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途中见杏花的次北固山下颈联赏析流露出诗人什么情感

当前位置: >>
表现手法的诗歌鉴赏
途中见杏花》 吴 融《途中见杏花》鉴赏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 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鉴赏】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 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 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 大地,心情该是多么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 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 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 花观赏,又能看得几时?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 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怎不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 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 自盛开的杏花, 难道不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吗?这里显然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 而杏花的形 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 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 那一片蒙 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何等绚丽夺目呀!浮 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 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 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 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 、李 (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本 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鉴赏题】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4分)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 (4分)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2分)早春时节,一 。 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 昭示着春天的生气, 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 却感到忧愁、 苦涩。 (2分) (乐景的介绍为1分,作者的感受为1分) (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 也可酌情给分。 ) (2) (6分)①惜春之情(1分)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 自开自落(1分) ;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 叹) (1分)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1分) ;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 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1分) 。③故国之思(1分)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 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 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 的长安生活(1分) ,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 廷(1分) ,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 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2分)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 愁冲毒雾逢蛇草, 五月田收火米, 不堪肠断思乡处,桄榔椰叶暗蛮溪。 畏落沙虫避燕泥。 三更津吏报潮鸡。 红槿花中越鸟啼。这首七言律诗, 是李德裕在唐宣宗李忱即位后贬岭南时所作。 诗的首联描写在贬谪途中 所见的岭南风光,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第一句写山水,岭南重峦叠嶂,山溪奔腾湍急,形成 不少的支流岔道。再加上山路盘旋,行人难辨东西而迷路。这里用一“争”字,不仅使动态景 物描绘得更加生动,而且也点出了“路转迷”的原因,好象道路纡曲,使人迷失方向是“岭水” 故意“争分”造成的。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又是实感,所以诗句倍有情致。第二句紧接上 句进一步描写山间景色,桄榔、椰树布满千山万壑,层林叠翠,郁郁葱葱,一派浓郁的南国 风光。这一句中用一“暗”字,突出桄榔、椰树等常绿乔木的茂密,遮天蔽日,连溪流都为之 阴暗。这一联是从山水林木等方面选择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颔联宕开一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 那能使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有力地 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从艺术表现技巧来看,这种衬托的手法,比连续的铺陈展叙、 正面描绘显得更有变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一联“语双关”,和柳宗元 被贬柳州后所作的《岭南江行》一诗中的“射工巧伺游人影,飓母偏惊旅客船”一样,都是言 在此而意在彼,诗中的毒雾、蛇草、沙虫等等都有所喻指。这样讲也不无道理。颈联转向南方风物的具体描写, 在写景中表现出一种十分惊奇的异乡之感。 五月间岭南 已经在收获稻米,潮汛到来的时候,三更时分鸡就会叫,津吏也就把这消息通知旅行的人, 这一切和北方是多么不同啊!这两句为尾联抒发被谪贬瘴疠之地的深切思乡之情作铺垫。 尾联是在作者惊叹岭南环境艰险, 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 引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 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 情之人!如今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 令人肠断的地步。 这当中也深深地含蕴着被排挤打击、 非罪谪贬的愤懑。 最后一句是暗用 《古 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这一联是这首抒情 诗的结穴之处,所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挚。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显得灵活多变而不呆滞,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 晚唐的抒情名篇。 (王启兴)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赏析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①檐牙:屋檐如牙齿一般。②蝶衣:蝴蝶的翅膀。晒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③落落: 稀疏的样子。④嘈嘈:杂乱的声音。 张耒() 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江苏清江)人。苏门四学之一。诗学白 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仅传六首,风格与柳永、秦观 相近。 