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说面对钟子期的趣事俞伯牙和钟子期破琴绝弦这篇短歌中有说三许瑶琴为君死你认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高渐离、师旷、俞伯牙、姜夔、李叔同等等。孔子也是其中的一个,他不仅是音乐家,还是音乐理论家。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他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主张,认为贵族子弟应该学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音乐排在第二位。我们现在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音乐作为“美”的一部分,排在倒数第二位。音乐课不过是语数英“有益的补充”罢了。孔夫子临死前几天,还给自己唱了一曲丧歌,他这一辈子,一听到《韶》乐,就可以三个月不吃肉。孔子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该死的流行音乐搞乱了高雅音乐呀!)又说:放郑声,郑声淫。(要废除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太过分了)从此,音乐就用二分法分成了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文雅的说法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阳春》和《白雪》就是上面所说的音乐家师旷的作品。    《列子•汤问》里,“高山流水”典故如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传说俞伯牙真有名为《高山》和《流水》的乐曲传世,但它们超出了人类的智慧,消失在茫茫历史中了。世间本来只有一双耳朵能听懂高山流水,这双耳朵一死,高山流水也就没有必要再留下来。《吕氏春秋》把这个故事接下去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可惜的是伯牙的琴,要是留到现在,不知道可以拍卖出多少美金……俞伯牙破琴绝弦之前,恐怕在钟子期的坟头再弹奏了一次《高山》《流水》,鼓与明月清风,他又没有记下曲谱,琴破弦绝,也就人散曲终。    《高山》和《流水》无疑是属于雅乐的。“高山流水”这个词语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指乐曲的高妙或高妙的乐曲,正相当于阳春白雪。第二是指难得的知音。明•崔时佩《琴心写恨》诗就说:“高山流水千年调,白雪阳春万古情。” 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者弥寡......”《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到了最后,郢中能“属而和”的还有数十人,然而能知高山流水之音的,就只有钟子期一个人。    在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头,鼓琴一操,引得旁观者大笑。人们以为音乐就是用来取乐的,我们走在大街小巷里,耳朵里听到的无非是些恋歌,不是暗恋,就是失恋。失恋的歌唱者兴高采烈地唱着:我失恋了啊,我受伤了啊……经过了两千多年,我们不见得有什么长进。俞伯牙口诵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作为小说是失败的,小说里的俞伯牙不过是个狗眼看人低的官僚罢了,艺术家是不是都有些狗眼看人低?这首短歌更是失败,直白得跟如今的流行歌曲不相上下,但是它并不影响我提出下面这个问题:  俞伯牙到底是为谁伤心?  俞伯牙是个琴师,别人对牛弹琴,牛照样吃它的草,俞伯牙对马弹琴,六匹马都抬起头来望着他。对牛弹琴和对马弹琴,意义恰恰相反。《荀子•劝学》:“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琴操》里还记载了俞伯牙学琴的经过:伯牙学琴三年不成,成连称要带他去见自己的老师,就把他带到了蓬莱山,成连将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则乘船而归。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伯牙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将听到的声音,看见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而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但是钟子期呢?除了《列子》和《吕氏春秋》的记载之外,就没有更多故事了。他只是一个可怜的配角。    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钟子期是一个樵夫。冯梦龙可能觉得樵夫不可能有那么深厚的音乐素养,因此又让他脱去蓑衣斗笠,变成一个儒生。自俞伯牙离去之后,该儒生还日樵夜读,终于把自己累死了。为了考查钟子期,俞伯牙出了个题目:琴是何人所造,抚它有甚好处。钟子期博闻强识,一道名词解释题,当然难不住他。俞伯牙这才用音乐去考查。拿考试术语来说,刚才考的是再现能力,现在考的是理解能力。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一方面是要证明自己是乐中圣手,一方面是要考查钟子期。