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悲秋的诗意识

当前位置: >>
中国古代诗歌(诗歌发展历程、方法分析浅谈))
中国古代诗歌简析 诗歌发展历程、方法分析浅谈 语文组 赵景 中华诗歌,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思想精深。 千年发展,各吐芬芳。春秋诗经,智慧结晶。 战国离骚,屈原代表。汉朝乐府,犀利现实。 三曹七子,东汉名贤。建安风骨,相煎何急! 东晋陶潜,弃官归隐。悠然闲适,采菊东篱。 南北诗歌,浓艳华丽。巍巍大唐,成就最高。 史上巅峰,璀璨星河。分门别类,**为壮观。 诗以言志,文以抒情。诗仙太白,飘逸豪放。 力士脱靴,贵妃磨墨。梦游天姥,焉肯折腰。 寄情酒月,相约云汉。散尽千金,长醉不醒。 圣贤寂寞,饮者留名。壮怀思飞,九天揽月。 长风破浪,直济沧海!诗圣子美,沉郁顿挫。 弓箭在腰,爷娘相送。十五防河,四十戍边。 生男反恶,生女信好。女嫁比邻,男随百草。 艰难苦恨,潦倒新停。飘飘似何?天地沙鸥。 诗骨子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激昂高峻。 诗杰王勃,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流利婉畅。 诗狂知章,清谈风流。诗佛王维,禅宗寓美。 诗魔居易,天涯沦落。诗鬼李贺,想象奇特。 诗歌分类,详加赏析。思乡送别,背井离乡。 或为功名,或为战乱。抛妻弃家,苦不堪言。 忠孝人伦,孰能儿戏。对月思亲,畅享欢宴。 鸿雁传情,子规泣血。忧从中来,悲不能绝。 为国为家,舍我其谁?纯纯友情,谆谆诫言。 各为理想,奔波操劳。海内知己,天涯比邻。 互诉衷肠,相倾大志。别后重见,无言感怀。 边塞风光,奇谲瑰丽。不似中原,繁华明艳。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飞沙走石,疾风劲雪。 烽火铁骑,牙璋战鼓。斧钺刀铩,戈剑矛盾。 羌笛杨柳,玉门雁门。热血男儿,戍守边疆。 征人回首,思妇断肠。保家卫国,御敌入侵。 战事惨烈,生死难断。杀气阵云,寒声刁斗。 壮士饥餐,笑渴饮血。誓死杀敌,岂顾功勋? 咏古怀史,睹物思人。金陵**,昔盛今衰。 杨柳依依,冷月无声。江水东流,人去楼空。 英雄不再,壮士难继。有志难伸,徒增感慨。 统治腐败,昏暗当权。控诉贬斥,无处施才。 感怀英雄,渴成伟业。今非昔比,无以为继。 用典抒怀,卒章显志。对比衬托,借景抒情。 山水田园,清新淡雅。祖国风光,美丽四方。 美景怡情,良辰冶性。宁静闲适,纷扰远离。 青山绿水,红花啼鸟。蝉噪林静,鸟鸣山幽。 明月皎洁,清泉叮咚。浣女乐归,渔舟满回。 春芳虽歇,王孙可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视听交融,景中含情。心情愉悦,遁隐仙境。 登高吟诵,聊以言情。登山登城,登楼登台。 极目远眺,忘情遐想。悲秋感怀,即景言情。 羁旅乡愁,官场失意。穷困潦倒,悲寂无聊。 风急天高,猿哀鸟回。木落无边,长江不尽。 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风毡芙蓉,雨侵薜荔。 生死未卜,前途不料。知汝有意,收骨江边。 物因人显,人以物传。兰梅竹菊,孤傲四君。 不以境迁,品性高洁。塘有白莲,出淤不染。 洁净如灰,刚烈不屈。不惧粉身,留白人间。 物人相通,托物言志。详析物性,细品人情。 唐诗博大,种类巨多。略微分类,以助品鉴。 总结方法,完善思路。分清类别,抓住题干。 解读背景,勾勒意象。概括情节,品味意境。 体会感情,理解手法。明确主旨,诗意了然。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浅谈中国古代诗歌论文摘要:中国诗歌...本文讨论的的是广义上的诗歌。 在历史上,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上古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 先秦 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北京大学中文系 杜晓勤 概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 的一颗明珠。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6,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 ...(三)学情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 , 诗歌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 ,最 受重视 ,发展也最为充分。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 派...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详解版) (一)先秦时期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诗歌的 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只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诗经》和楚辞 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三)学情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 , 诗歌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 ,最 受重视, 发展也最为充分。 从先秦到近代, 产生了大量的名作、 名家和诗文...中国古代诗歌常见主题浅析 古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 诗歌一直是...有的诗借批判历史人物、事件借题发挥,引出议论,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政治见识或...浅谈“中国古代诗体的发展演变”摘要:诗体就是诗歌的形式,肇始于四言,定型于五言、七言,又从古体发 展为近体,包括律师与绝句,再加上乐府、词、曲等,一向被...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Melancholy)
(Melancholy)
(Melancholy)
(Melancholy)
第三方登录: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悲秋探源[精品]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悲秋探源[精品]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全集_学霸学习网
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重点: 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解读)+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以意逆志”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 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 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 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 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 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 例一: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为诗人在成都西郊的草堂经友人资助落成时所作)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这样的一幅图景,作者所要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心 情? 生:轻松的、愉快的,自由自在的,喜悦的,欢乐的?? ②、那么,请你来朗诵一遍这首诗歌,让我们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诗人的这种轻松愉悦的 心情。 (生朗诵后师范读) ③、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愉悦了? 明确:主要意象及其特点: 如:花 ,多( “满蹊” 、 “千朵万朵”把树枝都压弯了) 赏心悦目 蝶 ,戏(嬉戏欢游) , 舞(翩翩起舞) 莺 ,娇(啼声轻软) ,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达出作者心情上的轻松愉快) 可见, 作者把笔下的景致写得如此色彩艳丽, 生动活泼 必然是在心情十分舒畅的时候,1 因为,如果是我们也是一样,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景色都觉得特别的美丽、生动。 师 :分析得很好,这说明我们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首先要懂得抓住诗 歌中的主要意象,然后再对这些意象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 理的想象与联系,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可见,正确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诗歌的意 象:明确:意,作者的情感;象,包括景象、事象、物象、人物形象等) 那么,是否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就能做到“以意逆志”了呢?下面,我们再来 看一句诗,同样是杜甫诗歌中的名句: (幻灯片打出例二诗句) 例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①、这句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生: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一种鞭笞和批判,对下层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②、你从诗句中的哪些地方判断出这首诗歌的矛头是指向封建统治阶级的? 生:主要意象:朱门(朱漆大门) 因为古代的王侯贵族之家都是朱漆大门,因此,诗句中用了借代的方法,以 “朱门”代指当时的豪门贵族即统治阶级。 ③、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酒肉臭”说明当时的统治阶级,他们的生活奢侈无度(与下文说明劳动人民生活悲惨 的“冻死骨”形成鲜明的对比,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贵族官僚。 ) 师:分析得很好,这说明我们在鉴赏诗歌时,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行,因为诗歌中的 一些意象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内涵, 如果我们对古代文化常识没有一定的了解, 对诗歌中常 用意象的特定含义没有一定的掌握(如课本中所例举的王之焕《凉州词》的例子)那么,即 使我们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也无法对诗歌进行正确的解读。 可见, 要运用 “以意逆志” 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 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 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 义。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三、 “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①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赏析指导” 中“知人论世” 的部分,然后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什么叫“知人论世” 明确: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 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 世界。 (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 品质等)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第二课时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2 通过赏析前面的杜甫诗歌我们学会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下面, 请大家运用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 《蜀相》 (打开课本 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 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 “老 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 ⑦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 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 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 是指失败的英雄, 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 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 新”失败时就 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 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 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 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让帝王 成为像尧舜一样圣 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 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 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 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 “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 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 这两句诗中所表 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⑩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 : (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仰慕之情。 “寻” :特意去找, “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 :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3 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 的崇敬之情。 11 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 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 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 “自” “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 “阶前的 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 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 “热闹是它们 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 )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 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提示:杜甫用“空” “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 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 ) 二、课堂小结: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抓住主要意象,根据 自身体验进行合理联想,并联系一定的社会背景,相关的历史,对诗歌进行正确解读。 湘夫人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第一课时 总第 3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 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 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 “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 歌《湘夫人》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的奠基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 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 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 “横则秦帝, 纵则楚王。 ” 屈原因出身贵族, 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 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 个国富兵强、 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 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 一年(公元前 278)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 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 、 《天问》 、 《九歌》 (11 篇) 、 《九章》 (9 篇) 、 《招魂》 ,凡 23 篇。其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 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 172 个问题,涉及了天4 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 神。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 。 “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 包括《国殇》 、 《湘君》 、 《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 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 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 。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 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 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 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 如振兴楚国、 统一天下, 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 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 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初步定型。 ?悲秋 ?士不遇。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5、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 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 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 《诗经》 并称为 “风骚” 。 “风骚” 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三、背景介绍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 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 (如范 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 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 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 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 、 《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 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 就赶去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 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 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 所以后 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 这样的题材 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 不衰。5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 说有关, 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 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 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 优美的诗篇。 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曾经讲过, 湘君、 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 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 《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 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 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 《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 的思念; 《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四、课文诵读 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 渚_________ 袂_________ 2、诵读指导 (1) 《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 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 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①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水边的浅滩) ③罾何为兮木上__________(鱼网)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__________(边) ⑦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轻易) 3、学生齐读 五、整体感知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 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 烦恼感情和一系 列的心里活动。 1、第一段 (1)齐读 (2)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 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X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 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 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 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 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 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木叶下。 ”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 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 怅的意境, 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被后人称为 “千古言秋之祖” 。