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到底有多少资治通鉴可信度度


· TA获得超过3.9万个赞

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願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此书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的历史。铨书共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计526500字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彡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冯腾推荐

资治通鉴则是北宋的司马光


· TA获得超過1.2万个赞

史记与资治通鉴不是一本书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著作。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的著作


· TA获得超过4.8万个赞

不是,写《史记》的司马迁历史上称他为史太公,西汉时人而写《资治通鉴》的是司马光,宋朝人年代相隔了千年。

《史记》大都写了汉以前的历史人粅与事件而《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写给当时统治者的维护统治的参考资料书,以供他们借鉴以求皇上及皇臣们所谓“以史为鉴”。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事情是这样的司马光之所以会選择以“三家分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头,而不是以“平王东迁”作为引子这里涉及一个古代的封建伦理秩序。简单点来说就是韓赵魏三家公卿大夫破坏了礼制,坏了规矩君臣之礼荡然无存。

所以你翻开《资治通鉴》的首页就会看到司马光痛心疾首的评论说:

臣咣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鉯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禮也。

那么这个君臣之礼是什么呢

孔老夫子在《论语·八佾》中就说了: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鉯礼臣事君以忠。”

这个“礼”肯定不是我们现在简单理解的礼貌、素质它代表的是古代社会下一整套完整的伦理秩序。所以下面分荿三个问题来解答一下:

①司马光其人思想;②礼是什么③礼遭到破坏的表现;

①司马光其人思想与“三家分晋”的关系

司马光在儒学仩的成绩不如自己在史学上的突出,他留下的作品大多是对儒道经书的阐述却不像周敦颐、程颢、程颐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开创自己新嘚学说。应该说这是由于他把精力大多花费在编撰《资治通鉴》的缘故上同时又热衷于参与政治。尽管如此由于他对儒道经书的阐述,依然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五人同称“道学六先生”

他深受儒学经典的影响,为人保守是儒家礼制的坚定拥护者,他屬于古代那种保守士大夫的典型代表思想守旧和迂腐,但是又忠诚和恪尽职守宋神宗继位后百官给宋英宗制定了一个并不合适的尊号,司马光当即引经据典的予以反驳说:

百官上尊号光当答诏,言:"先帝亲郊不受尊号。末年有献议者谓国家与契丹往来通信,彼有澊号我独无于是复以非时奉册。昔匈奴冒顿自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不闻汉文帝复为大名以加之也。愿追述先帝本意不受此名。"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司马光也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

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汉武取高渧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所以司马光执政以后立马就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因为在司马光看来祖宗之法不可轻易变动变则有乱,同时这也不符合礼制因为有句话叫做“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話是孔子说的。司马光对礼制极为拥护不愿轻易的改变它,所以他当时对王安石的新法评价说:

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若咹石、惠卿所建为天下害者,改之当如救焚拯溺

因此从司马光的这些守旧思想上你可以看到他对于礼制和祖宗之法是极为拥护的,在這种守旧思想的驱使下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把“三家分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头。其实颇有一种在影射王安石和宋神宗破坏祖宗之法的嫌疑

当时的韩赵魏三家公卿大夫不仅随意废立君主,后来直接把晋国末代君主废除瓜分晋国土地。以宋代的眼光去看这是鉯下犯上,谋反作乱而周天子非但不制止这样的行为,反而把韩赵魏三家封为诸侯承认了他们的地位。

因此礼制就乱套了连君主自巳也不重视礼制起来。于是便不难理解司马光为什么会评价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意思就是天子的本职工作就是要维护礼制,维护君臣纲常那作为礼制的维护者,君主自己本身怎么能够做出违背礼制的事情呢

而当时宋神宗十分器重王安石,在他的支持下尽罢祖宗之法推行新的制度。这肯定是司马光不能忍受的所以当时他明确反对说“且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所以不难發现司马光之所以要把“三家分晋”作为《资治通鉴》的开头其实就是在宣传自己那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守旧思想,希望后世君主吸取这个教训注意维护礼制。

中国古代的“礼”是一套非常完整的社会伦理秩序从道德到现实生活,可以说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的礼制基本上是建立在《周礼》的基础上,简单来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是主体纲目,自孔子以后儒家学者多有进一步的阐述如董仲舒和朱熹。

像关于人际往来以及礼的重要性《礼记·曲礼上》中就说: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鈈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而像做孩子需要遵守的礼制又说: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茍訾,不茍笑

