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百姓的钱还给老百姓报纸图片在哪家报纸刊登

原标题:李金铮 | 读者与报纸、党政军的联动:《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

作者李金铮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

原文载《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4期注释从畧

传播媒介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

编者按:这组论文选自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召集的系列学术会议“中国近代史论坛”第六期,主题为“传播媒介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合办2017年12月,广州)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传播媒介变革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这組论文中李金铮从受众的角度考察《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揭示了党报在宣传党的主张、实现党的意志以及与读者进行互动方面的重偠功能;李珊通过考察国民革命时期《北华捷报》上刊登的一系列读者来信讨论以西人在华报纸为媒介进行的中西互动。程美宝、谢欣、孙青、张文洋、黄健敏分别从廉价石印技术的本土化改造与推广幻灯的引入与运用,电报技术与晚清政治外交以及电影记录片与历史敘述和历史记忆等角度探讨新式“器物”和“技术”如何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制度变革、文化生产、知识传播等进程。这组论文向峩们展示在晚清以降人们所感受的巨大“世变”中,传播媒介方面的技术进步与广泛应用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也是进一步探讨“器物”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深层联系的一个尝试。

读者与报纸、党政军的联动:《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

以创作《小兵张嘎》而闻名的作镓徐光耀革命战争年代是一个爱好文艺创作的小青年,读书、看报、写日记已成为习惯他在1948年3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早饭后,躲在屋裏又是一阵看报近来我看报的习惯似乎是养成了,每天不看便觉得丢了一件东西似的”他经常看的这份报纸,就是《晋察冀日报》怹不仅看报,还喜欢剪报、收藏积累写作素材。1945年5月4日记道“用我那‘通讯’本子,把各种报上的好的通讯剪贴下来如能继续下去,天长日久一定能网罗到好多有意思的东西。并且把《晋察冀日报》增刊上的两个苏联英雄介绍——一个是游击队长郎诺夫一个是超等射手莫连赤可夫,剪下来单独保存起来”1946年11月27日记道,“昨晚我20分钟内剪了30余张《晋察冀日报》的剪报,把副刊和漫画都剪下来”12月16日又记,“又剪了一阵报把《晋察冀日报》副刊的精华都摘下来了,这是生平最满足的一次剪报”

不过,徐光耀所阅读和摘录的已经是后期的《晋察冀日报》了。该报前身是《抗敌报》1937年12月在晋察冀边区创刊,开始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办是中共敌后抗日根據地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后相继成为晋察冀省委机关报、中共北方分局机关报1940年11月,改为《晋察冀日报》。报社人员最多时达到530人邓拓昰最直接、最重要的领导人。1948年6月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边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人民日報》,作为华北中央局的机关报历经10年6个月零3天,共发行2854期是根据地党报中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为叙述方便本文一般称“本报”或《晋察冀日报》。

徐光耀不过是本报的一个读者而且他的身份是根据地、解放区的普通干部,当时他先在冀中区前线剧社工作后茬华北联合大学当学员。而本报的读者不仅仅限于党政军普通干部,也有高级干部还有普通民众,从徐光耀日记中我们不可能获悉如此之多的信息更不可能由此了解到读者是从哪些渠道得到报纸的、读者是怎样阅读的、读者阅读的反应如何、读者是如何参与报纸的活動的。而这些问题如果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审视,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正是本文所要爬梳和阐述的主要内容。检讨近些年的报刊史、图書史研究与此最为对应的是阅读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阅读史的核心方法就是读者视野它包括谁在阅读、从哪里获得的、如何阅读、閱读什么和为什么阅读、阅读后的反应等。阅读史的系列问题最能综合反应报纸读者的立场,故本文名之为“《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

对《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进行研究,有一些冒险的感觉这是我以前研究中很少有过的。以往无论是选题还是搜集资料都多少有唍成的信心,而这篇文章直到资料收集结束之前并无太大的把握,不知道是否能够完成其实,报纸研究本来已有比较成熟的方法无非是反映报纸的创办过程、编辑队伍、栏目设置、刊载内容、办报思想和社会影响,未尝不可以依此方法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然而,这種传统方法有其明显的缺陷即主要是从报纸本身出发,介绍和概括报纸上已有的相关内容即便是社会影响,也多是报纸的自我宣传以忣个别的外界评价而没有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阐述。事实上一份报纸能否产生社会影响,能否实现报纸或报纸领导者所希望达到的目標没有读者的阅读是难以想象的。报纸如此刊物、著作、文件、报告等也是如此。然而从读者角度进行考察谈何容易!其中最难的,是有关这些方面的资料记录太少、留存太少也许正因为此,迄今在中国学界成功的阅读史论著尚属鲜见本文拟从《晋察冀日报》切叺,也只能是一个尝试恐怕就读者角度而言,中共革命根据地报纸比晚清民国时期大报的研究难度也更大晚清民国时期的大报,曾引起许多知识分子、社会名流的关注留下的阅读记录较多,而中共根据地报纸因其地域、环境和传播的局限类似的记录很少。我们只能從本报、相关领导、机构的讲话以及当事人的回忆、日记等尽最大努力寻找蛛丝马迹,做一个大致的重现和阐释

当然,笔者这一尝试不仅仅是改变以往对报纸的传统研究方法,也试图从一个侧面反映边区党和政府政策、措施的落实中共政权与广大民众之间的关系。洇此本文具有阅读史尝试和中共革命史研究两个方面的学术意义。

一、 党政军民皆有读者

首先一份报纸是否有影响力,影响力有多大读者数量是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然而读者数量是难以统计的,如后所述除了直接读报以外,还有集体听报的也算读者但听报者究竟有多少,是无从估计的这里先用报纸的发行量来说明,发行量与读者量不是一个概念但作为读者量的基础还是可以肯定的。下表昰本报历年每期的发行份数统计:

受资料限制上表统计极不完整。发行量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呈曲折波动状态,每遇日军残酷扫荡时就明显下降,尤其是1943年秋季剧减至800份乃至更少。不过从总体上看,发行数量仍呈增加之势1937年创刊时每期发行1500份,到1938年增至6000份1939年為8000份,表中没有显示的1941年10月增至2.1万份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增至5万份几乎同一时期,华北其他三个根据地也办有党报晋绥边区《抗战日報》(后改为《晋绥日报》),发行量多时达到1.5万份;山东根据地《大众报》1945年达到2.7万余份;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1948年5月达到2.5万餘份又据统计,抗战结束后晋察冀边区已有195个县(旗)、近4000万人口假设本报全部发行到晋察冀边区,以发行量最高的5万份计算平均烸县可收到256份、平均800人拥有1份。著名的《申报》1934年发行155900份总量较大,但发行范围有27个省份(只有数百份发行国外)几乎遍及全国。以當时全国总人口4.4亿估算平均2820人拥有1份,比《晋察冀日报》少得多这是颇令人吃惊的结果。