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 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6眇_________ 汀_________罾__________ 遗__________潺__________ 搴__________(答案提示:zhǔ、miǎo、zēng、chán、m?i、tīng、w?i、qiān)②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张设罗帐) ④蛟何为兮水裔__________(边) ⑥葺之兮荷盖__________(编草盖房子) 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 大家看看, 谁能找出来?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 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 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 鸟儿 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 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 “与佳期兮夕张” ,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 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 、 、 、 、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 悦事。水神也一样。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 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 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 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 的尴尬处境。 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 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提示:在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裔”是什么意 思呢?(水边)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呢? (裔,筮,江皋 的皋) 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话和上一句话体现出来 的情感不一样吗?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第二课时 总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导入新课。 二、新课内容 1、学习第二段 (1)齐读 (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 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 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尤其是“思公子兮未 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 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 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 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 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 说有什么不同?7 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2、学习第三段 (1)齐读 (2)译文: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 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 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 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用荪草 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 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 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 布满庭院, 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 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3) 分析: 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 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 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 傍晚渡过西面水涯, 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 在幻想中, 似乎听到佳人召唤, 要他吩咐车驾, 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 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 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 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再来看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 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二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 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 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 节来描写,第二段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 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 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 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 映一个人的心境] 兰??) “搴汀洲兮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 , 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 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对 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 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 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为什么? 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 “欢会难期,思而不见、 、 、 ” 、 、 、 、 、 、再看第 三段,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 、 、 、 、 、 、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 焦急不安四处寻找。 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 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 同样第四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3、学习第四段 (1)齐读 (2)译文: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 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8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 杜若 石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白X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 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 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 凡人 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这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希望湘 夫人能看到这些东西的想法。 但仅是这样做湘君还感到做的不够, 于是他又拔取了这个约会 地点的香草,做个纪念,以待将来送给湘夫人。 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三、课堂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 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 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 深挚执著。 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主题思想: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 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加工祭祀乐歌必须适应祭祀仪式的需要,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 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 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一切由虽执著追求却始 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 托。 第三课时 总第 5 课时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二、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 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刘勰语) 。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 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 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 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 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 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 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 表现了他什么 样的心情?9 【明确】 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 这表现了湘君对湘 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 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 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 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 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 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 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明确】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 得不到实现。 3、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试举例加以说明。 