钟子期听琴,也不过要证明自己并不是只死记硬背了一些知识,而是拥有一流的的音乐领悟力,并非空生了一双耳朵。一方不是缘情而琴,另一方也不是心有戚戚。原来二人是基于对音乐的共同理解而相知,如今变成了考官和考生。这个富于浪漫气息的千古美谈,到了冯梦龙笔下,韵味全无。当然,它的作者是不是冯梦龙,我们不知道。但是冯梦龙把它选进《警世通言》,就必须负上这个责任。    “高山流水”的第二个意思:比喻难得的知音,或者比喻知音难得。《现代汉语词典》“知音”条:“……后来用‘知音’指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再查《古代汉语词典》“知音”条:“①精通音乐。……②相知的朋友……”我们现在就用“知音”来指代朋友。但是,知音不是朋友,朋友也不是知音。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俞伯牙却不是钟子期的知音。俞伯牙不了解钟子期,更没有试图去了解。钟子期和俞伯牙在一起,永远只是个倾听者。人们把俞伯牙和钟子期当成了知心朋友,简直是天大的误会。钟子期就是韦小宝的双儿,虽然俞伯牙不是韦小宝。在现实生活里,没有人愿意永远做倾听者,正如没有人愿意做双儿。只有一方能理解另一方,而另一方永远高高在上,不理解也不试图去理解对方,最终的结局恰恰是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结局:人散曲终。在张艺谋电影《英雄》里,残剑飞雪隐姓埋名,残剑改名高山先生,飞雪改为流水先生。张艺谋本来想说二人是超脱世俗的知心夫妻,却无意中道出了二人的隔膜:残剑理解飞雪,飞雪却无法理解残剑,或者说,飞雪没有试图去理解残剑。  但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已经进入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当我们说起知音的时候,强调的往往是要别人来理解自己,而不是互相理解。人们可以说:“他是我的知音。”但是没有人说:“我是他的知音。”大贤圣人,概莫能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白居易《船夜援琴》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韩愈《知音者诚希》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贾岛《送别》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纳兰性德《清平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  这些诗词只是茫茫诗海中几片浪花罢了。但是在说到知音时有一致的特征:我没有知音,我为什么没有知音,因为我曲高和寡。这些诗人们没有朋友吗?如果没有朋友,又为什么写下那么多情真意切的送别诗,难道只有在送别的时候才有朋友吗?或者是知音本来就不可能,因为理解本来就不可能?朋友只是朋友,而不是知音?既然只有自己的耳朵才是自己的知音,又何必再企盼知音天降?既然每个人都只是试图让别人来理解自己,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是因为你理解能力不够,那么,知音又怎么可能?  《笑傲江湖》里的刘正风和曲洋才是真正的知音,但是他们超出了人类的智慧,所以被人类残酷地杀死。超出人类的智慧,下场就是这样的。  
楼主发言:12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并不指望你能看下去。
  知音难求!    这我深有感受。    
  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    当倾听者静默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倾听者。当他自期为他人的知音时,这自期也许只能放在心里。所以,知音也许其实暗含了相互的意思。一个是有形的表达,一个是无形的表达罢了。
  同性恋!
  作者:飞一飞 回复日期: 12:40:29     同性恋!    严重同意
  作者:桃花流水美人飞 回复日期: 12:38:01     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        当倾听者静默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倾听者。当他自期为他人的知音时,这自期也许只能放在心里。所以,知音也许其实暗含了相互的意思。一个是有形的表达,一个是无形的表达罢了。      我分析的是这个典故隐藏着的文化心理,相互的知音不可能,因为没有人愿意永远“静默地倾听”。我常常在想“朋友”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说:朋友是有交情的人,或男女朋友。这个定义太难下。人们追求朋友要相互理解,但是,事实上,能相互尊重就不错了。
  题目应为: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或是同志之路  
  原名叫《高山流水》,为了吸引眼球,改成了现在的名字,已经把我恶心了一把了,飞一飞还要来恶心一把。
  哈哈哈,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关系相当的肉麻,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把同性恋载入史册!现代文学巨匠金大虾对这种行为大加赞赏,以曲洋与刘正风二人的生死之交为证!据野史记载,乾隆与和申也难逃干系!