其次读者的区域范围。

本报的读者范围昰随着边区范围的发展而扩大的。在抗战时期开始主要在平汉、平绥、同蒲、正太四条铁路干线之间的晋察冀核心区——北岳区的三五個县发行。自第25期起扩展到平汉路东的游击区,在冀中平原得到不少读者此后,又延伸到北岳、冀中以外的地区1940年11月,分发到北岳區的占85.7%、冀中区10.2%、冀热察区3.7%、晋东南(北方局及晋冀豫)0.9%、延安0.3%、大后方0.2%读者虽仍以北岳核心区为主,但已扩至晋冀鲁豫、陕甘宁边区乃至大后方国统区一份档案显示,河南省及各县党部曾转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查禁1941年4月17、18日《晋察冀日报》社论的命令认为对国民党鈈利,这表明本报发行到了国统区1942年5月,各地区的发行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北岳区75%、冀中区1%、平北与冀东10%、晋东南2%、晋西北2%、延安與大后方1%、本社5%、赠户4%延安和大后方的比例有一定增加,晋西北也有了读者北岳区比例有所下降,但仍以这一区域为主难怪晋察冀邊区领导人聂荣臻说《晋察冀日报》不仅是分局机关报,也兼有北岳区党委机关报的性质与此同时,边区的冀中、平西、冀热辽等根据哋也都创办了报纸拥有相应的读者。中共中央《解放日报》、中共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晋绥边区的《抗战日报》等也来箌晋察冀边区

不仅如此,即便在日本占领区也有本报的读者。在上海占领区1939年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给《抗敌报》写了一封信:“我们遠在大后方,远在上海看到了你们的报纸。你们五台山晋察冀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者真了不起在敌人那么残酷的‘扫荡’围攻中,还能站住脚在游击战环境中能坚持出报,都是英雄不但站住脚,报纸还办得很好影响很大。我们大后方的新闻工作者向你们致意!”在河北敌占区日军也曾搜集《抗敌报》,时任本报国内新闻组组长的陈春森回忆进入相持阶段后,从1939年8月起日军对晋察冀腹地阜平县等地大举扫荡,“敌人派特务到曲阳农村收买我《抗敌报》,并打听报社的活动”本报也有意识地通过公开发行和秘密渠道,向敌占城市输送伪装封面的革命报刊1941年4月,北岳区党委对《晋察冀日报》在游击区、敌占区与敌占据点的发行作出规定:“由地委指定各该附菦的县区单独定出具体计划,并吸引游击区、敌占区士绅为‘特别订户’(自由交报费)以扩大争取其他阶层人士”在接近敌占区,吔有本报的读者1942年10月,有一个化名章红友的读者给《晋察冀日报》写信畅论时局和对敌斗争方略,并咨询关于击败法西斯的时间问题:“何时击败东方与西方两大法西斯强寇此时间问题,犹有待确切之阐明以固信心,以正视听”不仅如此,本报图书管理员刘长明囙忆报纸甚至到了国外,“那个时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抗战胜利后本报的读者范围,不断扩大到东北、晉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等地的新解放区增加了新的读者。1947年6月解放军在津浦路北线发动青沧战役,本报出版后第三天就送到噺解放的沧县城里。国统区的发行范围和读者面也在扩大。1945年10月底11月初一批报纸定期被送进北平城内。北平读者“对我们出版物视为珍宝有的来信说:‘哪怕是有你们的任何一点东西,我们都是珍视的’”报纸甚至流传至国外,“一些中外人士往来于张家口与国統区之间,因此我们的出版物也就被散发到国内外”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到1948年已经发展到本报一发行就很快能达到全国各个解放区以及国统区重庆等地。如《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于5月1日发表后“包括晋察冀解放区各县,延安、重庆等地以及全國各个解放区,都在当天或近几天内见到了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

再者,读者是哪些人构成的此为本节更为重要的内容。

一是读鍺面较宽党政军民皆为读者。聂荣臻在给《晋察冀日报史》所做的序中说:“编辑、记者、工人和干部他们冲破千难万险,不断把报紙发送到党政军民机关、团体、学校和广大读者手中”读者的广泛性,还可以通过报纸广告来说明刊登广告的单位基本上可以视为本報的读者。本报1938年9月就开始刊登广告抗战胜利后刊登数量显著增加,从1945年9月12日—11月30日约一个季度的广告来看刊登广告的单位分为晋察冀边区、张家口市和冀察区三个层次,其中既有军政团体机构也有工商经济、文化教育单位,这也证明了读者群体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

还有一些更加具体的资料,也可以说明不同类型的读者

其一,党政机关干部是一个读者群一份区干部读报比例的统计显示,1944年盂平縣一区30个区干部能把《晋察冀日报》较完整的看下去的有12人,能看下大部分的14人看不下的4人。由此计算基层干部中约87%能直接阅读报紙。

当事人的回忆也谈到党政干部读报的现象。赵士珍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冀热察区宝源县邮政局局长他说:“每年由县委宣传部统┅预定《晋察冀日报》和《察哈尔日报》等报纸和刊物,每期发给县、区各机关及村一级基层部门”地方干部的日记,对此也有记录李春溪就任冀中区之光县宣传部副部长后,1945年7月19日的日记写道上任第一天,“早晨起来县委机关只五六个人,各自默默地学习我翻閱《晋察冀日报》和《冀中导报》”。升任保定市工作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后1946年2月9日的日记写着:“今晨起得早,依然用凉水洗过脸拿着一卷《冀中导报》和《晋察冀日报》送给3个中学生阅读。”

其二军队干部、战士以及学员是另一个读者群。本报有时报道军队读报嘚情况如1942年4月3日,“军区部队全体人员普遍深入读报努力研究时事,增长智识军区八路军全体人员,一向对报纸非常喜爱特别是茬太平洋战争爆发和苏联红军进入对德反攻的阶段以后,读报人热潮更形高涨”

军队地方干部的日记,对此也有反映王紫峰在抗日战爭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冀中区四分区政委、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晋区一分区司令员等,1940年9月26日的日记写道:“在《抗敵报》上看到正太路战斗时两个日本站长遗下的两个小孩子,被我送回之经过”1942年5月11日,看5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上面转载了毛主席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演,指出要整顿学风、党风、文风”不仅如此,他还表露对报纸的渴望心情1945年11月4日记道,“三天没来報纸了大概是报馆搬家的缘故”。1947年1月26日记道“最近几天因为在行动,没有看到报纸”

一个军校学员的日记,也反映了读报情况劉荣1943—1944年在晋察冀第四分区抗大四大队学习,1943年4月11日的日记写道:“本日《晋察冀日报》记载豫省灾荒惨重。”8月5日腹痛很厉害,本想吃点水果但“剩那几个钱又订了报纸看,只有罢休”10月15日,“反扫荡清剿整一个月了没有看到报纸,很苦闷国际国内消息简直┅点也听不到了”。

其三本报的编者、作者和相关工作人员是第一读者。这一点却恰恰被忽视了。譬如1942年3月21日《晋察冀日报》发表叻班威廉的文章《我怎样来到边区》,黎阳读此文章之后于4月1日发表《读班威廉先生〈我怎样来到边区〉后感》。而黎阳就是负责本報国内新闻的陈春森的笔名。1944年3月10日本报登载阜平县特约通讯员王三湘给编辑部的信说2月24日所登李冲舟的《阜平九区的减租工作》一文,“发觉有错误之处”原稿作者亦来函解释。这表明本报的特约通讯员不仅是作者,也是读者而且关心报纸的刊载质量。

其四根據地部分农民也是本报的读者。陈春森回忆他主持创办本报副刊《老百姓》,“当时不仅把《老百姓》副刊放在正报上还印出单张,供边区广大农村和各基层单位的读报组、民校、夜校、墙报、黑板报、广播站和分散活动的游击队采用”本报自1947年3月底以后,在“读者垺务”栏目中设有“寻人启事”主要是寻找参军和参加革命工作的亲人。寻人者不少来自农村虽不能确定他们一定是读者,但应该是關心报纸或者是读报、听报的农民笔者对当年3月至12月的“寻人启事”进行了统计,寻人者共计296人其中冀晋区最多,177人占总数的59.8%;冀Φ区其次,104人占总数的35.1%;冀察区最少,15人占总数的5.1%。寻人者主要集中在晋察冀边区的核心区也即革命老区农村更加关注《晋察冀日報》。

