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礼物排行榜送什么礼物好 一幅牡丹国画富贵平安

&&&&结婚礼物家饰摆件&富贵平安牡丹花现代简约家居装饰品摆设&创意礼...
邀请好友参加吧
品牌:型号:DF所属分类:&&
本商品暂无详情。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积分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化和市场行情波动,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折扣指在划线价(图书定价、商品吊牌价、品牌专柜价、厂商指导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客服咨询。
异常问题:如您发现活动商品销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请立即联系我们补正,以便您能顺利购物。
当当购物客户端手机端1元秒
当当读书客户端万本电子书免费读大家有没有取名字高手啊,一幅牡丹的国画,叫什么名字听上去有寓意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大家有没有取名字高手啊,一幅牡丹的国画,叫什么名字听上去有寓意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么颜色呢?全部红色的话
凝露含香醉碟忙
倚风含笑冠春晖 这个怎样?
采纳率:14%
牡丹寓意:富贵荣华没见作品,不知优劣也。
给我想几个名字吧 预备着用
电脑原因 图发不上来
难道你文化水平很低吗?
一花一世界 花在画的世界里偷香
不错 挺有文采
恩 你慢慢研究
春来俏红颜初放 真国色龙分夜雨姿娇态金蕊霞英叠彩香秾姿贵彩信奇绝洛神赋云锦霞棠踏翠裀天下真花独牡丹黄金蕊绽红玉房宿露轻盈泛紫艳
只画牡丹作课酬十里花海灿若虹满纸清韵如云烟祥和昌盛
要看你怎么安排的画面了,要是单单画牡丹就可题“国色天香”,“荣华富贵”啊等等,你画的工笔还是写意啊?
其他10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取名字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卧室装饰画选择的要点有哪些
王一容牡丹孔雀图富贵平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卧室装饰画选择的要点有哪些
王一容牡丹孔雀图富贵平安
易从字画是国内最大的手绘真品字画电子商务...|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送给父亲的礼物&爸爸礼物&&12&老爸的礼物
茜茜~茜茜枕头日记最近改名为PILLOWTALK&枕头新知&:最近我偏头疼,神经性头疼,居然医生那里没有很好的办法!~茜茜自己最近关注关于努力2012,母亲节到了,父亲节也到了!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2012~每天坚持写一篇枕头微小说+转发一篇知识~加油哦,茜茜枕头记工作室~2012年。我,文学系大二,从网上了解和学习了适之宝的枕头创业故事后,我决定文字创业,自己创办了这个茜茜枕头记工作室,专注于枕头微小说写作和传播,创业让我更加坚定!
<img ALT="父亲的礼物"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gift/info/images/961.jpg"
TITLE="送给父亲的礼物&爸爸礼物&&12&老爸的礼物" />
枕头微小说 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
总觉得孝敬爸妈的机会还很多,
可仔细一算,爸妈能再活二十年,
我每年平均回去一两次,
跟他们在一起最多就30来次;
假若他们只能再活十年,
跟他们见面的机会就只有十多次了,
一笔账算得大家唏嘘不已。
这个生活中的“简单经济学”听起来却让人震惊,
让我也想起不久前一汽奔腾做的一个广告,
印象非常深刻,广告文案是这样写的:
我们,大约用25年的时间睡觉,
用大约15年的时间工作,
用大约6年的时间吃饭,
我们用多少时间留给年迈的父母,
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
让爱回家,一汽奔腾。
我还记得另外一个挺感动的广告!
一只会感恩的枕头
1999年,颈椎不适的张静,
得益于父亲亲手制作的一只枕头。
从那只枕头开始,有了现在的『适之宝枕工坊』。
张静,『适之宝枕工坊』的创立人:
“在『适之宝枕工坊』,每个员工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客户,也以感恩的心对待产品,”
“在她们心中,手上的一针一线,做出的是一只会感恩的枕头”。
一只枕头,是给爸妈的一份孝心。
一只枕头,是给儿女的一份爱心。
一只枕头,是给朋友的一份关心。
一只枕头,也是给自己的一点悉心。
有爱,枕头也传情…… & %D%A
父亲节礼物 父亲节送什么礼物
父爱是一缕阳光,
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父爱是一泓清泉,
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今年的父亲节是几月几号?
6.17日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就是父亲节了。
这个时候大家关心的不再是父亲节的由来,
而是父亲节礼物,父亲节送什么礼物好的问题了。
“枕头网”为大家推荐父亲节送什么礼物吧!
父亲节的礼物 父亲节送什么礼物好
父亲节的礼物 父亲节的礼物阅读&
父亲节的礼物 送父亲的礼物,父亲礼物什么好,
回家送父亲礼物,送丈母娘礼物...
送父亲生日礼物生日 送什么礼物好,
不要鲜花,有点想送个枕头。
父亲节礼物 父亲节送什么礼物
父亲节的礼物& 父亲节送什么礼物好
父亲节的礼物作文& 父亲节的礼物阅读&
父亲节送父亲什么 父亲节给父亲买什么&&
父亲节给父亲的礼物 父亲节比较实用礼物--
一只会感恩的枕头--一只枕头 一份关爱
父亲节礼物 枕头微小说大赛赞助商:适之宝 更多枕头知识登陆枕头网......