  建议把此贴放在&&情感地带&&或是&&心灵热线&&,妥否?请指示!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
西北有高楼》  
  严子陵和汉光武也是同性恋
  还有这样的作者,让人欣慰啊。
  飞一飞:请便。  一樽酹江月:谢谢,必当继续努力。    
  难得见到张三四兄:)
  我以为未有知音之盼和未得知音之福者,常会误解知音之意,并不无悲痛地将“知音”一词从其生命辞典中抹去。  然而张兄之文仍旧不错,有智,也不乏情,难得。
  同性恋就肉麻吗?
  作者:云也退 回复日期: 09:22:52     难得见到张三四兄:)    工作繁忙,生性懒惰。所以一向潜水。  
  三四兄记得有空常来就好!
  喜欢,建议把名字改了,  这篇文章不需要用名字来吸引人。
  大家说,张寂鬃和李鸭盆会是同性恋吗?
  残剑理解飞雪,飞雪却无法理解残剑,或者说,飞雪没有试图去理解残剑
  镂冰裁玉着句,高山流水知音  
  官鲍之交比之高山流水如何?
  请注意李叔同不是古代的。
  作者:张三四 回复日期: 10:25:48     我并不指望你能看下去。    :)  
  李叔同不是古人,胜似古人。谢谢千手观音。  月下披云:鲍叔牙知道管仲,管仲知道鲍叔牙知道自己,如此而已。
  在管鲍两位皆尚未得志时,每有战事,出征时鲍叔牙故意落后,等到班师,又走在队伍最前面!众人以为鲍叔牙胆小好功,管仲不以为然。    管鲍合伙经商,鲍叔牙出资更少,分利却多。旁人非议甚多,而管仲却并不介意。    鲍叔牙举荐管仲为齐相,等到管仲将死,举荐宁戚为相,非议也甚多,而鲍叔牙不介意。
  文好!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据马斯洛的调查,音乐是人类最强的高峰体验之一。一旦知音,那时什么也顾不得的。
  俞伯牙到底是为谁伤心?自己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已经被选如初中语文教材。这些的垃圾选入课本,编者的鉴赏力不可谓不高,脸皮不可谓不厚,益人不可谓不多。
  来看看课文说明是如何大言不惭:        这是一篇明代话本小说。话本小说,是从说话人(即说书人)所依凭的“文字底本”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尽管话本小说到了明代已相当成熟,完全脱离了民间说唱文学而成为专供阅读的文学样式,但它仍保留了“说话”的某些痕迹。比如,在结构上分为“入话”与“正话”两部分。“入话”为引子,可以是一首或几首充满咏叹情调的诗,也可以是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意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正话”是正文,也多间杂韵语格言俗谚来描状情景、评论小说人物、舒缓叙事节奏、抒发情志心声等,但以散文化的句式为主要叙事语体。       这篇话本小说是“三言”中的第二部《警世通言》的第一篇,后亦选入署名姑苏抱瓮老人编的《今古奇观》(明末刊行的古代白话小说选本)一书中。小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小说中统称为“春秋战国时”)俞伯牙和钟子期偶然相识,成为“知音”的故事。这一故事从战国时代即已广泛流传,《列子》《荀子》《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有记述。演变成话本小说后,增加了很多细节,故事更加完整,人物则由传说阶段“进化”到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典型形象。这个故事歌颂了文人雅士超尘脱俗的友谊,传达出“声气相求”的“知音”的理念,与“三言”中其他写市井交谊的作品相比,具有封建士大夫阶层注重精神交往的空灵特质。       这篇话本小说的“入话”部分先是一首绝句,主要感叹世风不古,用白话来说就是:不要再说管鲍分过什么金,谁还能听出伯牙弹过的琴音?如今交友之道都奸诈似鬼,豪侠之士空悬一片诚心。作者慷慨赋诗之后,接着讲管鲍的故事,进而论述交友的几种境界,即“知己”“知心”“知音”,由此引出正题。       小说以说书人的口吻娓娓道来,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俞伯牙出使故国后,绕路返回,贪恋“江山之胜”,中秋月夜,泊船荒野,抚琴遣兴。正遇樵夫钟子期避雨听琴,识得伯牙所奏琴曲,与他讲论琴理,谈得非常投缘。子期更能听音知心,猜出伯牙是意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二人相见,谈琴论道,引为知音,相见恨晚,依依惜别。