【赏析】 本诗通过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 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首联、颔联诗歌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动景: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 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 角悠然织网。这里诗人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 颈联描写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的景象,月影、溪水动 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尾联直抒胸臆: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我 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过完这一生, 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 对乡间生活的由 衷赞许。诗人喜欢这种悠闲的生活,希望到老能一直过着这种隐居生活,进而表达了诗人对 繁华世界的反感,不与世间相争的高洁。 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 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 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 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全诗表 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鉴赏题】 1.这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请具体说明。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 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 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3.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 望。《落梅》――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 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 主张。 《落梅》写于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 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 作者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迫害,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 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有着深刻的寓意, 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 【大意】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 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 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那 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 不去。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 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背景】刘克庄()宇潜夫,号白村居士, 又号后村。初名灼,宁宗嘉定二年(1209)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南宋莆阳(今 属福建)人。刘克庄是诗词兼擅的作家,为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刘克庄是一位很有才华的 诗人、词家及史学家。他著有《后村大全集》196 卷,曾任过建阳县令、知州等官职。他主 张收复中原,在诗词中曾有“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洒水西桥畔泪。”“笑谈里,定齐鲁。”“问 长缨,何时入手,缚住戎主?”等豪壮之句。从刘克庄先后名号的更易中,可以窥见他的不 凡经历和曲折心路。刘克庄的诗词多有感慨时事之作,为当时“江湖派”重要作家。著有《后 村先生大全集》 。 宁宗嘉定年间,时任建阳(福建)令的刘克庄写了《落梅》一诗,这 是他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 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 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迫害,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 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赏析】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 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 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 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 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 梅凋谢飘零、 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 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 “骚人”的坎坷一生。 “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 越过五岭, 指到达今广东一带, 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 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 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 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 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 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 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 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 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 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 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 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呜呼!“若 。 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 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 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 赏析: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 “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柳 老”就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在“寂寞园林”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有情落 日照在他们所坐之地,青山横云。“点”或“破”一字,写青山直插云霄,似乎刺破云霄,突出 了青山的高峻。 “路尽河回人转舵”: 岸上诗人走到路尽, 看见友人的船一转舵, 不见了。 暗含依依不舍之情。