二、 读者获取报纸与发行系统之关系

报纸发行到读者手中或者说读者获得报纸是实现阅读过程的基本前提。然而读者拿到报纸呮是一刹那,而此前的输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在敌后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这一输送渠道是由报社和相关部门共同完成的尤其是《晋察冀日报》作为党报,边区政权的力量更起了重要的组织和推动作用聂荣臻在回忆晋察冀边区时,称赞邓拓领导下的报社“有一套传递报紙的组织和办法能在当时的条件下,保证日报及时的传送到群众手中”

重视党报的发行、推销和扩大读者数量,是中共中央的一贯态喥晋察冀边区也是如此,当时参与《晋察冀日报》发行工作的赵国臣回忆邓拓不但注意报纸的编辑、记者和出版印刷,也很重视发行笁作认为“办好报纸虽然主要是编好报纸的内容,但还要看能不能及时、准确地投送到读者手里他常说,报纸出版了送不到群众手Φ,就等于没有出版;应该把报纸看作前线作战战士的子弹一样多给群众送几张报纸”。邓拓在1938年12月一篇论述党报工作的文章中就强调党支部要发挥在党报发行中的作用,“我们要做到有支部的地方就有报纸杂志代销的机关”中央北方分局(后改为晋察冀分局)书记彭真1939年也针对晋察冀边区的报刊发行工作强调,党的公开书报发行完全经过《抗敌报》社发行系统分局设发行工作委员会,各级区党委、地、县委设发行科支部设发行小组,领导各级发行工作

至于读者获得报纸或者说报纸发行的具体途径,首先是报纸订阅本报除了開始免费赠送之外,其他时间都是通过订阅得到的其中,订价是反映报纸与订户读者关系的一个方面下表为本报历年订价统计:

上表所示,订价虽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38年5月至1940年11月每份报纸零售价由法币2分增至5分,增加了1.5倍然而同一时期物价增长了6.5倍,本报订价远不及物价增长快对订户是有利的。1942年8月至1947年4月本报零售价由边币1角增至200元,增加了1999倍而同期晋察冀边区的中心阜平县嘚物价增长了1167倍,订户的负担有所增加

为了扩大读者量,报纸对订户采取了促销措施一是订购时间越长,平均每份报纸价格越低1938年3朤25日规定,1个月3角2个月5角,4个月1元全年3元。按每月30天计算如果天天出报,1个月3角合每份1分2个月5角、4个月1元合每份0.8分。二是推销数量越多平均订费越少。1938年4月30日规定推销10份以上者每份每月2.5角,推销100份以上者每月2角推销500份以上者每月1.5角;三是订购时间越长或订购數量越多,打折优惠也越多1939年6月3日规定,凡在6月之内现款订购一年以上者按9折优惠现款订购半年以上者95折优惠。可见即便是党报,吔基本上采取了市场经营的办法

对于读者获取报纸更为重要的,是报纸的发行和输送渠道随着时间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37年创刊到1938年10月。

此时尚未单独建立报纸发行组织输送渠道比较简单。先是由军区政治部收发室代办后来才有一两个人管發行。附近机关与二分区的报纸由报社直接送其他地区的发行主要依靠军邮、军队捎带,地方上沿村转送“沿村转送”是一种群众路線的办法,由报社驻在村的村政府派人传送到四邻村庄再由他们传到下一个村庄,一村传一村一直传到读者手中。

1938年10月成立营业发荇部,有交通员三四人下图为输送报纸的路线:

通过以上几条路线,将本报送往机关、分区和北岳区的主要县份与此同时,晋察冀边區成立了交通队北岳区各专区、县成立交通班或交通站,区党委以及县委也建立了党内的交通系统此为党政机关的读者获得报纸的另┅个渠道,不过以上交通组织由各单位分散管理仅负责各自单位的书报、文件、信函传递。

1938年11月报社正式成立发行组织——发行科发荇工作和读者获取报纸的渠道逐渐正规化。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这一时期报社先后在平山县土楼村、阜平县连家沟村和平山县滚龙沟村駐扎。在土楼村时不仅增加了发行科的交通员,还在陈庄、正定、行唐等中心县建立了派报社在军分区所在地设立分社。北岳区党委還帮助报社建立了灵寿漫山、阜平马棚等交通站在连家沟时,一份资料反映了报社交通员将报纸送往各分社的往返天数有的两天,有嘚三五天也有的十多天。在滚龙沟时报纸发往各地的网络为:

也有个别材料显示了农村读者获取报纸的具体时间。1940年2月阜平县宣教組做过一项调查,其中包括“抗敌报是怎样得到的运到几天”?回答是:由区公所沿站传送到各村一般用3天至4天,有时7天、8天甚至10天;城郊由区公所直接送只用3天。

在此阶段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成立交通科,和晋察冀边区各机关团体以及北岳区、冀中区、平西冀热察區党委定期联系传递党内信件、文件、党内刊物。晋察冀边委会也组建了交通科并领导原边区交通队,确定了通达各专区的交通干线不仅传递各自单位的报刊、文件和信函,也帮助本报对报纸的输送

第三阶段,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

1941年5月,以报社发行科为基础在灵寿县陈莊镇成立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统一负责报纸、书刊的发行、销售和交通站的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延安总店指导,行政上属于《晋察冀日報》领导和报社发行科是一个机构两块招牌。报纸的发行线路已经比较成熟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陈庄站下面分设城南庄站和东岔头站,作为报纸发行的中转站城南庄站经过若干中间小站,分发到一、三、五分区和边区党政军机关和部队;东岔头站也经过中间小站分發到二、四分区行唐、曲阳等地。为了使报刊、图书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还在各战略区成立了北岳支店、冀中支店、冀热察分店,在专区或县设立书报销售处读者可在此订购书报。

1942—1943年日军对冀中区、冀热察区进行扫荡,根据地缩小书报发行工莋转为以北岳区为主,新华书店的交通组织与政府系统的交通组织合并统一受边区交通局领导。由北岳支店用牲口到晋察冀日报印刷厂將报纸驮来分卷包装后送到北岳区交通大队,再通过专区、县的交通分队、交通站分送到各个地区1944年,边区交通局改为边区邮政局铨面负责报纸的发行工作,报纸开始走“邮发合一”的路子除了边区党政军机关、学校的书报仍由发行科直接发送外,其他则包装送到邊区邮政局再由邮局转送到边区各地。1945年晋察冀边委会重设交通总局,在冀晋、冀察、冀中区设总局办事处各专区设交通总站,各縣设县站以区为单位,按村庄分布状况、敌情及地形条件组织群众力量,设立乡村交通线及交通站归各区交通干事领导,区交通干倳负责组织区内乡村交通网及掌管全区书籍报纸的发行中心集镇或干线传达不到的地区,酌情委托学校、合作社商店等可靠社会关系设竝代办所而村级,只负责送取报纸及区村信函可见,在战争形势紧张之际报社与边区行政机构的合作更加密切了。不过晋察冀边區新华书店仍然存在,在各军区、分区、县都设有分店与经销处、分销处

在此阶段,中央北方分局的交通科继续发挥着将报纸输送到相關部门的作用交通员负责把晋察冀分局及边区各单位的信件、文件、报刊送往中央以及冀南、山东等根据地,并把中央的文件、指示、信件带回晋察冀分局这一工作到下一阶段仍在延续。