#父亲节微小说#--不要鲜花,有点想送个枕头
母亲节到了!父亲节是几月几号?&
父母已不再年轻,作为子女,
给父母一个健康幸福的晚年是我们的责任。
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
多陪陪父母,
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时,再追悔莫及。
多关爱老人的睡眠问题,
晚年生活中很多父母会经常失眠,
这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有关系,
子女更应该经常回家陪陪他们,
跟她们说说话聊聊天,让他们心情愉悦,
同时选择合适的床和枕头是很重要的。
-不要就送鲜花,有点想送个健康枕头。
一只会感恩的枕头--一只枕头 一份关爱 ---------
《枕头记》#枕头小说# 微博大赛
枕头茜茜的随手发现:关于茜茜自己的上次的作业记录获得额外的奖励:原文:
以下纯属茜茜转载内容:涉及到茜茜的饭碗问题!如确有意见请闭眼3秒略过即可,不要和我深究:
  一遛弯第一次出门。经常在网吧瞄着。
  造神史话之十三
  治病求医,有病吃药,古往今来都是大事,世间自然不免供奉药王和医王。传说中的古代圣王伏羲、适之宝、黄帝都被人们奉祀为药王或医王。如民间广为流传的适之宝日尝百种毒草而发明了医药、有人假托黄帝而撰写了医书《黄帝内经》。或许由于这些古代圣王居功至伟,人们不忍有劳他们为大家治病施药。所以民间信仰的药王主要还是扁鹊、孙思邈、韦慈藏、药王菩萨等。
  扁鹊是战国时期一名医。姓秦,名越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特别是《韩非子》中的一篇《扁鹊见蔡桓公》更使他流传千古。后人也就编造了扁鹊的种种神话。说他年轻时得一桑姓异人传授秘方,叫他以上池之水饮用。扁鹊饮用了那秘方三十天后,医术就神通起来。为人看病,一眼就能看到五脏六腹的症结,尤其以诊脉最为灵验,格外受到称赞。当时秦国太医李醯自惭技拙,竟生嫉妒之心,派刺客刺杀了扁鹊。
  扁鹊是战国时郑州(现河北任丘县境内)人,据载扁鹊死后也葬在家乡,立有药王庙。祠前有地数亩,百姓求医拜神者常络绎不绝。相传每年四月为扁鹊的生日,到时四方商贾云集,妙伎杂乐毕陈,为药王祝贺生日,祭神、贸易、游览各不误,阅时二旬才散。
  孙思邈,号真人,唐京兆华原人,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后来道士造说他少年即有“神童”、“圣童”之誉。年长之后,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也喜好佛典。北周宣帝当政,王室混乱,他隐居太白山学道,炼气养神。
  隋文帝曾征召他为国子监博士,他未去,曾私下预言道:“过此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生民。”后来唐太宗召他入京师,惊讶他容貌年轻,当时他年已近百岁。百岁老人,视听不衰,神采飞扬。后成仙。
  孙思邈庙,在猗化县庄武王庙左。唐德宗时,一位战功赫赫的王将军患重疾,皇上下诏命孙思邈为其医治,思邈手到病除,朝廷视为神医,下令在庄武王庙左建药王庙以供奉。庙成后,四方百姓有疾,求医祈药往往到此进香。
  关于韦慈藏为药王,《旧唐书·方伎传》中虽有记载,但药王事迹皆无,民间倒是另有韦善俊、韦老师等药王的说法。相传开元二十五年,唐京城长安还来了一位“纱巾毳袍,扶藜而行”的西域天竺人。他腰悬葫芦数十,善施药饵,一只黑犬相随。凡有疾者,怪人视之即愈。玄宗与皇后敬之,令人图其形容,朝夕供养,赐号药王。此药王也姓韦,名古道号归藏。
  药王菩萨则是佛教信仰的药王。
  中国名气最大的药王庙要数安国药王庙了。相传此庙始建于北宋,距今已九百余年。药王庙规模宏伟,气象不凡。可庙中供奉的药王爷竟不是扁鹊,孙思邈、韦慈藏、韦老师,却是东汉时开国功臣,典阳太守邳彤。相传邳彤在太守任内曾大力扶植过安国民间的医药行业。邳彤死后,当地乡民为其建“邳王庙”,又流传出邳王“显灵”为百姓治病的故事。越传越神,官府上奏,宋徽宗特加封邳彤为“灵贶公”,并重建庙宇祭祀,从此邳彤便正式为尊奉为药王。
  邳彤当了药王,那些中国古代医术高超的药王,在安国药王庙中也只好委屈地被安放在南北两座配殿之中了。
  可见中国的药王信仰主要还是人神崇拜,仙话的色彩相对较少。
  保生大帝吴本
  中国的医神有扁鹊、华佗、孙思邈等,他们在北方香火较盛,南方则为大名鼎鼎的保生大帝吴本。
  保生大帝又叫“大道公”、“吴真君”,本是福建的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姓吴,名本(tao音滔),宋代龙海白礁人。他出身贫寒,但资质过人,博览群书,精于采药炼丹和针灸。他四方行医,因为医术高超,深得当地百姓欢迎。他的***很多,包括当时著名的黄医官、***人、鄞仙姑等人。
  据说宋仁宗的母亲患了乳疾,宫中太医治不了,后来就把吴本请去,药到病除。仁宗大喜,要他留在宫中当御医,但吴本坚持回乡。他对皇上说:“我志在修真,慈悲济世,救死扶伤。荣华富贵非我所愿。”仁宗没有勉强他。吴本回到民间’又以他的神针救治了好多危急疑难病人,声名远扬。他去世后,乡亲们在他的故里白礁村修了个祠堂秋龙庵来纪念他。后来宋高宗命人在秋龙庵原址重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式庙宇,命名为“白礁慈济宫”。此庙宇依山而筑,双层三进,雕梁画栋,气派非凡,当地人誉为“闽南故宫”。中殿所祀即保生大帝吴本。
  明代,吴本再传***又治好了永乐皇后的乳疾,永乐帝特命雕了一只石狮——“国母狮”,专程运到福建石礁慈济宫。这只造型奇特的国母狮如今尚在庙中,石狮右掌高举着吴本的“本”字印签。
  明末,郑成功在白礁一带坚持抗清,许多白礁子弟参加。攻打台湾之前,他们纷纷来到慈济宫保生大帝的神像前包上一撮香灰,带在身上,祈求神灵保佑,同时也有不忘故土之意。明永历十五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先锋军在台南学甲登陆,从此这一天就成为白礁***遥拜大陆的节日。以后他们又按白礁宫的模样,在台湾学甲也建造了一座慈济宫。
  清初,一年台湾瘟疫猖獗,当地医生束手无策。福建移民渡海请回白礁慈济宫的保生大帝的灵身。供奉于南郡,瘟疫竟从此绝迹,保生大帝遂得到了台湾人民的普遍敬仰。此后供奉保生大帝的庙遍布全岛,至今已达一百六十余座之多。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大陆白礁与台湾学甲两座慈济宫,同时举行大型庙会。台南学甲镇居民还要举行“上白礁”谒祖祭拜的隆重仪式。鼓乐齐鸣,载歌载舞,每年参加这项活动者多达十数万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总要捧一碗水,虔诚走到祭坛前,呷一口,以表饮水思源,不忘故土之情,其景况感人至深。