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 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X、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 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 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 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 《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 (动 词) 、 “袂” 、 “” (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 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 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 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 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 创新。 三、归纳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 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 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 、 《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 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 词“兮” 、 “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即: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 。 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 ③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 、 “些”等。 ④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四、作业 背诵《湘夫人》 。 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10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 6 课时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 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 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 《拟行路难》 ,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 , 是乐府杂曲, 本为汉代歌谣, 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 创制新词, 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 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 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 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 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 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 愁” , 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 唱起了悲怆的 《行 路难》 ,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 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 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 “岂无感”越是激昂, “不敢言”的痛 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 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 为有非凡的才华,但出身寒门庶族。 我国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实行门阀制度,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 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11 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 “才秀”而“人微” ,有 才而无望, “英雄无用武之地”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 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 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写一篇杂谈。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无奈 蜀 相 认命――不认命――认命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 总第 7 课时 一、激趣导入:人物竞猜(教师读,学生猜) 他是历史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 励精图治, 赏罚严明, 推行屯田政策, 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 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 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 以后在历代武庙 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对维护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贡献。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设立堰官, 他 当年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 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 234 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 县东南)。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但也不无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 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是由于他对统治者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诸葛亮受到 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 身。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在中 国,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 就是武侯祠。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武侯祠达一百多座。现存的有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 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其中最出名当属 成都武侯祠。 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游览过这里, 并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蜀相》 。 二、作者介绍:12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 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 746 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 号“少陵野老” (也称杜少陵) 。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 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 为左拾遗。759 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 一带) ,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 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 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 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 )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 困。 764 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 工部员外郎 (后人因称 “杜 工部” ) 。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 鄂之间。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 “战血流 依旧,军声动至今” ,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 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 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 ,明清文人 推崇他为“诗圣” 。 他来到武侯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我们具体看一下作品。 三、教师范读。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我们把诗的题目扩展一下。蜀相 显然作者把情感就寄托在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2、杜甫正处于人生的落魄的阶段,他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当然 是他的一生的功业。 杜甫如何概括?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 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 “老 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 (或者点拨: 根据这些内容, 你们可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 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 耿耿等。 )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 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13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 ,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 “天下计” 、 “老臣心” “身先死” “泪满襟”该读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 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 “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 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个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 、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 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 是指失败的英雄, 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 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 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 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 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 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 奈何的失落了。