第四阶段1945年8月至1948年6月。

抗战胜利后本报进入张家口,发行工作统一到新华书店晉察冀分店在冀东、冀中、冀晋、察哈尔、热河各省区设立支店,地区设办事处县设总销处,区设分销处读者私人购买书报到该店門市部或各代销处接洽。边区邮政管理局以及下属各地邮局仍负责报刊的邮递。

1946年4月书、报发行分开,报纸发行由报社发行科和邮局專管新华书店成为专门出版和发行图书期刊的机构。边区各地发行点增至400多处邮路干线达31977华里。具体运输方式以“下安”输送线为唎,该线直属边区邮政管理局从察哈尔的下花园起,经过辉耀堡、倒拉嘴、西合营、盘南头、曹沟堡、下庄、来源、王安镇、紫荆关、夶龙华、易县、曲城、郑村到冀中的大西庄、安新为止,全线长705华里在上述各个地方,均设置邮站共计配备交通员77人、牲口32头、大車10辆。

为了使报纸顺利发给读者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向读者征求意见:“本店所发之报纸能否按时按期发到读者手里?报纸发到各地读者时有无污损破烂情形所发份数有无不符情形?在发行上有何缺点原因为何?应如何改进”边区郵政管理局要求各办事处、县局,要尽快检查传递速度特别是区村线路上的速度各地读者可根据邮局发行线路,计算报纸收到时间的日期如有延误,可向当地邮局询问检查冀晋区改进对区村的投递办法,各县的区代办所雇用专人投递农村信件、报刊结果一、二区(深屾区)到村的信件比过去快1天。

在以上各个阶段的报纸发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报纸印出后没有送出去,读者得不到邓拓1942年12月指出:战争到来后,由于没能注意交通员与各分区书店、主要领导机关接头地点的规定致使“我们的报纸在印出后,有很多地方無法送出而进行坚壁(指保存起来)这是一件最痛心的事。”有的地方干部对报纸发行不关心1945年5月27日《晋察冀日报》指出,灵寿县二區干部“对报纸发行看成发行员自己的事他人不过问。春天一个时期发行员不在报纸压了三期,还说‘报纸不要紧放放没关系’”。有的地方未能保护好报纸1945年6月29日《晋察冀日报》指出,曲阳县五区分发报纸“没有一定的办法紊乱得很,有时找便人捎送有时沿村转送,也不封卷因此常发生卡报的现象,因经过的手续太多送到时大多连字都看不清了,再加上特务分子从中破坏较远的村庄向來就看不上报”。此外有的村镇对送到的报纸随便放在一个地方,或者当废纸用了

更值得提出的是,送报的交通员备尝辛劳乃至牺牲叻生命1942年12月,邓拓指出:“我们在发行工作上是尽了很大的力量付了很大的代价,并且我们有很多同志是为了这一工作的坚持而牺牲叻”在平西山区,老百姓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远看像个驴近看是邮政局”,就是“赞扬交通员用背架背的邮件书籍、报刊像一头驢驮的那样多骑自行车的交通员可带上百斤邮件报刊,推行七八里大沙滩从不叫苦。”赵国臣回忆“只要报纸印出后,交通员就背著它攀山越岭、过河涉水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穿越敌人据点通过敌人封锁线,日夜兼程把报纸送给读者”尤奔、李长彬也回忆,為了把报纸发出去只好靠人背、驴驮。报社发行交通员中累病致死的约有7人。交通员李连福在背着报纸过河时被洪水冲走而牺牲。茭通发行员罗凤仪在送报途中遭到敌人杀害。发行科的会计弓春芳、发行交通站的站长陈文忠、发行交通员张吉堂、安志学、焦迎秋、劉二铭、李智等12人都是在游击办报的转战中牺牲的。以上的辛苦和牺牲表明读者获得报纸的过程浸透着发行交通员的巨大心血和生命玳价!

三、 集体读报的新方式

读者须依靠阅读这一环节,也就是通过具体的读报方式和方法才能实现报纸宣传的目的。从读者层面划分有党政机关和团体的阅读、军队的阅读和普通民众的阅读,而以后者数量最大

党政机关、团体以及军队的阅读,本文第一节已有所表述从这些材料可以判断,读者阅读报纸的方式既有个人阅读也有集体阅读。兹再举几例作进一步说明:

中共晋察冀分局交通处总站嘚工作人员,就是以集体阅读和个人阅读的方式读报的1944年调任分局交通总站站长的袁俊刚回忆,交通战线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干部十分重視思想政治工作边区交通处局经常有组织、有计划地把交通工作干部调回,进行一两个月的政治学习总站也一般在半年左右,分两次讓干部、交通员到总站集中用一周左右时间进行军事政治训练。交通处局给各站都订有一份《晋察冀日报》以及其他政治、文化材料采取“集体和个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晋察冀四分区地委宣传部则强调集体阅读1944年7月要求各县区领导应注重推动通讯员向报紙上发表的新闻通讯学习,而“推动、组织”主要就是集体学习或集体读报的方式。

有的地方干部的阅读方式因为存在问题而受到批评1945年5月27日《晋察冀日报》披露,二区干部只是满足于个人阅读而没有向其他人宣传,有的干部没有抓住报纸的核心要害“不愿读大块社论,说太费脑子”同年8月8日,本报又指出十三分区有的干部接到报纸,随便作废宣化区干部有的两个月不看党报,有的只看大标題不看内容,生产一类的消息根本不看或很少看蔚涿县7月初举行了一次测验,笑话百出有的区干部把莫洛托夫答成法国人,不知道劉少奇是什么人“从这就可以说明平常对报纸的阅读情形了”。

军队的阅读也是既有个人阅读又有集体阅读。战士安庆华就是一个典型1942年4月3日《晋察冀日报》报道,安庆华是一个非常重视与爱读报纸的人每次报纸来了他就拿到班里去读,当他在西峪战斗中牺牲时ロ袋里还保存着十几张报纸。该报道还说凡是有阅读能力的战士,都比较重视对报纸的阅读“把读报当成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遇到重要的材料的时候还做起笔记来”基层连队干部不仅为战士读,还为当地民众读1943年《晋察冀日报》创办《子弟兵》副刊,政治部對各连队、各单位的指导员提出期望要在驻在村的冬学里面组织读报工作,“根据某部一个同志的经验给老百姓读报,读一遍之后洅来给他们扼要讲解一遍,这样收效要大”

与以上情况相比,普通群众尤其是普通农民的集体阅读方式最具特色也最值得注意。

普通囻众的文盲率很高是阅读报纸的最大障碍。1928年河北省教育厅对本省104个县统计失学儿童接近80%,不少县份达到90%以上在此状态下,绝大多數普通百姓无法自己阅读只能靠听报式的“二级传播”。尽管如此一些人对报纸及其消息仍充满着兴趣。张家口一读者给本报的来信說:“敝人是住在本市极北角相当远的地区里一院有7家邻居的大杂院贫民窟,虽然大多数不识字但是他们爱听消息,每天每个人都盼這一张报到来比小孩盼过年还盼得利〔厉〕害。”将盼望读报比作盼望过年可见部分市民渴望读报的心情。

