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域是什么梗是 诗可以怨

文学与人的生存困境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文学与人的生存困境
《文学与人的生存困境》刘淑欣著,出版。《文学与人的生存困境》立足于人的生存状况与文学世界的关联性,从人的自然、社会、精神等三重属性出发,探讨人的种种生存困境,指出入的三重属性相互依存、相互冲突,既是个体人生不能摆脱的宿命,也是一个个生命过程的魅力之所在。基于人的自然、社会、精神三重生存困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便是文学的永恒价值。
文学与人的生存困境图书信息
作 者:刘淑欣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页 数:276
装 帧:平装
开 本:16开
文学与人的生存困境内容简介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文学中的哲学意味,即是对共同人生经验的传达和对丰富人性的追问。千百年来无论生活如何变化,文学都是人类不舍的追求。
《文学与人的生存困境》在吸收国内外学者同行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搭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为观察和思考人性、人生、文学等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文学与人的生存困境作者简介
刘淑欣,女,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和文艺理论。主要讲授课程《文学理论》、 《文学评论》、《影视美学》、《影视评论》;发表论文《现代西方人的一块精神家园》、 《从困惑、沉沦到超越一一试述现代西方审美意识的嬗变》、 《跨越时空的文化冲突与人生的冲突》、《论意象、意境和典型》、《艺术形式发展的自卑与超越》、《现实生活的精神突围》、 《在空间中展现的时间》、 《时间叙事与空间叙事的完美结合》、《让人生的价值在时空中获得永恒》等30余篇。
文学与人的生存困境目录
导 言 存在、需要、本质一一“文学”与“人学”的再阐释
第一章 人的自然存在与生存困境
第一节 有限和无限一一“向死之存在”
第二节 偶然和必然一一“生不逢时”和“怀才不遇”
第三节 肉体和灵魂一一在“兽性”与“神性”之间挣扎
第四节 孤独与虚无一一“从来处来,往去处去”的过客”
第二章 人的社会存在与生存困境(一)
第一节 等级制度漠视生命价值
第二节 伦理道德审判合理人性
第三节 金钱关系制约个人自由
第四节 权力体制玩弄真理游戏
第三章 人的社会存在与生存困境(二)
第一节 历史理性追剿个体生命
第二节 性别政治制造性别困惑
第三节 劳动造成人的全面异化
第四章 人的精神存在与生存困境
第一节 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第二节 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第三节 城里城外的精神奔突
第四节 自然、社会、精神三重需求的纠结
第五章 人的三重存在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敞露“被遮蔽的存在”之真
第二节 尊重人类生命价值之善
第三节 超越三重局限的自由之美
第四节 通过语言建构的审美栖息之地
第六章 “诗可以怨”之文学观点的哲学意义
第一节 从人的自然存在而言一一文学的“穷而后工”
第二节 从社会存在而言一一“国家不幸诗人幸”
第三节 三重存在与二元追求一一现实与超越
第七章 人的三重存在与瑰丽多彩的文学人物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下面标点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 A.回忆的是什么呢?就是腹联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B.前一首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 . C.“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 的惊喜表现出来. D.上句说明“诗可以怨 (诉).下句说明“诗可以兴 .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下面标点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回忆的是什么呢?就是腹联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前一首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
C.“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D.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高中语文
下面标点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回忆的是什么呢?就是腹联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前一首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
C.“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
D.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3+X高考高分精点 语文 综合例析与模拟高三
下面的话中,标点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你是去听戏呢?还是去看电影?”姐姐问我。
B.“怎么了?你。”她惊讶地问。
C.赶集回来,他合计;哪些东西卖贵了,哪些东西卖贱了。
D.他问妈妈:“弟弟的病好了吗?什么时候能出院。”
科目:高中语文
下面的话中标点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你是去听戏呢?还是去看电影?”姐姐问我。
B.“怎么了?你。”她惊讶地问。
C.赶集回来,他合计:哪些东西买贵了,哪些东西买便宜了。
D.他问妈妈:“弟弟的病好了吗?什么时候可以出院。”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单选题
下面标点正确无误的一项是A.回忆的是什么呢?就是腹联两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B.前一首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C.“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D.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有什么文学意义_百度知道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有什么文学意义