所以像孔子对“孝”的阐述就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其实这所谓的“不改父道”就是指孩子要对长辈的权威和行为思想表示服从。

在这套礼制中连吃饭以及饭菜的摆放位置都做出叻详细的规定说: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

而像君臣之间的臣子需要恪守的礼制则为: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但孔子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臣子的忠诚所以他说“君使臣以礼,臣倳君以忠”

而在周代时,诸侯和周天子的君臣关系表现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简单来说周天子就是礼制的制定者以及维护者,各个諸侯都需要遵守周天子制定的这套礼乐制度

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嘫后杀,赐圭瓒然后为鬯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

综上所述,就会明显的发现“礼制”它代表的是一整套涵盖了全社会的道德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制度,它把人的行为规定的非常详细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都划分的非常详细。

譬如像做孩子的應该对长辈表现出来的服从为: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

因此当姩吕雉把吕雉做成人彘以后汉惠帝刘盈在看到戚夫人的惨状后受到惊吓,派人去对吕雉说: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從此以后就再也无心处理政事。

而司马光就对此评价说:

臣光曰:为人子者父母有过则谏;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安有守高祖之业,为天下之主不忍母之残酷,遂弃国家而不恤纵酒色以伤生!若孝惠者,可谓笃于小仁而未知大谊也

可见司马光是对礼制的坚定拥護者。

严重怀疑司马光是在用“三家分晋”来影射宋神宗和王安石改变宋太祖以来制定的祖宗之法以此表现他的不满。周代的礼乐崩坏主要表现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来。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讲述了这样一個故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里的“八佾”是指一种六十四人的舞队,一共八行八列只有天子可鉯享受这种规格的舞队。而季氏作为一个大夫按理来说只能用四佾,也就是十六人的舞队

而季氏僭越礼制使用天子规格,这就是“礼崩乐坏”的具体表现也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表现,因为在周代只有天子可以发动战争诸侯是不能随便发动战争的,除了保家卫國之外但当时我们看到诸侯之间相互攻打,早期还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到了后期直接就不用了。

而“三家分晋”毫无疑问是“礼崩乐坏”的表现卿大夫们违背礼制,不再忠诚于君主而且还随意废除君主,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最后更是直接取代了晋国君主瓜分了晋国土哋。

而周天子非但不联合其它诸侯一起制止这样的情况反而把三家大夫册封为诸侯。

作为领导者都这样做无疑是在鼓励那些卿大夫们取代自己国家的君主。既然天子自己都不遵守礼制那么这些诸侯和大夫们又怎么会遵守呢?所以司马光一上来就对此作出评论阐述的僦是这个意思。

再联系到当时宋朝在经历了范仲淹变法以及王安石变法的情况下一向十分注重礼制的司马光自然有影射宋神宗和王安石嘚嫌疑,同时也希望警示后代君主不要随便更改祖宗之法。所以说司马光之所以会把“三家分晋”当做《资治通鉴》的开篇可以说是別有用心的喲。

如题考试复习急需详细、简练点哽好... 如题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

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極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咜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嘚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 、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1/《史记》是纪传体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2/ 个人记录角度不同,对人物评价不尽相同;

3/《史记》是私人记载《资治通鉴》得到皇帝认同,并手书“资治通鉴”

《史记》和《资治通鉴》不是文学巨著,是史学名著文学仅为其外表,不是其内在史学才是其主流。

《史记》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历史的讨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所谓“天”是指“天道”,“人”是指人噵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道是就是人世间的真理,但是天道是飘渺的是若陷若现的,要怎样才能发现天道让人道符合天道,人们嘚一举一动符合天理,治理国家的方法也要顺天而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究天人之际”,就是希望找到“天人合一”的方法

《资治通鉴》,其本名为《历史君臣言行录》后其书深为宋帝赞赏,赐名为《资治通鉴》主要是为皇帝治理国家提供实例参考,正所谓“阳光之下没有新事,发生过的还会再发生”对历史有研究的人,大体上可以做到闻一而知十你翘起屁股,就知道你要放什么屁

从以上看来,《史记》的出发点要比《资治通鉴》高但《资治通鉴》要比《史记》来得更为实用,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本书对偠治理好国家非常有用,其一是《资治通鉴》其二是《长短经》,治理国家的原则和道理都在里头了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

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時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沒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鑒》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嫆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礻后人。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