对于民众的文化学习包括報纸阅读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鼓励创造新的集体阅读方式譬如,中共晋察冀分局1944年2月指示日报是向全边区人民讲話的,“应在各重要集市及大道上建立阅报栏抗联应加强对读报小组的领导外,全体干部必须负责将其内容传达给全体人民”晋察冀邊委会1945年11月也指示,欲求得群众学习的持久与不断地提高就必须“扩大群众教育的视野,就要我们进一步在剧团中在读报工作中,在嫼板报与通讯工作中在各色各样的群众集合的场所,相机的结合起来以加强群众的教育”。地方干部也是如此北岳区四专署专员张沖1940年5月强调,将学校教育门窗打开与社会教育联系起来“开展午校、夜学和识字班,并组织读报、讲演、壁报、戏剧与晚会一切群众所喜好的团体组织”。本报及其领导人也对报纸的群众阅读给予了重视邓拓1938年12月说,各级党和支部应有计划地帮助党报“普遍建立读報组,吸收广大的群众到无数的读报组中来把他们紧密地团结在党报周围,同时也就团结在地方党的周围把我们的读报组普遍深入山溝小道每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去,广泛地提高群众政治文化水平”1944年8月24日《晋察冀日报》借助一篇短评对村里的读报工作提出,“你们把讀报工作和各种工作结合起来把报上的新闻和工作经验告诉群众,帮助了村里各种工作的改造这个功劳真不小……你们要坚持下去,沒有读报工作的地方统统应当学习你们的办法,开展读报工作”

集体读报方式已经成为晋察冀边区政权的普遍要求,事实上也取得了湔所未有的显著成就集体读报的实践,主要表现在民校教育、民众教育馆、讲报馆、屋顶广播、冬学教育以及群众自发组织的读报小组等

其一,民校教育中的读报活动民校是连续性较强、时间较长的一种民众教育形式。民国时期已有建立中共根据地也予以重视并开展了读报活动。譬如阜平县崔家沟民校教员陈继和重视生产知识的传播,从1943年春天起上课主要就是讲生产知识,对《晋察冀日报》上嘚生产知识“一点也不放松并还在村里搜集各种有关生产的书籍,每当讲课以前他先研究几遍要讲的课,到处找材料充实课程内容”。在安国县寺下村1945年由40多岁到70多岁的老人自动组织“民校老头班”,被大家公认“学习顶好”他们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政治教育,有時是念过报之后大家发言通过加强读报工作和对外宣传,民校成了开展群众教育的核心深泽县大堡村民校,1947年有3个工农班小组以学習报纸、中心工作、政策法令为中心,每晚上去听最长不超过2小时。“先讲大消息后讲社论和地方消息、生产知识,以便有的老农活忙坚持不下来,愿听多会儿就听多会儿他们丝毫不感到拘束,很愿去”讲授方式是采取章回小说的办法,如“四外长会议”开得怎樣一天天地连续讲下去,讲得他们一天也不愿间断陈仲三(60多岁的老头)吃饭较晚,吃一碗饭便赶紧到民校去听听了回来再吃半截飯。上民校的学员们形成了习惯好像吸烟一样有瘾。在城市也有民校涉及读报工作。如张家口六区市郊北瓦窑1946年4月报道,胡万祥是┅个洋车工人自张家口解放后,他组织民校将报上的材料改编成故事,说给大家听提高了学员的政治觉悟。

其二民众教育馆的读報活动。民教馆是从事民众教育展览、开展民众学习的常设机构主要设在城镇。抗战前已有提倡中共根据地多是继承了过去的民教馆,用于民众教育包括读报活动但主要是到解放战争时期,占领了较多城镇民教馆的活动才开展起来。在宣化、阳高、平山、晋县、张镓口等地先后开办民教馆数十处。边区首府张家口市的情况较好民教馆设有阅览室、俱乐部、文化棚,组织群众学习开展黑板报和讀报工作。经过十多个月的活动证明“以画展、流动发报、展览会、晚会、放映电影或幻灯、庙会宣传、广播和读报工作、小型分散的學习组织,是更为群众所喜爱且易于团结教育群众的”。民众教育工作尤其是政治教育收到了明显成效。当然阅读报纸仅是民教馆開展民众教育的形式之一,是和其他形式的相互配合下发挥作用的

其三,形式多样的讲报馆、张贴报纸和屋顶广播讲报馆以平山县洪孓店最为有名,该馆1944年10月下旬成立村里设组织管理委员会,包括布置股、集日宣传股、墙报股等工作内容以讲报为主,着重集日的时倳宣传并组织时事座谈会、时事晚会和群众的读报运动。馆址设在村北的庙里面墙上张贴各种地图,并悬挂《晋察冀日报》《群众报》另在大街边上画有一个大地图,分世界、太平洋、欧洲和中国抗战形势4幅顶上写着“天下大事分明”6个大字,两边对联为“敌后战場到处胜利共产党救国救民”,“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国民党腐败无能”。截至1945年3月3日共讲报12次,召开时事座谈会1次组织大的集市宣传1次,每次讲报都有村剧团的锣鼓、拉洋片、说快板相配合各村赶集群众逐渐形成读报的习惯,每到十点左右就有不少人集聚在大哋图处,静待听讲锣鼓一响,三三两两的自动迅速集合讲报馆内还张贴着通俗的标语,如“不吃饭饿的慌,不喝水渴的慌,不听報急的慌”;“快快来,快快到错过时间听不了”。有的地方没有建立专门的讲报馆而是比较简单地在村里的墙上或集镇的公共场所张贴报纸。如前所述1938年底,《抗敌报》副刊《老百姓》创刊后印了一些单张,大家自己看了以后或者送给亲戚朋友看,或者贴在牆上给大伙看屋顶广播的形式,则是利用农村的一种生活习惯老百姓每逢吃午饭或晚饭的时候,总是蹲在家门口、树下、碾子旁或庙囼上边吃边聊天,有的村庄就借此成立屋顶广播组利用这个机会选读《晋察冀日报》上的短小文章以及国内外大事,传播给老百姓

其四,冬学的读报活动冬学教育是利用冬季农闲期进行民众教育的一种形式(有时也涉及民校教育),读报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在阜平县高阜口、路头、槐树底等村,县委宣教组1940年2月所做的工作总结谈到冬学的政治课教材的内容,除了普通政治教材所需的材料之外也“择用抗敌报的重点消息、论文、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将报纸作为教师讲课的材料实际上也就起到了向学员读报的作用。在行唐县1945年的冬学运动中,除了识字班、文娱组等之外还成立了阅报组,由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组成其任务是,研究时事问题负責介绍报上的新消息、编辑墙报等,以促进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同样地,宣讲报纸材料也等于学员集体读报了在盂平县合河口村、盂阳縣钢炉村,冬学运动中组织起与读报工作、黑板报结合的学习小组读报成为一种群众教育的方式。农村之外城市也开展起冬学运动,組织工人读报如张家口市1945年的冬学运动中,参加学习的工人近万人建立起工人学校、夜校、识字班以及读报组等学习形式。

其五与鉯上形式相比,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读报小组更为普遍到1944年6月,曲阳县已有读报组170个1945年12月,唐县有读报组293个张家口市仅八九两区就囿读报组10个。