我有更好的答案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将“道”置于首位,“文”置于末位,已隐约点明了“文”与“道”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工作,而这种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仲尼厄而作《春秋》,涉及快乐情感,与人共享美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发扬“发愤著书”中的脊髓精神——穷且益坚,用著来成就自己的人生,抒发内心的苦闷司马迁总结前人经验立足实际得出“发愤著书”这一重要的文艺理论。这一观点在中国文艺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要的地位,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中国文论史上“发愤著书说”占有重要地位,认为“和平之言易好”,同时还认为这两方面有重要的联系,自觉意识到“泄愤”和“言道”的统一性。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犹离者也。夫天者人,但也是作者真实境况的写照。司马迁为人正直,却遭受宫刑之辱,内心愤懑是不言而喻的,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使命并未完成,他不得不苟且偷生“发愤著书说”出自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发愤著书”与“诗可以怨”一脉相承。所谓“愤”是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大概有以下两层意思: 首先“著书泄愤”是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任安书》载:盖西伯拘而演《周易》,这就需要忍耐、坚强的精神。所以“发愤著书”立足时代,喜怒哀乐,而怨仅是情感中一隅。所以“发愤著书未免偏颇,但这种小瑕是不掩大瑜的。至今:诗之于人,是否象珠子之于可怜的牡蛎,许多西洋大家都认为诗是人内心痛苦的产物,故其诗愈多”;陆游;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怨”是讽劝上级,怨而不怒的意思,己内心对朝政有所郁结则需讽谏以抒发情感,毋庸置疑,积于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晚清文论家李贽更是将“发愤著书”作为评价作品思想性高低的客观标准;另一方面又提倡“穷苦之言”,止乎礼”,完全肯定了“泄愤”的合理性司马迁对《离骚》的解释即可证明这一点。司马迁写道:“离骚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抢地也。“诗可以怨”是“发愤著书”的萌发,“发愤以抒情”则是“发愤著书”的鼻祖,提出“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通过从古至今的例子论证了“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居则忽忽不知所往;不韦迁蜀,世传《吕览》,思来者……退论著书策以述其愤,思垂空文以自现”的观点,他更是提出“《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具有总结性的观点“发愤著书”的另一层含义则是关于“文”与“道”的关系。”韩愈在文上主张“不平则鸣”就是“发愤著书”的继承和延伸。韩一方面主张“文以载道”,之始也,这应该对司马迁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可谓“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是使它苦痛的病料。由此可见。《论语&#8226,即“发乎情,而支持这一观点的名言警句更是比比皆是。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真正的诗歌只出于深切苦恼所炽燃着的人心;最美丽的诗歌就是最绝望的;而汉刘安《淮南子》中记载:“愤于志?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此时“怨”已无需遵循儒家的“温良敦厚”;韩非囚国,《说难》《孤愤》。司马迁认为“发愤著书”的目的是言道。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他在《送孟东野序》里则提出得志“鸣国家之盛”,失意则“自鸣不幸”。继韩愈之后,又有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及陈师道的“惟其穷愈甚,愤于中则应于外”对“愤中形外”的解释更近于“发愤著书”,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时它又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以及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盈而发音,则莫不比律而和人心”和“夫歌者乐之征也,哭者悲之效也,而西方文论与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屈原第一次在《九章&#8226,也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产物。孔子在《论语》中说,可谓穷矣。信而见疑、生活、学习郁闷之时写点东西来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悲凉,亦可以将这种“泄”的范围扩大,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如《报任安书》中所写,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并非凭空出现,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如司马迁在总结“发愤著书”时文学与学术并没有分离,所以论述缺乏全面性。因为文学除了反映生活外,还要表现个人情感,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盖人之情,以事其君,馋人间之,要言圣贤之道,这与我国古代重视“文”与“道”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且发愤著书具有更进步的意义,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发愤著书”也有着它的局限性。如格里巴尔泽说诗好比害病不作声的贝壳动物所产生的珠子;福楼拜以为珠子是牡蛎生病所结成;海涅发问,父母者,所谓“不愤则不作矣,我们依旧可以继承“发愤著书”的“泄愤”功效。“发愤著书“诚然是《诗经》;惜诵》提出“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已经完全摆脱儒家对“怨”的要求、屈原、刘安等的影响发展来的
采纳率:87%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下面对李渔一段话的认识.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卢承庆本心是好的.是为了爱惜人才.这一点与作者认识是一致的. B.以文学家深邃的目光评价卢承庆的做法会对后世产生很大弊端.为辗转拉关系——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下面对李渔一段话的认识.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认为卢承庆本心是好的.是为了爱惜人才.这一点与作者认识是一致的. B.以文学家深邃的目光评价卢承庆的做法会对后世产生很大弊端.为辗转拉关系.请托贿赂找到借口. C.借卢承庆屡改考语的事.说明定下的规矩不能随便突破.更改.这又说明李渔是一个保守主义者. D.启示后世人士做事必须按照法规.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即使好心也可能成为弊端.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聘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活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半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了刘勰所谓“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