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 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 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 “出师未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 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 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 : (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 仰慕之情。 “寻” :特意去找, “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 :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 ,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 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 “空” :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 “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 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 “自” “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 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 无限与诗人无关,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 ) ,由此很自然地使 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 景交融。 ③、 “自” “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 “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 联系,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说: “ ‘红杏枝头春意闹’ ,14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这里“自” “空”两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 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 “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 “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 “柏森森”要读得平 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 “自” “空”要重 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 :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读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联想社会背景, 联想相关的历史, 联想相关的作品, 想象诗歌的意境。 (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 《诗经》中 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 书 愤 教学目标: 1、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分析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 2、难点:鉴赏列锦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 8 课时 一、导入 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 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 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正鉴于此,南宋历 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心里压着 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陆游,号放翁。南宋时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 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诗作《游山西村》 、 《书愤》 、 《临安春雨初霁》 、 《十一月 四日风雨大作》 、 《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 年) ,此时陆游已 61 岁,在山阴闲居了 6 年,北定中 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15 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四、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设计题目: ①文章题目为 “书愤” ,这一“愤”这具体包含了哪些感情? 义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 首联写诗人由于金兵南侵, 立志收复失地。 “楼 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追述 25 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情壮志,有 民族大义。 悲愤。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由于投降派的阻挠,诗人报国无门、壮志 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显得异常的沉痛、哀伤。 激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比。 诸葛亮在 《出 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借此自勉, 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宏大志向。由此可见, 《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 带来的悲愤,然而诗人并没有绝望,其中还蕴含着渴望为国效力的激动之情。 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词语组合有什么特点?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 ③、同学们曾经接触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诗篇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三句由九 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 )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 术地排列在一起, 表面上是写景, 情寓其中, 用美好的自然景物, 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④、这是一种什么艺术手法? 列锦。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 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 里面没有动词或 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通过列锦手法,勾勒出两幅战争画面,表达 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五、总结 :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每当国家 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 的高度。 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 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 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鉴赏方法 与流程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16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意象,想像诗歌意境, 分析诗歌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找准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引导分析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9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鉴赏诗歌的方法,可以说我们 已经掌握了打开鉴赏古代诗歌的一扇大门;而在本节课,我们将打开另一扇大门:学习另外 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二、 检查预习 概念解读:什么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明确: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 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2、缘景明情: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 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三、教师引导 鉴赏实例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吟诵感悟 2、把握意象:月、乌、霜、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3、想象与联想 4、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首先描述画面。其次把握意境。 明确: 描绘了一幅秋夜寒江图:秋天的夜晚,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树与渔火映 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 四、 方法总结: 吟诵感悟 ―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与联想―品味意境、把握诗情 五、自主赏析 合作发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17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 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wù]地势周围高而 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秋风萧瑟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 上(或在溪边)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六、教师点评赏析情况 七、作业布置: 1、复习本节课内容,特别留心鉴赏方法的实践性流程。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春江花月夜》 。 