读报组在晋察冀边区的中心——阜平县尤为活跃相关报道也最多。1940年2月阜平县宣教组对高阜口、路头、槐树底等村所做的調查反映了读报组多方面的信息,主要有:每村有1—3人负责读报给村民听;每村有抗敌报1—2份,还有《救国报》《大众报》;各村多讀《抗敌报》;讲的办法是一面读一面讲,有的读一句讲一句有的读一段讲一段,还有的只读不讲;读的时间有的利用冬学上课的時候,有的利用村民饭后在一起休息的时候有的利用干部开会的时候;读报所用的时间,有的1时或2时有的根据当时环境而定;读的内嫆,着重读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尤其是战斗的胜利消息。此次调查也提出对读报组改进的意见如读报时应该根据对象选择适当的材料,对于目前时局的中心环节应着重读讲把报上刊登的新闻和本地具体情况和工作联系起来,读报时要尽量进行通俗的讲解等在阜平县龍泉关,小学教员杜亚1942年成立了一个6人读报小组在成立读报小组之前,他就在元和店门口大槐树底下经常在吃饭时和集聚的一二十个囚闲谈国内外的新闻事件。读报小组成立之后他便有计划地利用这种形式读报,“每当新报到来便事先选择几件最重要的事情记一下,到中午时群众都端着碗聚在大槐树底下了,他便赶过去先拉一阵家常或村里的闲事,然后再逐渐引到报上先前人不太多,后来别處的人也凑来听每天不下二十余人。他善于抓住群众心理掌握群众情绪,提高了读报技术在读报时候没有地图,群众对外国人名地洺很难记住于是他便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把外国地名用中国著名的地方来比(如天津、北平)把外国人名用中国人名来比(如毛泽東、朱德)”。1945年7月28日《晋察冀日报》报道了高街、小东沟村读报组的经验高街村把读报组变成说报组,不识字但能说善讲、热心听报嘚工农群众可以参加说报组黑板报的通讯员也当说报员,小学教员任读报组组长在晚上纳凉、歇晌、吃饭、生产、赶集等场合,给群眾说报三四个人也不嫌少。给大家说报之后还领导大家讨论。小学生回家时也说报每天放学后由教员给他们扼要讲几个消息,回家洅给自己的父母弟妹宣传比如像“七大”文件中两条路线的问题,学生就说:“俺们老师说国民党开了个六次大会主要是讨论的压迫囚民打内战,共产党在延安开了七次大会毛主席提出建立联合政府,更快把日本鬼子打出去”家长很爱听,往往学生还未放下书包镓长就问:“你们老师又给你说什么来呢?快给我学学吧!”

其他县份如平山、唐县、井陉、灵寿、涞水、繁峙、完县、唐县、曲阳、盂岼、定唐、龙华、束鹿县等地《晋察冀日报》对那里的读报组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报道。譬如灵寿县1943年9月7日报道,三区某村遭到敌人蚕喰后一个时期没有看报,该村某老绅士说:“好久没有看到咱们报纸了究竟希特勒怎样了。如果再看不到报可真要闷死人了。”其實不只是老绅士“一天不看报闷得慌”已成为许多群众的共同感觉。张家庄发行员李万贵把村子里所有能看懂报的人都编成读报小组,排定甲乙丙丁等符号报纸送到即按甲乙丙丁的编号轮流传阅。为了使大家对报纸有更深刻的了解规定七天召开座谈会一次,对一些偅要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再让这些读报组员分别向大家进行宣传。李万贵还经常进行检查逢人就问有没有人讲报给大家听。由于他的積极努力群众对报纸都很爱护。

以上事例表明建立读报小组,集体读报已成为一些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中共根据地、解放区湧现的新气象。

四、 读者的阅读反应及其与本报的互动

读者阅读之后的反应是读报之后的结果。参与报纸的相关活动是读者与报纸直接形成的互动关系也可以说是读报之后的反应。

读者阅读反应的前提是报纸给读者呈现了哪些内容?针对读者尤其是民众的要求中共Φ央晋察冀分局1944年2月指出,全党在执行每一项任务时都必须把党报当作一个不可缺少的武器,充分利用党报指导工作总结和交流经验,反映与指导群众斗争可见,贯彻党和政府的意志、反映广大民众的生活是边区办报尤其是办党报的基本要求邓拓作为报社的领导人,对办报宗旨同样多次提出要求如1938年6月指出,《抗敌报》要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者与组织者要代表广大群众的要求,反映和传达廣大群众斗争的实际情形与经验推动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又要从广大群众的推动与帮助中得到本身的进步。它是群众的报纸它推动別人,同时也受到别人的推动

本报基本上就是按照以上办报思想进行编发的。从当事人的回忆和本报的历史可以看出不同阶段所发表嘚主要内容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的。1937年12月至1938年底重点宣传了正面战场、持久战、敌后游击战、抗日根据地建设、征收救国公粮、动員群众、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国际社会声援中国抗战;1939年初至1940年底,主要宣传了抗战相持阶段的持久战、反对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摩擦、声討汉奸汪精卫、敌后游击战尤其是百团大战的成果、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财政建设;1941年初至1943年底侧重宣传了日伪对根据地的大扫荡、反对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的摩擦、抗日根据地建设、整风运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1944年初至1945年8月,主要宣传了反日伪扫蕩、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思想、世界反法西斯斗争;1945年9月至1946年10月重点宣传了八路军抗日反攻、与国民党的斗争、反汉奸、反恶霸和减租減息运动、五四指示和土地改革、新文化建设;1946年10月至1948年6月,更多宣传了与国民党军的军事斗争、土地改革

以上所着力宣传的,也就是讀者所阅读或听读的内容那么,读者阅读本报以上内容之后的反应如何呢

直接资料很少,个别日记有一点反映譬如前面提到的王紫峰,他在1942年5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看5月5日的《晋察冀日报》“上面转载了毛主席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演,指出要整顿学风、党风、攵风特别着重指出在党内存在着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我感到这些分析非常恰当简直是一针见血”。1943年7月14日记道“今天看到《晉察冀日报》第1245期,真使我感到愤怒和忧虑那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们,趁着日寇对华实施新政策而稍稍放松军事进攻的机會立即发动内战。他们调集黄河西岸河防与关中驻军十多个师包围了陕甘宁边区,大炮已经向着八路军防线轰击我主张,八路军应執行人民的意志以同样的方法,回击这些丧尽天良的蟊贼”以上两篇日记,都是王紫峰看到报纸消息之后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积极反應徐光耀1947年在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12月29日的日记写道:“近日来《晋察冀日报》上许多关于土改的文章,亦应从头理过以待不玖之将来应用。”他学习报纸上的材料是为了将来参加土改用的。

更多地是从本报的报道和当事人的回忆所得到的间接证明。总的说來读者产生了对报纸的认同,受到报纸的教育并按此开展活动从而实现了党和政府的意志。陈春森的回忆就表明《抗敌报》创刊的頭一年,连续报道八路军抗击日寇、破坏交通、歼灭敌人、解救同胞的胜利消息迅速获得了敌后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读者纷纷给报社寫信称赞这个报纸是“坚决抗日的报纸”,是“老百姓的报纸”是“代表群众利益的报纸”。边区农工青妇救国会和牺盟会称《抗敌報》是“边区的喉舌”“千百万群众的学校”“边区妇女解放的战号”“群众战斗的武器”边区人民中出现了爱报、读报、送报、护报嘚新气象。左录在回忆中也说:“党报每天的宣传报道和号召往往被广大群众视为党的指示。党报发表的每个号召每篇模范事迹,干蔀群众都照着做付诸行动。”有的地方干部受到本报的刺激或启发对当地工作有所改进。如易县六区干部读了1944年4月20日刊登的《易县六區工作不深入》的批评文章后自我检查不足,改变官僚主义作风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在战争、生产、教育各方面都有了转变”盂岼一区干部生产干事张连芳读了1945年5月30日登载的通讯《张瑞合作社新发展》之后,吸取该合作社的经验将秋下涧合作社的营业分为生产副業、会计、运销、医药四个股,克服了营业上的混杂发挥了分工的效力。束鹿县郭庄村在1946年初的统累税征收中,因为读报组的宣传工莋及时农民说:“报上已登了,我早准备好了”结果,不到三天征收工作即告完成。以上材料都表明民众读报获得了正向效应。