  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安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也”,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则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使他和艰辛冷落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
  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草生,这个对创作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揖《西湖二集》卷一《吴赵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写《剪灯新话》和徐谓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笠翁偶寄》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漓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局天地的“真境”的“反”映——剧本映照了生活的反面。
  大家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了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1)开头所说“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发挥”“这个意思”是指司马迁的什么观点?(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第二段开头画线的句子。
①“同一件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②“防腐溶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③“止痛药和安神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3)文末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这指的是钟嵘的哪三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半篇论述了“诗可以怨”的两点意思,后半篇又说到周楫、李渔、弗洛伊德。后半篇这么写论证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项,反映了与上文相同观点的三项是
A.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
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C.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韩愈)
D.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E.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
F.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李贽)
G.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笼统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聘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序》结尾又举了一连串的范作,除掉失传的篇章和泛指的题材,过半数都可以说是“怨”诗。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活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半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了刘勰所谓“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
  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安书》只说“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也”,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则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使他和艰辛冷落的生涯妥协相安;换句话说,一个人潦倒愁闷,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
  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草生,这个对创作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揖《西湖二集》卷一《吴赵王再世索江山》讲起瞿佑写《剪灯新话》和徐谓写《四声猿》:“真个哭不得,笑不得,叫不得,跳不得,你道可怜也不可怜!所以只得逢场作戏,没紧没要,做部小说……发抒生平之气,把胸中欲歌欲哭欲叫欲跳之意,尽数写将出来。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笠翁偶寄》卷二《宾白》讲自己写剧本,说来更淋漓尽致:“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地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局天地的“真境”的“反”映——剧本映照了生活的反面。
  大家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了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眉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罢了。
(1)开头所说“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发挥”“这个意思”是指司马迁的什么观点?(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第二段开头画线的句子。
①“同一件东西”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②“防腐溶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③“止痛药和安神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3)文末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里稍露端倪”,这指的是钟嵘的哪三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前半篇论述了“诗可以怨”的两点意思,后半篇又说到周楫、李渔、弗洛伊德。后半篇这么写论证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项,反映了与上文相同观点的三项是
A.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杜甫)
B.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C.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韩愈)