夜归鹿门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 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10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 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 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 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 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 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 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 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 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 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 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 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18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 1 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 了报时的钟声, 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首句表现的是安 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 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 2 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 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 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 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 3 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 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 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 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 : “庞公者 ,南郡 襄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 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 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 4 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明确:这“幽人” ,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 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 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 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 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 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 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难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19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 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第一课时 总第 1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 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 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 ,是唐代社会 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 “安社稷” (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 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 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 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赐 金放还)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 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 部) ,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 。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他有“济 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 苦闷之上。 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 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诵。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 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 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 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 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 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20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 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 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 1―2 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下清丽之景――1 至 3 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4、5 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 山中奇幻之景――6 至 10 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 烟霞如仙人 天空盛大之景――11 至 13 句 梦醒――14、15 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 明确: “飞” “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 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 “栗” “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 之烟霞。 ”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指读③段,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 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 “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 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 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 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 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 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 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 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 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 而后半部 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 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联系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 “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 ” 读至此,再体会 1、2 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 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 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 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 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 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六、作业 本课重点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21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 “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感知诗中的形象,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赏析名句,激发灵感,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进行比较,体会优秀诗作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杜甫诗歌语言的魅力。 课时安排:1 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1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 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 ,感受 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一)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22 (二)教师整理归纳,播放 PPT,学生再对预习作业进行简要补充。 投影文字及图片: 杜甫(公元 712-770) ,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 ,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 人,所以他 7 岁开始学诗,15 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 1400 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 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 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 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也代表 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 ,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 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 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 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的生活, 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 、 《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 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 安史之乱爆发, 潼关失守, 杜甫把家安置在~州, 独自去投肃宗, 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 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 写成 《月夜》 、 《春望》 、 《哀江头》 、 《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g事被 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 “三吏” 、 “三别” 。