的一方。   四、复杂的曹操   关于曹操的性格特征,人们历来以“奸雄”二字来概括。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赋予了曹操极为复杂的性格特性,我们很难单纯地说曹操的好或者坏,他的“奸”和“雄”是统一的。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就认为,“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   曹操虽然挟天子,却一直没有称帝。孙权上表请曹操称帝时,曹操深解其意:“是儿欲置我炉火上耶?”他名义上不是天子,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却拥有了天子的威权。然而,不称帝不代表曹操就是一个绝对忠心的人。曹操的“奸”在这一点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说:“苟天命在孤,孤即周文王矣”。对于曹操不轻易称帝的想法和做法,毛宗岗认为曹操是有意“以篡逆之事留与曹丕”,因而更显其奸。另外,移驾许都后,随着事业的不断成功,也随着权势的不断壮大,曹操位高忘义,权欲熏心,“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出入朝廷“长带铁甲军马数百”,“朝中大臣有事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一切“赏功罚罪,并听曹操处置”。及至族灭董国舅伏国丈,勒杀董贵妃伏皇后,曹操已经把自己推到了众矢之的的位置。为此,袁、孙、刘、吕动不动就斥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罪恶“甚如王莽、董卓”,“令人发上指冠”。③   曹操一方面使用严明的执法手段来治军,在特殊的时候他也会用奸诈的手段治理军队。征讨袁术时,曹兵十七万,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粮食,恰逢诸郡又荒旱,接济不及。曹操为稳定军心,起初教王??“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军心稍乱,曹操便借王??之头以示众,既稳定了军心,又缓解了兵多粮少的不利局面,而后激励军士,一举攻破寿春。   相比于《三国演义》中另一奸雄董卓,曹操显得雄才大略,这一点我们在上文“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以看出。而相比于《三国演义》中的另一英雄刘备,曹操则显出了奸的本性。刘备入川时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这一观点历来被人们所认可。其一系列凶残奸诈的行为,如:梦中杀人,杀吕伯奢一家等等,在推崇仁政的封建社会里是不能被人们接受的。雄中有奸,奸中有雄,曹操就是这么一个性格复杂又突出的艺术形象。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在《三国演义》中有明显的贬操倾向,但是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贬曹,而是全面地刻画了这一人物形象。曹操具有复杂的性格,既“奸”又“雄”。一方面是“治世之能臣”,有着突出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才能;另一方面又是“乱世之奸雄”,残暴狠毒,狡猾奸诈。而他这两方面的性格又是统一的,鲁迅也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4]我们在把握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时,应该看到他“奸”的一面,也不能忽视他“雄”的一面。正如罗贯中对曹操的评价:“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注释   ①转引自陈松柏.殊途同归,相映成趣[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①转引自沈伯俊.再论曹操形象[J].中华文化论坛..   ①转引自杨仲仪.曹操并非奸贼的典型[J].湘潭大学学报..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   [2]罗贯中.三国演义[M].线装书局.2007.   [3]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N].光明日报,1959.1.   [4]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J].北新.1927.1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讲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