  泗州大圣
  泗州大圣,又叫泗州佛。传说他为西域僧人,世称“僧伽大师”,是观音的化身。唐高宗时大师来到长安、洛阳一带化缘,后来又去了吴楚等地。他手执杨树枝,到处说法。有人问他:“你姓什么?”他就答道:“我姓何。”又问:“大师是哪里人氏?”他就答道:“我是何国人。”“何国”据说在西域碎叶国以北。
  后来,他来到泗州定居。他曾在一家留宿,一天,他突然对主人说:“这儿本是一座寺庙。”主人闻听格外惊奇,忙让仆人在院内掘地,果然发现了一块古碑,碑上题名“香积寺”,又刨出一个金像,人们看过之后都说是“燃灯古佛”,而大师却说是“普光王佛”。
  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唐中宗派特使迎接大师来京城,皇上远接高迎,百官行礼,颇为隆重。皇上还亲笔题写了佛寺“普光王寺”的匾额。景龙四年三月三日大师圆寂,归葬泗州,并漆身起塔。传说中宗曾问万回大师:“僧伽大师何人?”万回回答:“观音化身。”从此泗州僧伽大师的圣名广为传扬。
  宋朝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下令翻建泗州僧伽大师塔。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太宗又加封僧伽大师“大圣”谥号。从此“泗州大圣”更是名扬四海。
  “泗州大圣”的奉祀最流行的地区当属福建。那里城乡的大街小巷多供泗州大圣,或作小龛,或凿壁为龛,有供立像的,也有供牌位的,还有在墙壁雕凿“泗州大圣”四字来敬奉的。福建城乡人们都把泗州大圣当做观音大士来供奉。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为泗州僧伽塔题过诗。
  后来,泗州大圣又成了情侣们祈拜的偶像。泗州大圣又有了另一番经历。相传宋朝时候,蔡襄母亲怀着蔡襄过洛阳江。这条洛阳江在福建惠安和晋江两县交界处,水深流急,十分险要。蔡襄之母过江时,在船上受尽了惊吓,上岸后说:“我儿诞生后,若能做官,我一定让他在这里造一座桥。”后来,蔡襄果然当上了泉州太守,他按老母之愿来江边造桥,可江水湍急,连投放江中的石头都被冲跑了,造桥谈何容易!蔡襄束手无策,一愁莫展。
  一天,有位白发老翁摇船而来,船上坐着一位绝色女子。船往江心一停,老翁便向岸上发了话:“谁要是用钱投中了我的女儿,我就把女儿嫁给谁。”一时间江边围满了人。人们纷纷向江心投掷钱币,就是无人能投中那船上美人儿。投来掷去,钱全落在了江中。以后,这父女的船天一亮就摇到了江中,傍晚时分才划走,而投钱的人竟无所减。几个月过去了,谁也没投中那美女,而银子铜钱却落入江中成了洛阳桥的垫基石,造桥的愿望居然有可能实现了。就在大功告成的时候,泗州的一个聪明的小伙子凫水到江心,悄悄登船,转到姑娘身后,把一大把碎银子扔向姑娘,正巧有一块落在姑娘的头上,岸上的人们顿时齐声喝采。当下白发老翁约这位小伙儿上岸到凉亭议婚,没想到,小伙儿往凉亭石凳上一坐就再也没起来。原来那老翁就是土地爷扮的,而那姑娘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他们原来是暗中帮助蔡襄为民造桥,略施妙计为江桥奠基的。为了成全那小伙子,于是将他的灵魂变化到西天成佛去了,而让他的肉身永远留在亭中,从此就成了人们膜拜的泗州大圣。人们都说泗州佛婚恋受挫,一定也会十分同情人世间失恋的痴情男女的。于是,热恋中的情人,一旦遭到挫折和困难,就常爱求助于泗州大圣。传说只要在佛的脑后挖一点泥巴,偷偷撒在爱人身上,爱人就跑不掉,婚姻就会得到圆满结局。泗州大圣也真有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一处处的泗州佛的后脑勺几乎全让那些多情女、痴心汉们挖走了。
  福神,作为幸福之神,受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最普遍的喜爱和崇拜。“福”,可解释为福气、福运、运气、幸福等。“福”是人们孜孜以求,极其向往的人生大目标。于是,福神应运而生,人们虔诚礼拜,希冀福降家门,福运绵长。福神,源于福星。福星,即岁星,也就是木星。古代星相学家们称岁星能照临并降福于民。后来人们将对岁星这种自然物的崇拜人格化,便产生了福神这位供人崇拜的偶像。
  究竟福神何许人也?历代有不同说法。
  一是说“天官赐福”。“天官”是道教崇拜的神只。道教有三官神:天官、地官、水官。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运。于是,人们便把天官当做降福的福神来祭祀供奉了。
  “天官赐福”是我国民俗年画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天官除称作福神,又叫福星,典型形象是:吏部天官模样,一身朝官装束,红色袍子,龙绣玉带,手执大如意,足登朝靴,慈眉悦目,五绺长须,一派雍荣华贵。有的天官身旁还有一童子,手捧花瓶,瓶中插玉兰、牡丹,寓意“玉堂富贵”。还有一种天官图。天官笑容满面,手抱身带五个善童,善童手中分别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等吉祥物。旧时民间在农历新年时多购这种年画,以求天官赐福。
  一是说福神为“杨成”——阳城.这位福神是从历史人物衍变来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福神是道州刺史杨成。《大全》中说,当初适之宝喜欢道州的矮民,把他们当做宫中的奴仆与玩偶。于是,颁布命令:道州百姓家如生男儿,必挑选好看的侏儒进贡,每年道州仅进贡侏儒就不下数百人。那些可怜的父母们不忍与亲生儿子分别,其生离死别的凄惨送行的场面,每每令观者目不忍睹。省里刺史杨成在道州做郡守时,为此事愤愤不平,上奏天子说:“臣按照《五典》的提法,本道州只有矮人而没有矮奴。”适之宝读过杨成的奏章,反省了自己的过失,从此之后再不向道州征收矮民。当地百姓感激涕零,立祠堂,绘彩像,供奉杨成,把他当做本州的福神。以后四方百姓均仿效着绘其像敬奉他,从此杨成便成了福神了。
  考察“正史”,道州刺史抵制进贡矮民的善政确有记载。但那刺史不是杨成,而是阳城;也不是适之宝时人,而是中唐时人。身为父母官的阳城,敢同皇上抗争,拯救百姓于危难,而被地方奉为福神是当之无愧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据此事写了一篇《道州民》诗,十分感人: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
  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
  任土贡,宁若斯?