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整个夜晚不眠,独 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故 典, 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 对再受朝廷重用的渴望, 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 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体现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 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 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 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 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 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 人格。[1]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 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 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 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 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 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石灰吟》 这首 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2]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2分) 答: 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 ;北雁南飞(每点1分)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 答: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 酒醒闻雁,诗 人倍感孤独寂寞。 (感情2分,分析2 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 答: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 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 作解说,得1分。用意2分) 赏析: 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游赏黄州的山水,闲 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残灯暗淡的雨夜, 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 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杜牧素以济世之才自负,可由于不肯苟合,仕途并不顺,故尔常游心方L,寄情楸枰, 所谓“樽香轻泛数枝菊,檐影斜侵半局棋 ”( 《题桐叶》,“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 ) 初 ”( 《齐安郡晚秋》,“自怜穷律穷途客 ,正劫孤灯一局棋”( ) 《寄李起居四韵》 )等,正是 这种围棋生活的反映。如今他遇上王逢这样棋艺高超,情投意合的棋友,该是多么欢乐啊。 可是友人就要离去了,留下的将仅仅是“最宜檐雨竹萧萧”那种美好的回忆 ,是“别后竹窗风 雪夜,一灯明暗复吴图”( 《重送绝句》 )的凄凉现实。“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因此这两句含蕴极丰,表面上是几多闲适,几多欢快, 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词的上阕写仲春田园的美丽风光和词人由此引发的感喟。仲春时节,一场春雨刚过,平原上 开满了白色的荠采花; 在刚翻耕过的土地上, 一群群鸟在起落着觅食。 面对这一派格调清新、 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克光,词人的内心深处也似乎有一股涌动的热情,他是多么希望为国 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但想到罢官的现实,又感到无可奈何,他因此而愁苦得白了 头发,只得在傍晚时到挂有青布酒幌的酒店去赊一点酒喝,好在赊酒很方便。词人想借酒浇 愁,可这酒又怎能解除他内心的愁呢?? 词的下阕描绘了一幅朴实闲适的农家生活图景。人们心情悠闲恬静,过着勤俭的生命;牛栏 的西边种着桑麻等农作物。在这一片宁静的田园中,又走出一位农家女子,她穿着白套裙, 趁着生蚕前的闲暇去娘家。 透过农家们恬然自安的心态, 我们可以更真切地看到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词人那种无奈背后的不甘闲居的进取之心,那种追求祖国统一的执着。?这首《鹧鸪天》在辛词中并不占重要的地位,但它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代表了辛词思想感情 的主流,这是贯穿于词人一生的作品之中的,如“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 江红》 ,1168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 ,1189年)“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永遇乐》 ,1205年)?这首词在艺术上主要运用了对照的艺术手法, 田园怡人的克光, 农家闲适的生活, 与词人“多 情白发春无奈”的心情形成对照,从而含蓄地表现出词人不甘闲居又无奈惆怅的复杂心态; 同时,这勃发的春色又暗含词人内心的不甘闲居、不甘消沉,它令读者感受到词人那如春的 壮志,尽管这壮志被严酷的现实重压着。词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色彩明丽丰富,相映成 趣;又动、静结合,人、物和谐,情、景相生。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写的是农村 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 ,群 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 ,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本词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 ”,对平凡微贱的荠菜花寄予了极大的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 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我们所见的那副使人讨厌的聒噪相。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 可见其意态闲适 。但是,接下来两句“ 多情白发春无奈 ,晚日青帘酒易赊”,情绪陡变, 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的头发。词中说的是“白发 ”,实际上讲 的是“愁绪 ”。“多情白发春无奈”,词人心情沉闷,只好到小酒店去饮酒解愁。这里“多情” 二字写得诙谐,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词人那种带有苦味的诙谐。而在这诙谐中,又让人深切地 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愁绪。 面对如画的春色,词人的愁绪从何而来呢?这首词有一小序:“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我们 可以从这两句话中找到一定的线索。这时,正是词人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之时。这 时他才四十二岁。他还有精力,足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怎能耐得住清闲无为的生活? 所以词人游鹅湖,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逝 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 清人王夫之说过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姜斋诗话》。这也是 ) 本词上阕的艺术手法。下阕写的是一幅农村景象: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 栏附近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 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与本词的开篇几句不同,下阕词人从近处落 笔 ,一个“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 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词人越是写闲适、古朴,越是让人联想到“多情白发春无奈 , 晚日青帘酒易赊”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词人无一字写我,尽情描写客 观景象,着力描绘了一个“无我之境 ”,实际上“我”尽在其中。