D.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E.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
F.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李贽)
G.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只有盐梅结合方能成为美味的羹。在国人眼里,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诗经·召南·摽梅》写道:“摽(biào,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顷筐暨(jì,取)之”。很明显,这里的梅是指实而不指花。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大约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人们才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才正式出现。南朝梁元帝萧绎《咏梅诗》说;“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将梅花作为歌咏的对象。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号玉壶)有《玉壶梅花三百咏》一卷,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而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那么,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素质,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得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初冬梅花偷放颇多》)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衬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扬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清汪士慎《题梅花》诗说:“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金农《画梅》诗说:“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前者写月光为梅色添白,东风送梅香悠远;后者说梅花形象清寒,乃因它的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互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的说法,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人开始是从实用的方面去认识梅花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将梅花作为审美的对象。&B.在国人看来,梅花的实用价值很多,它可以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可以入药,有治疗各种疾病及驱除蚊虫的功效。&C.南朝正式出现咏梅诗,沿唐及宋,咏梅诗更是大量出现,南宋彭玉壶一人竟写了咏梅的诗300首。&D.咏梅诗的盛行,引起一些人的埋怨,认为这是失去了真梅,是种“弃实求花”的现象。&【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梅花的色淡气清,正与文人学士追求的高雅脱俗的精神价值相契合。&B.熊禾的《涌翠亭梅花》与陆游的《梅》,都写了梅花的清淡,诗人借以表现对质朴的追求与气度的标榜。&C.疏影瘦身的梅姿,凸现出人的一种雅趣和倔强,这种雅趣与倔强象征了坚贞不屈的人格。&D.恽寿平《梅图》中“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的诗句,是对高士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咏梅,常用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寒雪等物象作陪衬,以便全方位多角度托梅的“高标逸韵”。&B.陪衬梅花的意象群,应与梅花“其清一贯,其骨相通”。&C.金农《画梅》诗句:“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意思是说梅的形象清寒,是因为其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而清寒的明月又为梅添加白色,使梅香随东风散得悠远。&D.南宋正式出现松、竹、梅“岁寒三友”的说法,这可从陆游与林景熙的作品中得到印证。这三种植物都象征了中国士人的至高精神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只有盐梅结合方能成为美味的羹。在国人眼里,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诗经·召南·摽梅》写道:“摽(biào,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顷筐暨(jì,取)之”。很明显,这里的梅是指实而不指花。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大约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人们才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才正式出现。南朝梁元帝萧绎《咏梅诗》说;“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将梅花作为歌咏的对象。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号玉壶)有《玉壶梅花三百咏》一卷,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而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那么,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素质,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得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初冬梅花偷放颇多》)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衬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扬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清汪士慎《题梅花》诗说:“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金农《画梅》诗说:“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前者写月光为梅色添白,东风送梅香悠远;后者说梅花形象清寒,乃因它的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互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的说法,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国人开始是从实用的方面去认识梅花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将梅花作为审美的对象。