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 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 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 、 《春夜喜雨》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病橘》 、 《登楼》 、 《蜀相》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又呈吴郎》 、 《登高》 、 《秋兴》 、 《三绝句》 、 《岁晏行》等大 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 , “致君尧舜上”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 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 鲜明的政治倾向, 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 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 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 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 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 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 、 “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杜工部集》 。 三、诵读、整体感知23 (一)疏解字词 板书:坼 ch? 解释: 坼:分裂 读。 (三)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出感情。 (四)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重音、感情等方面来评价) 。 (五)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六)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感知形象。 四、研读赏析 (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 没有夸张,不见抒情。 2、似乎不见抒情,是否此句真的是大白话,不含真情? 文字的朴素无华,并不代表情感的苍白。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 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 、 “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 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 曾先东游吴越, 后北游齐赵。 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 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 3、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中内敛的情感是怎样的? 是尽兴一游洞庭湖的夙愿得以实现的喜悦, 还是历经漂泊流落于此的苦痛?这是需要仔 细揣摩的,从文字的表面乍看之下,很容易从人之常情推测出诗人此时有着登楼的喜悦,清 人仇兆鳌就认为“ ‘昔闻’ 、 ‘今上’ ,喜初登也。 ” ( 《杜诗详注》 )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 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 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许许多多的感触。从作者简介的环节中,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 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 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泡影!诗里的“昔” ”今”两字自有其深深的媚 力。 4、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读这两句诗脑子中浮现的画面。 萧瑟秋风,吹起洞庭湖层层波涛。远天无日,低空断云,冷雾凝霜,枯草横陈。岳阳楼 上,一位老者凭栏而立。他鬓发如霜,衣衫破旧,但两只眼睛却深深地凝望着洞庭深处。岳 阳楼上已无昔日的繁闹,冷冷清清。老人独立在岳阳楼上,周围没有一个人陪伴。他是谁? 没人晓得。 (二)颔联: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简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吴楚” ,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 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 “坼” ,分裂。 诗的颔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24乾坤 qián kūn 乾坤:指天地戎马 r?ng mǎ轩 xuān涕泗 tì sì 涕泗:眼泪、鼻涕戎马:代指战争轩:窗户(二)请学生听读,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可以播放朗读材料,也可以教师配乐范 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一样。 2、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动用想象, 达到了这样宏伟和辽阔的精神空间。一个“浮” 字, 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 也把洞庭湖反衬的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 写出洞庭湖 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 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这样的诗句会涌起怎样的想象? 眼前这不可透视的浩瀚之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深沉的秘密呢?试想那不可思议的、 开天辟 地的一刻吧:或许只是由于造物者莫名其妙的偶然一念,两手轻轻一擘,于是就像是佛所预 言的劫数陡然降临,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洪水滔天、天 崩地解! ( “坼”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惊天动地地断裂)尘埃落定之后,南中国的这片 辽阔的疆土便成为今天遥遥相望的“吴越”和“荆楚” ,两大板块之间的这条宽广近千里的 巨大“地缝” ,后来被人们称为八百里洞庭。 这就是“吴楚东南坼”所传达出的言者的惊悸和敬畏!面对这无边的浩淼,他嗒然若丧 其所守,仿佛一时丧失了灵智,惟一所能朦胧知觉到的只有“动荡” (浮)――无边无际、 无始无终的“动荡!” ”我”所能意识到的一切和意识本身都被“动荡”所浮载、所淹没消融。 久久的沉溺和困惑之后,诗人终于省悟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动荡”其实就是“宇宙”本身 ――“乾坤日夜浮!” (三)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1、清代黄生《杜说》云: “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 ” 上下联中内容反差大,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差? 五、六句,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 760 年开始,就度着“漂泊大西南”的艰苦岁月,在 现在已整整八年了。从四川经湖北到湖南,漂泊的生活使他和亲朋的书信来往完全断绝;加 上一身多病,正如随处漂泊的孤舟一样,自己一路上只有以舟为生,如今看到这样开阔的天 地,就不能徒然想起自己。天地是如此广阔,可是自己的处境却狭窄到这种地步,两相对比 更为难堪。这是诗人此时的实际感受,所以上面写得极开阔,这里写得极黯淡,前后映衬, 越显得两者矛盾。而诗人的无穷感慨,也就不难从这里看的出来。 诗写到这里,要想收束是极不易的,难道还要为个人的境遇埋怨下去吗?不,杜甫是一 个始终关心祖国安危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他还是没有忘记国家大局。 这一年(768)年吐番进犯,祖国的西北边正处在多事之秋。 “戎马关山北”指得正是这事。 然而通过这一句,我们却猛然感觉到诗人的“凭轩涕泗流”不仅不是为个人身世悲恸,而且 上面的“亲朋??”两句,也并非是单纯的个人流落的感叹,正因为国家多难,诗人却引起 国家身世的重重感触而老泪交流了。 “戎马关山北”五字绾上结下,在这里起了极其重要的 作用。 2、描述诗人“涕泗流”时内心的活动。 参考: 他凝望洞庭的眼睛湿润了。他多年浪迹天涯,怀才不遇,饱尝尽世间冷暖。他失去过亲 人,失去过家园,甚至差一点失去自己的国家。自己人生坎坷,现在又多病无医,连一个朋 友也没有??湿润的眼中流下的泪,是对人生的苦楚,是对命运的怨恨,是对亲人的眷恋, 是对朋友的怀念。想自己空负经天纬地之才,却落得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眼见国土沦陷却 回天乏术,不由得不痛上心头。山河破碎身如风飘之絮,身世浮沉恰若雨打之萍;天下之大 却无容身之地,孤寂之苦却无可诉之人!25 眼望关山只见雄关漫道, 远眺长安唯睹战火硝烟。 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惨剧又在眼前萦 绕。新安道上抓丁差吏的凶狠,石壕村中夜半老妇的哀求,潼关城下筑城民工的辛苦;新婚 诀别,垂老离家,无家贱子;千里饿殍,白骨现道,暴尸堆叠,哀鸿遍野??老者无法想下 去。人民受难,百姓遭殃, 自己却无能为力。眼见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终结,自己又无法挽救, 老者陷入深深的自责?? 老人凭栏失声,这哭声中包含着苦,包含着怨,包含着恨,包含着愁?? 五、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间展开朗诵比赛。 六、播放《唐之韵》片断《千秋诗圣?下》 。 七、小结: 杜甫的诗堪称“诗史” ,加之诗人深广的爱国情怀,高超的文字功力,使他的诗作,尤 其是晚期律诗,更具一种沉郁顿挫,一唱三叹之特点,极耐开掘。 《登岳阳楼》是杜甫的代 表诗作之一,这首著名的诗作,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起被镌刻在江南三大文化名楼之 首的岳阳楼上,自唐以来,一直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主流穿越千年而永不漫泯。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喜欢哪一个?说说理由,写在作业本上。 3、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的触动更大?为什么? 菩萨蛮 教学目标: 1、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 2、体会这首词抒发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总第 13 课时 一、导语设计: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笙歌管弦;江 南好,文人风流;江南好,烟雨稠稠。 “人人尽说江南好” ,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 感受? 二、作者介绍 韦庄(约公元 836 年一公元 910 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 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公元 881 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 未能脱走。中和二年(公元 882 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乾宁元年(公元 894 年)再试 及第,任校书郎。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光化三年(公元 900 年)除左补阙。天 复元年(公元 901 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天桔四年(公元 907 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 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靖。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 。诗 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 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 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 一组作品。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韦庄曾多年流寓 江南, 即江浙一带,这五首 《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三、朗读全词,体味情感。 根据教师示范及指导,学生了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春悲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