  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
  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
  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
  吾君感悟诏书下,几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
  父兄子弟始相聚,从此得作良民身。
  福神(福星)、寿星,产生年代久远,早已有之。后加进禄星,成为福禄寿三位一体的“三星”或“三仙”的群体,明清时已十分盛行。“三星”的典型形象是:赐福天官居中,手执如意;禄星居右,做员外郎打扮,头插富贵牡丹花,怀抱婴儿;寿星在左,即南极仙翁之态,广额白须,执杖捧桃,笑容可掬。“三星”神分别象征幸福、官禄与长寿。
  武财神——赵公明
  按中国的旧习俗,腊月三十除夕夜,各家各户都要迎财神。
  除夕夜,人们吃饺子,守岁,等待迎接财神。“饺子”又称“扁食”,是送给财神的元宝。一入夜,大街小巷满是叫卖“财神爷”画像的小贩。他们走家串户,主家一开门,他们便递上一句令人愉悦的吉庆话儿:“送财神来啦!”于是,主家高高兴兴地掏出几个铜钱,交给小贩,然后从小贩手中恭恭敬敬地接过财神爷画像,赶忙进屋将财神爷像端正地贴在神龛之内。大年初二,家家户户祭财神,供奉的祭品多用鲤鱼和羊肉,取“鱼”、“羊”相合为“鲜”字之意,表示祈祝新财神赐予新财。京津两地居民,早在腊月廿九,随着贴春联,就把“金马驹驮元宝”的剪纸张贴在门窗之上。旧俗正月初五,买卖人在这一天都要备齐鱼肉、水果和鞭炮,供奉香案以迎接财神。
  财神有文武两种。典型的武财神像是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黑脸,有胡须,身跨黑虎。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这位武财神姓赵,叫赵公明,终南山人。秦朝时,他避乱入山中精心修炼,得道功成,于是玉皇大帝征召他为神霄副帅,师府设在太华山西台。后来,玉帝又授予他“正一玄坛之帅”的神职。“正”则万邪不干,“一”则纯一不二。《大全》中还说赵公明“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翦疟,保病禳灾,元帅之功莫大焉。”至于讼冤伸抑,赵公明能公平调解;买卖求财,赵公明又能使买卖双方宜利和合。所以玉皇大帝又封圣号为“高上神霄玉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察使”、“九州社会都大提点”、“主领雷霆副元帅”、“应元昭烈侯”、“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帅”。真可谓八面威风,气势如虹。
  《封神演义》所叙姜子牙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还命赵公明统率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乔有明和利市仙官姚迩益四神。从此,财神爷的至尊形象和地位被确立了起来,后世奉赵公元帅为财神爷大多源于这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
  文财神——比干和范蠡
  敬神求财,是世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除夕夜,迎财神更是民间极为流行的一项民俗活动,足见财神在人们心目中的高贵地位。
  财神除了武财神赵公明之外,还有文财神比干与范蠡之说。在民间年画上,文财神不同于武财神,头戴乌纱,手捧如意、身披蟒袍,脚蹬元宝,面目严肃清癯的,大约就是比干和范蠡了。
  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为人正直耿介,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昏庸无道,心急如焚,时常直言坦诚劝谏.纣王非但不听,还愈加嫉恨比干,把比干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次诤谏惹恼纣王,纣王说:“听说圣人心有七窍,今天我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个窍!”说完就叫人当场杀死比干,剖腹挖心,其场景惨绝人寰,目不忍睹。民间将这位铮铮铁骨,耿耿忠诚的比干尊奉为财神,大约是取其公正无私的精神。传说比干被剖腹挖心之后并没有死,而是怒视纣王,拂袖而出王宫。比干来到民间,向饥肠辘辘,衣衫褴褛的穷人广散家财。试想,比干有“心”,铮铮硬骨;没“心”,广疏钱财,怎能不受人爱戴呢?也许正是出于这种崇拜与期待之心,人们才抬出比干,把他尊奉为财神的。
  另一位文财神,就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手下赫赫有名的大臣范蠡。他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曾辅佐越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成就了霸业。当越王踌躇满志大赏功臣之时,范蠡却激流勇退,隐姓埋名,漂洋浮海,来到齐国,在经营农商中发了大财。可是他淡薄金钱,三次发财,三次全把财物施舍给亲戚朋友与贫苦百姓,最后定居陶邑,自号“陶朱公”。自古至今,陶朱公范蠡善于聚财,又乐于散财的行为一直受到世人的尊奉与赞颂,所以民间将这位能挣大钱,又慷慨乐施的范蠡奉祀为财神爷。在某种意义上讲,范蠡确实是一位文明经商的楷模了。