俞伯牙由嗔怪讥笑,转而为赔礼道歉,是最富戏剧性的情节;钟子期论说乐理一段,由天地造化、阴阳五行,讲到历史沿革、抚琴意境,是颇为雅致精彩的独白;而“高山流水”的弹奏与称赏,无论是叙事还是言情,都达到了化境,无以复加。二人因知音而结友,誓言“生死不负”,一片冰心,两相倾慕,不受尘世浸染,可谓高人雅事,奇之又奇。       故事至“洒泪而别”并没有终止,伯牙的赴约和子期的亡故,更演出了“摔琴谢知音”的悲壮一幕。伯牙碎琴绝弦,酬答亡友的知音之谊,寄托永怀之意,非常感人。一曲短歌,一首绝律,道尽心语,可谓“大音希声”,曲外自有深情。       这个故事有它传奇的一面,通过情节的巧合来突出人物的行动和情感,表现了对友情的一种美好而高尚的理解和追求。全篇弥漫着文人士子的高雅情调,又不乏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是对“欲觅知音难上难”的现世生活的感叹,也是对“势力交怀势力心”的社会风气的批判,传达出更多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篇小说在形式上具有话本小说的典型特征,在艺术上也相当成熟。情节既有平稳的展开,逐步的演进,又有突然的变奏和提升,可读性较强。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外貌描写,有心理活动,有精彩的对话,有态度的转变,都生动可感。“知音”的历史故事,因这篇小说的“放大增色”而流播久远,盛传不衰。     
  呵呵~传播久远~
  钟子期就是韦小宝的双儿?    意思俺懂  不过好象有小小语病。。。
  高山流水
  程蝉:原来想写:如果说俞伯牙是韦小宝,钟子期就是双儿。那意思就更不对了。  你是广东人?
  哈哈,我可是正经北方人    这几天改稿子改出毛病来乐,以前从来不挑这个  或者用一个排比句  或者说,俞伯牙于钟子期,即韦小宝于双儿    当然  说真的  这样说也没好到哪去  更加难看啦
  好东西,最后一句我怕怕,总算爱因斯坦没被杀死。
  程蝉:“小小语病”,这是广东人才喜欢说的话,所以有那么一说,嘻嘻。
  好文,要细细看:)
  ‘只有一方能理解另一方,而另一方永远高高在上,不理解也不试图去理解对方,最终的结局恰恰是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结局:人散曲终。'  本文总结....对高山流水的另一层批判……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网友原创歌曲哥只是个传说地址是什么
网友原创歌曲哥只是个传说地址是什么
10-01-03 &匿名提问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高渐离、师旷、俞伯牙、姜夔、李叔同等等。孔子也是其中的一个,他不仅是音乐家,还是音乐理论家。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他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主张,认为贵族子弟应该学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音乐排在第二位。我们现在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音乐作为“美”的一部分,排在倒数第二位。音乐课不过是语数英“有益的补充”罢了。孔夫子临死前几天,还给自己唱了一曲丧歌,他这一辈子,一听到《韶》乐,就可以三个月不吃肉。孔子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该死的流行音乐搞乱了高雅音乐呀!)又说:放郑声,郑声淫。(要废除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太过分了)从此,音乐就用二分法分成了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文雅的说法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阳春》和《白雪》就是上面所说的音乐家师旷的作品。    《列子•汤问》里,“高山流水”典故如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传说俞伯牙真有名为《高山》和《流水》的乐曲传世,但它们超出了人类的智慧,消失在茫茫历史中了。世间本来只有一双耳朵能听懂高山流水,这双耳朵一死,高山流水也就没有必要再留下来。《吕氏春秋》把这个故事接下去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可惜的是伯牙的琴,要是留到现在,不知道可以拍卖出多少美金……俞伯牙破琴绝弦之前,恐怕在钟子期的坟头再弹奏了一次《高山》《流水》,鼓与明月清风,他又没有记下曲谱,琴破弦绝,也就人散曲终。    《高山》和《流水》无疑是属于雅乐的。