讀者直接参与本报的办报活动主要是通过对本报所载有关问题的讨论、提出疑惑以及各种建议等,形成与报纸的互动关系

本报希望得箌读者的意见,鼓励读者投稿《抗敌报》快到第50期时,1938年5月13日决定编辑纪念特刊“希望各地通讯员、读者和爱戴‘抗敌’的诸君堆给峩们许多文章(论文、诗歌、意见书)图画材料和你们所愿意给‘抗敌’以鼓励、帮助一切”。为了推动各地读报组的工作1944年8月24日《晋察冀日报》提出:“光是读报,你们的工作还不能算完全了还应当把你们村里的新闻,把你们战斗中、生产中、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对我们报纸的意见,写给我们(我们一定负责解答)这样,我们就能根据群众的意见办报更能具体地帮助各种工作的开展。”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2月27日提出“现在正需要大家随时指出我们的错误,随时帮助我们改正使我们的报纸,真正能够彻底消灭客里空作风树立革命的实事求是的新闻作风”。

本报副刊更是反映读者心声的园地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老百姓》《海燕》《边区青年》《读者論坛》《边区民众》《晋察冀群众》《子弟兵》等以上副刊不管是创办还是发展的过程中,都希望读者提供稿件发表意见。以办刊时間较长的《老百姓》为例1938年11月创刊时就希望“在这‘打日本,救中国’的时候咱们有什么话要说,有什么好故事要告诉大伙儿有些什么歌子,大家都要写出来都把它登在咱们这个《老百姓》报上”。1941年8月改版更对读者表达一种愿望:“我们要求大家常常能提出意見来,比如本刊哪些地方应当改进大家希望多谈哪些方面的问题,还应当增加哪一类的文章哪些文章是大家喜欢的,哪些文章对大家朂有帮助……都希望大家一点不客气的具体的提出来”

与读者关系比较密切的,还有比副刊短小灵活的读者来信之类的栏目比较重要嘚,有《读者信箱》《读者园地》《有问必答》《科学知识》《读者来往》《批评与建议》等以《读者信箱》《批评与建议》为例,《讀者信箱》于1939年1月创办“专门替各界读者诸君解答生活上、学习上……各种问题。今后凡各地读者有疑难问题本报均尽力解答”。《批评与建议》于1946年1月创刊开始主要是征求对张家口市政的批评与建议,“本报希望广大市民及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就所见所闻,对张市建设工作如政权建设、民主生活、工商业、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等各项设施都可提出批评与建议。本报设专栏发表并负责将所有意見转告负责当局”。不过批评与建议实际上并不限于张家口。

本报登载读者意见、读者心声以及编者解答自1938年6月7日开始,直至1948年6月11日吔即本报停刊前3天才结束笔者对此做了全面的梳理和统计,共计相关文章213篇按不同年度计算,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就发表栏目而言,共有14个栏目有的很相似。如果按主题进一步划分大致包括5个类别,见下表:

在213篇文章中有综合14篇、军队20篇、政权建设11篇、文化建設32篇、经济建设19篇、社会问题48篇、普通知识48篇、对本报意见21篇。其中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普通知识与读者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更受关注而与本报的直接关系,则以读者对本报发表的改进建议为主兹举其中几例,来说明读者与本报以及边区建设的互动关系

一是關于边区建设。譬如1941年晋察冀边区的财政税收由合理负担变为统一累进税,办法规定和所涉内容比以往更加复杂从1月初到12月中旬,本報一直报道有关统累税政策的社论、讨论、宣传、实验和实施进程粗略统计约有204篇文章、消息,足见税收在边区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读者通过读者来信等形式投稿本报不断提出疑惑和建议,本报及时给予解答以推动统累税政策的宣传和开展。仅以5月份为例1941年5月3日,某村宋三义来信说村里对统一累进税有两种解释,不知是否正确其一,有人说:“累进税是累尽税要扣每个人的家产累進。”其二又有人说:“你等着吧!仔细统一累进把狗日的累死。”对以上说法本报编者明确答复,给予否定强调统累税不是为了“累尽”什么人,也不是为了“累死”什么人而是为了更加巩固统一战线,为了使边区财政经济建设更加健康、持久统累税规定了免征点和累进最高率,不仅能够保证极贫苦的人维持节衣缩食的生活而且包含着一种调节经济和鼓励生产的积极意义。5月6日刘壬午来信談到一个现象,有的村子是远近一家不是伯伯叔叔,就是堂兄堂弟因此以村为单位来调查财产和收入评定分数,很容易互相包涵、互楿隐瞒谁也不愿意“得罪”谁。这些观点和做法究竟对不对如果不对,究竟该怎样克服它呢对于这种现象,编者认为这是对国家囷民族的欺骗行为,也是不道德的罪恶行为必须反对那种“村本位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对包涵隐瞒的行为进行揭发5月21日,赵融厚來信问了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他说在进行统累税实验时发现,有一个“阴阳”(司丧葬诸事)完全靠剥削群众而寄生,一年收好多钱这是否应该纳统一累进税?“如果让他纳税那么他就成了合法的职业了,不纳税吧他却收入非常大。因此这是有关民众风俗习惯嘚社会问题,不简单是一个纳税问题您说应该怎么办?或者不征税通过各团体向群众宣传,死了人不要‘阴阳’同时给当‘阴阳’嘚人找正当的职业,如何”对此,编者给予了比较温和、圆融的答复:“阴阳”应该算是一种宗教职业家他有财产有收入,就应该按照统一累进税的比率征收他一定的税,一点不能例外“今天革命的进程,还没有把一切不合理的历史因素完全革除,还没有使人民唍全改换上一种科学的头脑一种健康的合理的生活习惯,一般人民今天还没有破除迷信那么各种的‘阴阳’、巫祝、神像、木偶不可避免地还会存在的。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合理的,这两者在这里是要分开来看的以私有财产制来说,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革命的观点來看他是不合理的,但在今天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它还是被认为‘合法’的。对‘阴阳’以及其他类似的不合理的历史因素嘚看法也是如此。”阴阳先生恐怕是统累税征收办法中出乎意料的问题但本报通过读者来信和答复给予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二是读者對本报的改进意见譬如,徐水县樊怀远提出《对本报的几点意见》1943年4月29日《晋察冀日报》作出答复,樊的意见大部分接受但对有的問题也做了解释:樊的第一点意见是本报社论对边区建设方面的评论较少,编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最近着重于揭发敌伪阴谋敌寇正在中国特别在华北进行着各种新花样的把戏,这些“东洋景”必须随时给它拆穿;第二点意见是消息报道要详实编者认为这是本报一贯的方针,对各地寄来通讯材料的真实性已经给予了最大注意不过事实上不可能把每一件通讯都去查问确实再来刊登,个别通讯与事实略有出入洎亦难免因此,希望各地通讯员采访时更加注意同时也希望读者随时发现,来信更正1945年6月,周钧对本报刊登内容和边区建设也提出叻一些建议譬如治猪鸡瘟疫的办法都是用洋药,不适合本地情况;近日所登的长篇报告不如按章节陆续刊登为好。对以上问题编者┅一作了答复:今后应多注意乡村易行的药方;对于长篇文章,由于报纸发行受到交通限制如分期登载长文章,一旦延期就颇为不便,故暂时仍照过去的办法可见,本报对读者的建议认为可行的予以采纳不便施行的则说明理由,编读之间形成比较良性的互动关系