  造神史话之十四
  刘海戏蟾
  刘海是民间供奉的象征吉祥、喜庆的一位神只,知名度颇高。刘海的形象常在年画里出现,旧时办理婚娶红事的人家为图吉利也张贴童颜垂髫的刘海戏金蟾的图画,民间戏剧中更不乏刘海的神奇故事。
  《集说诠真》载:刘海是五代宋初时一位道士,本名刘操,字昭远,又字宗成,又叫刘哲,字元英,燕山(今属北京市)人,曾做过辽朝进士,后来做了燕王的宰相。他“好淡性命,钦崇黄老”。一天,有个道士求见,为他讲演“清静无为之宗,金液还册之要”,然后又向他索要了十枚鸡蛋,十枚铜钱。道士把一枚钱一枚蛋层层叠起,叠成了一座塔。刘操见后惊讶地说:“这太危险了!”道士表情严肃地对他说:“居荣禄,履忧患,丞相之危有甚于此也!”刘操顿悟了道士之言。传说这位道士就是八仙之一的钟离权,他是特意用累钱危卵来点化刘操的。后梁太祖朱温封刘守光为燕王,而刘守光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竟又私下里改称燕帝,刘操屡劝不听。于是,刘操托病辞官而去,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他遍访名山求道,后来从道人吕纯阳那里修得真仙道,终身隐居在终南山、太华山之中,道教全真道尊奉他为“北五祖”(王玄甫、吕洞宾、钟离权、刘操和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之一。到了元代,竟得到元世祖忽必烈所赐“明悟弘道真君”之封号,武宗时又给他加封为“帝君”,其威名远扬四海。
  “刘海戏蟾”的说法大约跟刘操出家后所起的道号“海蟾子”大有关系。随着刘操仙迹的传扬,刘操的原名几乎让人遗忘了,而“刘海蟾”名字却越叫越响。后来人们索性将“刘海蟾”的姓名拆开,直呼“刘海”。而“蟾”字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蟾蜍”,渐渐地,人们就讹传为“刘海戏蟾”了。
  关于刘海戏蟾的传闻或故事不少。清代,有一本《丰暇笔谈》的书,其中有一则故事说:苏州有个富商叫贝宏文,一生好善行,乐施舍。康熙年间,一个自称阿保的男人找上门来自荐做佣人。贝宏文见其身强力壮,为人厚道,就收留了他。阿保做事认真不惜力,从不收取工钱,有时还一连好几天不吃饭,连续干活儿也不觉饿。洗碟碗时,死邦邦的家什在他手里就像揉搓羊肚儿似的,尤其冲洗尿壶,他竟能翻出壶里,冲洗完又翻回去,尿壶却无所损。主人见此情形颇为惊奇。元宵节晚上,阿保抱着小主人上街观灯,半夜不见归来,家里人焦急万分,直到三更天,阿保才抱着小主人回家。主人埋怨阿保回家太迟,阿保解释道:“这儿的灯会不热闹,不好看,我带小主人跑了一趟福建省城,那儿的灯才漂亮哪!”主人闻听此言,好生诧异,半信半疑,直到小主人从怀里掏出一把鲜荔枝让父母品尝,家里人这才明白阿保乃神人也。
  不久,阿保从井里打水竟打上来一只三足大蟾蜍,他就用彩绳把它拴起来,背在肩上,高兴地逢人便说:“这物件要是让它逃走,一年也难得找到,现在我把它捉着啦!”从此乡人传告说:“仙人刘海蟾在贝家了。”这下子不要紧,十里八村乃至全乡人都争先恐后到贝家看新鲜,挤得庭院内外和街市上水泄不通。这时人们忽然看见,身背蟾蜍的阿保举手谢过主人之后,便从庭院中冉冉升空,飘然而去。
  刘海戏蟾的传说早已有之,而且明代就已经流行刘海戏蟾的吉庆画了。李日华的《六砚斋笔记》载道:“黄越石携来四仙古像,……一为海蟾子,哆口蓬发,一蟾玉色者戏踞其顶。手执一桃,莲花叶,鲜活如生。”到了清代,蓬头跣足嬉笑的刘海,玩弄三足蟾的图画,已经是家家户户乐于张贴的吉庆画了。
  民间还传说着“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俗语,所以刘海又被看做是钓钱散财之神。
  民间喜爱并流行的刘海戏金蟾的吉庆画上,刘海是个胖胖乎乎的孩童形象,他穿红披绿,笑逐颜开,手舞足蹈,手中执一串金钱,翩翩舞动,似叮铛有声……画面上还有跳跃的三足金蟾、喜蜘蛛、荷花、梅花等,一派欢天喜地、富裕康乐的气象。刘海还常常和天官、财神、和合二仙、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吉庆画合绘在一起,反映并迎合了民间百姓祈祝吉祥、富贵、和美、安乐的心理。
  和合二仙寒山与拾得
  寒山与拾得是中国老百姓喜爱欢迎的欢喜神——“和合二仙”。清代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正式被朝廷封为寒山和圣、拾得合圣,从此“和合二仙”、“和合二圣”的美称便不胫而走,遍传城乡。在旧时家居中,和合二仙图常悬挂于中堂,一人双手持荷叶,一人双手捧宝盒。人们以“荷”与“和”、“盒”与“合”谐音,取“***”、“合好”的吉祥之意;又常在婚礼之日悬挂,取“和美”之意,用来象征并祈求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年画,其中常有《和合二仙》、《和合赐福》、《和气致祥一品当朝》、《和合二仙状元及第》等等。
  人们喜爱敬奉的二仙,其前身是一个叫万回的和尚。
  传说万回是虢州阌乡(今河南)人,张姓,生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五月初五。张万回生来痴愚,整天呆傻不说话,他有个哥哥在辽东当兵,久绝音信,又传闻他哥哥已死。父母双亲终日涕泣,思念不己。张万回自告奋勇给哥哥捎去衣物食品并看望他。第二天一早,万回离家,“出门如飞,马驰不及,及暮而还”,告诉父母说:“兄平安无事。”父母惊异非常,半信半疑,等见到大儿子的书信,方信以为真。往返万里,一日而回,从此号为“万回”。