B.在国人看来,梅花的实用价值很多,它可以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可以入药,有治疗各种疾病及驱除蚊虫的功效。C.南朝正式出现咏梅诗,沿唐及宋,咏梅诗更是大量出现,南宋彭玉壶一人竟写了咏梅的诗300首。D.咏梅诗的盛行,引起一些人的埋怨,认为这是失去了真梅,是种“弃实求花”的现象。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梅花的色淡气清,正与文人学士追求的高雅脱俗的精神价值相契合。B.熊禾的《涌翠亭梅花》与陆游的《梅》,都写了梅花的清淡,诗人借以表现对质朴的追求与气度的标榜。C.疏影瘦身的梅姿,凸现出人的一种雅趣和倔强,这种雅趣与倔强象征了坚贞不屈的人格。D.恽寿平《梅图》中“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的诗句,是对高士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咏梅,常用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寒雪等物象作陪衬,以便全方位多角度托梅的“高标逸韵”。B.陪衬梅花的意象群,应与梅花“其清一贯,其骨相通”。C.金农《画梅》诗句:“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意思是说梅的形象清寒,是因为其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而清寒的明月又为梅添加白色,使梅香随东风散得悠远。D.南宋正式出现松、竹、梅“岁寒三友”的说法,这可从陆游与林景熙的作品中得到印证。这三种植物都象征了中国士人的至高精神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只有盐梅结合方能成为美味的羹。在国人眼里,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诗经·召南·摽梅》写道:“摽(biào,落)有梅,其实七兮”;“摽有梅,顷筐暨(jì,取)之”。很明显,这里的梅是指实而不指花。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大约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人们才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才正式出现。南朝梁元帝萧绎《咏梅诗》说;“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将梅花作为歌咏的对象。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号玉壶)有《玉壶梅花三百咏》一卷,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而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为什么梅花能够与人格如此胶合为一体呢?因为梅花的形象特征与某种道德评价的思想价值完全吻合。
  首先是梅花的色淡气清。清淡是对浓艳的否定。浓艳为俗,清淡超俗,高雅。而高雅脱俗,是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质素,所标榜的气度。宋熊禾《涌翠亭梅花》言:“此花不必相香色,凛凛大节何峥嵘!”梅花之神,在峥嵘之“大节”,而不在表面之“香色”。放翁《梅》诗也说:“逢时决非桃李辈,得道自得冰雪颜。”颜色的清淡正与高士之“得道”契合了。
  其次是梅姿的疏影瘦身。戴昺说:“精神全向疏中足,标格端于瘦处真(《初冬梅花偷放颇多》)梅花之影疏,显露出人的一种雅趣;而梅花之瘦姿,则凸现了人的一种倔强,因而是人格坚贞不屈的象征。清恽寿平《梅图》说:“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顽劲的树干,横斜不羁的枝条,历经沧桑而铸就的苍皮,是士人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决不向,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环境作丝毫妥协的人格力量和斗争精神的象征。
  再次是梅花的景物陪衬。梅花色淡,姿瘦,神韵高雅,而配合其环境的是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和寒雪,这就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烘衬出梅花的“高标逸韵”,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宋扬无咎《柳梢青》云:“雪月光中,烟溪影里,松竹梢头。”这就是梅花的陪衬意象群:寒雪、淡月、清流、薄(疏)雾、劲松、瘦竹。其清一贯,其骨相通。清汪士慎《题梅花》诗说:“冰华化水月添白,一日东风一日香。”金农《画梅》诗说:“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前者写月光为梅色添白,东风送梅香悠远;后者说梅花形象清寒,乃因它的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张道洽《梅花》诗云:“雅淡久无兰作伴,孤高惟有竹为朋。”梅品之“雅淡”,梅格之“孤高”,惟有虚心、有节、耐寒、清淡的竹是它的友朋,诠释了陪衬的艺术力量。
  《孤本元明杂剧》中有《渔樵闲话》,将松、竹、梅定为“岁寒互友”。其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岁寒三友”的说法,还是在南宋期间,如陆游《小园竹间得梅一枝》云:“如今不怕桃李嗔,更因竹君得梅友。”梅与竹,不仅为“友”,而且同属于“君”。林景熙《五云梅舍记》说:“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因为这三种植物,它们所象征的中国士人的那种精神的至高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国人开始是从实用的方面去认识梅花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才将梅花作为审美的对象。
在国人看来,梅花的实用价值很多,它可以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可以入药,有治疗各种疾病及驱除蚊虫的功效。
南朝正式出现咏梅诗,沿唐及宋,咏梅诗更是大量出现,南宋彭玉壶一人竟写了咏梅的诗300首。
咏梅诗的盛行,引起一些人的埋怨,认为这是失去了真梅,是种“弃实求花”的现象。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梅花的色淡气清,正与文入学士追求的高雅脱俗的精神价值相契合。
熊禾的《涌翠亭梅花》与陆游的《梅》,都写了梅花的清淡,诗人借以表现对质朴的追求与气度的标榜。
疏影瘦身的梅姿,凸现出人的一种雅趣和倔强,这种雅趣与倔强象征了坚贞不屈的人格。
恽寿平《梅图》中“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的诗句,是对高士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精神的赞美。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人咏梅,常用月光、烟影、竹篱、苍松、清水、寒雪等物象作陪衬,以便全方位多角度托梅的“高标逸韵”。
陪衬梅花的意象群,应与梅花“其清…贯,其骨相通”。
金农(画梅》诗句:“清到十分寒满地,始知明月是前身”意思是说梅的形象清寒,是因为其前身是更加清寒的明月,而清寒的明月又为梅添加白色,使梅香随东风散得悠远。
南宋正式出现松、竹、梅“岁寒三友”的说法,这可从陆游与林景熙的作晶r得到印证。这三种植物都象征了中国士人的至高精神境界。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是什么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