词人采用这种高超的艺术手 法,把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在这闲适的氛围中突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人有会问:词人既然喜欢农村,喜欢农村古朴而又悠闲的生活 ,为什么还要借酒浇愁 呢?这里,我们就必须结合词人当时的生活背景和他当时的处境去理解。我们知道 ,辛弃 疾是一位很有抱负、正义,充满爱国心的词人,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官场中有的是尔虞 我诈、争权夺利,有的是夸夸其谈,食言而肥,词人对此看透了,厌烦了,所以他要远离城 市的喧闹,他认为美好的春天在田野,在溪头,在那漫山遍野雪白的荠菜花中。如今,他虽 置身于纯洁、清新的农村,却还有愁苦,那是因为他不能忘怀祖国万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 疆场 ,去收复已夺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关心的事业 ,然而,他却被排挤到农村,过起“闲 意态”的生活来,他怎能不愁苦呢?他不是不喜爱春天, 但春天并不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快乐。 总之,这首词写了作者的苦闷 ,而在这苦闷中,表达了作者的追求,是一首难得的借景抒 情的好词。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 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这首小令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约写于公元1203年。其时正当他南归后第三次出仕前,赋闲 居住在江西铅山的瓢泉。这一带的山山水水,特别是&雨岩&的风景,深深打动了他,因此他 的笔下不乏对大自然的种种描绘,数量不算太多,但气象万千,别具一种情趣和境界。写作本词的时候,辛弃疾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仍壮心不已,希冀早年就立下的统一祖国 的宏伟理想得已实现。此时他的好友陈亮已经去世,朱熹也在&庆元党禁&事件中丧生,稼轩 深感知音难觅,再也遇不到陈、朱那样的好友了,不免感慨万端。小令在描写&雨岩&景物的 同时,寄情于山水,抒发了这种思想感情。&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畹&,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三十亩为一畹。首 句化用屈原&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离骚》 )句意,说明兰花怒放,绚丽多采,但&空谷无人&, 也就只能自艾自怨了。&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泠泠&,声音清脆。这两句 说,&宝瑟&纵使弹使弹奏出清脆悦耳的古典名曲,但也难觅&知音&,实际上是词人自叹陈亮、 朱熹过世之后,很难找到知心朋友,因此心情孤寂苦闷。过片之后,进一步抒发迟暮伤感之情,与上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冉冉年华吾自老&,& 冉冉&,慢慢地。作者自叹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老了,&何处寻芳草?&&芳草&与上片的&知 音&相呼应, 意思相同,这样就使全词的思路贯串一气,意境也更觉深远。&唤起湘累歌未了, 石龙舞罢松风晓&,&累&,本指绳索;&石龙&,指石龙风,是一种打头迎风,如飓风之类,宋 孝武帝《丁督护歌》云:&愿作石龙风,四面断行旅。&稼轩反其意而用之,感慨自己在现实 生活中到处碰壁,特别是他恢复故国的理想不得实现,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阻碍,更使他 觉得如同碰上了打头逆风。结尾两句,以含蓄委婉的手法,述说人世道路曲折艰难,词人郁 结胸中的愤懑不得发泄,哀惋欲绝。本词在看似平淡的景物勾勒中寓有深意。 全词又多用象征手法, 抒写自己难觅志同道合的伙 伴、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情。有意境蕴藉含蓄,意近而旨远的特色。稼轩词,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的文学成果,得于屈原作品者尤多。作者那坚韧执着往而不返的 爱国主义精神,与屈原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离骚》 )极为相似;在 词的表达上,作者也成功地学习了屈原借香草美人抒发政治感慨的手法,写出了一首首《离 骚》似的优美词章。本阕虽非稼轩词中的名篇,但也是深得屈赋神髓的佳作。 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不得志与少知音的牢骚情怀,作者并不是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 通过比兴的手法, 以香草美人自喻, 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 词作于作者隐居信州 (上 饶)带湖别墅前期。 这正是作者遭受诬陷、 被弹劾落职之后心情极度苦闷的时期。 生活上的孤独感和政治上的失 意感促使他经常离开带湖去上饶的群山之中寻幽探胜,以开释愁怀,转移精力,然而独游山 水时的幽寂空虚又使他时时跌回到更加孤独和失意的深渊中。 此词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 的产物。上阕,写自己多年来受打击、受压抑和缺少政治知音的处境。作者连用兰佩芳菲、 蛾眉空好、宝瑟弦断这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 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 无人理解自己。不如意的处境使他首先想到的是“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千古知音屈原,所以开 头三句就化用屈原《离骚》与杜甫《佳人》诗意来表达自己与之相类的幽怨之怀。 《离骚》 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又云:“纫秋兰以为佩 。”作者也满怀深情地采 撷兰花为佩,以显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 ; 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 《 诼谓余以善淫”《佳人》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作者也在无人的空谷自怨“蛾眉 巧”而招嫉。屈原、杜甫、辛弃疾同样生活在一种国家不幸、小人横行的黑暗时代里。在那 样的环境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他们都遭到中伤毁谤,难于在人世存身。如果要保 持高洁,不向恶势力低头屈服,就必然会遭到更大的打击和非难。因正直而遭打击,因遭打 击而生“怨”,这只是上阕的第一层意思。 因为,遭到群小打击,还不是最可悲的事。最可悲的是寻遍天下,知音稀少,似乎没有人能 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抗战主张。 这是处在那个不能发现人民力量的时代的一切爱 国士大夫和将领们的共同悲剧。年辈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小重山》词的结尾感 叹说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本词上阕最后二句即用岳飞之意,以宝 瑟清音,弹得弦断也无人会意为喻,表达了与岳飞同样的怨抑之情。这,是上阕的第二层意 思,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层意思。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抒写,作者不得志和无知音的悲剧性遭 遇充分地展现出来了。 词的下阕,承上阕牢骚之意而把抒情的意蕴进一步深化,感叹自己虚度此生,不能再在政治 上有所作为 。下阕头一句,化用《离骚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两句,意极沉 痛。 接下来“水满汀州, 何处寻芳草”二句, 用芳洲水涨, 芳草难觅喻示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 结尾二句 :“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可算全篇的最后一个层次。其用意在于呼 应开篇“空谷无人”之境界,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可以看出,词人大醉之中唤起 屈原来一起唱歌,表明人世无同调,只得求之于冥冥之中的千载冤魂,作者的精神痛苦到底 有多深我们不是可想而知了吗?作者与想象中的屈原之魂合唱的是什么歌呢?这显然是催 人泪下的失意哀歌,是千载同悲的凄厉之歌!这个深夜悲歌的境界太幽峭凄冷了,使我们读 到这里不能不为这位爱国志士扼腕痛恨, 并一洒同情之泪! 然而就连这幻想之中想求得异代 知音共歌舞的场面最终也不能长久 ,在阵阵松风中,东方破晓,词人酒醒梦消,一下子又 跌回到现实世界中。词的最末一句以景结情 ,更加浓了全篇的幽婉沉郁的气氛。此词不尚 铺陈,专用比兴,托意高远,意象深婉,是一篇韵味悠长的抒情短章。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