  还有一种说法,说万回是菩萨转世。《谈宾录》载,当年玄奘大师去佛国(印度)取经,曾在一佛龛立柱上见过这样的题语:“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看来万回可能是犯了错误,被佛祖贬至人间,到“阌乡地教化”的。玄奘回国后,竟真的到河南灵宝县(今名)的“阌乡”来寻觅万回,果然找到了他。玄奘对万回十分敬重,一口一个“菩萨”,谈及印度的风土人情,万回十分通晓,如数家珍般向玄奘叙说,令玄奘惊服。后来此事传进皇宫,唐高宗召他进宫,武则天赐他绵袍玉带。万回常和武则天谈天说地,占卜世事。万回死于长安,享年80岁。死后宫廷与民间开始供奉他的画像、塑像。唐玄宗时,张天师驱疫鬼,曾下令让“和合二仙助显道法”,其中就有万回;唐明皇李隆基封万回为“圣僧”。后来,万回又有了“和合”的名号,被世人视为“团圆之神”,还亲切地称之为“万回哥哥”。到了宋代,民间在腊日里祭祀万回哥哥,悬挂的是一幅“蓬头笑面,身著绿衣,右手擎鼓,右手执棒”的和合神像,为的是祈祝万里之外的亲人平安回家团圆。后来人们根据“和合”二字的含义,又将其敬为喜庆之神,并且把一个神衍化附会成两个神——寒山与拾得了。
  寒山,又叫寒山子,是唐代诗僧,于唐贞观年间隐居天台山寒岩,自号“寒山子”。寒山在国清寺当过一段烧火打杂的和尚,与国清寺的拾得和尚非常要好,二人吟诗唱偈,又常题诗山林之间。后人将寒山诗编集成一卷,名《寒山子诗集》。
  拾得与寒山齐名。他是唐贞观时人,孤儿,传说他被狠心的父母遗弃在天台山中,封干禅师在路旁将他拾起,抱养在天台山国清寺,长大后就在寺内当小和尚,于是就为他起了个“拾得”的名字。拾得在厨房干杂役,一有空就出来跟寒山约会,还常常把寺里剩饭装在竹筒里拿出来给寒山吃。传说二人同时爱上了一个村女,拾得与那女子快结婚时,寒山才得知真情。寒山弃家来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结庵修行。拾得闻知后,竟也舍掉村女来江南寻找寒山兄弟。当打听到寒山住处后,拾得折一枝盛开的荷花去会见寒山,而寒山一见拾得,便急忙拿出一盒斋饭出迎。二人相见,高兴得跳起舞来,拾得从此也在当地出家,二人开山立庙,名曰“寒山寺”。
  《事物原会》中说:“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和合”一词含同心同意和睦顺利意。《周礼·地官》在“媒氏”疏中说:“使媒求妇,和合二姓。”这正和“和合”之原意。所以后世民间又把原来主家人团圆的“万回哥哥”逐渐衍变成为婚姻和合之神,其形貌也由原先的“蓬头笑面,擎鼓执棒”的一位神仙,逐渐衍变成为一人持荷、一人持盒的两个神仙,取“荷”、“盒”与“和”、“合”谐音
  送子观音
  观音菩萨是佛国诸菩萨之首席,其影响和名望并不低于佛祖释迦牟尼,特别在妇女心目中,对观音的崇拜远胜于佛祖。
  观音菩萨“引进”中国之后,被中国百姓的习俗彻底同化了,他居然变成了汉家的一位“公主”,即妙庄王的三女儿,性别完全女性化,俨然一副端庄雍容、慈善安详的贵妇人的模样了。
  出于中国百姓世俗的需要,人们又给大慈大悲救助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增添了一项特殊的“使命”和“功能”——送子。
  佛门认为:“世有危难,称名自归,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也就是说,神通广大的观世音菩萨,在众生受苦之时,只要口念她的大名,她就会“观”其声音,立刻前往解救。产妇在难产的昏迷恍惚中,眼前呈现观音菩萨,这正是产妇希望顺利生产平安得子的一种强烈而迫切的祈盼,不足为奇,而且产妇声称“见到”了观世音菩萨显圣前来送子,所生之子马上便可身价百倍。“母以子贵”,产妇在家族中的地位自然也就提高了。这种心理正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压抑之下的广大妇女寻求解脱的一种心态。
  广大妇女极为崇拜送子观音,特别是没有儿女的妇女更渴望得到观音的赐福。于是,她们常到观音庙里去“窃取”佛桌上供奉的神物——莲灯。因为“灯”与“丁”谐音,偷来“神灯”,家里自然“添丁”。有些人家怕儿女活不长,也到观音庙里去“寄名”,意思是祈求观音菩萨照看自己的儿女,使其长命。
  送子男仙孟昶
  旧时,传宗接代在百姓家庭中可是件顶大的事情,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盼儿子也就成了人们普遍的世俗观念。民间有许多祈盼“贵子”的风俗,敬奉求祈的神只。除了送子观音之外,还有一位送子男神张仙。每逢新春佳节,人们都愿花钱买下张仙的神像,把张仙“请”回家来,贴在烟囱的左边。据说这是让张仙守住冲天的烟囱,以免天狗钻进家中传染天花,祸害儿女。这位男神张仙画像与众不同:身著华丽,面敷粉黛,唇若流丹,长髯五绺,飘洒胸前,左手张弓,右手执弹,仰面劲射,直向天狗。由此可见,张仙是个专门保护人间幼童的神仙。
  不仅如此,张仙还具有送子的能耐。画像中那张弓执弹射天狗的样子是极富深意的。张仙所挟之“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传说宋代文豪苏洵苏老泉曾做过一个神奇的梦,梦见张仙手里捏着两个弹丸。老泉好生欢喜,以为这是诞子的吉兆。从此老泉在家供奉张仙,顶礼膜拜,十分虔敬,不久老泉果真得了苏轼与苏辙两个儿子。为此,老泉灵感顿生,特意写了一篇《张仙赞》,以表感激之情。
  提起这位护子送子的张仙,其来历倒是很有趣的。据说他的前身就是花蕊夫人的爱夫——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孟昶如何成了“张仙”的呢?