“高山流水”这个词语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指乐曲的高妙或高妙的乐曲,正相当于阳春白雪。第二是指难得的知音。明•崔时佩《琴心写恨》诗就说:“高山流水千年调,白雪阳春万古情。” 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者弥寡......”《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到了最后,郢中能“属而和”的还有数十人,然而能知高山流水之音的,就只有钟子期一个人。    在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头,鼓琴一操,引得旁观者大笑。人们以为音乐就是用来取乐的,我们走在大街小巷里,耳朵里听到的无非是些恋歌,不是暗恋,就是失恋。失恋的歌唱者兴高采烈地唱着:我失恋了啊,我受伤了啊……经过了两千多年,我们不见得有什么长进。俞伯牙口诵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作为小说是失败的,小说里的俞伯牙不过是个狗眼看人低的官僚罢了,艺术家是不是都有些狗眼看人低?这首短歌更是失败,直白得跟如今的流行歌曲不相上下,但是它并不影响我提出下面这个问题:  俞伯牙到底是为谁伤心?  俞伯牙是个琴师,别人对牛弹琴,牛照样吃它的草,俞伯牙对马弹琴,六匹马都抬起头来望着他。对牛弹琴和对马弹琴,意义恰恰相反。《荀子•劝学》:“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琴操》里还记载了俞伯牙学琴的经过:伯牙学琴三年不成,成连称要带他去见自己的老师,就把他带到了蓬莱山,成连将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则乘船而归。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伯牙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将听到的声音,看见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而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但是钟子期呢?除了《列子》和《吕氏春秋》的记载之外,就没有更多故事了。他只是一个可怜的配角。    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钟子期是一个樵夫。冯梦龙可能觉得樵夫不可能有那么深厚的音乐素养,因此又让他脱去蓑衣斗笠,变成一个儒生。自俞伯牙离去之后,该儒生还日樵夜读,终于把自己累死了。为了考查钟子期,俞伯牙出了个题目:琴是何人所造,抚它有甚好处。钟子期博闻强识,一道名词解释题,当然难不住他。俞伯牙这才用音乐去考查。拿考试术语来说,刚才考的是再现能力,现在考的是理解能力。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一方面是要证明自己是乐中圣手,一方面是要考查钟子期。钟子期听琴,也不过要证明自己并不是只死记硬背了一些知识,而是拥有一流的的音乐领悟力,并非空生了一双耳朵。一方不是缘情而琴,另一方也不是心有戚戚。原来二人是基于对音乐的共同理解而相知,如今变成了考官和考生。这个富于浪漫气息的千古美谈,到了冯梦龙笔下,韵味全无。当然,它的作者是不是冯梦龙,我们不知道。但是冯梦龙把它选进《警世通言》,就必须负上这个责任。    “高山流水”的第二个意思:比喻难得的知音,或者比喻知音难得。《现代汉语词典》“知音”条:“……后来用‘知音’指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再查《古代汉语词典》“知音”条:“①精通音乐。……②相知的朋友……”我们现在就用“知音”来指代朋友。但是,知音不是朋友,朋友也不是知音。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俞伯牙却不是钟子期的知音。俞伯牙不了解钟子期,更没有试图去了解。钟子期和俞伯牙在一起,永远只是个倾听者。人们把俞伯牙和钟子期当成了知心朋友,简直是天大的误会。钟子期就是韦小宝的双儿,虽然俞伯牙不是韦小宝。在现实生活里,没有人愿意永远做倾听者,正如没有人愿意做双儿。只有一方能理解另一方,而另一方永远高高在上,不理解也不试图去理解对方,最终的结局恰恰是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结局:人散曲终。在张艺谋电影《英雄》里,残剑飞雪隐姓埋名,残剑改名高山先生,飞雪改为流水先生。张艺谋本来想说二人是超脱世俗的知心夫妻,却无意中道出了二人的隔膜:残剑理解飞雪,飞雪却无法理解残剑,或者说,飞雪没有试图去理解残剑。  