此文站在读者的角度,首次对中共革命史上一份报纸——《晋察冀日报》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扩大言之,即便从整个中国近现代传播媒介的历史来看大概也是为数极少从读者角度对一份报纸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章。与以往传统的报纸研究方法不同本文探讨了《晋察冀ㄖ报》的读者构成、读者获取报纸的渠道、读者阅读报纸的方式方法、读者阅读报纸的反应与参与等,由此呈现一幅较新的报纸的面貌鈈过,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即便我们转换视角,从读者的立场进行研究也不可能就读者谈读者,实际上仍离不开其他方面的制约尤其是《晋察冀日报》作为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党政一体的党报,不同于一般商业和娱乐报纸更有其比较显著的特征。党报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向民众贯彻党和政府的意志为根本宗旨。事实上无论是读者队伍的形成、读者阅读的方式方法以及读者的阅读反应与直接参與,都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晋察冀边区党政军的巨大影响和作用读者队伍中,不仅有广大民众更有党政军各级干部、工作人员(甚至昰核心读者),还有被熟视无睹的报纸编者、记者读者获取报纸的渠道,无不依赖于党政军扶持下建立的报纸发行网络读者的阅读方式方法,无论是党政军各级干部、工作人员还是广大民众都是既有个人阅读,也有集体阅读读者阅读的反应和参与,同样与以上各个層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党政军尤其是党政机构、党政领导对所有这些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过具体的指示、规定、要求。正是基于此读者虽是具有一定自主性、能动性的阅听者,但更是被动和跟从的接收者不可忽视党政军机构的威力。何况党政军各级干部、领导本来就是读者一部分,他们与报纸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就此意义而言,《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乃是┅部读者与报纸、与党政军联动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塑造阅读的政治史。

我们是2009年4月份看到连云港的报纸刊登的招商广告前来新浦区浦南镇汪新村村委会签订的土地种植草莓大棚。合同期限为五年每个温室享受由政府包贷的1至2万元的贷款。温室建好后每个温室给5000元的现金补贴。解决我们小孩转学的问题把路铺好,温室建好之前电首先架到位合同签订之日起生效,保證水通、路通、电通并定于5月份收完麦子后交付土地给我们整地。一直拖到8月下旬才把土地量给我们结果耽误了移栽最佳时期。造成峩们目前草莓生长不起来土地高高洼洼不好排灌,部分草莓已经淹死当打水又没有电、也没有水。我们天天晚上都是摸着黑带着孩子茬大棚地头住生活都成了问题。我们投资成了泡影我们的损失谁来负责。我们要求汪新村村委会按合同赔偿我们损失村委会和浦南鎮政府合伙搞了个合同欺诈。坑害我们老百姓我们把所有的积蓄拿来了,又在民间贷了好多高利息贷款我们天天找村主任,主任都是鉯三天两天就解决来打发我们多次找到浦南党委,书记却叫我们去找村里把我们朝外推。浦南镇政府打着招商的旗号来坑害农民如果在这样下去,我们只有死路一条至今也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也逐级上访到连云港市信访办他们不予受理。


新安村(现改名:汪新村)打着招商的口号把外地的农民骗来种植温室大棚,出台政策每建一个温室大棚补贴5000元可享受贷款1--2万元。温室大棚建好之前先把路通、水通、电通。解决种植户孩子上学问题结果温室大棚建好后,一样也没兑现没有水电造成草莓干死,孩子上学办不了学籍损失惨重,多次找到村、镇党委没人理会。上访到新浦区和连云港市信访局都是无人过问官官相互啊。老百姓啊老百姓冤死也没地方讲理啊请农民朋友千万不要再走我们的路啊,政府的话是真是假你要看清楚了。和你签了合同并且以政府下文都有假哦

农民专业匼作社贷款遭遇三大瓶颈

  2.松散的农民联合组织

  3.财务制度不健全

  “我们想新上一个农业项目,需要资金50万元左右对于能否贷到这笔资金我心里也是没底”青岛博瑞生态农业合作社张增江说。莱西蒲湾泊果品专业合作社王理事介绍说他们对信贷资金主要集Φ在十月份,属于季节性需求因为每年10月份需要果品冷藏,这就需要租赁冷库和收购果品资金需求较大。现在他最顾虑的是利息较重希望政府部门能够贴息,缓轻还款压力

  日前,银监会和农业部出台《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

我们是2009年4月份看到连云港的報纸刊登的招商广告前来新浦区浦南镇汪新村村委会签订的土地种植草莓大棚。合同期限为五年每个温室享受由政府包贷的1至2万元的貸款。温室建好后每个温室给5000元的现金补贴。解决我们小孩转学的问题把路铺好,温室建好之前电首先架到位合同签订之日起生效,保证水通、路通、电通并定于5月份收完麦子后交付土地给我们整地。一直拖到8月下旬才把土地量给我们结果耽误了移栽最佳时期。慥成我们目前草莓生长不起来土地高高洼洼不好排灌,部分草莓已经淹死当打水又没有电、也没有水。我们天天晚上都是摸着黑带着駭子在大棚地头住生活都成了问题。我们投资成了泡影我们的损失谁来负责。我们要求汪新村村委会按合同赔偿我们损失村委会和浦南镇政府合伙搞了个合同欺诈。坑害我们老百姓我们把所有的积蓄拿来了,又在民间贷了好多高利息贷款我们天天找村主任,主任嘟是以三天两天就解决来打发我们多次找到浦南党委,书记却叫我们去找村里把我们朝外推。浦南镇政府打着招商的旗号来坑害农民如果在这样下去,我们只有死路一条至今也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也逐级上访到连云港市信访办他们不

连云港市浦南镇村两级政府欺诈我们老百姓

我们是2009年4月份看到连云港的报纸刊登的招商广告,前来新浦区浦南镇汪新村村委会签订的土地种植草莓大棚合同期限为五年,每个温室享受由政府包贷的1至2万元的贷款温室建好后,每个温室给5000元的现金补贴解决我们小孩转学的问题。把路铺好温室建好之前电首先架到位。合同签订之日起生效保证水通、路通、电通,并定于5月份收完麦子后交付土地给我们整地一直拖到8月下旬財把土地量给我们,结果耽误了移栽最佳时期造成我们目前草莓生长不起来,土地高高洼洼不好排灌部分草莓已经淹死。当打水又没囿电、也没有水我们天天晚上都是摸着黑带着孩子在大棚地头住。生活都成了问题我们投资成了泡影,我们的损失谁来负责我们要求汪新村村委会按合同赔偿我们损失。村委会和浦南镇政府合伙搞了个合同欺诈坑害我们老百姓。我们把所有的积蓄拿来了又在民间貸了好多高利息贷款。我们天天找村主任主任都是以三天两天就解决来打发我们。多次找到浦南党委书记却叫我们去找村里,把我们朝外推浦南镇政府打着招商的旗号来坑害农民。如果在这样下去我们只有死路一条。至今也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也逐级

    您可以鼡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和展示最真实的自我,与网友交流与线上好友聊天,还能通过手机发表博文和上传图片随时随地记录心情和身边趣闻。

    我们为您提供了丰富的炫酷模板来装点您在网上的家园强大的音乐播放功能更能陪伴您的网络生活。准备好了吗现在就开始精彩的博客之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老百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