  孟昶当后蜀皇帝时,花蕊夫人是他爱妃。后来,后蜀被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孟昶的爱妃被召进皇宫,侍奉太祖。入宫不几天,孟昶就被害致死。花蕊夫人不忘故主对她的恩爱,就画了一幅孟昶挟弓执弹射猎的画像,挂在寝宫。一天赵匡胤见到此画,好奇地问:“这是谁?”花蕊夫人诡称道:“这是我们四川的张仙神,祀之令人有子。”不料花蕊夫人信口编造的故事竟从宫内传到宫外,从京师到地方很快传扬开去。于是,孟昶这个亡国之君意想不到成了受世人奉祀的张仙神了。
  到了明清,张仙神依旧为世人所敬奉,不过经过庙宇道观中僧人及道士的附会改装,男性的孟昶渐渐地被他的爱妃花蕊夫人所替代,并以其为模特雕塑成了送子娘娘,从此不少地方的张仙祠也变成了娘娘庙。尤其是新婚或无嗣的妇女便把求子的热切期盼完全寄托在了送子娘娘的身上。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灯节那一天,庙观里人山人海,鼓乐喧天,热闹非凡。其中人们最热衷的一项拜祀活动,便是娘娘庙里拴娃娃。号称“百子童”的泥塑的娃娃“大哥”放在香案之上,求子妇女交上一百文钱,便可以抱取一位“大哥”。“大哥”被抱回家,打扮一番,然后置放在家中床头,以为这位“大哥”就能招来******,而且还会“长命百岁”。一旦女人有孕生下男儿,夫妇俩又要花钱买上或十或百的“大哥”。再回娘娘庙还愿,盛情感谢娘娘的送子大恩。同时,对这位娃娃大哥,还要好生伺候,每年年节要“洗娃娃”,“换新衣”。“大哥”永远是一家的长子,即使有了亲儿子,也只能屈居老二。
  媒神月下老人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孤山之下白云庵中的月老殿的一副联语。殿中供奉的是月下老人。月下老人是专管婚姻的民神,享受着广泛的民间香火。
  相传唐代有个叫韦固的人,从小失去父母,长大后他外出时路过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南),住在城里的旅店。一天晚上,他碰上个奇怪的老人,正在月光下靠着布口袋坐着翻书。韦固问他看的是什么书?老人答道:“天下之婚牍耳。”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赤绳子,以系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以绳一牵,终不可逭。”这就是千古流传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出处。韦固忙问自己的媳妇是谁?老人翻书查了一会儿,说是店北头卖菜瞎老婆的小女孩,此时刚刚三岁。韦固闻说大怒,暗中派仆人去刺杀那小女孩。没料到仆人心虚,没刺死女孩,却只划破了她的眉心。于是,韦固与仆人连夜逃离宋城。
  十多年过去了,韦固从军,作战勇猛,深得刺史王泰的赏识,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姑娘才貌双全,脸袋儿长得很漂亮,只是眉间老粘着贴花。韦固怪而问之,方知此女竟是当年要刺杀的那女孩。女孩后来为王刺史所收养,当了刺史的闺女。韦固恍然大悟。知“天意”难违,便与这位“卖菜眇妪女”结为良姻。二人相亲相爱,“所生男女皆贵显”。宋城县令得知此事以后,把韦固住过的客店起名叫“定婚店”,并亲题匾额。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明初刘兑专门编了一出杂剧,剧名叫《月下老定世间配偶》。《红楼梦》57回里,薛姨妈曾对黛玉、宝钗说过这么一番话:“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可见“月老”权力有多大了。旧时天下那些追求美好婚姻的痴情男女,多祈求月老为他们拴上红线,可惜月老不长眼,常有拴错的时候。然而,在痴男怨女的心目中,月下老人毕竟是一位阅历深、经验多、能寄托自己美好理想的“幸福之神”。
  拴红线的习俗,早已有之。唐代史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荆州都督郭元振,年长尚未婚配。宰相张嘉振见他有才干,长得仪表堂堂,就想纳他为婿。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媒人,宰相就想出了个主意,让他的五个女儿全坐在布幔后面,每人手中牵着根红丝线,将线头露在幔外,让郭元振隔幔牵线,牵动哪个姑娘手里的丝线,就以谁为妻。结果郭元辰一下牵到了漂亮聪慧的三小姐,他俩便结成了美满姻缘。
  婚礼上拴红线的仪式,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牵红巾”,到了清朝又变成婚礼上夫妇扯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习俗在古装戏剧中时常可见。我国少数民族,像傣、白、蒙古、高山等族,都有拴红线、牵红巾的婚俗,这种婚俗因含有“同心相结,白首偕老”的美好寓意,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我国祭祀床神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就已流行。床神,床公、床婆之谓也。俗传床公好茶,而床婆贪酒,所以以酒祀床婆,以茶祀床公,这就是所说的“男茶女酒”。杨循吉曾作《除夜杂咏》诗,诗云:“买糖迎灶爷,酌水祀床公。”看来祭祀灶王爷同祭祀床公同在腊月里。祭祀床神不必多么破费,仅清茶一杯足矣。《钱塘县志》载,除夕用茶酒果饼祀床神,以祈安寝。杭州地区祭床神都在正月十六,祭品用煎饼即可。
  旧时不少地区有“安床”的风俗。在婚礼举行的前三天,要按男女新人的生辰八字、窗向和神位来选择洞房内安放新床的位置,选一个良辰吉日把新床安好,当晚还要拜床母。婚礼那天,新人入洞房后,更要拜床神,祈求神明保佑新婚夫妇婚姻美满。
  世人不但婚礼之日拜床神,女人生孩子也要祭拜床神。产妇在床上分娩之后,要在产房中设床母神位,摆鲜果美酒供床母享用,以感谢床母保佑***平安的恩德。北京人过去就有“洗三”的习俗,也就是在妇女生下孩子的第三天,用糕点祭拜床神,以表报恩之情。