但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已经进入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当我们说起知音的时候,强调的往往是要别人来理解自己,而不是互相理解。人们可以说:“他是我的知音。”但是没有人说:“我是他的知音。”大贤圣人,概莫能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白居易《船夜援琴》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韩愈《知音者诚希》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贾岛《送别》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纳兰性德《清平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  这些诗词只是茫茫诗海中几片浪花罢了。但是在说到知音时有一致的特征:我没有知音,我为什么没有知音,因为我曲高和寡。这些诗人们没有朋友吗?如果没有朋友,又为什么写下那么多情真意切的送别诗,难道只有在送别的时候才有朋友吗?或者是知音本来就不可能,因为理解本来就不可能?朋友只是朋友,而不是知音?既然只有自己的耳朵才是自己的知音,又何必再企盼知音天降?既然每个人都只是试图让别人来理解自己,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是因为你理解能力不够,那么,知音又怎么可能?  《笑傲江湖》里的刘正风和曲洋才是真正的知音,但是他们超出了人类的智慧,所以被人类残酷地杀死。超出人类的智慧,下场就是这样的
在很久以前的楚国有一出名的音乐大师叫俞伯牙。这一日坐船来到川江峡口处,突遇狂风暴雨。瞬间江面上金蛇狂舞。船夫速将船摇到一山崖下抛锚歇息,暴雨停后,伯牙见这高山之间的川江有别样的风韵,不禁犯了琴瘾就在船上借此情景弹奏起来。他正弹到兴处,突然琴弦断了一根,猛抬头一看,就见不远处的山崖上有个樵夫立在那里注目聆听!非常的陶醉。伯牙问到:小哥怎么会在此处  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被暴雨阻于此崖。雨停正要回家,忽听琴声一片,不觉听上了瘾!见樵夫如此说伯牙高兴的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说到:略知一二,方才大人所弹,乃是您见到山中川江在雨后的感慨。大人的琴音是那般昂扬雄伟,这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一样啊!”有的琴音是那样浩浩荡荡,就像滔滔流水一样呀!琴声太美妙了,琴声里我还听到了山间江水流动的声音,有平缓,有激流,有曲折,有流畅。  
    俞伯牙惊呆了!心想;小哥比我自己弹琴的都体会都深!遂惊喜万分。他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礼道:“真是荒山藏美玉,黄土埋明珠!老夫遍游五湖四海,今天遍访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愿已了!遂促膝谈心俞伯牙才知道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交。     伯牙又说到;我与子期弟知音一回,就把刚才弹一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以纪念你我的相交。 次日,艳阳高照,长江口两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叙衷肠。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约定日期,俞伯牙又驾舟来到长江口,却不见钟子期来与他会面。一打听才知道,子期已于年前病世!伯牙听了顿时热泪长流。来到子期的坟前捶打着墓碑道:“可怜我遍访才华才遇到这一个知音,这么年轻竟先我而去!天地不公呀!我与子期知音一回,在此诀别时,我再弹一曲《高山流水》吧!”    俞伯牙跪在琴前,热泪盈眶泣洒在琴上。仰天叫道:子期呀,且听伯牙再为你弹一曲吧……! 俞伯牙泣不成声弹完此曲,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说完,他拿起琴,对着钟子期墓前的石头用力一摔,只听啪嚓一声,琴身粉碎,从此俞伯牙终生不再弹琴,却给后人留下一曲《高山流水》和摔琴谢知音的佳话给我们。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俞伯牙和钟子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