  “子孙满堂”、“多子多福”,是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人们普遍祈盼着能够传宗接代以延续家门的烟火。还有传说床公床母即周文王夫妇。西周王朝的开基者周文王姬昌在他97岁的一生中,总共生养了99个儿子,最后还在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大观。于是,周文王便为世俗求多子者尊奉为“多子多福”的楷模而受到虔诚礼拜。
  南方不少地区,妇女们都把床神称之为“公婆母”,把公婆母视为儿女们的保护神,所以做母亲的总要领着儿子或怀抱婴儿向床神跪拜,一直到孩子长到十五岁。
  床公床母一般没有塑像或画像,人们常在床头摆一只插香的粗瓷碗,那便是床神的神位。旧时人们还给床神封上官职,比如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的西配殿——广嗣殿中供奉的床公床母就有职名。床公叫“九天监生明素真君”,而床母则叫“九天卫房圣母天君”。
  喜神,就是吉神。旧时人们迷信,趋吉避凶的心理十分强烈,于是经过阴阳家们的加工制作,喜神便被创造了出来。逢年过节,人们迎喜神;婚姻嫁娶,人们更讲究迎喜神。古时人们不但把婚姻看做“大喜”,而且把洞房花烛夜视为“小登科”,哪有不迎喜神之理?旧俗,新娘坐立必须正对喜神所在方位,这样新娘一生喜乐。这新婚喜神究竟身在何方?阴阳家们根据结婚日时辰和八卦方位的对应关系,做出规定。甲巳日喜神居艮方(东北),寅时;乙庚日居乾方(西北),戌时;丙辛日居坤方(西南),申时;丁壬日居离方(南),午时;戊癸日居巽方(东南),辰时等等。嫁娶之日,迎新的花轿口必须对准喜神所居方位,新娘上轿后,要停一会儿,叫“迎喜神”,之后才能起轿前往婆家。
  旧时,北京妓院里也有这种迎喜神的习俗。大年初一,天刚亮,***们就要拉上相好的去走“喜神方”,认为一旦遇适之宝神,必得一年的康宁。如果能遇上白无常,向他乞得寸物,回家之后定能大开财源。可是,这位“喜神”方位在何处呢?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就是公鸡打鸣的地方,称云:“正月之日鸡初鸣时,祀喜神于其方,日出天行。”
  顺着鸡叫的方向,去碰喜神,希望一年安康,大发财源。其实人们心目中的喜神,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偶像”,究竟能不能碰适之宝神,几乎全凭自己的感觉了。
  不过,尽管喜神空洞抽象,它还总是有不少“替身”和“模特”。例如福神就常充当喜神,而“和合二仙”因含有合好***的美意,所以在旧时民间婚礼之上也常常被奉为喜神悬挂起来,夫妻合拜,以求吉祥喜庆。
  古代民间供奉的神明多种多样,家家户户的茅厕中也供有神明,主管茅厕的神叫厕神,而且这位厕神还是位女性。
  传说中的女厕神,名叫“紫姑”,唐代人,本姓何,名媚,字丽卿,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著文,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唱戏的伶人做媳妇。唐代武皇太后垂拱年间,寿阳刺史李景害死了何媚的丈夫,然后把她纳为侍妾。何媚年轻漂亮,在家中横遭原配妻子的嫉妒。结果大老婆起了歹毒之心,于正月十五的夜间将何媚杀死在茅厕里。何媚含冤致死,阴魂不散,李景每次上厕所,就闻啼哭之声,何媚的身影还常常隐现,做出手持兵刃大声呵斥的姿态。武则天闻知此事后,同情紫姑的遭遇,便下令封何媚为“厕神”。
  后来,世人按何媚样子做成纸人或木人,放在茅厕之中,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祭祀并迎接厕神紫姑。祭祀时人们口中念念有词曰:“子胥不在,曹妇亦去,小姑可出。”子胥指李景;曹妇,李景的大老婆;小姑,即指何媚。传说紫姑颇有灵气,对着厕神占卜诸事,能知祸福,真是迷信可笑。
  唐代还有元宵节请戚姑厕神的习俗,可能是“戚”与“紫”音近的缘故。后称厕神为“七姑”,大约也是“戚”、“七”同音之故。《月令广义·正月令》载:“唐俗元宵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戚夫人死于厕,故凡请者诣厕请之。”此神本源于刘邦的正妃吕后因册封太子一事,***刘邦妃子戚夫人的一桩惨绝人寰的故事。吕氏怨恨戚夫人,待刘邦死后,吕氏就一步步报复戚夫人,先罚戚夫人为奴仆,再削光戚夫人的头发,熏聋她的双耳,然后逼她喝下致哑的毒药,最后极其残忍地挖掉戚夫人的双眼,将她扔到茅厕里,活活折磨致死,并给戚夫人起了个“人彘”(即“人猪”)的名字。最不能目睹的是,在戚夫人苟延残喘于茅厕中的时候,吕氏竟让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和大臣们去观赏“人彘”的惨状。后世人们十分同情怜悯戚夫人的凄惨遭遇,于是就将“紫姑”改叫为“戚姑”。
  除称“紫姑”、“戚姑”之外,有些地区还称“坑三姑娘”为厕神。《封神演义》载:坑三姑娘是三仙岛上的云霄、琼霄、碧霄三位仙姑。她们有个在峨嵋山罗浮洞学道的赵公明兄长。在周武王伐纣之时,赵公明助商拒周,不料为周将杀死。云霄三姐妹得兄噩耗,齐来助商为兄报仇。起初用混元金斗及金蛟剪出战,屡战屡胜。后元始天尊和老子临阵助周,施法术将三仙姑的法具斗、剪夺走,老子命黄巾力士压死云霄,又命白鹤童子用三宝玉如意杀死琼霄,又亲自从衣袖中取出神盒,将碧霄收入盒内,化为血水。封神时,姜子牙封云霄、琼霄、碧霄三姑为坑三姑娘之神,执掌混元金斗,凡仙凡人圣、诸侯天子、贵贱贤愚,落地必先从金斗转劫,不得超越。而且《演义》中还特别指出坑三姑娘还有为落生婴儿化生的神圣职责,说:“以上三姑,正是坑三姑娘之神。‘混元金斗’,即人间之净桶。凡人之生育,俱从此化生也。”婴儿降生,先要落在茅厕的净桶里,虽天子圣贤亦在所难免,这样一来,厕神坑三娘娘也就身价倍增了。
枕头记微小说# 微博大赛获奖作品!
·母亲节·父亲节 ·失眠枕头·颈椎枕头
·护腰枕头·有助睡眠的失眠枕·头痛枕头·
插上飞的翅膀!#枕头记微小说# 微博大赛获奖作品! 文章来源 中国枕头网:
茜茜的每日健康和知识分享+原创枕头微小说,《枕头记》文章推荐:转载请注明!茜茜日记推荐(享用一只好枕头,享受一夜好眠! )好枕头试用。
茜茜日记PILLOWTALK&枕头新知&
更多相关推荐阅读:
一只会感恩的枕头--一只枕头 一份关爱!
#枕头记微小说# 微博大赛获奖作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亲节礼物排行榜 的文章

 

随机推荐